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步骤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18
大工20春《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答案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网络配置、数据传输、网络协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以及网络模拟软件和协议分析工具。
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网络模拟软件为 Packet Tracer,协议分析工具为 Wireshark。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包含多个子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该拓扑结构包括一个核心交换机连接多个子网,每个子网通过路由器与其他子网或外网进行通信。
(二)IP 地址规划与配置为每个网络设备分配了合适的 IP 地址,并进行了子网掩码和网关的设置。
在配置过程中,注意了 IP 地址的唯一性和合法性,避免了地址冲突和网络故障。
(三)交换机配置对核心交换机进行了 VLAN 的划分和配置,将不同的端口划分到不同的 VLAN 中,实现了网络的逻辑隔离和流量控制。
同时,还配置了交换机的端口安全和 STP 协议,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路由器配置对路由器进行了路由协议的配置,包括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如RIP、OSPF 等)。
通过配置路由协议,实现了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和数据转发。
(五)网络服务配置在服务器上配置了 DNS 服务、DHCP 服务和 Web 服务等。
通过DNS 服务,实现了域名到 IP 地址的解析;通过 DHCP 服务,为客户端自动分配 IP 地址等网络参数;通过 Web 服务,提供了网页浏览功能。
(六)网络性能测试使用 Ping 命令和 Tracert 命令对网络的连通性和延迟进行了测试,使用 Wireshark 工具对网络数据包进行了捕获和分析,评估了网络的性能和协议的执行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连通性测试结果通过 Ping 命令对不同子网的设备进行了连通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设备之间都能够正常通信,没有出现丢包和延迟过高的情况。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信自学院通信工程系实验要求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过去十几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在一个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实际操作,对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加深了解和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在《计算机网络》的课程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做好实验内容的准备,就实验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作出思考和分析。
(2)仔细观察上机和上网操作时出现的各种现象,作出必要说明和分析。
(3)认真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情况及其分析。
(4)遵守机房纪律,服从辅导教师指挥,爱护实验设备。
实验一Windows TCP/IP协议配置及常用网络命令1 实验目的学习在Windows系统中进行网络配置、用ping ipconfig/winipcfg命令工具来进行网络测试、使用tracert路由跟踪命令、使用netstat、arp、nslookup命令查看网络状态。
本实验在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设置的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网络配置的基本监测技术。
2 实验内容一、Windows TCP/IP 协议配置添加并配置协议,网络通信协议是网络中不同计算机进行相互“交谈”的“语言”,网络中通信双方的计算机应采用相同的网络通信协议。
添加协议,单击“配置”标签选项中的“添加”按钮,选择“协议”组件类型;单击“添加”或直接双击“协议”组件类型即可进入如图1-6所示的“选定网络协议”对话框;配置协议,在“配置”标签选项中的网络组件列表中单击需要进行配置的网络协议使其高亮度显示,单击“属性”按钮,即出现针对协议的相应网络属性设置面板。
图1-1针对不同的网络协议,面板包含不同的标签,但一般都包含两个相同的标签:“绑定”和“高级”。
任何协议都需要绑定到网络驱动程序上,也需要绑定到客户和服务组件上。
实验一交换机的基本配置一.实验原理1.1以太网交换机基础以太网的最初形态就是在一段同轴电缆上连接多台计算机,所有计算机都共享这段电缆。
所以每当某台计算机占有电缆时,其他计算机都只能等待。
这种传统的共享以太网极大的受到计算机数量的影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减少冲突域类的主机数量,这就是以太网交换机采用的有效措施。
