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与皖南事变
- 格式:pdf
- 大小:548.06 KB
- 文档页数:9
叶挺简介叶挺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
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
叶挺的英雄事迹800字左右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从此,中国的命运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吃饱饭了!中国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今天wtt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叶挺的英雄事迹作文,接下来随着wtt一起来看看吧!叶挺的英雄事迹篇1让我感动的是一名将军,他的别名是叶洵字希夷,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信仰是共产主义,他就是叶挺。
叶挺出生于农民家庭,7岁入小学读书,1911年入惠州府立蚕业学院,1914年12月叶挺到河北陆军第二预备学院攻读军事。
1918年,经他努力学习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院。
1919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在福建加入建国粤军,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共产党。
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40年,皖南事变,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之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附属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伏击,新四军奋战7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
他在牢中写下了令人振奋的诗《囚歌》,当中把叛徒比作狗,写出某一天他将与国民党反动派同归于尽的思想,表达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与叛徒的痛恨。
叶挺将军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视死如归坚持信仰与真理的精神,深深地感动者我,我相信他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叶挺的英雄事迹篇2今天是国庆长假的第三天。
国庆节当然要去一些有关国庆有纪念的景物观赏一下。
我和家人就来到了北伐将军叶挺的纪念馆。
它座落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的一个小山村,也就是叶挺将军的故居,那里山清水秀,风景怡人。
进门就可以看见一个用石头刻成的大书,上面刻着“北伐名将,抗日英雄。
我所经历的“皖南事变”突围整理者按:1941年1月7日,在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重要时刻,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现年93岁高龄的老红军、原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孔诚同志,当年曾在皖南新四军新一支队司令部任警卫连连长,亲历了“皖南事变”及突围的全过程。
在“皖南事变”70周年的前夕,他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讲述了他在事变发生后跟随、掩护新四军新一支队司令员傅秋涛同志(已故,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突破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日本侵略军和“汪伪军”的重重包围,浴血奋战,历尽艰辛,到达新四军苏南根据地的经过。
我1917年10月生于湖南省浏阳市三口乡竹山村的一个贫农家庭。
1935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参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1971年9月起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1985年正军职离休。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当时我在皖南新四军新一支队司令部任警卫连连长。
这次事变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但这段亲身经历在我的脑海中保存至今,难以磨灭,终身难忘。
今天,无论是电视还是报刊杂志,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提到“皖南事变”这四个字,我的心都会颤抖。
由北伐名将叶挺将军率领的我皖南新四军五个主力团和军部特务团,这支在抗日战争中能征善战、被誉为“铁军”的部队,这支让日本侵略军听到部队番号或者将领名字就害怕、甚至畏惧的部队,这支在海内外同胞中有着“卓著功勋”美誉的9000多人的新四军抗日部队,竟然在几天之内,惨败在国民党军队手里,令世人震惊!“皖南事变”发生的第十天(1941年1月17日),蒋介石公开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取消其番号,声称将新四军军长叶挺送交军事法庭审判。
国民党还大肆宣传,说这次之所以要解决皖南的新四军,取消新四军的番号,是因为新四军“破坏军纪,不遵命令,袭击友军,侵占阵地”。
叶挺简介叶挺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
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
六面碰壁居士故事总结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皖南事变,猝不及防的新四军,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围攻。
叶挺与战友们被迫还击,激战7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进行战场谈判时被扣押。
忌惮于叶挺在新四军中与国内外威望,蒋介石只能将其扣押,声称将把叶挺“军法审判”。
蒋介石以威逼利诱等手段逼迫叶挺归顺,叶挺不为淫威屈服,在狱中开始长期的斗争。
