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与互利共赢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合作不断加强,为双方带来了许多机遇与发展。
中国和东盟作为两个经济体量庞大的地区,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加强贸易合作,双方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的形势与优势、合作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贸易合作形势与优势中国与东盟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自2002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了5000亿美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和东盟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性。
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具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优势。
而东盟地区则以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较低为特点。
这种互补性使得中国和东盟地区的贸易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局面。
此外,中国和东盟地区之间签署了多项贸易协定,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FTA),进一步促进了双方经济合作。
这些协定降低了双边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加快了贸易流程,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二、合作领域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合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农产品、制造业、能源、服务业等。
农产品方面,中国和东盟地区有着广泛的合作。
中国对东盟地区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尤其是热带水果、海鲜等,而东盟地区则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双方通过贸易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
制造业方面,中国和东盟地区的关系更加紧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东盟地区则是世界上制造业生产基地之一。
中国和东盟地区的贸易合作在制造业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能源方面,中国是东盟地区的重要能源需求市场,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
东盟国家则是中国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
通过建立能源合作机制,中国和东盟地区在能源方面实现了互补共赢。
服务业方面,中国和东盟地区的服务业合作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两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教育、旅游、医疗等服务需求也愈加广泛。
双方可以通过贸易合作,推动服务领域的发展。
三、发展前景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东盟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ACFTA)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旨在促进双方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
该协议于2010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署对于中国和东盟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中国而言,这一协议为中国企业拓展东盟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降低了贸易壁垒,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其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署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署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对于东盟国家来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署也带来了诸多好处。
首先,东盟国家可以通过这一协议获得更多的出口机会,提高了东盟国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署也为东盟国家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促进了东盟国家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一协议也为东盟国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合作机会,促进了双方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加,双方的经济合作也日益深化。
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双方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5000亿美元,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活跃的贸易关系之一。
除了贸易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在投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双方的合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逐渐向更加广泛的领域延伸,为双方的全面合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信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双方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泰国在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地位和作用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6个东盟老成员已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关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4个东盟新成员将多享受5年过渡期,至2015年,东盟十国与中国将实现一个人口超过18亿、经济总量达2.4万亿美元、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而泰国作为主要成员国之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区泰国中国发展作用地位关系前景正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指在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构建的自由贸易区。
2000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东盟有关国家的赞同。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期间,中国和十个东盟成员国宣布了将在未来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002年11月4日,第六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
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东盟十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布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而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一是用十年的时间完成所有关税和非关税的削减,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二是建立一个综合框架,包含市场一体化的一系列措施,如投资促进、贸易便利化以及和谐的贸易及投资规则与标准。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历史性的一步。
它充分反映了双方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之间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会创造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
按人口算,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上看,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由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创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产业转移效应:经济资源配置进入更加广阔的空间,毛衣自由将推动投资自由,中国市场拓展有利于东盟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转移给东盟与中国都带来了发展效应。
由于东盟各国在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收入水平还有经济发展阶段都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东盟十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新加坡;第二层为泰国,马来西亚;第三层次为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印尼、菲律宾为中间层次。
中国与第一层次的经济交往以新加坡小国的发达科技和中国大国的市场为突破点。
中国与第二层次的经济交往将在较强的竞争性空间进行,发展产业内贸易与产业内投资。
中国与第三层次的经济交往将以促进东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特色。
中国企业向东盟投资的产业转移模式有:1.中国的生产能力+东盟的自然资源;2.中国的生产能力+东盟的劳动力市场;3.中国的技术能力+东盟国家的市场。
中国向东盟国家转移的首先是矿产业。
由于中国本国的矿产资源日渐枯竭,生产能力趋于过剩,而东盟国家矿产资源仍然丰裕,采掘能力不足,通过中国矿产企业采取独资、合资、补偿贸易、技术转让等方式,使东盟国家的矿产业发展起来。
产业转移领域最广泛的是制造业。
第三层次的国家还在大力推行初级的工业化,渴求制造业的转移。
中国在制造业生产能力上呈现过剩现象。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转移的推动:1.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的市场进一步开通,是中国三大地区之间、东盟十国之间的产业转移进入更加广阔的空间,经济资源的配置将更合理。
显然更高水平的贸易创造与投资创造效应将产生。
