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1课时)ppt
- 格式:ppt
- 大小:8.66 MB
- 文档页数:29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生齐读课题。
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1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齐读)。
2、是的,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齐读。
板书:爱与责任二、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无比景仰的心情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
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二——七节,用波浪线划出地震时周围的环境,用横线划出谭老师面对地震时的动作和语言,并作批注,简要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
师巡视指导2、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投影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最后的姿势本文是关于最后的姿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最后的姿势》是新课文,它的出现把我们带回到一年前令人落泪的时刻,缅怀那些在地震中离去的四川人民,追忆那些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英勇无畏、舍身忘死的英雄们。
通过不断地朗读,一字一句的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中抓住第二段四处环境描写正面烘托,让学生细品其中蕴含谭老师高贵的品质。
谭老师语言、动作的描写更显无私大爱。
第三段让学生如入角色,感受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学习救援人员的话时,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行为的细节描写,对比两种描写方法,从正、侧面感受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多么令人感动,这最后的姿势令同学们心潮澎湃,用激情表达对谭老师深深的敬意。
【教学内容】《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第十一册p30——p33教学过程一、朗读中复习旧知1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学生齐读课题)2师: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谭千秋是一个怎样的老师?生:谭千秋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积极的老师。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生:喜欢。
师:好,就读出你们的喜欢吧!(学生用喜欢的语气轻快地朗读第一段)二、朗读中感动悲壮一幕——学习第二段过渡:谭千秋老师留给我们第一印象是美好的,那就让我们怀着美好走进这位令人无比敬仰的老师,感动于他那悲壮的一幕吧!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其中你觉得那句话令你印象深刻或是被他感动,把它读给大家听,好吗?生:好------(学生开始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那些读书有困难的学生)(一)读出我们的感悟1、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品格师:现在,请你们把印象深刻或是被感动的地方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指名朗读,并说说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依次出示学生的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
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师:为什么呢?你有何感觉?生:“阴沉沉的”让我感觉难受,觉得会有事发生似的。
最后的姿势原文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优秀3篇)最后的姿势篇一2023年11月3日的一天,我正好是40岁,当时我成功在中国大陆上创建了一家属于中国的手机公司,并成功地在中国大陆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发行上市。
15年之后我的这个手机品牌已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建起了分公司,后又将这个品牌推行到美国,欧洲。
2023年6月的某一天,这时我正好70岁,我有两个孩子,一个男的一个女的比较大的是男的,今年42岁,比较小的是女的,她今年37岁,一天我在步行回家的路上,突然昏倒在地,路过的行人看见我昏倒在地,马上打了120把我送到了医院到了医院,医生先对我进行了一些基本的治疗。
过了一会儿我醒了过来,发现我的妻儿正在病床旁守着,我看到我醒啦,悲伤的脸色马上就变的喜悦了当我神智完全清醒的时候医生来为我进行身体检测,后经过检查断定我是因为工作繁忙而引起了绿色作文网某种心血管儿疾病可能会引起死亡。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我的家人刚刚还一副喜悦的表情,现在又变得悲伤了,这次的悲伤比刚才还要严重,医生为我开了点药,让我要按照她说的服用方法每天服用。
一个月后,我按照医生的话,每天吃药,可还是没有见效,某一天我突然觉得胸口很痛,呼吸不上来,慢慢的我又昏倒了,医生给我做了紧急手术,我的家人在手术室外焦急的等待着手术做完了,医生走出了手术室,我的家人连忙上前询问着我的情况,当他们得知我已淹淹一息的时候,眼泪控制不住的往下流,他们赶忙跑到了我的身边,我申请的望着我们家人,然后用我微弱的语气,对我的孩子说,孩子以前我因为工作繁忙,没怎么关心过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无论工作多忙忙也要多关心关心家人,两个孩子诚恳的点了点头,就这样我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
最后的姿势作文篇二通过两个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恪于职守的谭老师,认识了舍己为人的哈尔威船长,认识了智勇双全的郑成功,他们都是英雄,也许只是默默无闻的,但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谭千秋,他只是某一所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但他在灾难来临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他这种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精神,却让人不禁敬佩!5月12日清晨,谭千秋老师像平常一样,给小女儿洗漱穿好以后,便早早去学校了。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顾慧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课后第二题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词、句,深入文本体会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自己的臂膀护住学生,英勇救生的高尚师德、崇高精神。
4.领悟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环境烘托、侧面描写。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体会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齐说)。
2.同学们,还记得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指名回答(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这最后的姿势,相机板书。
这就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出示第2题词语)(1)这些词语会读吗?指名读词。
(指名2生读,齐读)(2)读着这些词语你能想到课文中的什么?(3)指名回答师相机评价。
楼房即将坍塌时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震撼人们的是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生死攸关时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诠释了人生的价值(4)再读这些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齐读)读着,读着,课文中那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二、感受场面描写,体会环境渲染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出示:地震场面)用心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
2.下面我们来交流:你画出了哪些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1)预设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学生谈感受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感受地震突然,强烈、来势迅猛!)此时情况紧急!(2)预设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师: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危险在逼近啊!刺耳的吱吱声可能是——,可能是——外面尘埃腾空而起是因为——此时情况多么——危急啊!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命悬一线、生死攸关、十万火急……)(3)预设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师:“地动山摇”——震天撼地啊!“重重砸下”——毫不留情啊!连楼房都塌陷了——“......”透过省略号我们仿佛看到了人们惊恐的眼神,还看到了——,听到了——,多么惨烈的画面,一起读。
6 最后的姿势【基础须知】词语积累1.我会解词语大公无私(dà gōng wú sī):一切为国家和公众利益着想而没有私心;也指办事公正,不徇私情。
震撼(zhèn hàn):震荡;撼动。
(例句)这样震撼的音响效果,确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死攸关(shēng sǐyōu guān):关系到生存和死亡。
形容事态极为严重或事情很重大。
绘声绘色(huì shēng huì sè):描绘声音和形貌。
形容描述得生动逼真。
(例句)教授正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着数学题。
妙语连珠(miào yǔ lián zhū):妙语像珍珠串一样接连出现。
2.近义词摇晃—摇摆短暂—短促回忆—回想宝贵—珍贵赞颂—赞美绘声绘色—有声有色大公无私—铁面无私3.反义词和善—凶恶普通—特别宝贵—无用赞颂—批评刺耳—悦耳大公无私—假公济私绘声绘色—平淡无奇【重点梳理】学习对环境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本文就对地震发生时作了大量的环境描写。
