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不完全性肠梗阻最佳治疗方法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指肠道中部或近末端的局部肠腔狭窄或梗塞,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
该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种危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针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药物治疗、内科治疗、外科治疗等。
然而,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首先,药物治疗是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患者就诊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以缓解肠道痉挛,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患者排除肠道内的积气和积液。
常用的药物包括解痉药和促进消化药,如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情况。
然而,药物治疗仅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对于重度的梗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其次,内科治疗是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另一种治疗方法。
内科治疗主要是通过非手术手段来解除肠梗阻,常用的方法包括肠道减压,即通过插入肠管或胃管,将肠道内的积气和液体抽净。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肠道压力,使肠腔恢复通畅。
此外,内科治疗还包括补液和营养支持,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供应。
内科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但对于严重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则需要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最后,外科治疗是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最终选择。
外科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切除肠道狭窄或梗阻部分,恢复肠腔通畅。
介入治疗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通过经皮肠道镜,对梗阻部位进行局部治疗,以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
外科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能够快速、有效地解除肠梗阻,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还应包括对患者的全面护理。
这包括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适合的饮食,以减轻肠道负担;保持患者的身体卫生,预防感染的发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不完全性肠梗阻最佳治疗方法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采取最佳治疗方法。
对于这种情况,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保守治疗:对于早期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及使用抗生素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肠道压力,缓解肠道局部水肿,并有助于肠道的恢复。
2. 病因治疗: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病因,如结肠癌、肠套叠等,应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肠套叠引起的肠梗阻,可能需要进行手术解套或切除坏死部分。
3. 插管引流:对于肠梗阻的病情较为严重,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或病因治疗缓解时,可能需要进行插管引流。
这种方法通过插入引流管,将积聚的肠液引流出来,缓解肠道压力,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尤其是持续恶化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方式根据病情而定,可能需要进行肠段切除、吻合术或造瘘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迅速解除肠梗阻,恢复肠道通畅。
总之,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及早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患有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来说,积极寻求医疗帮助并接受适当的治疗至关重要。
