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谈谈“文”、“道”关系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分合论争兼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谈谈“文”、“道”关系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分合论争兼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古代,那些深受儒家传统思想浸染的士大夫们,竭力主张“文道统一”、“文以载道”。
当然,他们所谓的“道”,是封建伦理道德之“道”,儒家义理道统之道;而“文”,则是指旧时的辞章规范,甚至是八股的一种僵化了的程式。
1903年癸卯学制后,“中国文学”作为独立设置的学科,也涉及到了“文”、“道”关系。
起初,“道”的部分,有专门“修身”、“读经”之类科目予以灌注,而“辞章”或“中国文学”,其主要任务便是熟悉和探究各类文章及诗词歌赋的作法。
民国后,学校取消了“读经”,在“国文”、讲文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文”和“道”又由“分”而逐渐趋向于“合”。
“五四”时期,新旧两派的激烈文化斗争,在语文教育阵地也有过强烈反映。
革新派为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一度曾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自编讲义,在课堂中组织讨论;一批企图挽回封建道德颓势的遗老遗少们,又竭力鼓吹“读经”,想把语文教学重新引入宣扬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的歧路。
旧派固然割裂了“文”和“道”的统一关系,力图以陈腐的思想扼杀方兴未艾的国文、国语教学;新派则把“道”强调到了脱离“文”的不适当位置,“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
解放初期,“国文、”“国语”的学科名称被“语文”所取代。
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
与辛亥革命后国文教材改编举步维艰的情况相比,建国初期,语文教材建设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
教材内容富有思想性,教学内容进步、健康、丰富、新鲜,清除了旧时国文课本中的陈腐、落后甚至反动的东西。
当然,由于时间仓卒,在巩固革命政权的特定历史时期又很难避免要特别强调政治因素。
随后,在全国开展“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热潮中,许多教师感到语言、文学混教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提出分科教学的意见;随着1953年苏联专家普希金教授关于《红领巾》教学意见的发表,要求语言、文学分科的呼声越来越高。
“文”与“道”结合初探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7-0104-02 语文集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为一体。
就其内容而言,或有服人的说理,或有动人的事件,或有感人的形象。
所以,文道合一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但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必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有所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文”“道”的有机结合。
一、结合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从语文教材看,有的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奉献精神;有的课文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课文颂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为了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简介作品时代背景,激起学生和作者作品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教学夏衍写的《种子的力》一文时,提问学生:种子的力重点是什么?生:是力,指种子的力气、力量。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种子的力?在学生对这个问题不理解时,开始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白以下几点:①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抗击日寇的侵略。
②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中国大片土地沦陷。
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求和,散布“亡国论”的悲观情绪。
③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种子的生命力,借小草的顽强斗争精神唤起民众,激励人们的斗志,坚持抗战到底,夺取胜利。
并以此文来批驳那些反对抗战的奇谈怪论。
这样,使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句含义、明白所述的道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以读激情文章表情达意,有的比较明确,有的则较为含蓄。
由于学生受经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对于显露于字面的意思容易捕捉和理解,而对一些“含而不露”的意思则需反复朗读、品味。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感情,与文章产生共鸣。
融文于情,融情于文,从中悟出“道”之所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结合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识别真、善、美,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操、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正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文道结合。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的最大特点。
一.以语文学科特点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美。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语言是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
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运用汉字的人比运用其他语种的人更具有想象力。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美,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
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在课外阅读时,我让学生朗读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读这首诗,许多学生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实际上,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就是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
文字的表达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所以,是否找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积累知识,充实自己,方能破译汉字中的“密码”,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2013.09童丽娟文道结合历来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虽然近年来我们不必刻意追求每篇文章皆能“文以载道”;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一直都是古今教学的重点内容(只不过每个时代道的具体内容、要求、服务对象有所出入而已),教书育人也是身为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当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不发挥教育职能教师的全部技能和全部知识就会是一堆死学问。
”结实了教学中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教育和教学的统一性与内在联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人为本”一直是我们的教学宗旨。
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育人的艺术。
所谓只“红”不“专”的人是废品,只专不红的人是危险品,废品充其量只是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危险品则会阻滞时代的发展,甚至使社会倒退。
笔者在教学实践以及与同行门的交流中,更是深刻意识到人品教育在当今职校学生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高校招生全面放开,教育走向市场化后,生源渠道越来越复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正像俗话说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面对这一客观形势,“如何做人”、“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表现”、“如何摆正自我表现与集体的关系”等等问题都摆在了面前。
许多学生正因为对这一系列根本“思想”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了一些言语、行为上的偏差。
因而,对于这类学生来说“道教”(道德教育)不但不会过时,而应及时“补修”。
当然,教学过程中的死刑教育应寓于知识教学之中,两者不能脱节或架空。
每门课都可根据各自的学科特色,从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具体手段出发,才能“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收到“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
作为以提升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为目标管理之一的语文教学则更应注重“人”的因素。
最早提倡语文教学艺术的近代教育家梁启超曾经提出“变法”必先“变人”,“变人”必须“育才”。
蔡元培先生则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明确的规定:“其内容则是军国主义(即体育)当占百分之十,实例主义(即智育)当占其四十,德育当占其二十,美育当占二十五,而世界观则占其五。
文道合一,返璞归真——例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我们组织语文教学的纲。
在教学中,既让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又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的佳境。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清楚什么地方体现了人文性,什么地方体现了工具性。
大多是“跟着感觉走”、“跟着经验跑”,这也就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1.紧扣文本细解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
