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294.00 KB
- 文档页数:9
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一、(15分)在竖直面将一半圆形光滑导轨固定在A 、B 两点,导轨直径AB =2R ,AB 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为60°,在导轨上套一质量为m 的光滑小圆环,一劲度系数为k 的轻而细的光滑弹性绳穿过圆环,其两端系与A 、B 两点,如图28决—1所示。
当圆环位于A 点正下方C 点时,弹性绳刚好为原长。
现将圆环从C 点无初速度释放,圆环在时刻t 运动到C'点,C'O 与半径OB 的夹角为θ,重力加速度为g .试求分别对下述两种情形,求导轨对圆环的作用力的大小:(1)θ=90°(2)θ=30°二、(15分)如图28决—2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 、长度为L 的小车,车两端靠近底部处分别固定两个弹簧,两弹簧位于同一直线上,其原长分别为l 1和l 2,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两弹簧的另一端分别放着一质量为m 1、m 2的小球,弹簧与小球都不相连。
开始时,小球1压缩弹簧1并保持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小球2被锁定在车底板上,小球2与小车右端的距离等于弹簧2的原长。
现无初速释放小球1,当弹簧1的长度等于其原长时,立即解除对小球2的锁定;小球1与小球2碰撞后合为一体,碰撞时间极短。
已知所有解除都是光滑的;从释放小球1到弹簧2达到最大压缩量时,小车移动力距离l 3.试求开始时弹簧1的长度l 和后来弹簧2所达到的最大压缩量Δl 2.图28决—2三、(20分)某空间站A 绕地球作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 A =6.73×106m.一人造地球卫星B 在同一轨道平面作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 B =3r A /2,A 和B 均沿逆时针方向运行。
现从空间站上发射一飞船(对空间站无反冲)前去回收该卫星,为了节省燃料,除了短暂的加速或减速变轨过程外,飞船在往返过程中均采用同样形状的逆时针椭圆转移轨道,作无动力飞行。
往返两过程的椭圆轨道均位于空间站和卫星的圆轨道平面,且近地点和远地点都分别位于空间站和卫星的轨道上,如图28决—3所示。
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2011)一、(20分)如图所示,哈雷彗星绕太阳S 沿椭圆轨道逆时针方向运动,其周期T 为76.1年,1986年它过近日点P 0时与太阳S 的距离r 0=0.590AU ,AU 是天文单位,它等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经过一段时间,彗星到达轨道上的P 点,SP 与SP 0的夹角θP =72.0°。
已知:1AU=1.50×1011m ,引力常量G=6.67×10-11Nm 2/kg 2,太阳质量m S =1.99×1030kg ,试求P 到太阳S 的距离r P 及彗星过P 点时速度的大小及方向(用速度方向与SP 0的夹角表示)。
二、(20分)质量均匀分布的刚性杆AB 、CD如图放置,A 点与水平地面接触,与地面间的静摩擦系数为μA ,B 、D 两点与光滑竖直墙面接触,杆AB 和CD 接触处的静摩擦系数为μC ,两杆的质量均为m ,长度均为l 。
1、已知系统平衡时AB 杆与墙面夹角为θ,求CD 杆与墙面夹角α应该满足的条件(用α及已知量满足的方程式表示)。
2、若μA =1.00,μC =0.866,θ=60.0°。
求系统平衡时α的取值范围(用数值计算求出)。
三、(25分)在人造卫星绕星球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其对称转轴稳定在规定指向,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卫星在其运行过程中同时绕自身的对称轴转,但有时为了改变卫星的指向,又要求减慢或者消除卫星的旋转,减慢或者消除卫星旋转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消旋法,其原理如图所示。
一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薄壁圆筒,,其横截面如图所示,图中O 是圆筒的对称轴,两条足够长的不可伸长的结实的长度相等的轻绳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圆筒表面上的Q 、Q ′(位于圆筒直径两端)处,另一端各拴有一个质量为2m的小球,正常情况下,绳绕在圆筒外表面上,两小球用插销分别锁定在圆筒表面上的P 0、P 0′处,与卫星形成一体,绕卫星的对称轴旋转,卫星自转的角速度为ω0。
