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首先,本文依据国际贸易和产业发

展的理论,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到战略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出发,总结产业演进的规律和理论与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了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作用机制,并对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及趋势。最后,给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与外贸易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对外贸易结构产业结构

China'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theory of the the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rang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to the strategic trade policy,and summarizes the theory and the law about the industry evolution and the strategies that facilitat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and analys the fun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which also builds up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 of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 and tendency of the chang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tructure of foreign tade in our country.at last,we give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de structure

Keywords: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Industrial Structure

目录

一、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关系的研究综述 (4)

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理论关系 (4)

(一)产业结构决定了贸易结构 (4)

(二)对外贸易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 (5)

三、我国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

(一)产业结构现状 (6)

(二)对外贸易结构现状 (7)

(三)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存在的矛盾 (9)

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结构关系的政策建议 (9)

(一)实行产业倾斜,发展支柱产业 (9)

(二)采取务实的产业发展模式 (9)

(三)发展规模经济 (10)

(四)实行大经贸战略 (11)

(五)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1)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经历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关于对外贸易的产业发展政策经历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徘徊与抉择;发展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等新贸易理论导向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部门与国内产业部门的联系随之变得复杂和深刻。因此,分析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部门与国内自身的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就变得非常的有意义了。本文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尝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寻找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产业发展有利的启示。

一、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关系的研究综述

钱纳里和塞尔昆(1975)对影响一国经济结构的一般因素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包括用比重表示的经济结构、人均收入、总人口、净资本流入和时间在内的半对数回归方程[1]。杨全发(1999)用进出口贸易额或分类进出口商品取代净外资流入,以钱纳里的回归方程为一般模型,对改革前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对外贸易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1978年前,第一产业比重与进出口贸易额负相关,工业比重与进出口贸易额正相关,第三产业比重与进出口。贸易额的相关性不显著;(2)1978年后,原料的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初级产品出口与工业比重负相关,而工业制成品出口与工业比重正相关;(3)1978年后,原料、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初级产品进口与工业比重呈显著正相关,而工业制成品进口与工业比重呈不显著的负相关,第三产业比重与初级产品进口负相关,而与工业制成品进口正相关[2]。蓝庆新和田海峰(2002)定义了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将结构变化在总量增长中的效应分离出来,但他们主要是研究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转型的影响,并没有对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理论关系

(一)产业结构决定了贸易结构

一国的贸易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的,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贸易结构层次的高低。根据钱纳里的研究表明,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遵循由低级向高级化的规律,即由轻工业部门向重工业部门转移,而这与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是相一致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和人们的消费偏好都会发生变化,一国的比较优势也会随着发生改变。雷勃津斯基定理指出,当一国经济增长带来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时,较密集使用增长要素的生产部门将扩张,而较密集使用非增长要素的生产部门将收缩。那么在要素

增长的条件下,按照比较优势从事贸易,会使优势产业绝对地扩大,劣势产业绝对地缩小,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其逻辑关系是,因为要素价格,商品价格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化时,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都会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但由于新增要素需要另一种要素相配合,因此可行的方法就是缩减密集使用未增长生产要素的生产以分离出足够多的该要素与新增要素相配合,其结果就必然是密集使用新增要素的产业部门扩张而使另一产业部门缩减[3]。因此,产业要素的变化最终会导致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二)对外贸易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

根据GDP=C+I+G+NX可知,国际贸易的增长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根据以往的数据,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起飞和走向发达阶段,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经济发展可以视为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转换的质和量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由于非均衡发展规律的作用,经济增长带来的经济规模的扩张必然会导致经济结构的演变。

首先,对外贸易结构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中开放部门的增长。对外贸易结构由于各产业的要素贸易依赖程度不等,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各产业的要素供给弹性,使那些受制于国内要素察赋的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样,由于各产业对商品贸易依赖程度不同,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各产业的产品需求弹性,使受制于国内市场容量的产业得到了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对外贸易结构从要素的供给弹性和产品需求弹性两方面同时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变[4]。

然后,对外贸易结构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系。对外贸易结构与国内流程的结合,直接改变了产业间的供求关系。国内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差距,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弥补。对外贸易结构不仅通过产业中间需求,而且通过产品最终需求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供求关系。这样,开放程度越高的产业结构,其与别国的产业结构关联程度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因此,本国产业既有可能利用别国产业弥补自身发展不足,也有可能因依赖外向关联而抑制了本国产业的自身发展。因此,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必然受到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同时,一

