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铜矿的找矿标志和找矿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476.09 KB
- 文档页数:7
斑岩铜矿的找矿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斑岩铜矿的找矿, ,铜矿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缺口最大的金属之一。
我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根本解决铜的紧缺问题必须也只能是立足国内。
1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矿类型之一众多矿床学家在研究世界铜矿找矿现状,认为斑岩型铜矿是当前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采选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三个特点。
从国外统计的铜矿储量大于500万吨以上的49个铜矿床,斑岩铜矿有26个,占53%。
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斑岩铜矿巨型成矿带都延伸到我国境内,古亚洲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乌兹别克,经巴尔哈什湖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北部,蒙古和黑龙江至苏联远东地区。
环太平洋斑岩铜矿成矿带分东西两个成矿带,东成矿带主要分布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西成矿带,在亚洲大陆东部和沿海,又可分为内、外两个成矿带:内带属岛弧带,北起堪察加经日本、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西伊里安、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至澳大利亚东海岸,外带北自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延至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至赣东北。
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西班牙,经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西部,延至我国青海、西藏,再向南东方向伸入缅甸境内。
基于上述理由,70年代掀起了全国“斑岩铜矿”的找矿热潮,从而发现了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内蒙乌努克吐山等一批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江西德兴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黑龙江多宝山进一步研究和重新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铜矿储量,扩大了矿床远景。
应该说找矿研究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巨大的。
80年代后,世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仍有不断发现,如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 dida)、印度马兰杰坎德(Malanjkhand)、菲律宾勒班陀(Lepanto)“远东南”(FS E)特大型—大型斑岩铜矿床和富金铜矿床。
我国的斑岩型铜矿找矿虽有所进展,如长江中下游某些矽卡岩铜矿床中伴有斑岩型铜矿化,构成多位一体矿床,或成矿系列。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专业·正版·实惠·神秘福利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如有破损请与我们联系矿业界保证每一位买家的权益中国斑岩铜矿的勘查历史十分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探明了中条山铜厂峪、江西德兴、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铜矿床。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斑岩铜矿找矿获得了持续的突破,相继发现了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云南普朗、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和雄村、甲玛斑岩铜矿(金)矿等超大型矿床。
想知道斑岩铜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吗,阅读此文或点击链接购买此书吧。
精装!彩图!内容简介中国斑岩铜矿复杂的成矿环境,特别是陆内造山带斑岩铜矿及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大大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本书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所处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探讨了各斑岩铜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
在对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硏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重点探讨了中国独特的碰撞和走滑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指出了找矿方向。
本书中的“斑岩铜矿”,泛指其形成与花岗岩类侵入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斑岩型”铜矿、铜钼矿、铜金矿等。
本书可供从亊矿床学研究和矿产勘査的人员参考。
序中国的斑岩铜矿,不论是成矿理论研究还是地质找矿,近年来都获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中国的斑岩铜矿形成环境复杂,全球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都延入中国,其形成环境多样,除洋壳俯冲形成的岛(陆缘)弧型斑岩铜矿外,山型斑岩铜矿在中国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
《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这部专著,以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项研究项目为支撑,多省区联合,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斑岩铜矿形成环境有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
