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试论中西方审美心理差异作为一种范畴,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极具多样性与丰富性,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而美审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故此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同时审美也受制于时代背景、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及个人情感等诸多客观因素,进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那么,由于审美心理差异而引起的中西方审美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1中西方审美心理特点1.1中国审美心理特点1.1.1文化中西方审美心理的差异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差异。
中国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百家争鸣间,当属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道德角度的审美切入点。
在中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主观性,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1]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中国人伦社会的社会属性更促进了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注,进而导致中国古典艺术绝大多数均与人文、政治、权利紧密相关。
1.1.2建筑“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里记载着人类历史[2]的时代。
”建筑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当时时代的技术水平以及政治经济状况,更能体现出其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
中国古典建筑,同样遵循着和谐中庸的审美理想,且封闭自持少有变化,强调建筑的整体性,讲究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以群体取胜并注重虚实结合。
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通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辅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3]当的和谐,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1.1.3审美意识(1)道德道德要素是影响审美情感的第一要素。
客观的审美事物在不同道德观念的审美主体面前,他们所反映出的审美评价定将不尽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涉及了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差异的根源和影响。
一、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根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中国,艺术被视为一种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底蕴的体现,而在西方,艺术更多地与现代审美、个人表达和思想解放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统艺术注重的是情感的内敛、意境的超脱,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领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中国画、书法、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追求的是“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而在西方,艺术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审美趣味和个性表达。
西方艺术注重的是形式的多变、技法的创新,追求的是对外部世界的直观感知和内心情感的宣泄。
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在西方更多地呈现出个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追求的是“形式美学”和“情感美学”。
二、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表现在审美价值观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的标准是“雅致、含蓄、温润”,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和情感的超脱。
中国艺术强调“韵律美”和“情感美”,重视的是作品所蕴含的心灵寄托和思想情感。
相比之下,西方艺术更加注重的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解构,以及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宣泄。
西方审美注重的是“视觉美”和“情感美”,更加关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和视觉冲击力,以及作品所能够赋予观者的直观情感体验。
三、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表现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包括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注重的是艺术形式的神韵和内在的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技法上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而在西方,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各种形式。
西方艺术形式在表现上更加注重立体感和现实感,追求的是对外部世界的直观感知和形式的多样性。
中西方美学透视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审美以及艺术的哲学学科。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美学的研究方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
其中,中西方美学的差异尤其引人注目。
本文将透视中西方美学的异同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各自的艺术文化。
一、美学概念的不同解读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开端,源于美学概念的不同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被称为“艺术”,被视为“道德、艺术、宗教”三大人生支柱之一。
而在西方,美学则更偏向于对艺术的直接审美和性质分析,强调个人的感受和主观印象。
因此,在研究美学的过程中,中西方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的本质。