国对外贸易结构又是由一国产业结构状况所规定的。这表现在;(1)一国产业结构通过对外贸易结构获取比较利益。一国产业在国际交换过程中,往往出口的是国际价值大于国内价值,本国具有比较劳动生产率优势的产业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国际价值小于国内价值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处于劣势产业的商品,在国际分工中形成符合本国比较利益的对外贸易结构。(2)一国产业结构通过对外贸易结构反映竞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产业的竞争实力通过出口额及其比率来表达。产业的竞争实力越强,其出口结构的比例越高,说明本国产业要素转换效率越

高;而产业的竞争力越弱,其进口结构比例越高,说明本国产业要素转换效率相对较低[5]。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产业竞争能力的变化是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相一致的

三、我国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现状

与改革前的1953年—1978年相比较,改革后的1979年—2009年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前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52年的51.0%下降到1978年的28.2%,由20.9%上升到47.9%(其中工业由17.6%上升到44.1%,建筑业由3.2%上升3.8%),由28.2%下降到23.9%。这些数据表明:这期间,产业结构处于全面极端的失衡状态。说全面,不仅第一、二产业严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建筑业虽略有上升,但也大大滞后于工业发展;说极端,不仅农业滞后于工业已经达到顶峰,而且第三产业比重也发生了极不正常的下降。在后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9年的10.6%,第二产业由47.9%下降到46.8%(其中工业由44.1%下降到40.1%,建筑业由3.8%上升到6.7%),第三产业由23.9%上升到42.6%。需要说明:这个时期,农业年均增速由前一个时期的2.1%上升到4.6%,其比重下降是由于其增速仍然低于第二、三产业。但其下降速度趋缓了。在前一个时期,农业比重年均下降0.88个百分点,后一个时期为0.57个百分点。至于这个时期工业比重下降以及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都没有到位,但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可见,改革以来,原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状况已有很大改善。

但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并没根本解决。其主要根据有二:第一,就农业来说,新世纪提出并推行科学发展观以来,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采取空前未有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作为农业主要产品的粮食产量,2007年—2009年连续三年超过50000万吨,2009年达到53080万吨,改变了1999年—2007年连续九年产量低于1998年产量(这年粮食产量为51229.5万吨)的局面。但当前粮食供需仍是一种紧张的平衡。作为粮食稳产基础的体制、机制和技术、物质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根本解决。因而,作为最重要战略物资的粮食产量不稳的问题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民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也突出反映农业发展的滞后。其主要的直接原因,除了城市化滞后以外,就是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第二,就第三产业来说,在许多工业的产能和产品过剩问题突出存在的同时,经济社会亟须的第三产业(包括为生活服务和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和为高技术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为了说明这里的问题,做点国际比较是必要的。按照毛泽东说法,作为矛盾的普遍性的“这种共

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所以,尽管国外经验有其特殊性,但也包含共性。就其共性来说,就有借鉴意义。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2003年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下中等收入国家为52%,上中等国家为59%,高收入国家为71%。我国已经步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我国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而且大大低于下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这就突出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

从各行业内部来看,主要表现为:

(1)生产集中度较低。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市场集中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009年中国前100家工业企业的销售集中率只有19.3%。相比较而言,美、日、德等主要国家前100家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集中率一般在30%以上。

(2)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与其所拥有大型企业的数量是密切相关的。500强企业规模是反映我国这一水平的最好实例。在2010年世界500强中,美国有152家,日本有88家,而中国内地只有54家(主要是垄断企业),这与我国GDP排名世界第二位,国际贸易额排名世界第四位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3)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较低。由于受计划经济束缚,我国企业大多停留于自成体系的发展阶段,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十分普遍。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产品上下游关系密切的企业见不注重协作配套。与这种格局相对应的是企业的专业化与分工协作水平较低。

(4)行政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由于历史和体制限制的原因,我国许多行业中依然存在着行政垄断现象,如石油、电力、金融、烟草等。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垄断现象将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在行政垄断大量存在的同时,过度竞争现象更是难以克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有1000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更为严重的是,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多头出口、相互压价等现象此起彼伏,电视机、电冰箱、汽车等行业的硝烟仍弥漫正浓,船舶行业即将上演同样的惨剧。

