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污染简介及解决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209.00 KB
- 文档页数:11
膜污染的简介膜污染是膜技术应用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会缩短膜的使用寿命,降低膜的处理能力,从而使膜工艺的运行费用增加。
因此,膜生物反应器(MBR)稳定运行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膜污染控制。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延缓MBR中的膜污染。
采用平行对比研究的方法,系统研究了MBR处理生活污水时,运行工艺、APC投加量、膜性能改进剂的投加(MPE)、颗粒污泥形成等对延缓膜污染的影响。
并采用空间排阻液相色谱法测定了MBR中进水、出水、混合液及膜污染物的分子量分布情况。
全好氧式MBR和序批式MBR对比研究表明,二者在有机物及氨氮的去除上效果相当,但序批式MBR总氮去除能力优于好氧式MBR。
在处理同等水量或是截留有机物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好氧式MBR的过膜阻力增长率均高于序批式MBR,且其不可逆污染较序批式MBR 严重。
向MBR中投加APC,对出水水质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当其投加量在一定范围内时,可减少胞外聚合物(EPS)在膜内部的积累,并降低泥饼层阻力,从而有效的延缓膜污染。
分子量分布测定表明,当APC投加量超过19几后,混合液中分子量大于10,000Dalton的有机物含量增加,导致了严重的有机污染。
从延缓膜污染及降低运行费用两方面考虑,0.759几的APC为最佳投量。
MPE的投入,可增大污泥絮体尺寸,延缓泥饼层在膜表面的累积,从而减缓膜污染。
但该效果十分有限,应用MPE的可行性需要更深入的技术经济比较。
在MBR 中形成颗粒污泥后,不仅可以改善出水水质,而且对于延缓膜污染有积极的作用。
一部分EPS与生物絮体互相作用,结合成颗粒污泥,减少了混合液中的EPS含量并延缓了EPS在膜上的累积。
同时,大尺寸的颗粒污泥能有效减轻泥饼层在膜表面的沉积。
分子量分布测定发现MBR出水中有机物主要是由小分子有机物组成。
控制混合液中小分子有机物是获得优良出水的关键。
大量大分子有机物被膜截留并逐渐在膜表面沉积。
其中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可被微生物逐渐降解,并变成一些小分子有机物。
膜分离技术在再生水中的应用及膜污染研究进展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膜对物质进行筛选和分离的技术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不同孔径的膜对溶质进行筛选和截留,从而实现液体、气体或固体溶质的分离和纯化。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再生水处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膜分离技术在再生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膜污染研究的最新进展。
膜分离技术在再生水处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膜分离工艺。
其中微滤是一种通过孔径为0.1-10μm的膜对悬浮固体进行分离的技术。
在再生水处理中,微滤技术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固体、胶体颗粒和微生物。
超滤是一种孔径为0.01-0.1μm的膜分离技术,可用于去除水中的胶体、大分子有机物和病毒等。
纳滤则是一种孔径为1-100纳米的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微生物等。
反渗透是一种利用半透膜对水中的溶质进行截留的技术,可以去除水中几乎所有的溶解性物质,包括矿物盐、有机物和微生物等。
膜分离技术在再生水处理中的应用具有多个优点。
首先,与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工艺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工艺简单等特点。
其次,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对水质的精细控制,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孔径的膜进行处理,以保证水质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对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达到水资源的可再利用,对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膜分离技术在再生水处理中也面临着膜污染的挑战。
膜污染是指膜表面或孔道被污染物堵塞或吸附,导致膜通量下降和分离效果降低的现象。
常见的膜污染方式包括凝胶层阻塞、颗粒物淤积、有机物吸附和微生物附着等。
目前,针对膜污染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改变膜材料的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来减少膜污染的发生;采取逆洗、化学清洗和超声清洗等方法对膜进行维护和清洗;利用电场、超声波和氧化还原等方法来清除膜表面的污染物。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开发新型的抗污染膜材料和抗污染膜模块,以提高膜的稳定性和抗污染能力。
