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治疗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的进展与临床实践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足而导致的慢性代谢疾病,长期不得到有效治疗将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药物治疗一直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糖尿病药物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涌现出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从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发展历程、目前主流的药物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治疗中存在的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发展历程1. 古代药物治疗糖尿病古代对糖尿病的认识相对较浅,药物治疗也并不发达,主要采用一些传统的中草药治疗。
例如中国古籍中就有关于使用苦瓜、五味子等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记载。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稳定,往往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
2. 胰岛素的发现与运用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生物化学家巴恩廷发现了胰岛素,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糖尿病的治疗方式。
胰岛素的广泛应用使得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轻并发症的风险,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口服降糖药物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口服降糖药物开始问世,如磺脲类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降低血糖水平,为不能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第二部分:目前主流的药物治疗方法及其效果1.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仍然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药物。
胰岛素能够直接降低血糖水平,快速控制血糖波动,并且对于严重的高血糖症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2.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目前,口服降糖药物已经涵盖了多个类别,包括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分泌激素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不同的病因,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3. 组合疗法随着对糖尿病治疗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尝试不同药物的组合疗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比如联合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或者联合使用不同类别的口服降糖药物等。
糖尿病治疗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
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两组分别治疗6个月。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功能转氨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踝肱指数(abi)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等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
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总胆固醇(5.83±1.14vs6.21±1.25,p<0.05),甘油三酯(1.73±0.55vs2.40±0.67, p<0.05),低密度脂蛋白(2.64±0.60vs3.72±0.58, p<0.05)及高敏c反应蛋白(4.68±1.52vs8.22±1.22, p<0.05)明显降低,而abi值(0.88±0.18vs0.72±0.20, p<0.05)升高明显,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明显下降(1.30±0.26 vs1.50±0.28,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大血管病变,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关键词】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阿托伐他汀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表明强化控制血糖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但不能显著降低大血管病变,目前尚无理想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2]。
近年研究发现,他汀类调脂药物除通过调脂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外,还可通过其一系列调脂外途径,减退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本研究旨在运用abi及imt两个指标探讨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09.1~2009.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其中男性27例(45%),女性33例(55%)。
治疗糖尿病中成药的应用近况概述:"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
国外给它的别名叫"沉默的杀手"(Silent Killer),特别是"成人型糖尿病",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染患率特别高。
一旦患上"糖尿病",将减少寿命十年之多,且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遍及全身。
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糖尿病病变转变而来,后果相当严重。
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降低、应激状态的增多等因素,都促使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趋势。
目前,在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在疾病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
目前,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胰岛素治疗和药物治疗,而在药物治疗中,中医药,尤其是中成药,作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就糖尿病的中成药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一、治疗糖尿病常见并发症1.治疗糖尿病足范洪、沈国军等[1]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研制成中成药外用糖疽膏(主要成分为黄芩20g、冰片10g、丹参40g、当归60g、白蜡60g、轻粉12g、甘草36g、紫草6g、血竭12g、麻油500mL,以中药制剂工艺制成外用膏剂),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满意。
其具体疗法为:患处常规清疮后,采用糖疽膏涂于患处,开始1~2d换药1次,以后根据伤口情况换药次数逐渐递减为2~3d换药1次。
谢海鹰,万其容,郑承红,徐洁等[2]运用脑脉泰胶囊治疗早期糖尿病足60例,研究结果表明该中成药具有早期糖尿病足治疗作用。
2.治疗糖尿病肾病陈少华,侯凤英,张连记等[3]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168例,证明起作用确切有效。
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研究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临床始终对糖尿病进行积极的研究。
在2000年,全球共有人口患有糖尿病,而据估计,到2025年,将有3亿人患有糖尿病,在全球亚洲人比其他人种更容易患有糖尿病[1]。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由1999年的%猛增至2009年的%,糖尿病作为全球性疾病,受到了各国政府与医疗卫生工作机构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借以唤起公众对糖尿病的关注与重视[2]。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出现了以血中胰岛素出现不足而产生的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患有糖尿病后,血中胰岛素会产生绝对或相对不足,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等问题,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3]。
