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铜矿矿床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562.42 KB
- 文档页数:7
斑岩铜矿成矿机制及找矿预测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勘探人员开始将目光投向释放储量更为丰富的地下深处。
而斑岩铜矿则成为了勘探人员首选的目标之一。
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极其复杂,研究其成矿机制及找矿预测技术迫在眉睫。
斑岩铜矿是指在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均一质地、矽酸盐类石英斑岩中富含铜矿物的矿床。
其成因机制主要涉及到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形成过程。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械矿物学、化学成分、地球化学等方面,但这些研究方法无法全面揭示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人员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地球物理勘探、岩石地球化学、卫星遥感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研究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应用物理学原理进行矿产资源勘探的手段。
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地磁场、地电场、地震波等物理特征,可以了解地下结构和物质分布情况。
而斑岩铜矿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特征,如高比重、强磁性、高电导率等,可以借助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进行快速初步识别。
岩石地球化学则是通过对岩石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分析,揭示地质作用过程和成矿因素。
通过对斑岩铜矿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可以了解成矿流体的起源和运移路径等信息。
岩石地球化学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深入研究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提供有效的工具。
卫星遥感技术则是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图像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斑岩铜矿形成过程中,会给地表带来一定的变化,如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升降等。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对地表进行细致观察与分析,进一步了解斑岩铜矿的富集规律及成矿预测。
除了上述技术,地质勘探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对地质构造及矿产构造的综合研究,为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数学模型则是通过对大量的样本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成矿规律的数学模型,为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斑岩铜矿的成矿机制及找矿预测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
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
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
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1.基本地质特征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
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
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
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1. 引言斑岩铜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讨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2. 形成条件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壳构造背景斑岩铜矿床常常形成在地壳构造活动较为明显的区域。
地壳构造活动可以导致岩浆活动和地壳的破碎断裂,从而为铜矿床形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2.2 富含铜的岩浆来源斑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富含铜的岩浆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岩浆通常富含铜、硫等矿物质,并且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能够在地壳中形成较大规模的矿床。
2.3 适宜的成矿环境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成矿环境。
一般来说,这些矿床往往形成在具有较高的温度、较低的压力和适宜的pH值的环境中。
此外,也需要存在适合矿物沉淀和成矿反应的条件。
2.4 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
流体运移可以将矿物质从岩浆中运输到地壳中,并在特定环境下沉淀形成矿床。
流体运移的条件包括流体的温度、压力、流速以及适宜的岩石孔隙结构等。