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牢房墙壁上,叶挺以“六面碰壁居士”自称,用一首《囚歌》告诉世人,自己在生死抉择时的选择!从此开始长达5年2个月“六面碰壁”的生活。
《囚歌》中写道:“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到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对于这位有着大将之才的军长,国民党顽固派既心虚、又忌惮,以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劝降。
叶挺起初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后来被转移到桂林七星岩一个山洞里,之后又被转押到重庆。
这期间,许多国民党大员和“社会名流”前来“拜访”,以高官厚禄等劝他“识时务”。
叶挺的态度则一如他的名字:挺直不弯。
囚歌资料1、资料:叶挺将军。
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2、皖南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同时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
先关押在上饶牢房,接着又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
一年多后,蒋介石又企图软化他投降“悔过”,下令把他押往重庆,单独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中美技术合作所。
敌人为他准备了一座漂亮的小楼,房间里摆放了许多华丽的家具,还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高官厚禄。
一些国民党要员,以“老同学”、“老同事”的身份登门劝降。
但他拒绝领取国民党给的钱,只向朋友借生活费。
他不剃头发、不刮脸,对敌人说:“把这一套收起来吧!现在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我叶挺主张抗战,别无他求。
”3、提示:联系课文想想,你对哪些词句有了新的理解?你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来帮助?参考:(1)活棺材——比喻自己身处的监狱,也比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
(2)一起烧掉——推翻旧中国,建立新社会,不怕坐牢,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3)烈火与热血中永生——为了革命的事业,即使死了,崇高的理想永存,革命者虽死犹生。
4、增量阅读革命先烈陈然也曾在狱中写过一首诗:请看《我的“自白”书》。
我的“自白’书陈然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
思考:文中的“自由”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陈然什么精神?。
皖南事变以项英为主的皖南新四军对北渡先是采取了拖的态度,而后,在中央的再三命令,严辞批评下,他才迟迟的执行了东进北渡计划,而此时国民党蒋介石也早已下了消灭新四军决心,并严令顾祝同执行,但即使这个时候,东进路线如果按照叶挺的计划和建议进行,也是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的,就在项英做出东进的决定后,他却率新四军向南出发,对外称先向南,再向东到苏南,而向南即是茂林山区,这里山路崎岖险关层叠,这给国民党包围并消灭皖南新四军创造了地利上的条件,显然,向东还有生机,向南是极大的涉险。
为什么皖南新四军迟迟不肯执行北渡计划?为什么在不得已东进北渡时又向南出发?而且还带着新四军的全部家当,背负沉重的负担。
这给一些历史学家,乃至当时的党中央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和不解,在文革当中的党史材料中对此次项英的行动评价是“执行了王明的逃跑主义路线”,在现在最新版的《辞海》中对他此次行动的评价是:“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缺乏警惕,在皖南事变中犹豫动摇,处置失当,对新四军皖南部队遭受严重损失负有责任”。
两次评价虽然不同,但都不能解释项英的行动。
从《皖南事变》书中对项英人物的细致描写塑造中,了解了项英的思想深处存在的极阴秘的个人想法,正如任何伟大人物者有自己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一样,项英本人也不例外,只所以他迟迟不执行北渡计划,又只所以他南进茂林,是有他自己的整套完整思想的,正是这套思想害了皖南的新四军,最终也害了他自己。
一个人的功过得失、言行及性格的发展,总离不开主观客观原因和历史的现实原因。
项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头,而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是个既有优点,又有错误的人。
在历史上,第一,他在1928年中共六次党代会上当选取为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1931年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后来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地位比当时的毛泽东同志要高;第二,斯大林曾经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并在单独接见他时送他手枪和钢笔;第三,在他任中央局代理书记时,曾比较正确地处理了“富田事件”;第四,项英不愿意去江北,曾提出过远征闽浙到国民党后方打游击的南进计划,而遭到了陈、粟及中央的反对,在思想想上早就有南进的愿望;第五,1940年11月华中指挥部成立: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由刘少奇任书记,项英回延安,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新四军是南方八省游击健儿所组成,项英领导了三年游击战争,又加上三年的皖南艰难缔造的新四军,全部交给别人去领导,叶挺到江北是接总指挥权,项英到江北是交权,这种心态对他的行动能不造成影响吗?第六,从事变前项英与中央来回的电报中看,中央的口气很严厉,而项英也一连发了三次请求撤职的报告,强烈表示了他对中央批评的不满。
曲折坎坷的“无衔元帅”叶挺在中国近代的军事史上,有一个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他就是叶挺。
叶挺是中共最早从事武装斗争的职业军人,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天才之一,是第一位红军总司令,比众所周知的朱德总司令早五年。
但是,叶挺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满曲折,尤其在新四军的成立及皖南事变中,一直让人对这个军事天才的评价充满争议。
