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服装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
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
宋有戏曲、唱诨、词说。
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1、综合性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
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
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
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 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
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
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
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
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
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
文化研究155视界观.2021.06论京剧服装的特点及功能作用易琼(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100068)摘 要:京剧服装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在戏剧中的艺术化体现,它是规范的艺术,讲究类型化程式性,同时它也是写意的艺术,坚持唯美的美学原则。
京剧服装具有表明身份、区分场合、助力歌舞、彰显性格的功能和作用,它将人物性格及心理情绪艺术地外化再现出来,使服装与表演融合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关键词:京剧服装;类型化程式性;写意之美京剧服装旧称“行头”,来源于清代的徽班衣箱,包括蟒、靠、帔、褶、衣、盔帽、靴鞋以及其他服饰附件。
京剧服装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在戏剧中的艺术化体现,它成型于清代,以明代戏曲服装为基本样式,并借鉴吸收历代服饰之典型,加以综合和美化。
京剧服装伴随着京剧艺术的演化而不断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
它是规范的艺术,讲究类型化,讲究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有其标准和规律可寻,同时它也是写意的艺术,坚持唯美的美学原则。
具体特点如下:一、类型化程式性的装扮规范京剧服装采用“通用”制原则,服装的设计不受时代、地域和季节的限制,京剧服装只受角色的身份、行当的制约,根据角色的性别年龄、社会身份、基本性情以及特定环境等条件,在现有的服饰中找到合适的行头。
(一)不受时代、地域的限制。
在京剧舞台演出中不分朝代,不分年份,只要是表现封建社会内容的历史剧目,一律穿着同样款式的戏装和头饰。
比如不论哪个朝代的帝王,都穿戴同一样式的帝王服装;不论哪个时代的丫环,都穿戴同一样式的行头。
《捉放曹·行路宿店》的陈宫和《清官册·馆驿》的寇准,二者一人在汉代,一人在宋代,相隔数朝,但是因为他们都是由老生来扮演年轻正直的七品县令,所以便同为头戴黑高方巾、足穿黑厚底靴、身穿蓝褶子的着装。
传统京剧服装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它不受生活逻辑的制约,但是在具体的演出中,什么人物、什么行当穿什么衣服却是有严格的规定,服装必须符合戏中人物的身份特征,不能随意改变和更换,因此京剧装扮艺术中也就有了“宁穿破,不穿错”的服装原则。
论戏曲表演的综合性艺术特征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经过几百年的漫长发展历程,才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剧体系。
戏曲本来源于我国民间的滑稽戏、歌舞、说唱等形式,当下,已经成为中国戏剧主流的话剧。
对于中国戏曲表演的特征,综合戏曲家来说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等等。
戏曲艺术讲究唱、做、念、打,表演艺术和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戏曲艺术的诸多特征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时到今日,戏曲才构成了独特的形式,在中国戏剧的发展中戏曲这个奇葩发挥着其耀眼光芒。
中国戏曲表演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种综合性,海纳百川,汲取各种精华并不断创新,是诸多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特别的戏剧表现形式。
中国的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众多艺术形式于一身,并且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中国戏曲富于个性,在中国的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
戏曲艺术主要包括舞蹈、音乐、诗歌,而且还包括化妆、造型、服装、美术等方面。
中国戏曲的这些艺术因素综合起来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就是艺术美。
首先是需要一个完美的剧本为基础,这样,才有可能表演出绝伦绝美的戏曲,获得更多观看者的赞赏。
在这其中,音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故事情节配乐,为其增添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让表演出来的戏曲更加深入人心。