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及护理1.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概述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发生主要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肠壁神经以及平滑肌功能紊乱,或者收缩肌出现无力反应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内无法顺利排出的综合症状,多属于慢性梗阻。
常见临床反应为腹部疼痛、腹部肿胀以及肛门无法排便排气,少数发生恶心、胃部不适以及呕吐反应,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特别是对于排便以及排气困难的,有较大的痛苦以及干扰。
2.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目前临床治疗的原则是禁食;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补充水、电解质和维生素;支持治疗;使用抗生素;中医中药治疗等。
2.1常规治疗2.1.1禁食不完全性肠梗阻虽然肠内容物能够部分通过梗阻点,但进食后会增加内容物的量,导致梗阻点被阻塞,发生肠胀气,加重病情,因此,临床中治疗肠梗阻均先要求患者禁食。
2.1.2胃肠减压在张艳玲等人的研究中,发现患者经胃肠减压后,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早,肛门排便、排气时间早,促进了肠道功能的恢复,证明了胃肠减压在完全性肠梗阻后具有明显的效果。
2.1.3补充水、电解质和维生素在治疗中给予水、电解质和维生素的补充,能够调节患者的机体功能,对临床治疗起到促进作用。
2.1.4抗生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感染是并发症之一,为避免感染,多在治疗中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2.1.5生长抑素治疗生长抑素可抑制胃肠道分泌、蠕动和吸收,减少肠道容量,缓解肠腔的充血水肿,减轻胃肠道的负担,维持肠黏膜功能的完整性,降低内毒素和细菌的吸收;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提高;还影响胃肠道的血流和营养功能,有利于肠壁血液循环的恢复,从而起到促进肠管再通的作用,避免发生腹腔和全身感染。
2.1.6 液体石蜡管饲有研究表明,经肠梗阻导管注入液体石蜡润滑肠管,可减少肠内容物与肠壁的阻力,促进肠蠕动,避免肠内容物在部分肠腔的滞留,对促进肠道再通、预防肠道细菌异位、降低毒素吸收、减少继发腹腔感染、缩短病程有重要作用。
肠梗阻中西医诊疗规范肠梗阻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而出现的一组症候群。
临床上以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为主症。
按梗阻的原因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肠梗阻;按肠管血供情况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分为高位、低位小肠梗阻;按梗阻程度分为部分和完全性肠梗阻;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
属中医“肠闭”“肠结”范畴,多由寒、热、气瘀内结,闭阻肠道,腑气不通所致。
【病因及病机】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寒邪凝滞,热邪闭阻,湿邪中阻,瘀血留滞,燥屎内结或腹部手术等因素,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而成。
若气滞血瘀,日久化火,肠道血肉败腐,可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危重之象;如热毒炽盛,正不胜邪,则可导致"亡阴"、"亡阳"之候【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腹痛:(1)阵发性剧烈绞痛:见于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
(2)间歇性、持续性、阵发性加剧腹痛:提示绞窄性肠梗阻。
(3)持续性腹胀不适,无阵发性腹痛,提示麻痹性肠梗阻。
2、呕吐:梗阻发生后很快发生,早期为反射性的;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1)呕吐频繁,呕吐物为胃液、十二指肠液、胆汁的,见于高位小肠梗阻。
(2)呕吐静止期长,1~2天开始呕吐,呕吐物为带臭味的粪样物,为低位小肠梗阻。
(3)呕吐物为咖啡样物质,是肠管血运障碍的表现。
(4)呕吐少为结肠梗阻。
3、腹胀: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1)高位小肠梗阻,腹胀不明显;(2)低位小肠梗阻,全腹膨胀,有肠型。
(3)麻痹性肠梗阻全腹膨胀显著,无肠型。
(4)闭袢性肠梗阻腹部膨隆不对称.4、停止排气排便5、体征:(1)腹部视诊:机械小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扭转时腹胀多不对称;麻痹小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腹部触诊:单纯性肠梗阻可有轻压痛,无腹膜刺激征;有压痛性包快时,常为较窄的肠袢;较窄性肠梗阻可有局限性压痛和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见于绞窄性肠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最佳治疗方法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指肠道部分阻塞,粪便或气体仍能通过,而完全性肠梗阻则是肠道完全阻塞,需要立即手术处理。