以太网交换机在数据链路层进行数据转发时需要确认数据帧应该发送到哪一端口,而不是简单的向所有端口转发,这就是交换机MAC地址表的功能。
以太网交换机包含很多重要的硬件组成部分:业务接口、主板、CPU内存、Flash、电源系统。
以太网交换机的软件主要包括引导程序和核心操作系统两部分。
1.2以太网交换机配置方式以太网交换机的配置方式很多,如本地Console 口配置,Telnet远程登陆配置,FTP TFTP配置和哑终端方式配置。
其中最为常用的配置方式就是Console 口配置和Telnet远程配置。
1.3以太网交换机基本配置方法1.3.1交换机的用户界面交换机有以下几个常见命令视图:(1)用户视图:交换机开机直接进入用户视图,此时交换机在超级终端的标识符为。
(2)系统视图:在用户视图下输入实system-view命令后回车,即进入系统视图。
在此视图下交换机的标识符为:。
](3)以太网端口视图:在系统视图下输入interface命令即可进入以太网端口视图。
在此视图下交换机的标识符为:。
(4)VLAN配置视图:在系统视图下输入vlan vlan —number即可进入VLAN配置视图。
在此视图下交换机的标识符为:。
(5)VTY用户界面视图:在系统视图下输入user-interface vty number 即可进入VTY用户界面视图。
在此视图下交换机的标识符为:。
进行配置时,需要注意配置视图的变化,特定的命令只能在特定的配置视图下进行。
1.3.2交换机的常用帮助在使用命令进行配置的时候,可以借助交换机提供的帮助功能快速完成命令的查找和配置。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网络工程系目录目录 (2)实验一网络连接设备及工具的使用 (3)一、实验背景 (3)一、实验环境 (3)二、相关理论 (3)三、实验步骤 (4)四、作业 (8)实验二Mac幀、IP包格式分析试验 (9)二、实验背景 (9)一、实验环境 (9)二、相关理论 (9)实验三交换机V LAN 划分实验 (13)一、实验背景 (13)二、实例拓扑图 (13)三、创建VLAN (13)四、把端口划分给vlan(基于端口的vlan) (14)五、查看vlan信息 (14)六、删除配置 (16)实验四路由器静态路由配置 (18)一、实验背景 (18)二、实验环境构建 (18)三、配置实验 (19)实验五路由器动态路由配置 (22)一、实验背景 (22)二、实验环境构建 (22)三、RIP协议基本配置命令 (23)四、RIP配置实验 (23)实验六IIS与DNS的配置实验 (27)一、实验背景: (27)一、实验环境: (27)二、相关理论: (27)三、实验内容: (27)四、实验步骤: (27)五、作业 (39)实验一网络连接设备及工具的使用一、实验背景熟悉网络连接设备及工具的使用, 了解双绞线的特性与应用场合,掌握双绞线的制作方法。
一、实验环境RJ-45头若干、双绞线若干米、RJ-45压线钳一把、测试仪一套。
二、相关理论(1) 非屏蔽双绞线的六种类型类别应用Cat 1 可转送语音,不用于传输数据,常见于早期电话线路电信系统Cat 2 可转输语音和数据,常见于ISDN和T1线路Cat 3 带宽16MHz,用于10BASE-T,制作质量严格的3类线也可用于100BASE-T 计算机网络。
Cat 4 带宽20MHz,用于10BASE-T或100BASE-T。
Cat 5 带宽100MHz,用于10BASE-T或100BASE-T,制作质量严格的5类线也可用于1000BASE-T。
Cat 6 带宽高达200MHz,可稳定运行于1000BASE-T。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网络工程系目录实验一 802.3协议分析和以太网 (3)一、实验目的 (3)二、预备知识 (3)三、实验环境 (4)四、实验步骤 (5)五、实验报告内容 (6)实验二 IP层协议分析 (7)一、实验目的 (7)二、实验环境 (7)三、实验步骤 (7)四、实验报告内容 (8)实验三 TCP协议分析 (9)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9)二、实验环境 (9)三、实验步骤 (9)四、实验报告内容 (10)实验四 HTTP和DNS分析 (11)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11)二、实验环境 (11)三、实验步骤 (11)四、实验报告内容 (12)实验一802.3协议分析和以太网一、实验目的1.分析802.3协议2.熟悉以太网帧的格式3.熟悉ARP报文的格式二、预备知识要深入理解网络协议,需要仔细观察协议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序列。
为探究协议操作细节,可使协议实体执行某些动作,观察这些动作及其影响。
这些任务可以在仿真环境下或在如因特网这样的真实网络环境中完成。
观察在正在运行协议实体间交换报文的基本工具被称为分组嗅探器(packet sniffer)。
顾名思义,一个分组嗅探器捕获(嗅探)计算机发送和接收的报文。
一般情况下,分组嗅探器将存储和显示出被捕获报文的各协议头部字段内容。
图1为一个分组嗅探器的结构。
图1右边是计算机上正常运行的协议(在这里是因特网协议)和应用程序(如:Web浏览器和ftp客户端)。
分组嗅探器(虚线框中的部分)是附加计算机普通软件上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分组捕获库接收计算机发送和接收的每一个链路层帧的拷贝。
高层协议(如:HTTP、FTP、TCP、UDP、DNS、IP等)交换的报文都被封装在链路层帧(Frame)中,并沿着物理介质(如以太网的电缆)传输。
图1假设所使用的物理媒体是以太网,上层协议的报文最终封装在以太网帧中。
