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552.95 KB
- 文档页数:8
正文第一部分附图●●图1各组大鼠术后第9天鞘内给药后机械痛阈值变化(2-±s)50O∥芦≯≯≯≯≯≯≯’Time注:与N组、S组比较,料尸<0.01:与DA组或A组比较,#尸<0.05,##P<0.01图2各组大鼠脊髓p-p38MAPK免疫染色阳性细胞数比较(2-±s)50454035n30U-2520151050NSDAA姒注:与N组、S组比较,”P<0.01:与DA组或A组比较,”尸<0.01∞∞加∞图3各组大鼠脊髓p-p38MAPK免疫染色10D值比较(i±S)700600500o400o3002001000NSDAhMA注:与N组、S组比较,”P<0.01:与DA组或A组比较,“P<0.01图4大鼠脊髓P—p38MAPK免疫组化染色结果(X200)。
注:标尺代表100|IIllN纲fj。
』S组DA组MA组N组(正常组)、S组(假手术组):细胞数量少,染色浅分支多且细长DA组(骨癌溶剂组)、A组(骨癌痛组):细胞数量增加,染色深,分支少且粗大MA组(骨癌镇痛组):细胞数量少,染色浅分支多且细长27350300250200150100500正文第二部分附图图14组大鼠脊髓炎性因子IL-I13含量的比较IL-IBMAjIAA组、MA组与S组、M组比较,+P<0.05,“P<0.Ol:MA组与A组比较,”P<0.Ol图24组大鼠脊髓炎性因子IL-6含量的比较IL-6SMAMAA组、MA组与S组、M组比较,”尸<0.Ol:MA组与A组比较,“P<0.Ol∞∞∞∞∞OO8642。
利用siRNA抑制Nav1.8表达对大鼠骨癌性疼痛的治疗作用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100853 徐龙河,刘艳红张宏研究背景:Nav1.8是TTX不敏感的钠通道,且仅在外周感觉神经元表达,提示:阻断该通道对多种疼痛均有治疗作用,并且较现有的钠通道阻断剂有更低的毒副作用。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化学合成并甲基修饰的siRNA对背根神经节TTXr 钠通道Nav1.8基因表达的沉默作用,并观察siRNA对骨癌性痛模型大鼠触诱发痛及热痛敏阈值的影响。
方法①骨癌痛模型:雌性SD大鼠,左侧胫骨内注射5×104 walker256肉瘤细胞,观察触诱发痛和CO2激光热痛敏痛阈变化,并在实验结束后做病理切片观察有无淋巴结或其他脏器的转移。
以大鼠出现明显触诱发痛和热痛敏阈值降低,且病理切片证实肿瘤细胞生长作为癌痛模型成功。
②siRNA的合成和筛选:根据siRNA的设计原则,设计3对长度为21bp的Nav1.8基因siRNA,T7 R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体外转录合成siRNA,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将siRNA导入体外培养背根神经节(DRG)细胞,于转染后48h提取RNA,RT-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Nav1.8基因的表达。
筛选出对Nav1.8基因抑制最强的siRNA序列。
③按照筛选出的对Nav1.8基因抑制最强的序列,化学合成siRNA及阴性对照RNA并进行3’端的甲基化修饰M-siRNA。
癌痛模型大鼠经腰骶部鞘内置管后,分别给予鞘内注射M-siRNA 25µg、50µg、100µg,阴性对照RNA 100ug,或生理盐水10ul,连续7d。
每天观察触诱发痛及热痛敏阈值变化;④鞘内注射M-siRNA 50µg/d,持续3d,最后一次给药后24h,冰上取大鼠背根神经节,逆转录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Nav1.8 mRNA表达水平。
结果①接种walker256细胞后7天大鼠出现明显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此后疼痛症状进行性加重。
通络散结酊对大鼠炎症痛及骨癌痛模型镇痛的疗效观察俞珊;毛应启梁;魏品康;施俊;彭海东;李峻【期刊名称】《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27)6【摘要】目的:观察通络散结酊(主要组成为天南星、半夏、山慈菇及威灵仙)对大鼠炎症痛模型、骨癌痛模型的镇痛作用。
方法:通过Wistar大鼠右踝部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0.1 ml建立炎症痛模型,造模24 h后应用通络散结酊及扶他林乳剂7d,动态观察大鼠体质量和进食水量、右踝周径及屈/伸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的变化。
通过Wistar大鼠右胫骨髓腔内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3×104建立骨癌痛模型,造模12 d后应用通络散结酊及扶他林乳剂14 d,动态观察大鼠体质量和进食水量、及丙酮刺激缩足反应时间的变化。
结果:炎症痛大鼠造模后第2天即出现明显的右踝关节肿胀,屈/伸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及右踝周径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通络散结酊和扶他林乳剂外用均可明显减小大鼠屈/伸关节疼痛试验评分及踝周径(P<0.05),两种药物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异。
骨癌痛大鼠造模第12天出现缩足反应时间较空白组明显缩短(P<0.05),通络散结酊和扶他林乳剂外用7 d内均可明显延长骨癌痛大鼠缩足反应时间,较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5),用药14 d 后,通络散结酊仍有很好的效果,而扶他林乳剂效果低于用药7 d时(P<0.05)。
结论:通络散结酊对炎症痛及骨癌痛均有镇痛作用,且在扶他林乳剂效果不佳的骨癌痛晚期仍有镇痛作用。