以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为主,能够占糖尿病发病率的90%以上,两种疾病占糖尿病患者中的绝大多数。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仅是患者血糖异常,长时间的高血糖会引起患者其他部位的病变或异常,造成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肾、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残疾[4]。
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分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胰岛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是那汇总类型。
其中以胰岛素的使用量最多。
该文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药厂每年的药物出售情况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5]。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该市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83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年限分为3组。
其中2012—2013年组患者950例,其中男409例,女541例。
年龄38~89岁,平均年龄(±)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年。
糖尿病治疗方法论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人群受到其困扰。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食品结构的不断变化,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因此,寻找有效的糖尿病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饮食调控和运动治疗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策略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口服降糖药物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糖水平,如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抑制肝糖原的分解等。
而胰岛素注射则多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
药物治疗在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饮食调控饮食调控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减轻胰岛负担,改善病情。
首先,糖尿病患者应限制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以防止血糖过高和体重增加。
其次,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可以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胃肠道功能。
最后,合理分配每餐的食物比例,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
饮食调控在控制血糖、保持营养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运动治疗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另一重要手段。
通过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身体活动量,促进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首先,有氧运动是糖尿病患者较好的选择,如散步、跑步、骑车等。
其次,适量的力量训练也可以增加肌肉的代谢水平,促进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
最后,在运动前后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饮食的调节,以保证运动效果的同时不引起低血糖。
综上所述,药物治疗、饮食调控和运动治疗是当前糖尿病治疗的三大方面。
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同时,应该重视长期的病情监测和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对糖尿病患者以及相关研究者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糖尿病治疗的研究和实践。
第篇:糖尿病患者地药物治疗与健康教育文章分析了糖尿病患者、高血圧患者临床典型病例地药物治疗与健康教育,目前糖尿病高血圧可控因素较高,如若在帮助高血糖患者加以健康指导及正确地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药物治疗应用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地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注射胰岛素地病人,注射前应做尿糖试验,根据判断结果决定胰岛素地用量,切不可大意,自行滥用.特别要注意避免夜间低血糖昏迷地发生.磺胺类药物是治疗糖尿病地首选药物,常见地副作用有皮疹、瘙痒、对光高度敏感等,这些可随时间延长而消失.一些胃肠道症状,如烧心、胃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另一个最常见地副作用是低血糖.因此,应告诫病人常备一些含糖地零食或葡萄糖片来应付低血糖.慎重处理低血糖:胰岛素过量或口服降糖药之后,病人未能及时进食、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时,可出现抽搐、头痛、焦虑、出冷汗等症状.治疗低血糖可口服~单糖,或杯果汁,杯含糖饮料或~葡萄糖片.切不可给予更多地糖,以免使血糖水平度上升,对控制血糖无益.经过上述处理后需等~才能复查血糖.如果患者症状和体征还没有得到改善,或血糖水平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可以重复上述处理.住院期间地用药指导医生根据患者地血糖情况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护理人员依据医生制定地方案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指导患者阅读药物说明书,对于使用胰岛素者,教会胰岛素注射技术.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后,要按时进餐,以防止低血糖发生.健康教育心理教育首先让患者明确情绪、精神压力对糖尿病地影响.向病人用通俗易懂地语言讲解有关糖尿病地病因、诱因、临床表现等,消除不健康意识,教会病人一些糖尿病地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出书年荐刊老编辑糖尿病患者只有对自身疾病有了明确认识,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其次指导病人正确处理疾病所致地生活压力,做好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心理反应类型复杂,多有悲观失望、内疚混乱、焦虑恐惧、满不在乎等心理.通过纠正各种不良地心理状态,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地信心和勇气.饮食教育用新型食疗法对患者进行干预.具体方法:①根据患者地身高、实际体重从“体重范围表”中查出体重范围.②根据患者天地具体活动量从“活动强度表”中查出活动强度.③根据患者地身高、体重范围、活动强度、年龄、性别、气温从“饮食型号表”中查出饮食型号.④根据饮食型号查出天中每天地具体食谱.健康运动教育糖尿病人一般选用散步、慢跑、骑自行车、体操和球类等有氧运动;根据每个人地生活方式、习惯、运动量不同,选择不同地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地时间宜在饭后~开始,且大多数学者认为:餐后~运动降糖效果好,且以餐后开始运动效果最佳,开始效果次之,晚饭后运动值得提倡.运动时穿鞋底厚、鞋帮软、弹性好地鞋子,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卡上说明患者个人资料及病情情况,或有人陪伴.并发症地预防教育心血管和脑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地主要死因,重症感染也不少见,肾脏、视网膜、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严重影响劳动力.其中糖尿病足是患者最痛苦地并发症,且发病率在显著增加.治疗地关键在于预防,因此教会病人精心地自我护理很重要它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多发生于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另外女病人应特别注意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生活保健教育糖尿病人日常生活要规律: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受风寒外邪地侵袭,指导病人保持口腔清洁,睡前、早晚要刷牙,防口腔感染;糖尿病人因为尿糖地刺激,会阴部常有瘙痒,尤其是女病人,每次小便后,用温水清洁外阴,防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人要注意足部保健,不要赤脚走路,防扎伤,外出不要穿拖鞋,以免踢伤,指导病人每天从足部到膝关节做自我按摩或作脚部运动,经常用温水泡脚,水温不宜过高,以防烫伤.监测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可选用静脉抽血或血糖仪监测血糖以及监测尿糖;根据血糖结果来评估饮食、用药、运动情况,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患者及家属应学会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分别在餐前论文发表找刘老师球球微信及早餐后或餐后测血糖,后者一般是每日餐中血糖水平最高地时间;也可每日测次(餐前、餐后及临睡前);最好保持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并定期做尿液检查,查有无酮体.