分组嗅探器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分析器。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实验一以太网的组建(2学时) 实验名称:以太网的组建 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室布局;认识交换机与路由器的结构与连接方法;2、 掌握简单的局域网组网方法;3、 掌握简单的局域网配置方法。
实验步骤:1、 观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步骤1:观察所在机房的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描述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步骤厶画出机房网络拓扑结构。
步骤3:通过Internet 搜索集线器或交换机的结构和连接方法。
2、 组建简单的局域网步骤1:将计算机网卡插入PCI 插槽,并安装网卡驱动程序,记录网卡驱动程序名称。
步骤2:制作双绞线(直通线)步骤3:用双绞线将安装网卡的计算机少交换机相连。
步骤4:将交换机通电步骤5:网络操作系统配迸,每个网卡对应一个本地连接,在本地连接属性屮进行局域 网基本配置。
3、 局域网基木配置步骤1:选择网上邻居属性,如图1所示。
选择本地网卡对应的“本地连接”属性,查看并记录木机安装的网络组件,如图2所示。
丄本地连接凰性常规离级 ②凶配置C )…I 确定 I取消连接时使用:此连接使用下列项目(&):□连接后在通知区域显示甸标逍)安装@)・・・][卸载@)] 说明允许您的计算机访问Microsoft 网络上的资Vi ^Microsoft 网络的文件和打印机共享 Z Internet 协议 CTCP/IP)图3计算机命名图4配置TCP/IP 步骤3:将同网络其他计算机分别命名,计算机名不能重复。
IP地址分别为:192.168.0.2-192.168.0.254, IP地址也不能重复。
4、使用集线器与交换机纽建的以太网在包跟踪软件中,分别使用集线器和交换机组建如图所示的以A网。
各计算机的TCP/IP 配置信息根据下表进行配置:(MAC地址请记录在表格空白处)步骤1:使用集线器构建以太网使用集线器组建简单的以A网模拟数据包运行结果:(PCO—>PC2)Pncktrt Tracer 3, 0 C: \DociiBont n and Set t me0\A<tam>«t rator\Loc*l Sett me*. •.匚记录结果:1)PCO发送给PC2的数据,哪些主机收到该数据?全部收到。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指导书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2004年4月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课,也是一门基础课。
由于该课程理论知识较深,有些地方学生难于理解。
为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特安排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实验。
一、综合实验目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是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配套进行的练习。
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编程和动手能力,最终目标是想通过实验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知识,其中包插认识局域网设备,了解拓扑结构,配置交换机、路rti器, 并编程实现网络上数据包的传输。
二、综合实验时数课内12学时,课外14学时。
三、综合实验的内容1、认识局域网:了解局域网拓扑结构、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动手配置局域网上的计算机。
具体内容为:通过交换机配置星型结构、树型结构组建局域网,配置局域网上计算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实现连接Interneto可观察以下现象:1)使用抓包程序(比如sniffer,ethereal等),可抓到本机和其它计算机的通信数据包。
但使用交换机连接局域网后,抓不到其它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数据包。
2)配置IP地址如果和另外计算机的地址相同,则会产生冲突。
3)如果网关设置错误,则不能连上Interneto2、配置交换机:端口配置、VLAN配置、端口镜像。
观察不同VLAN的计算机是否能相互访问,是否能抓到包,如果配置端口镜像后再观察是否能抓到包。
3、配置路由器:配置路由器的静态路由表和RIP协议,使得三台路由器下的两个局域网能相互访问。
4、NAT配置、防火墙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配置):配置访问控制列表,使得内部网络的某些机器能和外部互相访问,其它的不能访问。
5、socket通信程序:基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设计一个软件,实现从服务器传输文件到客户机。
要求使用socket编程,客户机首先向服务器发送一个消息,指定一个文件名,服务器在当前目录下查找该文件,如果找到,则将该文件传输给客户机,客户机将接收到的文件保存在当前目录下(使用相同的文件名)。
