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80.00 KB
- 文档页数:21
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植物染色体的核型分析一实验原理任何一种生物的细胞都有一定数目、一定大小和形态的染色体,便构成了生物体特有的核型。
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的总和。
不同的生物,其核型是不同的。
核型分析是在对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配对,按一定原则编号(从大到小)、分组、排列,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
核型分析可以为细胞遗传分类、物种间亲缘的关系、以及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在细胞遗传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了解核型分析的过程,学习核型分析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放大的蚕豆根尖染色体照片四实验器具及药品1 器具毫米尺、计算器、剪刀、镊子、胶水(制染色体标本片的器具同有丝分裂,外加摄影显微镜、放大机、相纸、暗室设备等)2 药品制染色体标本片的药品同有丝分裂,外加前处理用的秋水仙素五实验步骤1 取根尖→秋水仙素预处理(增加中期分裂相)→固定→解离→水洗后染色压片→观察:选染色体形态好、分散好、且完整的细胞进行显微摄影→冲洗胶卷→放大成照片(已作)2 对照片上分散的染色体随机编号,打一草表,测量、记录每条染色体的长臂、短臂、臂比、全长和相对长度。
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染色体组长度(2N 总长度/2)X100 3 配对根据测定的每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将大小和形态相近的两条染色体配对成一对同源染色体。
4 分类和排序染色体的分类根据Levan (1964)的分类标准,根据臂比大小不同分成:m 、sm 、st 、t 四类。
根据相对长度的大小,将配对后的染色体从大到小编号排序。
大麦根尖有丝分裂核型1 2 3 4 5 6 7。
根据stebbins(1971)的核型分类标准根据Stebbins(1971)的核型分类标准,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原始核型(primitive type)、中级核型(intermediate type)和进化核型(evolved type)。
这一分类标准对于理解植物染色体演化和物种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始核型原始核型通常具有较小的染色体数目和较低的异染色质含量。
这类核型的染色体往往形态简单,大小相近,且端着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 chromosomes)较多。
原始核型多见于较为原始的植物类群,如藻类、蕨类植物等。
这些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核型变化较小,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遗传特性。
二、中级核型中级核型具有较高的异染色质含量和较为复杂的染色体形态。
这类核型的染色体数目适中,端着丝粒染色体和中央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omosomes)共存。
中级核型在被子植物中较为常见,如一些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这些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核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原始遗传特性。
三、进化核型进化核型具有较大的染色体数目和较高的异染色质含量。
这类核型的染色体形态复杂多样,大小差异明显,端着丝粒染色体较少,而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和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s)较多。
进化核型多见于较为进化的植物类群,如一些高级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这些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核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适应了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
Stebbins的核型分类标准为我们理解植物染色体演化和物种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比较不同类群植物的染色体核型特征,我们可以揭示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
同时,这一分类标准也为植物分类学、遗传学和育种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基因组测序数据的不断积累,传统的核型分类方法面临着一些挑战。
洋葱核型分析实验报告洋葱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报告课题名称:洋葱染色体核型分析指导教师:唐正义班级:2021级1班组别:B组2小组小组成员:张婷(2021XX41044)曹敏(2021XX41045)邵婷(2021XX41046)李雪莹(2021XX41047)杨果(2021XX40148)xxx四年五月二十日洋葱核型分析报告一、引言洋葱(onion)是百合科(Liliaceae)葱属中以肉质鳞片和鳞芽构成鳞茎的2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为2n=2x=16。
每100g鳞茎含水分88.3g左右、蛋白质约1.8g、碳水化合物8.0g、维生素C8.0mg,并含磷、铁、钙等矿物质,几乎不含脂肪。
洋葱中的有效成分可降低胆固醇,降血脂,降血压,同时还具有防癌抗衰老的功效。
因此,选择洋葱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核型分析,为其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2、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根尖处理、染色、压片及制片观察的方法。
2.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了解有丝分裂全过程。
