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使用红外光谱仪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红外光谱仪简介红外光谱仪是一种化学分析仪器,主要基于物质吸收红外辐射的原理,通过对待测样品在红外辐射下的反射、透射、散射等过程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出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红外光谱仪在各种化学、材料、医疗、食品、环保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使用红外光谱仪的注意事项1.安全防护使用红外光谱仪时需戴上适当的防护眼镜,以防红外辐射对眼睛造成伤害。
同时,应注意维护设备周围的通风环境,保持仪器正常温度,避免因过热引起的危险事故。
2.样品制备使用红外光谱仪前,需要对样品进行精细细分,不同的物质需要采用不同的样品处理方法,例如化合物样品需要进行成膜或压片,而其他液态或气态样品可以直接涂布在IR片上。
制备好的样品应放置在避光处,防止样品因光照或温度波动产生变化。
3.仪器设置在使用红外光谱仪前,需要先进行仪器的设置。
第一步是将样品放置到样品室中,并调整光路的位置,将一个IR片放置在样品槽口上。
接着选定光谱扫描范围、扫描速率、光谱分辨率等参数,最后开启光谱扫描,将光谱曲线显示出来。
4.数据分析得到光谱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一般采用比对法,将样品光谱和标准光谱库中的光谱曲线比对,结合化学识别技术,对分析结果进行判断和鉴定。
在分析前需保证样品与标准的匹配程度,将匹配程度调整到最优,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分析结果。
5.仪器维护为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需要对红外光谱仪进行维护保养。
使用后应清洗样品槽、光路和IR片等关键部件,以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干净和无杂物。
同时保持设备的定期维护,在设备使用期间需进行保养,检修和更换磨损部分。
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操作,避免对设备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总结红外光谱仪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仪器,通过对物质的红外辐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化学、医疗、生物科技、土地开发、材料研究等领域。
在使用红外光谱仪时,需要注意事项如下:安全保护、样品制备、仪器设置、数据分析和仪器维护。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是一种化学分析技术,通过测定被分析物料在红外辐射下吸
收或反射的光谱,得到物质分子中的群振动模式和化学键信息,从而识别
物质种类与结构,推断出分子结构、化学键数目、键性质、分布以及分子
组分等信息。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吸收红外辐射时,被分子振动激发使得分
子的结构产生变化,从而产生红外光吸收。
有机化合物中的键振动可分为
基本振动和任意相互作用振动两种类型,基本振动与单个键的振动有关,
而任意相互作用振动则主要与分子中不同化学键的相互作用有关。
红外光谱中的波数与物质的化学键、结构有关,波数越高,振动频率
越快,对应的键能越大。
因此,不同的化学键、化学基团都有其特有的红
外光谱吸收带。
例如,C-H键和C=C键的吸收带出现在不同的波数范围内,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吸收带位置来推断它们在分子中的位置和数量。
由于红外光谱具有非破坏性、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广泛应
用于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医学和未知物质分析等领域。
例如,红外
光谱可用于分析食品、化妆品、药品等样品的成分和质量控制,识别污染物、染料、化学品等物质,甚至是探测宇宙中的分子等。
红外吸收光谱基本原理及应用
红外吸收光谱(IR)是一种分析技术,利用物质的分子振动和转动产生
的特定吸收窗口,实现对物质结构、组成和化学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红
外光谱技术不需要对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具有非破坏性、灵敏度高、分
析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医药等领域。
红外光谱的应用非常广泛。
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
1.有机化学领域:红外光谱可以用于有机化学品的鉴定和结构分析。
通过红外光谱可以确定化合物中的官能团,从而判断其化学性质和结构。
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有机合成的反应监测和催化剂的评价。
2.无机化学领域:红外光谱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无机物质的
结构分析和表征。
通过测定无机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可以确定其化学键
类型和强度,进而了解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3.生物医学领域:红外光谱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红外光
谱可以用于分析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另外,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红外光热治疗、红外光谱诊断等。
4.环境监测领域:红外光谱在环境监测中可以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土壤和水中的污染物等。
利用红外光谱可以快速分析环境中的有机物
和无机物,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总之,红外吸收光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在
