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73.24 KB
- 文档页数:15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原因、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p :横观全球诸国,财政支出总额逐年增长,除了非正常年份的异常波动外,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呈上升态势。
纵观我国的不同年份,财政支出的总体趋势仍然是上升状态。
分析^p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原因、问题及提出解决措施,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良性发展及我国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p :教育财政支出;增长;GDP一、我国财政支出变化的原因分析^p财政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财政支出是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按照预算计划财政部将国家财政资金集中向有关部门和方面的支出。
从长期看,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
对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有:Adolf Wagner 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Peacock和Wiseman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Musgrave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William Baumol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等,以上的理论解释具有一般性,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的讨论,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具体分析^p 。
(1)经济性因素。
就绝对规模来讲,我国近年GDP总额持续不断上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需求能力。
经济发展阶段论说明了財政支出规模在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
在1995年至2021年经济正常运行的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递增。
我国受2021年爆发的严重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放缓,国家财政投资了4万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等,以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
根据“梯度渐进增长论”,国民经济恢复正常后,由于意识效应和替代效应,财政支出不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因此2021年后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在2021年的基础上逐渐上升。
(2)政治性因素。
我国是社会国家,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着财政支出的规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政局是否稳定。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政策建议摘要:三十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走势,且近几年地方财政支出规模日益膨胀。
本文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西方财政支出增长理论来解释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分析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的规模影响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分析,并就有效合理控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这个问题从明确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优化财政支出责权结构;完善政府支出的预算编制执行体及监督体系,保障财政支出效率和调整政府支出的结构比例,合理化分类支出的规模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影响因素政策建议一、引言财政支出是财政活动对经济的影响作用的主要表现方式,是政府实现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职能的重要手段。
自19世纪后期近代财政学奠基人阿道夫·瓦格纳开始,国外经济学家们就开始关注政府规模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成为广泛讨论的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作用。
鉴于我国历经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历程,西方财政支出理论对于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解释需要结合我国特殊国情来分析。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并探讨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并对于如何合理化财政支出规模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一)适用于解释需求方面的理论1、瓦格纳法则即“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法则认为许多公共物品比如教育和福利的需求具有正的收入弹性,当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随之以更大的比例增长。
david l.lindauer认为瓦格纳法则适用于需求的传统分析。
2、消费者偏好理论。
stiglitz等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是由于公民(即消费者)对于财政支出的偏好大于对其私人支出的偏好。
musgrave认为消费者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主要源自一下原因:自然垄断的行业生产更适用于公共生产、公共生产的雇佣关系更受劳动者欢迎;公共生产可以创造就业,并有助于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浅议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基本内涵、类别及影响因素一、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内涵关于财政支出结构概念的理解,最普遍的一种观点是把财政支出结构定义为各类(或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所以又称之为财政支出构成(陈共,1998)[1]。
亦然,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最一般概念应界定为地方财政各类(或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或构成。
显然,这种概念是从量的维度来界定,是一种现象状态。
但财政支出本身还具有特殊意义,它是政府活动的资金来源和直接成本,是政府职能及其政策的一个体现(何振一、闫坤,2000)[2]。
所以,为了更深刻地反映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质,学者们更多将视角放在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偏好的关系上。
在这个层面上,认为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财政支出结构现状是政府及其官员行为取向的间接显示(郑尚植,2014)[3],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是对地方政府职能的一种显示。
因此,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从现象来看是地方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间的量的关系,但从实质来看是地方各项财政支出所对应的地方政府职能间的偏好关系。
这两个问题像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二者不可分割。
因此,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研究至少要从这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是地方政府所支配的资源量与其职能履行程度的统一。
既然地方财政支出是地方政府配置财政资源以实现其职能的过程,那么地方财政支出多少,具体安排哪些项目均取决于地方政府所要完成的职能是什么,即有什么职能就有什么支出结构。
但无论是税收收入还是非税收入,地方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均不可无限量支配,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职能受到其所掌握财政资源规模的限制。
那么,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仅是政府职能的显示,也是政府配置资源状况的显示。
第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反映了地方政府职能在市场配置影响下的关系比重。
由于地方财政配置与地方市场配置一起组成地方资源配置系统,那么,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仅要受到社会资源总规模的制约,还与市场配置机制的互相作用。
财政学作业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1978年-1995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与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却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性调整。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包揽一切,企业没有生产经营权,只能服从国家计划的安排。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先要求承认企业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承认消费者的消费权利。
因此,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求财政在政策上"放权让利"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较大幅度地下降。
另外,改革以来,我国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
(2)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体制很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
(3)管理体制上的原因。
反映在预算管理上,相当一部分财政资金以预算外的形式管理分配,这也是形成这一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
(4)统计原因。
1995年-2005年,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缓慢上升,主要原因包括:(一)财政收入绝对规模的增加提高了供给能力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为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张提供了可能,财政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为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了财源保障。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需求能力根据瓦格纳等人的研究,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会相应提高。
从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来看,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并没有伴随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相应提高,相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瓦格纳法则在中国的完全失效,经济发展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扩张无任何解释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与瓦格纳所观察的样本国的初始状态并不相同,一个可观察到的事实是,经济发展提升了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对于教育、卫生、娱乐、文化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也明显提高,从而财政支出用于这些项目的支出也明显增加。
论文题目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年级班级 2012级任课教师余竞姓名吕砾学号201210412202 姓名罗程学号201210412217 姓名谢浩学号201210412117财政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研究一.研究目的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
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很多,据分析,主要因素可能有:由于地方经济规模决定的地方整体财力是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基本源泉;各地方居民对教育的需求有差异,地区的人口数量不同决定各地教育规模不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质量的需求会不断提高,对以政府教育投入为代表的公共财政的需求会有相当的影响。
物价水平,特别是教育消费的不同也可能构成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差异的原因。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增长的数量规律,预测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趋势,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二.模型设定为了全面反映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差异,选择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
选取地方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数,居民平均每人教育消费,居民教育消费价格指数,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作为因变量。
选取2011年31省份的数据作为样本。
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收集到数据。
如下:将数据按Y排序后用WPS得到下图:利用SPSS软件做线性回归模型。
我们得到以下数据:三.参数估计根据图中数据,模型估计的结果表示为:65432i 866.410X 22.816X 0.146X 0.039X X 011.0491.2416Y +++++-=∧标准误差: (935.882)(0.002)(0.008)(0.052)(9.087)(470.321) t 值 : (-2.582) (6.317)(4.964)(2.827)(2.511)(1.842)a .9870R = 973.0R 2= 968.0R 2=调整估计标准误差 49.35657 F = 181.754四.模型检验1,经济意义模型说明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亿,地方财政支出增长0.011亿;人口增加一万,地方财政增加0.039亿....2,统计检验(1)从图表上看到973R2 ,由于趋于1,故模型拟合的非常好。