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2011)一、(20分)如图所示,哈雷彗星绕太阳S沿椭圆轨道逆时针方向运动,其周期T为76.1年,1986年它过近日点P0时与太阳S的距离r0=0.590AU,AU是天文单位,它等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经过一段时间,彗星到达轨道上的P点,SP与SP0的夹角θP=72.0°。
已知:1AU=1.50×1011m,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太阳质量mS=1.99×1030kg,试求P到太阳S的距离rP及彗星过P点时速度的大小及方向(用速度方向与SP0的夹角表示)。
二、(20分)质量均匀分布的刚性杆AB、CD如图放置,A点与水平地面接触,与地面间的静摩擦系数为μA,B、D两点与光滑竖直墙面接触,杆AB和CD接触处的静摩擦系数为μC,两杆的质量均为m,长度均为l。
1、已知系统平衡时AB杆与墙面夹角为θ,求CD杆与墙面夹角α应该满足的条件(用α及已知量满足的方程式表示)。
2、若μA=1.00,μC=0.866,θ=60.0°。
求系统平衡时α的取值范围(用数值计算求出)。
三、(25分)在人造卫星绕星球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其对称转轴稳定在规定指向,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卫星在其运行过程中同时绕自身的对称轴转,但有时为了改变卫星的指向,又要求减慢或者消除卫星的旋转,减慢或者消除卫星旋转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消旋法,其原理如图所示。
一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薄壁圆筒,,其横截面如图所示,图中O 是圆筒的对称轴,两条足够长的不可伸长的结实的长度相等的轻绳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圆筒表面上的Q 、Q ′(位于圆筒直径两端)处,另一端各拴有一个质量为2m的小球,正常情况下,绳绕在圆筒外表面上,两小球用插销分别锁定在圆筒表面上的P 0、P 0′处,与卫星形成一体,绕卫星的对称轴旋转,卫星自转的角速度为ω0。
若要使卫星减慢或者停止旋转(消旋),可瞬间撤去插销释放小球,让小球从圆筒表面甩开,在甩开的整个过程中,从绳与圆筒表面相切点到小球的那段绳都是拉直的。
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2011一、(15分)在竖直面内将一半圆形光滑导轨固定在A 、B 两点,导轨直径AB =2R ,AB 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为60°,在导轨上套一质量为m 的光滑小圆环,一劲度系数为k 的轻而细的光滑弹性绳穿过圆环,其两端系与A 、B 两点,如图28决—1所示。
当圆环位于A 点正下方C 点时,弹性绳刚好为原长。
现将圆环从C 点无初速度释放,圆环在时刻t 运动到C'点,C'O 与半径OB 的夹角为θ,重力加速度为g .试求分别对下述两种情形,求导轨对圆环的作用力的大小:(1)θ=90°(2)θ=30°二、(15分)如图28决—2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 、长度为L 的小车,车内两端靠近底部处分别固定两个弹簧,两弹簧位于同一直线上,其原长分别为l 1和l 2,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两弹簧的另一端分别放着一质量为m 1、m 2的小球,弹簧与小球都不相连。
开始时,小球1压缩弹簧1并保持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小球2被锁定在车底板上,小球2与小车右端的距离等于弹簧2的原长。
现无初速释放小球1,当弹簧1的长度等于其原长时,立即解除对小球2的锁定;小球1与小球2碰撞后合为一体,碰撞时间极短。
已知所有解除都是光滑的;从释放小球1到弹簧2达到最大压缩量时,小车移动力距离l 3.试求开始时弹簧1的长度l 和后来弹簧2所达到的最大压缩量Δl 2.三、(20分)某空间站A 绕地球作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 A =6.73×106m.一人造地球卫星B 在同一轨道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 B =3r A /2,A 和B 均沿逆时针方向运行。
现从空间站上发射一飞船(对空间站无反冲)前去回收该卫星,为了节省燃料,除了短暂的加速或减速变轨过程外,飞船在往返过程中均采用同样形状的逆时针椭圆转移轨道,作无动力飞行。
往返两过程的椭圆轨道均位于空间站和卫星的圆轨道平面内,且近地点和远地点都分别位于空间站和卫星的轨道上,如图28决—3所示。