【总页数】3页(P684-686)【关键词】通络散结酊;关节痛;骨癌痛;疼痛模型【作者】俞珊;毛应启梁;魏品康;施俊;彭海东;李峻【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科;复旦大学针刺原理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6.1【相关文献】1.抑制IKK2/NF-κB信号通路对骨癌痛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研究 [J], 宋君利2.鞘内注射帕瑞昔布钠在大鼠骨癌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 [J], 张乙;隋成;崔金花3.骨癌痛吗啡耐受疼痛模型大鼠脊髓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通路、炎症的影响 [J], 冯鹏玖; 张爱民; 苏明; 蔡海; 赵秀霞; 冉娅4.丹酚酸C对大鼠骨癌痛的镇痛效应: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炎症反应在其中的作用[J], 刘坤; 谢广伦5.鞘内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腺病毒载体对骨癌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 [J], 龙浩;艾龙;卡米力江·乌斯曼;米尔夏提江·麦麦提艾力;开赛尔·艾里;维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的转移模型构建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和转移机制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乳腺癌的转移是指乳腺原发灶细胞从原发灶位置通过淋巴道或血液循环进入其他部位的过程。
构建乳腺癌的转移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乳腺癌转移机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一、转移模型的概念和意义转移模型是指通过实验或者数学模型等手段,模拟乳腺癌在人体中的转移过程,以揭示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构建转移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肿瘤转移的途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乳腺癌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二、转移模型的构建方法1. 细胞系模型:研究人员通过将乳腺癌细胞培养并移植到小鼠或裸鼠等动物体内,观察细胞移植后的生长和转移情况。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且可以随时进行观察和取样,是常用的研究乳腺癌转移的实验模型之一。
2. 动物模型:利用同种或异种动物模型进行乳腺癌转移的研究,如小鼠、大鼠等。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给予动物特定的基因突变、激素干预等手段,模拟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从而探究乳腺癌的发展机制。
3. 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乳腺癌的转移过程,通过模拟数学方程,来分析转移途径、速度以及影响因素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全面地掌握乳腺癌转移的特点。
三、乳腺癌转移模型的应用1. 转移途径研究:通过构建转移模型,可以深入了解乳腺癌的转移途径,例如淋巴道转移或血液循环转移。
这有助于帮助研究人员针对具体的转移途径寻找治疗靶点,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2. 转移机制研究:通过转移模型的构建,研究人员可以探究乳腺癌转移的机制,例如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调控等。
这对于深入了解肿瘤生物学过程,指导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非常有意义。
3. 药物筛选与疗效评估:利用转移模型,可以对乳腺癌的治疗药物进行筛选和评估,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此外,通过转移模型还可以评估抗癌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STAT3的表达及其意义项红兵;肖建斌;招伟贤;董航【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8(18)9【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 in the lumbar spinal cord induced by the tibial cancer pain in rats. Methods Twenty SD female rats weighing 180~220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n=10 each). Model group: intra-tibial injection of 3 μL MADB-106 mammary gland carcinoma cells of rats (4.8ence micrographs demonstrated that antibodies againsted STAT3 and the astrocyte marker GFAP labeled the same cell. Conclusion Taken together, our studies indicate that STAT3 in spinal cord is involved in the gen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bone cancer pain states, and the astrocytes in spinal cord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ne cancer pain via the JAK/STAT3 pathway.%目的观察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STAT3的表达,探讨其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n=10):模型组,为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μL 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4.8×103/μL);对照组,为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 μL Hank液.第14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荧光双标法观察两组大鼠患侧腰段脊髓STAT3和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变化和关系.