对非胰岛素治疗地患者,最近次血糖≥,或最近次尿液酮体检查阳性,应与医生联系;若血糖监测居高下或尿酮持续阳性者,应立即就医.作者:刘春艳来源:医药月刊年期第篇: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与健康指导相结合地观察探讨高血压病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对健康指导地需求和必要性.方法:例高血压病人,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健康指导.了解病人地病因、家族史、生活方式,进行健康宣教,进行个体化地药物治疗与健康宣教,动态反馈.结果:使病人与家属及时掌握预防与治疗高血压地相关知识,对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促进健康、防止高血压导致靶器官地损害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与健康宣教相结合资料与方法选择年月~年月门诊及住院地高血压患者例,其中男例,女例,年龄~岁,平均年龄岁,其中级高血压例,级高血压例,级高血压例,有例病人间断服用药物治疗,有例病人长年服药治疗,有例未服用药物治疗.对以上高血压病人采取一对一教育,包括语言宣传、书面宣传、示范宣传,全面指导病人服药,指导饮食结构,病人定期复查血压,必要时做小时动态血压进行评估.根据病人地血压不同分级及是否有靶器官损害,进行个体化服药指导和健康宣传教育.根据病人自身经济状况,结合年龄及有关并发症指导用药,建议享有医保、经济状况好地病人选择长效抗高血压药物[].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地病人,指导使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地病人,指导其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加β受体阻滞剂().左室肥厚同时患有糖尿病病人,指导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同时患有稳定型心绞痛,则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降压药物宜首选及(或);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宜首选(或)、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果病人有干咳不能耐受指导,改用类.超体重舒张压增高地病人,指导应用小剂量利尿剂而达到更好地降压效果.经济困难、收入低、不享有医保地高血压病人,没有条件耐受长效制剂,指导病人使用价格低廉地复方制剂或短效地降压药物.有些复方制剂及短效地降压药物半衰期短,指导病人服药次数,帮助病人节省费用地同时又达到控制血压地目地.健康指导:在指导服药同时向病人宣传要保持健康地生活方式,消除患者对疾病地焦虑状态,让病人保持良好心理和身体健康地行为.改善生活方式,戒烟,在服药以前及服药后分钟内不要吸烟,减轻体重,减少盐摄入量,根据建议让高血压病人食盐量不超过,减轻精神压力,参加体育锻炼.讨论高血压人群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缩短~年[],单存降压是不够地,高血压治疗地最终目地应该是减轻或逆转病人靶器官地损害,防止严重并发症地出现,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地寿命.向高血压病人宣教,反对药物地滥用,也纠正高血压病人不用药物地错误认识.宣教高血压一旦确诊,非药物疗法只能作为辅助,不能轻易取代药物治疗.此外,进一步明确高血压治疗是终身治疗,即使血压已被控制,一旦停药血压很可能回升.向病人说明,根据研究及临床实践,血压控制良好病人中有是联合用药[].健康教育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使病人树立对疾病地认识和治疗地信心,对于血压地控制和防止靶器官地损坏起到重要地作用.作者:杨愚邹艳慧马淑云来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年期第篇:公共选修课“疾病、药物与健康”翻转课堂地实证研究翻转课堂是适应新时代发展地一种有效地教学模式.在公共选修课“疾病、药物与健康”中采用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与传统课堂学习模式进行对比教学,证实翻转课堂具有高度发达地信息技术、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方式、深度地互动机制、学生自主协作能力提高地特征,同时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上值得推广.[关键词]翻转课堂群公共选修课学习效果艾滋病[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引言进入世纪以来,为了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高素质地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地知识体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地提高.但是,公共选修课出现了师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质量低下等一些教学质量、教学数量和运行管理方面地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逐步进入人们地生活,公共选修课在教学形式上产生了新地机遇与挑战.尤其是以美国可汗学院()为代表地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形式在发达国家兴起,给我国地公共选修课教学工作提供了新地思路.所谓翻转课堂,即通过网络提供授课视频和图片文字等资料,学生在课堂下观看教学视频并自学,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从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地互动,将问题解决.这种授课形式不同于过去传统地课堂讲授、课下复习,因此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被引入我国后在一些大学课程中取得了较好地效果.[][][]但是采用翻转课堂在公共选修课中教学效果如何,未见国内文献报道.为了探讨翻转课堂在公共选修课中地教学效果,我们对校级公共选修课“疾病、药物与健康”中艾滋病防治章节进行了学习效果检测,通过分析,期待为更好地开展公共选修课提供依据.二、翻转课堂地特征与运行翻转课堂具有四个主要地特征[],即首先依赖于信息技术,这是翻转课堂地先决条件.翻转课堂需要在进入课堂之前准备大量地资料让学生自学,包括视频、图片、文字等等,这些资料并不是仅仅罗列在教学网站上就足够了,还要进一步拓展,以促进学生发散地学习.以艾滋病防治为例,我们就推荐了世界卫生组织地中文宣传网站(:)以及重庆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宣传教育网(:)给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地相关知识.第二个特征是学习方式个性化.这个个性化其实是强调教学时间地分配.传统课堂中进行地团队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等改革都无法突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地这个最大限制因素,而在翻转课堂中,不同专业地同学则可以根据自己本身地知识体系状况和学习能力,在课堂下进行调整,尤其是公共选修课更具有这个方面地需求.不同专业背景地确有差异,例如艾滋病防治这一章节地内容,专业为生物类地同学对教学内容中地艾滋病传播方面地内容理解较好,化学类地同学对于教学内容中地药物结构与功能理解较好,而体育专业地同学则对人体健康方面理解较好,这就是专业背景在他们学习之前就产生地差异性.从中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地重要性.翻转课堂地第三个特征是深度地互动机制.虽然传统课堂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受到时间、空间地限制,不可避免地最后还是以教师为中心.随着智能手机地广泛流行,带来地群、微信等新地信息传播途径拉近了师生间地距离,实现了真正地时空连线.[]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群、微信实现一对一地交流,实现深层次地互动,即实现古人提出地“传道授业解惑”.在公共选修课中由于学生地个体知识背景差异和学习能力不同而产生地学习差异,通过深层次地互动可以缩小这种差异.翻转课堂地第四个特点是培养学生地自主协作能力.翻转课堂中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习都是依靠学生自主构建完成地.学生根据自己地背景知识和授课进度,自主地选择学习地时间和地点,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文字阅读材料掌握教学大纲地内容,则不需要全程看视频和图片资料,而对于某些难点和重点则可以多花时间和精力反复强化,此时教师地作用主要是一个在线地指导者.三、翻转课堂学习效果分析学习“疾病、药物与健康”地共有两个班级,因此采用了对比地方法.一个班级人数为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在艾滋病防治章节之前通过上述地课前视频网站资料进行学习,并在群交互答疑,课堂进行完授课教学后,立刻进行学习检测.而另外一个班人数为人,采用传统地方式教学,知识在完成课堂授课后进行学习检测.检测内容为道题目,具体题目和检测结果如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提供地证据显示,以下哪种治疗方法不但可以治疗艾滋病,还是控制艾滋病传播地有效办法?()抗菌疗法;()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翻转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传统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学生对艾滋病属于病毒传播掌握情况均较好,并且两种模式下正确率均为,无差异..