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对《采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思考作者:陈红涛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20年第11期【摘要】《采薇》选自《诗经·小雅》,其是一首军歌,讲述了士兵内心的情感。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评论其结尾一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后来很多的教研材料也是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赏析。
在此,对《采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采薇王夫之抒情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课文《采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讲述了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抒发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特别是结尾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加强了全诗感情的浓度,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历来为古今读者所吟诵品味。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评论此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很多教研材料也以此为依据来赏析此文。
船山先生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解释为以前“我”去当兵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悲伤;诗歌用“杨柳依依”的乐景来反衬悲情,使悲情更显得悲伤。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理解为现在“我”打完仗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多么愉快;诗歌用漫天大雪的悲景来反衬乐情,使感情更加欢乐。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或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
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用“悬崖百丈冰”反衬“花枝俏”,把梅花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蔑视群花的品格形象地表现出来;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的结尾一段写道“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描绘除夕时节鲁镇“祝福”的欢乐气氛,强有力地反衬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王翰《凉州词》赏析
王夫之在《姜斋词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 以哀景写哀,能令⼈涕泗滂沱、嚎啕⼤哭;⽽以乐事写哀,则蕴藏的哀痛更深,令⼈愁肠百转,含悲饮泣,哀思难尽。
王翰《凉州词》起笔激情四溢,设⾊艳丽华贵,⼀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呈现给读者的是这样的画⾯:塞外边疆中军帐内,佳肴陈列,美酒飘⾹,将⼠们欢聚⼀堂,猜拳⾏令,开怀畅饮,此乐何极!然⽽紧接着笔锋⼀挫,“欲饮琵琶马上催”,将⼠们美酒尚未沾唇,营帐外急促的琵琶声陡然响起,召唤着将⼠们跃马操⼽奔赴战场。
等待着他们的,是⽆情的⼤漠黄沙,是凶残的来犯之敌,是杀声震天和⼈头落地,是⾎染征袍和马⾰裹⼫……此时此刻,⽆法抑制的巨⼤的悲伤填满了诗⼈的⼼胸,如千⽄巨⽯压在胸⼝⼏欲窒息。
于是乎,诗⼈发出了最决绝、最悲痛的呼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回”!这两句,蘅塘退⼠评⽈:“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可谓深解其中真味。
以乐景反衬哀情,其景愈乐,其情愈哀。
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乐景来反衬“古来征战⼏⼈回”的哀情,更加突出体现了战争的冷酷⽆情,同时也将作者对将⼠们视死如归的坦荡胸怀和朝不保⼣的悲惨命运既敬佩⼜哀痛的复杂⼼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观诗词《鹊桥仙》赏析秦观诗词《鹊桥仙》赏析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秦观诗词《鹊桥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流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词牌名。
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事。
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
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纤云弄巧:片片云朵作弄出巧妙的图案。
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飞星传恨:牵牛星、织女星流露出终年不得见面的离别之恨。
飞星,指牵牛星,织女星。
银汉迢迢暗渡:在黑夜里渡过辽阔的天河相会。
迢迢,遥远的样子。
暗渡,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一相逢:指七夕相会。
金风玉露,指秋风的气候。
金风,秋风。
玉露,晶莹的露水,古代诗词中常将金风和玉露并用。
忍顾鹊桥归路:怎么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呢?忍顾,怎忍回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双方的感情若是牢固、长久,又怎么在于是不是朝夕相处?朝朝暮暮,在这里指朝夕相聚。