结果对照组大鼠对机械痛刺激的缩爪阈值在术后各时间点组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大鼠在术后缩爪阈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癌细胞后第14 d,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脊髓STAT3、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明显增加(P<0.05);荧光双标免疫组化显示患侧脊髓STAT3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有共表达.结论脊髓背角STAT3参与了骨癌痛的发生和发展,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在骨癌痛中可能通过JAK/STAT3信号通路发挥作用.【总页数】4页(P1158-1161)【作者】项红兵;肖建斌;招伟贤;董航【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麻醉科,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麻醉科,广东广州510120;广东省中医院麻醉科,广东广州51012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相关文献】1.胫骨骨癌痛模型大鼠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后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 [J], 王懿春;王明德;黎祖荣;刘景诗;杨文茜2.大麻素受体2在胫骨癌痛大鼠脊髓的表达及意义 [J], 陈晏;申文;徐幼苗;柳娇;岳冬梅;袁燕3.腹腔注射氯胺酮对胫骨癌痛模型大鼠腰段脊髓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J], 项红兵;肖建斌;黄笑玉;招伟贤;董航4.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对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HDAC1~5表达的影响及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关系研究 [J], 王健;肖小莉;崔佳;王磊;樊婷婷;张维5.骨癌痛吗啡耐受疼痛模型大鼠脊髓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通路、炎症的影响 [J], 冯鹏玖; 张爱民; 苏明; 蔡海; 赵秀霞; 冉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轴突导向因子与疼痛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吕正涛;牟子君;李熳【摘要】在神经系统发育的过程中,神经元的轴突只有到达其目标位置才能形成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神经网络.目前已经发现至少4类起重要作用的轴突导向因子家族:Semaphorins、Slits、Netrins以及Ephrins.这些分子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并启动下游的信号转导途径,通过调控生长锥的细胞骨架动力学使轴突能按照特定的路径前进并达到靶向目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轴突导向因子与成年后的疼痛关系密切,本文就近年来轴突导向因子参与疼痛发生的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3(010)021【总页数】5页(P34-37,40)【关键词】轴突导向因子;疼痛;神经病理性痛【作者】吕正涛;牟子君;李熳【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第二临床学院,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第二临床学院,湖北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1轴突导向因子主要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化学趋化及导向作用,同时还作用于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并与肿瘤的形成、新血管的生长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发现了4个轴突导向因子家族:Semaphorins,Slits,Netrins 和 Ephrins。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部分轴突导向因子与成年后的疼痛密切相关,主要包括神经病理性痛、癌性痛、炎性痛。
本文将对轴突导向因子参与疼痛发生的机制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对各类型疼痛进行更合理的治疗。
1 Semaphorins1.1 Semaphorins的结构及作用Semaphorins是一类重要的轴突导向因子,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发挥重要导向作用。
1992年,Kolodkin等发现了第一个Semaphorin家族成员——Sema21a(原称为 Semaphorin1,简称为 Sema-1)。
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的构建张帆;姜军;杨新华;陈庆秋;唐鹏【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08(21)11【摘要】目的:建立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 方法:40只4周~6周龄雌性裸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用浓度分别为1×105/ml、1×106/ml、5×106/ml、1×107/ml、5×107/ml的MDA-MB-231细胞悬液0.1ml行左心室注射.观察裸鼠左心室注射致死情况及存活裸鼠49d后骨转移发生情况. 结果:左心室穿刺注射总致死率为32.50%(13/40);各组左心室穿刺注射致死率分别为1/8、1/8、1/8、3/8、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全组骨转移发生率为48.15%(13/27);各组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0/7、3/7、5/7、4/5、1/1,各组骨转移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结论:经裸鼠左心室穿刺注射肿瘤细胞成功建立了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肿瘤细胞浓度为5×106/ml时是经裸鼠左心室注射建立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的适宜浓度.