戏曲表演是离不开音乐的,它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艺术语言。
因此,音乐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
清末学者王国维说过:“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一言道破了戏曲的特点。
中国戏曲与中国的话剧都是戏剧形式的一种,但是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节。
各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舞蹈,所以说,舞蹈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简单但又不平凡的舞台布置,整个舞台布置只是简单的“一桌二椅”,给表演者留下更多的施展空间和表演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表演才能。
而西方的舞台结构复杂繁多,中国与之截然不同。
相反,中国的戏曲表演更注重表演时所用的道具,如:有着艺术气息的服饰和惟妙惟肖的脸谱等,让起舞台效果更加鲜明。
京剧是国粹之一,其服饰又称行头。
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在众多中华戏剧表演艺术中,京剧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也是在对外戏剧交流与介绍工作中最能表现中华传统艺术精华的戏剧品种。
京剧服饰分为大衣、二衣、三衣和云肩四大类。
大衣简介大衣是京剧服装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它的存在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服务。
从技术职能来讲是管、拌、扎、勒,所谓的服装的管理保养,在演出中负责演员的服饰的装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大衣在管理上有很强技能操作以及服饰的名称识别和塑造不同人物着装类型,为此服装的分行对表演起到了保证作用,为艺术的完整,达到预期效果,发挥着集资的智慧和才能,大衣行当在技艺处理上有其自己的范围和特点。
作用大衣类中的服装名称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学士官衣、判官衣、开氅、鹤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宫装、古装、裙、裤、袄以及其它服饰配件。
大衣类中各种服装名称在使用上有它的一定范围,如:表现宫廷帝王将相以及朝廷名官等身份的人物通常穿蟒,身居地方官员则穿官衣,但蟒和官衣都属于朝服及礼服。
皇帝身份的有《上天台》中的刘秀、《金水桥》中的唐太宗等。
身为亲王的有《辕门斩子》中的赵德芳,身为大将的廉颇,官居首相的蔺相如,其它朝廷命官,可为朝中大臣,在面见皇上时必须穿蟒。
另在各历史时期被朝廷称之为"草寇"和敢与朝廷分庭抗礼者,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敢穿着蟒服或自称皇帝或占山为王。
如:晁盖、宋江等。
表现地方官员的知府、知县可穿官衣,在舞台上有一句台词"相府门前七品官",也说明相当与这种身份者均穿官衣,如《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玉堂春》中的潘必正、刘秉义等。
表现帝王、官宦绅士在休闲之时常用服装有:帔,开氅,褶子。
如:《上天台》中的刘秀,《斩黄袍》的赵匡胤则穿帔。
《碧波潭》中的金宠,《文昭关》中的东皋公,《打渔杀家》中的丁员外也穿帔。
又如《锁五龙》中的唐王,《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均穿开氅。
戏剧艺术特色分析报告
戏剧艺术是一种以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舞台场景、服装道具、音乐灯光等元素的组合和运用,将现实生活或想象中的故事、情感展现给观众的艺术形式。
戏剧艺术有着独特的特色,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戏剧艺术具有跨文化的包容性。
无论是古代的希腊悲剧、中国的京剧,还是现代的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戏剧艺术都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发展,并得以相互影响和融合。
戏剧艺术通过表演者的身体语言、情感表达以及舞台效果的营造,能够突破语言的限制,以一种直观、感性的方式传递故事和意义,使观众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共同感受艺术的魅力。
其次,戏剧艺术具有强烈的现场互动性。
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戏剧艺术是现场演出的形式,观众与演员之间产生了直接的互动关系。
观众能够近距离观察演员表演,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表达和身体语言,同时观众的反馈也能够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表演和演出效果。
这种实时的互动关系使得戏剧艺术呈现出活力和真实感,使观众能够更加投入和沉浸其中。
最后,戏剧艺术具有情感共鸣的能力。
戏剧艺术通过讲述和展现人物的故事和情感,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
观众在观看戏剧演出时,会投射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到剧中的角色和情节中,与之产生共鸣,并通过这种共鸣来思考和理解人生、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戏剧艺术通过情感的传递和共鸣,给观众带来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启迪。
综上所述,戏剧艺术具有跨文化的包容性、现场互动性和情感共鸣的特色。
这些特色使得戏剧艺术成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形式。
通过戏剧艺术,观众能够在共同的艺术体验中产生沟通和共鸣,反思与思考,并得到情感和知识的启发和满足。