二、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方美学在审美取向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审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以文化教化人”的效果,即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品位和人生态度;而在西方美学中,审美的目的在于探究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以便更好地欣赏和评价。
可以看出,中西方审美观念目的及取向的不同,造成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也呈现出不同的独特气质。
三、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美学在审美方式的差异上也非常明显。
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人们更注重品位的细微变化,喜欢从善于吟咏琴棋书画中提取优秀的艺术精华,进行一种情趣化的品味。
而西方美学则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发现、理解和评价美的方式。
两种不同的审美方式,为中西方艺术带来了迥然不同的特征,显现出了不同的审美审视角度。
四、审美对象的不同中西方美学在审美对象上的不同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刻。
人们认为自然界与人类之间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和互动。
这种思想反映在文学、美术、建筑等领域,使人们在审美时常常将自然融于艺术之中,表达出“形神兼备”、“意境优美”的审美目的。
而在西方美学中,审美对象更侧重于艺术作品本身,关注艺术形式, 着重于艺术的创新与实验,并将艺术归于一种高度自由的自我表达方式。
最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并不是要挑选出哪一种美学优越于另一种,而是想通过比较和对话,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欣赏。
关于美的研究之中西方差异美,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多样化的概念和定义的词语。
它既可以代表外表的美丽,也可以包含内在的品质和精神气质。
美是一个可以跨越文化和国家之间的普遍概念,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同文化和传统下的差异理解。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探讨美的研究之中存在的差异。
从中西方美的定义和理解差异方面来看,中西方人对于美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西方文化中,美往往与外貌和容貌相关联,美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如高挑的身材、秀丽的容颜等。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往往更强调内在品质的表现,如修养、谦虚、忠诚等。
中西方对美的定义方式不同,反映了两种文化对美的理解与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西方美的审美标准差异方面来看,中西方人在审美标准上有着不同的偏好。
在西方文化中,对于美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特性和自由表达,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标准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注重的是整体的美和国人群体的利益。
这导致了中西方审美标准上的差异,体现在美的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中西方在美的理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是文化传统和历史沉淀的结果,也是两种文化在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表现。
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从中学习和借鉴,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通过相互交流和对话,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和谐。
美,是一个充满着普遍性和多元性的概念,正是因为它的丰富多彩,才使得中西方文化在美的理解和表现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也使得美的研究之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审美思想差异风林<2> 章毓玮J10240229什么是审美•谈到审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从字源学来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
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的关系。
《论语》里讲“里仁为美”,又讲子张问“何谓五美?”孔子回答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的美讲的都是善。
这里“美”和“善”是混在一起的,经常是一个意思。
中西美术审美差异•在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早的大学派,他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美就是数的和谐。
西方古代哲人们直接把对美的追求具体化为视觉的和谐形式创造。
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他们发现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的“黄金分割”比是[a:b=(a+b):a];人体美也同样取决于不同数之间的比例和谐。
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雕刻家波里克莱塔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下写成的《论法规》一书专门研究了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数学比例关系,他的作品《持矛者》、《束发的运动员》等都是依照这些“法则”创作的:身长与头的比例是8:1;脚的长度应是手掌宽的三倍;腿部从脚到膝的长度应是手掌宽度的六倍……•比较中西,如果中国古代哲人对美的认识主要是侧重审美的“心理”方面,那么西方古代哲人就是侧重于审美的“物理”方面。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一书中开宗明义的说:一切艺术“实际上就是模仿”。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绘画仍沿着写实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将绘画艺术当作科学,兢兢于透视法、解剖学的研究的原因。
“写意”是中国绘画传统的出发点和目的,这种艺术观使中国画家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超越客观物象,获得更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