收稿日期:2006-07-17作者简阳:晏子贵(1947-),男,四川简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矿产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西藏冈底斯尼木地区斑岩铜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晏子贵,李作华(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成都610051)摘要: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属全球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东延部分,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东段,为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确认的最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
尼木西北部地区为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确认为冈底斯成矿带上最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化集中区之一。
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的综合分析,对尼木地区斑岩铜矿的找矿标志进行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地质背景;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斑岩铜矿;西藏冈底斯尼木中图分类号:P61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07)02-0099-051 成矿地质背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属全球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东延部分,位于拉萨地体南缘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东段,平行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孟金祥等,2005)。
冈底斯构造带是一个经历了复杂地质构造演化历史的造山带。
拉萨地体于晚三叠世与喜马拉雅地块分离,导致新特提斯张开。
新特提斯洋在中白垩世向北俯冲,形成了日喀则弧前盆地和冈底斯岩浆弧带(Harris on et al .,1992;Durr ,1996)。
冈底斯岩浆弧带主要由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组成。
其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120Ma ~20Ma (Xu et al .,1985;Harris on et al .,2000)。
火山岩主体由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岩石组成;侵入岩以中酸性为主,具有从同熔型向重熔型岩浆演化的特点。
约在1315Ma ~14Ma 以前,该区开始发生东西向伸展作用(C oleman et al .,1995;Bllsnluk et al .,2001),形成了横切拉萨地体的南北向正断层系(地堑裂谷,遥感图像上显示为南北向线性构造密集带)。
德兴斑岩铜矿床找矿标志研究报告——以德兴斑岩Cu-Au矿床为例课程:矿产勘查学班级:10011133学号:1001113309姓名:林良平日期:2014年3月17号1、成矿地质背景铜厂矿床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乐华—德兴成矿带的东段,处在华南板块扬子古陆江南地体的东南缘德兴地体内,是江南地体边缘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内独特的大地构造背景,多期次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蕴育3大成矿系列,即动力变质Au成矿系列、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Mn-Pb-Zn-Ag-Cu成矿系列、火山-次火山Cu-Au多金属成矿系列,为区域成矿提供了条件;赣东北碰撞混杂岩带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乐-德矿带铜多金属矿床的时空定位。
区域成矿分带表现为Mo(Cu、Au)、Cu(Au)、Mo-Cu-Au-Pb-Zn-Ag、Mn-Pb-Zn、Ag(Au)、Ag-Au(Sb),显示出基底制约、同位多期、多源多因复成的成矿特征,具备超大型铜多金属汇聚成矿的地质条件和巨的找矿潜力。
德兴地区金属矿床主要产于赣东北深大断裂的北西侧。
赣东北深大断裂带是九岭地体与怀玉地体于新元古代时期的碰撞拼合带(舒良树等,1995;汪新和马瑞士,1989;朱训等,1983),其构造演化制约着德兴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矿产资源的形成。
(图Ⅱ一1)在新元古代九岭地体和怀玉地体的碰撞拼贴之后,德兴地区所经历的主要是板内的构造活动(华仁民等,2000)。
古生代华南地体拼贴造山事件导致在该地区晚泥盆世发生区域性沉积角度不整合,以及赣东北断裂带两侧古老构造单元内部先压后张,先升隆后裂陷(舒良树等,1995),而赣东北“网结状”结的变形构造可能形成于更晚的海西期末或印支早期(崔学军,1998)。
自南华纪至二叠纪以来,该地区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火山喷溢活动[除德兴铜矿附近见到很小规模的闪长岩(328Ma)和辉长岩(283Ma)岩株](舒良树等,1995),因此,该区也不能完全排除二叠纪地质热事件的叠加(李晓峰等,2002)。
斑岩型铜钼矿床找矿方法
1. 仔细研究地质图呀!就像在地图上找宝藏一样,看看哪里有可能藏着斑岩型铜钼矿床。
比如说那片山区,地质构造复杂,不就很有可能有大发现嘛!
2. 对岩石进行详细分析呢,这可不能马虎!你想想,岩石就像是矿床的密码,只有解开了才能找到宝贝呀。
像那种有着特殊矿物组合的岩石,说不定就是指向宝藏的线索哟!
3. 关注岩浆活动迹象呀!岩浆不就像是矿床的摇篮嘛。
一旦发现有岩浆活动过的痕迹,那可得好好探查一番,也许宝贝就在那里等着呢!
4. 留意蚀变特征呀!这不就像是矿床留下的特殊标记嘛。
像那处山体有明显的蚀变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挖一下吗?
5. 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哇!就如同给大地做一次全面体检。
通过各种仪器的探测,没准就能发现那些隐藏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呢,想想都让人兴奋啊!
6. 重视化探指标呀!这可是找矿的重要指示牌呢。
如果某些元素异常突出,难道不是在提醒我们这里有情况吗?就像黑暗中的明灯指引我们呀!
7. 多和同行交流探讨呀!大家的经验和见解说不定就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呢。
好比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起努力找矿不是更好嘛!