古代传统戏曲长生殿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美学特点解析戏曲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而《长生殿》则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古代传统戏曲剧目,《长生殿》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到的美学特点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对《长生殿》中的戏曲艺术形式以及美学特点进行解析。
一、古代传统戏曲艺术形式《长生殿》是一出传统的现实题材戏曲,故事情节基于历史事件,并注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其心理活动和命运起伏。
从戏曲表演的角度看,《长生殿》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种表演手法。
首先是唱,戏曲中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唱腔,而《长生殿》则以京剧唱腔为主。
京剧唱腔具有高亢激昂的旋律和独特的音调变化,能够准确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演员通过精湛的唱腔技巧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地表达出来,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角色。
其次是念,念就是念白,是一种讲述剧情、介绍人物性格和动作的表演方式。
在《长生殿》中,念白扮演着串联剧情的角色,常常用于解释一些背景信息和情节转折点,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
再次是做,做则是指动作和表演技巧。
在京剧中,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演手法,通过精确而优美的身体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演员在《长生殿》中通过精妙的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最后是打,打则是指战斗、打斗的表演。
在《长生殿》中,战斗场景多且激烈,演员通过精确而有力的动作来展现角色的英勇和勇气,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斗的激烈与紧张。
二、古代传统戏曲美学特点《长生殿》作为一部经典的古代传统戏曲,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
首先,观众与演员之间形成一种共鸣。
在传统戏曲中,观众与演员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来唤起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而在《长生殿》中,演员们通过真实、细腻的表演来展现角色的命运起伏,使观众能够与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戏剧更加贴近人心。
其次,古代传统戏曲注重造型和色彩的运用。
在《长生殿》中,舞台道具、服装等的造型和色彩都具有独特而精美的艺术效果。
毕业设计摘要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模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传承与世间。
本文通过对电影《霸王别姬》相关服装的分析,结合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征,将中国戏剧中的因素相互结合,从戏曲的源头到发展整个过程着手,对电影中的色彩元素,纹样以及人物的造型进行分析,结合电影中的具体服装设计、造型设计以及舞美设计和表演程式几部分进行具体的分析。
致力于进一步探索戏曲元素在服装表演中的渗透并在其中得到戏曲元素的现代解读,由此来获得对服装表演的启发。
在理论的基础上,借助电影演出的形式传播,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完美的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关键词:戏曲元素,《霸王别姬》,服装设计,中国京剧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excellent template, is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eritage and the world.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ilm "farewell my concubine" related cloth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rama, combines the factors of the Chinese drama, start from the sou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Chinese opera, the color element in a film, patterns and characters of modelling is analyzed, combining with the concrete in the movie costume design, costume design as well as the choreography and performance program sections for specific analysis. Committed to further explore drama elements in the fashion show penetration and get drama elements in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his to get inspiration for fashion show.