叶挺的一生,可用四个字来形容:跌宕起伏。
一.投身革命建立赫赫战功1896年,叶挺出生在广东惠阳,从小家境贫寒,父亲甚至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给种植园主打工。
叶挺曾眼睁睁看着两个小妹妹被卖给别人做童养媳,他痛下决心要改变命运。
15岁读中学时,辛亥革命爆发,叶挺因带头剪辫子而入狱,幸好没多久就被放了出来。
之后,他考入蒋介石曾就读的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
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影响开始向往革命。
1922年,叶挺任孙中山警卫团二营营长,孙中山先生的几次脱离险境都与叶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挺因此也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赏识。
到了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他是第一个到苏联学习深造的国民党党员;同年12月在聂荣臻的帮助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南昌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工农红军总司令、新四军军长。
由于叶挺精于练兵,长于野战,在1926年北伐战争中,叶挺率领独立团攻平江,战汨罗,夺汀泗,袭贺胜,破武昌,在湖北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获得了“北伐先锋”的声誉,他的部队也被称为“铁军”。
叶挺在北伐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天赋,在一系列战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也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二.性格决定命运,革命征途多曲折叶挺在北伐战争中创造了无数辉煌,但自广州起义后,他的革命之旅开始经历许多挫折。
这与叶挺的成长经历以及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叶挺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他有古道热肠和讲信义、重然诺的性情,对朋友从不设防,这给他的个人事业带来了损害。
皖南事变简介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中共中央在揭露蒋介石罪恶阴谋的同时,为顾全大局,决定将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项英,乘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突然袭击。
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北移。
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
广大指战员经7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措施失当,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
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周恩来等根据党中央指示,向国民党提出严正抗议,并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针对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决定,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继续领导新四军坚持长江南北敌后抗日斗争。
1月22日,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酝酿已久的全国性反共突然事变的开端,揭露蒋日勾结,蓄谋灭共和打击人民军队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斗争,并提出了取消1月17日的反动命令、惩办皖南事变祸首、恢复叶挺自由、交还新四军全部人枪、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等12条解决皖南事变的根本办法。
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利用一切公开场合和机会,向社会各界和驻重庆的美、英、苏等国外交、军事人员与记者等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中国共产党的正义立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叶挺将军简介叶挺名为询,字希夷,号西平。
惠阳秋长镇周田村人,1896年9月10日生。
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称帝斗争,后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任粤军副、少将参谋、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叶挺机智勇敢指挥作战,保护孙中山及宋庆龄撤离总统府。
1924年赴苏联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后,任国民党军第四军参谋处长、独立团团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担任先遣队,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战役中,一举击溃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铁军。
北伐军进入武昌后,任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昌卫戍区司令。
1927年8月1日,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兼十一军军长。
同年12月,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广州起义失败后去国外,与共产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隐居澳门。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底回国,担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指挥部队向华中敌后挺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
