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教学大纲、日历(2011)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7
教案11-12 电力系统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理解电力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计算原理; 3. 掌握电力系统中常见的分析技术和工具;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电力系统分析问题。
二、教学内容1.电力系统简介–电力系统的定义和分类–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电力系统的工作原理2.电力系统分析方法–潮流计算–故障分析–稳定性分析3.电力系统分析技术和工具–潮流计算软件–短路计算软件–稳定性分析软件4.电力系统分析案例解析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提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电力系统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步骤二:知识讲解1.电力系统简介–介绍电力系统的定义和分类,包括输配电系统和发电系统;–阐述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配电网;–解释电力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能量转换和能量传输。
2.电力系统分析方法–介绍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包括节点潮流和支路潮流的计算方法;–讲解故障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包括短路电流和故障类型的判断;–阐述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动态稳定性和静态稳定性的分析。
3.电力系统分析技术和工具–介绍常见的潮流计算软件,如PSAT、PSS/E等,及其使用方法;–简要介绍短路计算软件和稳定性分析软件,如ETAP、DigSILENT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根据教材提供的电力系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步骤四:总结归纳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电力系统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鼓励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注意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2.注意提问的方式和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作业评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和准确性,评价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电力系统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基础知识
英文名称:Basic Knowledge about power system
学时:20~30
学分:1.5
适用专业:非电力专业
课程性质:选修
先修课程:数学、物理、电路原理、电机学、电子技术
一、课程教学目标
“电力系统基本知识”是非电力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熟悉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组成及特点,电能的输送和分配、主要组成元件结构及工作原理,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接线图,电能质量指标及中线点运行方式;深入了解发电厂类型、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输变电基本原理及其主要设备;初步了解电力系统的调度操作与电网运营管理、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经济运行;了解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性的概念、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电力系统的雷电过电压及接地;了解电力市场的概念。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能基本建立电力系统的概念和模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68 实验:8)一、教学基本要求1、使学生了解继电保护的发展,应用以及在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深刻理解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所担负的重要任务。
2、要求学生掌握电流保护,方向性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和差动保护等几种常用保护的基本工作原理,实现方法和应用范围。
3、要求学生了解各重要继电器(电流继电器,方向继电器,阻抗继电器,差动继电器等)的构成原理,实现方法,动作特性和一般的调试方法。
4、要求学生掌握电流保护,方向性电流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各种原理继电保护的整交计算基本原则和各保护之间的配合关系。
5、要求学生了解并熟悉电力系统各主要文件(发电机、变压器、母线、各级电压的输电线路)的故障类型,不正常运行状态及相应的保护方式。
二、教学大纲1、绪论(2学时)1.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任务及其在保证安全供电方面的作用;1.2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和保护装置的组成;1.3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1.4继电保护工作特点,发展简史和现状。
2、电网的电流保护和方向性电流保护(17学时)2.1单侧电压网络相同短路的电流保护;2.2电网相同短路的方向性电流保护;2.3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中接地短路的零序电流及方向保护;2.4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网中单相接地故障的零序电压。
3、电网的距离保护(17学时)3.1距离保护的作用原理;3.2阻挠继电器;3.3集成电路型方向阻挠继电器的接线和特性分析;3.4阻挠继电器的接线方式;3.5距离保护的整交计算原则及对距离保护的评价;3.6形响距离保护正确工作的因素及防止方法;3.7距离保护装置举例。
4、输电线路纵联保护(7学时)4.1输电线路纵联差动保护;4.2输电线路的高频保护;4.3微波保护简介;4.4输电线路纵联保护发展趋势。
5、自动重合闸(5学时)5.1自动重合闸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要求;5.2单侧电源送电线路晶体管型三相一次重合闸的接线和工作原理;5.3双侧电源送电线路重合闸的方式及选择原则;5.4具有同步检交和无电压检交的重合闸;5.5重合闸动作时限的选择原则;5.6重合闸与继电保护的配合;5.7单相重合闸,综合重合闸。