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张霞(信息与计算科学 201200000000)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选取了5个影响指标作为方程的初始自变量,建立起了影响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线性回归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进行初步线性回归分析,以及利用逐步回归方法解决了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并对模型的异方差进行了检验和自相关性的检验,进而得到修正后的回归模型,并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到方程效果良好的结论,指出模型的应用价值。
在此基础上同时给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字: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自相关。
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张霞(信息与计算科学 201200000000)一、问题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
2012年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用于教育的预算支出21994亿元,达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16497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5.1%,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999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5498亿元。
在全国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中,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约占94%,地方财政支出是财政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然而,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区财政的教育支出水平也差异明显。
2011年人均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最低的湖南仅为819.99元,北京是湖南的3.14倍。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增长的数量规律,预测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趋势,需要建立起经济回归模型,。
二、模型设定为了全面反映中国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选择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为被解释变量。
根据对影响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主要因素的分析,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地区经济规模的代表;各地区居民对教育模式的需求,选择各地区“年末人口数量”作为代表。
中国教育支出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分析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教育支出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教育支出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探讨其成因和影响。
一、东部地区教育支出高于其他地区的原因中国的东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有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这导致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较高,有更多的城市教育资源,包括高水平学校、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
这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教育投资,提高了教育支出水平。
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更为成熟,税收收入相对较高,政府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支出。
二、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低于其他地区的原因中国的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密度较小,这导致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农村占比较高,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教育支出水平较低。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税收收入相对较低,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也相应较少。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西部地区教育支出的相对较低。
三、中部地区教育支出相对较平衡的原因中国的中部地区处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教育支出相对较平衡。
中部地区既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有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这使得中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
另外,中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相对平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相对较为均衡,实现了教育支出的相对平衡。
四、教育支出差异性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支出的差异性对地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育支出的差异性容易导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教育质量相对较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相对较强,这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地区,由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弱,这限制了地区的发展速度和潜力。
其次,教育支出差异性还会导致人才流动的不平衡。
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这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中国不同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异分析教育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动力,也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差异较大的国家中,教育支出的差异也是无法避免的。
本文将对中国不同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国不同地区教育支出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各地区的教育支出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普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1.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这些地区的教育支出相对较高。
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和财政收入较高有关。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教育支出更为困难。
2. 地区差异和人口基数地区差异是中国教育支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口基数较大的地区由于承载了更多的教育需求,教育支出相应增加。
此外,城市化程度、工业化程度等也会影响教育支出。
3. 政策导向和政府投入不同地区的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投入力度也是导致教育支出差异的原因之一。
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财政投入以及财政分配等都会对教育支出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上述因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质量差异也是导致教育支出差异的原因之一。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差异,而教育质量差异则进一步影响了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
为了解决中国不同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平衡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可以通过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水平。
例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师资培训和引进优秀教育人才。
同时,建设更多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学校,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
3. 加强教育质量监管与评估完善教育质量监管与评估体系,确保教育质量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差异。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提升人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导致教育资源和支出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首先,中国教育支出的区域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更有能力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
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税收收入相对较多,能够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民众收入普遍较高,家庭对教育支出的承担能力也更强,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经费的增加。
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和家庭经济支持,导致教育支出相对较低。
其次,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差异也是导致教育支出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衡量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
地区间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差异通常与教育支出密切相关。
高水平的教育发展通常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包括提供师资培训、改善教育设施和资源等。
教育质量的提高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包括提高师资待遇、培训教师、改善教学条件等。
因此,地区间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了教育支出的不均衡。
此外,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投入也是导致教育支出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具有重要影响力。
各地区政府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存在着不同的考虑和优先级。
有些地区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发展,将教育支出列为重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倾向向教育投入更多的经费。
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支持。
政府对教育支出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决策也会直接影响到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异。
最后,尚未解决的农村教育问题也是导致教育支出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村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有限且不均衡分布。
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学校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支出普遍较低。
因此,农村地区存在较大的教育支出区域差异。
《我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不仅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二、文献综述前人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表明,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此外,教育还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改善消费结构,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三、我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持续增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此外,我国还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如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扩招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使得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
这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劳动力保障。
2. 推动科技创新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可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
3. 改善消费结构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改善消费结构。
居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技能,还培养了良好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
这有助于推动消费升级,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我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结论:1. 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持续增长,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