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中的泰勒规则_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检验
- 格式:pdf
- 大小:349.01 KB
- 文档页数:5
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应用
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制定方面。
通过计算中国货币政策中利率的泰勒规则值,并将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表明泰勒规则可以很好地衡量中国货币政策,利率规则值与实际值的偏离之处恰恰是政策操作滞后于经济形势发展之时。
这表明泰勒规则能够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参照尺度,衡量货币政策的松紧。
泰勒规则的核心理念是根据通货膨胀率和真实产出缺口对短期名义利率进行调整。
在中国,虽然同时期也有其他形式的货币政策规则,如基于基础货币增长率的麦卡勒姆规则等,但泰勒规则是货币政策规则论的代表性成果,不仅在宏观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广泛使用,而且被许多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规则。
然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也可以借鉴泰勒型规则的框架,但在目标变量的选取方面,有必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相应调整。
广义泰勒规则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估计¹肖奎喜徐世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摘要>本文在扩展基准泰勒方程的前提下,构建了包含金融深化指标、外汇储备变化变量以及中国金融状况指数(FCI)在内的广义泰勒规则函数,并对相关模型进行估计。
研究发现,前瞻性反应函数更好地拟合了中国货币政策变动的产出绩效;货币政策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货币当局的相机抉择行为,可以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并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提供一个名义锚;中国货币当局的利率调控呈现出/逆周期0与/顺通胀0的特征;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缺乏弹性,对广义货币供给的绝对数量并不敏感。
关键词广义泰勒规则货币政策央行反应函数中国金融状况指数中图分类号F83015文献标识码AGeneral Taylor p s Rule and the Estimationof Central Bank p s Monetary PolicyAbstract: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function of the General T ay lor p s rule inclu-ding the index of finance deepening,the change of foreign exchange r eserv es andthe index of China p s financial situation(FCI)by ex panding the orig inal Tay lor e-quation,and estimates the relative models1Conclusions show that the forw ard-lo o-king functio n fits the changes in our m onetary policy output perform ance prefera-bly,the r eg ular of monetary policy co nstr aints the flex ible cho ices o f the mo netar yauthorities1It can stable the inflation ex pectatio n of the public,and provide anamely anchor for the manipulation of m onetary policy1The control of the interestrates of the monetary autho rities show s/rev er se cy cle0and/pro-inflation0feature;The interest rates adjustment of central bank is lack of elasticity,and is no t sens-itive to the adequate quantity o f general money supply1Key words:General T aylor p s Rule;Monetary Po licy;Central Bank p s Re-spo nse Function;FCI of China¹本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运行机制研究0(编号:10BJ L02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收敛性分析与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动态路径0(编号:8151042001000012)的资助。
泰勒规则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近年来,泰勒规则(Taylor rule)在国际经济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泰勒规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泰勒(John Taylor)提出的一种计算实际利率水平的经验公式。
它的出现对于制定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种指导性的参考,下面将探讨泰勒规则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
首先,泰勒规则为货币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参考框架。
根据泰勒规则,中央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应该考虑通胀率和产出缺口两个因素。
通胀率高或产出缺口大时,中央银行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促进经济增长;相反,当通胀率低或产出缺口小时,中央银行应该采取收紧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抑制通胀。
泰勒规则的提出使得货币政策的制定不再盲目,而是基于经济数据和指标,提高了政策的科学性和可预测性。
其次,泰勒规则对于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变得尤为重要。
泰勒规则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框架,使得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可以考虑到经济情况的差异。
通过应用泰勒规则,各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利率政策,避免利率差异过大导致国际资本流动问题。
这有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减少金融风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此外,泰勒规则还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可持续性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成功的重要标志。
泰勒规则提供了一个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胀率的框架,使得经济政策能够在长期内保持稳定。
如果一个国家长期违背泰勒规则所推荐的利率水平,将可能导致经济内外部不平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泰勒规则来评估利率调整的合理性和长期影响,确保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
然而,泰勒规则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泰勒规则是基于经验总结得出的公式,其普适性和准确性并不十分可靠。
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存在差异,因此,泰勒规则在不同国家的适用程度有所不同。