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with the aid of film performance in 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rt perfect display in front of us. Key words: Element of drama, "farewell my concubine", costume design, Chinese opera.目录1引言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戏曲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沉积之本,戏曲文化的精神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如此,戏曲文化一直给我们当代的设计师们提供着源源不竭的竟敢,当代设计师将传统的戏曲文化以现代的方式表现解读,在其中对服装表演获得启迪灵感,使得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为我们现在人所了解认识,并让其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概观中国戏曲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
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壎《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
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
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
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
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
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
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
由民俗看嫂曲硇gl l t i l i艺术口平顶山学院赵瑞平摘要:民俗是民问艺术的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活态表述.它所运用的艺术语汇之一就是直观形象的戏曲服饰。
在戏曲服饰的样式上.无论是吉祥纳福还是雅俗共赏无不显示着璀璨夺目的中国式样。
关键词:民俗;戏曲服饰;艺术式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众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物质贫乏,生活水平低下。
但他们有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对生活充满着热爱。
面对物质生活的贫困并没有泯灭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幻想,他们常希望来世生活美满幸福。
传统的民俗艺术式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积累过程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产生了。
奴隶社会就出现了服务于宫廷的艺术,随即产生了宫廷艺术的雏形。
而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早。
历史长。
是民俗艺术发展成熟、繁荣的重要阶段。
中国古典戏曲作为以表演为核心的一种艺术样式.与大众娱乐、节庆、祭祀、信仰等民俗活动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甚至它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活动,其内容和形式、繁荣与衰落,都涉及到无数的民俗事象。
可以说。
民俗文化是戏曲创生和发展的土壤。
一、从时间视角看——吉祥纳福的民问式样民同艺术不是一种直接的表达形式.而是通过一个附加的媒介——民俗活动来完成的。
民俗活动是社会生活得集中体现.民俗所体现的是民间生活中代代相传的行为规范和非制度化的仪式、观念。
同时民俗本身是个特定的历史概念。
其本质即在于传承性,即历史的延续性。
研究民俗与中国戏曲服饰艺术,就一定要从历史出发。
从它们的发展轨迹中梳理两者的关系.并从史实和现存民俗中发掘戏曲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活态表述.它所运用的艺术语汇之一就是直观形象的戏曲服饰。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
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
从远古到汉代之前.人类已经有了有意识的角色扮演活动。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124浅谈舞台服装的艺术性表达——《索玛花盛开的地方》舞台服装作为剧中角色的一部分,有着鲜明的个性,它来源于生活服装,又与生活服装不同。
具有独特的依赖性和非自由性。
舞台服装对于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舞台美术的空间样式、风格、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体的艺术效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在舞台上,要成为特别的,围绕某个事件或剧本的要求,由戏剧创作者的意念而吸引观众注意角色。
它需要考虑演员表演所处的特定时间以及戏剧空间,根据导演对于人物造型提出的设定和要求,使服装具有符合人物性格,强化人物特征,反映人物心理状态的表达输出,在这个基础上,对服装进行艺术性创作。
使观众可以形成良好的视觉感受,和剧中人物达到共情,共鸣。
在这部以支教为题材的话剧中,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故事是以回忆的形式,将支教教师景大民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完成他人生最后一课为起点,回忆了他的支教生涯。