(二)对外贸易结构现状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工业,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不断,贸易纠纷愈演愈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显有发展,贸易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陷入低谷。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

极变化。到2009年第三季度随着世界经济回暖,呈现复苏迹象。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下降16%,进口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而且在进口方面仅次于美国、德国,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贸易对象已达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危机导致外需萎缩的大背景下,由于各级政府和进出口企业认真应对,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外贸经历了七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6%,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多。与此同时,结构不优化、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旧突出,同时出现了贸易顺差急剧扩大、摩擦迅速增加、与宏观经济不协调、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吃紧等一系列新矛盾。

进入2010年,随着各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国家支持外贸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外贸恢复增长的前景可以期待。但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仍然面临着不小的考验。1、经济环境不稳定。09年中国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并实现了8.7%增长,今年温总理在两会期间也预测今年中国经济能实现8%的增长,国内形势还是相当乐观。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上升。09年外贸顺差规模比上年大幅缩小,但随着2010年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恢复,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由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各国政府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国际间的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加大,贸易摩擦和纠纷也势必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3、贸易结构不合理将阻碍对外贸易发展。09年产品低价销售的问题还很严重,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其中有钢铁制品、金属制品等)和机电设备的出口价格下跌幅度较大;加工贸易的增值模式值得探讨。另外在进口方面,09年11月份以来由于进口数量快速增加,进口产品价格回升过快,有可能把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传导到我国,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不利于国内贸易环境的稳定。4、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

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截至08年3月底,5个月累计升值了5.4%,这比2007年前10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9个百分点。近两年来,我国汇率升值步伐放缓,有利于我国的出口的增长,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的问题,反而因我国汇率升值慢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压力,2010年,国家承诺进行人民币汇率重大改革,可以预见,2011年,我国汇率将进一步升值,另外,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高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5、2010年全球资源和能源需求将稳步回升,原油市场由于供给偏紧,需求逐步回暖,价格将呈上扬走势。铁矿石和钢材需求将随着经济复苏力

度加强而出现恢复性增长,价格有相当的上涨空间。纺织纤维及成品、石油化工产品和机械电子产品等工业品的价格也将逐步走高。在全球经济形式不明朗的情况下,一旦世界经济复苏遇到挫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剧烈波动,加大中国企业进出口的经营风险。

(三)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存在的矛盾

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中国商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必然要求中国具有提升出口商品结构的紧迫性,而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当前的经济条件则要求中国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化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或进口替代的更快实现。一方面,当前中国城镇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工业基础难以支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社会上的就业问题[6]。另一方面,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内需求远远大于出口需求,需要出口导向的不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导向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及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它已经越来越难以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因此,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的矛盾己日益明显了。

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结构关系的政策建议

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时代,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推进进出口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使之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也应采取一些相应对策。

(一)实行产业倾斜,发展支柱产业

新贸易理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因其具有的积极外部经济效应是人为干预最有价值的产业,因为高新技术产业一旦成为一国的支柱产业,其创造的知识、技术和创新产品将对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而其在创建之初,往往要花费巨额研究支出,承担失败的巨大风险,如果没有国家的扶持,其发展就会失去原动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比之资本主义国家在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我国应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计算机、汽车、石化、电力、邮电通信、生物、机电、电子等行业和部门。产业倾斜政策主要在资金信贷支付、进出口经营权和配额许可证优惠、减免关税和税收、规范出口退税、国家补贴和采购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7]。