Finance金融视线 2018年3月053泰勒规则及其在我国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李小文摘 要: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指导原则,其中泰勒规则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泰勒根据美国的实际经济数据提出的针对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泰勒规则为各国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依据,因此泰勒规则的适应性分析已成为了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制定货币政策时是否可以以泰勒规则为依据进行了分析,通过Eviews软件进行了模型的建立、估计和检验,发现目前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宜以泰勒规则作为依据,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介目标 货币当局 利率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3(b)-053-03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等银行体系调整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调整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保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并间接地影响收入、就业、物价等最终目标变量,利率、货币供给量等这些变量被称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最初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兴起后,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以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作为依据,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政策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如果继续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那么政策就会出现重大失误。
因此,90年代起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以“泰勒规则”作为依据,确立了以实际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美国运用泰勒规则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依据,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泰勒规则及其政策含义1.1 泰勒规则泰勒规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John Taylor 于1993年提出的,泰勒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几个主要工业化国家在1985年~1992年的实际经济数据研究,发现真实利率是唯一能与物价和经济增长率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从而提出了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
开放经济中泰勒规则在我国的阀值协整检验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背景而设定泰勒规则阀值协整模型,并应用极大似然估计和仿真试验实现阀值协整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结果发现: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实际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协整关系的存在表明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具有规则性。
进一步,央行能够根据货币政策的松紧非对称地调节利率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又具有相机决策特征。
调节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央行的上述调节效应很弱,不显著。
由此说明,现阶段以利率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不能保证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
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以便更好发挥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泰勒规则 阀值协整 非对称调节实践经验表明,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最优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但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采取相机决策还是一定的规则却是久争不决的热点课题。
泰勒规则既涵盖了单一规则的理念,又秉承了相机决策的灵活性,因而得到西方学者的青睐,并成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所遵循的规则。
从实际背景看,我国在1996年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但实际运行结果发现,货币供应量指标在可控性、可测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关联度上均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为此,有些作者提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借鉴泰勒规则,采用利率指标①。
进一步,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人民币汇率有管理浮动范围的放宽, 实施泰勒规则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也正逐步成熟。
国内一些学者已就泰勒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本文以现有研究为基础,针对我国的实际经济背景,扩展和改进国内外文献中有关泰勒规则的估计和检验方法,特别是应用非线性阀值协整(下称阀值协整)②,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泰勒规则在我国的长期均衡以及利率的非线性短期动态调节,并基于此结果提出货币政策建议。
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作者:吴敏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11期【摘要】泰勒规则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并被美联储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所接受,对各国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重点讨论泰勒规则理论以及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析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与实际应用上所面临的阻碍,望能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使用泰勒规则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泰勒规则相机抉择规则行事货币政策一、引言泰勒规则自1993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各界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美联储等超过20多家央行所采用,对各国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为规则行事中工具规则的典型代表,泰勒规则挑战了相机抉择在货币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地位,对推动货币政策操作理念的调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泰勒规则被逐渐优化,越来越适应当下经济发展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而言,还不完全具备适用泰勒规则的前提条件,但这不妨碍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泰勒型规则的理论基础。