治疗方法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梗阻的程度和原因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下为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可以通过给予患者静脉输液、禁食或低渣饮食、口服轻柔通便剂等措施来减轻症状。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减轻梗阻部位的压力,促进肠道的排气和排便。
2. 放置经鼻胃管:对于部分梗阻可以尝试经鼻胃管的治疗,将胃管置入胃内,并通过管道灌洗、抽出胃内容物来减轻肠道压力,促进排气和排便。
3. 气囊扩张:一些不完全性肠梗阻由于肠道狭窄或瘢痕形成导致,可以通过经内镜或外科手术将气囊放置在狭窄部位,进行扩张治疗,帮助恢复肠道通畅性。
4. 腹腔镜手术: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肠梗阻严重,可能需要进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以清除梗阻物或修复病变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方法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患者应尽快就医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消化系统』治疗肠梗阻的中药秘方大全肠梗阻是由于肠腔狭窄、肠扭转、肠套叠、肠麻痹及肠痉挛等原因,使肠内容物不能顺利下行而引起的,它以剧烈腹痛为特征,并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那么,得了肠梗阻怎么办?今天,中华秘方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治疗肠梗阻的中药秘方大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治肠梗阻的偏方:1、吴茱萸治肠梗阻【功能主治】主治术后麻痹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吴茱萸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研末,加淡盐水调成糊状,摊于2层纱布,将四边折起成长、宽各5厘米,敷于肚脐,胶布固定。
每12小时更换1次。
【病例验证】黄某,男,58 岁。
因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施行胃空肠吻合术。
次日晨呕吐,上腹胀痛,不排大便,也无矢气。
西医诊断为麻痹性肠梗阻,给予抗生素、输液及肌注新斯的明、插胃管等治疗,效果欠佳。
2日后改用上方敷脐。
40分钟后频频矢气。
3小时后排出少量咖啡状大便,呕吐停止,腹胀大减,疼痛缓解。
后给予调胃承气汤加党参、炒莱菔子调理,同时给予抗生素、补液等治疗,20天后痊愈出院。
2、川朴木香汤治肠梗阻【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导滞,降逆止痛,调理升降。
主治术后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川朴、木香、炒莱菔子、当归、肉苁蓉各15克,乌药、桃仁、赤芍、芒硝(冲服)、番泻叶(泡服)、党参、黄精各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每剂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3次服。
10天为1疗程。
【病例验证】肖某,男,33岁。
行阑尾切除术后8年,术后一直觉腹部隐痛,食欲、排气、排便尚可。
近3天来腹痛较剧,并停止排便排气。
查:腹部有肠形,肠鸣音消失。
腹部平片:左下腹有一胀气肠襻,血象:WBC 12.6 x 109/L,N80%,拟诊为粘连性肠梗阻,用此方,连服10剂而愈,随访1年未发。
3、黄柏薏苡治丹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养血活血。
主治丹毒。
【偏方组成】黄柏、薏苡、萆光、土茯苓、蒲公英、野菊花各30克,牡丹皮、赤芍各15克,川牛膝、苍术各12克。
癌性不全肠梗阻的中医治疗【关键词】肠梗阻;中药癌性不全肠梗阻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常见于腹腔、盆腔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且以消化道肿瘤及卵巢癌多见,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
由于年龄、体质、病期等原因导致一部分患者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放化疗,仅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营养支持及肥皂水灌肠等方法进行保守治疗,因而临床治疗时间长、疗效较差,日久患者机体更加衰竭、体质更差,且可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针对这部分患者,我们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并配合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临床治愈率达90%,现总结如下,以资大家借鉴。
1 中药保留灌肠1.1 方药组成以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厚朴25 g、炒莱菔子15~30 g、枳实15 g、桃仁9 g、赤芍15 g、大黄15 g(后下)、芒硝粉3 g(冲服);病情较重而体质较好者可加白花蛇舌草30 g、半枝莲30 g;病久体虚明显而津液明显不足者可加柏子仁20 g、麻仁20 g。
1.2 使用方法将上药每剂煎2次,共煎出150 ml药液, 每次取80 ml左右装入灌肠筒中以备灌肠。
