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分析典故运用题解题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高考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方法归纳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在高考中也是必考的一个题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1、鉴赏高中古诗作品里的形象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高中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高中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
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规律(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1、审标题,搜取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
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
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看作者,知人论世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
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高考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能方法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在高考中也是必考的一个题型。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能,期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能1、鉴赏高中古诗作品里的形象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准确知道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义义、暗示意义,准确知道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画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成效等。
3、鉴赏高中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能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照、反语、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形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衬托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消息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判高中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评判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
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乐趣、审美乐趣、价值观念等等。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能规律(一)掌控思想内容的一样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1、审标题,搜取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
幽:深远,偏僻,隐藏的,不公布的。
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看作者,知人论世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爽,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
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知道也就容易很多。
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知道其“豪爽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由于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模糊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3、品局部,抓住关键高考题常常从关键词语(诗眼)动身,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
【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常考意象、典故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该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分析它凸显的形象;④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
表达了什么感情(有时需从结构上考虑)。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4、答题模式: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三、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常考意象、典故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该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分析它凸显的形象;④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
表达了什么感情(有时需从结构上考虑)。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4、答题模式: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三、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分享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分享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分享,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2013年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诗歌鉴赏一、(新课标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二、(新课标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仲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四、(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作者:————————————————————————————————日期: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人物形象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诗中的生动地表现了„„特点(过程),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4.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二.解答思维流程 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或体会其哲理内涵。通常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或动静等角度分析理解。 三.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语 人物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以上人物形象) 四.答题思路 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五.公式 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 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 六.专题训练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洲等地。②欢:指酒。《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首句诗人以汲黯(淮阳,指西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自比,暗示自己是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偶求欢”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难解,抑郁难遣,只能借酒浇愁的心绪。第二句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相吊,怜影自伤,更觉悲凉寂寞,“霜”在此蕴含风寒、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宦游生涯,饱含了几多辛酸!“烛盘”则关合题目中的“夜饮”,真可谓字不虚设。 [参考答案]第二句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等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结合全诗的内容,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从诗的第一、三句,可以看出“我”性格豪爽、洒脱,不拘礼节;从第四句可以看出“我”有高雅的情趣;从题目可以看出,“我”向往隐居山林、超离俗世的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201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分析典故运用
题解题模式
古典诗词鉴赏题型解题方法:分析典故运用型
1 设问方法: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典故7有什么表达作用?
2 设问变式:请谈谈这首诗(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3 解答提示:运用典故型即评析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题型设计上多以考查作用
为主。考生在做此类题时须博闻强记,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
才方便答题。
4 答题模式:(1)点明典故出处。(2)简要说明典故的作用。(3)点明运用典故
的表达效果。
5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
微醉。
请谈谈本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答案:本诗最后一句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借武陵人的归隐生活,表达了
作者超越世俗、高洁的情操,隐约带有欲归隐山林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