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作文(3篇)
- 格式:docx
- 大小:13.88 KB
- 文档页数:6
名著论语读后感作文(精选6篇)名著论语读后感作文(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你们精心整理好的名著论语读后感作文,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名著论语读后感作文(篇1)《论语》,一部中国人的经典,一部古老而源远流长的新鲜的龙骨,一条浸透中国人血脉的河流。
初读《论语》,是在小学,那时的我觉得《论语》这本书既朴实无华又秀气可餐,白纸黑字,只言片语就勾画了它的美好景象。
《论语》,是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被收录的语录,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向后人完美地展现出了精髓,也让人悟出了许多深邃的道理。
比如:“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酝酿凌云壮志。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仁者爱人,亲亲爱人”互换人间温情。
这些朴素而又睿智的语言使我的心灵变得更加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面对眼前这一幅美好画面,我忍不住想用心品味,用心咀嚼。
在欣赏《论语》的过程中,我慢慢地去品味它,并且用它来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
在这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孝道是人的本分,子女的本分,是一个“孝”字,孝乃天经地义之事,人伦之根本,八德之上首也。
你看水必有源,木必有根,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
人的根源就是父母,孝是道的根本。
然后有大孝、近孝之分别。
小孝孝于庭帏,大孝孝于天下,近孝孝于一时,远孝孝于万古。
另外,《论语》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刚刚步入初二,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于是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这使我的基础并不扎实,各种教辅书上的学习提纲使我更加眼花缭乱。
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直线下降。
后来,我反复回味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的话使我受益匪浅。
《论语》倡导的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这不是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行之有效。
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一)“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自省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 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
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着时, 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 四书: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 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善人, 不善人之师;不善人, 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 努力与别人看齐。
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 那么你, 你还是原来的你, 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 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 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因此, 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初一:黄成1990读《论语》有感(二)读《论语》有感近来, 我们学校开始了“好书漂流”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我读了很多有益的书, 其中最喜欢《论语》这本书。
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
书本里面写了许多故事, 其中有一篇是写“孔子学琴”, 孔子从小刻苦好学, 他向鲁国大师学琴, 一首曲子学了十几天, 大师都很满意了, 但是孔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掌握技巧, 又过了几天, 孔子已经把这首曲子弹得如行云流水般动听了, 可孔子还是觉得曲子的道理没有理会。
读到这里, 我觉得孔子很专心学琴, 没有浪费时间, 他整个人都沉醉在音乐当中。
当我继续读下去, 我知道孔子把这首曲子奏得跌宕起伏了, 可以学新的曲子。
但他还没体会作者是谁, 是个什么样的人。
读《论语》后有感作文读《论语》后有感作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后有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后有感作文1我们学校自从有了“校长讲论语”这一活动后,学校里每个同学都受益匪浅,而我也在“校长讲论语”的活动中萌生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或点到为止;正是孔子的这些教诲之言,培养出了多少聪慧过人,见多识广的才子。
我对《论语》最深的感受也正是孔子的教诲之言。
在校长给我们讲的每一篇《论语》中,有多数都是孔子对众多弟子的教诲之言。
其中有一篇讲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这段话就告诉我们,君子既出一言就必须做到,就算用几匹健壮的马来追回君子说出的话,恐怕也很难做到。
这句话也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情况,比如你已经答应了要来我家玩,就不能说反悔就反悔,应该按照约定去我家。
这一篇《论语》就给了我很深的感受,通过我生活中的这件事大家也许就明白了。
我和一位同学约好星期六一起出去玩,可是我在约定好的地方等了好一会都不见他的身影,无奈之下我便给他打了个电话,电话是他爸爸接的,他爸爸知道这么一回事之后立刻把他送了过来,并向我道了歉。
我也让他不要太自责,既然已经知道错了也没什么了,这不也是完成了约定吗?这篇《论语》孔子的教诲之言给我的感受是:一个人就应该遵守约定,并且不折不扣地完成。
学习《论语》真的给了我很多感受,给了我最端正的思想,给了我最好的教诲,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学习《论语》给我的感受真是太多太多了,我爱学学《论语》!读《论语》后有感作文2“这本书太精彩了”,当我津津有味地读起《论语》这本书时,不禁赞叹起来。
在这本书当中有一句孔子说的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我教你的东西你都知道吗?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才是明智的。
听谆谆教诲——读《论语》有感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听谆谆教诲——读《论语》有感作文篇1《听谆谆教诲——读《论语》有感》我是一个小学生,最近班主任让我们每个人选一本经典书籍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我选择了《论语》这本书,因为虽然它是一本古老的书,但里面蕴含的智慧和教诲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了无数人。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的记录。