(二)采取务实的产业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贸易模式一直存在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谁优谁劣的争论,争论双方都有各自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材料,因而都显得理直气壮。其实,这两种发展模式都各有利弊,都存在各自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和条件。拿出口导向模式来说,其成功的依据主要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这些国家以少数出口部门为主导来带动经济发展,循农矿业、轻纺等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至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以本国积累为主,广泛吸引外资,产业主要沿海岸带布局。出口导向模式的优点在于,能促使企业按照发达国家的市场标准来组织产销,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尽快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有利于加快产业和技术升级,有利于缓解资金短缺矛盾,从而加速现代化进程。但出口导向模式也存在不足,它受国际环境影响太大,对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存在依赖性,国际市场的些小变化,都会造成国内经济的大波动,而且在出口导向模式下经济部门不健全,少数出口部门畸型发展,一旦触及发达国家利益,就不可避免要遭受制裁。从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出口导向模式要取得成功,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如冷战中的政治军事同盟造成的单向优惠,西方国家的长期低息贷款和有利的政府订货,单方面开放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社会体制相同等。可以说出口导向模式对于那些自然资源贫乏,内需市场狭小,多数工业项目达不到规模效益,只能靠出口来弥补的小国来说,是比较可行的发展模式。拿进口替代的模式来说,其优点在于可以克服出口导向模式的不足,若能成功,无疑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工业化的初步实现。但进口替代模式也存在不足,发展进口替代商品,从开始到最终完成需要一段时间的滞后因而进口替代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永远落后于世界经济主流[8]。另外,发展进口替代商品代价太高,一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商品往往是国内生产处于劣势的产品,要实现进口替代,就要使有限的资源流入缺乏效率的进口替代行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进口替代由于面向国内市场,往往缺乏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进口替代有可能导致政府的长期保护,使“温室”中成长的行业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不宜全国一刀切,都采取同一模式。要根据地方经济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充分发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各自长处,相互取长补短,使两种模式都能较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三)发展规模经济

我国应确定一批具有潜在竞争优势,又有巨大规模经济效应的产品,作为扶持和保护对象,尤其应积极扶持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搞好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按照新贸易理论,基于规模经济的国家间的专业化分工相当随意,历史和偶然的因素,甚至政府的政策,在引导一国专业化生产方向和区位配置时都可能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决定哪些国家按规模经济生产什么产品。因为积极的政府干预可以改变不完全竞争厂商的竞争行为和结果,使本国企业

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占领市场的战略性优势,使国家受益。具体到实践来看,前面讲到的支柱产业都可作为发展规模经济的首选产业。当然具体到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选择,国家应从宏观全局上通盘考虑,尽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避免重复建设。而且,在企业分布地区上也应适当集中,把主要产品合理地分布在全国的某些重点城市和地区,这样也有利于扩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另外还可通过积极发展跨国公司,在国外兴办子公司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整体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并不是放弃利用比较利益,而是使二者更好地结合,互补互益,使我国能以双重优势进军国际市场[9]。

(四)实行大经贸战略

所谓大经贸是指打破部门、地区封锁,实行对内对外经贸各部门的大融合,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大接轨,贸易、生产、科技、金融等的大合作。大经贸战略的目标是外经贸保持适度超前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实行集约化发展;发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改变各地区产业发展雷同化、重叠化的不合理状态,实现规模经营,逐步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出口产业群。为此,可考虑以农副和轻纺产品为当前重要产业群,并着重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机电仪化和成套生产线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今后主导产业群,大力发展大中型电站设备、石油化工产品、电视机、电冰箱、各种机床、计算机产品等;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未来出口战略产业群,依靠政府扶持保护,积极发展光纤通信超导技术产品、生物遗传工程技术产品、航空航天技术产品、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产品、汽车、大型船舶和飞机、计算机更新换代产品等。大经贸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国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极大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际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我们除了在规模经济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应注意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外,还可通过国际贸易和合作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会使得更多的就业人口需要寻找出路。因此,发展第三产业便显得日益重要。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是最能吸纳就业人口的产业,有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已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70%以上。我国只有把第三产业发展上去了,把大量剩余劳动人口吸纳进去了,才能为规模经济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主要结论

当前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而对我们形成巨大的压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与此同时,当前产业结构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加明显。因此,必须从战略上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中国当前而言,工业是重点,服务业是不断扩大和成长的一个产业。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全面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为目标,调整三大产业及产业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提高三大产业内部行业的水平。力求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同步进行。

对于汇率改革,中国必须要逐步缓慢推进,切忌在国外的压力面前大幅让步,对国内外贸企业以及我国的出口造成重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风风雨雨之后,已经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做好包括产业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换,及时发现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切实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素质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以此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的内在素质,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确保中国经济在未来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郑建军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二年半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钱纳里.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 杨全发.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M],2000,125-137.

[3] 高越. 我国进出口对及三个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0(4):7-10.

[4 ]关诗瑶. 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理论关系[J],2008(6):25-26.