【总页数】4页(P1143-1145,后插4)【作者】张帆;姜军;杨新华;陈庆秋;唐鹏【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中心,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中心,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中心,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中心,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中心,重庆,4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压力性尿失禁动物模型:正确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J], 王天行;陈跃来;尹平;徐世芬;郑慧敏2.乳腺癌骨转移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石佳佳;韩倩倩;王白燕;朱艳琴3.压力性尿失禁动物模型:正确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J], 王天行;陈跃来;尹平;徐世芬;郑慧敏;;;;;4.乳腺癌骨转移小鼠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J], 王洪凯; 胡军祖5.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综述 [J], 郭琪;袁明慧;郭宇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胫骨注射和左心室注射乳腺癌细胞小鼠骨定植模型的研究黄玉凡;李晓青【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30)3【摘要】目的:探讨胫骨注射和左心室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小鼠骨定植模型的方法。
方法:通过对野生型MDA-MB-231乳腺癌细胞进行慢病毒感染,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和荧光素酶(LUC)的细胞株。
将GFP+/LUC+标记的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分别以6×10^(3)个/只和1×10^(5)个/只接种BALB/c-nu/nu小鼠和NOD/SCID小鼠,构建胫骨注射模型和左心室注射模型。
采用活体成像观察肿瘤细胞在活体小鼠体内的定植部位及分布情况;X线检测观察骨损伤的位置及程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广谱角蛋白(Pan CK)免疫组化染色定位骨中的肿瘤细胞。
结果:经荧光显微镜及活细胞成像检测,表达GFP和LUC的慢病毒对MDA-MB-231细胞感染效率高达95%,且继续传代后GFP和LUC表达效率无明显减退,可用于后续实验。
胫骨注射4 h后进行活体成像观察,结果显示小鼠右下肢胫骨出现LUC信号;左心室注射后立即进行活体成像观察,发现肿瘤细胞已循环至全身,表明已成功构建胫骨注射模型及左心室注射模型。
30 d进行活体成像观察发现,胫骨注射模型和左心室注射模型腿部出现LUC信号,表明腿部有定植灶形成。
X线结果也表明存在骨损伤。
HE染色和Pan CK免疫组化染色证实胫骨注射MDA-MB-231乳腺癌细胞小鼠模型100%出现骨定植灶,定植率高,而左心室注射MDA-MB-231乳腺癌细胞小鼠模型仅20%出现骨定植灶。
结论:运用活体成像、X线等检测技术联合病理学分析评估胫骨注射及左心室注射乳腺癌细胞骨定植小鼠模型,可提高结果分析的准确性,能为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抗转移治疗等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总页数】5页(P200-204)【作者】黄玉凡;李晓青【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乳腺癌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可注射骨修复中国青山羊胫骨腔穴性骨缺损模型的建立与意义2.骨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促进小鼠乳腺癌肿瘤血管正常化的研究3.4T1炎性乳腺癌细胞接种联合皮质酮注射诱导乳腺癌并发抑郁症小鼠模型的研究4.超声引导下左心室内注射人肺癌细胞建立骨转移小鼠模型5.三种方式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的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对比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关系的研究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大鼠微小转移性肝癌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肿瘤血管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使用斜率法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在0.5~6.6 mm之间.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实验组门静脉灌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无显著差别.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别.VEGF表达程度随着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增高而增高.而且VEGF不同表达程度的转移癌之间MV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肝动脉灌注量的大小与VEGF的表达程度和MVD呈正相关.作者:时高峰王士杰彰俊杰王琦许茜李如迅杜煜王亚宁李月考杨丽刘辉 SHI Gao-feng WANG Shi-jie ZHANG Jun-jie WANG Qi XU Qian LI Ru-xun DU Yu WANG Ya-ning LI Yue-kao YANG Li LIU Hui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CT室,河北,石家庄,050011 刊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 22(5) 分类号:Q95-33 关键词:转移性肝癌灌注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动物实验。
