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性美的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02.28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灵性飞扬、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综合基础学科。
如何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着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一直是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所探求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悟到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引导他们欣赏生活、珍爱生命、感知人生的真、善、美,培养明是非辨美丑的能力,培养健康纯洁的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
【关键词】美育人性美社会美自然美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
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
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性美”。
语文是一门灵性飞扬、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综合基础学科。
如何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着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一直是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所探求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悟到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晴,引导他们欣赏生活、珍爱生命、感知人生的真、善、美,培养明是非辨美丑的能力,培养健康纯洁的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
语文教学“人性”化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
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
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做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英国教育家斯宾赛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
语文教学充满着人性美语文教学充满着人性美,人文素养非常浓厚。
语文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养成、完善的人格的塑造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日常教学我是从以下方面去尝试的:一、完善自身形象,乐观积极向上,养成阅读文学书籍的好习惯,在馨香书的百花园中滋养自己。
以自己文雅的言谈举止、美的情操、感染学生陶冶学生。
二、注重课堂教学,力求创造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
放飞学生们的想象翅膀,让他们的思想、真善美的情感在课堂上碰撞。
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激励。
从而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和语文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喜欢我国渊源流长的丰厚的文学文化。
三、引导学生关注国情社会时事,养成听新闻的习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丰富学生们的阅读量。
将自己连续几年订阅的《读者》、《青年文摘》等书拿到班级阅读课上阅读,阅读中学生们更加喜欢语文乐学语文。
四、以优秀的经典文章的教学感动影响学生。
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文中人物秦王、唐雎,性格各不相同。
学生如能体会到秦王骄横、狂妄,唐雎从容镇定,毫不畏惧的精神?须知学生的感知是建立在其认知基础、情感体验之上的,教师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认识,促使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自主体验,从而建构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采用杜郎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是,我为学生创设的主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地探究文本。
这是对话的关键。
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
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五个主问题和五个亮点探究活动:一小组探究情节;二小组探究对于勒的称呼;三小组探究对于勒的态度;四小组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五小组探究小说主人公;各小组编排课本剧假设轮船上遇到腰缠万贯的于勒菲利普夫妇的言行,以此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美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并通过学习语文,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的价值。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审美情操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喜爱和追求的主观体验和价值感受。
在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和理解其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欣赏名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美,培养他们的美的追求和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应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在鉴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感知、理解、判断和鉴赏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联想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美的事物。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通过描述自然景物、描绘人物形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文学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感受美、表达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事物。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比如诗歌中的意象美、语言美,小说中的情节美、形象美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文化遗址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美的力量。
