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根尖染色体核型分析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22
实验方案(蚕豆根尖微核技术)
一、实验题目
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流仓河污水污染情况
二、实验目的
1、利用植物压片技术和微核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研究环境中存在的毒害物;
2、理解环境致突变因子对生物体DNA的损伤
3、掌握环境因子遗传毒性检测的微核实验方法
4、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三、材料仪器与方法
1.1材料仪器
选取蚕豆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无虫害100颗,采集于流仓河污水,烧杯,剪刀,培养皿,量筒100ml,,胶头滴管,显微镜,卡诺固定液,5 mol/L盐酸,石炭酸品红溶液,天平(带砝码)
1.2方法
1.2.1污水处理
将采集到的污水稀释100倍、10倍、不稀释,用自来水做对照
1.2.2蚕豆根尖的培养处理
将蚕豆用蒸馏水浸泡一天使其充分吸胀,然后用滤纸浸水放于培养皿中在25℃恒温箱中培养24h。
每12小时换水一次。
待蚕豆初生根长至2cm左右,选取长度一致的蚕豆,分别用蒸馏水,1倍稀释液,10倍,50倍,100倍,分别处理6h,其中蒸馏水作为阴性对照处理。
然后再放于25℃恒温箱恢复培养24h。
卡诺固定液固定24 h;固定好的幼根以蒸馏水浸洗两次,用5 mol/L的盐酸于28℃水解约25 min,至幼根被软化即可;然后用蒸馏水洗净切取0.5cm的根尖,用改良的石炭酸品红溶液染色5~10分钟。
1.2.3制片
用常规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
1.2.4镜检计数
每剂量组选取5个根尖,每个根尖随机镜检1000个细胞,计算微核率MCN‰=观察到微核细胞数/观察细胞总数*1000‰。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姓名:刘云超学号:2009361017班级:生工4班组别:4组一、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染色体组型。
2、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种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3、染色体组型分析大都采用植物根尖等分生组织中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此期染色体具有较典型的特征,且易于计数;在进行核型分析时,染色体制片要求分裂相为染色体分散,互不重叠,能清楚显示着丝点位置。
然后通过显微摄影,测量放大照片上的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和其它形态特征,依次配对排列,编号,并对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作出描述。
二、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练习显微摄影的操作过程,拍摄和印放显微照片。
三、实验材料蚕豆、玉米、黑麦、洋葱的根尖(或木本植物的茎尖),或幼嫩花蕾,经固定,染色,压片(方法参见实验二十八),显微摄影,得染色体照片。
也可以由实验室提供染色体制片或放大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显微镜,测微尺,毫米尺,镊子,剪刀,绘图纸。
如无现成的染色体照片需备摄影显微镜以及有关摄影器材。
五、实验步骤1、测量:依次各测量染色体长臂和短臂的长度,随体计入臂长与否须注明。
根据显微测量或放大照片测量、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绝对长度(μm)=放大的染色体长度÷放大倍数染色体组总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长度÷染色体组总长度×100臂比=长臂长度÷短臂长度着丝粒指数=短臂÷该染色体长度×100例表(表格于实验结果中)2、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剪贴配对。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蚕豆根尖制片的基本技术和步骤。
2. 观察蚕豆根尖细胞的结构,了解其生长和分化特点。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蚕豆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分生组织特征,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通过制片观察,可以了解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和细胞分化特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蚕豆、盐酸、酒精、蒸馏水、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针、滴管、酒精灯、剪刀、剪刀夹、解剖盘。
四、实验步骤1. 取材:取新鲜蚕豆,用剪刀将根剪成约1.5cm长的根段。
2. 解离:将根段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的锥形瓶中,加热至根段透明。
3. 漂洗:将解离后的根段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去除盐酸和酒精。
4. 染色:将漂洗干净的根段放入装有染液的培养皿中,染色5-10分钟。
5. 制片:用解剖针将染色的根尖挑出,放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6. 压片:用镊子轻轻压盖玻片,使根尖细胞压扁,便于观察。
7. 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制片,记录蚕豆根尖细胞的结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冠:位于根尖的顶端,细胞较大,排列不整齐,具有保护作用。
2. 分生区:位于根冠下方,细胞较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3. 伸长区:位于分生区上方,细胞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
4. 成熟区:位于伸长区上方,细胞停止伸长,分化并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质分裂、细胞核分裂和染色体分离等现象。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成了蚕豆根尖制片,并观察到了蚕豆根尖细胞的结构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蚕豆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分生组织特征,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一、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核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核型亦称染色体组型,是指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核(或染色体组)的表型。
每一个体细胞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表示。
其中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每一个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用n表示。
两性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成为二倍体的体细胞。
如蚕豆的体细胞2n=12,它的配子n=6;玉米的体细胞2n=20,配子n=10;人类体细胞2n=46,配子n=23。
染色体在复制以后,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联结在一起。
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染色体可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两臂,造成中间着丝粒,亚中间着丝粒、亚端部着丝粒和端部着丝粒等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此外,有的染色体还含有随体或次级缢痕。
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工程、现代分类学和进化理论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蚕豆或蛙类染色体标本制片10张,或10个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试剂放大机、显影盆、游标卡尺、测微尺、剪刀、镊子、计算器、座标纸、绘图纸、胶水、3号放大相纸。
米吐尔、无水亚硫酸钠、对苯二酚、硼砂、炭酸钠、溴化钾、大苏打、钾矾。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一)测量若用染色体制片标本进行直接测量时,必须利用显微镜与测微尺,事先要用台微尺对目微尺的单位长度进行标定后再进行工作, 仅对染色体长度较大的标本适合。
一般标本还是先行拍照放大后进行测量,可得较好数据。
首先目测照片上每条染色体长度,按长短顺序初步编号,写在每条染色体短臂的一端,同时确定主缢痕的位置,用游标卡尺逐条测量短臂和长臂长度。
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及着丝粒指数。
相对长度=(每个染色体的长度/全部染色体长度)×100臂比(率)=长臂长度/短臂长度着丝粒指数=(短臂长度/该染色体长度)×100说明:以上公式每一项所代入的数据,均为求出5个或10个细胞同源染色体的短臂长度、长臂长度和全长的平均值(即5个或10个细胞中编号相同的染色体各项长度分别相加后以5或10除之)。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制作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玻片标本的方法。
2. 熟悉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
3. 了解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和变化。
二、实验原理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细胞分裂方式。
在显微镜下观察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可以了解细胞分裂的各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蚕豆种子、清水、95%酒精、盐酸、改良苯酚品红染液、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剪刀、解剖针、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酒精灯架、培养皿、剪刀、解剖针、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新鲜蚕豆种子,用剪刀剪去种皮,取出胚根,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
2. 解离:将蚕豆根尖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中(1:1),在室温下解离30分钟。
3. 漂洗:将解离后的蚕豆根尖取出,放入清水中漂洗3次,每次约5分钟。
4. 染色:将漂洗后的蚕豆根尖放入盛有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分钟。
5. 制片:用镊子取出染色的蚕豆根尖,将其放在载玻片上,用解剖针轻轻压扁,然后盖上盖玻片。
6. 观察:将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阶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阶段,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2. 前期:细胞核开始缩小,染色体逐渐缩短变粗,纺锤体形成。
3.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
4. 后期:染色体开始分离,向细胞两极移动。
5. 末期: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细胞质开始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阶段,了解了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和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阶段和细胞器的协同作用。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解离过程中,注意控制时间,以免过度解离导致细胞结构破坏。
2. 在漂洗过程中,注意清洗彻底,以免残留的盐酸和酒精影响染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