从新四军成立至“皖南事变”前的三年中,新四军在边、苏淮海等抗日根据地,对日伪作战四千余次,毙伤俘敌十万余名。
新四军也由原来一万多人发展至十万多人,打开了江南敌后的新局面,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
1941年中共中央毛泽东曾赞扬叶挺“领导抗战,卓著勋劳”。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因副军长项英不接受叶挺突围计划,因而陷入敌军重重包围,叶挺视死如归,指挥部队英勇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利,去谈判时被扣,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重庆中美合作所,遭国民党当局监禁五年零二个月,在狱中坚强不屈。
他在“渣滓洞”红炉厂囚室里曾写下著名的《囚歌》。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反复交涉,于1946年3月4日获释,3月7日由中共中央批准重新入党。
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参加整军会议,因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与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及夫人李秀文、长女扬眉、儿子阿九等同机遇难,终年50岁。
[叶挺故居]叶挺叶挺篇一:叶挺将军的故事讲述1941年1月,置民族抗日大义于不顾,动用了8倍于新四军的兵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长叶挺不幸被捕,从此身陷囹圄。
但却留下广为流传的故事。
一、热血铸就的囚歌皖南事变后,叶挺即被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
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让他受尽了折磨。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反动派挖空了心思。
一天,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派了一辆豪华的小轿车,把叶军长接到司令部参加宴会。
宴会开始后,顾祝同向叶挺敬酒,劝叶挺发表宣言,声明新四军违犯了军令,只要这样做就可以出狱,甚至可以做官。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们认罪才对。
”叶挺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句句话如同利剑刺的顾祝同瞠目结舌。
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被叶挺严词拒绝。
蒋介石气急将把叶挺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受尽折磨和迫害。
叶挺将军身居囚室,不能驰骋抗日战场,不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却被逼写什么声明和宣言,他一时热血沸腾,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着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郭沫若曾说:“他的诗是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该文当年发表在一家刚刚创刊出版的《唯民周刊》4月6日的创刊号上,立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不胫而走,被广为传诵并流传至今。
二、蓄发明志被俘入狱后,叶挺即开始蓄发,发誓不获自由,绝不理发、修面。
叶挺在狱中,常有要人来劝降,每到这时,特务头子戴笠都要派沈醉劝说叶挺剪掉长发。
有一次,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要去见叶挺,沈醉便又去劝说叶挺剪发。
这次沈醉改换了方式,以拉家常的形式说,重庆这些日子太闷热,许多人因为头发长长了虱子,劝叶挺赶快剪掉长发,以免遭虱咬之苦。
革命先辈叶挺的事迹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号西平,惠阳县客家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革命先辈叶挺的事迹,供大家鉴赏!革命先辈叶挺的事迹篇1:把革命比喻成爬山1937年9月28日,蒋介石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因为他不能允许共产党派人来当军长,而叶挺已经脱离共产党达十年之久,他认为可能会听他的话。
张闻天、毛泽东发出电报,问叶挺是否愿意恢复党籍。
叶挺表示:“在党的组织之外,但愿在党的领导之下,坚决抗战到底。
”又表示如果中共不同意,他可辞职。
10月19日,张闻天、毛泽东又致电询问叶挺“是否可来延安及八路军总部接洽一次?”叶挺很高兴,愿意接受党中央的考察。
11月3日,叶挺抵达延安。
中共中央决定同意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
8日,中共中央召开欢迎叶挺大会。
叶挺表示:“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
我有一段,是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
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坚决抗战到底。
”13日,叶挺回到武汉即以新四军军长的身份向《大公报》记者发表谈话说:“我们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已经是忍无可忍,这一次出于不得已而抗战,我们只有一个字,就是拼。
”革命先辈叶挺的事迹篇2:“请枪毙我吧!”1942年5月12日晚上八时半,蒋介石试图劝降在押的叶挺。
蒋介石说:“尔这个人太老实,上了人家的当还不觉悟,人家叫尔回去尔就回去,叫尔打就打,人家利用尔完了还会杀尔。
”蒋介石连用了几个“人家”,指的就是“共产党”。
叶挺的回答避开他的挑拨,另辟蹊径,反过来用具体事实揭露蒋介石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阴谋:你蒋介石指定路线要新四军到指定地区去,新四军途中要和日军作战又不给补充武器弹药和粮食,同时布置了一个口袋,集中七个师包围我部。
“这个时候,我打电报辞职,又没有批准,我只好带着部队逃命。
”紧接着,叶挺引用了“小杖则受,大杖则逃”的古话之后说:“我们不善于逃命而遭受灭亡,则是我对部下不起,现在上饶还监禁几百干部,我对他们应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