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卷及标准答案说明:填空题的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题给的表格中。
计算题的解答应写出必要的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结果的不能给分。
有数值计算的,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本卷共8题,满分160分。
一、(20分)如图所示,哈雷彗星绕太阳S 沿椭圆轨道逆时针方向运动,运动周期T=76.1年。
1986年它过近日点P0时,与太阳S 的距离为r 0=0.590AU ,AU 是天文单位,它等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
经过一段时间,彗星到达轨道上的P 点,SP 和SP 0的夹角72.0P θ=︒,已知1AU=111.510m ⨯,引力常量G =113126.6710m kg s ---⨯⋅⋅,太阳质量301.9910s m kg =⨯。
试求P 到太阳S 的距离r P 及彗星过P 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用速度方向和SP 0的夹角表示)。
一、参考解答:解法一取直角坐标系Oxy ,原点O 位于椭圆的中心,则哈雷彗星的椭圆轨道方程为22221x y a b+= (1)a 、b 分别为椭圆的半长轴和半短轴,太阳S 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处,如图1所示.以e T 表示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则e 1.00T =年;以e a 表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认为地球绕太阳作圆周运动),则e 1.00AU a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3232a T a T =e e(2)设c 为椭圆中心到焦点的距离,由几何关系得c a r =-0 (3)22c a b -= (4) 由图1可知,P 点的坐标cos P P x c r θ=+ (5) sin P P y r θ= (6) 把(5)、(6)式代入(1)式化简得()2222222222sin cos 2cos 0P P P P P ab r b cr bc a b θθθ+++-= (7)根据求根公式可得()22222cos sin cos P P P Pb ac r a b θθθ-=+ (8) 由(2)、(3)、(4)、(8)各式并代入有关数据得0.896AU P r = (9) 可以证明,彗星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的机械能为 s2Gmm E =a-(10) 式中m 为彗星的质量.以P v 表示彗星在P 点时速度的大小,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2s s 122P P Gmm Gmm m r a ⎛⎫+-=- ⎪⎝⎭v (11) 得P =v (12) 代入有关数据得414.3910m s P -⨯⋅v = (13) 设P 点速度方向与0SP 的夹角为ϕ(见图2),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sin 2P P P r ϕθσ-=v (14)图1其中σ为面积速度,并有πabTσ=(15) 由(9)、(13)、(14)、(15)式并代入有关数据可得127ϕ= (16)解法二取极坐标,极点位于太阳S 所在的焦点处,由S 引向近日点的射线为极轴,极角为θ,取逆时针为正向,用r 、θ表示彗星的椭圆轨道方程为1cos pr e θ=+ (1)其中,e 为椭圆偏心率,p 是过焦点的半正焦弦,若椭圆的半长轴为a ,根据解析几何可知()21p a e =- (2)将(2)式代入(1)式可得()θcos 112e e a r +-= (3)以e T 表示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则e 1.00T =年;以e a 表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认为地球绕太阳作圆周运动),则e 1.00AU a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3232a T a T =e e(4) 在近日点0=θ,由(3)式可得1r e a=-(5)将P θ、a 、e 的数据代入(3)式即得0.895AU P r = (6)可以证明,彗星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的机械能 s2Gmm E =a-(7) 式中m 为彗星的质量.