天上中的云彩不停地变幻着奇巧的图案,牛郎、织女守候在宽广的银河两岸,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的夜晚才相会一次。
可这如同秋风、露水般的短暂相逢,却要胜过人世间那些伴侣的日日夜夜长相厮守。
这缠绵的情思,仿佛银河里经年流淌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最终还是要结束,如何能忍心回头看那从鹊桥回去的路哇!两个人的感情若是能致死不渝,地老天荒,又何必在乎是不是能够卿卿我我,朝夕相处呢?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时期扬州高邮人,著名词人秦观。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诗经·小雅·采薇》是一篇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描写戍边的兵士在还乡的路上,因途中的景物回忆起来时的风光,无限的感触都因这一回忆勾引起来。
写得声情凄婉,感慨往复,被晋人谢玄称作三百篇中最好的诗,从曹植以下,许多诗人一再模仿。
这四句诗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决非偶然,王夫子《姜斋诗话》中指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在柳枝迎风披拂的春天,兵士离开家乡远征戍边;如今罢戍归来,正碰上大雪纷飞的冬天。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在这里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更加深了离别的痛苦;用凄凉的景物来反衬幸福的归来,更增添了归来的喜悦。
这四句诗正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所以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衬托,又称映衬,是借他物衬托出主要事物,形成一种氛围,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精神,更有突出主旨的作用。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
烘托主要事物。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
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首先,谈谈以“乐景写哀”这一手法在一些名篇中的巧妙运用,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首先致力描写湖光山色、自然风光之美,形成一种令人陶醉的氛围,然后放开笔墨来写“哀”事,梦幻般的美丽景色反衬着痛苦的现实,更加使人感受到痛苦万分。
以“乐景写哀”,情况也不一致。
有的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通过这种反衬更加深了痛苦的心情。
如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这是一段描写令人“黯然销魂”的情人离别的文字。
什么是“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哀景写乐”,这是清末学者王夫之提出的理论。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他引⽤的例⼦是《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霏霏。
”这种艺术⼿法的本质是,描绘出⼀副与内⼼真实感受,或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或相反的景象,形成⼀种⽭盾对⽴的氛围,借此来突出⼈物的⼼理感受。
我们要掌握这种艺术⼿法,就要明⽩什么是“乐景”,什么是“哀景”,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陆机《⽂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草⽊摇落,菡萏⾹销,⼤雁悲鸣,潇潇秋⾬,这就是哀景。
所谓物⾊摇动,⼼亦摇焉。
柔条芳春,红杏闹春,蜂飞蝶舞,歌尽桃花,这就是乐景。
(以上,仅为例⼦,包括但不限于此。
)明⽩了什么是哀乐之景,在创作的时候,加以运⽤即可。
譬如:我今天⼼情很好,为了表达内⼼的喜悦,我在诗歌或⽂章的前⾯,铺叙了⼀段萧瑟凄凉,或者衰败的景象,然后再笔势⼀转,表露出内⼼的开⼼,达到⼀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譬如:为了表达内⼼的难过,可以先铺叙⼀段充满⽣机,或者欢快明丽的景象,然后再拖出内⼼的真实感受。
但需要说明的是,《诗经·⼩雅》这句诗⾥,只有以乐衬哀,并⽆以哀衬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中主⼈公去参军打战时,春柳依依,⼀派⽣机,是乐景。
你去参军打战,远离⽗母妻⼉,内⼼肯定是不开⼼的,所以杨柳似乎也懂⼈⼼,变得依依深情,要挽留⼈⼀样。
这就是以乐衬哀。
“今我来思,⾬雪霏霏。
”今天归来时,却⾬雪纷纷,凄凉彻⾻,是哀景。
但并⽆“以哀衬乐”,只是直描景物,今昔对⽐,哀乐之景互相映照。
因为主⼈公的内⼼,并⽆归家的喜悦,所以后⾯才说“⾏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伤悲,莫知我哀。
”举例:⼀、以乐情衬哀情韦庄的《菩萨蛮》:⼈⼈尽说江南好,游⼈只合江南⽼。
春⽔碧于天,画船听⾬眠。
垆边⼈似⽉,皓腕凝霜雪。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王夫之错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霏霏。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赞扬这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乐景写哀,当初离开的时候,杨柳依依拂⾯,内⼼却充满了离别亲⼈的伤感,以春⽇美景反衬出征⼠兵之悲苦,更添其悲。
“今我来思,⾬雪霏霏”是哀景写乐,如今战争结束,尽管⼤雪弥漫,内⼼却充满了回家与亲⼈团聚的欢欣,以冬⽇冻雪难⾏反衬回乡战⼠之喜悦,更增其乐。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王夫之错矣!
