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化型抢劫的认定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转化型抢劫罪中既遂与未遂的认定转化型抢劫罪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不使用暴力的情况下,以欺骗、诈骗等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转化型抢劫罪是一种犯罪行为,但是在刑事诉讼中,既遂和未遂的认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涉及到犯罪嫌疑人的量刑情况。
既遂的转化型抢劫罪认定在刑事诉讼中,既遂是指犯罪嫌疑人完全达成犯罪目的,即成功获取了他人的财物。
公安机关或法院在认定既遂转化型抢劫罪时,应当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1. 是否存在欺骗、诈骗等行为既遂转化型抢劫罪需要犯罪嫌疑人进行欺骗、诈骗等行为,向被害人骗取钱财。
因此,在判断是否构成既遂的转化型抢劫罪时,需要明确犯罪嫌疑人是否已经成功地达成了这样的行为。
例如,犯罪嫌疑人通过虚构自己急需资金、私人关系或高额回报等方式骗取被害人的财物,如果被害人上当受骗并将财物交付犯罪嫌疑人,那么该犯罪行为就被认为是既遂的转化型抢劫罪。
2. 是否存在意图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在判读既遂转化型抢劫罪时,还需要考虑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擅自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如果犯罪嫌疑人的做法涉嫌虚构融资渠道、模仿他人、伪装起义军以及许诺不可实现的回报等行为,则说明是有侵占行为。
只要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达成了意图侵占他人财产的目的,那么就构成了既遂的转化型抢劫罪。
未遂的转化型抢劫罪认定与既遂的转化型抢劫罪相比,未遂的转化型抢劫罪是指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情况。
在定罪量刑前,公安机关或法院在认定未遂的转化型抢劫罪时,应当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1. 是否存在强行取财的行为与既遂转化型抢劫罪相比,未遂的转化型抢劫罪中主要是强行取财的行为没有成功。
如果被害人没有上当受骗并成功逃脱,或者被其他人救助,这说明犯罪嫌疑人的强行取财行为是未遂的。
未遂的转化型抢劫罪需要犯罪嫌疑人实际去动用暴力、胁迫或其他非法手段等行为,不但要威胁对方财物,还要具备使其财物危险的意图。
2. 是否存在取得他人财物的预备行为除了是否存在强行取财的行为,还需要考虑犯罪嫌疑人是否采取了一些预备行动。
论转化型抢劫之认定转化型抢劫是指原本没有故意盗窃意图的犯罪分子在实施盗窃过程中,通过对被害人施加或威胁暴力,并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一种犯罪方式。
对转化型抢劫的认定是对犯罪嫌疑人行为的分析和评判,下面将从构成要件、证据以及司法实践等几个方面来讨论转化型抢劫的认定问题。
转化型抢劫的认定需要满足两个要件:一是原本没有故意盗窃意图的犯罪分子,通过对被害人施加或威胁暴力;二是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
要符合没有故意盗窃意图的要求,即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之前并没有明确的盗窃计划。
通过对被害人施加或威胁暴力,可以是直接的暴力行为,也可以是威胁行为,以达到强迫被害人交出财物的目的。
在转化型抢劫的认定中,关键的证据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和被害人的证言。
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监控录像、现场勘查以及物证等方式获取。
通过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可以判断其是否施加了暴力或威胁被害人。
而被害人的证言则是事实的重要证据,被害人的描述可以提供犯罪发生过程的详细信息,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被迫交出财物的过程等。
在司法实践中,转化型抢劫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犯罪嫌疑人可能对其行为进行辩解,声称只是恐吓或者使用暴力,而并非有意盗窃。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依据具体的事实和证据来判断,例如是否有明确的盗窃意图、是否存在其他动机等。
被害人的证言虽然重要,但也存在可能存在记忆不准确或者误解的情况。
要对被害人的证言进行综合评估,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
转化型抢劫的认定需要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和被害人的证言来判断。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依据具体的事实和证据来进行认定,并结合其他相关因素来综合评估。
为了确保认定的准确性,还需要在法律程序中充分尊重被害人的权益,保障其发表真实证言的权利,并通过非法证据排除等手段,确保认定的公正和合法。
论转化型抢劫之认定转化型抢劫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抢劫行为时,由于某种原因,在作案过程中放弃了原先的犯罪意图,改为将被害人扭送到警察局或者将其安全地释放的抢劫行为。
