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提升

  • 格式:docx
  • 大小:21.65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学教育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基本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党校作为领导干部学习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应在法学教育方面承担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任务。本文将针对我国的党校法学教育,对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方式进行探讨。

在我国确定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针后,各级领导干部在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方面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仍然会出现因私废公、知法犯法、明知故犯等违纪现象,严重违背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而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缺乏,是个人利益在作怪。

党校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法治思维学习的主要阵地,应从法学教育方面着手,让法学教育相关部门和教师发挥法学理论教育的作用,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的探讨对法学教育进行必要的优化,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由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建设是在党的十八大上对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最新指示,所以尚未有这方面的教材出版。但根据我国的现状来看,利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对领导干部的法学教学进行强化,是其法治思维得到提升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全面的法治国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核心指导。对于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而言,关键因素是人,而各级领导干部在法治社会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思维决定的,行为方式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不健全将直接决定其不能依照法律开展相关工作,法治思维的强弱决定了领导干部依法行事的能力和速度。

所以,党校法学教育在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几个任务。其中第一个任务是让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二个任务是要让领导干部明白法治思维建设对其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第三个任务是让领导干部能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思维。做到这几点后,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将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一)讲透法治思维的含义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以法律为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法治理念,按照符合法律要求的方式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处理。其中需要依照法律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通过综合的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根据结论进行工作的落实。法治思维的前提是领导干部对法律有足够的了解,而了解的范围则是自己日常工作中会涉及到的法律。要全面认识法治思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运用法治思维的时候,要先根据法律的标准来判断所需处理的事情是否是法律问题。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琐碎等不涉及法律的社会性问题,用道德和教育的方式进行解决在很多时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不用采取法治方式解决。在确定是法律问题时,就需要运用相关的法律来对其进行处理,先站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运用法治思维对其进行解决。

2.在确定遇到的是法律问题时,要深入考虑其属于实体法律问题还是程序法律问题,而实体法律问题涉及到的实体法律有很多,程序法律问题中又包含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所以需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确定其基本性质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3.在弄清问题的基本性质后,需要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哪些法律作为依据。在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作为参照时,就要思考是否存在相应的法律原则或法律精神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依照。由于确定是

法律问题,所以不会存在找不到相关法律依据作为参考的情况。

(二)厘清关系

1.要分清楚法治思维与相似概念的关系。在领导干部的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法治思想、法治理念和法治观念这些与法治思维意思相近的概念,所以需要搞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其中法治观念的种类繁多且不断变化,有因人而异的特点。观念可以是理性的,但也可以是感性的,这取决于人们的自身特点;对于理念,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其是一种理性的概念。

理念是一种对事物的高度概括,有稳定不变和凝练的特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面。相对与法治观念而言,法治理念更加稳定且更加深入;而法治思想是一种比法治理念系统性更强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思想意思与观念相同,每个人都有各自思想,而观点会因为思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狭义的思想是对外界的逻辑性认知,例如西方法治思想。而法治思维则是指以法律为参照对象,在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基础上考虑相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2.明白法治思维与其它思维的关系。当前,政府对领导根部的法治思维极为重视,但不能因此而将政治、经济和管理思维抛下。因为法治

思维只是人们各种思维的一类,并不是人们把法治思维作为唯一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开展工作,而是需要以法律思维为基础,结合其它思维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唯一与法治思维矛盾的是人治思维,因为人治思维是以人为核心,强调的是权利。人治思维是与法治思维完全不同的,其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所以要消除领导干部的人治思维,用法治思维取而代之,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的依法治国的根本目标。

3.弄清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关系。法治思维与人们的认知相关,通俗的讲就是人们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思考。而法治方式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且法治方式受到人们法治思维的支配。所以法治方式只是法治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不能放在一个层面上理解。

(三)注重各个方面的全面教学

1.提高领导干部宪法法律至上思维。要让法治思维在领导干部的心中不断加深,就要先让宪法至上的概念成为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基础。我国《宪法》的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