通过这些欣赏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初一语文从经典文学中学习人性描写在初一语文的学习中,经典文学作品就像一座丰富的宝藏,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关于人性描写的精彩范例。
通过研读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提升文学素养,还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多样。
经典文学作品常常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人性。
比如《骆驼祥子》,老舍先生通过对祥子这一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在社会底层的挣扎与无奈。
祥子原本是一个勤劳、善良、有梦想的青年,他渴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
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却一次次地打击他,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让他逐渐堕落。
从一开始的充满希望到最后的麻木不仁,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残酷环境中的扭曲和变形。
老舍先生通过对祥子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让我们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再如《红楼梦》,这部巨著中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而复杂的性格。
王熙凤精明能干、泼辣狠毒;林黛玉敏感细腻、多愁善感;贾宝玉纯真善良、叛逆不羁。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他们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将人性的多面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王熙凤在管理贾府时的精明果断,以及在对待尤二姐时的阴险狡诈;林黛玉在葬花时所流露出的对生命的悲悯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这些描写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人性并非单一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变化。
在学习人性描写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手法。
比如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反映其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从闰土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对他的折磨,也能体会到他内心的沧桑和麻木。
语言描写也是展现人性的重要手段。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这样的语言表现出他的迂腐和自命清高。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和讽刺,则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心理描写则能够让我们直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于勒变成了一个穷苦的水手时,菲利普“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心里“乱成一团”,想:“是他,真是他!”这种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菲利普的自私和冷酷。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的人性美教育——从《女娲造人》教学案例说起摘要:初中语文课堂的人性化教育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充分尊重学生并在课堂教学中影响甚至塑造着学生的过程。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和需要出发,与学生平等对话,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性美,言传身教地塑造着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审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人性美教育;人性化《女娲造人》是一篇由神话大师袁珂改编的神话故事,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全文想象奇特,通俗易懂,全文洋溢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喜悦。
一节《女娲造人》的公开课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
在精心备课之后,我确定了把理解神话中神性与人性的统一以及改编神话故事作为教学重点。
还别出心裁地以女儿爱看的绘本《我妈妈》中的神奇妈妈的图片作为引子,导入课文,自以为天衣无缝。
一节热闹的公开课下来,我循循善诱,学生深情朗读、激烈讨论、展示交流、积极练笔与大胆陈述改编内容,该有的亮点似乎一个不少。
评课的时候,大家赞许有加,我几乎就要非常满意了。
但一位老师的评课一语惊醒了我这个陶醉着的“当局者”。
她说:虽然整个上课的过程看起来不错,但是她有个很遗憾的地方,就是我在导入呈现的“我妈妈”的照片时学生非常地感兴趣,我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很迅速地跳过了他们感兴趣的最好的切入点,继续后面的内容,而漠视了学生对“我妈妈”的浓厚兴趣。
如果我能灵活地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女娲的神性与人性统一的“妈妈”形象上,也许会是一节更有语文味的课啊!旁观者的一语让我醍醐灌顶,更让我反思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
我在上课过程中,带领学生对女娲母亲形象的理解上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
是啊!女娲就是个拥有神奇力量的妈妈。
苍茫天地间的她觉得孤独,便临池照影,极富创新精神创造了人类、夜以继日地勤奋地造人,当看到自己创造的欢呼雀跃的小生命时充满了慈爱与自豪之情,并未雨绸缪地想到用婚配的方式让人类延绵下来。
人类在幼年时代所创造出来的这位女神,赋予她最大的特质就是母爱洋溢。
“人性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作者:王家林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12期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它对“人性”作了很好的诠释和总结。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仍然要谈论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同样也要实施“人性美”的教育,从而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人性化特点。
在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安排了反映青少年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浓浓真情和无私真爱的篇目。
正因为有了人性之美,人与人之间才变得和睦、友爱、温馨,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这些“人性美”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父母情在《散步》这篇文章中反映的是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一家祖孙三代人在散步时出现了分歧:母亲由于年迈体弱,要走大路,而孙子天真活泼,淘气却要走小路,而孩子的父亲为了年迈的老母亲也决定走大路,这便体现了儿子的孝敬老人品质。