造成R O膜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式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1.造成RO膜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反渗透运行时,进水中含有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以及微生物繁殖等原因都会造成膜元件污染。
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应尽可能的除去这些污染物质,尽量降低膜元件污染的可能性。
造成膜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新装置管道中含有油类物质和焊接管道时的残留物,以及灰尘且在装膜前未清洗干净;●预处理装置设计不合理;●添加化学药品的量发生错误或设备发生故障;●人为操作失误;●停止运行时未作低压冲洗或冲洗条件控制得不正确;●给水水源或水质发生变化。
●污染物的种类、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请参见下表。
反渗透膜污染的和种类、原因及处理方法2.反渗透和纳滤系统的清洗方式有哪些反渗透和纳滤系统的清洗可分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
物理清洗也可叫物理冲洗,冲洗是采用低压大流量的进水冲洗膜元件,冲洗掉附着在膜表面的污染物或堆积物。
冲洗的要点:a.冲洗的流速装置运行时,颗粒污染物逐渐堆积在膜的表面。
如果冲洗时的流速和制水时的流速相等或略低,则很难把污染物从膜元件中冲出来。
因此,冲洗时要使用比正常运行时更高的流速。
通常,单支压力容器内的冲洗流速为:●8英寸膜元件:h;●4英寸膜元件:。
b.冲洗的压力正常高压运行时,污染物被压向膜表面造成污染。
所以在冲洗时,如果采用同样的高压,污染物仍会被压在膜表面上,清洗的效果不会理想。
因此在冲洗时,应尽可能的通过低压、高流速的方式,增加水平方向的剪切力,把污染物冲出膜元件。
压力通常控制在以下。
如果在以下,很难达到一定的流量时,应尽可能控制进水压力,以不出产水或少出产水为标准。
一般进水压力不能大于。
c.冲洗的频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经常对系统进行冲洗。
增加冲洗的次数比进行一次化学清洗更有效果。
一般冲洗的频率推荐以一天一次为好。
根据具体的情况,用户可以自行控制冲洗的频率。
化学清洗是指在物理冲洗已经不能使反渗透膜的性能恢复时,使用化学药剂及方法来清洗。
农用地膜起到了增温保墒、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等的效果,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是当前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2020年新疆农用地膜覆盖面积达3553.42千hm 2,居全国第1位,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白色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土壤中残留的未能被分解的薄膜残片对耕地造成严重的损伤,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作物机械效率,破坏了畜禽生存环境。
2021年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农膜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议中强调,强化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政策,以“减量、替代、回收”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
以新疆地区为例,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膜的使用与回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新疆农用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1农用地膜使用现状1.1区域概况新疆位于东经75°~95°、北纬35°~50°,昼夜温差大,光热充足,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发展各类特色经济作物,如棉花、特色瓜果、加工番茄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部分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
202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371.65hm 2,棉花的播种面积为2506.07hm 2,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为1135.25hm 2和1110.26hm 2。
1.2农用地膜使用现状1.2.1农用地膜使用量大,覆盖面积广2011~2020年新疆农用地膜使用量不断上升,2014年的使用量>20万t ,2019年达到最高值(24.26万t );农用地膜覆盖面积波动上升,2014年的覆盖面积>30万hm 2,2017年达到最高值(379.59万hm 2)(图1)。