如果说,西方写实主义艺术观由于对客观物象再现的追求,在绘画理论中渗透着物理学知识的成分,体现一种科学的精神,那么与之相比,中国的写意艺术观则更能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作者:韩聪慧来源:《中华手工》2021年第03期摘要: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各自依赖的哲学观、宇宙观的不同导致其审美的差异,其所蕴含的历史秩序和逻辑思路的不同应引起重视与研究。
文章试以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作为逻辑起点,在其宇宙观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阐述其主体差异所在。
关键词:美学;历史秩序;宇宙观;比较分析纵观中国美学史,呈现出数千年来从“礼”而起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精神脉络,饱含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风貌与精华。
蕴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和艺术见解,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一、“入世”的中国美学美在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中就有所体现,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的艺术形式是美和审美意识存在最确切的证明。
中国美学从远古时期就开始嬗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重体用的中国人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将艺术问题与人生这种根本性的问题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在表述和整理上,虽不像西方社会有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但在根本上贯穿着所独有的哲学观念。
被中国人奉为圭臬的宇宙观是阴阳相生的太极图,而这阴阳就是所谓的“道”,也就是“气”,阴阳循环、相互补充则形成了中国的天道——“天人合一”,重视有无相生就是中国哲学和思维的特点,也是中国美学的特点[1]。
在远古时期的考古资料与器物中就显示了关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来源信息,但由于中国古代美学的源头难以界定,我们只能从奠定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根基的时期开始讨论,这一起点就是秦汉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时期产生了不少思想派别,其中儒家思想占主导,道家思想为补充,儒道思想的延伸与交叉为美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魏晋时期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时期,文学的高度自由,佛道释开始冲击儒学,玄学思想形成,出现了五言诗、山水画、抒情诗歌等具有言情性质的文化式样,艺术理论更是层出不穷,反映到审美上则是诗缘情而绮靡。
在美学形态上演变为对人物风度才华的人物品藻,较先秦两汉的美学向前迈进了一步。
论中西方美学的异同中西方美学的异同美学是一门研究美感、美境、审美等概念的哲学学科。
虽然中西方历史、文化、价值观各异,但是美学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着一些共性和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美学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反映的风格和主题中西方美学的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在反映的风格和主题方面。
西方美学通常重视逻辑思辨、普遍性和系统性,强调对大自然、人类社会和个体的独立观察和抽象表达,它的目的在于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太关注实用价值。
中方美学则更倾向于浪漫、意境和文化氛围,它注重的是感性的表达手法、个人主观情感和经验体验,更倾向于追求审美的情感和精神内涵,每一幅作品都是一种独有的文化体验。
举例来说,西方音乐强调绝对音高和音质,在处理音乐的结构和演奏技巧上更加追求精确性和规范性。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注重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和表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二、审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审美观念,如何处理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标准等,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美学中,审美是各种精神活动中思维最高级别的行为,是以理性思辨、形式感官体验为核心的,它追求的审美标准是真实、自然、客观、精确、规范的。
而在中国美学中,审美是经验诉求和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包括诸如气韵生动、天人合一、内外相合、志趣相应等概念,它的审美标准注重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沉淀。
三、美学教育中的不同对美学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因此,理论的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各种思想、心理、认知、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关系都被涵盖于美学中。
而在中国,美学是文化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更多地渗透于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侧重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价值。
四、对于自然和人的态度中西方美学存在着不同的自然观和人性观,这些观念也直接影响到审美观的形成。
在西方美学中,自然被理解为统一的外在客体,人格的发展也被视为独立的,自由发掘个人的个性和潜能,并自由选择人生路线。
关于美的研究之中西方差异美的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分别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导致了美的定义与表达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西方在美的研究中的差异,主要从审美理论、艺术观念、美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审美理论在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基础。
在中国,审美观念的形成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了规矩、大雅之道和中庸之道。
君子爱美而美者必知之。
中国的审美理论强调内在的道德和心灵美,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而在西方,审美理论主要源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西方的审美理论更注重对外在形式和感官刺激的响应,强调美的客观存在和美的普遍性。
中西方对艺术的理解和评价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艺术通常被视为一种崇高而严谨的表达方式,注重审美意境和哲学思考,强调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中国的艺术追求“气韵生动”,以及雅俗共赏。