鲑鱼降钙素对乳腺癌骨转移大鼠机械痛敏的影响王明霞;孙长岗;唐世锋【摘要】目的探讨鲑鱼降钙素对乳腺癌骨转移大鼠机械痛敏的影响.方法在乳腺癌骨转移癌痛模型成功制备后,各治疗组并分别给予鲑鱼降钙素、鲑鱼降钙素+唑来膦酸、唑来膦酸,用电子yon Frey测痛仪测量各组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MWT).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大鼠于骨癌痛模型制备后的第8天MWT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于骨癌痛模型制备后的第18、23天MWT提高,其中鲑鱼降钙素+唑来膦酸组MWT升高明显(P<0.05),鲑鱼降钙素组、唑来膦酸组仅表现出MWT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骨癌痛模型制备后的第28天,各治疗组MWT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可降低乳腺癌骨转移大鼠的机械痛敏,与唑来膦酸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年(卷),期】2011(024)006【总页数】3页(P477-479)【关键词】鲑鱼降钙素;乳腺癌;骨癌痛;机械痛敏【作者】王明霞;孙长岗;唐世锋【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42;潍坊市中医院肿瘤科,山东潍坊261041;潍坊市中医院肿瘤科,山东潍坊26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R730.6乳腺癌是成年女性多发的恶性肿瘤,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骨骼是乳腺癌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且癌性骨转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影响较大[1]。
因此针对癌性骨痛治疗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蛙鱼降钙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防止骨钙丢失,减少骨吸收而增加骨质量,其生物活性比人类降钙素高20~40倍,其也具有一定的抗炎和中枢止痛作用。
本实验主要研究其对癌性骨转移所致疼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主要材料雌性Wistar大鼠60只,体质量180~200 g,购自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鲑鱼降钙素,购自庆安医药公司;von-Frey全套毛针BME-403,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Walker 256细胞,购自北京百和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唑来膦酸,购自美国LKT公司。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于基础值(P<0.05)。
2.2.3机械刺激痛觉阈值的改变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对机械刺激的PWT值在术后各时间点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模型侧后肢机械痛过敏出现时间与辐射热痛敏相似,时间短,持续2~3d(图3B),组间机械痛觉阈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图3模型大鼠后肢对辐射热刺激痛引起的缩腿反应潜伏期[PWL(A)]和机械性刺激痛引发的抬腿阈值[PWT【B)]的改变Fig.3Changesofpawwithdrawallatency(A)toheat-associatedpainandpawwithdrawalthresholds(B)tomechanicalpainofmodelrats’P<0.05.。
+P<0.01傩no瑚algroupshamgroup2.3模型大鼠胫骨的骨质破坏影像学资料显示:PID的5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未发现骨破坏,评分均为0分;PID的17d,模型组出现明显的骨皮质破坏征象,评分为(1.5±0.5)分;PID26d,模型组整个骨结构发生严重破坏,表现为多处骨皮质缺失,平均为(4±0.5)分,假手术组全过程一直为0分(图4)。
3讨论目前研究癌痛机制主要以骨癌痛模型为主。
在实际临床病例观察中,肿瘤细胞转移到骨或原发肿瘤在骨内,都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并且随着骨质的破坏,疼痛程度加剧。
一般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有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等。
最易发生骨转移的部位是胸椎、腰椎和骨盆。
所以,临床中胸椎、腰椎是晚期肺癌、乳腺癌的高发转移部位;骨盆是前列腺癌的高发转移部位‘10。
2|。
图4模型大鼠模型侧胫骨和对侧胫骨的X线影像对比Fig.4RadiographimagecontrastwithmodelsideandcontrolateralsideofmodelratA-C:Radiographsofmodelside5,17and26daysaftertumorcellsinoculation;D:Radiographofmodelthecontrolateralside;a—d:RadiographsofA-Dathighermagnification一般而言,动物模型应和临床征象保持一致才能更好揭示病理现象产生的机制。
因此,构建稳定、有效的动物模型是目前癌痛研究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工作。
最早有学者将Walker256细胞通过静脉注入大鼠血管里,但是因为个体免疫状态的差异,致瘤的部位无法固定,且待研究大鼠的生命状态极不稳定,无法系统地长时间进行观察。
1999年,美国Manyth教授等¨列率先在小鼠股骨建立骨癌痛模型,随后展开了一系列的行为学、形态学和药理学研究¨44川。