对于转化型抢劫的认定,需要从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意图、行为过程以及实际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转化型抢劫的认定常常存在争议,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认定标准和程序,确保对转化型抢劫的认定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探讨转化型抢劫的认定标准和程序。
一、转化型抢劫的认定标准要认定一起抢劫案件是否属于转化型抢劫,首先需要对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意图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实施抢劫行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放弃了原先的犯罪意图,改为将被害人扭送到警察局或者将其安全地释放,则可以认定为转化型抢劫。
需要考虑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过程。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采取了一些行为或者表现出一些态度,表明其想要结束抢劫行为并将被害人释放或扭送到警察局,也可以作为认定转化型抢劫的参考。
要考虑抢劫的实际结果。
如果被害人最终未受到严重的身体或者财产损害,并且犯罪嫌疑人将其释放或扭送到警察局,那么可以认定为转化型抢劫。
在认定转化型抢劫时,还需要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的处境和心理因素。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实施抢劫行为时由于某些原因产生了悔意或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因而改变了原先的犯罪意图,那么可以作为认定转化型抢劫的重要参考。
除了上述的认定标准之外,还需要对转化型抢劫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抢劫案件,可能存在一些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和态度,与传统的抢劫行为不完全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意图、行为过程和实际结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认定。
在进行转化型抢劫的认定时,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
需要对案件的事实进行调查和核实,包括询问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和目击证人,收集相关的证据和材料等。
共同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微信朋友圈转发一条信息,声称一家珠宝店中的宝石对做法术有灵验效果。
街头小混混模仿该做法,于晚8点冲进珠宝店,用水枪喷向售货员,并拿走两个价值高达20万的宝石。
该行为构成转化型抢劫罪。
转化型抢劫罪是指犯罪人以抢劫为目的,使用枪支、刀具、爆炸物等暴力手段,或者实施绑架、拐卖人才、投毒、纵火等危害或威胁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在抢劫的过程中,使用枪支、刀具、爆炸物等暴力手段,或者实施破坏、投毒、纵火等危害或威胁性行为,表现出攻击性质,其行为较为凶狠,社会危害性大。
在上述案例中,犯罪人借助网络传播信息,利用迷信心理和人们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在违反法律道德的基础上获得了抢劫的机会,犯罪手段极不寻常,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为从法律角度认定该案件为转化型抢劫罪,我们首先需对转化型抢劫的要素进行分析,包括抢劫的主体、客体、因果关系和立功要件等方面。
一、抢劫的主体转化型抢劫罪的主体,既可是个人犯罪,也可以是团伙作案。
个人犯罪一般是看重自己的利益,通过使用暴力手段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团伙作案,则是通过组合多个成员的力量,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犯罪行为。
在该案件中,犯罪人是一名街头小混混,使用水枪伪装成真枪,并一人独自作案。
因此,该案件为个人转化型抢劫罪。
二、抢劫的客体转化型抢劫罪的客体,包括财物和人身安全。
个人犯罪行为中,一般以财物为目标,即通过使用暴力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钱财。
团伙作案则不同,他们可能会同时针对财物和人身安全两个方面。
在该案件中,犯罪人的客体为珠宝店中的宝石,而且使用了极不寻常的手段对售货员实施袭击,对售货员的人身安全也造成了威胁,属于转化型抢劫罪的特征。
三、抢劫的因果关系转化型抢劫罪的因果关系表现为主观上的故意,即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使用暴力手段对抢劫对象的生命、财产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侵害。
在该案件中,犯罪人通过使用水枪侵犯售货员的隐私权和人身安全,进而夺取珠宝店中的宝石。
论转化型抢劫之认定转化型抢劫是指原本没有预谋抢劫的犯罪行为,但在实施过程中突发性地转变为抢劫的情形。
对于这类犯罪行为的认定,涉及到法律的解释和司法裁判的具体案例分析。