二、泰勒规则及其发展(一)泰勒规则的提出泰勒规则是新凯恩斯主义代表学者泰勒在综合“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利率规则,他通过比较研究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经济表现情况,结合宏观经济学家的主流倾向总结出泰勒规则,描述短期利率如何针对通胀率和产出变化调整的准则,对后来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被看成是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一次突破。
泰勒规则事实上是一项以公开市场操作为操作工具,以短期利率为操作目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以通货膨胀和经济稳定作为政策目标,以“逆风向行事”作为基本原则的一种货币政策当局的行动指南。
Hetzel(2000)认为泰勒规则既是规范性的又是描述性的货币政策规则。
说它是描述性的政策规则是因为该规则是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操作行为中提炼出来的,它很好地总结了其行为模式;说它是规范性的是因为政策制定者在实践中可以把泰勒规则在更大程度上看做是一项系统性的指南而不是理想化的抽象模型。
货币政策中的泰勒规则一、引言货币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等目标。
而泰勒规则则是货币政策决策者确定利率的一种标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理论支持性。
本文旨在对泰勒规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货币政策决策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二、泰勒规则的基本原理与内容泰勒规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泰勒提出的一种货币政策确定规则,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测度,计算出合理的利率水平,从而指导货币政策决策者进行利率调控。
具体来说,泰勒规则的数学表达式为:r = π + 0.5(P - π) + 0.5(Y - Y*),其中r代表利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P代表通货膨胀目标,Y代表产出水平,Y*代表潜在产出水平。
从表达式中可以看出,泰勒规则将利率水平分为三个部分,即基准利率、通货膨胀偏差和产出缺口,而各部分的权重比例也固定为0.5。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决策者只需关注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是否达到了目标水平,就可以根据泰勒规则计算出合理的利率水平,从而调节货币政策。
三、泰勒规则的理论基础泰勒规则具有比较牢靠的理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来自于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影响短期利率,还可以通过长期利率的预期值,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如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
另外,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稳定市场信心是货币政策决策者的主要任务之一。
泰勒规则恰恰符合这一观点,它可以通过制定透明、稳定的利率调整策略,提高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从而降低市场的风险溢价,促进经济增长。
四、泰勒规则的实践应用泰勒规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货币政策制定中,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以美国为例,美联储自2003年以来一直使用泰勒规则作为货币政策诊断工具,通过计算泰勒规则得到合理的利率水平,从而指导利率决策。
另外,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等也采用了泰勒规则,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泰勒规则被广泛应用于货币政策的调控中。
货币政策中的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启示一、关于泰勒规则1. 泰勒规则的概括与含义2. 泰勒规则在国际货币政策中的应用3. 评价泰勒规则对货币政策的贡献4. 泰勒规则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应用5. 泰勒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引申与适用随着货币市场的复杂化和货币机制的完善,泰勒规则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泰勒规则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泰勒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平衡来制定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
本篇论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二、泰勒规则的概括与含义泰勒规则是一种定量的经验公式,可以用来计算长期和短期利率的恰当水平。
泰勒规则的基本思路是根据通货膨胀率和实际GDP的偏离程度来决定短期基准利率的水平。
通常情况下,当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水平时,短期利率应该上升,反之亦然。
泰勒规则可以用以下公式简单表达:i = r* + π + 0.5(π-π*) + 0.5(y-y*)其中,i 是短期基准利率,r* 是实际利率水平,π 是通货膨胀率,π* 是通货膨胀目标水平,y 是实际GDP增长率,y* 是潜在的GDP增长率。
通过调整变量的不同权重,可以制定出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具体方案。
三、泰勒规则在国际货币政策中的应用泰勒规则在国际货币政策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地区。
一方面,泰勒规则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更加明智的货币政策,避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波动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泰勒规则可以为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促进各国在经济政策上的合作。
四、评价泰勒规则对货币政策的贡献泰勒规则对货币政策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泰勒规则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简单易懂的框架,使得他们更加明确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
其次,泰勒规则可以帮助决策者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应对经济波动,避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波动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泰勒规则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力的实证研究袁靖内容提要:本文基于泰勒型货币政策规则对我国1992 2005年考虑股票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时,利率平滑倾向显著,赋予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权重较大,但不重视应对资本市场价格较大波动。
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机制不畅,导致我国居民和公司资产负债表不健康,应对金融风险能力非常弱。