患者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 cm左右,将灌肠筒挂于输液架,液面距肛门60 cm,润滑导尿管后嘱患者深呼吸,从肛门插入导尿管深度达20~30 cm时固定导尿管,调整药液滴数,使灌肠液缓慢流入肠腔,时间约20~30 min,灌肠2次/d。
1.3 方解大承气汤是《伤寒论》中治疗阳明腑实证的经典方剂,复方大承气汤是在此基础上加味而成。
其中重用厚朴、炒莱菔子以下气消胀,更配枳实、大黄、芒硝荡涤积滞而解除梗阻,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兼能润肠,既助诸药泻结、又可防止梗阻导致局部血瘀可能引起的组织坏死,对急性梗阻气胀较重者有较好疗效,而体盛病情较重者可加消瘤抗癌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日久体虚津液不足者可加柏子仁、麻仁以增强润肠通便之力。
2 中药敷脐2.1 方药组成木香20 g、生大黄20 g、姜厚朴20 g、炒紫苏子20 g 、冰片3 g。
不完全性肠梗阻最佳治疗方法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
便秘等症状。
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病因,然后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最佳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最重要的是解除肠道梗阻。
一般情况下,
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来解除肠道梗阻,如胃肠减压、禁食、静脉输液等,以减轻肠道压力,缓解症状。
此外,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如利用肠道促动药物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梗阻物,缓解症状。
其次,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对于病情较
为严重的患者,尤其是伴有肠坏死、穿孔等并发症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手术可以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来解除肠道梗阻,清除梗阻物,修复肠道损伤,恢复肠道功能。
手术治疗能够迅速解除梗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严重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
最后,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术后的护理和康复同样重要。
术后患者需
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术后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逐渐恢复饮食,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便秘等情况的发生,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加快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且术后的护理和康复同样重要。
希望患者能够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早日康复。
中药治疗肠梗阻发布时间:2021-09-26T07:33:54.01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1期作者:肖英[导读] 肠梗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就是肠腔内容物受到阻碍肖英成都市新津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1430肠梗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就是肠腔内容物受到阻碍,而引发这种阻碍的原因往往时多样的。
这也就意味着再治疗的时候,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来对其进行恰当的治疗。
当前,对于疾病的治疗大致可以分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两种,而单就中医疗法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药治疗,这种传统的疗法再治愈很多疾病上都有着出其不意的功效,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药疗法对于长梗阻的治疗。
一、关于肠梗阻:开头,我们就指出:肠梗阻这种疾病是肠腔容物的运动受到阻碍所导致。
作为一种原因不定的疾病,肠梗阻的发生与很多因素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虽然这种疾病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为一种急症,如果医疗人员及时的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患者的病情也可以痊愈。
根据病因的差异,临床上我们通常会将肠梗阻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缺血性肠梗阻三大类。
其中,机械性肠梗阻可以由粘连带、肠扭转、肠外肿瘤压迫等非肠道自身的疾病造成,也能够由肠壁固有疾病和肠腔的阻塞引起;而动力性肠梗阻又可以细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其中,麻痹性肠梗阻主要发生于手术之后。