以P v 表示彗星在P 点时速度的大小,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2s s 122P P Gmm Gmm m r a ⎛⎫+-=- ⎪⎝⎭v (8)可得P=v(9)代入有关数据得414.3910m sP-⨯⋅v=(10) 设P点速度方向与极轴的夹角为ϕ,彗星在近日点的速度为0v,再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有()sinP P Pr rϕθ-=v v00(11)根据(8)式,同理可得=v(12)由(6)、(10)、(11)、(12)式并代入其它有关数据127ϕ=(13) 评分标准:本题20分解法一(2)式3分,(8)式4分,(9)式2分,(11)式3分,(13) 式2分,(14)式3分,(15)式1分,(16)式2分.解法二(3)式2分,(4)式3分,(5)式2分,(6)式2分,(8)式3分,(10) 式2分,(11)式3分,(12)式1分,(13)式2分.二、(20分)质量分布均匀的刚性杆AB、CD如图放置,A点与水平地面接触,与地面的静摩擦系数为μA,B、D两点与光滑竖直墙接触,杆AB和CD接触处的静摩擦系数为μC,两杆质量均为m,长度均为l。
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模拟试卷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复核本卷共八题,满分160分。
计算题的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结果的不能得分。
有数字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只要给出结果,不需写出求解的过程。
一、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25分)1.图1所示的电阻丝网络,每一小段电阻同为r ,两个端点A 、B 间等效电阻R 1= 。
若在图1网络中再引入3段斜电阻丝,每一段电阻也为r ,如图2 所示,此时A 、B 间等效电阻R 2= 。
2.右图为开尔文滴水起电机示意图。
从三通管左右两管口形成的水滴分别穿过铝筒A 1、A 2后滴进铝杯B 1、B 2,当滴了一段时间后,原均不带电的两铝杯间会有几千伏的电势差。
试分析其原理。
图中铝筒A 1用导线与铝杯B 2相连;铝筒A 2用导线与B 1相连。
3.受迫振动的稳定状态由下式给出)cos(ϕω+=t A x ,2222204)(ωβωω+-=hA ,220arctanωωβωϕ--=。
其中m H h =,而)cos(t H ω为胁迫力,mγβ=2,其中dtdxγ-是阻尼力。
有一偏车轮的汽车上有两个弹簧测力计,其中一条的固有振动角频率为102727.39-=s ω,另外一条的固有振动角频率为1'05454.78-=s ω,在汽车运行的过程中,司机看到两条弹簧的振动幅度之比为7。
设β为小量,计算中可以略去,已知汽车轮子的直径为1m ,则汽车的运行速度为 。
4.核潜艇中238U 核的半衰期为9105.4⨯年,衰变中有0.7%的概率成为234U 核,同时放出一个高能光子,这些光子中的93%被潜艇钢板吸收。
1981年,前苏联编号U137的核潜艇透射到艇外的高能光子被距核源(处理为点状)1.5m 处的探测仪测得。
仪器正入射面积为22cm 2,效率为0.25%(每400个入射光子可产生一个脉冲讯号),每小时测得125个讯号。
新东方网(中考)频道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2011)一、(20分)如图所示,哈雷彗星绕太阳S 沿椭圆轨道逆时针方向运动,其周期T 为76.1年,1986年它过近日点P 0时与太阳S 的距离r 0=0.590AU ,AU 是天文单位,它等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经过一段时间,彗星到达轨道上的P 点,SP 与SP 0的夹角θP =72.0°。
已知:1AU=1.50×1011m ,引力常量G=6.67×10-11Nm 2/kg 2,太阳质量m S =1.99×1030kg ,试求P 到太阳S 的距离r P 及彗星过P 点时速度的大小及方向(用速度方向与SP 0的夹角表示)。
二、(20分)质量均匀分布的刚性杆AB 、CD 如图放置,A 点与水平地面接触,与地面间的静摩擦系数为μA ,B 、D 两点与光滑竖直墙面接触,杆AB 和CD 接触处的静摩擦系数为μC ,两杆的质量均为m ,长度均为l 。
1、已知系统平衡时AB 杆与墙面夹角为θ,求CD 杆与墙面夹角α应该满足的条件(用α及已知量满足的方程式表示)。
2、若μA =1.00,μC =0.866,θ=60.0°。
求系统平衡时α的取值范围(用数值计算求出)。
三、(25分)在人造卫星绕星球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其对称转轴稳定在规定指向,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卫星在其运行过程中同时绕自身的对称轴转,但有时为了改变卫星的指向,又要求减慢或者消除卫星的旋转,减慢或者消除卫星旋转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消旋法,其原理如图所示。