2002年英国的Medhurst等【l引运用MRMT.1大鼠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并迅速在美国、日本和韩国得到了复制¨9|。
2005年,美国科研人员用大鼠前列腺癌细胞构建成功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但上述肿瘤细胞在国内不易得到幽1。
本课题实验了好几种品系的大鼠肿瘤细胞,最终选择Walker256大鼠乳腺癌腹水瘤细胞,原因为其稳定的成瘤率,能表现出许多与人类骨癌痛相似的体征,如自发痛、触发痛及痛觉过敏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模型鼠模型侧后肢在植入瘤细胞12d后出现自由行走疼痛,15d痛行为评分非常显著高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同时,模型鼠模型侧后肢对热刺激反应痛觉阈值和对机械刺激痛觉阈值分别在造模21d和18d后明显低于正常鼠和假手术鼠(P<0.01),也明显低于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作者:李晓青, 孙玉明, 黄章翔, 王妙苗, 吴镜湘, 缪雪蓉, 徐爱民, 朱忠正, 赵志奇, 俞卫锋, LI Xiao-qing, SUN Yu-ming, HUANG Zhang-xiang, WANG Miao-miao,WU Jing-xiang, MIAO Xue-rong, XU Ai-min, ZHU Zhong-zheng, ZHAO Zhi-qi, YUWei-feng作者单位:李晓青,孙玉明,黄章翔,吴镜湘,缪雪蓉,俞卫锋,LI Xiao-qing,SUN Yu-ming,HUANG Zhang-xiang,WU Jing-xiang,MIAO Xue-rong,YU Wei-feng(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麻醉科,上海,200438), 王妙苗,WANG Miao-miao(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肿瘤科,上海,200012),徐爱民,XU Ai-min(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放射科,上海,200438), 朱忠正,ZHUZhong-zheng(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上海,200438), 赵志奇,ZHAO Zhi-qi(复旦大学脑研究院神经生物痛觉研究室,上海,200032)刊名: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BIOTHERAPY年,卷(期):2008,15(1)被引用次数:9次1.Cleeland CS The measurement of pain from metastatic bone disease:capturing the patient's experience[外文期刊] 2006(20)2.Kasai Y;Uchida A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spinal tumors 2006(04)3.Thürlimann B;de Stoutz ND Causes and treatment of bone pain of malignant origin[外文期刊] 1996(03)4.Mercadante S;Areuri E Breakthrough pain in cancer patients: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外文期刊] 1998(06)5.Mantyh PW;Clohisy DR;Koltzenhurg M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ancer pain 2002(03)6.Saad F;Perrotte P;Bénard F Bone health in men with prostate cancer: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2005(z2)7.Alan H;Mousavi P;Roth S Stability of the metastatic spine pre and post vertebroplasty[外文期刊] 2006(03)8.Simpkins H;Lehman JM;Mazurkiewicz JE A morphological and phenotypic analysis of Walker 256 cells 1991(04)9.Honore P;Rogers SD;Schwei MJ Murine models of infla mmatory,neuropathic and cancer pain each generates a unique set of neurochemical changes in the spinal cord and sensory neurons[外文期刊] 2000(03)10.McBride WH Phenotype and functions of intratumoral macrophages 1986(01)11.Zhang F;Lu W;Dong Z Tumor-infiltrating macrophages are involved in suppressing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human prostate cancer cells by INF-beta geae therapy in nude mice[外文期刊] 2002(09) 12.Clare C;Boyle D;Sahafia K Painful bone metastase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外文期刊] 2005(07)13.Sehwei MJ;Honore P;Rogers SD Neurochemical and cellular reorganiz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in a murine model of bone cancer pain 1999(24)14.Saito O;Aoe T;Yamamoto T Analgesic effects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drugs,acetaminophen,and morphine in a mouse model of bone cancer pain[外文期刊] 2005(03)15.Donovan-Redriguez T;Dickensen AH;Urch CE Gabapentin normalizes spinal