8. 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哦!时时刻刻留意周围的一切。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找到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关键呢,可不能掉以轻心啊!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找矿方法都很重要,综合运用并保持热情和细心,我们就更有机会找到令人惊喜的斑岩型铜钼矿床!。
收稿时间:2018-06作者简介:徐文坦,生于1993年,男,河北省衡水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地质工程(固体矿产勘查)浅析冈底斯带雄村式斑岩型铜金矿找矿地质标志及找矿方向徐文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西藏雄村斑岩型铜金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重要的斑岩型铜金矿床,该矿区的成矿期次包括中侏罗世早、晚两期,矿区的成矿构造背景为与新特提斯洋洋内俯冲作用相关的岛弧环境。
该区成矿时代比冈底斯传统意义上第三纪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有关矿床成矿时代早100Ma左右,这为冈底斯带找矿指明了新的方向。
本文将从大地构造演化、构造、岩浆岩、地层等四个方面对雄村式铜金矿找矿地质标志及下一步找矿方向进行分析。
关键词:冈底斯带;斑岩铜矿;找矿方向;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P6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13-0288-2Analysis on prospecting geological indication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of Xiong village type porphyry copper gold deposit in Gangdese beltXU Wen-ta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Abstract:The Xiongcun porphyry type copper-gold deposit in Tibet is an important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discovered in the Gangdise metallogenic belt. The ore-forming periods of this ore include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the Middle Jurassic, and the ore-forming structures of the mining area. The background is the island arc environ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 The metallogenic time in this area is about 100 Ma earlier than that of Gangdese's traditional sense in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ertiary and the Indian-Asian continent, which indicat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Gangdese Belt Prospecting.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prospecting geological direction of the Xiongcun copper-gold deposit and its prospecting direction from four aspects: tectonic evolution, tectonic, magmatic rocks, and strata.Keywords:Gangdise belt,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prospecting direction, prospecting symbol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其记录了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等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地之一,因此历来受到地质学家重视(侯增谦等,2003)。
铜矿床主要类型及找矿标识铜的主要矿物:自然界中含铜矿物的有170种,但最常见的有:自然铜、黄铜矿、斑铜矿、铜蓝、辉铜矿、赤铜矿、孔雀石、蓝铜矿、黑铜矿、胆矾等等。
还有黝铜矿、砷黝铜矿、硫砷铜矿。
一、斑岩铜矿是目前世界铜矿中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其特点是:规模大、埋藏浅、品位低一硫化矿石为主,易采易选,金属回收率高。
因而成为备受重视的重要的铜矿资源。
在我国斑岩铜矿储量居第一。
与斑岩铜矿成矿作用有关的主要是陆相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
有关的侵入岩主要是属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浅成和超浅成相岩石。
如石英二长斑岩。
石英闪长斑岩等。
围岩蚀变具分带性。
由外向内为青盘岩化带、泥化带、绢英岩化带(有人称千枚岩化带),中心为钾长石化带。
铜矿化主要是在绢英岩化带和钾长石化带。
矿体主要产于侵入体的内外接触带中。
矿体常受侵入体的形态和产状以及环带状裂隙等所控制。
铜矿化以细脉侵染状矿石为特征。
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
矿石品位较低,一般为0.4—0.8%,高者达1%以上,但次生富集带可达1—2%。
伴生元素有金和钼等。
斑岩铜矿模式有:石英—二长石模式、闪长岩模式、正长岩模式。
找矿标志:1.寻找母岩和围岩:花岗闪长斑岩、钠长斑岩、二长斑岩是重要的成矿母岩。
千枚岩、片岩、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是重要的成矿围岩。
2.在斑岩铜矿床中黄铁矿化广泛。
同时在表生作用下黄铁矿等硫化物在地表易形成“火烧皮”褐铁矿薄膜,而局部又使岩石退色,在褐色地段注意寻找次生富集带。
3.斑岩铜矿蚀变带规模大、强度高、分带好(一般中心为黑云母、钾长石或石英钾长石等,向外为绢云母、钾长石、石英带,再外为粘土、石英带,再往外为粘土、石灰带)面状蚀变常伴有大规模矿床。
4、含铜斑岩体是直接找矿标志。
5、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是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
二、矽卡岩型铜矿这类矿床主要产于中酸性的中小型侵入杂岩体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中,矿化富集于侵入体形成时岩浆流动的前缘区内,主要沿断裂分布。
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及找矿1.矿床形成机制: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机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认为,这类矿床的形成与火山作用、热液活动和变质作用有关。
研究人员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实验模拟等方法,逐步揭示了斑岩型铜矿床的成因过程。