“⾏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伤悲,莫知我哀!”只要把诗歌读完,就能很清楚地读出回乡战⼠内⼼的悲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三捷。
”联系上⽂,也能读出诸位战⼠军阵威武、接连取胜的⾃豪。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乐景乐情(保家卫国之豪情);乐景哀情(离别伤情)。
2、“今我来思,⾬雪霏霏。
”哀景哀情。
唐·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通过前后对⽐,写战争不但给⾃⼰,也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伤痛。
古诗鹊桥仙·纤云弄巧翻译赏析《鹊桥仙·纤云弄巧》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秦观。
古诗词全文如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前言】《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
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注释】⑴纤云:轻盈的云彩。
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⑵飞星: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⑶银汉:银河。
迢迢:遥远的样子。
暗度:悄悄渡过。
⑷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李商隐《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⑸忍顾:怎忍回视。
⑹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语出宋玉《高唐赋》。
【翻译】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赏析】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
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
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从对方着笔、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 板桥,姓郑,字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乾隆年进士,范、潍两县令任上十数年,颇具政绩,后因赈济灾民得罪贪官而辞官回家以卖画为生。
郑板板之竹石、兰草著称于世,乃“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诗、书、画并称“三绝”。
任:任凭。
尔:你。
1.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题画诗(咏物诗)2.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诗人以“竹子”自喻,以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品质,‖来比喻自己不论处境多么恶劣,也不论受到多大的磨难打击,都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决不动摇自己的信念。
二.《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2. 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诗人以“蝉”自喻,用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遭遇,的遭遇,‖来比喻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不利以及政治上不得志;又用“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比喻自己具有高洁的品性。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三.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2. 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诗人以菊花自喻,借菊花不和百花同时开放,而是独自开在秋天却其乐无穷,以及她宁愿枝头枯死,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等个性,‖表达了诗人自己决心坚守节操,宁可死也不肯向元朝统治者投降的民族气节。
四.题菊花(黄巢: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高中语文《采薇》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采薇》原文及翻译《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戎卒返乡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采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采薇》原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xiǎn)狁(yǔn)之故。
不遑(huáng)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yōu)止。
忧心烈烈,载(zài)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pìn)。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mù)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j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高中语文《采薇》翻译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没有正常家庭生活,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诗歌鉴赏的常考考点: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一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反衬手法。
这样写,对照鲜明,感情更加突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王夫之所言,“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我们看两个例子:
例1:以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提问:本诗写景有什么特点?
寨主点拨:送别本来是很伤感的,但诗中出现了“红叶”“青山”这些颜色亮丽的意象,就是乐景。
这里诗人是用乐景写哀,在这么好的时节,友人却偏偏要离开,这不能不让人更加伤感。
例2:以哀景写乐情:《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首联在全文中的作用的?
寨主点拨:塞北萧瑟,五月仍然雪满天山,清寒孤冷。
这是哀景。
开篇的哀景,只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
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中,作者没有消沉,反而意气风华,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爱国之情跃于笔端,壮志豪情力透纸背,令人赞叹。
《醉翁亭记》以乐景反衬哀情
以景衬情是我国艺术创作的经验之谈,“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反衬手法符合相反相成的艺术规律。
本文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就把景和情联系起来,从峰、林、路、泉中月度回廊,闲闲渐写,最后聚焦于“亭”上,又以“醉翁”两字冠之,即透其“乐”又反衬其“忧”,以乐衬哀,巧妙地把作者自我形象融于其间,紧接着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好一幅百姓安居乐业图,也恰恰反衬了朝廷对他的排斥打击是不公正的,因而又不免加重了他心中的苦闷,纵使在公务之暇,带着宾客留连于山水美景之间暂时忘却失意郁闷的心情,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岂能轻易抛却?所以才发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的感叹!。
李清照《永遇乐》李清照《永遇乐》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
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