本文将从法律条文入手,结合相关案例,探讨转化型抢劫的认定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法律对抢劫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六条的规定,抢劫是指利用暴力、胁迫的手段抢夺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这一条文,抢劫需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以暴力或胁迫手段实施的抢夺行为,二是抢夺的客体为公私财物。
如果一起犯罪行为符合这两个要素,那么就构成了抢劫罪。
接下来,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转化型抢劫的认定标准。
对于转化型抢劫行为的认定,主要需要考察的是犯罪行为的过程和动机。
从司法实践来看,一般来说,转化型抢劫行为的认定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犯罪行为是在原本没有预谋抢劫的情况下突发发生的;犯罪行为是在其他违法行为的过程中意外发生的;犯罪行为的实施是在突发情况下,无法预见和觉察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某人原本是要进行盗窃行为,当他在盗窃过程中被当事人发现并加以阻挠,为了逃避抓捕而对当事人进行暴力行为,并抢夺了当事人的财物,那么这种情况就属于转化型抢劫。
因为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初,该人并没有预先计划抢劫行为,而是在意外情况下才发生的。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转化型抢劫的认定也需要具体案情具体分析。
有的案例中,犯罪嫌疑人最初是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犯罪行为,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突然的情绪激动或者意外状况,最终导致了抢劫行为的发生。
而在一些案例中,犯罪嫌疑人最初可能并没有明确的犯罪目的,但是在行为进行的过程中,由于一时冲动或其他原因,导致了抢劫行为的发生。
针对转化型抢劫的认定,还需要考虑到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故意问题。
如果犯罪行为人在事后表示对抢劫行为的后悔和悔过的态度,并且愿意赔偿受害人的损失,那么在认定过程中,也可以考虑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
转化型抢劫的认定需要根据具体的案情,结合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进行综合判断。
盗窃转化为抢劫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现在在社会上有很多⼈不愿意⼯作⽀援医⽤最简单和罪损害别⼈利益的⽅法进⾏得到利益,⽐如说盗窃和抢劫,这些都是违法⾏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的有轻有重也可以互相转换,下⾯就有店铺⼩编为⼤家介绍⼀下相关盗窃转化为抢劫的认定标准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家!盗窃转化为抢劫的认定标准是什么⼀、盗窃转化为抢劫罪有哪些条件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的前提条件是: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暴⼒或者以暴⼒相威胁。
⼆、对转化型抢劫罪的处罚: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暴⼒或者以暴⼒相威胁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根据刑法第263条的规定,犯抢劫罪的,处三年以上⼗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有下列情形之⼀的,处⼗年以上有期徒刑,⽆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或者没收财产:(⼀)⼊户抢劫的;(⼆)在公共交通⼯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或者其他⾦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的;(五)抢劫致⼈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员抢劫的;(七)持枪抢劫的;(⼋)抢劫军⽤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
三、对盗窃罪的处罚:(⼀)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以⼀千⾄三千元为起点。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3](⼆)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以三万元⾄⼗万元为起点。
处三年以上⼗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三)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以三⼗万元⾄五⼗万元为起点。
处⼗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期徒刑,并处罚⾦或者没收财产。
各省、⾃治区、直辖市⾼级⼈民法院、⼈民检察院,可以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参照上列数额,确定该地区执⾏的数额标准,并报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备案。