3. 分布规律斑岩铜矿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大范围的地质条件斑岩铜矿床往往集中分布在富含铜的岩浆活动区域,如火山弧带、造山带等,这些区域通常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丰富的岩石类型。
3.2 区域性的控矿因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一系列区域性的控矿因素的影响,如断裂、褶皱、岩浆活动强度等。
这些控矿因素可以改变地壳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3.3 空间上的聚集分布斑岩铜矿床常常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上的聚集分布特征。
这些矿床往往以矿体簇群或成矿带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地区或特定的构造单元中。
3.4 随深度的分布变化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地壳深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地壳深度的增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会逐渐减少,并且矿体规模和品位也会逐渐降低。
4. 结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地壳构造、岩浆来源、成矿环境和流体运移条件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矿床学第六次实习江西铜厂斑岩铜矿床姓名:班级:学号:目录一.区域地质背景 3二.矿区地质 4§2.1地层 4§2.2构造 4§2.3岩浆岩 4三.矿床地质特征 5§3.1矿体特征 5§3.2矿石特征 5§3.3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7四.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 8一.区域地质背景本区地层主要是前震旦纪九岭群浅变质岩系,分布在德兴矿区及其北西部的江南古陆之内,构成沿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复式背斜。
矿区南东部属钱塘坳陷区,分布着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
早元古代古陆中部由于地壳下降形成地槽,并沉积了巨厚的类复理石建造岩层。
本区燕山期岩浆活动特别强烈。
德兴铜矿花岗闪长斑岩小侵人体,正是在燕山中晚期的岩浆活动中,沿复式背斜轴部与北西向张裂构造带交汇部位,侵人到元古代地层的上部,定位于江南古陆南东边缘与钱塘坳陷过渡地带(如下图) 。
二.矿区地质§2.1地层江西德兴铜厂矿区出露地层属震旦亚界,系由双桥山群上部第三、四岩性段泥质、粉砂质及火山凝灰质沉积经区域变质而成的浅变质岩系,由千枚岩和变质沉凝灰岩的互层所组成。
§2.2构造矿区内断裂发育。
NNE向断裂(向西倾)与E——W向挤压带(向北倾)的交会部位形成破碎带,构成岩株入侵的通道。
岩株的接触带控制了矿体的展布。
多组裂隙与节理控制了不同规模的矿脉,其中以走向3300-3450, S W倾的一组最为重要,它们控制了矿区内的大多数矿脉。
§2.3岩浆岩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与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有成因联系者属燕山运动早期(经长春地院K-Ar法测定,绝对年龄为170百万年,属中侏罗世),形成了中酸性深源浅成小型侵入体,其主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其余均为成矿作用中、后期的脉岩。
花岗闪长斑岩体呈似筒状的岩株,向北西方向的深部下插(倾角450至500),在地表略呈三角形,NW向长1300米,NE向宽300-800米,面积0.7平方公里。
德兴斑岩铜矿床找矿标志研究报告——以德兴斑岩Cu-Au矿床为例课程:矿产勘查学班级:10011133学号:1001113309姓名:林良平日期:2014年3月17号1、成矿地质背景铜厂矿床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乐华—德兴成矿带的东段,处在华南板块扬子古陆江南地体的东南缘德兴地体内,是江南地体边缘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内独特的大地构造背景,多期次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蕴育3大成矿系列,即动力变质Au成矿系列、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Mn-Pb-Zn-Ag-Cu成矿系列、火山-次火山Cu-Au多金属成矿系列,为区域成矿提供了条件;赣东北碰撞混杂岩带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乐-德矿带铜多金属矿床的时空定位。
区域成矿分带表现为Mo(Cu、Au)、Cu(Au)、Mo-Cu-Au-Pb-Zn-Ag、Mn-Pb-Zn、Ag(Au)、Ag-Au(Sb),显示出基底制约、同位多期、多源多因复成的成矿特征,具备超大型铜多金属汇聚成矿的地质条件和巨的找矿潜力。
德兴地区金属矿床主要产于赣东北深大断裂的北西侧。
赣东北深大断裂带是九岭地体与怀玉地体于新元古代时期的碰撞拼合带(舒良树等,1995;汪新和马瑞士,1989;朱训等,1983),其构造演化制约着德兴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矿产资源的形成。
(图Ⅱ一1)在新元古代九岭地体和怀玉地体的碰撞拼贴之后,德兴地区所经历的主要是板内的构造活动(华仁民等,2000)。
古生代华南地体拼贴造山事件导致在该地区晚泥盆世发生区域性沉积角度不整合,以及赣东北断裂带两侧古老构造单元内部先压后张,先升隆后裂陷(舒良树等,1995),而赣东北“网结状”结的变形构造可能形成于更晚的海西期末或印支早期(崔学军,1998)。
自南华纪至二叠纪以来,该地区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火山喷溢活动[除德兴铜矿附近见到很小规模的闪长岩(328Ma)和辉长岩(283Ma)岩株](舒良树等,1995),因此,该区也不能完全排除二叠纪地质热事件的叠加(李晓峰等,2002)。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1.矿床形成机制: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机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认为,这类矿床的形成与火山作用、热液活动和变质作用有关。