说明新疆农用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处于较高水平。
1.2.2农用地膜使用的必要性由于新疆地区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等客观条件,在农业生产中需要覆盖农用地膜以保持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
水处理中膜污染的三种类型和对应解决方案膜污染是水处理领域中一个常见的问题,主要是指膜表面或孔道的堵塞、污染和破坏,导致膜的通量下降和该除的杂质不能有效地被滤出。
根据不同的污染物性质和膜材料特性,膜污染主要可以分为生物污染、颗粒污染和溶解物污染三种类型。
一、生物污染生物污染主要是指微生物的附着和繁殖导致的膜污染。
微生物能够通过膜孔的大小和形状附着在膜表面,并通过生产胞外聚合物形成胞囊状结构,继而扩散到整个膜。
生物污染会导致膜孔径变小、通量降低,还可能产生胞外聚合物和细胞破裂产物,使得膜表面粘附污染物,影响处理效果。
对于生物污染,常见的解决方案包括:1.物理清洗方法:常用的物理清洗方法有超声波清洗、机械刷洗和高压水清洗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未附着的生物颗粒和胞囊状结构,但对于附着固化的生物膜效果较差。
2.化学清洗方法:利用氯、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强氧化性物质进行清洗,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除去生物膜。
但这些物质需要控制浓度和接触时间,避免对膜材料造成损害。
3.生物清洗方法:采用具有特定酶活性的生物酶来清除生物污染。
生物酶可以通过降解胞外聚合物和细胞破裂物质来清洗膜表面。
这种方法对于附着固化的生物膜有较好的清洁效果。
二、颗粒污染颗粒污染主要是指悬浮颗粒、胶体粒子和碎屑物质的堵塞和附着导致的膜污染。
这些颗粒物质往往会在膜表面形成过滤膜层,层层堆积最终导致通量下降。
对于颗粒污染,常见的解决方案包括:1.物理清洗方法:物理清洗方法包括超声波清洗、涡流清洗和辅助剂清洗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膜表面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粒子,恢复膜的通量。
2.化学清洗方法:借助化学清洗剂,如酸、碱、表面活性剂等,可以溶解和分散颗粒污染物。
这些清洗剂可以在膜表面形成降低粘附能力的保护膜,防止颗粒继续附着。
3.预处理方法:通过在膜前配置粗滤器、砂滤器或沉淀池等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中的颗粒物质,减少膜的颗粒污染。
这种方法常用于对水源中颗粒物质浓度较高的情况。
MBR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及膜污染控制摘要: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将膜分离技术与传统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有机结合的新型高效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
本文介绍了MBR工艺在平谷洳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中作为深度处理技术的应用情况。
针对该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膜污染和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为MBR工艺在市政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和生产运行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MBR;市政污水;膜污染控制;污水回用背景概述MBR膜处理工艺是基于膜分离材料的水处理新技术。
膜生物反应器(MBR)的最早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1966年,由美国Dorr-Oliver公司首创研究开发。
膜分离技术的工程应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海水淡化。
以后随着各种新型膜的不断问世,膜技术也逐步扩展到城市生活饮用水净化和城市污水处理以及医药、食品、生物工程等领域。
在全球水资源紧缺,受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再生水回用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水处理技术领域日益得到广泛关注。
目前,MBR工艺因其自身诸多的优势正逐渐在国内的污水处理领域中得到了应用,但因该技术应用于生产在我国还属于起步阶段,对该工艺的运行和管理都相对缺乏经验。
平谷洳河污水处理厂是北京市平谷区重点环境保护项目之一,也是平谷区建设的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承担着平谷城区的污水收集与治理任务。
该项目总投资1.93亿元,采用国内目前最先进的A2/O+MBR组合处理工艺。
本文着重介绍了MBR工艺的特点,以及该工艺平谷洳河污水处理厂中的设计和运行情况。