另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二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四仄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永遇乐》,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清照《永遇乐》1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赏析】此为李清照晚年所写元宵词,借流落江南孤身度过元宵佳节所产生的切身感受,寄托深沉的故国之思、今昔之感。
上片开始连下三个设问。
第一个设问是问自己在何处?是明知故问,问的前提却是元宵夜夕阳西下,玉兔东升之际,是“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一对比,便知作者有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凄凉愁怀。
第二问也是在“染柳烟浓”的大好春光之后,先以听笛“怨”转,再问自己还有多少春意可享受,正反映了晚景凄凉的心情。
第三问也是同样,用“岂无”递反,也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
“来相召”二句,状节日人物之盛,谢却“诗朋酒侣”,则气氛陡转,写自己自甘寂寞的心灰意懒,可以感知到作者几乎万念俱灰的心境。
孤独中最易追怀往事,“中州盛日”六句,极写往年京华热闹欢乐,浓厚兴致。
“如今”以下折转到当前,憔悴神态,寥落心理,与往昔形成强烈反差。
最后两句看似淡泊自守、不慕繁华,实则是满腹辛酸,一腔凄怨的总爆发。
全词以元宵为焦聚点展开记叙,思路由今而昔再到今。
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
无怪刘辰翁诵此词“为之涕下”、“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二)也。
(一)导入展示李清照的有关图片“淑玉泉”——大约1000年前,有一位奇女子经常在这里梳妆打扮。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3、因情造景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4、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5、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如下面这首诗.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现了主题.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1、以乐景写乐情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肆:“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2、以乐景写哀情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3、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4、以哀景写哀情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诗经·小雅·采薇》是一篇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描写戍边的兵士在还乡的路上,因途中的景物回忆起来时的风光,无限的感触都因这一回忆勾引起来。
写得声情凄婉,感慨往复,被晋人谢玄称作三百篇中最好的诗,从曹植以下,许多诗人一再模仿。
这四句诗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决非偶然,王夫子《姜斋诗话》中指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在柳枝迎风披拂的春天,兵士离开家乡远征戍边;如今罢戍归来,正碰上大雪纷飞的冬天。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在这里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更加深了离别的痛苦;用凄凉的景物来反衬幸福的归来,更增添了归来的喜悦。
这四句诗正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所以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衬托,又称映衬,是借他物衬托出主要事物,形成一种氛围,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精神,更有突出主旨的作用。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
烘托主要事物。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
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首先,谈谈以“乐景写哀”这一手法在一些名篇中的巧妙运用,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首先致力描写湖光山色、自然风光之美,形成一种令人陶醉的氛围,然后放开笔墨来写“哀”事,梦幻般的美丽景色反衬着痛苦的现实,更加使人感受到痛苦万分。
以“乐景写哀”,情况也不一致。
有的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通过这种反衬更加深了痛苦的心情。
如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这是一段描写令人“黯然销魂”的情人离别的文字。
头四句,写春日水边送别情景。
人生自古伤别离,更何况是情人之间。
文中用“春草”、“春水”来反衬,更增加了文章的感伤气氛。
后六句,写别后秋夜相思情景。
分别之后,怀念之情无时或已。
如珠的秋露,似珪的秋月,这一切美好的景色更牵动了思念之情。
同时,也更反衬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另外,有的是用美好的景物反衬黑暗的现实。
通过反衬,更显示出现实的黑暗。
叶紫的《岳阳楼》是一篇揭露现实黑暗,立意于战斗的散文。
文章先刻意描绘了美丽、明媚的湖光山色:
湖,的确是太美丽了;淡绿微漪的秋水,辽阔的天际,再加上那远远竖立在
水面的君山,一望简直可以连人们的俗气都洗个干净。
小艇儿鸭子似的浮荡着,象没有主宰;板下穿织着的渔船,远帆的隐没,处处都欲把人们吸入到图画里去似的。
可就在这仙境般的地方,岳阳楼上却恰恰住上了大兵,“游人免进”,居住在岳阳楼周围的人民由于深受“天灾、水旱、兵、匪”的困扰,“鱼和稻又卖不出钱,捐税又重,”已经变得“到处都是死路”。
悬挂在城楼边上的一根横木上,“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上吊”!美丽、迷人的景色,反衬着血淋淋的现实,怎能不深深震动读者的心?
再有,运用反衬手法,加强人物与所处环境的对立关系,从而达到以景写人的目的。
陈樨常《中国上古史演义》第五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日,商纣王宣召臣下进宫:
晨风拂拂,杨柳依依,群臣肃静无声地由玉砌缓缓进入,按班鱼贯而行。
可是进到宫中却见:庭中燃着熊熊烈焰,铜格被烧得通红。
两个衣衫褴褛的贫民被推上铜烙,只听得几声惨叫,两个人在烙上疯狂地颠扑跳踯,衣服上熊熊燃着火焰,顷刻皮焦肉化,惨不忍睹。
一边是景色怡人,气氛祥和,另一边却是炮烙之刑,惨绝人寰。
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揭示出商纣王的滥杀无辜,暴虐无道。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运用以“哀景写乐”这一手法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以“哀景写乐”,是用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来反衬人物的欢快心理,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主题。
杨朔的散文《泰山极顶》就极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泰山极顶看日出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奇景。
”可是当“我”兴致勃勃地来到泰山顶上观看日出时,却是“天空阴沉沉的。
”文章至此,笔调略显低沉,使人感到了惋惜与不快,游山者此时的心境也可想而知的了。
然而,出乎意料,作者笔锋一转,情绪激昂地写出了:
我的心却变得异常晴朗,一点都没有惋惜的情绪。
我沉思地望着极远的地方,我望见一幅无比壮丽的奇景。
作者在这里用“天空阴沉沉的”来反衬辉耀东方的社会主义这一轮红日闪射的万道金光,有力地烘托出主题,同时增加了文章变化,造成顿挫跌宕之势,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反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是因为用来映衬的自然景物被描绘得形象鲜明,十分生动传神。
在作者的笔下构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本身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能够激动人心。
同时,作者在这些景物中倾注了个人的感情色彩。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但感知着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形象,而且感受着体现于这景物形象中的艺术家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