研究人员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实验模拟等方法,逐步揭示了斑岩型铜矿床的成因过程。
2.矿床特征及分类:斑岩型铜矿床的特征及分类研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铜矿床的野外观察和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分类体系,并对不同类型铜矿床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3.找矿方法: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工作主要依靠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方法。
现代找矿技术的进步使得找矿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
例如,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可以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土壤等样品的分析,确定矿床的有利地区和找矿目标。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磁法、重力法和地磁法等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电性、密度和磁性等参数,帮助找矿人员确定矿床的位置和规模。
1.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质剖面测量、岩相鉴定和构造解析等,找矿人员可以对找矿区域的地质构造和矿床产状进行详细了解,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是一种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土壤等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确定找矿区域内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和分布规律的方法。
根据分析结果,找矿人员可以确定有利的找矿地区,进一步缩小找矿范围。
3.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测量地下电性、密度、磁性等参数,以探测和识别存在的矿床。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电磁法、重力法和地磁法等。
4.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航空、宇航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寻找矿床和找矿目标的方法。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可以发现地表的矿化和蚀变带等特征,为找矿人员提供重要线索。
总结来说,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矿床形成机制、矿床特征及分类等方面。
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工作则主要依靠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等方法和技术。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找矿人员可以确定矿床的位置和规模,为实现有效的找矿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毛景文:斑岩铜矿床研究勘查新进展俯冲环境斑岩铜矿Sillitoe,1972首先注意到斑岩铜矿与板块俯冲的关系,并提出俯冲板片环境中的构造成矿模式,认为与斑岩铜矿成矿有关的岩体是洋壳在俯冲过程中部分熔融的产物。
Sillitoe(1998)进一步研究认为斑岩铜矿形成于挤压环境,并注意到挤压导致地壳加厚与智利中北部、亚利桑那西南部,伊朗Jaya等超大型矿床形成上具有同步性,表明了挤压环境有利于形成斑岩铜矿。
同时,注意到南美古新世—始新世弧于挤压走滑环境导致形成Cujaone超大型和 T oquepala巨型矿床,而一些小型矿床出现在相邻的智利北部的引张环境(Sillitoe,1998)。
Sillitoe(1998)总结提出挤压环境可有效地阻止岩浆直接穿过上地壳形成火山岩,因此形成比伸展环境更大的浅部岩浆房;挤压环境的浅部岩浆房很难喷发,从而促进了岩浆房的结晶分异,进而导致了挥发分的饱和以及大规模岩浆热液的形成;挤压环境下很难发育陡立的张性断裂,从而有效地限制了在岩浆房顶部形成岩株(枝)的数量,有利于岩浆热液的聚集。
大陆环境斑岩铜矿斑岩铜矿除了形成于活动岛弧和大陆边缘外,也出现在大陆内部,空间上可以有两种形式,即:一种是沿古缝合带分布,另一种远离现代或古代缝合带分布,分别可能是碰撞后和板内环境的产物。
Hollister等(1974)最早注意和研究美国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内的斑岩铜矿,发现随着地质历史演化先后形成一组古生代斑岩型矿床,早期为斑岩铜钼矿,晚期为斑岩钼钨矿。
与斑岩铜钼矿成矿有关的岩石为石英斑岩、石英二长岩型和石英闪长斑岩,Hollister等(1974)提出了与石英二长斑岩为核心的矿化蚀变模型,该模型略不同于以美国西南部斑岩铜矿为例建立的经典斑岩铜矿蚀变模型。
在澳大利亚西南威尔士州的Lachlan褶皱带发育有 Cadia等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
Jones(1985)研究认为这组南北向沿火山链分布的斑岩铜金矿位于 Bogangate海槽东部大陆边缘,是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在大陆开裂过程形成。
斑岩型铜—金矿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斑岩型矿床的全球分布规律,总结了矿床形成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热液成矿系统,详述了区域基地构造和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斑岩矿床;研究进展;综述0 引言斑岩型矿床作为一种最重要的铜金矿床类型,为世界提供了50%以上的金属铜资源[1]。
