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阅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童年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一种童年阅读教学设计,帮助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和提升阅读能力。
一、背景介绍童年阅读是指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的阅读活动。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对于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逐渐发展。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技巧,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十分重要。
二、目标设定1.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通过有趣的故事和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使其愿意主动去阅读。
2. 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发展阅读理解、阅读速读和阅读批判性思维等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培养孩子的原创性思维:鼓励孩子们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三、教学活动设计1. 建立阅读角:在教室或图书馆中设置一个小型的阅读角,装饰成温馨而有吸引力的环境。
摆放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并定期更新和更换,以保持新鲜感。
2. 教师示范阅读:教师可以利用每周的一节课时间,展示给孩子们阅读的乐趣和技巧。
教师可以选择一本适合儿童的书籍,为孩子们朗读,并讲解书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3. 课堂朗读和分享:教师可以组织课堂上的小组阅读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本喜欢的书籍,进行分组朗读,并分享书中的精彩部分。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孩子们对书籍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4. 阅读绘本创作:教师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喜欢的故事,创作自己的绘本。
可以提供一些绘本制作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指导,帮助孩子们将故事用图画形式表达出来。
5. 亲子阅读活动:定期组织亲子阅读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家长可以选择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为孩子们朗读,并与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情节和教育价值。
四、评估方式1. 口头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与孩子们的交流,评估孩子们在阅读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
例如,询问孩子们对于某个故事中角色的想法或者请他们进行故事情节的复述。
《童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场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童年的珍贵与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珍惜当下的时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童年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理解文中一些含蓄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充满童趣的音乐,如《让我们荡起双桨》,然后提问学生:“听到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接着引入课文《童年》。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易错、易混的字词。
(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2、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童年场景,这些场景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1、选取文中的重点段落,如描写作者与小伙伴玩耍的场景,让学生分组朗读,并进行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场景的?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
3、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如“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并用几句话描述出来,与同学分享。
2、组织学生讨论: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童年时光?(六)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
《童年》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童年》的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童年》作品简介2. 阅读方法指导3. 重点章节解析4. 人物形象分析5. 主题思想探讨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童年》作品背景和作者阿廖沙。
2. 阅读方法指导:如何阅读名著,提高阅读效果。
3. 重点章节解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详细解读。
4.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手段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阅读方法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阅读《童年》过程中的理解能力。
2.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后阅读其他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3. 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评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六、教学任务1. 通过阅读《童年》,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如速读、精读、批注等。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童年》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3.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手法。
4. 学生能够就作品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教学资源1. 《童年》原著书籍或电子书。
2. 相关的人物角色分析表。
3. 主题讨论问题指南。
4. 阅读记录表或读书笔记模板。
5. 参考资料或额外阅读清单。
八、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童年》及其作者,概述故事情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第二课时:教授阅读方法,如速读、精读和批注,并指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方法。
3. 第三课时:分小组阅读和讨论,学生选择重要章节进行深入分析。
4. 第四课时: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探讨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在苦难中成长,在温暖中善良——《童年》名著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讲述的是作者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是些“悲惨的童话”。
但由于小说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所以读来压抑中带着温暖和可爱。
小说给人的教益很深,使人在苦难中看到光明,在黑暗中看到善良,在冷酷中看到人性的温暖。
【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童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学生读懂主要情节和理解主要人物应该不成问题,问题是学生是否有兴趣地去读以及能否系统的梳理情节和人物后把握好小说的主题。
小说在结构的安排上,略有杂乱,因此,我从“外祖父”和“外祖母”这两个对比式的中心人物入手,引领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领会小说的主旨,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思路】围绕阿廖沙最终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引读。