目录实验1 实验环境熟悉 (1)实验2 网络协议仿真软件的熟悉 (2)实验3 编辑并发送LLC帧 (3)实验4 编辑并发送MAC帧 (4)实验5 (5)实验6 网际协议IP (6)实验7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 (8)实验8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0)实验9 传输控制协议TCP (11)实验一:实验环境的熟悉实验目的:1.掌握实验系统的软硬件组成2.熟悉实验系统软件界面实验设备:N台计算机,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实验步骤:1.由教师引领,观察实验室硬件布局、网线连接、主要设备等相关情况;2.打开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了解软件的组成模块(包括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2.了解实验中要用到的3种网络拓扑结构图;3.了解每种拓扑图中计算机的连接方法和ip地址的设置方法;主服务器IP设为172.16.1.100;其它机器设为172.16.1.*mask:255.255.255.0Gateway:172.16.1.1Dns:172.16.1.1004.打开中软吉大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通用版)课件,熟悉9个实验的名称,有关实验的说明。
实验二:网络协议仿真软件的熟悉实验目的:1.熟悉仿真编辑器界面的操作2.熟悉协议分析器界面的操作实验设备:N台计算机,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实验步骤:打开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浏览界面,尝试使用界面上的工具按钮。
(1)打开仿真编辑器。
该系统的初始界面分为5个部分:多帧编辑区、单帧编辑区、协议模型区、地址本和十六进制显示区a.多帧编辑区b.单帧编辑区c.协议模型区d.地址本e.十六进制显示区(2)应用实例a.编辑MAC层b.编辑IP层c.编辑TCP层(3)协议分析器使用简介a.会话分析b.协议解析(4)应用实例a.在单帧编辑区中编辑一个ICMP帧b.在协议分析器捕获该帧并分析实验三: 编辑并发送LLC帧实验目的:1.掌握以太网报文格式;2.掌握LLC帧报文格式;3.掌握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实验设备:集线器,N台计算机,N条双绞线,协议仿真系统实验步骤:1.将服务器和工作站用双绞线和HUB连通并加载协议仿真模块2.将主机A和B作为一组,主机A启动仿真编辑器,并编写一个LLC 帧。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适用于电子商务专业)实验一网线制作 (4)1.实验目的 (4)2.实验任务 (4)3.实验设备 (4)4.实验方法 (4)5.实验预习要求 (5)6.实验报告内容 (5)7.思考题 (6)实验二网络常用命令 (6)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6)二、实验环境 (6)三、预备知识 (6)四、实验步骤 (7)五、实验报告内容 (10)实验三DNS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11)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11)二、实验环境 (11)三、预备知识 (11)四、实验步骤 (11)五、实验报告内容 (17)实验四W EB服务器配置与管理 (18)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18)二、实验环境 (18)三、预备知识 (18)四、实验步骤 (18)五、实验报告内容 (29)实验五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30)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30)二、实验环境 (30)三、预备知识 (30)四、实验步骤 (31)五、实验报告内容 (35)实验DHCP服务器配置与管理(选做) (36)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36)二、实验环境 (36)三、预备知识 (36)四、实验步骤 (36)五、实验报告内容 (41)实验六熟悉网络互连设备及其基本配置 (42)一、实验目的 (42)二、实验环境 (42)三、实验步骤 (42)四、实验报告内容 (45)实验一网线制作1.实验目的(1)认识LAN中常用的几种网线、连接器及各自特点。
(2)认识网卡、Modem、Hub、电话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熟悉其基本功能。
(3)学会用双绞线制作网线。
(4)学会网卡、Modem、Hub、电话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安装、接线等基本使用方法。
2.实验任务(1)熟悉LAN中常用的几种网线、连接器及各自特点。
(2)独立制作一根合格的双绞线网线。
(3)完成网卡的硬件安装。
(4)熟悉网卡、Modem、Hub、电话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接口及接线与使用方法,弄清各指示灯的含义。
