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7.37 KB
- 文档页数:3
2017年2月河套地区暴雪水汽输送特征分析2017年2月,河套地区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暴雪天气。
暴雪的发生主要是受到水汽输送特征的影响。
本文将对2017年2月河套地区暴雪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
暴雪天气是由于水汽输送通道的形成和加强所致。
在2017年2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差异较大,为暴雪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高压区和北方的低压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水汽输送通道。
这个通道允许水汽从南方湿润的地区向北方干燥的区域输送,形成冰雪云,从而引发了暴雪天气。
水汽输送通道的形成和加强还与地形的影响息息相关。
河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没有明显的山脉阻挡水汽的运输,这为暴雪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当湿润的空气流经河套平原时,没有明显的地形阻碍,使得水汽输送通道得以形成和加强,有利于暴雪天气的产生。
大气环流的变化也是暴雪天气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2017年2月,河套地区受到了冷空气南下和暖湿空气北上的双重影响。
冷空气南下造成了北方的低温和冰雪的形成,而暖湿空气北上为暴雪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源。
这种气候背景下,水汽得以顺利输送,并在河套地区形成冰雪云,进而引发了暴雪。
当然也不能忽略人类活动对暴雪天气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气环境的恶化,温室气体的增加,气候变暖,也会对水汽输送通道形成和加强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在本次2017年2月暴雪中,由于水汽输送通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2017年2月河套地区暴雪水汽输送特征主要是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地势平坦、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的。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水汽输送通道,导致了暴雪天气的发生。
内蒙古河套地区2一、单项选择题河套灌区(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
河套灌区有一种特殊的传统灌溉制度——秋浇(农作物收割后的浇灌,每年从9 月底开始到11 月初结束,是该灌区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图示甲、乙两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A.海拔差异B.热量差异C.土质差异D.降水差异2.河套灌区中修建的水闸,其作用是()A.发电B.防洪C.灌溉D.水产养殖3.河套灌区进行秋浇,其目的是()①秋后淋盐①冬季保温①春季保墒(土壤湿度)①秋播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有两千多年的引黄灌溉历史,入选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图为河套灌区景观图和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河套灌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地形C.水源D.土壤5.关于河套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合理的是()A.继续扩大灌区规模,提升经济效益B.退耕还牧,不断缩减灌溉面积C.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D.兴修水利,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地处河套平原,其葵花籽出油率高于其他地区。
近年来,巴彦淖尔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016年巴彦淖尔市葵花种植面积在400万亩左右,但该年有“中国葵花之乡”美誉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葵花籽利润下降。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巴彦淖尔地区向日葵含油率高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夏半年降水多,有利于向日葵生长B.积温低,向日葵的生长期较长C.冬季气温低虫害少D.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年温差较大7.2016年有“中国葵花之乡”美誉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葵花籽利润下降,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A.劳动力价格变化B.气候变化C.市场竞争加剧D.政策变化河套地区居民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农田,实现自流灌溉,形成了富甲一方的“塞上粮仓”。
下图河套灌区分布图和为河套灌区月平均地下水埋藏深度分布示意图。
气候特征的描述模式:1.指出气候类型2.从气候要素入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气温降水
冷暖(最高温、最低温、均温)
温差:日、年较差多少(年降水总量)
变化:时间(季节变化、雨季长短、年际变化)空间
1、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参考答案: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2分) 2、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
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3、指出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降水量大多在150—400mm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 (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增强)。
4、下图为某国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描述图示区域的气候特征 此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降水量大,分雨(湿)季和干(旱)季。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①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 ②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 ③5—10月(或者6—9月)降水较丰沛(为雨季); 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 6、读下图回答: 简述④地的气候特征。(4分) 终年温暖,年温差小;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变化明显,双峰型 (11月到12月、2月到5月降水较多)。(4分) 7、图9是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分部图。
作者: 拓砚军[1] 李晓燕[2] 王文新[1] 武亮宇[3]