精彩片段: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点评:通过对小屋的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
【难点再现】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有人选择舍生取义,有人选择苟全性命。
面对这截然不同的选择,有不少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选择而已。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显然,面对祸福,“趋”和“避”只是两种不同的选择而已。
但是选择坚守与选择逃跑,选择拯救与选择放弃,难道真的可以同日而语吗?每个人的行为都来源于他自己的选择,然而,人品的高下,在选择中已见分晓。
关于“选择”,孟子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大丰市第八小学曹亚斌【教材简解】《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
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
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programs/view/Nl9nrnAW7sE/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
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最后的姿势阅读答案篇一:最后的姿势教案《最后的姿势》教案中文系10语教(3)班陈雪2号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体验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2021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这个悲怆的时刻,汶川曾地动山摇。
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2、我们先来看几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图片。
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除了带来失去亲人的伤痛,还有无数热心的人们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3、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讲诉发生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深情齐读课题)。
2、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最后的姿势讲诉的是谁?(谭千秋老师)他是一名怎样的老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细读句子,分层品悟(一)感受地震:地动山摇,大难来临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请大家细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并批注感受。
学生读句子:(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出快!急!)(二)感知言行:恪尽职守,大爱无疆1、大难来临,生死之际,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默读2-7自然段,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①言:“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地震经验,懂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
六上语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紧扣环境,创设情境1 出示废墟罔片,描述:2019 年5 月12 日,8 级强震猝然袭击四川汶川,大地颤抖,山河移位!2 引读第2 自然段:天空阴沉沉的。
3 六个字单独成为一段,你读出了什么?4 阴沉沉的天让我们心巾涌起不祥的感觉,环境描写巧妙地为下文作了铺垫。
【设计意图】回忆2019 年的5 月12 日,阴沉的天空,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是灾难的阴霾。
“一切景语皆情语”,留意“阴沉沉”这个词,感受情境渲染的效果,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5 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的发生,读读第2~7 自然段,哪些句子显出了灾难的可怕。
6 出示句子,抓住重点词感悟。
①从“忽然”“摇晃”和三个“ ! ”,体会灾难突如其来,情况危急。
②从“刺耳的吱吱声” “尘埃腾空而起”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想到了哪些?③抓住“砸”字,想象地震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弱小的生命不堪一击。
7 紧扣重点词,指导朗读,感受地震的可怕。
二、品读言行,感悟“大爱”1 恐惧让我们惊惶失措。
谭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读第2~7 自然段,圈画句子,联系当时的环境,细细地读谭老师的言行,批注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把谭老师的言行放在“地震”这个特定的场景中进行默读感受,让学生学会联系环境读懂人物的一言一行,读出人物的品质。
批注阅读感受,留给学生更多的时空去读、思、悟、写,使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潜心会文、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2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 灾难来临,逃生是人的本能,但谭老师却只想到了他的学生。
从这个省略号里,读懂了什么?急促的命令,敲击着同学的心,传递着勇气和力量,齐读句子。
(2) 关注重点词:“立即”:即使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谭老师还是那样沉着、当机立断。
“拉”:动作是这样的迅速,谭老师是在和死神抢时间。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执教:屯昌小学郭容飞【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学以致用1. 复习生字词。
2.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运用屏幕上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3.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当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中,去读懂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背后的深刻含义。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感受地震:地动山摇,大难来临1. 观看地震图片,直观感受地震的可怕。
2 .小组合作,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
3. 交流,出示:①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②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③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受地震的恐怖。
4. 逐句指读,指导读好。
5. 了解环境描写与场景描写的作用。
感知言行:恪尽职守,大爱无疆1. 小组合作,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想想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在句子旁边作上批注。
2. 交流:①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②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3. 体会语言、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品格的作用。
4. 结合地震前谭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悟谭老师言行一致。
感悟评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1. 小组合作,品读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学校同事的话,感悟谭老师的崇高品质。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课预习教案第一课时同学们,你们一定都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吧,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最后的姿势。
(板书课题)谁能用文中的话,概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谭老师正是用他这最后的姿势拯救了四个年轻的生命,用他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你能选用出示的词语来简单说说谭老师的故事吗?废墟坍塌塌陷尘埃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谭老师在危难之际的抉择并非偶然,因为在他的人生信念中始终闪现着这样一句话:(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齐读)在地震发生的前一秒,谭老师还在给学生们传授着这句话(齐读)一、你眼中的谭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谭老师在平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位尽责的老师,那么当面对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他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2-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A、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谈谈自己的感受吗?(来不及多想)刚才你提到这是地震刚来临时,谭老师的表现,那么当时外界的情况如何呢?谁来读一读当时的场面描写?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从这环境描写中能读出什么?(情况危急)从这三个感叹号,我们也能读出情况危急!(齐读)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的表现,你能读出什么?(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当遇到突然的灾难时,逃难、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当大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本能是呼喊学生逃生。
这正是谭老师对教师岗位恪尽职守,对学生无私大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