该类矿床金属储量巨大,Cu储量可达千万吨,因此一直是矿业界的首要勘查目标和科学界的长期研究热点。
本文结合该类矿床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对其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做一综述。
1 斑岩型矿床的全球时空分布规律据研究,全球斑岩铜矿在空间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3条大的成矿带上: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和古亚洲成矿带(中亚成矿带)。
前者可分东西两带。
东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科迪勒拉和安第斯山脉;西带分内带和外带,内带从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经我国东北的东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外带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
此外,还有少量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各地块边缘活动带[2]。
全球斑岩铜矿成矿具有一定的等时性,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矿化强度不一样。
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占整个历史时期斑岩铜矿的90%以上,其次形成于古生代。
对富金斑岩型铜矿而言,尤以第三纪成矿最为普遍。
最近研究发现[3],其成矿时代较为年轻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许多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与火山弧关系密切,而火山弧的侵蚀速度很快,从而使古代矿床难以保存下来;二是,由于大部分矿床处于气候多雨湿润地区,丰富的雨水加速了侵蚀和剥露速率,使得矿床保存潜力减低;三是,矿床多产于挤压性岩浆弧环境,挤压性弧的快速隆升也使得区域侵蚀加速,使之保存潜力大大减小。
2 成矿地质背景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大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岩浆弧,根据弧后盆地的发育与否,可分为岛弧和陆缘弧。
前者缘于大洋板块的陡深俯冲,以发育弧后扩张盆地为特征;后者缘于大洋板块的较缓俯冲,其弧后区通常不发育扩张盆地。
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研究分析摘要:世界主要铜矿床类型有斑岩铜矿、沉积型铜矿、火山岩型铜矿以及矽卡岩型铜矿床,其中斑岩型铜矿因其分布广、产量高成为矿床学家研究的首要目标,全球大多数矿业巨头也都致力于斑岩铜矿床的开发。
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斑岩铜矿的成因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斑岩铜矿;地质特征;成因一般来说,斑岩铜矿是指具有浸染状、细脉状并且与花岗岩侵入体(具有斑状结构)共生的含铜和钼 - 铜组分的岩相组合。
据统计,全球所含金属铜资源的 50% 来自于斑岩型铜矿床。
全球有 3 大铜资源大国,分别为美国、智利、秘鲁,斑岩型铜矿占铜矿总资源量的 80% 以上。
按照地质年代划分,斑岩铜矿主要在中生代及新生代期间形成,部分形成于古生代[1]。
通过近些年的地质勘查,在我国云南、江西、河南、西藏、黑龙江等地均发现不同规模的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铜矿具有矿床埋藏深度浅,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的露天开采。
斑岩铜矿的矿石品位普遍较低,矿床整体矿化分布较均匀,其矿石工艺性能稳定,可选性较好,伴生有用元素多,可综合回收利用的特点,因此斑岩型铜矿床成为了工业界开发及科学界研究的主要对象 [2]。
1时空分布及地质背景1.1时空分布中新生代形成如今大对数的斑岩型矿床(87.5%),而只占 12.5% 的斑岩型矿床形成于古生代。
斑岩型矿床三个主要的成矿峰期:晚泥盆世- 中二叠世(D3-P2)、晚白垩世中新世(K2-N1)、晚三叠世- 晚侏罗世(T3-J3)。
且前寒武纪也发现斑岩型矿床的成矿作用。
1.2地质背景按照时间分析,世界上已发现的大量斑岩型矿床多形成于中新生代,这与埃达克岩形成时代是相似的,也隐含着斑岩型矿床和埃达克岩的成矿原因之间的联系。
在古老的克拉通内部,也发现有着斑岩矿床,如加拿大和西澳大利亚。
我们可以看到,斑岩型矿床分布与埃达克岩有相似的特点:对空间分析,均产于板块褶皱带及边缘带;按时间分析,虽然前寒武纪形成的斑岩型矿床在西澳大利亚等地区被发现,中新生代依然是斑岩型矿床形成的最主要的地质时期。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研究进展摘要:本文阐述了斑岩型矿床的主要特征,并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对于斑岩型矿床的构造背景以及矿物来源的前沿成果。
一、引言斑岩型矿床具有品位低、规模大、便于机械化开采特点,由于其经济意义巨大,其找矿勘查与理论研究工作一直是矿床学界的研究热点。
现在斑岩型铜矿已是世界铜矿最重要的工业类型,储量占世界铜储量的55.3%,且多集中在超大型斑岩矿床中。
目前世界99个200万吨以上的超大型铜矿中.斑岩型有63个。
在中国,已查明30个矿床为斑岩铜矿,累计铜储量3274万吨,约占总储量的44.01%。
以下对当前斑岩型矿床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逐一总结与分析。
二、斑岩型矿床的含义与特征斑岩型矿床的研究历史可概略的分为3个阶段:①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注重于矿床特征、蚀变系统和矿床成因研究;②20 世纪90年代,聚焦于成矿环境和构造控制研究;③本世纪初,更加关注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
最近十多年来,在斑岩型矿床的斑岩起源、热液系统、成矿系统、构造控制和动力学背景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诸多新认识和新进展。