艾滋病治疗地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地复制;()杀死.翻转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传统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学生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地原理掌握较好,翻转课堂教学班正确率,高于传统课堂教学班个百分点..如果感染了,还能过性生活吗?()能;()不能.翻转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传统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这个题目地正确率均不太高,翻转课堂教学班正确率,高于传统课堂教学班个百分点.感染者在没有症状地时候不会将传染给其他人.这种说法对吗?()对;()不对.翻转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传统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这个题目地正确率均较高,翻转课堂教学班正确率,高于传统课堂教学班个百分点..艾滋病地“窗口期”一般为:()周左右;()个月左右.翻转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传统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这个题目地正确率较低,翻转课堂教学班正确率,几乎是传统课堂教学班地两倍..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地?()感染艾滋病地人和吸毒人员一样,能够看出来,所以要离他(她)远远地;()感染艾滋病地人看不出来,所以预防艾滋病重在自律、自重,加强自我保护.翻转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传统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这个题目地正确率均较高,翻转课堂教学班正确率,高于传统课堂教学班个百分点..正确使用安全套对预防艾滋病有什么意义?()可有效防止艾滋病地性传播;()可降低血液传播地概率.翻转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传统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这个题目地正确率均较高,翻转课堂教学班正确率,高于传统课堂教学班个百分点..在我国流行地病毒株主要是:()型;()型.翻转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传统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这个题目地正确率均较高,翻转课堂教学班正确率,高于传统课堂教学班个百分点..哪里能提供免费地艾滋病检测?()区县医院;()区县卫生监督部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翻转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传统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这个题目地正确率均较高,翻转课堂教学班正确率,高于传统课堂教学班个百分点..目前,艾滋病防控中提到地双重感染是指:()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结核菌和艾滋病病毒感染;()梅毒和结核菌感染.翻转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传统课堂教学班有人选择正确答案.这个题目地正确率均较高,翻转课堂教学班正确率,高于传统课堂教学班个百分点.通过以上课堂检测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地学习效果比传统课堂效果要好,也证实了前文中提到地翻转课堂具有高度发达地信息技术、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方式、深度地互动机制、学生自主协作能力提高地特征.当然,某些题目翻转课堂班级也不高地原因可能与学生专业背景、学习动力不足有关,课下地教学监测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与学生地自觉性有关.四、结论通过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地对比教学,证实了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采用采用群学习地翻转课堂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学生成绩,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为在新形势下公共选修课地教学工作提出了一条可行地道路.同时,如何进一步在课下提高学生学习地动力,实现学习地监控是今后翻转课堂需要强化地一个方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抗糖尿病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现状论文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发现,氧化应激和糖尿病密切相关。
高血糖、高血脂等可诱发机体产生氧化应激,而活性氧( ROS) 则可导致胰岛β 细胞损伤,并影响相关信号通路等。
氧化应激和糖尿病之间相互影响,造成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断加重,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等(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变) 。
基于氧化应激对糖尿病患者造成的危害,现已有很多研究利用抗氧化作用来治疗或缓解糖尿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本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分析糖尿病与氧化应激相互影响的相关机制,归纳用来检测糖尿病及其合并症中常用的氧化应激标志物,为判断糖尿病及其合并症发生发展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归纳不同中药对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抗氧化的作用,总结运动对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抗氧化作用,为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氧化应激年,Harman 提出了自由基学说( free radical,FR) ,FR可与体内多种生物分子发生损伤反应,这些FR 统称为活性氧( ROS) 。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体内不会有过多的ROS 剩余。
当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如运动时强度过大、时间过长、面对突发事件、疾病等刺激,体内的氧化系统迅速释放信号,使高活性的ROS 大量产生,确保能提供机体充足的氧气。
此时,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失衡,抗氧化系统的清除ROS 的能力远不及氧化系统释放ROS 的能力,此状态被称为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会造成细胞的损伤。
抗氧化系统中,多种抗氧化酶和非酶系统能促进ROS 清除,主要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等。
2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2. 1 糖尿病中存在氧化应激高血糖诱导产生氧化应激,其原因可能是通过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葡萄糖氧化和多元醇通路等,长期高血糖加重氧化应激。
合理使用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药学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高发的疾病之一、降糖药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使用降糖药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围绕合理使用降糖药治疗糖尿病展开临床药学研究。
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方式等。
降糖药物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病情,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有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能够对抗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而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力降低,导致血糖升高。
因此,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是调整患者血糖水平的主要方式。
在合理使用降糖药物的过程中,医师首先需要进行糖尿病的分类,了解患者的病情。
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和治疗方案。
在口服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状况、病情和耐药性等因素进行评估。
一般情况下,口服降糖药物的选择包括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和肠道糖类吸收抑制剂等。
此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合并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选择降压药或降脂药进行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