化学、生物、医药和环境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红外吸收光谱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化学键的红外特征波长红外光谱是一种分析化学物质结构的非常有效的工具。
在红外光谱中,物质会对特定的波长范围内的红外光进行吸收,从而产生特定的吸收峰。
这些吸收峰对应于分子中不同化学键的振动模式。
在红外光谱中,常见的化学键的红外特征波长如下:1.稳定的化学键:- C-H 伸缩振动:截断的双键(≈3300 cm-1),饱和的双键(≈3000 cm-1);- C-C 和 C=C 的伸缩振动:截断的单键(≈1200 cm-1),中性和活性的饱和的单键(≈1000 cm-1);- C-O 和 C-N 的伸缩振动:单键(≈1100-1200 cm-1)。
2.非稳定的化学键:- C=C 的双键伸缩振动:无取代(≈1660 cm-1),取代(≈1600cm-1),环内(≈1720 cm-1);- C≡C 的三键伸缩振动:无取代(≈2200 cm-1),取代(≈2100cm-1);- C=O 的双键伸缩振动:酮(≈1725 cm-1),醛(≈1700 cm-1),羧酸(≈1730 cm-1);- O-H 的伸缩振动:酚(≈3600-3200 cm-1),醇(≈3400-3600cm-1)。
- N-H 的伸缩振动:酰胺(≈3200-3300 cm-1),胺(≈3400-3500 cm-1)。
需要注意的是,红外光谱中一些特定化学键的吸收峰不仅仅取决于该化学键的存在与否,还受到邻近化学键的影响以及分子整体结构的约束。
因此,在解读红外光谱时应综合考虑。
此外,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研究分子结构的变化,比如在催化剂中的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红外光谱的峰形和峰强不仅可以提供化学键信息,还可以用于表征介质的化学环境、内禀氢键作用、键角变化等。
总之,化学键的红外特征波长提供了一种用于确定化学键种类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对红外光谱中各化学键的吸收峰的分析,可以对化学物质的结构进行准确的确定和解读。
这对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步骤简介红外光谱仪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分析仪器。
它通过测量物质在红外光波段的吸收特性,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本文将简要介绍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步骤。
1. 准备样品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待测样品。
样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但需要保证样品的纯度和稳定性。
对于固体样品,通常需要将其研磨成粉末或制备成适当的片剂。
对于液体样品,可以直接放置在透明的红外吸收盒中。
对于气体样品,需要使用气体采样装置将其引入红外光谱仪。
2. 设置仪器参数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之前,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要求设置仪器参数。
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光源、选择合适的检测器、调节光源和检测器的强度等。
不同的样品和实验目的可能需要不同的仪器参数设置,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进行基线扫描基线扫描是红外光谱分析的第一步,用于检测仪器本身的噪音和漂移。
在进行基线扫描时,不需要放入样品,仅需将红外吸收盒或样品槽放置在光路中,进行空白扫描。
通过基线扫描可以得到仪器的基线信号,后续的样品扫描将基于这个基线信号进行分析。
4. 进行样品扫描在进行样品扫描之前,需要将样品放置在红外吸收盒中,并将其放入光路中。
样品的位置和角度需要根据具体仪器的要求进行调整。
在进行样品扫描时,仪器将发出一束红外光,样品会吸收部分光线,其余的光线经过检测器后转化为电信号。
通过对样品吸收的光谱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到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后,还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基线校正、峰识别和峰定量等。
基线校正可以帮助去除基线漂移和噪音,使得谱图更加清晰。
峰识别可以帮助确定谱图中的各个峰位和峰强度,从而推测样品的结构和组成。
峰定量可以通过峰强度与样品浓度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6. 结果解读与应用最后,根据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结果,可以对样品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解读与应用。
红外光谱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化学键的类型和存在状态,推测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红外光谱法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测量物质吸收、散射或反射红外辐射的方式来确定样品中的成分。
本文将介绍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广泛的应用领域。
2. 红外光谱法的原理红外光谱法是基于分子振动的理论基础,主要通过测量物质与红外辐射相互作用时发生的吸收现象来进行分析。
红外光谱仪通过使物质暴露在红外光源的辐射下,并测量通过样品的光强度,从而获得物质的红外光谱图。
红外光谱图是以波数为横坐标、吸收强度为纵坐标的图像,展示了物质在不同波数范围内吸收红外光的能力。