相比之下,西方艺术更强调个人表达和创新,注重形式和技巧上的突破,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中西方在美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对美的表达主要通过视觉形式,例如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而中国则更注重音乐、舞蹈、诗词和书法等的表达。
这种差异可能与中西方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发展有关,也体现了不同文化对于美的理解与追求的偏好。
尽管中西方在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美的研究也逐渐开始超越国界和文化的界限。
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相互影响,现代中国社会也逐渐出现了对西方审美标准和艺术形式的接受与追求,西方国家也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和价值。
中西方对美的研究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传统、历史和价值观。
虽然存在差异,但中西方在美的研究中也逐渐趋向交流与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美的共鸣与互补也为人类理解和探索美的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研究视角。
中西方艺术美学的异同摘要中西方的美学思想都依赖于哲学观,因为历史逻辑的不同又有着不同的差异性。
在历史发展中,中西方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审美作为各自文化不可忽缺的一部分,相互学习、借鉴、进步、取长补短。
本文通过从中西方文化发展历程的角度作为起点对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异同进行比较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美学比较研究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将西方美学理论引进中国学术界的同时又有一些学者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美学的同时又将中国古代相关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整理,同时中国与西方美学的审美体系有很大差异性,中国的艺术审美中更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古典风韵。
尤其在美学方面这种思想方法从古希腊起一直蔓延到马克思主义兴起为止,柏拉图在这方面起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借鉴相互融合发展,可以说中西方音乐文化是在多元化发展下双向推进的。
笔者通过对比中西方音乐美学特征从而对中国音乐艺术文化发展进一步了解。
中西方音乐美学特征存在的差异一、中国美学在缪天端的《音乐美学史概观》一书中也给音乐美学作了定义:“音乐美学就是研究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条件。
”可以通过音乐表达情感,这是音乐之所以有强大的魅力主要原因,也是它本身具有美的品味,中西方音乐美学中都认为这是由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结合所升华出的一种品格和意味又叫做品味。
中国美学从远古时期就有了,不同历史阶段体现不同的内涵,从奴隶社会开始艺术与人生的问题就是联系起来的,但不同于西方社会有具体的理论,但在根本上都是哲学观念的体现。
中国在美学研究中虽然没有有迹可循的源头,但是中国上千年的文化中从未间断过探讨美学的问题。
[1]其中,最能体现中国哲学思维特点的就是“重视有无相生。
”从中国古代美学的源头去寻找答案这是非常困难的,正因为音乐美学问题的提出是要纵观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去看的。
二、西方美学在西方音乐中,音乐美学表现为自律论,他律论,认为人要理解世界就必须要从认识世界的真相开始。
浅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中西方美学思想有其独特的异同,两者在审美评价、审美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普遍美感的不同性质。
首先,中国美学思想侧重于境界感、内心氛围,其重点是通过人文关怀、自然与宇宙的联系来增强审美普遍性。
诸子百家,儒家主张“仁义礼智”,尽心致力培养“爱智敦慈礼节”的道德素养,同时它崇尚对自然的尊重,认为自然有其自然的道理,以增强整体审美价值。
至于道家,其思想以“自然畅和、无为而治”为主,将自然审美与人文关怀有机联系起来,强调自然的审美,追求“无为尽天下”的“审美宇宙”。
而西方美学思想则强调确定意义和创造性思维,更偏向对作品中形式的审美评价,而不太关注作品的意义和主观动机。
联想到古希腊的形式主义,希腊人认为美的形式是独立的,审美的标准は抽象的数学公式来确定,例如“哥白尼理论”中应用比例原则认为是一切美学事物的实质原则。
另外,文艺复兴时期突出形式主义精神,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在复杂美,注重技术的运用,而不会重视人文性的表现。
两者可以说是在大体上有明显差异的,一个世界观属于传统的心性美学,另一个则偏向客观形式美学,心性美学面向作品内容与态度,关注人文关怀和自然审美;而形式美学面向一种复杂的艺术实践体系,主要关注创造性思维和技术手段及使用。
总而言之,中西方其实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观,它们共同尊重艺术美学,但有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及表现形式,这些差异的统一构建了双美思想的多样化,从而被评价为审美的一种新的趋势。
中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差异R·威尔金森在《东方和西方:“深刻”之概念》一文中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比较了东西方思想体系中的美学观念,结果我所发现的大多是体系中的差异……但是当我比较东、西方思想体系中蕴涵‘美学深度’概念的各个观念时,我所发现的却只是体系中的共同点。
因而似乎存在着某种真正跨文化的经验。
”这种所谓的“美学深度”,就是对于“深刻”的追求,对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味外之味”的偏爱。
所以,他坚信“存在着某种跨越文化界限的东西,某种仅仅属于全人类的东西,某种——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东西。
”我们从事美学研究,不就是为了寻找这种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东西么?不然,美学何以为“学”?王国维在上一个世纪之交说:“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
钱钟书在《谈艺录·序》中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这些说法,并非出言愚远,而是用心良苦。
20世纪的中西文化比较,大多是在中西对立中作出的。
所谓中西对立,就是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所说的“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近来又受发源于西方并迅速席卷中国古典美学全球的“后”学的推波助澜。
我们知道,“后”学以解构“西方中心主义”为理论鹄的,很多学者也自觉跟进,以为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之所以在20世纪陷入困顿,是因为西方中心主义的压迫。