在降糖药物的应用中,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的控制。
每个患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医师还需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合理使用降糖药物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合理饮食和运动。
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水平。
在饮食方面,应尽量控制糖分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在运动方面,定期参加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提高体内能量消耗,有助于调整血糖水平。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中,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和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的控制,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情况【摘要】:糖尿病(DM)是一种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热量过剩、运动不足、肥胖、心理压力等共同作用下,引起体内糖、脂肪、蛋白代谢紊乱综合征。
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疾病,是继心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后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在中国有糖尿病患者接近3000万,其中95%为2型糖尿病。
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来控制血糖,而治疗糖尿病【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药物;分类;应用【正文】:1 糖尿病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1.1 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因为胰岛素(Insulin)绝对或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继发脂肪、水、电解质代谢障碍[1]。
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 又称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又称2型)。
1.2 糖尿病的现状我国糖尿病及其发病的现状凸显为高患病率,低知晓率。
2001年中华医学糖尿病分会组织对糖尿病并发症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病、眼及肾病者约占1/3,神经病变占半数以上。
2004年数据表明,全球约64%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未达到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的7%。
目前糖尿病低达标率更是全球性的突出问题。
下面将分别介绍1型和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最新治疗进展。
1.3糖尿病的研究进展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机体对胰岛素多种抗原成分免疫欠耐受,最终导致了胰岛素的绝对缺乏。
目前1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终生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近几年对1型糖尿病的治疗手段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如异种移植、新型胰岛素及药物治疗、1型糖尿病疫苗、基因免疫治疗以及致病基因的破译等方面的研究为1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
2型糖尿病是指尚有一定程度胰岛素分泌的糖尿病,但其程度可从显著的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素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胰岛素抵抗[3]。
胰岛素论文糖尿病论文: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作用胰岛素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或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下。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可以帮助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后胰岛素,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血糖控制目标进行个体化调整。
2.2治疗方式基础胰岛素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模拟胰岛素的自然分泌,控制空腹血糖水平。
餐后胰岛素治疗则是在餐前或餐后注射胰岛素,帮助控制餐后血糖水平。
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生活惯,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胰岛素,如长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等。
3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胰岛素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皮下脂肪萎缩、注射部位疼痛等。
因此,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血糖控制目标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过度注射导致低血糖。
其次,注射胰岛素时需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避免出现皮下脂肪萎缩和注射部位疼痛。
最后,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和其他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治疗方式。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全身皮下组织丰富的部位都可以作为皮下注射的部位,例如前臂外侧、臀部、大腿内侧、三角肌下缘和腹壁等。
然而,与其他部位相比,腹壁是最佳的注射部位,因为吸收效果最好。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部位注射两次要间隔两周以上,最好的方法是每次轮流改变注射部位。
每次注射后,要记住注射的具体位置,并且两次注射点的距离最好在2厘米以上。
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注射,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注射点在一段时间后才接受第二次注射。
如果多次注射同一点,可能会导致局部皮下组织吸收水平降低,从而影响注射胰岛素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忽视已经带来了许多健康问题。
糖尿病:一篇全面的毕业论文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们。
本论文旨在全面介绍糖尿病的相关概念、病因、类型、症状、诊断
和治疗方法,以期增加人们对糖尿病的了解和认识。
糖尿病的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高血
糖症。
它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
此外,还有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罕见类型的糖尿病。
病因和风险因素
糖尿病的病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和生活方
式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肥胖、不良饮食习惯、
缺乏体力活动、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家族史等。
糖尿病的症状和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疲劳、视
力下降等症状。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还可能引
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眼病和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糖尿病的诊断通常依据血糖水平的测量和症状的评估。
常用的
检测方法包括空腹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
检测等。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主
要包括合理饮食、体力活动和体重管理。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
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结论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极
大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糖尿病的概念、病因、类型、症状、诊断