综上所述,对盗窃转化为抢劫罪的条件需要满⾜⾏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暴⼒或者以暴⼒相威胁。
The reality is this shore, the ideal is the other shore, separated by a turbulent river, and the action is a bridgeover the river.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对于转化抢劫怎么认定?在盗窃、诈骗、抢夺取得财物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实施暴力、胁迫行为时,以行为人是否最终获得了财物为标准区分既遂和未遂。
如果行为人最终取得了财物,就是转化型抢劫罪的既遂,反之就是未遂。
一、对于转化抢劫怎么认定在盗窃、诈骗、抢夺取得财物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实施暴力、胁迫行为时,以行为人是否最终获得了财物为标准区分既遂和未遂。
如果行为人最终取得了财物,就是转化型抢劫罪的既遂,反之就是未遂。
因为行为人出于拒绝交还财物的目的而实施暴力、胁迫行为,那么行为人最终是否取得了财物就能反映出犯罪得逞与否。
但行为人如果是基于避免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的目的而实施暴力、胁迫行为如何认定呢?行为人在取得财物后,出于上述二种特定目的而实施暴力、胁迫行为客观上也起着保护、控制赃物的作用。
因此,即使行为人是出于避免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的目的而实施暴力、胁迫行为,也以行为人最终是否取得了赃物作为既遂未遂的标准。
区分转化型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是以行为人最终是否取得财物为标准,因此在盗窃、诈骗、抢夺没有取得赃物,出于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这二种特定目的而实施暴力、胁迫行为的成立转化型抢劫罪的未遂。
它抓住了此类犯罪属于贪利型犯罪这一本质特征,把着重点放在了是否夺取财物上,而不在于是否实施了暴力、胁迫行为,而不是以是否实施了暴力、胁迫行为决定既遂与未遂的区别。
二、转化型抢劫怎么处罚转化型抢劫罪是抢劫罪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法律对于这种行为也做出了详细规定,那么刑法具体对于转化型抢劫是如何规定的呢转化型抢劫罪,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论转化型抢劫之认定转化型抢劫是指原本只是打算实施盗窃行为的犯罪分子,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突发其想要,越过了盗窃的范畴,以强制手段获得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所谓转化型抢劫,是指从盗窃行为逐渐"转化"为抢劫行为,使盗窃行为升级成了抢劫行为。
这种犯罪具有突发性,往往在作案时瞬间转变而成,因此在认定上也存在一些争议。
对于转化型抢劫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作案过程中的各种情节和因素,以确定其性质和危害程度。
本文将围绕转化型抢劫的认定进行探讨,以期对该类犯罪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转化型抢劫的概念转化型抢劫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盗窃行为时,由于一时冲动、情绪激动或是其他各种原因,突然改变了原有的犯罪计划,采用了强制手段或暴力手段,将盗窃行为升级为抢劫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
这种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和暴力性,对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和精神创伤,危害程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盗窃行为。
在实际案例中,转化型抢劫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心理斗争和内心挣扎。
犯罪分子在作案时,原本只是想盗窃受害人的财物,但是由于受害人的抵抗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犯罪分子的心理逐渐发生了变化,最终选择了采用暴力手段,将盗窃行为升级为抢劫行为。
这种突发性和突变性使得转化型抢劫成为一种典型的犯罪心理行为,也使得其认定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转化型抢劫的认定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作案过程中的表现对于转化型抢劫的认定,需要对作案过程中犯罪分子的行为和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犯罪分子在作案过程中一开始就是带有强制性质的,采取了暴力手段或威胁手段,那么可以比较容易地认定为转化型抢劫。
如果犯罪分子在作案过程中一开始只是想要实施盗窃行为,后来才采取了强制手段,其认定就稍显困难。
2. 犯罪态度和心理因素转化型抢劫的认定还需考虑犯罪分子的态度和心理因素。
在刑法中,有意犯和过失犯的区分,在认定转化型抢劫时,往往需要分辨犯罪分子的主观故意和过失程度。