2.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贸易自由将推动投资自由,因为贸易自由会对本国的工业发展造成损害,这需要产业转移来弥补;在投资促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贸易自由还有利于本国的工业发展。
3.中国的市场拓展将成为自由贸易维持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人民币的稳定给人深刻的印象,东盟国家渴望搭上中国这辆“经济快车”。
中国越来越成为内需主导型国家,对东亚具有很强的辐射力。
东盟自贸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别以及对中国(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东盟自贸区现状与前景我国与东盟各国间的交往由来已久,且地缘相邻,文化相近,经济上共同发展,政治上相互尊重,具备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与东盟国家交流频繁,关系密切,投资和贸易总量快速增长,技术合作向高层次、多领域发展。
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在各领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共同的政治愿望下,中国和东盟不断密切相互间的经济、文化等多边合作,这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开放合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
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衰退,呈现缓慢复苏的态势,同时贸易保护势力还在不断抬头。
从地区环境来看,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自由贸易区成为各国现在的选择。
冲中国和东盟各自的情况来看,东盟正稳步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国也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未来双方还会将全面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东盟自贸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别东盟自贸区,指的是东南亚国家联盟自己的自由贸易区。
而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指东南亚国家联盟自己的自由贸易区的范围扩大,超越了地域限制,变成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是是个人口大国,拥有着极大的市场。
东盟自贸区与中国加强联系,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能够使东南亚地区与中国之间的各方面交往得到更多便利,冲破了局限仅有的区域交流。
三、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之处(一)一个地区是否能够得以发展,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广西经济发展形成所需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三大最基本的要素来看。
首先,南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南宁市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会点的核心,是多区域合作地缘经济的中心,是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中“南宁一新加坡”一轴的起点。
6《商场现代化》年月(中旬刊)总第5期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和可能性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我国意义重大:(1)从地理上看,东南亚对我国的经济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东南亚地处太平洋西南的黄金水道,内有连接欧、澳的海上交通咽喉——马六甲海峡,堪称我国经济安全的生命线。
该区域蕴含着丰富的有色金属和海洋生物,21世纪公认的11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中,有8个在亚太。
(2)从扩大我国的国际地位看,东南亚是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区域美、日、欧盟至今未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和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就足以说明他们对我国的“和平崛起”仍保持打压心态。
北面“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基本上是政治和安全领域,经贸合作规模不大;而东面的日本和西面的印度,历史积怨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我国“全天候”的合作伙伴巴基斯坦位于南亚中枢,但咯喇昆仑高原的阻隔和恶劣的气候使其地缘优势的发挥有限;我国真正可以施加影响的地区是近邻的东盟10国。
(3)对开发我国西部意义重大和东盟结成自由贸易区,与东盟接壤的广西、云南等西部欠发达的地区就从边区变成了贸易的重要枢纽。
这对开发西部,实现东部的产业向西部转移和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加大制造业对东盟投资的力度以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规避贸易摩擦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属“边际产业”。
但把这些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级的东盟体的国家,则可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可以规避贸易摩擦。
(5)为了团结一致,共同进步,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目前世界竞争的重点已经转移到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有进一步被发达国家拉开差距的危险。
中国和东盟应该团结一致,共同迎接挑战。
对东盟而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 FTA )也是必要的:1)东盟需要中国作为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东盟内部市场狭小,因此东盟成员国大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中国是东亚最具潜力的市场。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问题与方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
中国—东盟自贸区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面对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贸区的发展水平,打造“升级版”的自贸区,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我们将从自贸区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现状分析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以来,双方的合作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
这段时期,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取得了显著进展,自贸区建设成果丰硕。
在贸易领域,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区之一。
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主要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等为主,而从东盟进口的则以资源性产品、半成品和零部件等为主。
这种互补性的贸易结构为双方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投资领域,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投资合作日益紧密。
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范围广泛,涵盖了能源、基础设施、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同时,东盟国家的企业也积极投资中国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种双向投资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增长,也加深了彼此的经济联系。
双方在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不仅推动了经贸合作,也促进了人文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友谊。
然而,也应看到,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双方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仍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和壁垒,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也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合作方式。
总体来看,中国—东盟自贸区在经贸、投资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面对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外交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政治上致力于相互信赖、平等协商;经济上谋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中国周边政策的又一成果。
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本文介绍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必然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概述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对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现状;对策;自由贸易区?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理论背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彼此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经济地区的经济联合而达成经济联盟的状态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不断趋向自由化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亦即世界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一)关税同盟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Jacob?Viner出版了《关税同盟问题》一书,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