斑岩型矿床的名称是从斑岩铜矿床演变而来的,近20年来,除斑岩型铜矿外,人们发现许多金、钼、钨、锡、铀等矿床在地质特征、含矿性、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方面与斑岩型铜矿具有某些相似性,因此将斑岩铜矿的概念扩大到除铜以外的其他金属矿床中,称之为“斑岩型矿床”,泛指产在斑岩类岩体及附近大范围分布的浸染状和细网脉状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一般特点为:(1)金属矿化在斑状侵入岩及围岩中呈浸染状或细网脉状产出;(2)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形成时间上,金属矿化与浅成侵入岩具密切关系;(3)大多数含矿侵入岩为钙碱性或碱性岩浆岩系列;(4)典型的含矿斑状岩浆岩组合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或闪长岩、正长岩;(5)与钼矿床有关的侵入岩大都为钙碱性长英质火成岩;(6)含矿侵入岩体大都为复式侵入杂岩,金属矿化仅与其中某一期侵入岩有关;(7)金属矿化与岩脉群和角砾岩管伴生,角砾组份复杂,磨圆度高;(8)含矿侵入岩体及围岩均遭受到普遍的和强烈的断裂与破碎作用;(9)尽管大多数矿化地段受断裂控制,但是在一些矿床中,浸染状金属矿石占有很高的比例;(10)尽管各金属矿床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一定的分带性;(11)在部分矿区,风化淋滤可以造成金属元素次生富集。
三江地区斑岩铜矿的研究现状铜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重要基础原材料之一,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消费国。
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之中,对铜的消费量仍然在不断上升,但我国的铜资源供应能力有限,三江地区是少有的大型斑岩铜矿床。
所以对三江地区斑岩铜矿的综合研究,对寻找和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我国铜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标签:三江地区;铜矿;斑岩1 前言铜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重要基础原材料之一,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消费国。
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之中,对铜的消费量仍然在不断上升,但我国的铜资源供应能力有限。
我国铜储量位居世界第七,但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现状,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与国外的富铜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1]。
世界铜矿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2]:硫化物型铜镍矿,沉积型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斑岩型铜矿。
当今世界上铜金属储量约为10亿吨,斑岩铜矿的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是所有类型铜矿中最多,是各类铜矿之首[3]。
在中国的斑岩型铜矿占铜矿总储量的大约一半左右,所以斑岩型铜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开发利用矿床类型[4]。
2 三江地区斑岩铜矿研究现状三江地区义敦岛弧带上集中分布了斑岩铜矿。
所以该区是矿床地球化学及斑岩型铜矿成矿模式的主要地区,也是也是研究岛弧带的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理想场所[5]。
但由于前人在本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成矿控制方面,对岩浆岩方面的研究程度较低。
1979年,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提出中甸地区的斑岩分印支和燕山两期。
1986-1990年,叶庆同、莫宣学、李兴振等对该区的火山岩、侵入岩分布及特征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1991-1998年,莫宣学、杨岳清等,通过对中甸地区岩浆岩及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本区的斑岩铜矿既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2002-2004年,曾普胜等,通过对岛弧带构造格架研究发现中甸地区岛弧带内东、西两个斑岩带的斑岩型铜矿的找矿远景极大。
2011年第30卷第4期387 393页云南地质CN53-1041/P ISSN1004-1885斑岩铜矿矿床研究综述邹国富1,2,坚润堂1(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51; 2.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50093)摘要:斑岩铜矿是重要的铜矿床类型,认识其成矿作用对找矿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介绍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构造环境、成矿斑岩岩浆及其侵位、岩浆-热液转换过程、蚀变与矿化、成因模式等斑岩型铜矿研究中的重要进展,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斑岩铜矿;时空分布;构造背景;岩浆活动;研究进展;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P61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85(2011)04-387-07目前已知的主要铜矿类型:硫化物型铜镍矿、沉积型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斑岩型铜矿中,斑岩铜矿以其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易采选等特点成为最重要矿床类型。