在手术结束之后,在并发症或者护理不当等因素的诱使下,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和缺钾的症状,这会导致肠部的肌肉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刺激,在这些刺激的作用下,患者的肠腔会失去活动能力,而痉挛性肠梗阻比较少见,而且作为一种短暂的梗阻,他只会暂时的引起患者肠腔的缩小;而缺血性肠梗阻则是与血液的供给有关,通常情况下,它的发生于肠系膜血管的病变紧密联系,在该病变的作用下,患者的肠壁会出现缺血的情况,血液的缺失又抑制了肠蠕动,最终导致肠梗阻的出现。
二、中药治疗肠梗阻的优势:单单就肠梗阻这种疾病来讲,作为一个急症,患者的情况通常是不会过于严重的,这也就也就意味着其治疗往往是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
治疗肠梗阻的中药方剂全集导语肠梗阻有哪些中药治疗方法?哪个偏方可以治疗肠梗阻?以下是肠梗阻中药方剂全集的介绍。
让我们看看。
芝罘通利汤治疗肠梗阻【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止痛通便,主治粘连性肠梗阻。
【[偏方组成】炒枳壳、盛骏(下背)、丹福片各10g、细辛3g。
[用法用量]每日1剂,文火煎制,分三次服用。
[案件查证]叶某,男,56岁。
患者于1973年接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因粘连性肠梗阻两次去医院急诊西医治疗。
这一次,由于不小心吃了早餐,我在上班两小时后突发急性发作。
腹胀和疼痛更严重。
我经常呕吐。
我开始吐出胃里的东西,缓解少量的大便。
下班后我经常呕吐/[/k0/。
虽然我蹲在厕所里,但我没有粪便和尿液。
我经常在工作场所和厕所之间来回走动。
西医采用开塞露胃肠减压、大剂量葡萄糖输注抗炎解痉等。
,但没有生效。
他们被建议接受外科治疗,但病人拒绝了。
他们还要求中医按摩、按摩和针灸,但仍然无法有效控制疾病。
我请俞敏洪去看医生,但他的精神仍然清醒,但他非常虚弱,坐立不安,坐立不安。
他不停地揉着腹部,呻吟,呕吐,经常蹲在马桶里,舌头发红,几乎没有液体,脉搏又深又硬。
匆匆服一剂以上,煎服头汁,即排便一次。
它稍微安静一点。
频繁蹲下和频繁手术空呕吐都得到改善。
也可以服用两到三剂。
所有症状都大大减轻了。
原处方指示在2号再服用一剂,然后服用五剂调理剂。
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蒲公英穿朴治疗肠梗阻【功能主治】补虚益气、健脾理气、化瘀通腑。
主要用于肠梗阻。
偏方[组合物]蒲公英、黄芪、党参、苍术、丹参、当归、枳壳、厚朴各15克,姜半夏、熟大黄、炒黄金各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文火煎制,早晚温服。
【[加减】对于油腻肮脏的舌苔,加入藿香和佩兰叶,使其变得浑浊带香味。
对于那些高热的人,加入15g金银花。
[案例验证]马,男,58岁。
患者因肛门、腹痛、腹胀伴呕吐停止排气排便6天,建议为& ldquo肠梗阻。
被人民医院收治。
肠梗阻,属中医“腹痛”、“肠结”古方:甘遂通结汤!无论管道或是高速路,均需无物阻隔才能畅通。
若肠内梗阻,内容物难以通过,会导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闭结等。
肠梗阻,属中医“腹痛”、“肠结”等范畴。
治疗肠梗阻需辨证论治。
常见的证型有气滞血瘀证、水结湿阻证、肠腑寒凝证、肠腑郁热证四种。
每种症型表现不同,用方亦不同。
中医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气滞血瘀用桃仁承气汤,肠腑郁热证用复方大承气汤。
本文主要谈谈水结湿阻证的对症方:甘遂通结汤。
水结湿阻证,表现为肠梗阻较重,肠腔积液较多,腹胀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
甘遂通结汤,出自《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甘遂末二至三分(0.6~1克,冲服),桃仁、木香、生牛膝各三钱(9克),川朴、赤芍各五钱(15克),大黄三至八钱(10~24克)。
既为肠道水结湿阻,逐水通下便是第一要务。
主药甘遂苦能破坚燥湿,寒能清热,不仅能逐水肿,还能破包块积聚,这间接导致它逐水肿的力量非常强悍,活跃于脾肺肾,膀胱经,大肠小肠经。
可上退面目浮肿,下祛胃中水结,以及腹水、留饮结胸、大小便不通等。
是个酷而威严的总裁,为此方治疗明确了方向。
接下来是它的员工们上班。
肠道梗阻,此路不通,和气机的疏通功能不达标关系巨大。
行气良药木香责任在肩,快速赶到。
木香具雄浑的气味,温通的特性,加上苦能燥湿与破坚,行走于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既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又能温中和胃,还可治心腹一切气。
所以木香不仅担负疏通之责,还是脾胃大肠的忠实守护者。
让肠胃的气机流转,像被春天的和风吹。
肠胃气机一通,梗阻这个浊物总觉得这里不属于自己,想要离开。
但它该去哪儿呢?木香行气,行的是心腹之气,不能为梗阻物指明方向。
甘遂作为总裁,早将它的去处作了说明,但执行却是工作人员的事儿。
于是,能除肠中积滞并下气,将肠道梗阻引向目的地的川朴,拿着公文包快速赶到。
川朴就是厚朴,与木香一样辛散温通,并苦能燥湿与破坚。
但活跃场所却是脾胃肺大肠经。
肠梗阻中药方剂有哪些效果好的肠梗阻这种疾病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这类患者,一般情况下肠梗阻我们都是采用西医治疗这类病状。
其实中医方剂也可以治疗。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肠梗阻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肠梗阻的中药方中医处方(一)辨证脾胃肠通降失权,中阳受阻,运化失司。
治法温阳运脾,通降逐积。
方名温阳通痹汤。
组成附子9克,炒山楂9克,细辛6克,大黄15克,代赭石30克,莱菔子(炒)30克,枳壳12克,川朴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胃肠减压后服。