孔子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教导主要围绕着如何做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好人。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第一,做人要有谦逊、勤恳的品德。
《论语》里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義。
"意思是说,君子做事要谨慎思考,做人要谦逊有礼貌。
比如看到事物要想明白它的实质,听到话要想通它的含义,说话做事都要诚恳谦逊等等。
我觉得这些都是做人处世应该具备的好品质。
其次,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
《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意思是学到知识后,经常温习复习,那种成就感是令人高兴的。
还有一句话:"箕、舍、人而无责备,斯可足矣。
"我理解的意思是,即使只是学会一件小事,如栽种谷物或房屋修建,只要尽心尽力了,也是一种成就。
所以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管大事小事,尽最大努力做好就行。
第三,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不能只盲目追求利益。
《论语》里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是指有高尚品德的人,小人是指只图私利的人。
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有修养的君子会追求正义和道德准则,而目光短浅的小人只知道追逐私利。
我们做人一定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而要明白为人的道理,按着正确的原则办事。
再次,做人要宽厚谦逊,不可骄傲自满。
《论语》里说:"骄则无朋,夫骄兹小人之小德也。
"意思是骄傲自满的人是没有朋友的,因为骄傲是小人才会有的小缺点。
读《论语》有感作文(3篇)
2017-10-20读《论语》有感作文(1)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
学后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
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
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读《论语》有感作文(2)冼村小学龙丽婵《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
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
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学而》一篇中孔子
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
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
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读《论语》有感作文(3)温岭市新河镇中学初二12班冯佳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
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如何调适对他人的心态,是首要解决的一个人生观问题。
面对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对敌人仁慈就是对敌人残忍。
《论语》中,长者们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
有空闲的时候,多多去翻一翻这种薄薄的却又沉甸甸的古书,每次掩卷沉思,都会使你的思想升华。
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是孔子在讲述自己大致的人生轨迹:三十岁能够自强自立,四十岁对各种事情都了解了,而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而到六十岁就一切坦然面对,任何忠言”也不会逆耳了。
对此,我们当然不能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思,我们所要吸取的是他那种乐观向上的人生志向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岁月匆匆,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已在教室里度过了8个春秋;回首过去,不禁反躬自问:这些年来我学到了什么,人生境界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呢?又想到自己肩负着祖国的希望”这一使命,就会由心底涌动起动力的源泉,激励自己把精力投入到精益求精的学习中去。
子曰:默而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云:饭疏食陋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吃着粗茶淡饭,枕着胳膊睡觉,而另一方面,却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可以看出圣人的事业并非是苦行思想”,而是始终乐观地迎接未来,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和希望,而且把工作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以至于完全沉浸到工作的快乐中去了。
难怪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读到此处,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
身为一个学生,我到底有没有做到学生应尽的责任。
我有没有学习着并快乐着呢?我有没有对学习产生抱怨呢?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宗教改革家路过一个工地,许多人在汗流浃背地搬砖。
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那个人没好气的回答说:你
看不见我在服苦役呀!”他又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态度比第一个平和多了,他看了看说:我在砌墙啊!”改革家又去问第三个人,只见第三个工人擦了擦头上的汗,微笑着说:我在建造一座教堂。
”这三个人做的事情一模一样,但是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却不同:第一个的态度是悲观主义态度,他把任何事都当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的是当前的苦难也是确实存在的。
第二个的态度称为职业主义态度,因此他知道这一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也知道他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一份工资。
第三个人则是理想主义态度,也就是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认为有价值。
孔子云发愤忘食而知老之将至!”和第三个人一样,都是用快乐的心态在工作着,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才使得他桃李满天下。
并且成就了孔子一代圣贤的英名。
简单地说,《论语》用最简单的话语、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圣人最真实也最深刻的哲理,《论语》的内涵博大精深,意蕴深长,值得我们青少年朋友深思熟读之、领悟运用之、发扬光大之,让这颗国学经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