[5] 陈同仇, 薛荣久. 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

[7] 李永, 刘娟. 贸易自由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M].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8] 胡乃武, 王春雨. 加入WTO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34-35.

[9] 刘健.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716105218.html,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作者:张芳朱选功 来源:《商情》2016年第42期 【摘要】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资本结构在企业的战略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制约着企业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实现,更影响着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资本结构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但是在实践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一些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 1.企业资本结构的概念 资本结构是指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也就是企业资源的来源。资本结构是企业融资活动的体现。企业获取成长发展所需的资源主要包括两个途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指的是利用内部留存收益筹集资金;外部融资主要表现为发行股票、债券、银行借款等。资本结构优化是指企业以最低的资本成本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资本结构优化的目的。 2.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 最优资本结构即企业在一定经营环境下的最低的资本成本。企业通过利用较多的负债来降低资本成本,但是,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财务风险随之不断加大,破产风险增加会抵消由增加的负债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因此,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的比例应当控制在一个范围内,来实现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最低,进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由于不同的企业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不同的内部环境中,要确定最优资本结构并非易事。确定最优资本结构常用的方法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法,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和企业市场价值最大法。 3.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分析 3.1负债和股权资本结构不合理,较多使用股权融资 债务融资作为企业获得财务支持的重要渠道之一,不仅可以提供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还可以通过利息的税前扣除来获得杠杆收益。适当偏多负债,会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有利于减少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保护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不被经理人侵占。西方的融资有序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的顺序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权益融资。权益资本是向股东筹集的资本金,虽然无需偿还,财务风险低,但是面临着较高的资本成本。过多的依赖股权资本会使原有股东的财富被稀释,对企业的控制权降低。但是,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多利用股票融资的现象,而且较低使用内部融资,造成资本结构的严重不平衡。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国1980-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对进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效应进行测度,对三者计算所得的变化效应值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因果关系检验与脉冲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钱纳里和塞尔昆构建的半对数模型进行改进,实证分析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得到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进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出口贸易结构的结论。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半对数模型 问题的提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不仅要受到需求结构、技术进步等内部因素影响,还要受到对外贸易、FDI 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结构转换时机的恰当选择和途径,对促进该国产业结构优化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作为最大的经济转型体,其对外贸易规模一直在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8671.2亿美元,平均增长16.13%,其增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8.27%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位也随之急剧提升,由1978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2位。对外贸易额增长的同时,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初级产品进出口额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是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有影响,影响程度多大?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 的意义。 文献综述 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到新新贸易理论,关于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特别提到,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贸易理论与产业经济

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doc

关于印发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粤府办[2001]74号 发布日期:2001-8-31 执行日期:2001-8-31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省经贸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加速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我省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制定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发展,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指导思想。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变化的趋势,培育发展增量,优化改造存量,以调整促发展。突出抓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三个环节,使结构调整最终落实到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2.结构调整要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3.坚持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要尽快形成能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自主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各级政府要为促进企业有效地开展竞争、实现结构创新提供政策动力和体制保证。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oc6页)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摘要:资本结构问题是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多数上市公司存在着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对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都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优化问题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优化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筹资形式有限、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等因素,使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现出与成熟资本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巨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资产负债率低,偏好股权融资 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渠道。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企业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源融资即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部分,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类方式。直接融资是指企业进行的首次上市募集资金、配股和增发等股权融资活动,也称为股权融资;间接融资是指企业资金来自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等债权融资活动。也称为债务融资。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一直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权益资金比例接近负债资金的比例,体现出较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公司长期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则很少。显然,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是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区别于西方国家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重要一面,这也说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首选股权融资。 2、流动负债水平偏高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在债务资本中占了很大比例。而过高的流动负债