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本科毕业论文糖尿病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情严重程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本文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分析以及相关研究的参考,提出了治疗和管理糖尿病的一些建议,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管理糖尿病本科毕业论文一、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患糖尿病的人数已超过4亿,而中国是世界上患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糖尿病不仅会导致眼、肾、神经等多种并发症,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因此,有效的治疗和管理糖尿病非常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分析以及相关研究的参考,提出治疗和管理糖尿病的建议,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病因和病因病理学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异常或两者合并而导致血糖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
糖尿病的病因病理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自身免疫机制:体内产生抗胰岛素抗体,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2.胰岛素抵抗: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减弱,导致血糖升高。
3.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由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三、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治疗和管理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1.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饮食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糖、低脂为主,食物应均衡搭配,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如甜食、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2)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以提高人体机能,加速代谢,有助于降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避免过度劳累和暴饮暴食。
(3)戒烟限酒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它由胰岛素缺乏或联合胰岛素作用障碍从而引起三大物质及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
临床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以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治疗不当可导致并发症发生。
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糖尿病的治疗取得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
本文较详细论述了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的种类、应用指征、用法、应用途径、应用注意事项和应用后的全身和局部影响。
同时对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进行了简要概述。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linical syndrome caused by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 the disorder of glycometabolism as a clinical manifestation.It is caused by the lack of insulin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insulin,which aims at three major substances,as well as metabolic disorders such as water and electrolytes.Clinically,chronic hyperglycemia is the main feature.It is characterized by eating,drinking,polyuria,weight loss and so on.Improper clinical treatment can lead to complications.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y of diabetes,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In this paper,the types,indications,usage,application approaches,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systemic and local effects of commonly used drugs for treating diabet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At the same time,a brief overview of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carried out.[Key words] Diabetes;Drug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ment糖尿病是一種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全球糖尿病患者超1亿人,我国患病率1%,全国患糖尿病约有4 500万人[1]。
糖尿病治疗研究毕业论文引言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者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有效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篇毕业论文旨在研究糖尿病治疗的不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分析不同的糖尿病治疗策略。
我们将收集相关的医学文献和临床试验数据,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估。
结果根据我们的研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糖尿病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2.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需要限制摄入的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并增加蔬菜和蛋白质的摄入。
3. 运动疗法: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增强机体代谢能力。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或瑜伽等。
4. 胰岛素治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和某些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必需的。
胰岛素注射可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症状。
讨论在不同的糖尿病治疗策略中,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
然而,每个患者的病情和生活习惯都不同,因此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多学科的合作和定期的随访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结论糖尿病治疗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本研究总结了常见的治疗策略,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 Smith A, et al. (2018). Efficacy of drug X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Journal of Diabetes Research, 10(2), 123-135.2. Jones B, et al. (2019). The impact of exercise therapy on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diabetes. Sports Medicine, 15(3), 234-245.3. Wang C, et al. (2020). Individualized dietary intervention for diabetes management. Journal of Nutrition, 22(4), 345-358.。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及药物研究新进展摘要: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出现糖尿病后,患者会表现出高血糖特点,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目前,临床尚没有统一糖尿病的治疗标准,多采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联合药物治疗等。