浅析转化型抢劫罪之"暴力"的司法认定转化型抢劫罪是指《刑法》第269条规定的“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263条是对抢劫罪的专门规定)的情形。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该条款一直存在诸多疑问,比如,适用转化型抢劫的前提行为即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是否必须要达到犯罪程度才能转化为抢劫?如何理解“当场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等等。
近年来,随着关于该条款的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以及理论界对该条款研究的深入,许多问题已得到了解决。
现在理论及司法实务界普遍认为,适用转化型抢劫罪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i]:1、前提条件:行为人必须先行实施了盗窃、诈骗或抢夺的行为;2、主观条件:行为人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3、客观条件:行为人必须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该构成要件理论对解决司法实践中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有效地打击犯罪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深度不足及法律规制方面存在漏洞等原因,仍有一些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之一就是上述构成条件中的“暴力”的认定问题。
下面笔者结合一则案例对该问题作一探讨。
一、引发问题的一则案例2019年8月21日10时许,被告人彭某窜至某首饰柜台,以购买金项链为名,趁营业员不备,抢夺了价值人民币10000余元的24K金项链1条,即行逃跑,该金店老板叶某发现后立即予以追赶,在跑出五十余米时,叶某将彭某从后面扑倒在地,彭某倒地后为了抗拒抓捕,其对准叶某的手臂捣了两拳,但力度较轻,未给叶某造成任何伤害后果。
彭某随后被赶来的公安人员制服,项链被追回。
该县公诉机关以被告人彭某犯抢劫罪向该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控辩双方对彭某实施了抢夺并无分歧,但对彭某的行为是否符合转化型抢劫双方争议较大,最主要的争议焦点就是彭某对被害人叶某所实施的程度较轻的拳击行为是否符合转化型抢劫罪所要求的“以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条件?简言之,就是彭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暴力?对此,我国刑法典没有对什么是暴力作出规定,刑法第269条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论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转化型抢劫罪作为一种在比较常见的犯罪类型,其在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形态、共同犯罪等的认定上存在分歧。
针对这些主要争议点,文章主要分为四章对其进行阐述。
从犯罪的客体方面来说,转化型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一种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权和人身权;从犯罪的客观方面来说,转化型抢劫罪中实施的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不要求构成犯罪,且盗窃、诈骗、抢夺行为所包括的内容仅限于侵犯财产罪这一章节的盗窃、诈骗、抢夺,其他类似盗罚林木罪、金融诈骗犯罪等都不适用转化型抢劫罪。
对于“当场”的认定应为犯罪现场或者在被追捕的这段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要求。
从犯罪的主体来说,转化型抢劫罪应包含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行为人;从主观方面来看,行为人具备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即以将公私财物非法转为自己或者第三者不法占有的目的,然后还需具备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证据的主观故意。
从犯罪形态来说,转化型抢劫罪应存在犯罪既遂、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但是却不存在犯罪预备。
对于转化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对其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明确,特别指出,通过逃跑、不制止其他同伙以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等不作为的方式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以及行为人在明知他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还共同参与后面的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行为的情况下,都构成共同犯罪。
标签:转化型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一、转化型抢劫罪概述(一)转化型抢劫罪的定义。
对于转化型抢劫罪的定义的准确界定是深入研究转化型抢劫罪的基石。
对于什么是转化型抢劫罪?转化型抢劫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抢劫罪,而是法律拟制的抢劫罪,因此法律往往规定以抢劫罪论处。