出处田广秀等方。
中医处方(二)【辨证】阳明腑实,气机痞塞,血行瘀滞与糟粕互结。
【治法】理气活血,通腑散结。
【方名】防粘连汤。
【组成】乌药12克,川楝子12克,厚朴9克,元胡9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枳壳9克,炒莱菔子12克,大黄15克(后下),芒硝6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严凤山方肠梗阻的症状表现1、腹痛机械性肠梗阻发生时,由于梗阻部位以上强烈肠蠕动,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多在腹中部,也可偏于梗阻所在的部位。
疼痛发作时可伴有肠鸣,自觉有“气块”在腹中窜动,并受阻于某一部位。
有时能见到肠型和蠕动波。
听诊为连续高亢的肠鸣音,或呈气过水音或金属音。
若腹痛的间歇期不断缩短,以至成为剧烈的持续性腹痛。
则应警惕可能是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
2、呕吐肠梗阻的早期比较明显的症状就是呕吐,呕吐呈反射性,呕吐物为食物或胃液。
此后,呕吐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梗阻部位愈高,呕吐出现愈早、愈频繁。
高位肠梗阻时呕吐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迟而少,吐出物可呈粪样。
结肠梗阻时,呕吐到晚期才出现。
呕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是肠管血运障碍的表现。
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多呈溢出性。
3、腹胀一般于梗阻发生一段时间以后出现,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
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但有时可见胃型。
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显著,遍及全腹。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脾汤治愈腹痛阳虚寒实病案:陶某,男,10岁。
初诊:1984年9月22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幼时曾作直肠尿道造型手术,此后大便失调,经常数日不通,以致腹痛难忍。
几天前腹痛又作,大便不下,呕吐不食,多次送急诊,西医诊为肠梗阻,经导便仍不解。
诊查:今腹痛呻吟,按之满实,大便秘结,食后呕吐,四末清冷,小溲短少,两脉沉弦,舌苔淡白。
辨证:久病伤阳,寒实里结。
治法:亟须温通,主以温脾汤。
处方:肉桂1.5g 附片4.5g 干姜3g 当归6g 元明粉9g 生军6g 党参9g 清甘草3g服药1剂后腹痛转缓,2剂后大便通利数次,吐平能食,腹软肢温。
续以调扶中州,用参、术、苓、草、归、芍、桂、陈等品而获安。
按语本案乃属急证,患儿便秘呕吐,腹痛肢冷,病史既久,气阳转衰。
董师当机立断,勉从寒实不通立法,投以温脾汤全方,应手而效。
设1若辨证不确,药不中的,必致偾事;是以诚如董师之常云:倘非有定识于平时,曷克有定力于片刻耶。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510-511,董廷瑶医案。
董廷瑶,1903年生,浙江省鄞县人。
主任中医师。
世业中医儿科,幼承庭训,弱冠即继祖业,悬壶行医,迄今已60余年。
精于幼科,擅治小儿热性病。
提倡“开门逐盗”的治疗原则,在救治麻疹重症逆症中,常用解毒活血透疹法而屡挽危重;创制熊麝散治疗腺病毒肺炎,每每药下应手;以集成金粟丹防治小儿发热性惊厥,疗效极佳;惯用活血利气法主治小儿复发性肠套叠症,曾获好评。
曾任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研究所主任。
主要著作有《幼科刍言》,并在《中医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数十篇。
2。
肠梗阻不同病因导致肠内容物向远端推进受阻称为肠阻,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属中医“关格”“肠结”范畴。
【中医辩证分型】1、气滞型:(早期单纯性机械性梗阻和早期麻痹性肠梗阻)证候:腹痛阵作或持续性胀痛,腹胀,恶心呕吐,无排便及排气,肠鸣音亢进或消失,腹软,苔薄白,或薄腻,脉弦.2、瘀结型:(早期绞窄性肠梗阻和肠管开始有血运障碍的其他肠梗阻)证候:腹剧痛,中度膨胀.可见明显肠型,并有明显定位压痛、反跳痛和轻度肌紧张,常可扪及痛性包块,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声音,伴有胸闷气促,呕吐,无大便,不排气,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
3、疽结型:(晚期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伴有弥漫性腹膜炎的其他肠梗阻,以及中毒性肠麻痹)证候:脘腹胀痛痞满,腹胀若鼓,全腹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肠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剧烈,呕出或肛门排出血性物,且有发热,烦躁,自汗,四肢厥冷等,茹黄腻,脉弦细而数.【西医诊断要点】1、症状和体征:(1)痛、吐、胀、闭是各种急性肠梗阻的共同特征,可因肠梗阻的原因、部位、是否为绞窄性、发病的急缓而有程度的不同。
(2)腹部体征:腹部膨隆,可见肠型、蠕动波或不对称性腹胀,肠梗阻部位可出现压痛,反跳痛。
叩诊一般为鼓音.机械性肠梗阻的特点是在腹痛发作时有肠鸣音亢进、高调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麻痹性肠梗阻则肠鸣间减弱或消失。
直肠指检:直肠肿瘤引起梗阻者常可触及肿块,肠套迭、绞窄性肠梗阻,指套常染有血迹。