一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薄壁圆筒,,其横截面如图所示,图中O 是圆筒的对称轴,两条足够长的不可伸长的结实的长度相等的轻绳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圆筒表面上的Q 、Q ′(位于圆筒直径两端)处,另一端各拴有一个质量为2m 的小球,正常情况下,绳绕在圆筒外表面上,两小球用插销分别锁定在圆筒表面上的P 0、P 0′处,与卫星形成一体,绕卫星的对称轴旋转,卫星自转的角速度为ω0。
上海市第28届初中物理竞赛(大同杯)初赛试题说明:(2)本试卷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题,计90分;第二部分为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全对得5分,部分选对得2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共12题,计60分,全卷满分150分。
(3)本试卷中常数g=10N/kg。
(4)sin37°=,cos37°=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A.声音的音调B.声音的响度C.声音的音色D.传播声音的物质2.“玉兔”月球车和地面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利用的是()A.电磁波B.超声波C.次声波D.激光3.在图1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4.如图2所示,两端开口的C形小管中充满水,A、B两端开口处均用手指堵住。
图2若同时松开手指()A.只有水从A端流出B.只有水从B端流出C.A、B两端同时有水流出D.A、B两端都没有水流出5.当物体的温度升高后,物体的()A.热量增大B.比热容增大C.体积增大D.内能增大【参照答案】.D【名师解析】当物体的温度升高后,由能量守恒定律,物体的内能增大,选项D正确。
6.在图3所示的现象中,可直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7. 把重为的物体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溢出水的重力为,则物体受到的浮力()A.可能为B.可能为C.一定为D.一定为【参照答案】.【名师解析】:由于题述没有说明烧杯中水是否满,所以溢出水的重力一定大于等于,选项A 正确。
8.如图4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乙质量相等。
现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甲并从容器中抽取部分乙后,甲对地面的压强小于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若甲、乙剩余部分的体积分别是V甲、V乙,则()A. V甲可能等于V乙B. V甲可能大于V乙图4C. V甲一定大于V乙D. V甲一定小于V乙9.日食、月食是我们在地球上通过肉眼能直接观测到的天文现象,如果定义月球的半径为1,则地球的半径约为,太阳的半径约为400,地、月距离约为220,地、日距离约为×104 ,参考上述数据可以判断,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是()A.月环食B.月全食C.日环食D.日全食【参照答案】.A【名师解析】由于地球的半径约为,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是月环食,选项A正确。
第页 1 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 姓名( )总分( ) 1-5 6 7 8 总分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本卷共16题,满分2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有的小题有多项符合题意.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前面的英文字母写在每小题后面的方括号内.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常用示波器中的扫描电压u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是( )