我们撇开这种观点的火药味不论,只分析其理论偏颇。
审美的观念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哲学家有自己一套系统的审美价值,平民百姓同样也有着自认为实在的审美习惯,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这些都表明审美的品位与态度是有差异的,各阶层不同、国与国不同、古与今不同,同样中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异同。
再此重点思考两者的差异,以一种客观而平静的心态去审视与思考中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差异。
中国美学的存在永远不是现成的,西方美学也不是。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中西方绘画美学是两种文化下形成的艺术思想和理论,虽然来源不同,但都是以视觉的形式来表达艺术之美,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和差异之处。
在中西方绘画美学的比较中,首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历史和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的绘画美学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理念,这也是中西方绘画美学之间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
西方所传统的绘画文化渊源于希腊哲学,注重于理性、科学和逻辑性;而中国的绘画美学则源于儒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道德和哲学性的内涵。
因此,在对绘画作品进行评估时,中西方可能会有不同的准则和标准。
其次,中西方绘画美学在艺术手法和技巧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美学注重形式和技巧的精细处理,追求逼真和真实性,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性性;而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韵味的表现,侧重于意蕴和意义的传达,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哲学思考。
除此之外,中西方绘画美学在对色彩、构图、线条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追求。
西方绘画美学以立体感和透视为依据,追求自然的过渡和流畅性,而中国传统绘画则强调的是形神兼备,色彩平和,注重的是品味和审美的感受。
从构图上看,中西方也有着相应的差异,西方更倾向于对称和中心,追求视觉的平衡,而中国传统则注重的是“虚实相生”,追求的是动静结合,曲折变化。
综上所述,中西方绘画美学虽然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然而它们都是以视觉为基础来表达艺术之美的。
中西方绘画美学在不同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倾向和追求,然而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因此,在对中西方绘画美学进行比较时,需要注重各自特点的理解和体悟,才能真正领略到两种文化下绘画美学的魅力所在。
造型艺术赏析作业 建82李佳婧2008010046 -1 -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 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 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 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 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 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 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 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 写意与写实。中 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 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 物象作 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 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的精神表达, 要透过层层物象 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 在立 意上存在缺失。如18世纪评论家狄德罗所说:“在我们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 弱点,思想性的贫乏。”
下面将从造型、色彩及构图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西方 绘画在写意与写实上的美学差异。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美学偏于平面性,而西方绘画美学偏于立体性。中国的 绘画由工艺装饰(青铜器、陶器纹样)发展而来,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平面特征。 陶器上的纹样多是图案化、美化后的物象,因此中国绘画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意 味,也历来不竭力追造型艺术赏析作业 建82李佳婧2008010046 -2 - 求再现对象,而是满足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具有意象 性造型理念。中国画家不写生,而是通过观察记忆将形象积累于脑海, 作画时便 全凭记忆,这样既保留了物象的本质特征如种类、规律、结构等等,又主观过滤 掉了其非本质的元素如光影、明暗及色彩变化。譬如中国绘画中的树,大致只有 几类明显的品种,其枝干变化也常常遵循“树分四枝”的原则,而不像西方绘画中 如实描绘树的真实枝干姿态,叶片轮廓。中国绘画中也绝少表现光影,因此给人 以强烈的平面感和装饰性,这也养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习惯。 这种既非写实又 非抽象的画法使中国绘画带有浓郁的写意美,所谓“画意不画形”,画者在似与不 似之间创造出了意象与真实物象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象的理解与理想。这 一点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美学是相同的, 意象源于自然又超乎自然,源于现实 又高于现实。这也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文学性审美特质,古时绘画为“文章余事”, 诗与散文的写意性自然也延续到了绘画中, 因此绘画的语言常常是文学性的,精 神性的,“画在补文字之缺”。而“印、字、画” 一体的模式则成为中国绘画的文学 性特质的鲜明外在体现。相比而言,西方绘画有明显的立体性特征,画家们忠于 表现物象的素描关系:明暗、透视、体积感、质感、空间感等表面性因素,追求 逼真的明暗及色彩变化以及细节的表达。 这一方面是出于西方文明中对人和事都 要探究清楚的理性及科学精神,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特征一一准确性 和完美性的高度统一,因此西方绘画常常注重形体塑造的雕塑感, 追求光影下形 体的黑白虚实关系产生的美学韵律。 在用色上,中西方的差异性则更加明显。