一、感受以外祖父为代表的造成阿廖沙苦难童年生活的人物形象,以与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作为线索梳理总结,出示七个片段;二、分析给黑暗中的阿廖沙带来光明的外祖母的形象,以学习外祖父的方法启迪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三、探究阿廖沙最终在苦难中成长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有那些原因。
旨在引领学生以人物形象为依托,把握小说的主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感受外祖父、外祖母的形象;了解阿廖沙经历的苦难与得到的关爱,把握小说的要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精彩片段,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阿廖沙的成长历程中得到启迪: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坚强地面对一切挫折。
【教学重难点】了解阿廖沙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再次阅读书籍,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组照片(出示照片),咱同学们看到这组照片想必也回忆起了自己无忧无虑、欢快的童年了,有一个人的童年跟我们不太一样,他就是高尔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基的《童年》。
《童年》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童年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童年》这篇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交流课的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以下是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
一、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童年》这篇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关于童年的引入问题,引起学生对童年的思考和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
3. 教学步骤:步骤一:首先,教师可以简要介绍《童年》这篇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步骤二:让学生自主阅读《童年》,并理解其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个人对《童年》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讨论答案。
步骤四: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童年》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对文本中的观点和人物行为进行评价。
步骤五:针对文本中的关键段落,进行重点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引导学生对相关段落进行感悟和思考。
步骤六:扩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童年相关的文学作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文学素养。
步骤七: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有关童年的文章,并进行互评和改进。
步骤八:结课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并进行思考。
三、教学评价1. 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2. 学生的写作作业,教师进行评分和点评。
重点关注学生对《童年》主题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3. 教师利用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情况。
四、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童年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小王子》、《草房子》等,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
整本阅读导读课《童年》教学设计【课型】阅读推进课【教学目标】1.梳理前七章的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外公和外婆的人物形象。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化“泪”为成长的动力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重点】目标2、目标3【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梳理情节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最近我们走进了小说单元的学习,通过学习《桥》《穷人》《金色的鱼钩》等小说,我们知道了,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板书:情节、环境、人物)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童年》这本小说,去感受高尔基笔下的人物形象。
大家都读到哪儿了?师:看来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到了这本书的第七章,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读得怎样?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前七章的主要情节(抽生汇报)。
生汇报后,师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情节梳理的?(预设:借助目录;提取关键词;看导读页……)二、梳理人物,感知形象1.结合语境,猜测人物。
师:大家通过借助目录、提取关键词等方法,梳理了情节。
在《童年》一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伴随着阿廖莎的成长。
罗老师想来考考大家,看大家能不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猜出描写的是谁?(母亲)围着一条红裙子,跪在父亲身边,一边用小梳子梳理父亲的头发,一边伤心地哭泣,眼睛都哭肿了。
(抽生说,请你读给大家听)(舅妈)脸色苍白,蓝眼睛、大肚子,走起路来很吃力,常常停下来,喘着气低声说:“哎哟,我实在走不动了!”(抽生说,请女生来读一读)(小茨冈)宽肩阔背,脸膛方方正正的,一头漂亮的鬈发。
(抽生说,请男生来读一读)(米哈伊尔)舅舅的黑头发梳理得非常整齐,他像外公一样干瘦干瘦的;(雅科夫)舅舅的头发是浅色的,打着卷儿。
(师:外国人的名字不太好识记,我们可以多读几次。
来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2.利用环形图,梳理人物。
师:伴随阿廖莎成长的人物还有很多,课前已经请同学们结合情节补充了前七章的人物环形图。
《童年》阅读计划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深入思考《童年》这一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分析、思考和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童年》作者的背景和创作动机;2.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语言行为;3.探索小说中的意象、符号和象征;4.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与体验,并能发表个人意见。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启发学生对“童年”一词的理解,提问:“你们对‘童年’有何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并引导他们思考童年与成长的关系。
2.背景介绍通过简要介绍《童年》作者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增加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和理解。
可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呈现。
3.阅读与分析学生阅读《童年》,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小说的情节如何展开?是否存在冲突和转折点?(3)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展示了童年的特点和情感体验?(4)学生是否发现了一些意象、符号和象征?它们有何深意?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各自对小说的理解、感受和思考。
鼓励学生就小说中的某个具体情节、人物形象或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5.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关于《童年》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并支持观点的理由。
6.展示与分享学生可以在班级或小组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教师可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表达和思考。
三、教学评价1.参与度和互动性: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程度,并评估他们是否充分参与。
2.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书面作品,评估他们对《童年》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思维深度和文学洞察力,并评估他们对作品的评价能力。