电力系统自动化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了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具备电力系统自动化相关工程项目的设计、运行和维护能力。
二、课程内容1. 电力系统自动化概述1.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组成部份1.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领域2. 电力系统监控与数据采集2.1 电力系统监控与数据采集的基本概念2.2 电力系统监控与数据采集的硬件和软件配置2.3 电力系统监控与数据采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3.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3.1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分类和功能3.2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选型和应用3.3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安装和调试4. 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4.1 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的基本原理4.2 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的网络拓扑结构4.3 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的协议和接口标准5.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与保护5.1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与保护的基本原理5.2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与保护的技术和方法5.3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与保护的应用案例6. 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案例分析6.1 电力系统自动化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6.2 电力系统自动化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6.3 电力系统自动化在电力设备维护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3.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核。
4. 期末考试:对学生全面掌握课程内容的能力进行考核。
五、参考教材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第3版),李明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22年。
2. 《电力系统自动化与信息通信》(第2版),王勇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
电力系统自动化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本课程主要包括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概念、自动化设备与系统、自动化控制策略与算法、自动化调度与运行管理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2. 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熟悉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与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 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控制策略与算法;5. 了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调度与运行管理。
三、教学内容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1.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定义和范围1.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历程1.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自动化设备与系统2.1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分类和功能2.2 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3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与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3. 自动化控制策略与算法3.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控制策略和目标3.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控制算法和方法3.3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策略与算法的应用案例4. 自动化调度与运行管理4.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调度与运行管理的基本概念4.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调度与运行管理的方法和技术4.3 电力系统自动化调度与运行管理的实际应用案例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参预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等;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3.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论文,深入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或者应用案例。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电力系统基础课程名称(英文):Elements of Power System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2118871周学时:3 总学时:48 学分:3先修课程:工程数学,电路,大学物理,电机与拖动等授课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目的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基础的特点,以电力系统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方面的基础理论,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又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元件的参数和等值短路、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等。