将减少企业的营运资金,对企业资金周转有一定影响,短期偿债能力降低。一般而言,流动负债占总负债一半的水平较为合理。流动负债的债务风险较大,偏高的流动负债水平使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在利率上调时资金周转将出现困难,从而增加了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 (一)资本成本。它是指公司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筹资过程中发生的筹资费用和用资过程中支付的利息、股利等。资金占用费又称资金使用费,主要包括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者考虑的投资风险。如向股东支付的股利、向银行支付的借款利息、向债券持有者支付的债券利息等。债务融资的成本主要是必须定期定额支付利息,而且到期必须偿还本金,而股权融资的成本主要是股息的支付。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证券市场的规模过小,而投资者的需求却很大,加上非流通股的大量存在,证券市场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利润)和股价都较高,而公司的派息水平则非常有限。由于股权融资无须付息,也就是说资金占用费为0,根据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集资金总额一资金筹集费 用)*100%,便知资金成本为0,而债务融资的成本显然大于0,因此,上市公司自然就将股权融资作为资金的主要来源。 (二)财务风险。是指与公司筹资有关的风险,它可以分为破产风险与股东收益可变性风险。负债是一柄“双刃剑”,既可带来一定的收益,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何把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公司可承受的X围内,是优化资本结构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偿还能力。资本结构揭示了公司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负债比例越小,公司的偿债能力就会越强,但同时也会丧失负债带来的一些好处。所以公司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应选择一个既能保障对债权人有一定的偿还能力,又能保障所有者有较好的收益的资本结构。 (四)盈利能力。从公司的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上说,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即可以留存下来的盈利数量应该是企业现有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一般来说,获利能力强的公司使用的负债资本相对较少,因为它可以通过较多的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分析

2012年第2期(总第123期)E-mail:lnddxb@https://www.doczj.com/doc/a716105218.html,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其中蕴含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以及贸易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出口额从1980年的19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8986亿美元,而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是数量的改变,更多的是商品出口结构在不断优化,但它离将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现阶段要继续发挥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不应拘泥于出口总量的高低,而要关注结构问题。因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于实现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再上新台阶至关重要。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意义 (一)有利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我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但由于我国出口传统优势产业中很多都是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产品,生产粗放,资源能耗水平高,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同时还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推动出口商品结构转型升级,在扩大产品出口总量的同时优化产品出口结构,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外贸向集约型、内涵型增长转变。 (二)有利于改善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和 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很大,这类商品正面临着越来越恶劣的国际竞争环境。首先,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趋于饱和,价格不断下降,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其次,这类产品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越来越受到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的威胁;最后,如果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原料性粗加工产品比重较高,用来进行国际交换就必然处于劣势,甚至出现出口越多亏得越多的局面。因此,要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改善国际竞争环境。 (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是出口结构的基础,出口结构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强化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并关系到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和程度。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将越来越大,将促进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向生产率更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比重过大 虽然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这类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不高,出口利润也较低,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寥寥无几,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随着世界各国都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出口产品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分析 刘丽杰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电视大学(葫芦岛125000) 【摘 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是每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也逐步优化,但优化的程度不显著,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本文研究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加工贸易 竞争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和方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和方向 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农业活动;而我们的农业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技术落后,人均劳动收入也非常低;扩大农业产量,市场容量又有限,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天灾,价格上升,产量却下降,收入也不能提高。结果,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潜在隐患。 要想改变农业或者说农村的落后现状,关键问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但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面的制约因素很多。归根结底概括为:观念问题、创新问题、政府政策因素、自然条件因素、人口素质因素、产业结构组合问题。先说观念问题:由于历史和生产力等诸多原因,农民普遍存在“以粮为纲”的落后农耕思想,粮食生产始终摆在农业生产的首要位臵,多年来以粮为纲、农民就是种地、尤其是种夏粮的农耕思想影响较深,而发展经济作物,从事多种经营,农民怕风险、怕赔钱,这就导致了在经营理念上,存在许多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当然