3.观察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比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植物根尖的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每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洋葱根尖分裂高峰期在上午10:00—11:00,此时把根尖固定,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各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组成叫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研究一个物种细胞核内染色体的数目及各种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如对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观测,从而描述和阐明该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为细胞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遗传学等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四、材料与方法1、材料:洋葱(Aillumcepa)2、仪器:名称:电热恒温不锈钢水浴锅浙制02869编号:20xx2412出厂号:09475名称:显微镜美国制造编号:MoticBA3103、药品:Carnoy固定液,无水酒精,70%酒精,酸酒精,醋酸钠,碱性品红,石碳酸,甲醛,山梨醇,0.002~0.004mol/L8-羟基喹啉,饱和对二氯苯水溶液,0.05-0.2%秋水仙素,1mol/LHCl,石碳酸品红染色液。
核型分析摘要植物核型分析是指对植物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形态、长度、带型和着丝粒位置等内容的分析研究,是植物分类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栽培四棱大麦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
本方法主要是物理分析法,在本试验中,我们先对大麦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再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染色体进行分析,并测量了大麦染色体的臂长和随体长。
1.引言核型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着丝粒的位置)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就称为核型。
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已实现使用计算机自动完成核型分析,我们学生也可以利用Adobe Photoshop 很容易地完成染色体的测量、排序等工作,再利用Excel 表格和Photoshop结合做出核型模式图。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栽培四棱大麦的分散良好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显微照片、Adobe Photoshop等软件2.2实验方法2.2.1绘制核型图在Photoshop中对照片进行必要的处理。
首先是剪裁照片,用套索工具将每条染色体分离出来,对染色体进行配对并将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在一条线上,并对染色体进行适当的旋转变换。
其次是利用标尺工具测量每条染色体的臂长、随体长。
再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染色体的臂比,总长,随体长,相对长度等数据。
2.2.2写出核型公式根据上面的测量结果写出四棱大麦的核型公式。
2.2.3画核型模式图将所测并经过计算后的数据在Excel表格中绘制成堆积柱形图,并在Photoshop里切出着丝点和次缢痕。
除此之外,还需将整个图像转换成黑白。
3.结果与讨论3.1染色体核型分析图图1 染色体核型分析图3.2核型模式图图2 核型模式图3.3四棱大麦的核型公式2n=2x=14=12m(2SAT)+2sm(SAT)参考文献[1] 杨大翔.遗传学实验(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2] 刘永安, 冯海生, 陈志国,等.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J]. 贵州农业科学, 2006, 34(1):98-102.[3] 李懋学, 陈瑞阳.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J]. 植物科学学报, 1985, 3(4):297-302.[4] 陈庆富. 五个中国荞麦(Fagopyrum)种的核型分析[J]. 广西植物, 2001, 21(2):107-110.。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一、本文概述植物核型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遗传学技术,对于揭示植物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变异,以及理解植物进化和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植物核型分析在标准化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植物核型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标准化建议,以期推动植物核型分析技术的规范化和准确化,为植物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将首先介绍植物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然后分析当前植物核型分析标准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接着提出具体的标准化建议,包括样本采集、预处理、核型制备、观察和分析等方面的标准化要求,最后展望植物核型分析标准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能够为植物核型分析技术的标准化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二、植物核型分析的基本概念植物核型分析是一种对植物细胞核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量进行研究的生物技术。