书中重点论述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认为关税同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但同时又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保护贸易,因此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
维纳得出结论,关税同盟效应就是贸易创造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
?(二)一国模型与两国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贸易区(FTA)是比关税同盟更为现实的一体化形式。
英国学者Robson将关税同盟理论运用于自由贸易区,得出了专门的自由贸易区福利理论。
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区实行内部自由贸易的同时,成员国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使进口国避免因单边降低壁垒而蒙受不必要的贸易转移的损失;自由贸易区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
中国自由贸易区小组成员:巴云纪静王启翠穆春丽朱晓涧夏昱魏晨相关简介:中国自由贸易区是指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
原则上是指在没有海关“干预”的情况下允许货物进口、制造、再出口。
中国自由贸易区是政府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最重要的举动,其力度和意义堪与80年代建立深圳特区和90年代开发浦东两大事件相比美。
其核心是营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建立一套对内外资的投资都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商业环境。
目前中国已批准设立与正在申报的自由贸易区包括: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等。
对外协定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目前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9个,涉及2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和挪威的自贸协定,以及中日韩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协定(“10+1”)升级谈判、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
此外,中国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RTA)联合研究;正与哥伦比亚等开展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还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区中澳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视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和东盟对话始于1991年,中国1996年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
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
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 2016年2月11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及发展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张玲摘 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集团之间,建立起了稳定的极具潜力的经济贸易关系,必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亚太地区的繁荣稳定带来长久红利。
但由于历史原因、地缘政治纷争以及双方实际利益的差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通过结合自贸区的发展历史,分析现状,提出其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未来发展对策。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 经济贸易关系 世界经济 亚太地区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2(a)-117-0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 ,是中国与东盟十国共同组建的国际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成为对话伙伴源于1991年,达成组建贸易区的合作意愿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
中东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发展中国家建立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的贸易百分比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3%。
中东自贸区包含11个国家、19亿人口,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是一个相当宏大的经济实体。
中国与东盟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既有先天性的自然和历史元素,也有各自产业结构的相互结合互补。
首先,中国—东盟自贸区得益于双方的自然条件。
两个地区山水相连,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因此,造就了地理位置上的息息相关。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先天优势使得双方在各自的气候条件下拥有优秀的自然资源。
其次,双方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友谊,在处理国际事务和交流合作中,双方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利益,立场基本一致,可以达成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共同愿望。
最后,双方得益于产业结构的合作与互补。
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使得相互之间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
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提议是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于2000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得到了东盟各国的认可和赞同。
浅析中国与东盟展开合作的经济意义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从那时开始,两个地区就开始了密切的经济和贸易往来。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两个地区的合作关系不断加深,为两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利益。
下面将对中国与东盟展开合作的经济意义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经济意义表现在贸易与投资领域。
中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2024年,双方贸易额超过6500亿美元。
中国进口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农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同时也出口了机电产品、纺织品和轻工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东盟国家通过出口资源和产品,为自己赚取了外汇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投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设立工厂、海外仓,为东盟提供了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加速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东盟国家也可以通过吸引中国投资,促进自己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第三,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经济意义还表现在人文交流和旅游产业方面。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人员往来不断增加,为双方的商贸合作提供了人才支持和交流平台。
东盟国家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中国游客的到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和就业机会。
同时,东盟国家也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加强了文化交流和旅游宣传,吸引了更多的中国游客前往东盟旅游,推动了双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与东盟展开合作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通过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了两地经济的互利共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一体化,推动了东盟国家的发展和融合;通过人文交流和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将继续深化,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和利益。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意义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的国际大背景下,加强东亚经济合作成为摆在东亚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当今东亚经济政治格局中,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条件良好,率先实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一体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东亚经济合作路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体制趋同,并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等方面呈现高度依赖、合作、竞争与融合的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普遍转轨,世界经济在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时代正式到来。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具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某种条约或协定,拟定共同的行动准则和协调一致的政策,形成相互之间协作与支持的经济制度和市场。