”当前,老师们都重视了对文本的解读,鼓励学生有一双“慧眼”,探寻到文章里的精彩语句,咬文嚼字。
然而,细解文本并不是死抠一字一词,更不是脱离了教材文本的“脚踩西瓜皮”似的悟到什么就是什么。
譬如一教师在执教《黄河颂》一文时,没有引领学生对诗歌中表现黄河波澜壮阔气势的语句加以分析、揣摩,而是分析到了“黄河为什么这样黄?”的问题。
这种脱离文本的解读,学生既不会体验到诗歌的语言魅力,更不会感受到黄河作为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自己作为英雄的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荡然无存,于文本无效,于学生无益。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品味文中的精彩之处或者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引领学生品析文中写山水的语句:“水皆缥碧”---颜色---视觉;“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清澈---以游鱼衬托水之静---动静结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手法---以弓箭、奔马显现水之急速。
大家可以看到这样的解读,紧扣住了文本,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推敲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教材,感受到富春江秀丽的风光,体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否正确处理文道统一的关系,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文”与“道”是借用古人的说法,“文”泛指语文的表达形式,“道”泛指语文的思想内容。
语文里形式和思想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所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正好说明“文”与“道”的辩证关系。
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首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的统一的根本要求,这一原则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是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语文的形式和内容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
因而教师要自觉地、有目的地运用文道统一的原则,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如,在语文课文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不能专以内容来讲,它不是政治课,《鸿门宴》也不是历史课,而《宇宙里有些什么》也不能当自然知识课文看待,专强调内容。
讲它们的基本目的,一方面学习其内容,更重要的在于学习它们的表达形式。
这是在性质上语文和其他所有学科都不同的地方。
学习《食物从何处来》,在解释为什么“世界上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靠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一切生物都是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来获取食物的”时,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
其次,文道统一的原则,还体现在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训练的关系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读写听说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读写听说训练必须以正确的观点为指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如鲁迅的小说《药》和《阿Q正传》,写出了旧中国劳动群众愚昧麻木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个病态的形象,意在警策国人自省自强。
《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江三峡》让人从作者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感受到祖国锦绣山河的壮丽美等。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摘要] “文”和“道”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形态各异。
本文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文道同一,以此促进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关键词] “文”;“道”;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一般来说就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我们主要是以“文”为主体,而”文”又总是和“道”关联在一起;并且,作为缘起于母语的语文来说,学“文”必然是和得“道”——情意、思想、精神、境界等紧密相关,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文”和“道”是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虽然孔子对“文”、“质”关系的表述就给了我们较好的启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2011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另一角度也显示了二者的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的表现却形态各异。
下面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以此促进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文以载道我们一般认为,世界是先于“我”而存在的,真理是对事物运行规律的客观反映,人是通过认识的方式而明知世界及自我的,而语言就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真理的手段。
我们一般认为是先有物,然后再给它命名;或者我们的任何表达都是对某个事先就存在在那儿的东西的言说,语言就是给某物贴上一个标签、冠上一个名称而已,它的功能与其他人工符号一样,都只是传送现成的观念。
我们一般认为,语言本身不产成内容思想,语言的意义只在于表征语言之外的现成东西,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物理的,不管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
对于我们来说,语言虽然是重要的,但无论如何它只是一种工具,还有比它更重要、更主导的——道(情意思想、品质精神等)。
润物细无声谈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即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道”:指通过文木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爱心的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人。
小学语文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是实施德育的有效工具。
在教学中,涉及到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问题,学生认知程度的不同也会表现为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旦所学知识与己有的道德认知发生碰撞,提出问题时,如何让学生解疑,了解文章所载的“道”、乃至更深层次的“道”昵?
一、尊重文木、“吃透”文木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奠基时期,作为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品质、养成良好习惯。
柳斌同志也曾说:“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木。
”可见,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木任务是教书,最终目标是育人,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木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解读文木,要“在文木中走几个来回”。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卜六个方面。
(1)研究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中提供的文字提示、作业要求等文木内容,欣赏教材中出示的图片,对照教参进行探究比较;(2)确定课的类型:按领域特点划分课程内容,注意不同领域的阶段目标任务;(3)制订教学目标: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制订教学目标,要准确、实际;(})制订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初、,找准教学内容需要明确的知识点以及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较难掌握的操作方法等;(5)教学准备:精心准备美观实用的教学课件、教学用具、教学范画,查找欣赏作品的相关资料;(6)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清晰,阶段目初、明确,要有针对性、导向性,体现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落实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法。
二、尊重文木、解读文木
每篇文章都有其不同的写作目的,而将其纳入教材则有其不同的编排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施教,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
教师只有在尊重文木、吃透文木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好文木,带领孩子们准确解读文木。
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学生认为“周总理跟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支持浪费。
”针对这一观点,我问他们:“课文是表达批评周总理的意思吗?”学生们都不太同意,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木,感受周总理平易近人的特点,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是在我国人}}增长的近十几年提出的措施,学生在读、思、辩的过程中轻易地解决了这个看似很难的问题。
三、尊重文木、超越文木
教材是“道”的载体,是证明“道”的具有说服力的文字,作为教师应好好钻研教材,但不应被教材束缚住思维,应从培养、教育人的大局着眼。
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延伸,有意义、有价值、也有实施的必要。
它的作用在于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质疑,要分析孩子质疑的份量和力道。
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交流对撞场所和空间,让他们在对文木的“疑”中提升语文素养,渗透德育思想,填补知识与道德的空白,
弥补缺失。
要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吃”文木,而是利用文木解读更多信息,引发个性化的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