作者机构: [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气象局,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2]巴彦淖尔市临河八中,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气象局,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99-9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5期
主题词: 低空急流 冷平流 暖平流 切变辐合
摘要: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汛期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一次中到大雨,个别地区暴雨并伴有冰雹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是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和贝加尔湖冷涡底部西北气流共同作用造成的。
贝加尔湖冷涡底部西北气流将南来的水汽阻挡在河套地区,造成强降水。
500hPa以上为冷槽,且有冷平流配合,以下为暖舌,且有暖平流配合,建成强对流天气。
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分析一、天气形势分析在2011年春季,河套地区受到了一次强冷空气的影响,引发了一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
在天气形势方面,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冷空气南下阶段、寒潮过程阶段以及霜冻天气持续性阶段。
冷空气南下阶段:在这一阶段,强冷空气从西北地区向南下,逐渐影响到河套地区。
气温开始急剧下降,天气也逐渐转凉,为后续的寒潮过程打下了基础。
寒潮过程阶段:在这一阶段,寒潮南下到达河套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冷空气的影响。
气温急剧下降,达到了一个非常寒冷的程度。
寒潮带来的冷空气还伴随着阵雨或阵雪,给河套地区带来了降水。
这一阶段的天气非常恶劣,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霜冻天气持续性阶段:在寒潮过程阶段之后,冷空气依然持续影响着河套地区的天气。
气温仍然较低,尤其是夜间和清晨时段,出现了明显的霜冻现象。
霜冻天气对农作物和园林等有害,导致植物受冻,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二、影响分析这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对河套地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产影响:由于天气寒冷,霜冻现象较为严重,农作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特别是早春的一些耐寒性较弱的农作物。
这给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农民的收入也受到了影响。
交通运输受阻:寒潮过程带来的降雪和降水,加上极低的气温,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道路结冰、积雪等现象造成交通事故频发,道路交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人们生活困难:由于天气恶劣,气温较低,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对于居民来说,采取保暖措施很重要,但是冻害现象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三、应对措施分析针对这次寒潮霜冻天气过程,河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加强预警和监测、加强供暖和向农民宣传提供保暖措施等。
加强预警和监测:通过天气预报和气象监测,及时发布天气预警,提醒人们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寒准备。
加强对农田、果园等的监测,预防冻害发生。
加强供暖:在气温下降之前,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居民供暖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供暖设施正常运行。
微专题15: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及其防治【高考母题再现】【2015•新课标全国2】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6分)(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6分)(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6分)(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6分)【答案】(24分)(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3分)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3分)(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得3分)(2)问题:泥沙淤积。
(2分)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4分)(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
(3分)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3分)(4)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大某某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思等。
(答出其中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6分。
)【解析】、试题分析:(1)从图中引水渠分布看,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可也得出河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者说西南高,东北低。
(2)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灌渠泥沙淤积问题。
因为河套平原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很容易沉积,造成灌渠水流不畅。
(3)由于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灌溉水流流入乌梁素海,造成其严重污染。
河套凌汛时期气温演变特征
王毅荣
【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2006(016)003
【摘要】利用49a(1955-2003年)河套封冻期日气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在近47a的气温、气温差、负积温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河甘肃内蒙古段冬季气温存在明显线形上升趋势,平均速度在0.42℃/10a~1.06℃/10a之间;兰州-银川段气温差减小,银川-包头段气温差加大;负积温时间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线性变化率为-8.88℃/a.负积温演变在1986年附近发生了突变,负积温量突变性减少;稳定低于0℃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存在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开始日期平均以
1.6d/10a速度推迟,结束日期平均以
2.2d/10a速度提前,负积温时段长度呈明显线性减少;负积温变化存在2a~4a、5a左右的年际振荡,1986年突变前振幅较大,突变后振幅减弱,5a周期消失.