刑法理论界有观点认为,根据转化抢劫的范围的不同,转化抢劫可以分为狭义的转化抢劫(仅指《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转化型抢劫)和广义的转化抢劫。
广义的转化抢劫,是指除了狭义的转化抢劫(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转化型抢劫)之外,还包括其他犯罪行为中依据抢劫罪定罪量刑的转化形式,即《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携带凶器抢夺依照抢劫罪定罪量刑”的规定和《刑法》第二百八十九条“聚众打砸抢中对首要分子依照抢劫罪定罪量刑”的转化规定。
浅析转化型抢劫的认定
作者:林乐园
来源:《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3年第12期
[摘要]抢劫罪是一种性质严重的刑事犯罪,转化型抢劫罪较典型抢劫罪而言更具复杂性。
由于我国法律对其规定不够细致、完善,因此在司法适用中存在诸多争议。
如主体的界定,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问题,犯罪形态既遂与未遂的认定等。
文章结合案例,予以评析。
[关键词]转化型抢劫;盗窃;转化;抢劫
一、案情简介
2010年3月8日14时许,被告人王某在厦门市湖里区SM城市广场“筷客”餐厅,拎包盗得被害人李某“绿树叶”牌女式手提包一个(价值36元),内有现金89元及“诺基亚”N95型手机一部、背心两件等财物(价值2145元)。
其在盗窃行为被发现后,持刀拒捕,后被当场抓获。
案发后,被盗物品已全部发还李某。
被告人王某辩称:案发当时其在本市湖里区SM城市广场“筷客”餐厅盗得被害人李某手提包后,出店时被保安追赶后抓获,其间并未持刀拒捕,只是在摔倒后身上携带的弹簧刀掉了出来,因此其行为只是盗窃,并非抢劫。
法院经审理查明:2010年3月8日14时许,被告人王某与其老乡张某行至厦门市湖里区SM城市广场“筷客”餐厅时,王某趁正在该餐厅用餐的被害人李某不注意,将李某置于身旁椅子上的“绿树叶”牌女式手提包一个(价值36元)盗走,内有现金89元及“诺基亚”N95型手机一部、背心两件(价值共计2145元)等物。
当其正欲逃离时,被早已在此监视的协警赵某、孙某追及抓获,在控制住王某后,赵某又继续追赶张某。
当孙某一人控制住被告人王某时,王某为了逃脱,遂从口袋内掏出一把弹簧刀对孙某以捅刺威胁,将孙某逼退,被告人王某遂脱身逃至某商场内,孙某则在后追赶并高喊“抓小偷”。
该商场的保安员周某听到孙某的喊声后亦追上被告人王某,王某又持刀向其捅刺,周某遂当即夺下弹簧刀并将王某按倒在地。
案发后,缴获的上述被盗财物已发还被害人李某,缴获的作案工具弹簧刀一把现暂扣于厦门市公安局。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王某在实施盗窃行为过程中,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凶器以暴力相威胁,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
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
其在实施本案犯罪过程中,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系犯罪未遂,依法可比照既遂犯从轻处罚。
据此,依照《刑法》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王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2000千元。
二、转化型抢劫罪概述
转化型抢劫是指行为人先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因为情况变化,犯罪性质也转化,最终要以抢劫罪定罪处罚的情况。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抢劫罪,刑法理论称为转化型抢劫。
行为人在先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什么条件下转化为抢劫罪,什么情况下不能转化或者直接认定为抢劫罪存在分歧。
下面就转化型抢劫罪成立条件进行分析。
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本条规定的是盗窃、诈骗、抢夺犯罪行为,因情况发生变化而转化为抢劫罪的情况。
这种抢劫与典型的抢劫有所不同,典型的抢劫是先实施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后劫取财物。
认定某种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能只从形式上看其是否符合某种犯罪的基本特征,还必须综合考察各方面的情节来判断其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了应受刑事处罚的犯罪程度。
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就属一般违法行为而不构成犯罪。
对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也应当如此,既要考虑到前罪数额的大小,更要考虑到后罪情节的轻重。
前罪必须是第269 条规定的盗窃、抢夺、诈骗这三种行为。
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对转化型抢劫罪,根据立法原意和司法解释,对所谓“前罪”的理解绝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去分析,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是不能掌握这一法条真正的立法含义的。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起转化型抢劫犯罪的“前罪”是真正的完整形态,客观地说,由于发现及时,行为人也不可能将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变成既遂,否则,就不会出现后面的“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了。