针对实践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膜污染问题,提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最后对MBR工艺的运行成本做了简要分析。
MBR工艺的特点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将膜分离技术与传统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有机结合的新型高效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
膜生物反应器主要由池体、膜组件、鼓风曝气系统、泵及管道阀门仪表等组成。
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过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而被去除。
膜的污染及其控制方法控制方法, 污染简介:反渗透系统在日常的运行中,难免会出现系统的无机物结垢、胶体颗粒物的沉积、微生物的滋生、化学污染以及其它问题,这些因素影响着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关键字:反渗透结垢胶体污染SDI 化学污染相关站中站:膜技术产品及应用反渗透系统在日常的运行中,难免会出现系统的无机物结垢、胶体颗粒物的沉积、微生物的滋生、化学污染以及其它问题,这些因素影响着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下面主要阐述膜系统在日常中出现的问题及控制方法。
一、无机物的结垢在水中存在Ca2+、Mg2+、Ba2+、Sr2+、CO32-、SO42-、PO43-、SiO2等离子。
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会造成无机物结垢,但是在反渗透系统中,由于源水一般浓缩4倍,并且pH也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比较难溶解的物质就会沉积,在膜表面形成硬垢,导致系统压力升高、产水量下降,严重的还会造成膜表面的损伤,使系统脱盐率降低。
衡量水质是否结垢有两种计算方法:控制苦咸水结垢指标对于浓水含盐量TDS≤10,000mg/L的苦咸水,朗格利尔指数(LSIC)作为表示CaCO3结垢可能性的指标:LSIC=pHC-pHS式中:LSIC:反渗透浓水的朗格利尔指数pHC:反渗透浓水pH值pHS:CaCO3溶液饱和时的pH值当LSIC≥0,就会出现CaCO3结垢。
控制海水及亚海水结垢指标及处理方法:当浓水含盐量TDS>10,000mg/L的高盐度苦咸水或海水水源,斯蒂夫和大卫饱和指数(S&DSIC)作为表示CaCO3结垢可能性的指标。
S&DSIC=pHC-pHS式中:S&DSIC:反渗透浓水的斯蒂夫和大卫饱和指数pHC:反渗透浓水pH值pHS:CaCO3溶液饱和时的pH值当S&DSIC≥0,就会出现CaCO3结垢。
其它无机盐结垢预处理的控制方案碳酸钙结垢预处理的控制方案在反渗透系统的结垢中,以碳酸盐垢为主,大多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CaCO3几乎呈饱和状态,由下式表示CaCO3化学平衡:Ca2+ + HCO3– <---> H+ + CaCO3从化学平衡式可以看出,要抑制CaCO3的结垢,有几种途径:降低Ca2+的含量降低了Ca2+含量,可以使化学平衡向左侧移动,不利于形成CaCO3垢。
关于仪征电厂一级反渗透膜硅酸铝盐污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的探讨仪征电厂4×150t/h的一级反渗透膜运行近四年,出力逐渐降低,出现硅酸铝盐污染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对反渗透膜的化学清洗方法进行调整,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标签:反渗透膜;硅酸铝污染;化学清洗1 反渗透膜衰减的原因反渗透膜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的半透膜,表面微孔的直径一般在0.5—10nm 之间,运行一段时间后膜孔堵塞或变形破损,必然会造成系统运行的衰减。
造成反渗透衰减的主要原因有:膜的材质、运行水温、进水水质、加药品质、加药量和运行压力等。
1.1 材质的先天不足造成反渗透膜的使用年限受到限制反渗透膜的材质主要有以下几类:1.醋酸纤维素膜元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运行中酯基团会水解,从而造成膜的功能丧失;2.芳香烃聚酰胺膜,适应的pH 范围可以宽到2-11,但对水中的游离氯很敏感,接触后易老化;3.复合膜(目前最常用的材质),复合膜的脱盐率基本不随使用时间而改变,但运行中仍易被氧化而造成衰减。
1.2 进水压力对反渗透膜的影响进水压力增加会提高膜的脱盐率,但当进水压力超过一定值时,加大了浓差极化,脱盐率不再增加,并且膜由于长期在一定压力下高负荷连续运行,易破损变形。
该损伤不可逆。
1.3 进水温度对反渗透膜的影响反渗透膜产水电导对进水水温的变化十分敏感,进水水温每升高1℃,产水量就增加2.5%-3.0% (25℃为标准),进水一般温度控制在10-35℃。
进水温度过低,产水量较低,但温度过高也会造成膜的老化、烫伤以及运行成本的增加,损伤不可能逆。
1.4 进水水质的影响由于运河水质和长江水质的不稳定性,当原水恶化时,设计的水处理工艺不能满足反渗透进水水质的要求,造成反渗透膜污染。
一般运河水的恶化易造成反渗透膜的有机物污染,使得运行压差增加,产水量持续衰减。
而长江水在汛期到来时胶体硅严重超标,造成反渗透系统整体运行压力抬升,产水量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会骤然衰减。