关键词:泰勒规则;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07)08-0060-04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China sMonetary Policy Based on the Taylor RuleYuan JingAbstract:Based on the Taylor rule,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a s monetary policy during the year of1992 to2005and finds out that when monetary policy authority makes the guidelines of monetary policy,the smooth tendency of in terest rate is si gni ficant,i nflation rate and outpu t gap are given more weights,but the volatility of asset prices is belittled.This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through capital market isn t s mooth in China,which can make the balance sheets of residents and companies unhealthy and residents and companies are vulnerable to financial risk.Key words:Taylor rule;Asset price bubble;Monetary policy reaction function19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国家表现出相对稳定的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相对比较低且波动不大,19世纪90年代后全球发生通货紧缩现象(包括采用通货膨胀盯住制国家和没有采用通货膨胀盯住制国家)并且伴随着利率下降。
货币政策中的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Taylor提出货币政策中的泰勒规则的讨论分析发现Taylor规则拓广了货币理论以及货币政策的研究在实际中的运用认为泰勒规则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即联邦基金名义利率要顺应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以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稳定性并指出Taylor规则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制订的一些启示关键词货币政策Taylor规则中介目标引言货币政策行动通过利率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关于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及利率对宏观经济影响方面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McCallum(1983)的实证研究认为利率是比货币总量更好的货币政策行为指标因为利率吸收了货币总量预测能力(LittermanWeiss,1985),FriedmanKurrner(1992)通过VAR检验认为商业票据利率与三个月国库券的利差对真实收入的预测能力不仅高于货币总量而且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利率这证明了包含长短期利率信息的收益率曲线作为中介指标的重要性随后Taylor(1993)提出泰勒规则认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真实利率是惟一能够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调整真实利率应当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泰勒规则提出后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部分是对实际货币政策进行理论概括部分是对最优政策进行分析Taylor(1999)McCallum(2000)采用历史分析法分别使用美国、英国1962-1999年日本1972-1998年经济数据对泰勒规则进行了检验认为规则信息(rulesmessages)比目标变量更明显依赖于指定的政策工具Clarida,GaliandGertler (19972000)采用反应函数法对泰勒规则进行了检验对两类国家G3(德国日本美国)E3(英国法国意大利)货币反映函数作了估计得到在不确定情况下的通胀目标优于固定汇率目标的结论并以此为一种手段为货币政策去获得一个名义锚(Nominalanchor)JuddandRudebusch(1998)GerlachandSchnabel(1999)Nelson(2000)将历史分析法与反应函数法结合起来在分析货币历史数据的基础上估算中央银行的反应函数这些研究涉及到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以及欧洲中央银行等主要货币组织Levin,WielandandWilliams(1998)对美国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得出联邦基金利率一阶差分对当期产出缺口、一年期平均通胀率及目标通胀率差值作出反应的规则该规则在不确定情况下是稳健的且一阶差分规则优于Taylor(1993)规则ChristianoandGust(1999)采用一些国家的经济数据检验了泰勒规则的操作特征得到当通胀增加时名义利率增加大于11当产出相对于趋势变化时利率没有作出相应变化的结论LawrenceBall(2000)建立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规则通过在泰勒规则方程中添加汇率变量来决定利率央行选择的政策工具是利率或货币条件指数GiannoniandWoodford(2002)将工资与价格粘性引入泰勒规则并考察了新规则的稳健性Clarida,DouglasLaxtonandPaoloPesauti(2003)建立了一个简单IFB(Inflation-Forecast-Based)规则它不是依据直接均衡利率估计而是对通货膨胀预期给予较大的权重结果表明这种规则比通常的泰勒规则表现好国内学者谢平罗雄(2002)运用历史分析法与反应函数法首次将中国货币政策运用于检验泰勒规则得到泰勒规则可以很好地衡量中国货币政策运用水平的结论并认为利率规则值与实际值的偏离之处恰恰是政策操作滞后于经济形势之时建议泰勒规则可以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参照尺度用以衡量货币政策的松紧综上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有理论与现实基础的在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今天选择一个恰当的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规则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央行在掌握稳定的市场化利率规则后就可以很好地估计出利率变化对总产出、货币供应量水平以及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大小,从而有效地实现稳健货币政策的目标也正由于此国外有大量文献来对利率市场化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研究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历史的局限性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构建适合我国未来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稳健货币政策规则为国家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关于泰勒规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把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宏观经济调控领域发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就是预算平衡案被通过在新的财政运作框架下联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过扩大开支、减少税收等传统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货币政策就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工具面对新的局面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而