目录实验1 实验环境熟悉 (1)实验2 网络协议仿真软件的熟悉 (2)实验3 编辑并发送LLC帧 (3)实验4 编辑并发送MAC帧 (4)实验5 (5)实验6 网际协议IP (6)实验7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 (8)实验8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0)实验9 传输控制协议TCP (11)实验一:实验环境的熟悉实验目的:1.掌握实验系统的软硬件组成2.熟悉实验系统软件界面实验设备:N台计算机,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实验步骤:1.由教师引领,观察实验室硬件布局、网线连接、主要设备等相关情况;2.打开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了解软件的组成模块(包括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2.了解实验中要用到的3种网络拓扑结构图;3.了解每种拓扑图中计算机的连接方法和ip地址的设置方法;主服务器IP设为172.16.1.100;其它机器设为172.16.1.*mask:255.255.255.0Gateway:172.16.1.1Dns:172.16.1.1004.打开中软吉大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通用版)课件,熟悉9个实验的名称,有关实验的说明。
实验二:网络协议仿真软件的熟悉实验目的:1.熟悉仿真编辑器界面的操作2.熟悉协议分析器界面的操作实验设备:N台计算机,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实验步骤:打开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浏览界面,尝试使用界面上的工具按钮。
(1)打开仿真编辑器。
该系统的初始界面分为5个部分:多帧编辑区、单帧编辑区、协议模型区、地址本和十六进制显示区a.多帧编辑区b.单帧编辑区c.协议模型区d.地址本e.十六进制显示区(2)应用实例a.编辑MAC层b.编辑IP层c.编辑TCP层(3)协议分析器使用简介a.会话分析b.协议解析(4)应用实例a.在单帧编辑区中编辑一个ICMP帧b.在协议分析器捕获该帧并分析实验三: 编辑并发送LLC帧实验目的:1.掌握以太网报文格式;2.掌握LLC帧报文格式;3.掌握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实验设备:集线器,N台计算机,N条双绞线,协议仿真系统实验步骤:1.将服务器和工作站用双绞线和HUB连通并加载协议仿真模块2.将主机A和B作为一组,主机A启动仿真编辑器,并编写一个LLC 帧。
3.主机B重新开始捕获数据,在捕获到的数据中查找主机A所发送的LLC帧,分析该帧内容并纪录结果。
记录实验结果。
1.为什么IEEE802标准将数据链路层分割为MAC子层和LLC子层?2.为什么以太网有最短帧长度的要求?补充:以太网的分类最初的以太网是由施乐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于1976年创建的。
自此以后,逐渐发展。
数据速率为10Mbps的以太网称为标准以太网,数据速率为100Mbps的以太网称为快速以太网,数据速率为1000Mbps 的以太网称为千兆以太网。
目前10G以太网的标准也已正式制定。
●∙●∙参考答案这一字段定义为长度或类型字段。
如果字段的值小于1518,它就是长度字段,用于定义下面数据字段的长度;另一方面,如果字段的值大于1536,它定义一个封装在帧中的PDU分组的类型。
实验四编辑并发送MAC帧网卡MAC地址的概念MAC(Media Access Control, 介质访问控制)地址是识别LAN(局域网)节点的标识。
网卡的物理地址通常是由网卡生产厂家烧入网卡的EPROM,它存储的是传输数据时真正赖以标识发出数据的电脑和接收数据的主机的地址。
对于著名的以太网卡,其地址是48bit(比特位)的整数,如:44-45-53-54-00-00, IEEE规定地址字段的第一字节的最低位为I/G比特,I/G表示Individual/Group。
当I/G比特为0时,地址字段表示一个单个站地址,为1时表示组地址,用来进行多播。
IEEE将地址字段第1字节的最低第2位规定为G/L比特,表示Global/Local。
当G/L比特为1时是全球管理(保证在全球没有相同的地址),厂商向IEEE购买的OUI都属于全球管理,当为0时是本地管理,这时用户可任意分配网络上的地址。
但应当指出,以太网几乎不使用这个G/L比特。
以太网MAC地址可分为三类: 单播(unicast)地址(一对一),即收到的帧的MAC地址与本站的硬件地址相同;广播(broadcast)地址(一对全体),即发送给所有站点的帧(全1地址)。
多播(multicast)地址(一对多),即发送给一部分站点的帧。
以太网的MAC帧格式以太网的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
但两种帧格式可以在同一以太网络共存。
两种帧格式都具有7个域:前导码、帧首定界符、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类型、数据、帧校验序列。
如下图所示。
参考答案该地址为广播地址,作用是完成一对多的通信方式,即一个数据帧可发送给同一网段内的所有节点。
实验五地址解析协议ARP实验目的:1.掌握ARP协议的报文格式2.掌握ARP协议的工作原理3.理解ARP高速缓存的作用实验设备:多台计算机,HUB,双绞线,协议仿真模块实验内容及步骤:1.主机B启动静态路由服务;2.主机A、B、C、D、E、F在命令行下运行“arp -a”命令,察看ARP高速缓存表;3.主机A、B、C、D启动协议分析器,打开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ARP、ICMP);4.主机A、B、C、D在命令行下运行“arp -d”命令,清空ARP高速缓存;5.主机A ping 主机D;主机A、B、C、D停止捕获数据,并立即在命令行下运行“arp -a”命令察看ARP高速缓存。
补充:ARP协议简介Internet是由各种各样的物理网络通过使用诸如路由器之类的设备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当主机发送一个数据包到另一台主机的过程中可能要经过多种不同的物理网络。