生物膜法处理系统的异常现象及控制措施生物膜法处理系统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微生物附着在固定载体上形成生物膜,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生物膜法处理系统也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生物膜脱落、膜污染和系统堵塞等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异常现象及其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生物膜脱落是生物膜法处理系统常见的异常现象之一。
生物膜脱落可能是由于水力冲击、过度通气、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为了避免生物膜脱落,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首先,合理设计系统结构,避免水流速度过快和压力变化剧烈,以减少水力冲击的影响;其次,控制通气量,避免过度通气导致生物膜脱落;最后,保持恒定的温度,避免温度变化对生物膜的影响。
其次,膜污染是生物膜法处理系统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膜污染主要包括生物膜附着、胶体颗粒淤积和有机物沉积等。
膜污染会导致系统效果下降,甚至停止运行。
为了控制膜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增加系统的通气量,增强氧气传输,加强氧化降解有机物,减少胶体颗粒的淤积;其次,定期清洗膜,使用适当的清洗剂进行清洗,去除附着在膜上的有机物;最后,加强对进水的预处理,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沉积物,减少膜污染的发生。
此外,系统堵塞也是生物膜法处理系统可能遇到的问题之一。
堵塞通常是由于颗粒物沉积在系统中的管道或反应器内部导致的。
为了防止系统堵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对进水的预处理,去除悬浮颗粒和沉积物;其次,定期清洗管道和反应器,去除沉积物和颗粒物,保持通畅的管道;最后,设置适当的反应器结构,避免颗粒物在反应器内积聚。
综上所述,生物膜法处理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生物膜脱落、膜污染和系统堵塞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如合理设计系统结构、控制通气量、保持恒定温度、增加通气量、定期清洗膜和预处理进水等。
这些控制措施有助于提高生物膜法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效果。
设备的化学清洗及再生虽然EDI膜块的进水条件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膜块内部阻塞的机会,但是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延展,EDI膜块内部水道还是有可能产生阻塞,这主要是EDI进水中含有较多的溶质,在浓水室中形成盐的沉淀。
如果进水中含有大量的钙镁离子(硬度超过0.8ppm)、CO2 和较高的PH 值,将会加快沉淀的速度。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清洗的方法对EDI膜块进行清洗,使之恢复到原来的技术特性。
2EDI 膜块被污染堵塞的判定1、在进水温度、流量不变的情况下,进水侧与产水侧的压差比原始数据升高 45%。
2、在进水温度、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浓水进水侧与浓水排水侧的压差比原始数据升高45%。
3、在进水温度、流量及电导率不变的情况下,产水水质(电阻率)明显下降。
4、在进水温度、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浓水排水流量下降35%。
3膜块堵塞的几种形式1、颗粒/胶体污堵2、无机物污堵3、有机物污堵4、微生物污堵EDI 清洗注意:在清洗或消毒之前请先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并熟悉安全操作规程,切不可在组件电源没有切断的状态下进行化学清洗。
●颗粒/胶体污堵进水颗粒度≥5μm 时会造成进水流道堵塞,引起膜块内部水流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膜块整体性能降低。
如果EDI膜块的进水不是直接由 RO 产水端进入 EDI 膜块,而是通过RO产水箱经过增压泵供水,建议在进入EDI膜块前端增设保安过滤器(≤0.2μm)。
在组装EDI设备时,所有的连接管道系统应冲洗干净以预防管道内的颗粒杂质进入膜块。
●无机物污堵如果 EDI 进水含有较多的溶质且超出设计值或者回收率超过设计值时,将导致浓水室和阴极室的结垢,生成盐类物质析出沉淀,通常结垢的类型为钙、镁离子生成的碳酸盐。
即便这类物质的浓度很小,接触时间也很短,但随着运行时间的累加,仍有发生结垢的可能,这种硬度结垢很容易通过酸洗去除。
按照方案1中的方法,使用低PH溶液在系统内部循环清洗,可以去除浓水室和阴极室的结垢。
水处理中超滤膜污染及其应对方式研究进展2.苏州科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苏州市215000摘要:超滤技术是一种以物理筛分以及微渗透为原理,利用膜两侧压差去除水中的杂质,从而实现大小物质分离的膜分离技术。
具有处理效果好、分离效率高、微生物安全性高、压力要求低、节能环保和易于自动化控制等众多优点。