【总页数】5页(P88-92)
【作者】王毅荣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定西市气象局,甘肃,定西,7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1
【相关文献】
1.气温对黄河阿拉善盟段凌汛的影响分析 [J], 徐永旺
2.浅谈气温变化对头屯河凌汛的影响 [J], 糟玉华
3.黄河宁夏段凌汛期气温变化特征 [J], 陆晓静;苏占胜;谭志强
4.气温对黄河凌汛的影响研究 [J], 杜海龙;徐幼平;胡邦辉;张季平;吴水清
5.黄河宁蒙河段凌汛期气温趋势变化及成因研究 [J], 韩作强;张一兵;高佳;刘吉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套地区1951-2014年极端气温事件特征分析冯克鹏;田军仓【期刊名称】《水利水电技术》【年(卷),期】2017(048)009【摘要】在模糊聚类法划分子区域的基础上,采用河套地区7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4年气象数据,将Kendall-tau非参数检验方法,Sen's斜率估计方法以及Savitzky-Golay平滑滤波方法相结合,分析该地区18个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在河套地区的干旱半干旱子区(地处黄河上游),湿润半湿润子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趋势基本相近,但强度不同,空间分布不一致.(2)在时间尺度上,发现河套地区近60年存在极端气温事件上升趋势,说明河套地区与全球变暖之间有紧密的响应关系.(3)在空间尺度上,各个指数在河套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多个指数在干旱子区的变化率大于湿润子区;干旱区各个指数变化显著的气象站点的占比高于湿润子区.有些指数在个别小区域与整个河套地区变化趋势不同,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城市热岛、山丘地局部小气候,但有待进一步分析验证.(4)气温日较差、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日最低气温的极低值、日最低气温的极高值、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指数变化趋势都在2000年左右开始变缓,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减缓有关.【总页数】13页(P41-53)【作者】冯克鹏;田军仓【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银川 750021;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宁夏银川 750021;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宁夏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银川 750021;旱区现代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宁夏银川 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TV93【相关文献】1.气候变化下河套地区1960~2013年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J], 张心萍;陈建宇;陈宏飞2.1951-2014年安顺市极端气温特征分析 [J], 李江琴;王家录;李文3.近60年西安市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J], 孙娴;魏娜;郝丽;姜创业4.黑龙江省1961-2009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J], 朱红蕊;刘赫男5.1958—2012年郑州市极端气温和极端气温事件年际变化特征 [J], 吴燕锋;巴特尔.巴克;阿斯姑力.托合提;加依娜古丽.窝扎提汗;李维;魏小琴;Rasulov H H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8年农业气象条件对河套灌区春玉米生长的影响引言: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河套灌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
而农业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有着深远的影响,2018年的气象条件对河套灌区春玉米生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气象条件的总体特点2018年,河套灌区春季的气象条件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温暖干燥的特点。
在春季初期,河套灌区出现了一些降雨事件,但整体降水量较为不足。
气温方面,整体趋势为逐渐升高,尤其是在5至6月份,出现了一些高温天气。
二、气象条件对春玉米种植的影响1. 降水不足对玉米的播种和发芽造成一定影响由于2018年春季降水偏少,导致河套灌区的土壤湿度较低,不利于玉米的播种和萌发。
尤其是在播种初期,土壤湿度不足可能导致种子吸水不足,发芽受阻,从而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2. 高温天气对玉米幼苗生长不利2018年5至6月份,河套灌区出现了一些高温天气,对玉米的幼苗生长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高温天气会加快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干燥,增加玉米幼苗的生长难度。
高温还可能导致玉米的生长发育过快,影响其正常生长。
3. 其他气象条件也对玉米生长产生影响除降水和温度外,风力、日照时间等气象条件也对玉米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较强的风力会影响玉米的营养吸收和光合作用,降低其产量;而日照不足则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三、如何应对气象条件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1. 合理选择种子和适时播种鉴于2018年春季降水偏少的情况,农民在选择玉米种子时可以考虑选择抗旱性强、耐缺水的品种,以提高播种后玉米的存活率。
要根据当年的气象预报,适时选择播种的时间,避开高温天气,减少对玉米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
2.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湿润由于降水不足,土壤湿度较低是2018年春季河套灌区玉米生长的主要问题之一。
农民在播种后应及时施肥并适量灌溉,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玉米的萌发和生长。
3. 科学防治病虫害在2018年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玉米生长可能会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
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河套灌区水稻种植的不利条件
及解决措施
材料二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接纳了河套地区90%以上的农田排水,经过湖泊的生物生化作用后,排入黄河,起到改变水质、调控水量、控制河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作用。
问题
如何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河套灌区水稻种植的不利条件及解
决措施?