不同的化学基团及它们的化学键都具有特定的红外吸收峰,因此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图,可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3.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3.1 物质鉴别红外光谱法可以用于物质的鉴别,特别是对于有机化合物和聚合物的鉴别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不同的化学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红外吸收峰,因此通过比对未知物质的红外光谱图与已知物质库中的数据,可以确定未知物质的组成。
3.2 质量控制红外光谱法被广泛应用于质量控制过程中,用于检测产品中的杂质、成分含量及质量变化。
通过红外光谱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物质的质量,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
3.3 环境监测红外光谱法可以用于环境监测,用于检测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
通过测量样品中的红外吸收峰,可以确定样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从而实现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
3.4 药物研发红外光谱法在药物研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药物成分的鉴别、药物与载体材料的相互作用研究,以及药物的质量控制等方面。
通过红外光谱法,可以对药物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质量。
3.5 食品安全红外光谱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和其他有害物质。
通过红外光谱法,可以对食品中的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确保食品符合安全标准。
4. 结论红外光谱法是一种重要且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其原理基于分子振动理论。
红外衍射光谱的原理
红外衍射光谱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结构的技术,它基于物质分
子与红外辐射相互作用的原理。
红外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其波长
范围在可见光和微波之间,对应频率范围在3×10^11 Hz到
4×10^14 Hz之间。
当物质受到红外辐射照射时,分子中的化学键
会发生振动和转动,这些振动和转动会导致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从而与入射的红外辐射发生相互作用。
红外衍射光谱的原理可以从分子的振动角度和光谱学角度来解释。
从分子振动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化学键(如C-H、O-H、C=O等)在红外辐射下会发生特定的振动模式,这些振动模式对应于特定的
频率和波数。
当分子受到红外辐射照射时,特定振动模式的化学键
会吸收能量,从而使分子的振动状态发生变化。
这种吸收能量的过
程可以被检测并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从光谱学的角度来看,红外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会产生特
定的吸收光谱。
这种吸收光谱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分析吸收峰
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来推断物质中存在的化学键和功能团。
因此,
红外衍射光谱的原理是基于分子振动和光谱学的相互作用,通过分
析物质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来获取物质结构和组成的信息。
总的来说,红外衍射光谱的原理涉及到分子振动与红外辐射的相互作用,以及吸收光谱的记录和分析,这些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用的手段来研究和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初期,自 1940 年商品红外光谱仪问世以来,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几十年来一些新技术(如发射光谱、光声光谱、色——红联用等)的出现,使红外光谱技术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1简介在有机物分子中,组成化学键或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的状态,其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率相当。
所以,用红外光照射有机物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可发生震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上将处于不同位置,从而可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2近红外光技术20世纪60年代,随着Norris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提出物质的含量与近红外区内多个不同的波长点吸收峰呈线性关系的理论,并利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测定了农产品中的水分、蛋白、脂肪等成分,才使得近红外光谱技术一度在农副产品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6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新的分析技术的出现,加之经典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暴露出的灵敏度低、抗干扰性差的弱点,使人们淡漠了该技术在分析测试中的应用,此后,近红外光谱再次进进了一个沉默的时期。
70年代产生的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校正技术在光谱分析中的成功应用,促进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推广。