2、实验室及器械检查:(1)血液: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升高,呈现血液浓缩;肠绞窄伴有腹膜炎时,白细胞及中性细胞升高;血钠、氯、钾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能反映电质、酸碱平衡紊乱情况。
(2)X线检查:腹部立位透视或平片,积气肠袢及多个阶梯状液平面是肠梗阻的X线特征,空肠粘膜呈“鱼骨刺"征,结肠呈袋形影.一般肠梗阻形成后的4-6小时,即可查出肠腔内积气,可疑低位肠梗阻(如回结肠套迭、乙状结肠扭转、结肠肿瘤等),可考虑作钡灌检查。
肠梗阻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疾病名称(英文) ileus 拚音 CHANGGENGZU 别名西医疾病分类代码腹部外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肠梗阻是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障碍的统称,是外科的常见病症。
中医释名西医病因肠梗阻的发病原因很多,按其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分三类:①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小而使肠内容通过障碍。
②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神经反射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而致肠管痉挛或肠蠕动丧失,又分别称为痉挛性肠梗阻或麻痹性肠梗阻。
前者多见于情绪波动、内分泌功能紊乱、肠道炎症、铅中毒或食物过敏患者,后者则多发生在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或感染之后,③缺血性肠梗阻:有肠系膜动脉栓塞和静脉血栓形成两种,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
此外,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绞窄性和单纯性肠梗阻;按梗阻的部位,分为高位(空肠上段)和低位(回肠未段和结肠)肠梗阻;按梗阻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按发展过程的快慢,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
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病理病理生理肠梗阻的病因很多,但其病理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
以机械性肠梗阻为例,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显示扩张,梗阻愈趋完全,部位愈低,时间愈长,扩长愈明显,肠腔内积气积液,这是造成膨胀的主要原因。
其70%的气体是咽下的空气,30%是来自血液弥散和肠内细菌发酵;肠腔内积液主要是消化液分泌增加和吸收障碍所致。
梗阻部位以下的肠管则变细,内容空虚。
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时,肠管扩张变薄,如有血运障碍,粘膜有溃疡和坏死;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时,肠壁往往因肠蠕动增强而肌层肥大增厚,在腹部体表呈现肠型和蠕动波。
为了克服内容物通过障碍,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蠕动增强,表现为阵发性绞痛,伴肠鸣音亢进。
早期出现的呕吐属反射性,随着病情进展,呕吐频繁、呕吐物性质以及与其他症状之间的关系,则在不同的肠梗阻有所差异。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刘清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
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本病可见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
参考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外科学》(陈效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根据病史和典型的症状与体征,并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以确诊:(1)症状:腹痛、呕吐、腹胀和少量排便、排气。
(2)体征:望诊:可有不同的腹部膨胀。
触诊: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
叩诊:可出现移动性浊音。
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和金属音是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则是麻痹性肠梗阻的特征。
(3)实验室检查:肠梗阻早期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意义不大,晚期可有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血清磷显著增高等指标的改变。
(4)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等。
X线检查:是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检出率约50%~80%,主要表现有:①梗阻近段肠管明显扩张,肠腔内充满气体及液体。
②扩张的小肠呈阶梯排列,主要位于腹中部。
③麻痹性肠梗阻时,小肠和大肠均胀气。
④绞窄性肠梗阻时,小肠内液平面一般较长,积液多,积气少,有时由于小肠内被血性液体充盈,X线片上也可无显示。
