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模式的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双一流”建设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领性工程,更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自主学习、科学思维、严谨求实、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实践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如何顺应“双一流”建设提升专业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时代要求,成为当前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首要问题。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
科教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迫切需要高校着力构建有利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生成的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形成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实践、强调实用输出效果、持续迭代改进的培养机制,保障顺利实施高质量和高水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一流”建设,全方位贯彻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重要的战略基础。
在地方产业升级发展进程中,所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十分关键的参与者,在基础人才培育及传递、才智支撑等方面展现出极大优势,有效促使众多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及孵化,积极充当科研机构、产业界之间的桥梁纽带。
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科技优势,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特点,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突出自身“应用型”特色,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2011年至今,国家一直大力倡导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促使产业尽快完成升级转型目标。
所以,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内外良性循环,促进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升,寻求解决高素质应用人才培育供给与地方产业转型发展急需间不匹配问题的有效应用方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意义重大。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的关键环节山东工商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遵循国家建设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华臻,王昕,魏广芬(山东工商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为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需求,探讨基于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建设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摘要: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文章提出了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利用具体实例阐述了电技专业实践基地的构建、管理及教学模式,探讨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及高校人事改革议题,对其他院校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与创新能力;建设与实践;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1-0208-02收稿日期:2019-01-09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JD1316043)作者简介:刘付刚(1981-),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数据通信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郑爽(1980-),女(汉族),辽宁庄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电力电子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陈晓洁(1979-),女(汉族),甘肃玉门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电子传感器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陈亦男(1982-),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康辉(1980-),男(满族),黑龙江汤原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信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和扶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每年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的高等学校是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任。
近几年,由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岗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各高校教育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加之信息产业具有更新快、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导致了毕业生人才质量与人才招聘企业要求不匹配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矛盾,黑龙江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大力进行专业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重点围绕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培养质量不匹配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探索和改革。
本文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方案改革的实际情况,阐述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技专业)实践基地的构建、管理及教学模式,探讨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及高校人事改革议题。
职业本科“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以电子信息专业为例张奎(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河南周口466000)摘要: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迫切性,阐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说明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指出了既要注重课程的开设,又要重视课程的建设,促进职业课程一体化建设,贯通普通本科与职业本科课程体系,重视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化,强调课程更新开放性,最后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和完善评价监督和管理。
关键词:课程体系;“双创型”人才;职业本科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任务和方式,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生产实践-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协同培养、打通职业教育纵向通道、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渠道,打造具有终身教育,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8年5月教育部将全国15所即将升为本科教育的院校作为我国第一批职业本科教育的试点院校,赋予这15所院校承担着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先试先行,探索经验的责任。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落到实处是课程,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出成功的宝贵经验奠定基础。
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本科教育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为例,从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科职业教育课程现状的紧迫形势等方面理顺目的和意义,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内容,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有效的过程监控保障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为职业本科教育探索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迫切性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在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位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终端,2018年教育部才刚刚指定15所高职院校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2019年第一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生开始招生,建立适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作者:张新慧胡希同纪凤坤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第03期摘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水平,是国家的教育方针,也是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
针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了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式为基础;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成立导师组为保障;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氛围,将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者简介:张新慧(1971-),女,山东莱阳人,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胡希同(1956-),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山东淄博 255049)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c1106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11-03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建设体系的重要一环,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级技能人才是我国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题中之义。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于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培养出了一大批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规模偏小、公众认可程度偏低、毕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和储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大责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的研究生能否推陈出新,能否在自己耕耘的领域独树一帜也常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败的试金石。
因此,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
•引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概述•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评估与反馈•结论与展望录01背景介绍研究目的与意义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研究方法与内容对当前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和措施0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经济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与要求0302011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3当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环节缺乏连贯性等。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单一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
缺乏实践基地01思路原则构建思路与原则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01实践教学体系目标02融合方式03实践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案实践项目实践基地01评估方法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与指标设计结果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反馈机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改进。
评估结果分析与反馈持续改进与优化措施改进措施优化措施01研究结论与贡献本文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法和实施策略,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证明了所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为地方性行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级技术人才。