区域经济一体化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出现,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迅猛发展,其中自由贸易区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世界各国尽可能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既渴望通过自由市场竞争获益,又担心自由市场竞争给自身带来伤害。
这种矛盾性使得各国一方面加强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市场竞争,使全球性经济网络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特征;另一方面寻求与同处一个区域的国家实现一定程度的联合与协调,确保本国经济利益能够得到区域经济组织的保护,使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
正因如此,大量国家采取既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又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两条腿走路”方针,这显然是理性而明智的选择。
在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运作良好、成效显著,与此相比,东亚缺乏一个能真正代表东亚经济的区域经济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已明显滞后,这对东亚经济的发展不利。
中国作为东亚经济大国,理应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使中国既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又能应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组织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提高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日韩三国和东盟都意识到了加强东亚经济合作的客观必要性。
尽管东亚经济合作处于初级阶段,尚无明确的区域一体化规划,但区域内国家已在积极探索合作途径。
就目前来看,除了继续加强双边合作、东盟内部成员多边合作外,主要有“10+3”模式、“中日韩经济合作”、“10+1”模式三条路径。
“10+3” 模式是指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合作。
“中日韩经济合作”则构成了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主体。
“10+1”模式是指东盟与中日韩其中一国的合作。
“10+3”模式涵盖了东亚的主要国家。
如果这条途径可行的话,就可以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
但由于东亚地区涉及国家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各国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民族矛盾和历史恩怨,而且各国在东亚经济主导权和核心作用问题上心态不一,这使得许多现实障碍难以在短时间内克服。
因而,“10+3” 模式将有一个协调各方利益的艰辛历程,目前只能作为东亚经济合作的长远目标。
中日韩三国的东亚经济大国地位确立了东北亚经济在整个东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三方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日韩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但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水平较低,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差异明显,政治互信度有待提高,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缺乏良好的基础。
因此,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尚需时日,需要中日韩三国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合作力度。
与“10+3”模式、“中日韩经济合作”相比,“10+1”模式较易推行。
“10+1” 模式以具有一定规模的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作为基础,只涉及两个谈判主体,面临的阻力相对较小,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
“10+1”模式可以实现“10+3”模式的分时进行,促进“10+3”实施条件的不断成熟。
从现实可行性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在发展“10+3”模式、“中日韩经济合作”模式的同时,并重点发展“10+1”模式。
在三个“10+1”模式中,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优势明显。
优势之一:优越的地缘关系。
地理邻近国家经贸往来便利,不仅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可节约大量时间成本。
陆路接壤、江海相连使中国同东盟合作相比日本和韩国具有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
优势之二:优势互补的经济。
中国经济与东盟经济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互补性,而且这种互补性在扩大,因而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空间非常广阔。
数据表明,中国与东盟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双边贸易年均增长20%,预计到2005年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将达到630亿美元。
优势之三:交相辉映的文化交流。
中国同东盟国家早在汉代就开始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东盟国家不仅是海外华人最早移居的地区,并且是海外华人数量最多的地区。
中国传统文化同东盟国家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交相辉映的文化交流成为了中国与东盟高效率合作的“润滑剂”。
优势之四:日益改善的政治关系。
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和目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同东盟所有成员国建立起了正常的外交关系。
对于南沙问题这一影响中国和东盟关系的最大障碍,中国在坚持主权立场基础上,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赢得了东盟的信任。
现在,中国已同东盟确
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双方高层间往来频繁,政治关系不断深化、巩固,为双方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应在“10+3”模式、“中日韩经济合作”、“10+1”模式三条路径中,重点发展与东盟的“10+1”模式。
当前,中国与东盟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时机逐渐成熟,发展前景看好,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了中国的战略选择。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已正式启动。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培育中国成为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力量,有利于推动中日韩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更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培育中国成为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力量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经验看,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一支能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力量。
欧盟的核心力量是法国和德国,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力量是美国。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与缺乏这样的核心力量有关。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在经济方面将使中国对东盟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显著增加,投资与金融活动更加便利,由此可带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在政治方面将使中国更有条件解决同周边国家的政治争端。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的不断增强,中国成为亚洲经济最主要推动力量的条件将趋于成熟,并进而使中国实现由东亚一体化潜在核心力量向现实核心力量的转变。
有利于推动中国与日本及韩国的经济合作
东亚经济包含东北亚经济和东南亚经济两大部份,其中以中日韩经济为基础的东北亚经济实力相比以东盟为基础的东南亚经济具有绝对优势。
东北亚经济中,日本经济最为强大,韩国经济实力不容忽视,因此东亚经济一体化绝对不能缺少日韩二国。
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障碍较多的情况下,率先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1408万平方公里土地、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3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
这对日本和韩国经济无疑会产生巨大的辐射和渗透作用,使其加快与中国及东盟的经济融合,有效推动中国与日本及韩国的经济合作。
有利于中国更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有利于中国赢得周边国家的信任与支持,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摩擦和阻力;有利于中国经济制度安排日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并在贸易、投资及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应对能力。
总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和我国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相辅相成的,它不仅使中国能从容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为中国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有利于中国更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参考资料:
1.蔡鹏鸿,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J],世界经济研究,2003,(3),第26-30页
2.周中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其影响[J],学术论坛,2002,(6),76-79页
3.(英)弗兰克-于尔根·里希特、马家敏,亚洲的重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吴航(1970-),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窦尔翔(1967-),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