西方绘画重用色,色彩与素描一起 成为在纸面上创造深度幻觉的两个有力工具。画家以物象的固有色为依据,根据 色彩在光影下和环境中色相、纯度、明度的变化精准用色,表现自然化的效果, 使人感觉“很像”自然。这种效果明显是具有写实主义色彩的,并且容易将观者引 导向对技巧的关注而忽略了物象本身的美。 中国绘画则不在个体上作太多颜色变 化,更注重整体颜色的协调配造型艺术赏析作业 建82李佳婧2008010046 -3 - 合。这与其溯源一一装饰艺术中对统一性的要求是 分不开的,装饰艺术中讲究重复与统一的韵律,个体若变化太多则会干扰整体的 统一性。因此中国绘画中着色常常依循“随类赋色”的原则,即按照物象的种类赋 予颜色,不考虑它在光影和环境中的变化。譬如描绘花朵,栀子花皆赋白色,石 榴花皆赋朱砂兼胭脂色等等。这种用色方法是写意的,它表达了花卉在画者印象 中的颜色,并通过一定的布置使其达到理想的关系, 只表现了花最本质的生命特 质,没有对其他表象作精确分析。这种用色方法使得大多数中国绘画都给人以淡 雅宁静的色彩印象,它超越技巧直达本质,表现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美的认识与品 位。 在构图上,西方使用焦点透视,并遵循一定的几何美学规律组织画面。 西方 绘画讲究抓住瞬间的印象感觉,并以静态观察对象,画人时模特要长久保持同样 的姿势,而画风景时则选定视角后便就视野内的景物作画。 这就导致了西方绘画 中对透视准确性的追求,无论是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还是倾斜透视曲线透视都 要求画家对透视学的绝对把握。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的发展使得西方绘画写实几 乎达到极致。相比之下,中国绘画则呈散点状,移动状,没有一个明确的焦点。 这与画家的观察方式是很有关的,画肖像时中国画家常无法要求人物保持静态, 于是就采取动态观察法,这却使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了人事在不同侧面的特 点,如《韩熙载夜宴图》就在一幅画面中上表现了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山水画 更是如此,画家亲历游观记录,正面、侧面、背面都可取景,再将不在一个平面 上的风景整合到一个画面上,更多时候甚至是凭经验自我拟合的理想山水配置。 郭熙《山水训》中提出山水构图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高远即取更 高位置俯瞰山峰,再配合深远手法,辟溪开壑搭桥架路表现空间往复无尽之感, 而平远则以平视角表现俯瞰的层峦叠嶂效果, 都是在不同时空间转换融合后的结 果。这造型艺术赏析作业 建82李佳婧2008010046 -4 - 也表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性, 强调画者对客观人事的经历与整体把握, 而 不局限于描绘眼前的景象。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绘画美学在写实和写意上的巨大分岭。 西方绘画希望借高超的写实手段再现对象, 物质表现力很强,精神表现力则常显 不足。而中国绘画并不关注对对象刻画的准确性, 而更多地表达画者自己对外事 外物的理解与把握,抓本质,重写意而非写形,精神表现力极强。在东西方思想 强烈碰撞的今天,中西方绘画的发展若能抓住自身特点、 取它之长补己之短,必 能续写出更加绚烂的中西绘画文明。
美学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认识的学科,是研究美、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学科。
东西方美学理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传统,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探讨东西方美学理论之间的比较,从哲学、艺术、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哲学观念比较在美学领域,东方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哲学观念。
西方美学主要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强调理性和逻辑思维。
而东方美学则更注重阐释意境、超越物质界限的精神追求。
比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以意传情”、“隐者气质”等思想,与西方美学中的“真善美”、“模仿与再现”有着差异。
2. 艺术观念比较在艺术创作方面,东西方都有着丰富的艺术传统。
西方艺术注重形式、结构和技巧,强调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不同风格;而东方艺术更注重内涵、意境以及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例如,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山水画和写意画就强调意蕴和书卷气。
3. 文化观念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于美学理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文化偏向个人主义、自我表达和人权意识,因此其美学重视个体感受和情感表达。
而东方文化重视集体、家庭、传统等价值观念,在美学上更加崇尚内心深处的静谧与超脱。
这种文化差异也导致了在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4. 美与实用性比较在东西方美学理论中还存在一定程度上关于美与实用性的区别。
西方哲学家较早提出“艺术为艺术”、“目的论”等理论,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自身的审美价值而非功利目的;而在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思想,使得一些传统艺术形式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并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5. 当代影响与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在当代社会中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与交流越来越频繁。
东西方美学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借鉴、交流互补的关系。
例如,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可以看到很多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作品,这种跨文化融合也为美学理论带来新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东西方美学理论虽有差异,但在人类对于美的探索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的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得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
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缘由,本文通过对各方面的具体实例的比较,总结。
阐述了具体中西方美学之间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美学,差异
一、中西方美学的形成
西方美学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
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
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