主机和路由器都是在网络层通过IP地址来识别的,这个地址是在全世界内唯一的。
然而,数据包是通过物理网络传递的。
在物理网络中,主机和路由器通过其MAC地址来识别的,其范围限于本地网络中。
MAC地址和IP地址是两种不同的标识符。
这就意味着将一个分组传递到一个主机或路由器需要进行两级寻址:IP和MAC。
需要能将一个 IP地址映射到相应的MAC地址。
ARP协议是“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的缩写。
所谓“地址解析”就是主机在发送帧前将目标网络层地址转换成目标物理地址的过程。
在使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中,即完成将IP地址映射到MAC地址的过程——使用ARP协议通过目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实验六网际协议IP实验目的:1.掌握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2.掌握IP校验和计算方法3.掌握子网掩码和路由转发4.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5.理解IP分片过程实验设备:多台计算机,HUB,双绞线,协议仿真模块实验内容及步骤:1.主机A启动仿真编辑器,编辑一个IP数据报,其中:MAC层: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对应于172.16.1.1接口的MAC)。
源MAC地址:主机A的MAC地址。
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0800。
IP层:总长度:IP层长度。
生存时间:128。
源IP地址:主机A的IP地址(172.16.1.2)。
目的IP地址:主机E的IP地址(172.16.0.2)。
校验和:在其他所有字段填充完毕后计算并填充。
IP在计算校验和时包括那些内容?【说明】先使用仿真编辑器的“手动计算”校验和,再使用仿真编辑器的“自动计算”校验和,将两次计算结果相比较,若结果不一致,则重新计算。
;2.在主机B(两块网卡分别打开两个捕获窗口)、E上启动协议分析器,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P协议),开始捕获数据。
思考问题1. 试说明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
为什么要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地址?2.不同协议的MTU的范围从296到65535。
使用大的MTU有什么好处?使用小的MTU有什么好处?3.IP数据报中的首部检验和并不检验数据报中的数据。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补充:IP(网际协议)简介IP是TCP/IP协议族中最为核心的协议。
所有的TCP、UDP、ICMP及IGMP数据都以IP数据报格式传输。
IP协议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服务,即它对数据进行“尽力传输”,只负责将分组发送到目的主机,不管传输正确与否,不作验证、不发确认、也不保证IP数据报到达顺序,将纠错重传问题交由传输层来解决。
实验七 Internet 控制报文协议ICMP实验目的:1.掌握ICMP协议的报文格式2.理解不同类型ICMP报文的具体意义3.了解常见的网络故障实验设备:多台计算机,HUB,双绞线,协议仿真模块实验内容及步骤:1.主机B启动静态路由服务;2.主机B、E、F启动协议分析器,打开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CMP协议);3.主机A ping主机E;主机B、E、F停止捕获数据,察看捕获到的数据。
思考题:1.为什么要限制由失效的ICMP差错报文再产生一个ICMP报文?2.主机A向主机B发送数据报。
主机B从未收到该数据报,而主机A也从未收到出问题的通知。
试给出可能发生的情况的两种不同解释。
3.试用表说明,什么样的ICMP报文是由路由器发送出的,什么样的ICMP报文是由非目的主机发送出的,以及什么样的ICMP报文是由目的主机发送出的。
补充:ICMP简介IP协议是一种不可靠无连接的包传输,当数据包经过多个网络传输后,可能出现错误、目的主机不响应、包拥塞和包丢失等。
为了处理这些问题,在IP层引入了一个子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ICMP数据报有两种形式:差错数据报和查询数据报。
ICMP 数据报封装在IP数据报里传输。
ICMP报文可以被IP协议层、传输层协议(TCP或UDP)和用户进程使用。
ICMP与IP一样,都是不可靠传输,ICMP的信息也可能丢失。
为了防止ICMP信息无限制的连续发送,对ICMP数据报传输中问题不能再使用ICMP传输。
查询报文是成对出现的,它帮助主机或网络管理员从一个路由器或另一个主机得到特定的信息。
差错报告报文IP是不可靠的协议。
这就表示IP是不考虑处理检验和差错控制的。
ICMP就是为补偿这个缺点而设计的。
然而ICMP不能纠正差错;它只是报告差错。
差错纠正留给高层协议去做。
差错报文总是发送给原始的数据源,因为在数据报中关于路由惟一可用的信息就是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
ICMP使用源IP地址将差错报文发送给数据报的源端。
关于ICMP差错报文有以下的一些要点:1.对于携带ICMP差错报文的数据报,不再产生ICMP差错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