四、课程目标本课程重点阐明了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电力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深入的认识,并在工程分析、解决电力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培养,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应用打下基础。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1. 课时数:6学时2. 讲授内容或训练技能,重点、难点主要内容:电力系统概述;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要求;电压的变换和电能的传输;电力网络的接线和电压等级;电力系统负荷;中性点的运行方式及特点。
重点:电力系统的组成及特点难点:中性点运行方式及单相故障分析3. 学生学习任务了解电力系统的组成及运行的特点和要求;了解电压变换及电能传输的相关概念;掌握电力系统负荷曲线的分析;掌握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的方式,并会分析其单相故障。
4.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并播放相关实际电力系统的视频。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吴俊勇编写日期:2012年12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90L128Q2。
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课,专业主干课3.学时/学分:64/44.先修课程:电路、电机学、现代控制理论5.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介绍电力系统的组成和基本概念,介绍电力系统静态分析和暂态分析的主要内容,介绍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和暂态稳定计算的模型和分析、计算方法,介绍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和电压稳定的基本概念和判别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电力系统静态分析和暂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计算方法,为后续的电力系统系列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电力系统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讲授、课外自学、作业、实验、专题研究、课堂交流等各个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电力系统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论文发表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四、课程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课外自学、实验、专题研究、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电力系统的兴趣,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全面推进双语教学,采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文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对教材内容和本学科的方向要讲清,鼓励自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堂讲授包括统一讲授内容和个性化讲授内容.统一讲授内容:着重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配以适量的思考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思维.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既重“量”又重“质”,即:既要注重内容的广泛性,又要突出重点。
讲课方式上注重几个环节:1。
问题的引入环节,尽可能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电力系统基础知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基础知识英文名称:Basic Knowledge about power system学时:20~30学分:1.5适用专业:非电力专业课程性质:选修先修课程:数学、物理、电路原理、电机学、电子技术一、课程教学目标“电力系统基本知识”是非电力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熟悉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组成及特点,电能的输送和分配、主要组成元件结构及工作原理,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接线图,电能质量指标及中线点运行方式;深入了解发电厂类型、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输变电基本原理及其主要设备;初步了解电力系统的调度操作与电网运营管理、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经济运行;了解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性的概念、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电力系统的雷电过电压及接地;了解电力市场的概念。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能基本建立电力系统的概念和模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
2. 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组成,发电厂与变电所,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和电压等级。
3. 电能生产的特点,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中线点接地方式。
4. 电力系统发电机、电力线路、变压器的参数和等值电路;线路方程、标么值。
5.电力系统的基本参量,电气接线图、地理接线图、一次图、二次图、施工图,电能质量指标,电压、频率、波型畸变。
6.发电厂及变电所的类型及其电气设备,发电机、变压器、母线、电缆、断路器、互感器、电抗器、绝缘子、套管的结构原理与选择方法。
7.电能的传输、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电力网拓扑结构描述,节点导纳矩阵、节点阻抗矩阵、电力线路的结构,导线、避雷线、杆塔、绝缘子、金具、拉线等。
8.电能质量的概念,设备的额定电压标准,负荷等级、负荷特性、负荷曲线。