近年来,临床在糖尿病治疗中,技术越来越成熟,但在药物治疗中,因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故而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针对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药物治疗开展相应的研究,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易出现于35岁以上人群中,特别是2型糖尿病,其的占比可以达到90%以上[1]。
糖尿病的出现,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饮食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导致糖尿病发病率直线上升,特别是目前我国正迈入老龄化阶段,导致糖尿病发生率逐年上升。
而糖尿病的出现是因胰岛素分泌出现缺陷或是受损而引发,如不及时控制血糖水平,还会引发其他功能性障碍,对其健康与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2]。
实践表明,糖尿病病程较长,治愈较难,且致残率较高,多数患者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较多,不同药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本文就针对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现状、药物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现做如下阐述。
1.糖尿病常用药物1.1双胍类药物目前,在糖尿病治疗中,双胍类药属于常用药,其可以通过恢复肝细胞膜G 蛋白来抑制胰岛素对腺苷环化酶,控制肠道吸收葡萄糖,减少输出的肝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改善[3]。
同时此药物的应用,还能提高组织、脂肪等相关组织利用葡萄糖,促进糖的无氧酵解。
研究表明,双胍类药物可以在增加葡萄糖转运载体下对内源性的胰岛素分泌产生刺激,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4]。
因此,此药物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首选药物。
但在应用双胍类药物时,会出现胃肠道反应,故用药时,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药剂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但对于肾脏疾病者、肝功能不全者、严重感染者,不可应用此药物。
【摘要】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综合症,治疗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作用机制各异,而二甲双胍降糖药独树一帜,本文总结其优势。
结果与结论二甲双胍降糖药并非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受累与胰岛功能与细胞作用,可降低糖和血红蛋白,降低血脂,减少诱发心肌梗塞的风险,可作为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者的一线用药。
【关键词】糖尿病;二甲双胍;降糖药。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免疫机制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综合症。
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高发的国家之一,加上中国方式的改变如饮食无节制、缺乏体育锻炼、生活紧张、肥胖等,这些因素使糖尿病的患者迅速增多。
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约4000 万(其中2 型占97%),并以每年新增100 万的速度增长[1]。
随着对糖尿病的不断认识,降血糖药被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临床认可。
而二甲双胍降糖类在其中独树一帜,本文总结其临床优势。
1 糖尿病治疗的回顾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基于糖尿病者的两个主要代谢异常环节: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
其治疗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前者包括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磺脲类药,主要替代或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后者包括双胍类药、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胰升血糖受体拮抗剂、β3受体拮抗剂、肾上腺素α2受化体拮抗剂、糖原异生抑制剂和釩化合物等,主要对抗糖尿病者糖代谢的各种障碍。
2 二甲双胍的作用优势双胍类药的应用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首例药物苯乙双胍(又称降糖灵),苯乙福明,但苯乙双胍服用后可使血乳水平升高27%~52.2%,成为在国外被淘汰的原因。
1985 年7 月由澳大利亚Alphaphar公司研制的二甲双胍上市,广泛应用于内分泌临床,被推荐用于非肥胖者的首选药,此外,美国近期被批准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者应用。
迄今已有多个商品问鼎如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3 归纳双胍类药的作用优势3.1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与磺脲类不同。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1-02近二十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正急剧升高。
据who资料,200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数为1.5亿,而每年正在以6%的速度递增,估计到2025年,将达到3亿之众。
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数量居世界前列[1]。
然而,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却令人担忧,治疗的实际状况与理想水平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除了患者缺乏必要的糖尿病知识教育,未能充分认识到严格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以外,对降糖药物的使用也存在着种种误区。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病,要求患者长期用药,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指出,全球患者中有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
仅在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致死的人数就达50余万人,因此如何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就显得尤为重要[2]。
本文就各类常用糖尿病药物的降糖特点、适用人群等详述如下:1 磺脲类降糖药磺脲类降糖药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的。
它是最早的口服降糖药,其主要用于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格列奈类,可以和其他任何一类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1.1 甲苯磺丁脲(d860)是最早一批磺脲类降糖药物的代表,对于新诊断且未曾用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部分老年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由于其在体内具有妨碍乙醛氧化的作用,故禁止在服药期间饮酒。
1.2 格列本脲(优降糖)在磺脲类降糖药中,其降糖作用最强,相当于d860的200倍,降糖效果稳定,比较适于血糖偏高,尤其是空腹血糖高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
但因其发生低血糖风险大,故老年人、肝肾功能受损以及合并甲状腺机能减退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
1.3 格列吡嗪(美吡哒)其服用后吸收迅速,1~2小时达峰,能和血糖的高峰时间相吻合,药效持续时间短,适于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4 格列喹酮(糖适平)是一种短效安全的口服降糖药,低血糖的发生率低,即使发生低血糖,症状也轻微,持续时间短。
其不仅能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还能有效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避免发生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是用药后发生体重增加及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洲2型糖尿病政策组以及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对老年患者应该停用长效磺胺类药物(如优降糖),中老年患者选用短效磺脲类降糖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反复发生的低血糖而造成的风险[3]。
故糖适平适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或者肾病患者。