答案
地形是水稻种植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本区多为山地丘陵区,土地面积狭小,不能连片,机械化难以推广。
解决措施:发展适合山地地形的小型农用机械。
多早涝灾害也是水稻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夏季风的不稳
定性易出现早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
解决措施:兴修水利工程.。
2017年2月河套地区暴雪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2017年2月,河套地区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暴雪。
下雪的日子,特别长,水汽输送受暴雪影响,严重影响了牧区的日常生活和农牧活动。
本文就暴雪下水汽输送特征专门展开分析。
河套暴雪下水汽输送情况,首先表现在雪厚度和雪量上,2017年2月河套平均雪厚度达到分5厘米,雪量达到记录以来的最高峰,总量最多达到30.9毫米,其次,暴雪天气降水形式出现特殊变化,由本来以降雨形式为主的降水,变成大部分是以雪形式存在,大雪纷落,使原本干旱的地区再次短期累积了大量的降水,如此大的降水量急剧冰冻,湖泊水汽被压缩,形成水汽输送特征,使暴雪地区的水汽运输量明显增加,而气温完全出乎预料的低,为-15℃的低温,寒冷的气温让人感到不适。
此外,这种暴雪天气形式下,气温控制起来非常困难,因此相较于普通天气,水汽输送量更大,过多的水汽输送,会直接影响河套牧区的整体气候形势,而且地面大气压式也非常少,特别是山谷和山上的地区,大气的导度更大,水汽蒸发的速度也更快,湖泊水汽也快速蒸发持续,暴雪使湖泊水汽逐渐减少,也使湖泊水温降低,即使天气恢复正常,湖泊水温也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恢复。
总之,2017年2月河套地区出现的暴雪,对河套牧区水汽输送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湖泊水汽输送特征影响尤为明显,日常牧区生活和农牧活动都受到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湖泊水汽减少,一旦湖泊水温不能及时恢复,将会进一步影响牧区的日常生活。
河套及周边地区干线触发对流天气特征初步分析张一平;俞小鼎;王迪;郭雅凯;武文博;郝晓珍【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21(40)5【摘要】利用高空、地面、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3-2017年5-9月中国黄河河套及周边地区52次干线触发对流天气个例进行了初步分析,统计了干线时空特征、影响系统及干线两侧地面气象要素以及基于探空的环境参数等特征。
结果表明:(1)河套及周边地区干线主要出现在河套北部(包括其西北部、东北部)和河套内,其走向以东东北-西西南和东北-西南向为主。
干线宽度多在80~100 km,长度多在300~800 km。
干线频次年际变化大,上述5年间年平均10.4次,集中出现在6-8月。
干线多出现在每天11:00(北京时,下同)-17:00,14:00干线特征最明显。
(2)干线触发对流天气多发生在高空西北气流和蒙古低涡(低涡南部低槽影响)形势下,大气边界层内多有辐合线或切变线,地面图上干线多位于大陆低压或蒙古低压南部偏西气流与沿海高压西部偏南气流交汇处。
(3)地面要素统计结果表明:干线两侧温度干侧大于湿侧,其差值在1~2℃;海平面气压湿侧略高于干侧,其差值多在1.5~2 hPa。
干线两侧露点差值大,湿侧与干侧平均相差11℃,露点梯度多在10℃·(100 km)^(-1)或以上,最大可达20℃·(100 km)^(-1)或以上。
干线干侧和湿侧之间常常存在汇合流场,干侧风向以偏西风为主,湿侧风向以偏南风为主,这是干线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4)探空环境参数统计结果为:大气可降水量、700和850 hPa比湿湿侧均明显高于干侧,大气可降水量湿侧均值在2.5 cm,干侧均值在1.5 cm,干线两侧700和850 hPa层以及边界层以下比湿差别较大,该差异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对流有效位能湿侧CAPE均值在1442.5 J·kg^(-1),而干侧CAPE平均值很小,不足10 J·kg^(-1),湿侧深厚湿对流(雷暴)发生潜热明显大于干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