可母亲看出儿子的心思,也理解孙子的意思。
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的地方你就背我”等细节描写,在这里又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挚爱,体现出老人善解人意的品质。
为了照顾老小,做儿子的我不得不承担起既背母亲又背儿子的任务。
爱幼,更爱老,一家人互相谅解,因此使这次散步充满着和谐和愉快之感。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自私心较重。
安排这样的文章学习,目的是教育他们懂得在家要尊老爱幼,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
此外,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安排了朱自清先生充满父子之情的《背影》。
父亲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又是一个胖子,加之穿着臃肿,行动是多么不便。
为了给出门的儿子买橘子,“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发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性美的综述
发表时间:2019-10-09T15:39:11.1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8期作者:杜寅润[导读] 人性美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情感,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润泽人的心灵。
吉林省集安市头道镇中学134211
摘要:人性是人生中最坚硬的东西,犹如种子,一旦萌发也就格外让人欣喜和珍贵。
而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其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文质兼美,犹如一串串闪亮的珍珠,散发着浓郁的人性之美。
语文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去挖掘课文中美好的人性,引导学生去体验文中人性的美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人性美语文教学挖掘初中
人性美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情感,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润泽人的心灵。
人性美提倡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批判。
作为初中语文学科,以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就应该起到这样的教化作用,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品味了,更主要的是将课文中人性之美加以挖掘、加以体验,帮助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这个复杂的社会,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性,为将来他们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因此,以下本人就对课文中蕴含的人性之美略作分析:
一、《木兰诗》中对人性的挖掘
1.悯父母,爱国家,人性之种子—善良
木兰果敢地代父从军基于她善良的品质。
老父名在军籍,家无长男,谁去从军?当患难降临木兰一家时,有三种选择:(1)不应征,设法逃避。
(2)老父无奈应征。
(3)木兰代父应征。
哪一种选择都是艰难的,性命攸关的。
面临生死抉择,木兰本性中的善良焕发出了光辉。
善良使她产生怜悯之心,为了父亲她宁可冒死从征。
2.儿女情怀,战士衷肠,人性之根苗——勇敢
勇敢之所以为人性中又一优秀品质,是因为勇敢支持人性中的其他品格贯穿始终并臻于完善,正如善这种至柔的品质可以孕育出坚强一样,木兰从做出代父从军的决定那一刻起,便显露出勇敢的品质。
月光下、金柝声中她英姿飒爽,让人肃然起敬。
至此,作者谱写了木兰人性中的第二乐章,英雄勇敢品质的熔铸——至刚至勇。
3.须眉不让,本色依旧,人性之花果——淳朴
木兰虽然屡建战功,却始终保持着一个农家女子的心态,细心呵护自我本性中的淳朴。
当木兰实现了回归故乡的愿望,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极尽铺排之能事,不惜笔墨地渲染亲人团聚的快乐气氛以及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喜悦心情。
那样酣畅淋漓、那样喜不自禁、那样风趣幽默,酝酿出全诗的高潮。
当人的本性能够完全自由实现时,才是完整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
“木兰”这株由美好人性绽放的奇葩,千百年来芳魄不散、光彩永驻。
因为,和平需要人性,和谐需要人性,合作需要人性,它是人生旅途的干粮和泉水。
二、亲情之美的体现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最具人性之美的文章之一,他细腻的文笔看似平淡却令人刻骨铭心,像云絮轻轻划过天际,留下永远拭不去的亲情之美。
浓浓的父爱,让人深深地怀念。
在《背影》中,父亲家境贫寒,又遭突变,却依然像每个父母一样默默地关爱着儿女。
当作者去北京求学之时,年迈的父亲还执意把作者送到北去的月台,在火车站上,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爬上月台的背影,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临走时,留下了那一道耐人寻味的背影。
那是一道爱的背影,温暖着每位读者的心房,也触动着每个儿女最柔软的情感芳草地,亲情完美地诠释了人性之美。
三、质朴之美的释放
初中课文选录这样的课文很多,如:课文《老王》、《信客》等。
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很破旧,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
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在老王身上,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却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凭着道德良心做人,是何其淳朴的好人啊!他内心的人性之美在丑陋外表的反衬下,更令人惊心动魄。
平凡的本性已不需要用诗化的词语来修饰形容,但足以令人敬佩。
总之,潜藏在人类心底的、不分种族、不分国界的人性之美是真实存在的,只要我们心中有善、心中有美、心中有真。
同时,也希望语文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蕴含人性之美的课文,利用好这一资源,让它成为培养我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人性美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王冬莉初中语文人性化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2,(05)。
[2]张春燕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性化教育的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2,(08)。
[3]陈启东试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人性之美[J].读与写,2012,(04)。
[4]印永权浅说语文教学中的人性美[J].才智,2009,(04)。
[5]张春蓉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美文的阅读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
[6]严兆鹏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J].甘肃农业,2010,(07)。
[7]薛春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