9. 电力系统的调度操作与电网运营管理,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经济运行,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平衡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平衡和电压调整,有功负荷的经济分配及无功功率的最优补偿。
《电力系统自动化》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实现电力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的基本手段,是从事电力系统工作的人员必需掌握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工作原理、装置的调试方法以及装置的设计方法,并且学习自动装置对电力系统运行影响的分析方法,从而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各类发电厂、变电所和各种工矿企业供用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工程改造和研究,理解各种电力元件与系统的研究、自动控制装置和系统的运行调试、计算机控制保护系统的运行和调试,掌握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动用计算机进行发电机组、电力系统的仿真研究。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 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内容及其功能。
重点和难点: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内容及其功能第一节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产生、目的及特点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生产第二节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内容及其功能一、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简述二、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内容及功能第二章计算机监控的基本原理…… 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传感器和变送器的基本原理;理解交流采样基本算法。
重点和难点:传感器和变送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一节微处理器一、传感器和变送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二节交流采样基本算法第三章基本测控单元…… 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多种监控单元的整定计算。
重点和难点:可编程控制器测控单元第一节单片机测控单元一、可编程控制器测控单元第二节工控机测控单元第四章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 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知道发电厂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发展历史;了解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控制方式及结构;理解发电厂频率和有功功率自动控制。
重点和难点: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控制方式及结构第一节发电厂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发展历史一、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控制方式及结构二、发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第二节发电厂频率和有功功率自动控第五章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 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知道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功能;了解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原理。
1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 教材及大纲介绍
课程名称: 电力系统 任课教师姓名: 颜伟 课程类别: 必修课 教材名称: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第三版) 主编姓名: 陈珩 修订人员姓名:陈怡 万秋兰 高山 出版时间: 2007.4 授课对象: 电气工程 学院 电气工程自动化 专业 07电气 班 120 人
时数分配 总时数 讲课 习题课 辅导课
课堂讨论 实验 设计 实习 调查 考试 其
他
教学计划 时 数 40 36 1 1 2
课程总学分 2 课内外时数比例 本学期学分 2 每周答疑单位数 1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先修课程主要有“电路原理”、“电机学”、“电磁场”等。它和“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等专业课程有着密切关系。它是其它电力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1、 熟悉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要求,熟悉同步电机、负荷及网络元件的特性。 2、 掌握电力系统各元件参数、电压降落、功率损耗的计算方法。 3、 掌握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及简单和复杂系统潮流的计算方法。 4、 熟悉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原则及电压、频率调整的方法。
参考资料: 1、 华智明,电力系统稳态计算,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11 2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 电力系统基本概念(5学时) 基本内容: 1.1 电力系统概述 F1 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力系统简介(补充) 1.2 电力系统运行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1.3 电力系统的结线方式和电压等级 1.4 电力系统工程学科和电力系统分析课程 重点内容: (1)基本定义:电力系统,电力网络,电力系统的中性点 (2)基本概念:1)电能生产、输送、消费的特点;2)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3)电能的质量指标和经济性指标;4)单一电力系统联合的优点;5)电力元件的额定电压;6)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难点内容: 电力元件的额定电压 思考题: (1) 什么是电力系统? (2) 什么是电力网络? (3) 电能生产、输送、消费的特点是什么? (4) 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 根据可靠性要求负荷分为几级?