三、转化型抢劫罪适用的前提条件
我国刑法学界一般认为《刑法》第269 条规定的犯罪情况,是由盗窃、诈骗、抢夺转化为抢劫性质,最终要以抢劫罪处理,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抢劫罪,这是适用第269 条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不同,我国刑法要求盗窃、诈骗、抢夺“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
依照《刑法》第269 条的规定,作为转化型抢劫罪,行为人必须是先“犯盗窃、诈骗、抢夺罪”,这是适用该条的前提条件。
有观点认为转化犯只能是罪与罪之间的转化,违法行为不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因此从严格罪刑法定主义的立场而言,对刑法所规定的“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只能理解为是指构成犯罪的情形。
如果解释为只要有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就有可能构成转化型抢劫罪,那就是一种不利于被告人的扩张解释,显然是违反罪刑法定主义的。
但是,作上述严格解释,又有不合理之处。
因为典型抢劫罪的成立并无数额限制,而转化型抢劫罪与典型抢劫罪只是在暴力、胁迫与取财的先后顺序上有差别,并无实质的不同,因此在成立犯罪的条件上也不应该有差别。
笔者认为,从《刑法》第263 条典型的抢劫罪与刑法第269 条转化型抢劫罪的协调出发,先前的盗窃、抢夺、诈骗行为应无数额大小之限制。
因此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盗窃、抢夺、诈骗行为能否转化成抢劫罪,还应值得探讨。
《刑法》第17 条第2 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对抢劫罪应负刑事责任,但对盗窃、诈骗、抢夺罪,不承担刑事
责任。
从立法原意上看,立法者在制定《刑法》第269 条时的出发点,是考虑到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抢劫罪转化,故对这种行为有必要予以严厉惩罚。
但理论界对准转化犯成立的条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主张,准犯转化的前提是其行为必得构成犯罪,倘若未构成犯罪或未构成特定之犯罪绝无犯罪转化的可能而言。
但多数人却认为这类转化案中不应过分强调先行行为必得成立犯罪,也就是说,一般违法行为也可以发生转化的问题。
根据刑法理论,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而社会危害程度是由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认定某种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能只从形式上看其是否符合某种犯罪的基本特征,还必须综合考察各方面的情节来判断其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了应受刑事处罚的犯罪程度。
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就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不构成犯罪。
对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也应当如此,既要考虑到前罪数额的大小,更要考虑到后罪情节的轻重,另外还应注意到前罪与后罪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之间的内在密切联系综合判断。
对转化型抢劫罪,根据立法原意和司法解释,对所谓“前罪”的理解绝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去分析,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是不能掌握这一法条真正的立法含义的。
几乎没有转化型抢劫犯罪的“前罪”是真正的完整形态,由于发现及时,行为人也不可能将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变成既遂。
四、关于本案转化型抢劫的定性分析
关于被告人王某当庭提出案发当时其并未使用凶器弹簧刀抗拒抓捕的辩解,经查,就此节事实,证人孙某证实,当其将被告人王某控制住时,王某从口袋内掏出一把弹簧刀对其先后实施两次捅刺但被其躲过,王某遂得以逃脱其控制。
证人周某证实其在追上被告人王某时,王某持弹簧刀向其捅刺,周某当即夺下弹簧刀并将王某制服。
同时被告人王某归案后亦两次供认了其被孙某控制之时从自己的口袋内掏出一把弹簧刀作势捅刺、以刀尖威胁逼退孙某,进而得以脱离孙某控制的事实。
因此被告人王某的供述及证人孙某、周某的证言之间可相互印证,证实了被告人王某在被抓捕之时使用弹簧刀对抓捕人员进行暴力威胁的事实。
被告人王某的该辩解与事实不符,法院不予采纳。
法院认为:被告人王某在实施盗窃行为过程中,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凶器以暴力相威胁,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
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
被告人王某在实施本案犯罪过程中,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系犯罪未遂,依法可比照既遂犯从轻处罚。
[作者简介]林乐园,男,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