高尔基《童年》导读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尔基及其作品《童年》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通过阅读《童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作品中所描绘的俄罗斯社会风貌,体会作品传达的人性关怀。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抒发见解的能力,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高尔基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作品背景:《童年》创作的历史背景,俄罗斯社会风貌及相关历史事件。
3. 作品梗概:概括《童年》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4.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高尔基及其作品《童年》的基本情况,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关怀,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成长智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和人物分析等知识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思考。
3.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童年》,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提升阅读能力。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第一课时:作者简介与作品背景第二课时:作品梗概与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题探讨与感悟分享第四课时:阅读指导与问题讨论第五课时:读后感写作与交流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童年》,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作者简介与作品背景】开场引入:简单介绍高尔基的生平,强调其文学地位。
详细讲解《童年》的创作背景,包括俄罗斯社会的现状和作者的个人经历。
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景。
【第二课时:作品梗概与人物分析】概述《童年》的主要故事线,突出关键情节。
高尔基《童年》导读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童年》的基本内容和大致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苦难生活的同情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高尔基生平简介:《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描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 《童年》故事梗概: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生活,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阿廖沙、外祖父、外祖母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
4.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苦难生活的顽强抵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性的关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童年》的基本内容和大致情节,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欣赏高尔基的文学才华。
1.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童年》,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对作品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介绍高尔基生平及文学地位,概述《童年》的故事情节。
2. 第2课时: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3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讨论作品中的生活哲理。
5. 第5课时:课堂上分享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课后作业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谈谈对《童年》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同情和理解。
3. 请学生分析《童年》中的人物关系,探讨不同人物对阿廖沙成长的影响。
七、评价标准1. 读后感内容充实,能够体现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童年阅读教学课例设计在童年阶段,阅读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对世界有更广阔的认知。
因此,设计一节精彩而有效的童年阅读教学课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课例设计,并着重强调互动和趣味性。
一、课程目标本节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拓展词汇量以及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需要准备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绘本故事书。
2. 教师准备一些相关问题,以便于课堂互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以一个小游戏来导入课程,例如:让学生依次说出他们最喜欢的故事书,并介绍一下故事的大致情节。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并且为后续的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2. 阅读活动教师展示选定的绘本故事书,并简要介绍故事情节。
然后,教师为学生们朗读故事的第一部分,并在朗读结束后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接着,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小段故事,要求学生们在小组内独立阅读,并商讨故事中的难字或难句。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
3. 观察记录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教师记录学生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这一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4. 创意表达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在阅读故事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小剧场表演,呈现故事中的一个情节。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角色并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5. 表演展示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设计的小剧场,其他学生需要认真观看并进行点评。
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者对表演进行评价,并加以改进。
6. 总结教师可以对本节阅读教学进行总结,并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收获。
同时,鼓励学生们继续保持对阅读的热爱,并推荐其他有趣的故事书供学生们进一步阅读。
四、教学评价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的童年阅读教学课例,学生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并增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高尔基《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绘童年色彩,感受家庭环境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
而《童年》一书中主角阿廖沙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肮脏和丑恶,那幼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次沉重打击而深深震动。
书中展示了那些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整本书及底色是黑色的、灰色的。
导读课环节可以通过对比“阿廖沙”与“我们”的童年色彩,感受主人公的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
二、绘人物肖像,感受经典形象高尔基在书中用大量的笔墨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俄国小市民形象:外祖父:是俄罗斯小市民阶层的典型,暴躁、乖戾、贪婪、自私,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他非常贪财,暗地里放高利贷,秘密接受典当,甚至怂恿徒工到市场上偷窃;他是小说中丑恶势力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俄国小市民的卑鄙灵魂。