到8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分析仪器的数字化和化学计量学的发展,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解决光谱信息提取和背景干扰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加之近红外光谱在测样技术上所独占的特点,使人们重新熟悉了近红外光谱的价值,近红外光谱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陆续展开。
进入90年代,近红外光谱在产业领域中的应用全面展开,有关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及应用文献几乎呈指数增长,成为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一门独立的分析技术。
由于近红外光在常规光纤中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使近红外光谱在在线分析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此近红外光谱技术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1.1MALDI离子源
在MALDI离子源中,样品分子需要一些小分子有机物的辅助才能离子化,
这些小分子物质称为基质(matrix)。将样品专过量基质形成的混合溶液加于样品
靶上,待溶剂挥发后样品分子与基质形成共结晶,激光照射样品,基质吸收激光
能量后,均匀地传递给样品分子,使样品分子气化并离子化。基质的作用是保护
样品分子不因过强的激光能量而被破坏,经过MALDI离子化后,绝大多数样品
分子形成单电荷的分子离子,碎片离子极少,质谱图易于分析。
2.1.2ESI离子源
由ESI离子源和相应的质量检测器构成的质诺仪称为ESI-Ms。ESI是当今
质谱中最软的电离技术,样品溶液通过毛细管导人离子源,毛细管终端加有高电
压,样品溶液在强电场和雾化气的作用下形成带电荷的雾滴,随着溶剂的蒸发,,
带电雾滴不断变小,电荷密度不断加大,当到达某一临界点时产生离子发射,生
成气态样品离子,然后进入质量分析器测定m/z。ESI生成的是多电荷离子,电
荷数往往大于10,因此质谱图是由一系列离子峰组成,相邻离子峰相差一个质
子,通过计算能精确得到蛋白质的分子量。
红外光谱简介
摘 要:
关键词:
红外光谱是由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用连续
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样品,当某一光波的频率刚好与分子中某一化学键的振动频率
相同时,分子就会吸收红外光,发生振动能级的跃迁,产生吸收峰,得到红外光
谱(infrared spectra,IR)。通常红外光谱仪使用的波数是400~4000 cm~,属于
中红外区,相当于分子的振动能级,因此红外光谱也称为振动光谱。所有的有机
化合物在红外光区都有吸收。因此,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的表征上应用
广泛。
红外光谱图的横坐标为波数(cm.1)或波长(弘m),表示吸收峰位置;纵坐标
为透光率(T)或吸光度A,表示吸收峰的强度。当以A为纵坐标时,吸收峰朝向
谱图的上方;如果是以T为纵坐标,吸收峰朝向谱图的下方。
1.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分子中的原子是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的。化学键的键长、键角不是固定不变
的,分子中的原子像用弹簧连接起来的一组小球,整个分子在不停地振动着。分
子中化学键的振动又有不同的形式,其振动对应的频率也不一样,因而产生不同
的红外吸收峰。通常把键的振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改变键长的伸缩振动,即原
子沿着键轴伸长或缩短的振动,其特点是只有键长的变化而无键角的改变,常用
符号v表示,伸缩振动因振动的偶合又分为对称伸缩振动(v。)和不对称伸缩振
动(‰)两种:另一类是相邻化学键的原子离开键轴方向而上下、左右的振动,称
为弯曲振动,其特点是只有键角的改变而无键长的变化,它包含面内弯曲(常用
符号艿表示)和面外弯曲(常用符号y表示)两种。
双原子分子化学键的伸缩振动可以近似地按简谐振动来处理。根据经典力
学,简谐振动服从胡克(Hooke)定律。由胡克定律可知,构成化学键的原子的质
量越小,振动频率或波数越高;键的力常数k越大,振动频率或波数越高。例如,
O—H、N—H、C—H等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在高波数区域(3650~2500cm-1),
叁键伸缩振动吸收区频率较高(2260~2100 cm-1),双键吸收区频率较低
(1800~1390 cm-1),单键吸收区频率最低(1360~1030 cm-1)。
由于各个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它们的原子质量和化学键的力常数各不相
同,就会出现不同的吸收频率,因此每一个官能团都会有其特征的吸收频率。同
一类化学键的振动频率是非常接近的,总是出现在某一范围内。所以可以用红外
光谱来鉴定有机分子中存在的官能团。
理论上分子的每一种振动在红外光谱中将产生一个吸收峰,但实际获得的红
外图谱中吸收峰的数目往往少于分子振动数目,这是因为:只有引起分子偶极矩
变化的振动,才产生红外吸收,否则不产生吸收峰;频率相同的振动所产生的吸
收峰彼此发生简并;强而宽的吸收峰往往覆盖与之频率相近的弱而窄的吸收峰。
红外吸收强度取决于振动时偶极矩变化的大小。化学键极性越强,振动
时偶极矩变化越大,吸收峰强度越强。一般地,伸缩振动导致偶极矩的变化较大,
因此振动对应的红外吸收峰都强于弯曲振动的。一般将吸收峰强度分为五种:v。
(很强)、s(强)、m(中强)、w(弱)、Vw(很弱)。
2.红外光谱的应用
鉴定有机化合物:当两种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完全一致,即为同一化合物,鉴
定时指纹区最有用。
检查化合物的官能团:当光谱图中不存在某正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时,化合
物中即不含有该种官能团。
检查反应进行程度:在合成反应中,常将一种官能团转变成另一种官能团,
当发现产物的红外光谱图中不存在反应物的相应官能团时,即可判定反应已经完
成。
检查化合物纯度:分离有机物时,如杂质的特殊官能团,不在红外光谱中出
现吸收峰,即已达到提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