2.下面列出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温度为200C 和压强为1个大气压时,一定量的水蒸发为同温度的水蒸气,在此过程中,它所吸收的热量等于其内能的增量. B.有人用水银和酒精制成两种温度计,他都把水的冰点定为0度,水的沸点定为100度,并都把0刻度与100刻度之间均匀等分成同数量的刻度,若用这两种温度计去测量同一环境的温度(大于0度小于 100度)时,两者测得的温度数值必定相同. C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分别经过不同的过程后,压强都减小了,体积都增大了,则从每个过程中气体与外界交换的总热量看,在有的过程中气体可能是吸收了热量,在有的过程中气体可能是放出了热量,在有的过程中气体与外界交换的热量为 0 . D .地球表面一平方米所受的大气的压力,其大小等于这一平方米表面单位时间内受上方作热运动的空气分子对它碰撞的冲量,加上这一平方米以上的大气的重量. 3.把以空气为介质的两个平行板电容器a和b串联,再与电阻R和电动势为E的直流电源如图连接.平衡后,若把一块玻璃板插人电容器a中,则再达到平衡时,( ) A.与玻璃板插人前比,电容器a两极间的电压增大了 B.与玻璃板插人前比,电容器a两极间的电压减小了 C.与玻璃板插入前比,电容器b贮存的电能增大了 D.玻璃板插人过程中电源所做的功等于两电容器贮存总电能的增加量 4.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形成若干壳层,K壳层离核最近,L壳层次之,M壳层更次之,……,每一壳层中可容纳的电子数是一定的,当一个壳层中的电子填满后,余下的电子将分布到次外的壳层.当原子的内壳层中出现空穴时,较外壳层中的电子
得分 阅卷 复核 第页 2
将跃迁至空穴,并以发射光子(X光)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但亦有一定的概率将跃迁中放出的能量传给另一个电子,使此电子电离,这称为俄歇(Auger)效应,这样电离出来的电子叫俄歇电子.现用一能量为40.00keV的光子照射Cd(镐)原子,击出Cd原子中K层一个电子,使该壳层出现空穴,己知该K层电子的电离能为26.8keV.随后,Cd原子的L 层中一个电子跃迁到K层,而由于俄歇效应,L层中的另一个的电子从Cd原子射出,已知这两个电子的电离能皆为4.02keV,则射出 的俄歇电子的动能等于( ) A.( 26.8-4.02-4.02 ) keV B.(40.00-26.8- 4.02 ) keV C.( 26.8-4.02 ) keV D.( 40.00- 26.8 + 4.02 ) keV 5.一圆弧形的槽,槽底放在水平地面上,槽的两侧与光滑斜坡aa’、bb’相切,相切处a、b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槽与斜坡在竖直平面内的截面如图所示.一小物块从斜坡aa’上距水平面ab的高度为Zh处沿斜坡自由滑下,并自a处进人槽内,到达b后沿斜坡bb’向上滑行,已知到达的最高处距水平面ab 的高度为h;接着小物块沿斜坡bb’滑下并从b处进人槽内反向运动,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则( ) A.小物块再运动到a处时速度变为零 B.小物块尚未运动到a处时,速度已变为零 C.小物块不仅能再运动到a处,并能沿斜坡aa’向上滑行,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h D.小物块不仅能再运动到a处,并能沿斜坡aa’向上滑行,上升的最大高度小于h
二、填空题和作图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把图画在题中指定的地方.只要给出结果不需写出求得结果的过程. 6.( 6分)在大气中,将一容积为 0.50m3的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圆筒筒底朝上筒口朝下竖直插人水池中,然后放手.平衡时,筒内空气的体积为0.40m3.设大气的压强与10.0m 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相同,则筒内外水面的高度差为 . 7.(10分)近年来,由于“微结构材料”的发展,研制具有负折射率的人工材料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已受人们关注.对正常介质,光线从真空射人折射率为n的介质时,人射角和折射角满足折射定律公式,人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布在界面法线的两侧;若介质的折射率为负,即n<0,这时人射角和折射角仍满足折射定律公式,但人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分布在界面法线的同一侧.现考虑由共轴的两个薄凸透镜L1和L2构成的光学系统,两透镜的光心分别为O1和O2,它们之间的距离为s.若要求以与主光轴成很小夹角的光线人射到O1能从O2出射,并且出射光线与人射光线平行,则可以在O1和O2之间放一块具有负折射率的介质平板,介质板的中心位于OO’的中点,板的两个平行的侧面与主光轴垂直,如图所示.若介质的折射率n= -1.5,则介质板的厚度即垂直于主光轴的两个平行侧面之间的距离 d = .