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这就是现在美国金融界的“泰勒规则”(TaylorRule1993)Taylor(1993)认为政策规则不一定是政策工具的固定设定或一个机械的公式规则型行为是系统地(而不是随机地)按照某一计划实施货币政策Taylor用一个简单的政策规则来说明政策的制定即一般的“泰勒规则”其模型表达式为其中是中央银行用作工具或政策目标的短期名义利率即在一天或一周内能够控制的利率;是长期均衡的实际利率;是最近期通货膨胀率的均值(预期通货膨胀率);是中央银行目标通货膨胀率;是产出缺口Taylor于1993年对美国1985-1992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指定=2%=2%而是前四季度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潜在产出则由实际GDP的对数进行线性趋势拟合于是模型变为他的研究发现如果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即产出缺口且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目标值即则经济可保持在稳定且持续增长的理想状态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美联储目标一个百分点利率就应当提高1.5个百分点;如果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一个百分点则利率就应该降低0.5个百分点这种规则与联邦货币政策实际操作拟合的很好只有1987年当美联储对股灾做出反应时规则值与实际值有一个较大的差距因而可以说美联储的货币操作是按照泰勒规则来进行的泰勒规则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即联邦基金名义利率要顺应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以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稳定性如果产出的增长率超过潜在水平或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超过目标通货膨胀率则使实际利率偏离实际均衡利率货币当局就应运用政策工具调节名义利率使实际利率恢复到实际均衡利率在泰勒规则的指导下美国对其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实行利率平滑货币政策货币当局以实际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通过控制短期利率使之沿同一方向逐步小幅变动而只在经济运行情况变化时通过稍微改变利率的方向给市场传达明确的政策信号促使市场自动进行调整有关启示在金融学领域中一般把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归结为五个方面高度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市场稳定但是上述几个目标往往是有冲突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达到这几个目标并且货币政策对这几个目标的贡献度是不同的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即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放在保持物价和金融市场稳定方面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分五种基本类型即汇率目标、货币总量目标、利率目标、通胀目标与隐性货币政策目标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中的所谓“规则”是指在货币政策予以实施之前事先确定并据以操作政策工具的程序或原则如弗里德曼主张的“单一货币增长率规则”;“相机抉择”则指中央银行在操作政策工具过程中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束缚而是依据经济运行态势灵活取舍以图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自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履行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规则一直处于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具有浓厚的“相机抉择”的色彩尤其在1993年的金融体制改革之前更是如此相机治理的货币政策呈“松—紧—松”的态势经济运行总是处于“过冷”或“过热”的交替之中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已经开始出现明显变化目前无论是决策部门还是研究部门都渐渐形成了“不能依靠货币刺激经济增长”的观点主张货币政策操作按“规则”行事在“九五”计划中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按季度公布Μ1和Μ2的增长率这一货币政策规则的运用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在现实运作中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出现较多问题诸如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有所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降低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不完全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单一固定规则显得过于僵化固定规则与相机抉择之间灵活度与可信度的冲突尤为明显因此选择正确的政策操作规则对于宏观调控决策者来讲十分重要根据国际金融开放的基本经验WTO框架下会使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发生较大变化笔者认为借鉴国际经验既对政策工具有规则约束又对当前或预测的经济状况作出反应的积极政策规则应是中国当前的最佳选择就目前而言对我们有如下启示第一货币政策制定者应分析研究货币供应量目标是否可靠及将来可否有其他替代物的问题旨在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可仍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中介目标第二由于加入WTO后中国的资本市场将逐步开放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加制定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度很大货币政策目标应该以选择性的区间值而不是固定性的单一值形式给出以便应对各种可能的复杂情形当预测表明经济运行处于预定正常区间时按照预先制定的正常货币供应政策行事;如果预测值低于其中之一则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实行适度松动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测值高于其中之一则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实行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样既可以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避免随意性政策造成不必要的代价又赋予了货币政策一定的灵活性、应变性避免了政策僵化可能造成的损失第三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与利率弹性的增大中国要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借鉴国外运用较为成功的利率市场化下的货币政策规则比如泰勒规则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增长与其历史趋势的偏差、通货膨胀与其目标的偏差进行利率政策决策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刚刚启动利率的灵活性与结构还不可能合理实际的均衡利率难以形成加之我国在汇率方面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而不是“市场汇率制”因此在我国的现行金融体制下货币政策运用难以很好地适合泰勒规则针对我国目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主导的稳健货币政策利率规则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李维刚2001:《泰勒规则、联储货币政策及我国货币调控问题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6期2、谢平张晓朴2002《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1994—2000年中国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253、Litterman,R.B.Weiss,L.1985:“Money,RealInterestRates