景大民是怀揣诗人理想的中学语文代课老师,他响应号召远赴宁蒗,却被分到一个成绩最差的“问题班”,他发现孩子们各自经历着不同的创痛,决定发挥孩子们爱表演的特长,创办戏剧社,通过戏剧影响他们,慢慢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而他也逐步爱上了这片土地。
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支教事业。
通过对剧本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在人物形象上的设计处理,主要分了横向和纵向两条线,横向是海安县城的老师们和宁蒗地区少数民族,纵向是30年的时间跨度。
老师们在海安执教时的服装接近生活状态,既要有80年代江苏县城的特色又要有每个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家庭背景。
而宁蒗地区的少数民族家庭,既要考虑民族特性,又要有每个人的个性,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生长环境决定每个人在穿着打扮上的特殊化。
服装作为戏剧中决定一个角色最外在的手段,还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
所以在纵向的时间跨度里,又有解析时代变迁的使命。
1 民族服装的局限性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
皮影设计的美学特征皮影是皮影戏之简称,皮影戏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皮影戏也叫“灯影戏”、“土影戏”,简称为“影戏”、“皮影”。
是用灯光照射人物或动物剪影(以兽皮或纸板制成)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由皮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伴奏。
作为特殊的民间戏曲和民间艺术形式,皮影设计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
具体而言,这些独特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层面。
一、民族性皮影戏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艺术,因此民族性便成为它美学特征中的核心与关键、亮点与灵魂。
我国的皮影戏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所载,在北宋时就已有演出。
南宋灌园耐得翁所著的《都城纪胜》一书中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
”据说到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
因此,皮影设计首先就要凸显民族性美学特征。
因皮影戏剧目、唱腔、艺人均与我国民族戏曲相近似,故皮影设计也以民族戏曲中的人物造型为主要美学特征,如服装的“帔化”、“蟒化”,图案的“龙凤化”,头面的“戏曲化”,以及整体设计的“图案化”、“装饰化”、“剪纸化”等等,都是民族艺术和民族美学的主要特征。
这种种美学特征,总体上又形成“写意化”的民族美学特征,与西方传统美学的“写实化”特征恰成鲜明对比。
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
”(《艺术学概论》第33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指出:“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
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
”(《戏剧理论史稿》第65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所以,皮影设计的总体民族美学特征,主要是写意化,这与所有的民族戏曲与民族艺术是相一致的。
商洛花鼓艺术特征审美分析商洛花鼓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流传于陕西商洛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商洛花鼓是一种以歌舞为主,伴随着鼓点的节奏,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
在表演形式、音乐节奏、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色,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本文将从商洛花鼓的表演形式、音乐节奏和服饰道具等方面进行审美分析,揭示商洛花鼓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征。
一、表演形式商洛花鼓艺术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舞蹈、歌唱、鼓击等,具有鲜明的舞台性和戏剧性。
在表演中,艺人们通过精彩的舞姿、优美的歌唱和有力的鼓击,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吸引观众目光,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世界之中。
在表演的过程中,艺人们会以华丽的动作和柔美的舞姿,将故事情节通过身体语言生动地展现出来,无论是舞蹈的编排还是情节的演绎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商洛花鼓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音乐节奏商洛花鼓艺术的音乐节奏是整个艺术形式的灵魂所在,它以鼓点为主导,融合了歌唱和舞蹈等元素,具有激昂豪迈、欢快明快的特点。
在商洛花鼓表演中,鼓点的节奏变化多样,有时悠扬缓慢,有时激昂奔放,配合着艺人们的舞姿和歌唱,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
音乐节奏的变化不仅能营造出舞台气氛,还能让观众沉浸产生共鸣。
商洛花鼓艺术的音乐节奏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特色,展现了民间音乐的神韵和审美魅力。