得分 阅卷 复核 得分 阅卷 复核 第页 3
8.( 10分)已知:规定一个K(钾)原子与Cl(氯)原子相距很远时,他们的相互作用势能为0;从一个K原子中移走最外层电子形成K+离子所需的能量(称为电离能)为EK,一个Cl原子吸收一个电子形成Cl-离子释放的能量(称为电子亲和能)为ECl;K+离子(视为质点)与Cl-离子(视为质点)之间的吸引力为库仑力,电子电荷量的大小为e,静电力常量为k.利用以上知识,可知当KCI分子中K+离子与Cl-离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势能为0时,K+离子与Cl-离子之间的距离rs,可表示为 .若已知EK = 4.34ev, ECl=3.62eV , k =9.0 ×109N·m2·C-2 , e =1.60×10-19C,则rs= m. 9.(10分)光帆是装置在太空船上的一个面积很大但很轻的帆,利用太阳光对帆的光压,可使太空船在太空中飞行.设想一光帆某时刻位于距离太阳为1天文单位(即日地间的平均距离)处,已知该处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E =1.37×103J·m -2· s-1,设平面光帆的面积为1.0×106m2,且其平面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又设光帆对太阳光能全部反射(不吸收),则光帆所受光的压力约等于 N. 10.(20分)有两个电阻1和2,它们的阻值随所加电压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它们的伏安特性即电压和电流不再成正比关系(这种电阻称为非线性电阻).假设电阻1和电阻2的伏安特性图线分别如图所示.现先将这两个电阻并联,然后接在电动势E=9.0V、内电阻r0 = 2.0Ω的电源上.试利用题给的数据和图线在题图中用作图法读得所需的数据,进而分别求出电阻1和电阻2上消耗的功率P1和P2.要求: i.在题图上画出所作的图线.(只按所画图线评分,不要求写出画图的步骤及理由) ii.从图上读下所需物理量的数据(取二位有效数字),分别是: iii.求出电阻R1消耗的功率P1= ,电阻R2消耗的功率P2
= .
三、计算题.计算题的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结果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1.(17分)宇航员从空间站(绕地球运行)上释放了一颗质量m=500kg的探测卫星.该卫星通过一条柔软的细轻绳与空间站连接,稳定时卫星始终在空间站的正下方,到空间站的距离l=20km.已知空间站的轨道为圆形,周期T = 92 min(分). i.忽略卫星拉力对空间站轨道的影响,求卫星所受轻绳拉力的大小. ii.假设某一时刻卫星突然脱离轻绳.试计算此后卫星轨道的近地点到地面的高度、远地
得分 阅卷 复核 得分 阅卷 复核 得分 阅卷 复核
得分 阅卷 复核 第页 4
点到地面的高度和卫星运行周期. 取地球半径R = 6.400×103km,地球同步卫星到地面的高度为H0 =3.6000×104km,地球自转周期T0 = 24 小时.
12.(17分)某同学选了一个倾角为θ的斜坡,他骑在自行车上刚好能在不踩踏板的情况下让自行车沿斜坡匀速向下行驶,现在他想估测沿此斜坡向上匀速行驶时的功率,为此他数出在上坡过程中某一只脚蹬踩踏板的圈数 N(设不间断的匀速蹬),并测得所用的时间t,再测得下列相关数据:自行车和人的总质量m,轮盘半径Rl,飞轮半径R2,车后轮半径R3.试导出估测功率的表达式.己知上、下坡过程中斜坡及空气作用于自行车的阻力大小相等,不论是在上坡还是下坡过程中,车轮与坡面接触处都无滑动.不计自行车内部各部件之间因相对运动而消耗的能量.
得分 阅卷 复核 第页 5
13.(20分)电荷量为q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由绝缘材料制成的质量为m 半径为R的均匀细圆环上,现设法加外力使圆环从静止开始,绕通过环心垂直于环面的轴线匀加速转动.试求从开始转动到环的角速度达到某一值ω0的整个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已知转动带电圆环的等效电流为I时,等效电流产生的磁场对整个以圆环为周界的圆面的磁通量Ф=kI, k为一已知常量.不计电荷作加速运动所产生的辐射效应.
得分 阅卷 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