andOutput:AreinterpretationofPostwarU.S.Data,”Econo metrica,January,1985,Vo1.53,pp29-56.4、Taylor,J.B.1993:“DiscretionVersusPolicyRulesinPract ice.”Carnegie-RochesterConferenceSeriesonPublicPoli cy39,pp.195-214.5、Nelson,Edward.2000:“UK’MonetaryPolicy1972-97:AGuid eUsingTaylorRules,”BankofEnglandWorkingPaperNo.120.6、Taylor,J.B.1999:“AnHistoricalAnalysisofMonetaryPoli cyRules.”MonetaryPolicyRules,UniersityOfChicagoPress.7、McCallum,B.T.1983:“AReconsiderationofSims’Evedence ConcerningMonetarism”,EconomicsLetters,pp67-718、Clarida,GaliandGertler1997:”MonetaryPolicyrulesinpr actice:someinternationalevidence”,NBERworkingpaper, NO.6254,September1997.9、Judd,JohnP.andGlennD.Rudebusch.1998:“Taylor’srulea ndtheFed:1970-1997.”FederalReserveBankofSanFrancisc oEconomicReview.No.3,pp.3-16.10、MarcP.GiannoniMichallWoodford.2002:”Optimalinterest -raterule:IIApplications”.NBERworkingpaper,NO.9420. 12,2002.11、DouglasLaxtonandPaoloPesauti,2003:”Moneyrulesforsma ll,open,emergingeconomics”,NBERworkingpaper,NO.9568 ,march2003.12、谢平罗雄2002;《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3-12。
泰勒规则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思考作者:李艳谭太平来源:《中国市场》2008年第22期摘要:泰勒规则是西方国家评价货币政策效果时的首选中介目标,但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由于经济制度环境存在一定的缺陷,泰勒规则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值得商榷。
关键词:泰勒规则;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泰勒规则作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一个中介指标,是西方国家评价货币政策效果时的首选中介目标,然而对于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由于经济制度环境的缺陷,泰勒规则目前并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泰勒规则泰勒规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J.泰勒教授于1993年提出的著名理论。
他通过7个工业国家数据的模拟分析,发现利率规则最有利于央行保持产出与物价稳定,其中利率规则是指根据产出和物价水平与设定目标值之间的差距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具体用公式表示为:it=r+πt+0.5yt+0.5(πt-π*)其中,it为联邦基金利率,r为实际均衡利率(泰勒教授根据美国资料设定为2%),πt为平均通货膨胀率(本季度与前三个季度通胀率的平均值),yt为实际总产出缺口,以100(Y-Y*)/Y*表示,其中Y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而Y*为潜在产出(按照2.2%的年增长率增长的潜在GDP),π*为设定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值(泰勒教授设定为2%)。
泰勒规则作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中介目标,泰勒认为它的政策含义是:实际均衡利率为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为了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稳定,名义利率要顺应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如果实际产出增长率超出潜在产出水平,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或者预期通货膨胀率超过通货膨胀目标水平时,也就是说,当存在着GDP的缺口及通货膨胀缺口时,实际利率就会偏离实际均衡利率,此时,中央银行就应当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名义利率从而使实际利率恢复和保持在实际均衡水平,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泰勒规则货币政策操作实际上遵循着双重规则——“稳定货币增长规则”和“泰勒规则”,而且是将所有变数归入真实利率指标来考虑的宏观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泰勒规则泰勒规则的原理是基于马克思-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观点。
根据凯恩斯经济学,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通货膨胀率和促进经济增长。
马克思-凯恩斯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率和实际产出之间存在着一种牢固的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当实际产出高于正常水平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反之亦然。
具体来说,泰勒规则可以表示为:r=r*+0.5π+0.5(y-y*)其中,r表示名义利率,r*表示均衡名义利率(也就是实际利率),π表示通货膨胀率,y表示实际产出,y*表示潜在产出。
泰勒规则的计算方法很简单。
首先,确定目标通货膨胀率和潜在产出水平。
通常情况下,目标通货膨胀率由央行制定,而潜在产出水平则需要经济学家进行估计。
然后,根据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产出水平,计算出名义利率的调整幅度。
最后,将名义利率的调整幅度加上均衡名义利率,就可以得到最终的名义利率。
泰勒规则的应用范围很广。
首先,它可以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参考指标。
央行可以根据泰勒规则的计算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利率,以控制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泰勒规则也可以用于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通过比较实际名义利率和根据泰勒规则计算出的名义利率,可以评估货币政策是否足够有效,并及时调整政策措施。
然而,泰勒规则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基于凯恩斯经济学的假设,忽视了其他经济因素对名义利率的影响。
例如,它没有考虑到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市场的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其次,泰勒规则仅仅是一种理论模型,实际应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的经济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泰勒规则是一种基于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的指导性制度。
它可以帮助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并衡量政策的有效性。
然而,泰勒规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经济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