CT检查:CT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能显示出肠管充气扩张、液平面、肠壁增厚及肠外变化、腹水等相应改变。
(二)证候诊断
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
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薄,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气机壅滞证
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1)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味。
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可加中脘,行间等穴。
(3)中药灌肠: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加砂仁。
2.实热内结证
治法:泄热导泻,通里攻下
(1)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选用生大黄、炒枳实、芒硝、厚朴、黄芩、延胡索、白芍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
热结者,可加曲池、合谷、支沟。
(3)中药灌肠: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加芒硝、黄芩。
3.脉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便
(1)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味。
选用桃仁、芒硝、当归、生大黄、白芍、丹皮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
脉络瘀阻者,可加血海等。
(3)中药灌肠: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加桃仁、当归。
4.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1)推荐方药:新加黄龙汤加减。
选用生地、人参、生大黄、芒硝、玄参、麦冬、当归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针刺治疗: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
气阴两虚者,加脾俞、肾俞。
(3)中药灌肠:生大黄、炒枳实、厚朴,加黄芪、生地、麦冬。
推荐方药根据病情进行口服或鼻饲,鼻饲操作方法如下:禁食患者,可按上
述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每剂熬煎100ml,冷却至适宜温度,经胃管内注入,直至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缓解,肠鸣音恢复,大便畅通。
针刺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穴位垂直进针1.5寸,腹部穴位于腹平面呈45度角斜向下进针1.5~2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1次,留针30分钟。
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取泻法或补法。
中药灌肠:功效:将中药直接达到患处,起到缓解腹痛、行气通便的作用。
基本方药:生大黄、炒枳实、厚朴。
用法:一剂煎水200ml,制成灌肠液。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外敷
可根据患者病情及中医辨证分型选用中药单味药或复方药研末,调以鸡蛋清或蜂蜜,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患者腹部(中脘)、脐部(神阙穴、天枢)紧贴皮肤。
2.电针
取穴:取足三里、天枢穴。
方法:腹穴接阴极,下肢穴接阳极,施术3min后接中频刺激,留针20~30分钟。
可酌情重复施术,1~2次/天,年老体弱者不适宜。
3.耳针:取交感、大肠、小肠穴。
耳穴埋针固定,或用王不留行子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4.生物反馈治疗:运用胃肠动力治疗仪等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三)运动康复:配合腹部按摩、调息及适当功能锻炼。
(四)西药治疗
各种类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根据病情需要,可采用西医常规抑酸、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应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
参考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外科学》(陈效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五)护理调摄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变化;
2.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记录呕吐次数、量、性状与颜色的改变;记录胃液的量与性状的改变;
3.注意观察腹痛发作的次数与间隔时间;记录有无排气与排便。
4.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护、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肠梗阻的疗效标准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