也是农业发展的动力。长期以来,由于农民长期沿用老的生产模式,即“农户(生产)+公司”,这种模式在现在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农户提供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但农户仅仅限于初级原料的生产,更多的农产品生产附加值被生产公司赚走,这也无法从根本上使农民富起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应当发扬创新意识,从思想上打破原有的生产模式,参与农产品深加工,获得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增值部分的分配权利,使公司让利于民,与农户形成有利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关系,带动农户整体进入市场,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政府政策问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慢的地区,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工作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主导的方式上,或者局限于宣传、参观、考察;或者采取行政指令,强行推广,过多的参与到农业发展当中,而忽视了市场规律的自发调节,这样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是市场情况一变,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农业和农民受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日益需要经营的自主权,所以应当改变传统管理方式,逐步把“政府+农户”模式转变成为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模式,来适应市场的要求。农业作为特殊行业,是受自然禀赋和市场需求双重制约的,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要减少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风险损失,降低结构调整和经济优化的成本,必须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和服务角色。自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人类迈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与粗放型的耗能工业为基础工业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上。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再走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利用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当前的产业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总体上看,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前提下,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同程度地存在。从产业的构成看,我国第三产业的数量不足,目前其增加值在GDP中仅占28%,远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小。特别是各地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式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相当突出,由此带来恶性的竞争、严重的生产过剩和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档次低、产业素质低、产业增值能力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我国工业企业具有国际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约占全部生产设备的23.86%,从产品结构看,低质量、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严重过剩,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却严重短缺,有的还需依赖进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现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我国社会就业结构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增大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一方面,农业是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到2001年仍然有36513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0%,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农业之中,并表现为相对过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不是市场的均衡结果,而是产业结构的一种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扩大,无法大量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分析_1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分析 摘要:资本结构是企业理财的关键环节,也是公司治理的关键。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目前和将来的发展状况,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纵观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融资策略,却发现它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这就需要对它进行优化分析。 关键词: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理论;影响因素;优化方式 1 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1.1 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分为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它往往是企业所无法改变的,因此企业能否盈利及盈利的多少都要被动的受限于它。而对于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应该积极的去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抓住对企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在及时准确的基础上寻找对公司有价值的筹资与投资机会,进而来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1.2 行业竞争情况 首先,要确定企业处于何种行业,因为不同的行业受宏观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影响不同,它们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资本结构。其次,行业的竞争程度也左右了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若一个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其他的商家就有机会进入。但是一个行业的总体利润是一定的,

其他商家的加入会分摊利润使得个别企业利润下降,为了避免财务风险,处于这样行业中的企业应该降低负债比例;相反,如果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低或者是具有垄断性,其他商家不容易挤入分摊利润,这样的企业可以相应地提高负债比例。论文网 1.3 公司规模 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规模越大,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因为大规模的公司一般都是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的分散风险,适于举债,但它们一般都有很多的内部资金可供选择,所以一般来说大规模的公司都会按照优序融资理论先选择内部融资,其次选择负债融资;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的筹资就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银行借款来解决资金问题,所以小规模的公司一般都有较高的负债比例。 1.4 资产结构 资产结构是指企业各类资产科目的构成情况,不同的资产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就会有较多的短期债务资金;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主要是通过负债和发行股票来融资;资产适于抵债的企业,负债的比例也较大;以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为主的企业,一般负债较少。 1.5 现金流量状况和趋势 现金流量状况也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当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较好时就不会出现到期无力偿还债务的局面,可以用负债来解决资金的问题;但是,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好,就不适合多举债,这样可避免到期不能偿债的风险。同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目前可以看见的现金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

报告正文(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 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研究意义: 入世后的中国农业面对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对于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然而,蔬菜、肉类以及水产品出口的屡屡受阻,彰显出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严峻考验,迫切需要分析、挖掘其深层原因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表层原因来看,除了人们关注的国外技术壁垒外,还有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国农产品出口流向和结构过分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且又存在少数品种份额过大、品种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例如,我国对日本和韩国的蔬菜产品、水产品和肉类产品出口贸易密集度指数已经大大超过1,平均值在4-6之间。这种不合理的出口结构极容易导致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产生,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到目前为止,技术壁垒问题已经受到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而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所见的研究成果甚少。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实质是出口市场定位不准和营销策略的偏离。要优化出口结构就要研究市场细分,研究如何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一直是立足国内资源比较优势,奉行“大规模营销(Mass Marketing)”,忽略国际市场的差异化和多样化,把相同的产品和统一的营销策略用在所有的国外消费者身上,一味追求“价格优势”,实行以数量取胜的低价出口策略,企业出口效益不高。 在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今天,要求农产品出口必须开展差异化营销策略,在了解进口国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开展目标市场营销(STP营销),即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出口企业通过对进口国市场细分,选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就能够抓住市场机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市场细分是市场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是一种使用诸多数理分析方法的科学理论,该理论及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优化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高出口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将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研究建立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细分的变量模型,确立选择目标市场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决策技术方法和理论上的支撑。研究成果可供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及政府部门参考,作为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和制定相关政策的有力依据,将对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良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文献查阅表明,近几年许多学者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细分和结构优化进行的研究不多见,大多数的研究属于对现状的分析和定性地提出相关建议,而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并进行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成果很少。以往的相关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关研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及对策和建议 2014年以来,水城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预计到2016年初,全县“核桃、猕猴桃、茶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烤烟”等八大经济作物将突破76万亩,全县粮经比将从40:60调整到20:80。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水城县辖30个乡(镇、街道),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水稻为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3028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水城县至今仍有22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5.58%。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一)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乡一特”要求,对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地区,现行发展了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了猕猴桃、刺