三、服饰道具商洛花鼓艺术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独具民族风情。
在商洛花鼓表演中,艺人们常常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头戴花冠,手持鲜花,身着华丽的服装,犹如仙子下凡,展现出古典美和古朴的风情。
而在表演中还会配合各种民族乐器和道具,如大鼓、小鼓、锣、铃鼓等,这些道具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舞台效果,还为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商洛花鼓艺术的服饰和道具展现了古老商洛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审美趣味,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探析服装表演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摘要:服装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模特、服装、音乐、舞蹈、舞美等各个环节,并将其进行有效地整合,进而给观众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视觉盛宴。
在服装表演中,存在许多艺术表演形式,本文将以服装表演的舞种表演形式作为出发点,从舞台、服装、模特造型、音乐、编排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服装表演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服装表演;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服装表演的表演形势日趋多元化,根据服装表演种类的差异,就需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展现,促进整场表演的顺利进行,为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
由于服装表演的内容和目的各不相同,其中服装表演主要分为程式化服装表演、戏剧化服装表演、探索式服装表演、主题性服装表演及街头式服装表演这五种形式,这五种服装表演都具备其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和丰富内涵[1]。
1.程式化服装表演与戏剧化服装表演中的艺术表现形式1.程式化服装表演的常规性在程式化服装表演中,最常见的表演形式就是传统的T字型舞台,模特从舞台的两端出场,再按照原路返回。
例如在2016年迦达春夏米兰大秀的会场中,舞台的设计及现场的构造都是以时代精神的哲学为基础,采用黑色、白色及灰色这三种基础简单的颜色搭配,来为观众打造一个极简主义的艺术空间,给观众一种高级、简洁的视觉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程式化服装表演的特点就是运用基础的元素快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并将观众的关注点放在模特和服装上[2]。
另外,简洁的T台设计及模特简洁的妆面设计都能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在服装上,让观众仔细观摩服装的设计理念。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在模特的出场顺序、时间设置上进行精心的设计,避免出现观众长时间观看出现视觉疲劳的状况。
1.戏剧化服装表演的生活性戏剧化服装表演不同于程式化服装表演,戏剧化服装表演是将戏剧作品中的灵感应用于服装表演舞台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受到戏剧作品中“再现生活”观念的影响,戏剧化服装表演比较适合具有明确展示定位的消费群体及年龄层对服装的需求。
京剧的审美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京剧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以来,京剧从形成到发展,以其丰富的剧目、华丽的服装、优美的动作、夸张的化装,以及它一辈辈杰出的艺术家,曾吸引了一代代观众,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曾与长城、故宫、圆明园并为中国文化景观的奇迹,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和代表。
(一)写意性中国传统京剧是以“虚拟说”为核心的“写意”艺术体系,这种“写意”反映在,它不拘泥于现实本身的模仿,不去制造观众的舞台幻觉,而是依照“以意为主”的审美原则“虚拟生活”。
京剧写意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符号化上,象征手法很好地在此运用。
第一,京剧的化装是夸张的,其中最能体现符号特征的是广为人知的京剧脸谱。
通过不同的色彩和图案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一般说来,红脸表现忠勇刚烈,比如刮骨疗伤的关公。
白脸表现阴险狡诈,比如司马懿、曹操。
蓝脸表现桀骜不驯,而歪脸经常表现人物的心术不正。
第二,在京剧表演里,不同的服饰装扮有着严格的角色划分。
对每个人物在每一出戏的每一场应该穿什么都有着精细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
京剧界内有一条“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它指的是宁可穿一件已经破旧不堪的戏衣即行头,也不能穿一件不该穿的完好的戏衣。
比如,皇帝都要穿明黄色或正黄色的戏衣,而太子、亲王则穿深黄色或杏黄色的戏衣。
而在剧中扮演乞丐或失意落魄的角色穿的戏衣却叫“富贵衣”。
黑色的衣服,上面缝着一块块形状不规则的各色的绸子,来表示衣衫褴褛、满身补丁。
这种充满象征意味的符号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对于台下的观众来讲,是不言自明的。
第三,京剧的表演是程式化的表演,通过自己的一套规定的动作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比如,两三卒,千军万马;一两步,千山万里。