具体的特点是什么? (6) 电能质量有那些指标? (7) 什么是波形的畸变率? (8) 什么是煤耗率? (9) 什么是线损率或网损率? (10) 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有那些措施? (11) 单一电力系统的互联有那些优点? (12) 有备用结线方式与无备用结线方式分别有那些? (13) 用电设备、线路、发电机和变压器的额定电压是如何定义的? (14) 什么是电力系统的中性点? (15) 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有那些?分别有何特点及适用范围? 习题:1.1 第二章 电力系统各元件的特性和数学模型(9学时) 2.1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和数学模型 1)隐极发电机的功率极限 2.2变压器的参数和等值电路 1)型和型 2.3电力线路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3.1 电力线路结构简述 2.3.2 电力线路的阻抗 2.3.3 电力线路的导纳 3
2.3.4 电力线路的数学模型 1)一般线路的等值电路 2)长线路的等值电路 2.4负荷的运行特性和数学模型 1) 用电负荷、供电负荷、发电负荷 2) 负荷的静态特性和频率特性 2.5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 1)标幺制及其应用 2)多电压等级网络的等值电路与阻抗归算 思考题: (1) 根据复功率的定义,如何理解有名制或标么制形式的三相功率与单相功率的关系?如何理解无功功率的正负与电压电流相量的相位关系? (2) 发电机组运行的约束条件及其受制因素是什么? (3) 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与最大功率的关系是什么? (4) 如何理解双绕组(或者三绕组)变压器的短路参数(Pk、Uk)与空载参数(P0、I0)? (5) 双绕组变压器的阻抗导纳参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与三绕组变压器有何不同? (6) 变压器的两侧(或三侧)有不同的额定电压,其阻抗导纳公式中的额定电压是那一侧的额定电压?选择不同的额定电压,其阻抗导纳参数的物理意义有何变化? (7) 变压器的额定电压与分接头电压有何关系?同一侧的分接头电压可能有多个,在阻抗导纳计算公式中若采用分接头电压代替额定电压,其阻抗导纳参数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8) 变压器等值电路的节点与其电气接线图中的相应结点是否相同(具有相同的电压)?若不相同,如何修改等值电路使其相同? (9) 如何计算变压器的变比(额定变比和实际变比)?考虑理想变压器支路,如何确定变压器的等值电路?如何根据变压器的阻抗导纳参数来确定相应的等值电路? (10) 普通三绕组变压器的结构与漏抗大小的关系是什么? (11) 等截面积的架空线单导线和分裂导线与电缆线路在电阻、电抗、对地电纳方面的差别是什么? (12) 三相架空线的导线半径和几何均矩的大小与导线电抗、电纳和电晕临界电压的关系是什么? (13) 电力导线的电抗、对地电导和对地电纳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因素,分别与导线的哪些因素有关? (14) 什么是电晕现象?什么是波阻抗、自然功率、相位系数? (15) 超高压无损线路传输自然功率时,线路的电压幅值、相位与功率因数的特点是什么? (16) 超高压无损线路功率的大小与线路首末端电压的关系是什么? (17) 什么是电力系统的综合用电负荷、供电负荷与发电负荷? (18) 什么是负荷曲线与负荷特性? (19) 如何确定多电压级网络的等值电路?如何根据等值电路计算有名值或者标么值等值参数?如何进行多电压级电网的等值参数归算和等值电路的修改? 习题:1.5(a,c,d)1.12 第三章 简单电力网络的计算和分析(6学时) 3.1 电力线路和变压器运行状况的计算 1)电力网络中的功率损耗与电压损耗计算及电能损耗的概念 3.2 辐射形和环形网络中的潮流分布 4
3.2.1辐射形网络的潮流分布计算 3.2.2 环形网络的潮流分布与功率调整 思考题: (1) 基本概念:电压降落、电压损耗、电压偏移、电压调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年负荷率、最大负荷损耗时间、年负荷损耗率、线路输电效率。 (2) 高压输电线路分别在空载、带纯感性负载和纯有功负载时,首末端电压的幅值与相位的关系是什么? (3) 什么是变压器的铜耗与铁耗? 必须掌握的公式 (1)对地导纳的功率损耗公式,串联阻抗的功率损耗与电压降落(横分量和纵分量)计算公式。 习题:2.5 4.3 2.9(a,b)2.15 第四章 复杂电力系统潮流的计算机算法(6学时) 4.1.1节点电压方程 4.1.3 节点导纳矩阵和节点阻抗矩阵 4.2功率方程及其迭代解法 4.2.1功率方程和变量、节点的分类 4.3牛顿.拉夫逊潮流计算(极坐标形式) 思考题: (1) 节点导纳矩阵元素的定义和物理意义及节点导纳矩阵的特点是什么? (2) 极坐标形式的潮流方程计算公式? (3) 功率方程中变量的分类是什么? (4) 节点的分类及其特点是什么? (5) 为什么要有平衡节点? (6) 牛顿拉夫逊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7) 独立潮流方程组的构成、待求变量与节点类型的关系是什么? (8) 牛顿修正方程组及其特点? (9) 牛拉法潮流计算的步骤? 习题:3.3 3.11 第五章 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6学时) 5.3 电力系统频率的调整 重点:发电机和负荷的频率特性,一次调频、二次调频与三次调频的概念与计算 思考题: (1) 频率调整时负荷变动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 (2) 频率调整的方法及其特点是什么? (3) 负荷变动与频率调整的关系是什么? (4) 什么是可供调度的系统电源容量、备用容量、热备用和冷备用、负荷备用(事故备用、检修备用、国民经济备用)? (5) 两类备用容量的关系? (6) 有功功率最优分配的主要内容? (7) 各类电厂的运行特点? (8) 各类电厂的投切费用特点? (9) 各类电厂的运行费用?水-原子能-火 (10) 什么是水电厂与热电厂的强迫功率? 5
(11) 发电机、负荷与系统的单位调节功率定义及物理意义? (12) 发电机、负荷与系统的单位调节功率的计算公式? (13) 一次调频的功率频率调整量计算方法? (14) 二次调频的功率频率调整量计算方法? (15) 一次或二次调频时互联系统联络线功率调整量的计算方法? (16) 调频厂应满足的要求? 习题:5.4 5.5 5.7 第六章 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6学时) 6.3 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 重点:电压调整的具体措施即改变变压器变比调压、利用无功功率补偿调压。 思考题: (1) 无功和电压调节与有功和频率调整的区别? (2) 常用的无功电源有哪几类?各自有何主要特点(范围、控制方式、与电压的关系、单位投资、维护费用、反应速度) (3) 电压调整时负荷变动及其引起电压的偏移分类有几种?具体是什么? (4) 限制冲击性负荷引起的电压波动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原理是什么? (5) 电压调整针对的电压变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6) 什么是电压中枢点? (7) 中枢点电压的调整方式有那些?什么是逆调压、顺调压和常调压? (8) 电压调整的主要手段有那些?(发电机、变压器、无功补偿及其组合调压等)? (9) 变压器分接头调压或者电容器调压的计算方法?
习题:6.1 6.5 总复习(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