斑岩铜矿,最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开采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巨大铜矿时,矿山工人叫出来的。
1918年,Emmons正式把这种常与斑岩体有关的“浸染状铜矿”定名为斑岩铜矿。
我国王之田将斑岩铜矿床定义为:与钙碱性、碱性、中—酸性火成岩的浅成—超浅成侵位斑岩有关,斑岩和围岩破裂裂隙强烈,并具K+、Si+、OH-蚀变矿物晕和Cu、Au、Ag、Pb、Zn、S等地球化学晕、岩浆晚期中温热液阶段、细脉浸染状硫化物铜矿。
1时空分布1.1时代分布斑岩铜矿形成时代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
据芮宗瑶(2004)统计,世界上超过500万t的斑岩铜矿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5%,中生代约占35%[1]。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极不均一,有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等特征。
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全球板块活动机制尚未完善,大规模板块活动尚未形成,斑岩铜矿化自然很少。
而中新生代是板块活动最强烈时期,也是斑岩铜矿形成的高峰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带,这些带的后期发育往往形成造山带,成为主要剥蚀区,加上斑岩铜矿多形成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中,岩体及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剥蚀作用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斑岩铜矿很难保存。
1.2空间分布全球斑岩铜矿主要集中在三条大成矿带上:一是环太平洋成矿带。
分东西两带:东带包括阿拉斯加、北美西部、墨西哥、玻利维亚、秘鲁、智利等。
西带分内带和外带:内带包括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我国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外带包括日本列岛、我国台湾、菲律宾、亚所罗门群岛等。
二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
分布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伊朗、巴基斯坦和我国西藏等。
三是古亚洲成矿带(中亚成矿带),分布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中国新疆、内蒙古一带。
此外,还有少量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各地块边缘活动带。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新生代斑岩铜矿床有相当数量形成于大陆内部。
2成矿动力学及构造背景全球斑岩铜矿研究证明: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地质背景。
包括两种观点:一是收稿日期:2011-06-25作者简介:邹国富(1970 ),男,黑龙江林甸县人,高级地质工程师,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
883云南地质30卷认为由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斑岩铜矿;二是与大洋板片俯冲作用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铜矿。
前者占斑岩铜矿90%以上,但后者也不容忽视。
Sillitoe(1972)建立了经典斑岩铜矿板块构造模型,提出斑岩铜矿主要在板块俯冲背景下的主动陆缘钙碱性火成岩带中形成,金属来源与板块俯冲作用导致的岩浆活动有关,并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查的典范。
Sillitoe(1998)最早提出汇聚板块边缘的挤压构造背景对形成斑岩铜矿床的重要作用,并识别出挤压环境有利于斑岩型矿床形成的一些关键因素,认为:①挤压环境可有效地阻止岩浆直接穿过上地壳形成火山岩,从而形成比伸展环境更大的浅部岩浆房;②挤压环境浅部岩浆房很难喷发,从而促进岩浆房的结晶分异,进而导致挥发分饱和以及大规模岩浆热液形成;③挤压环境下很难发育陡立张性断裂,从而有效地限制了在岩浆房顶部形成岩株(枝)的数量,有利于岩浆热液的聚集[2-3]。
Richards等(2001)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①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②成矿区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
Cooke等(2005)通过对世界主要斑岩铜矿带成矿背景的综合研究,发现大洋板片的低角度俯冲非常有利于挤压背景的形成。
大陆环境斑岩铜矿研究起步较晚。
近年来随大陆环境斑岩铜矿大量发现,对其研究才逐渐深入。
Hol-lister等(1974)首次开展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研究,拓展了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型[4]。
近年来,中国矿床学家的研究也发现:斑岩铜矿不仅可产于成矿模型所记录的岛弧及陆缘弧环境中,还可以产于碰撞造山带中(如青藏高原),甚至形成于陆内环境中(如德兴)。
形成于碰撞造山带及陆内环境的斑岩铜矿,不能用西方学者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型来解释,因此经典的斑岩铜矿成矿模型遇到了挑战。
芮宗瑶(2002)研究表明:有些斑岩铜矿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可能是由板内构造岩浆活化作用或走滑断裂带作用导致深源花岗质岩浆上侵形成。
侯增谦等(2007)认为:中国大陆内部斑岩铜矿产出的背景与大洋板块俯冲无关。
至少有4类环境:晚碰撞走滑环境,后碰撞伸展环境,后造山伸展环境和非造山崩塌环境。
大陆环境含矿斑岩的浅成侵位主要受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切割造山带的断裂系统和基底线性断裂构造控制。