外祖母:这一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的艺术形象之一;她善良、乐观,心里充满了无私的爱;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邪恶;她信仰的上帝是与人为善的;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常常讲给阿廖沙听,她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的心灵。
主人公阿廖沙:他坚强勇敢,善恶分明,不屈服权贵。
知心好友小茨冈:争强好胜,喜欢逞能。
导读课教学时,可以挑选一两个主要人物的描写片段进行赏析,让学生自主绘制人物肖像。
三、绘人物关系,展开时代画卷《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
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
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
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
无论是美,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在推进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工具绘制人物关系图,从而再现20世纪初俄国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感受整部作品的时代感。
《童年》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童年》,让学生了解高尔基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课余生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 故事情节概括: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历程,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社会黑暗面,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深入了解作品主题。
4. 作品主题探讨:讨论小说中所表现的人性与道德观念,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阅读方法指导:教授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童年》,了解作品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与道德观念,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童年》的作者和高尔基童年时期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童年》一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关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
4. 作品分析: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问,进行作品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阅读方法指导:总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授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趣的故事情节,进行详细描述,展现你的阅读收获。
《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导言】本教学设计针对《童年》一书的整本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探究书中的主题、人物、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并通过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目标】1. 通过整本书阅读,理解并分析《童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熟悉并描绘书中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分析并总结作者采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包括对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活动】一、前导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或讲述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与《童年》主题相关的话题,如童年的快乐、成长的烦恼等。
2.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童年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并帮助他们激发对《童年》这本书的阅读兴趣。
二、整本书阅读1. 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整本《童年》,并提醒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和写下疑惑问题。
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阅读心得,交流自己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并解答彼此的疑问。
3. 整理笔记: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小组讨论的内容,整理出每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三、主题探究1. 主题梳理:组织学生回顾整本《童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集体探究书中所传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讨论,比如乡村与城市的对比、成长与梦想的冲突等。
3. 引导思考:通过提问或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题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思辨。
四、人物分析1. 人物描述:学生根据书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及自己的理解,利用文字、图片或其他方式,描绘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人物性格分析:学生就书中的人物,挑选一个进行深入分析,描述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并结合具体情节进行理解解读。
3. 角色扮演:学生结合书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人物的情感和思维,进一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童年》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封面猜内容”“了解作者知影响”等活动,产生阅读三本小说的兴趣。
2.通过品读片段,初步感知故事情节,了解故事内容。
3.借助图表支架,自主规划、制定个人阅读计划,自主阅读三本小说。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自主规划、阅读小说。
【教学准备】1.学生:《童年》这本书(推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2.教师:认真阅读这本书;设计阅读计划表、读书记录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进“快乐读书吧”,了解推荐书目1.谈话导入。
(1)出示学生们以前在学校的生活照片,一起回忆童年的欢乐时光。
(2)教师引导:孩子们,六年级已经是小学的最后一个年级,我们六年级将收获一个更加成熟的自己,同时也将与童年告别。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一份童年的回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那么,你们有没有哪些令你特别难忘的童年记忆?(3)教师引导: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每个人都能想起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如同你们一样欢乐幸福的,有一个人呀,他的童年可以同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人间地狱”,比如说,老师手中的这本书《童年》,他的主人公阿廖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2.阅读封面。
(1)依据书名预测:看这本书的书名,猜猜看,书里会讲什么内容呢?(2)阅读“快乐读书吧”的简介验证预测。
(3)再读封面了解作者:仔细看看书本封面的作者、插图,你又获得了哪些新的信息?预设:《童年》的作者是高尔基,前苏联文学奠基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3)介绍什么叫自传体小说?3.小结激趣:看来这本小说来历不凡,堪称经典,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设计意图:整本书阅读指导,应该做到兴趣与方法并重。
《童年》整本书阅读分享交流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深入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思想的启迪。
体会小说的魅力。
2提高孩子的阅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激发深入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了解作者高尔基,了解《童年》写作背景。
2熟读《童年》一书,理清人物关系,画出人物关系图。
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3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整体回顾感知1.师:我们知道《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其实,高尔基就是文中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原型。