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
而中国古代美学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弗晰逻辑。
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
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1)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
同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
“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
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作为存在的根本,这就是“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
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
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中国人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
这从老子的“道生”思想就不难看出。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源,万物均从“道”演化而来,即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点出“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中国人这种“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的宇宙观上的南辕北辙就势必导致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差异。
(2)中西方绘画美学中的差异
水墨画和油画,一个飘渺灵动,一个绚丽写实。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历代画家的传世之作灿若星辰。
从商周时代壁画,青铜器上的以线条概括所要描绘之物,到东晋顾恺之以笔墨线条造型,以线条流动之美作为其艺术特色。
再到唐朝吴道子飘逸,豪放的笔墨线条。
可以说,中国画注重的是以笔墨线条造境,例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用线条形象的描绘出人物形态,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相对于中国画注重对意境涵养和线条的组织,西方美术主要表现在油画上,油画更能体现出光色效果,还有一点就是透视,这能让画更有立体感。
所以从审美的角度而言,西方的油画更能体现出视觉的美感,比较现实、真实,具有摄影般的透视效果。
总之,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像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
以画家的意志为本。
(3)中西方美学在建筑上的差异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
故中国画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绘画语言,无不与线有关。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
当代西方建筑的美学构架,主要是由历史主义建筑美学、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技术主义建筑美学和有机主义建筑美学支撑起来的;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形态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优美、狂怪以及二者的融合。
从审美思维来说,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明显地表现出四大特征:非总体性、非理性、非线型性和共生思维特征。
从总体来看,当代西方建筑最抢风头的是解构主义建筑,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也是解构主义建筑。
综观当代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这样说,虽然当代建筑的魅务更多的似乎不是它诉诸于人们视觉的美,而是丑与狂怪、滑稽与残破。
三、中西方美学差异形成的原因
(1)受历史原因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社会分裂动荡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其间只有35年是统一的。
封建统治集团明争暗斗,豪门横行,政治腐败,并推行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使儒学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
生活在魏晋南北朝变异时代的知识分子,由于黑暗跋扈、阴谋猖獗的现实与他们的“济世志“的抱负形成尖锐的冲突,使他们的灵魂深处交织着复杂的矛盾和苦痛。
这种以儒家为主体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哲学思潮所形成的人生观,使当时的知识分子陷入深刻的矛盾和痛苦之中,而由此产生的二重心态,却使他们有可能以艺术的形式去呼唤人生,以理论的方法去探讨人生。
这种思潮影响着魏晋南北朝的全过程,中国美学体系也正是这思潮的影响下得以形成的。
而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
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2)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中国四周被海洋、高原、草原、沙漠和森林所包围,且中国自古以来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著称,这就会形成与外来社会相互隔绝的近乎封闭状态。
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安居,固守家园不善于活动,这就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态势,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在西方,特别是西方法的发源地古希腊古罗马,他们都位于半岛之上,海上交通较之中国便利,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
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3)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
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这就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
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这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四、结束语
中西方美学比较不仅要向我们传统美学提问,也要向西方美学提问。
不仅研究它们的历史还要促进解决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在美育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美,是思辨的哲学、最微妙的心理学、最情感的艺术也是文化精髓的集焦点。
王佳燕
11金融工程2班
110107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