核型,即细胞核内所有染色体的集合,反映了物种的遗传信息及其组织方式。
通过核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大小和结构,从而揭示物种的遗传特性、亲缘关系、进化历程和染色体变异等信息。
核型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染色体制备、显带技术、显微观察和图像分析。
通过特定的细胞处理方法,如秋水仙碱阻断细胞分裂,我们可以获得含有中期染色体的细胞样本。
然后,利用显带技术,如Giemsa 染色、C带技术等,使染色体呈现出明显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便于观察和计数。
接着,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获取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基本信息。
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我们可以对染色体进行精确测量和统计分析。
在核型分析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注意。
首先是染色体组型,它是指一个体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的总和,反映了物种的遗传基础。
其次是染色体带型,它是指染色体经过显带技术处理后呈现出的特定图案,有助于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染色体。
大麦核型分析实验报告通过核型分析的实验,了解大麦的染色体组成、形态和数量,为了解大麦的遗传特性提供依据。
实验原理:核型分析是通过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来确定一个生物个体的染色体组成的方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根尖细胞分析法来获得大麦的染色体信息。
根尖细胞是染色体较为显著的存在部位,通过处理和染色后,可以将染色体清晰地观察和计数。
实验步骤:1. 取大麦的根尖细胞:将种子在潮湿的纸巾上发芽,大约生长2-3天后,将根部切下并抛光。
2. 处理根尖细胞:将根尖细胞浸泡在0.02%胶体酶中,温度约为37,处理10-15分钟,然后用0.1%盐酸处理2-3分钟。
3. 固定染色体:用冷乙醇(70%或95%)进行冲洗,将染色体固定在玻片上。
4. 增强染色体对比度:将固定在玻片上的样品用Antony染色或其他合适的染色剂处理。
5. 观察和计数染色体: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计数和记录不同型态的染色体。
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观察和计数,我们得到了大麦的核型分析结果。
大麦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属于二倍体。
通过观察不同型态的染色体,我们发现,大麦的染色体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长臂与短臂相等的染色体,长臂与短臂不等的染色体,以及不断变短的染色体。
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是决定生物遗传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核型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大麦的染色体组成和形态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大麦的遗传特性。
这对于研究大麦的遗传变异、育种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核型分析实验,我们确定了大麦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属于二倍体。
大麦的染色体形态包括长臂与短臂相等的染色体、长臂与短臂不等的染色体以及不断变短的染色体。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麦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改良提供了基础。
实验3、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可以分为两种,即压片技术和去壁低渗技术。
Belling(1921)提出植物染色体压片技术后,压片已成为植物染色体研究中最广泛应用的常规技术;但是由于植物细胞有坚实的细胞壁,染色体很难象动物染色体那样平整地贴在载玻片上,Omura 和Kurata(1978)把植物原生质体技术应用到水稻染色体研究之中,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0.075mol.L-1氯化钾处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陈瑞阳等人(1979、1982)提出了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的酶解去壁低渗技术,并在多种植物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今植物染色体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压片技术和去壁低渗技术在取材和预处理要求及其操作都是相同的,即两者的材料基础条件是相同的,但它们所采用的染色体分散方法是不同的。
压片法是以人工外加机械压力使染色体分散,而去壁低渗法是用酶分解细胞壁,低渗液使细胞膜吸胀、水表面张力使染色体分开。
两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前者操作快速简便、省材省时,后者染色体易于展开、且真实不变形,尤其是对成熟细胞多的植物组织,如芽、愈伤组织等材料有独到效果,本实验主要介绍去壁低渗染色体制片技术。
一、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根尖、茎尖及叶片去壁低渗染色体制片技术,通过3周开放性实验教学,进行植物染色体制片技能训练;2、掌握植物染色体显微照象技术及组型分析技术,通过大量的制片观察,能获得图象清晰、完整、高度分散的染色体典型制片;通过显微摄影,获得某植物染色体自然核型图,并能用国内外通用的植物核型分析标准,确定该植物染色体模型图、核式公式及类型;3、掌握植物有丝分裂制片技术,通过大量的制片观察,能比较快速准确地判断细胞有丝分裂前、中、后、末期的染色体图象,并对其典型制片照像,收集核型分析及有丝分裂过程观察的染色体制片素材;4、结合实验,对某一新资源植物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获得该物种染色体组型公式、类型、核型图及核型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