读完这本书,你觉得阿廖沙或者说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的童年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阿廖沙(高尔基)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预设:苦难、悲哀…)2.那么苦难的根源是什么?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这本书,走近那些人,那些事。
二、走近那些事——简要概述阿廖沙在成长中经历了哪些痛苦与磨难?简述一个事例。
三、走近那些人——感受人物形象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说明理由。
你最不喜欢哪个人物?说明理由。
1.小组交流。
2.全班分享交流。
3.思考:你是怎样体会到这样的鲜活人物形象的?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教材第四单元小说中,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思考:外祖父家庭成员之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形成这种气氛和矛盾的主要根源是什么?五、补充背景资料帮助理解小说主旨,渗透感恩社会、祖国的教育。
六、质疑与思辨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沙为什么没有被压垮或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并卓有成就的人?试着分析一下。
并说一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相机串联。
2.出示高尔基的一句话,配乐读给同学们听:回忆过去,我以为自己那时可以说是个蜂窝。
而各种各样平凡的、默默无闻的人,犹如蜜蜂将蜜源源不断储入蜂房那样,各尽所能、毫无保留地将生活知识和思想传授给我,丰富着我的心灵。
这种蜂蜜常常夹杂着污垢,含有苦味,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知识,归根结底还是蜜。
3.提出一点希望。
《童年》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整本书,课内外结合,读完整本书。
2、了解全书内容,熟悉、掌握其中的精彩片断。
3、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2、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给以指导,以引导他们达到更高的阅读层面。
教学前准备: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老师做指导,学生初步阅读《童年》一书。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注意听一段话: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这个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看法,不知大家是否也这样仇恨这个世界呢?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一起体会主人公的苦难历程!
二、导读教学
教师口述故事精要,介绍人物
内容精要: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
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
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
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小阿辽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
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辽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
在高尔基的笔下,阿辽莎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
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着力刻画了阿辽莎、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
地位影响: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
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
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
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
无论是美,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动,继续看下去。
这种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是为许多批评家所称道的艺术效果,有的西方评论者甚至认为《童年》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
《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名家导读:
《童年》为什么长久地、永不泯灭地留在人们心田并激发人们为美好的明天去奋斗呢?这里最好用高尔基自己的话来回答:“文艺的任务是要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表现出来,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和责任感,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人们要从英雄的灵魂和躯体里汲力量……”
——著名翻译家戈宝权《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这些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同志的祖父是个穿着旧呢制服的沙俄军官,外祖父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油画中裸露着赤铜色脊梁的那种人。
也知道了高尔基在鞋店做过小徒弟,甚至和他一起看见了鞋店老板怎样去抚摸女客的肥足,又吻自己发臭的手指,听见了躲在门后的高尔基咯咯的笑声。
高尔基是我和我们几代人的童年的伙伴。
——著名作家韩静霆
第二课时
一、畅谈童年,激情导入
1、有人说童年是蓝色的因为它值得回忆;有人说童年是红色的因为它美丽;也有人说童年是白色的因为它纯洁——你呢?你觉得童年是什么样的呢?——播放歌曲《童年》,背景为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照片。
2、请同学用简洁的话说说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的?
3、导语:前段时间,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叫《童年》。
它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内容包括了高尔基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断。
作者着力刻画了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板书: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
二、品读《童年》,分析人物
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对这三位人物进行初步的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重点理解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
童年
阿廖沙坚强、正直……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祖母善良、能干……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外祖父凶狠、贪婪……侧面描写
……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我发现许多同学都知道要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进行分析。
4、举例说明。
(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随机举一个例子,启发学生)
三、对比童年,感悟生活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看完这本书后,你觉得高尔基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把大家的童年与高尔基的童年比一比,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总结童年,珍惜拥有
是啊,阿廖沙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但没受不好风气的影响,最后还成为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比高尔基的童年后我们也发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可贵,希望大家珍惜拥有的一切。
五、感悟童年。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在课后为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
总结: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别让童年的欢乐就这样默默地走掉,让我们一起用心捧起童年的雨滴,一起用双手挽留童年的风,珍惜生活!
第三课时
继续交流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对小说进行初步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