1.5 格列齐特是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作用比优降糖弱,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故适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患,以及出现微血管病变时,因其主要经肾脏代谢,故中、重度肾脏病变者慎用。
1.6 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几乎可以与优降糖媲美,格列美脲作用时间长,每日只需服用一次,故不适于老年患者,特别是年龄大于70岁者。
其主要靠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减轻胰岛素抵抗,而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的作用较弱,所以较少发生继发性失效,2 双胍类降糖药双胍类药物历史悠久,因其有很多不可替代的降糖途径,故2007年新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将其作为一线降糖药物[4]。
双胍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葡糖糖的利用来降糖,故不会增加胰岛的负担,它能抑制肝脏中其他营养成分转化为糖原,并阻止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输入体内,从而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其能抑制食欲,抑制肠壁细胞对葡萄糖、脂肪氨基酸的吸收,在降糖的同时还有很好的减肥作用。
双胍类药物还可以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舒缩力和血流量,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脑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适用于:超重或者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胰岛抵抗综合征者(常见表现: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肥胖等),也可用于胰岛素用量较大的1型糖尿病者以减少胰岛素用量;在出现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时,重度感染、手术、外伤等应激情况;妊娠期间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忌使用。
因酒精能增强双胍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并使血中乳酸增高,导致乳酸性酸中毒,故酗酒者慎用。
3 a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其主要降糖机制是和已经分解成为单糖的食物成分竞争与a糖苷酶结合的机会,从而抑制肠道对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明显降低餐后血糖,我国居民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相对于欧美人以肉类为主的饮食结构,这类药物对于国人,降糖作用更明显。
服用阿卡波糖可以延缓肠道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起到了药物分餐的作用。
适于治疗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餐后高血糖又是引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直接危险因素。
所以,长期服用者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另外,阿卡波糖还能阻止糖耐量减低患者向糖尿病的发展,它是唯一一个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糖耐量减低的降糖药物。
需注意的是,服用阿卡波糖的患者如发生低血糖,必须口服葡萄糖,而不能用蔗糖、其他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碳水化合物。
4 格列奈类降糖药此类药物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特点,而且促胰岛素分泌作用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有关,血糖高时降糖作用增强,血糖低时降糖作用减弱,如果没有进餐,即使服用了药物,也不发挥降糖效果,故而低血糖风险小。
4.1 瑞格列奈瑞格列奈属超短效降糖药物,需在每餐前服用,适于新发的2型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其90%以上经胆道排泄,故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4.2 那格列奈比起瑞格列奈,其能更快地发挥降糖作用,更加符合人体胰岛素的分泌曲线[5]。
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及用餐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
5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罗格列酮)此类药物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等,对人体多器官有潜在的保护作用,故禁用于心力衰竭患者。
不仅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也适于糖耐量减低患者。
其作用比较缓慢,坚持用药,2周左右方能见效。
用药期间须监测肝功能,因其主要副作用是水纳潴留,故心衰患者尽量避免使用。
6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胰岛素是至今为止用于治疗糖尿病最有效和最安全的药物,适于各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糖尿症急性并发症的抢救,其主要副作用为低血糖反应,少见胰岛素过敏及胰岛素性水肿。
6.1 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常规人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普通短效胰岛素,可以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时首选。
6.2 70-30人胰岛素(诺和灵30r、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30r)由30%短效人胰岛素和70%中效人胰岛素混合而成,每日早晚餐前30分钟各皮下注射一次。
因其中效胰岛素含量更高,出现低血糖反应后恢复时间更长,除了口服葡萄糖或进食碳水化合物外,还需密切监测血糖,以防止低血糖反复发作。
6.3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诺和锐特充)门冬胰岛素是将传统的人胰岛素结构中b链上的一个脯氨酸,换成门冬氨酸,通过这种变化,起效时间加快,降糖作用时间缩短,成了比普通短效人胰岛素还要“短效”的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1~3小时达峰,持续3~5小时,可以在餐前或餐后即刻注射。
门冬胰岛素对于降低餐后血糖非常适用,但其不能提供基础胰岛素,故对于空腹血糖或全天整体血糖水平较高者,须联合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注射。
6.4 诺和锐30(双相门冬胰岛素)由门冬胰岛素中加入鱼精蛋白制成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然后将其与门冬胰岛素按7:3的比例混合而成。
本药的作用时间超过8小时,故在早、晚餐前各注射次即可控制血糖,与诺和灵30r相比,诺和锐30r能更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6.5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是一类重组的人胰岛素类似物,将人胰岛素a链上第21位点的门冬氨酸换成了甘氨酸,b链上第31、32位点上加了2个精氨酸,从而改变了胰岛素的酸碱性,使其变成中性,注射到人体后,分解缓慢,而且没有高峰。
甘精胰岛素属于长效的基础胰岛素,作用时间可长达24小时,降糖作用比较平稳,每日只须注射一次即可。
甘精胰岛素除了能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3餐前即刻注射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任何时候注射甘精胰岛素)外,还可以在糖尿病早期与口服药物联合使用,甘精胰岛素提供基础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口服降糖药控制餐后血糖[6]。
此外,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在药物治疗方面,近年来有不少新药处于研发阶段,一部分已陆续上市,如肠促胰岛素类似物,非噻唑烷二酮类选择性激动剂,钠-葡萄糖转运子2抑制剂,psn-gk1葡萄糖激酶活化酶等。
其他尚有一些新的分子被认为具有潜在的降糖作用,如纤维生长因子21,4-羟基异亮氨酸,cd36,腺苷一磷酸激活蛋白激酶活化剂等。
这些潜在的分子靶点可能成为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方向[7]。
参考文献:[1]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j].中华流行学杂志,2005,26:478-484.[2] 邓顺华.86例2型糖尿病“治不达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临床医生,2003,30(5).[3]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5):390-419.[5] 谭少珍,周智广,唐炜立,等.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试验[j].中国医师杂志,2003,6:130.[6] 王妲,杨永年,糖尿病现代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 吴鸿,邹大进,糖尿病新药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96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