本文对水处理中超滤膜污染及其应对方式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超滤膜;膜污染;污染原因1缓解膜污染主要方法1.1膜前预处理及组合工艺联用通过混凝、过滤和氧化等方法对进入超滤膜之前的待处理水进行预处理,将超滤技术与其他水处理技术联用可以有效降低水中污染物的含量或者改变污染物的形态,不仅能够提升出水水质,还能减轻膜污染,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XU等分别采用混凝和芬顿2种预处理工艺,然后再用超滤工艺处理二次出水,同时与直接超滤进行了对比,发现直接超滤时膜污染最为严重,而2种预处理均能有效的缓解膜污染[1]。
SHEN等以聚合氯化铝-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为混凝剂在超滤前进行混凝预处理,发现可以形成大粒径、分形维数小的絮凝体,这些絮凝体会沉积在膜表面形成疏松的滤饼层,可以有效缓解天然有机物造成的膜污染[2]。
采用外循环连续过滤-超滤组合工艺对松花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组合工艺比直接超滤对CODMn 、UV254和氨氮的去除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膜污染速率远低于直接超滤。
由此可见,膜前预处理及组合工艺的使用对膜污染的缓解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膜前预处理及组合工艺的合理运用往往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可以缓解膜污染,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好的出水水质。
1.2膜清洗超滤膜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水处理效果变差、出水效率降低,为了使膜得到充分的利用,需要对受污染的膜进行清洗,尽量使膜的性能得到恢复。
常用的清洗方法有物理清洗、化学清洗和生物清洗。
物理清洗的方法包括水力冲洗、空气冲刷等。
朱佳等探究了反冲洗对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平板陶瓷膜和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影响,对膜污染有一定的缓解作用[3]。
研究探讨Research280浅析反渗透膜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罗美莲(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9)09-0280-01摘要:在反渗透系统运行过程中反渗透膜污染对其良好的运行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反渗透膜系统运行中需要对其污染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
同时也应当采取有效的处理方式,利用合适的清洗方式从而有效的保障反渗透膜系统性能。
关键词:反渗透膜;污染;清洗;膜元件0 前言现阶段反渗透膜的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并且其使用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反渗透膜系统在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反渗透系统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
本文主要是针对反渗透膜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对反渗透膜污染有效的处理方法。
1 关于处理反渗透膜污染的意义结合我国国情来讲我国在水资源的拥有向相对较为短缺,因此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反渗透技术的应用使得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可持续利用。
伴随着反渗透膜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于其所处理的水源质量也逐渐的下降,因此膜污染的情况也逐渐的增多。
所以需要对膜污染的具体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对膜污染予以处理从而保障反渗透系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2 关于膜污染原因及类型分析通过对反渗透膜污染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总结可以了解到其污染原因可以大致概括为:物理性质的污染和化学性质的污染以及有机物污染。
所谓的物理性质的污染指的是原水中的悬浮物在反渗透膜的表面进行了沉降,从而导致反渗透膜的堵塞。
其悬浮物包括金属物质和非金属物质以及胶体物质。
化学污染主要指的是膜内存在部分有害的化学物质。
有机物污染主要是指的因为细菌粘泥、菌类、有机物等吸附在了膜表面或者膜的孔内从而造成的污染。
对于造成反渗透膜污染的污染物质来讲,有机物污染是导致反渗透膜性能衰减的重要因素。
然而膜污染造成的通量衰减又常常与浓差极化现象造成的可逆通量下降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膜分离性能的再次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