梨、核桃、茶业、特色经果、蔬菜、红豆杉、烤烟等8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前,正形成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基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高效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二)全面推进“三变”工作。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 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当前,制约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弱、相关政策短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成果推广难等方面。具体表示如下: 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业推进模式比较突出,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管理粗放而不精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以往的结构调整,还只是一种适应性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 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稳步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选择。而此时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公司的融资结构决策会影响到公司的治理结构,最终会影响到公司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国外融资结构理论的回顾,将西方国家和我国的融资结构进行比较,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本结构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确定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目标应该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然后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南,针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改进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目标;优化途径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y is developing healthily and steadily, and China's capital market and the mechanism of financing have improved constantly, Chinese enterprises will have more financing channels. At it is a time when the study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y's capital structur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ecause, the company's financing structure of decision-making will affect the company's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eventually affect the company's value. The article through to the overseas financing structural theory review, compare the western country and our country's financing structure, take China to be listed as the object of study, carry on comprehensively, the thorough analysis to its capit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 had determined to be listed capital structure optimized goal should realizes the enterprise value maximization. Then revolves this goal closely, take our country to be listed's capital structural theory research results as the guide, to be listed financed in view of our country the realistic question which existed to propose at present improved our country to be listed capital structure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Keyword:listed company; capit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goal; way of optimization

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策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 2014 届 ) 题目: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策分析 系(部):经济贸易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学位): 合作导师:职称(学位): 完成时间:2014 年月日 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 (3) 引言 (5) 一.文献综述 (5) 二.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分析 (6) 1. 劳伦斯指数(L指数)分析 (6) 2. 赫芬因德指数(HH指数)分析 (8) 三.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的比较优势分析 (9) 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分析 (9) 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策分析 摘要 文章在SITC分类的基础上选取2009年至2012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劳伦斯指数和赫芬因德指数分析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并通过计算得出的RCA指数和TC指数对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已经取代初级产品出口在合肥市出口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在逐渐增加;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正在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本文基于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合肥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合肥市;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

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订版) (粤府办[2005]15号) 我省2001年制定的《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粤府办〔2001〕74号,下称2001年《方案》)对我省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重新修订《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省工业产业竞争力,坚持“发展是主题,创新是关键,改革是动力,体制是保证”的发展思路。 1.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并举,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综合节约利用。 2.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选择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新型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我省产业高技术含量,提升我省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3.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适应的市场规则体系。积极突破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促进企业有效竞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体制和政策保证。建立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诚信机制。 4. 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加快建立和发展以中介组织为主体、配套完善、运作规范的市场化产业服务体系,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平台。 (二)主要目标 1.保持工业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和协调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内源型工业与外源型工业协调发展,适度提高内源型工业的比重。 2.实现工业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加快我省工业化向中后期发展的步伐。到2006年,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石油化工等新兴支柱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改造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汽车、医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思路 作者:王岳平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由过去的比例关系的调整,转向以强化薄弱环节为主的功能性调整,围绕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实施“突破关键环节”的战略,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特征与“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面临的起点 产业结构具有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业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效应。过去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比较好地发挥了其增长效应,但在分配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方面,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环境效应方面,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的扩张,加上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使得资源、环境难以为继。在就业效应方面,由于在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得到充分转化就开始了资本深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矛盾仍然突出。在分配效应方面,由于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中,国外高端环节的垄断与国内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竞争与产能过剩,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加剧,并使得国民所得比重下降。总的来看,上述矛盾集中体现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分工深化等关键环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而非简单数量比例关 系的不协调,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关键环节及其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制约。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摆脱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和走出国内 经济调整迈向新繁荣的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第一,由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有条件取得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很有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虽然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在全球经济增长需要新的推动力,国内调整刚刚启动、前期积累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释放的条件下爆发的,加快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较强,从低谷到恢复到高速增长所需时间也会长一些,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支撑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