从就业的共性以及人才市场需求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培养“基层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群和实践环节进行阐述,有力地论证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过实践,已培养出大批“基层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基层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黄肇(1971-),男,湖南绥宁人,邵阳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与研究;罗庆跃(1961-),男,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发电厂教学与研究。
(湖南邵阳 xxxx)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XX]31号)、邵阳学院重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NO.20XXJGZ09)资助的研究成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地方行业,尤其是电力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地方各行业的技术骨干或负责人,为地方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备受青睐,生源充足,就业形势好,尤其是本专业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 及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不少高校纷纷扩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招生规模;[1]另一方面,有些高校也在陆续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校也已增开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另外,遇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邵阳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当今面临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办学形势越是大好,就越要估计到竞争的激烈性,就越要有紧迫感。
双创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一、绪论近年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各界共识。
双创教育作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正逐渐被广泛采用。
双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成实际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的人才。
本文将对双创教育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1. 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人才,可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
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3)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双创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 双创教育的概念双创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将创新创业作为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践和培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双创教育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 增加实践环节,提升实践能力在双创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将创意转化成实际产品和服务,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比如“挑战杯”等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实践创业和创新。
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际的项目。
(2)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双创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学生可以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到校讲座,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创业问题。
(3) 坚持全面发展,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双创教育中,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外,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应该具备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素质,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2021年第06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1)06-0112-0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常文平,廖青华,郭贝贝(河南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针对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案。
从创新思维训练到学科基础创新,再到专业创新,最后到综合创新,通过四年不断线的全方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适应“新工科”要求的综合素养,为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提供方案,推动应用型高校发展。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创新创业;应用型高校;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1.06.0431引言“创新创业”是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为此,2015-05,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落实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作出系统设计;2017年教育部先后制定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1-3],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以迎接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河南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积极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展校企调研通过对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南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许继集团、中国能建集团安徽省电力建设二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河南泰隆电气有限公司、郑州问鼎电力设计有限公司多家电力企业单位进行调研,了解了国内电力企业生产和技术应用现状,准确掌握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现场电气工程师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对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城建学院等10余所本科院校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兄弟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情况,吸纳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韶关学院电子专业“3+1”创新教育模式探索作者:洪远泉周永明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第06期摘要:为提高韶关学院电子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电子专业“3+1”创新教育模式。
介绍了“3+1”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容、实践课程体系、工程素质培养方法以及实施模式。
总结了“3+1”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3+1”创新教育;工程素质;实践课程作者简介:洪远泉(1979-),男,广东五华人,广东韶关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实验师;周永明(1963-),男,江西泰和人,广东韶关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广东韶关 512005)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451200501004408)、韶关学院第十三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YJY201213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39-01韶关学院是地处广东粤北山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跟传统的地方院校一样,电子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办学资金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整体水平不高、生源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为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们对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探索适合我们的应用型、创新型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电子系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有限公司合作,对2010级电子专业学生启动电子“3+1”创新教育模式。
以校企合作的形式,由企业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工程实践支持、设备支援、师资培训并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学校根据企业对新世纪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科学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和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长处,实现合作双赢的局面。
一、电子“3+1”创新教育模式简介3+1”创新教育模式是广州周立功单片机有限公司与高校提出的新世纪电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着眼于21世纪生产一线的、有电子工程素质的零适应期高校毕业生。
电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摘要:本文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根据电子类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实现了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出独具办学特色的新思路。
按照社会的需求,提出了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现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地方高等院校已经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门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
因此,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合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这对推动地方高等教育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应用型人才的含义及其内涵学术型人才从事的大多是基础理论的学术研究工作,从知识结构看,他们是以学科体系为本位,注重学术性,重视学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思辨性;从能力结构看,往往都经过系统的学科理论教育和专门的思维训练,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素质结构看,往往具有比一般人更强的批判精神、原创意识和思辨能力。
应用型人才都是以职业需求为出发点,以行业需求为本位,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行业而言,需要以新技术、新研究作为支撑,知识更新快,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应用性、复合性以及创新性,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眼光与思维。
;在能力结构上,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以及各种复杂的问题中的应变能力;在素质结构上,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各行各业,更强调其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性和与社会的共处能力。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
总之,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改革与调研摘要: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动手能力,掌握光电子,微电子和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光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并能从事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完成学业最低课内学分(含理论教学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为182.5,主要课程有电子线路实验、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信号与线性系统、半导体物理学、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及其应用、光电子材料、光纤通信基础、集成电路EDA设计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微电子制造原理与工程技术。
1 电科课程体系改革目标、思路及指导思想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湖北大学“十二五规划”确立的“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 的具体目标,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专业与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将本专业建设成“定位明确、管理先进、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设备精良、师资优化、教学优秀、校企结合、学生出色”,在省属高校同类专业中领先,进而在国内具有良好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特色专业。