京剧表演因为舞台大小的限制,不可能完全的写实,因此许多意义的传达都需要京剧表演者的动作以及使用的道具来辅助完成。
例如,京剧舞台上,四个龙套就能代表百万雄兵,而他们在台上转一圈就表示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
【摘 要】戏剧服装的设计审美特征直接决定着戏剧的表现力。本文通过分析戏剧服装在
设计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探讨戏剧服装艺术审美特征及设计特点,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戏剧服装;艺术审美;特征;设计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37-01
戏剧服装作为舞台美术的一部分,在戏剧表演艺术中起着协助与支撑演员完成表演的作
用。戏剧服装是戏剧表演中角色外部形象的重要塑造方式,不仅可以体现角色的身份、个性
以及年龄等特点,而且可以体现时代和民族等不同的情境。在灯光、道具以及音响等协调下,
戏剧服装可以体现不同角色在戏剧表演中的矛盾冲突以及剧本中的内容,从而使观众更好地
理解戏剧表演的情节。
一、戏剧服装的设计因素
(一)造型设计要适度夸张。由于戏剧服装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时需要考
虑其综合艺术审美特征。戏剧服装造型指的是在空间环境下戏剧服装形成的立体形态,主要
通过比例、节奏、均衡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来体现各种服装风格。戏剧服装设计时大体要遵
循这个原则,但是同时要根据表演者的需求,把艺术形象的塑造摆在第一位,根据某些场景
或角色需要进行夸张和渲染,从而突出戏剧人物的性格和身份。例如由于健导演、张柏源设
计服装的《绝代佳人》中,貂蝉、杨玉环、王昭君以及西施四位女主角的服装造型就不仅具
有古典史实的特色,同时还融进许多时代元素,给观众创造出穿越时空的诗情画意。
(二)通过视觉冲击设计服装色彩。人们在对戏剧表演进行观赏的时候,最先闯入人的
视域的是服装及饰品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色相以及冷暖倾向,具有对意境进行创
造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解读戏剧内涵,通过色彩传情,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形象,
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当中。例如《孔雀东南飞》这部越剧作品中,其大胆的深红色
基调的设计产生很好的效果,通过将我国代表喜庆吉祥的大红色用在悲剧的离别情景中,具
有“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三)重视不同材质的舞台效果。对于同一种舞台造型,不同的服装材料就会表现出不
同的风格和效果,因此,在选择面料的时候,运用各种不同质感和手感的面料,进行不同肌
理的设计是服装设计中需要创新和完善的环节。不同戏剧种类具有不同的表演方式,因此也
需要用不同的面料设计服装。例如,对具有唱念和翻打动作的京剧表演进行服装设计时,需
要选择手工刺绣较多的绸缎面料;对歌舞剧的服装设计,则要选择具有较大弹性的适合舞蹈的
面料。另外,一些戏剧服装可以用非面料材质的混合创新使用,既可以丰富舞台效果,还可
呈现令人意外的创新一面。
二、中国戏剧服装的设计特点及审美特征
(一)等级鲜明。根据我国戏剧发展的历程分析,我国传统戏剧始于封建社会,其内容
反映的是当时的民众生活,主要以叙述皇宫里的事情或者歌颂一些知名人士,因而具有明显
的等级制度烙印,其服装设计在样式、色彩以及面料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例如,皇宫
贵族的服装有着红黄蓝绿等十多种颜色,且具有精致的刺绣图案,面料也是最好的,充分体
现出皇室的华贵之气。而戏剧中的百姓服装则是简单质朴的图案设计,且没有鲜明的色彩,
款式相对单一,将平民百姓的普通表现得极为明显。另外,戏剧中人物佩戴的饰物也充分反
映出人物的等级身份差异,例如皇帝专用的九龙冠,皇后公主专用的凤冠以及大过翘,普通
百姓的草帽圈和高方巾等。
(二)色彩多元化。在戏剧表演中,戏剧服装需要具有多元化的服装色彩来配合舞台表
演,戏剧服装的色彩可以将中国戏剧服装的魅力充分展示出来。传统戏剧服饰可以分红绿黄
白黑上五色、紫粉蓝湖秋下五色,以及古铜、月白、灰色、金色和桃红这几种杂色。而且在
戏剧服装的色彩中,红色指的是大红色,绿色指的是蓝色与黄色融合的老绿色,而黄色指的
是明黄色,紫色指的是红与蓝融合的紫红,秋香是橄榄绿,湖是湖蓝色,蓝代表深蓝色等。
因而,戏剧服装是将多种颜色组合设计出上百种搭配来的,具有多元化特色。而不同颜色的
服饰在戏剧表演中具有不同的舞台效果,对于人物刻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元帅穿着的不同
颜色的靠可以凸显出元帅威严的气势和形象。
(三)具有民族性特征。我国戏剧服装在设计内涵上通过吸收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特征,
以其独特的民族魅力远近闻名。不同的传统文化艺术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戏剧服装,例如从我
国唐诗宋词中汲取“意境深远”的表现方式,从我国绘画艺术中借鉴“虚实结合”的特点等,
例如寓意统治阶层的龙凤服饰,象征武将的“四君子”图案等,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
三、总结
中国戏剧服装是传统服饰文化的活化石,其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
化特点,更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思想,因而,戏剧服装在戏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
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戏剧的象征和代表。
参考文献:
[1]李世伟.评剧服装的审美特征[J].剧作家,2007,(5):15-16.
[2]杨红薇.戏剧服装的产生发展及设计与管理[J].艺海,2011,(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