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级西安交通大学西方经济学说史试题(附部分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与金融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用《西方经济学说史》试题

(任选五道题目,每题25分)

1.就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革命”与“综合”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

2.试分析魁奈的“经济表”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3.李嘉图经济学说的内容及其对经济学的贡献。

4.如何正确理解萨伊定律?

5.边际分析给经济学带来了哪些突破?其深远的影响意义何在?

6.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如何实现折衷综合的?

7.试分析凯恩斯经济政策的现实应用性。

8.试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2.试分析魁奈的“经济表”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答:一、“经济表”的内容。

魁奈在《经济表》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探究和研究,这是魁奈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创见,是一个杰出的贡献。

《经济表》试图通过图解,分析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经济表》的分析有几个假定前提:第一,整个社会普遍实现的是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第二,社会上划分为三个主要阶级;第三,社会资本所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第四,各阶级之间的流通采取固定不变的价格;第五,商品和货币流通只在三个主要阶级之间进行,各阶级内部的流通略为不谈;第六,不对外贸易。

经济表根据这些假设条件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在地主阶级、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之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结果是:第一,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粮食工业品,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要;第二,不生产阶级用他们的工业品换得了原料和粮食,保证再生产的继续;第三,生产阶级得到了工业品,同时还留有粮食,没进入流通,用作恢复再生产之用。

二、“经济表”的影响。

a)魁奈在经济学说风行着微观分析的氛围中,首开宏观分析的先河。魁奈首次运用经济表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综合性的总量分析,他用高度抽象的经济表的形式,简洁明快地概述了无比错综复杂的国民经济的运行,描述了国民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描述了使国民经济运行出现失衡的原因,甚至分析了使国民经济由失衡恢复到均衡的措施,笔笔涉及宏观,处处分析总量,这种宏观经济的分析思路,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魁奈开创的宏观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对后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无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学说,还是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都显著地留有魁奈经济表启迪和影响的痕迹。

b)从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魁奈的经济表应算是一个经济模型,一个带有原始色彩的古典经济模型。从现代经济学对经济模型要素的规定来分析,经济模型通常是从可计量的客观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关键性的变量,按照模型规定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原则,组合成一个分析框架,通过计量来揭示经济系统运行的规律和特征。现代经济学对经济模型规定的主要元素,在魁奈的经济表中均已具备,无论是三大阶级的划分,两大部门的分类,各阶级之间的流通规则和数量规定,原预付的折旧原则,年预付与再生产率的关系,不生产阶级预付的量的规定等等,都属于一个经济模型必备的关键元素。而且通过经济表由均衡到失衡的转化,它又可以揭示出国民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趋势。因此,把经济表称为一个古典经济模型是一客观的表述,一点也不为过,并无生拉硬扯之嫌。它对以后经济学家构建现代化的经济模型难说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经济表中的均衡分析意义深远。均衡分析方法是在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中生成的。所谓经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关联和相互对立的因素在即定的范围内的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和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均衡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往往由于制约均衡状态的各种因素的变动而难以达成。但均衡分析对于把握各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及其变动方向,有其制约的方式。从正统的角度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均衡分析引入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一个市场中一种商品的供给,需求与价格的均衡问题,创立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把均衡分析应用到更广泛的分析领域,通过分析所有市场上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需求与价格的均衡问题,创立了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在不同市场类型中,各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理论和原则,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均衡理念和均衡分析已渗入到经济学说的几乎每一个部分,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内容。

4.如何正确理解萨伊定律?

答:萨依定律,也称作萨依市场定律,是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至今的经济思想。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定律得名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不过萨依并非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是对萨伊定律最常见的表达形式。不过,如果因此误以为所有商品生产以后,一定能够销售却是误会了定律的意义。詹姆斯·穆勒本人是这样说的:“‘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中介的活动。‘目的是消费。’”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于是,古典学派经济学者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生产过剩不可能在流通过程发生。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图如是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至于长久被认为是本定律“发明者”,萨伊的描述表达了定律的某些假设前提: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由此可见,萨伊定律需要有两个假设前提:

1)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

2)货币仅作交换媒介,在流通过程中一般不涉及对货币无了期的储藏。

由此,一个明确的定律开始确立。直到詹姆斯·穆勒之子,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中对李嘉图的学说,还有萨伊和老穆勒的学说进行了总结,萨伊定律从此隐蔽地存在经济理论,并主宰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