总结以上研究成果,会聚板块边缘是斑岩铜矿形成最重要的成矿地质背景,无论是岩浆弧环境还是大陆环境。
同时,某些大陆环境中的斑岩铜矿(如: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矿作用是在洋陆俯冲基础上实现的陆陆碰撞条件下形成的,二种作用之间的相关性和继承性如何?应加以分析和研究。
3含矿岩浆性质、起源与侵位斑岩铜矿床成矿过程,其实就是成矿元素分配过程,主要受扩散作用、溶解度和氧化还原性质、矿物与熔体之间的分配所决定。
因此,岩浆源区性质、岩浆侵位机制和岩浆混合作用是制约岩浆能否携带金属元素、进入成矿流体、最终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5]。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矿床学家就已经意识到,一定特征的斑岩体是形成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斑岩铜矿主要与俯冲背景下产出的钙碱质中酸性火成岩有关。
Misra(2000)认为与Cu矿化有关的斑岩主要为中酸性钙碱性岩浆,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花岗岩之间,其中陆缘弧环境含矿斑岩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少量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性以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为主;而岛弧环境的含矿斑岩通常为典型钙碱性系列,岩性以石英闪长岩为主,少数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
芮宗瑶等(1984)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尽管因矿化类型不同,其含矿斑岩岩性略有差异外,主要为中酸性岩浆,为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武岩系列,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为主,与陆缘弧环境含矿斑岩较为类似。
总体上,岛弧环境的成矿斑岩成分偏中性,而陆缘弧和大陆环境成矿斑岩偏酸性,反映穿过厚陆壳的长英质岩浆经历更充分的结晶分异作用。
除中酸性的钙碱性岩浆外,一些富金的斑岩铜矿床,其形成还常与碱性岩有关,如正长岩等[6]。
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具I型花岗岩的特征,锶同位素初始值较小,一般为0.703 0.706,少数可到0.709(芮宗瑶等,2004),并富铂族元素(唐仁理等,1995),一般来源于上地幔或壳幔过渡带[7]。
矿石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极窄(-0.5ωɢ 5.5ωɢ),平均δ34S值近于0(芮宗瑶等,1984);铅同位素比值变化也较小,且较稳定(黄崇轲等,2001),矿质来源比较简单,与斑岩体同源。
稀土元素总量多数较高,轻稀土富集,铕异常不明显,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芮宗瑶等,1984)。
对含矿斑岩的起源研究较早,俯冲洋壳或残留洋壳的部分熔融、加厚下地壳或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以及板片熔体交代上地幔的部分熔融等模式,均被用来解释含矿斑岩的成因,但众多研究成果都强调下地壳或者上地幔对岩浆成因的贡献。
起初因含矿斑岩的产生常与板片俯冲带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钙碱性岩浆常被认为是俯冲大洋板片直接熔融的产物(如Sillitoe ,1972);最近的研究表明,除少数具有埃达克质亲和性钙碱性岩浆为年轻大洋板片直接熔融的产物外(Defant et a1.,1990),绝大多数的钙碱性岩浆都是板片释放流体交代楔形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图1)[8]。
侯增谦等(2007)认为:斑岩铜矿含矿斑岩的岩浆源区为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石榴石角闪岩和角闪岩是斑岩铜矿成矿斑岩的源岩[9]。
Richards (2005)认为:岩浆通过MASH (熔融、同化、存储、均一)过程,由楔形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将会发生不断演化,当演化的岩浆具有比下地壳物质更小的密度时(如安山质岩浆),则会在浮力作用下穿过地壳而上侵。
针对岩浆在地壳中运移方式的争议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并一直延续至今,不过今天多数研究者认为,在热的韧性下地壳范围内,岩浆多以底辟方式侵位;而在相对较冷的中上地壳,岩浆则常以裂隙控制的岩墙扩展方式上升为主。
岩浆浮力本身足以促使岩墙侵位,先存的地壳尺度的断裂系统常可为岩浆上升提供更为有利的路径。
所以,含矿斑岩常沿大规模的裂隙/断裂带或线理带发育,特别是在走滑断裂系统产状变化部位(Riehards et a1.,2001)。
侯增谦等(2007)认为:与走滑断裂系统相伴发育的走滑拉分盆地,切割造山带的张性断裂系统,平行造山带的逆冲断裂带交汇部位以及不同方向线性断裂构成的棋盘格子构造,控制着斑岩岩浆一热液系统的空间定位。
图1俯冲带及陆缘弧环境下含矿斑岩形成的深部过程(据Richards ,2003,2005)Fig.1Deep Formation Process of Ore -Bearing Porphyry in Subduction Zone and Epicontinental Arc Environment 4成矿物质来源与金属富集矿质来源是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的关键。
尽管部分斑岩铜矿中存在铜来源于地层的证据,但岩浆来源的观点则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早期,金属来源于岩浆的观点主要基于斑岩铜矿与钙碱性火成岩的紧密时空关系、成矿作用早期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和金属在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化学特性三方面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