neuronal responses thatcorrelate with behavior in a rat model of cancer-induced bone pain[外文期刊] 2005(01)16.Ghilardi JR;R(o)hrich H;Lindsay TH Selective blockade of the capsaicin receptor TRPV1 attenuates bone cancer pain[外文期刊] 2005(12)17.Singleton PA;Lingen MW;Fekete MJ Methylnaltrexone inhibits opiate and VEGF-indueed angiogenesis:role of receptor transactivation[外文期刊] 2006(1-2)18.Medhurst SJ;Walker K;Bowes M A rat model of bone cancer pain[外文期刊] 2002(1-2)19.Lee BH;Seong J;Kim UJ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mouse model of cancer pain[外文期刊]2005(02)20.Zhang RX;Liu B;Wang L Spinal glial activation in a new rat model of bone cancer pain produced by prostate cancer cell inoculation of the tibia[外文期刊] 2005(1-2)1.姚明.杨建平.王丽娜.成浩.张艳兵.许期年.吴翼伟.YAO Ming.YANG Jian-ping.WANG Li-na.CHENG Hao.ZHANG Yan-bing.XU Qi-nian.WU Yi-wei腹水传代与体外培养Walker 256癌细胞系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可行性[期刊论文]-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3)2.许少健.刘金文.项红兵.Xu SJ.Liu JW.Xiang HB建立胫骨癌痛模型的理论与实践[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3.李晓青Walker256乳腺癌肉瘤细胞构建大鼠胫骨骨癌痛模型[学位论文]20074.谭煌英.于莉莉.高福云.崔建.潘琳.田鑫.程志强.贾立群.李佩文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研究[期刊论文]-癌症进展2005,3(1)5.严继贵.童晔玲.何国浓.俞丽霞.王泽时.YAN Ji-gui.TONG Ye-ling.HE Guo-nong.Yu Li-xia.WANG Ze-shi应用Walker-256细胞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6.项红兵.肖建斌.蔡世荣.招伟贤.董航大鼠乳腺癌细胞移植复制胫骨癌痛模型[期刊论文]-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8)7.董航.田玉科.项红兵.田学愎.Dong Hang.Tian Yu-ke.Xiang Hong-bing.Tian Xue-bi大鼠胫骨癌痛模型的制备及评价[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0)8.马正良.夏小萍.朱巍.业光衡.韩鹂.费强.MA Zheng-Liang.XIA Xiao-Ping.ZHU Wei.YE Guang-Heng.HAN Li. FEI Qiang小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痛行为学和骨损害的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13(5)9.毛应启梁.任典寰.米文丽.刘琼.王彦青电针联合西乐葆缓解大鼠胫骨癌痛[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8)1.王懿春.王明德.黎祖荣.刘景诗.杨文茜胫骨骨癌痛模型大鼠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后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50)2.张亚军.田玉科.杨承祥.王汉兵.张涛.刘希江大鼠骨癌痛-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的建立[期刊论文]-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1(1)3.李强.荣健.欧阳汉栋.曾维安大鼠鞘内阿米洛利合用吗啡的抗骨癌镇痛作用[期刊论文]-广州医学院学报2011(4)4.张亚军.田玉科.杨承祥.王汉兵.王萍.张涛米诺环素对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脊髓CX3C趋化因子受体1mRNA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1(3)5.黄章翔.李晓青.赵志奇.王妙苗.缪雪蓉.俞卫锋.杨立群癌症痛大鼠模型中镜像痛现象观察[期刊论文]-西南国防医药 2009(1)6.张亚军.田玉科.杨承祥.王汉兵.刘希江.张涛脊髓CX3CR1在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4)7.花柱明.林世清.孙怡.李真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2B亚型反义寡核苷酸鞘内注射对骨癌痛模型大鼠痛行为的改善作用[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8.花柱明.林世清.孙怡.李真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2B亚型反义寡核苷酸鞘内注射对骨癌痛模型大鼠痛行为的改善作用[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 2010(21)9.李华艳.杨保仲.聂丽霞.潘喻飞.王春燕.张彦清应用MADB-10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转移性骨癌痛模型[期刊论文]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1(2)10.王妙苗癌痛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1(7)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zlswzlzz20080100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