2.矿床特征及分类:斑岩型铜矿床的特征及分类研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铜矿床的野外观察和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分类体系,并对不同类型铜矿床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3.找矿方法: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工作主要依靠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方法。
现代找矿技术的进步使得找矿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
例如,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可以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土壤等样品的分析,确定矿床的有利地区和找矿目标。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磁法、重力法和地磁法等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电性、密度和磁性等参数,帮助找矿人员确定矿床的位置和规模。
1.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质剖面测量、岩相鉴定和构造解析等,找矿人员可以对找矿区域的地质构造和矿床产状进行详细了解,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是一种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土壤等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确定找矿区域内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和分布规律的方法。
根据分析结果,找矿人员可以确定有利的找矿地区,进一步缩小找矿范围。
3.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测量地下电性、密度、磁性等参数,以探测和识别存在的矿床。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电磁法、重力法和地磁法等。
4.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航空、宇航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寻找矿床和找矿目标的方法。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可以发现地表的矿化和蚀变带等特征,为找矿人员提供重要线索。
总结来说,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矿床形成机制、矿床特征及分类等方面。
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工作则主要依靠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等方法和技术。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找矿人员可以确定矿床的位置和规模,为实现有效的找矿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一.斑岩型铜金矿床找矿标志1.区域地质找矿标志(1)斑岩型铜金矿床一般与岛弧构造条件和大陆边缘环境有关,尤其是岛弧地质环境已知赋存有大量巨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是进一步寻找这类矿床的前提。
(2)容矿地层一般以火山岩及伴生的火山碎屑岩为主,所以陆上的火山环境有利于寻找这类矿床。
(3)矿化与I型磁铁矿系列的次火山侵入体有关,所以要注意区内的这类侵入体分布。
斑岩型铜金矿床与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脉,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在空间上有叠置关系,所以在区内出现这类矿床时,就要注意寻找相互依存的矿床。
2.局部地质找矿标志(1) 矿化是在同源斑岩侵入体侵位时形成的,因此,有斑状石英闪长岩到二长岩等岩株存在,就能提供勘查目标。
(2)识别区内的热液蚀变类型,富含斑岩铜矿金含量高的岩石主要见于钾硅酸盐蚀变带,代表性的蚀变矿物为黑云母和钾长石。
(3)矿石矿物组合中的磁铁矿含量较高,而且一般伴有交代成因的透明石英。
3.地球物理找矿标志(1)高磁铁矿含量(可以产生高达4500r的磁响应)与某些富金斑岩矿床伴生,表明地表磁法或者航空磁法是圈定这类矿床的有效手段。
(2)环状或圆形磁力高与黑云母-磁铁矿蚀变带有关;磁力低的与普遍的绢英岩化或者中间泥岩蚀变有关。
(3)航空与地面放射性测量数据有助于圈定钾硅酸盐蚀变。
(4)陆地卫星TM,SLAR(机载测试雷达)和航空照片可用来鉴定被侵蚀的破火山口和区域性构造。
(5)花岗岩岩基和斑岩岩株的空间组合表明许多斑岩铜金矿床产在大的重力低附近。
(6)激发极化法测量对围绕含铜岩石的黄铁矿晕有很好的响应。
4.地球化学找矿标志(1)斑岩型铜金矿床上方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Cu AuMoAgZnPbAsHgTeSnS等元素的异常或元素组合的异常。
(2)对于未知区域来说,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时筛选靶区的有效手段。
(3)在确定远景区后,土壤取样,岩屑取样是圈定斑岩矿化的有效手段。
在这过程中,如果化探异常与物探异常(磁法或激发极化法)异常相吻合,则更进一步证实了斑岩成矿系统的存在。
秘鲁南部斑岩铜矿典型蚀变带矿物信息提取及找矿远景区圈定秘鲁南部斑岩铜矿是世界著名的铜矿区之一,该地区富含大量的铜矿石资源。
在该地区进行找矿活动前,需要对斑岩铜矿典型蚀变带的矿物信息进行提取,以便更好地指导找矿活动。
同时,根据找矿远景区的特征,可以进一步圈定找矿远景区,提升找矿的准确性。
在斑岩铜矿典型蚀变带的矿物信息提取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斑岩铜矿蚀变带的矿物主要由斜硫铁矿、黄铜矿、非晶质硅质物和绿泥石等组成。
其中,蚀变带中的斜硫铁矿和黄铜矿是该地区铜矿石的重要矿物,多分布于矿体顶部和侧翼区域,对找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根据蚀变带矿物在矿体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可以指导找矿活动的具体位置。
例如,绿泥石等富水矿物多分布在矿体中部区域,因此在寻找铜矿时,应重点关注该区域。
此外,还需要对蚀变带中的氧化矿物以及伴生矿物进行认真分析。
氧化矿物主要包括黄铁矾、白云石、菱铁矿等,而伴生矿物则包括铅、锌、镍等矿物。
深入研究矿体中各种矿物的分布特征,可以更好地指导找矿活动。
通过对斑岩铜矿典型蚀变带的矿物信息提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找矿活动。
根据找矿远景区的特点,可以采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圈定找矿远景区,提升找矿的准确性。
例如,地质构造复杂、蚀变带分布广泛、矿体规模较大等特点都是找矿远景区的标志。
在找矿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找矿作业,提高找矿的效率和成功率。
总之,斑岩铜矿典型蚀变带的矿物信息提取以及找矿远景区的圈定都是找矿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只有深入研究蚀变带的矿物特征、认真分析找矿远景区的特征,才有可能在该地区发现更多的宝贵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