以建设目标为引领,以实施教改工程和质量工程为主线,逐步有计划进行专业建设;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方法,细化教学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以打造“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为龙头,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选用和编写高质量教材,建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从而构建一流的创新型教学内容;以省级“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优化教学资源,加快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满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省级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为依托,从国际化角度,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以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开发多媒体课件、构建网络教学等入手,创建一流教学方法;以校企结合为契机,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马致明,栾静,杨勇,李海芳(新疆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针对新疆地方高校在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关键要素的系统研究,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融入教学团队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双赢格局,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创新驱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需求的计算机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探索;计算机类专业;新疆地方高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6-0097-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Computer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MA Zhi-ming,LUAN Jing,YANG Yong,LI Hai-fang(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China)Abstract: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Xinjiang,through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an all-round and three-dimensional training mechanism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constructed.The win-win situation of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has been achieved,and a large num⁃ber of computer innovation talents who adapt to innovation driven,meet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have been trained.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training;exploration;computer major;Xinjiang local universities1引言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不但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于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模式的探索
摘要通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导师制、科研团队培养制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电子竞赛,建设创新实践型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学生的理论课学习能力、更新了知识结构,强化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训练及学生的系统化分析、理论设计与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该项改革在我校相关电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对于加快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导师制电子竞赛师资队伍具有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高校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培养有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摆到首要地位。
电子类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体现“强化就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引导创新实践,提高基本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课程体系及培养体系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探索性,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创新教学。
要从加强理论学习能力、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与协作精神方面研究电子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1)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面对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电子类人才的迫切需求,经多次修订电子类专业教学计划,构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外语系列课程、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实践类教学课程四年不间断的原则;加强了以工程实现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训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强实践原则。
由于近年来dsp技术在科学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dsp应用技术课程,引入已经被工程界广泛使用的dsp器件,指导学生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实时实现。
加强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系统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vhdl与数字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建设。
部分专业课程的课时有所压缩,但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压缩,规定某些内容让学生自学,但期末考试时必考,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构建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三大平台”,即: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体现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平台中包括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实验及课程设计。
其中,专业基础课及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都配有实验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必修课程还配有课程设计。
综合实践平台包括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
创新实践平台包括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国家、校大学生
创新计划项目、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
(3)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
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重新编写实验大纲和实验教材,改革考试办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的内容增加创新意识的设计内容,如增加小发明、小制作等。
部分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到校企合作企业去进行,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仪器设备、优越的工作环境,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素质能力。
把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eda)引入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电路的功能设计、性能分析和测量直至印刷电路板的自动设计,集学习、设计、创新于一体。
(4)加强实践创新校内外基地建设。
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实验室进行整合,把以前小而且分散的实验室合并归类,按照基础、专业、创新三个层次,成立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
实验室配置了比较齐全的仪器设备,不仅能完成传统的、固定的验证性实验,也能完成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先后建成了“电子创新设计开发基地”,省重点实验室“油气田控制与动态监测实验室”、省教育厅“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学生可以在校内外创新开发基地和研发中心进行各种创新设计项目。
创新基地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管理体制,基地在开放时间内,都有学生值班,负责出入人员的登记、实验室卫生和实验室设备、仪器的使用和管理;为防止学
生自主管理存在的散漫问题,配备责任心非常强的管理员(教师)跟踪管理,使基地的运行效率稳步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寒暑假期均实行轮值制度,保障各项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 实行导师制、科研团队培养制度
大一新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方式,要求教师在大学生活、专业学习、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和培养。
大三大四学生实行科研团队培养制度,一般由学生自愿申请,教师进行综合考察,然后进入课题组,参加科研活动,开展创新研究、产品开发、撰写科技论文、申报专利等活动。
针对大四学生,聘请校外、大庆油田等油田企事业单位专家作为兼职导师,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本科生培养双导师制。
3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电子竞赛
开展“科技创新文化节”活动,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活动。
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重点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科技节等活动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兴趣。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选择一些要求较高的研究题目,如电子设计竞赛题目、教师科研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等。
同时,每学期主办多场专家教授讲座、开展学术研讨、科技作品设计竞赛等活动。
科技创新文化节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使学生在科技的熏陶下不断充实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其它人文知识,也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科技竞赛中的重要
平台。
每年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学科竞赛的学生逐年增加。
从比赛结果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4 建设创新实践型师资队伍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型的师资队伍。
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
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因材施教;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在创新实践教学中,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新技术和新趋势。
选派教师参加教学会议和培训、扩大对外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改革视野及教学能力;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实习基地锻炼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工作,加强横向科技合作;学院每2年组织1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举办1次青年教师创新设计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充分调动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提升,加快了“科研型”、“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5 结束语
通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坚持以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实行导师制、科研团队培养制度、本科生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构建了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强化了学生
的实践能力。
我校电子专业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近五年,共有100余名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200多名学生获得了创新实践学分。
申请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逐年增多,已申请国家级12项,校级10项,5项为院级资助项目。
参加竞赛学生也逐年增多,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
2011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参加“美新杯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中国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