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方法综述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方法综述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方法综述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方法综述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方法综述

李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随着油气田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寻找油气田难度日益增加,低阻油层目前已成为我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最具潜力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主要从低阻油层的特征、成因分析入手,开展了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方法定性和定量方面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常规的低阻油气层识别方法,并且对低阻油层饱和度的定量计算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该类储层的研究以及勘探和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低阻油层,成因机理,识别方法,饱和度定量评价模型

0 引言

随着油田勘探和开发的不断深入,泥质砂岩储层中勘探开发目标已经由原来简单的高幅度构造油气藏逐渐转向低孔低渗、低电阻率、复杂岩性和复杂储集空间等复杂油气藏,而低阻油气藏是其中最具潜力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所谓的低阻油层可以认为是油气层的电阻率低于邻近水层或者泥岩层的电阻率,或者虽然高于两者,但是油气层的电阻率比通常所说的油气层的电阻率的范围要低,属于低阻油层[2]。由于低电阻率油层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测井响应关系也很复杂,故测井识别方法较常规油层来说,存在很大的区别。低电阻率储层在常规测井资料上表现为其电阻率值低,或与水层差别不大,造成应用测井曲线区分油水层困难。目前,国内外关于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和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和测井评价技术进行系统化、综合化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1]

做好低阻油层评价工作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其形成机理。国内外关于低阻油层形成机理成果丰富,这里对其进行归纳和梳理,见表1。

除了表1中所列的常见低阻成因以外,原油性质(密度、粘度及流动性等)、油水系统、含有饱和度和测井仪器(电极距大小)等也会使油层电阻率降低,产生低阻油层。

另外,低阻油层的形成不仅有其微观的岩石物理机理,岩石物理成因揭示了低阻油气层的本质,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是低阻油气层岩石物理成因的基础。因此研究岩石物理成因与地质背景之间的关系,将会有助于低阻油气层的识别评价与预测。地质因素主要通过地质构造作用、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带作用和成岩作用对低阻油层的形成产生影响,见表2。

由于低阻油层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因此开展低阻油层评价时,应从上述一般机理出发,结合研究区实际开展低阻具体成因机理和测井评价技术的针对性研究。

表1 常见低阻油层成因及其作用机理类别作用类型作用机理

油层本身岩性、物性变化引起的低阻油气层(内因)

高不动水引起的低

阻油层

较高的不动水饱和度会组成良好导电网络,使油层的电阻率降低。储层不动水含量受到

岩石颗粒粒度、孔隙结构特征及粘土分布状况等多因素控制。

黏土附加导电引起

的低阻油气层

地层水较淡,泥质附加导电性上升为造成低阻的主要因素,其电阻率降低的幅度随着地

层水矿化度的减小而增加。其电阻率下降的数值取决于粘土含量、分布和阳离子交换能

力。

骨架导电引起的低

阻油气层

黄铁矿或磁铁矿等导电矿物的存在,会增加地层的导电性,岩石骨架富含磷铁矿等也会

引起低阻。导电矿物的分布形式影响岩石的导电性。

岩石强亲水(润湿

性)引起的低阻油气

当岩石骨架为强润湿性时,就会吸附水分子,束缚水含量就会增加,为形成发达的导电

网络提供了保障,使电阻率降低。低阻油层表现为亲水性,高阻油层表现为亲油性。

其它因素变化引起的低阻油气层(外

因)泥浆滤液深侵入与

测井探测范围有限

这一矛盾引起的低

阻油气层

钻井液侵入地层对电阻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测井过程中电流径向流入

地层,而井筒内的高电导率泥浆引起的电流在井轴方向上的分流;2.高比重盐水泥浆低

阻深侵形成低阻侵入环带,导致测井仪器探测失真,其结果导致电阻率测量值低于地层

深电阻率,在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造成油气层呈现水层特征,这种情况在低矿化度地

层水背景下更加严重。

砂泥岩间互层引起

的低阻油层

砂泥岩间互储层中呈条带状的泥岩和砂岩的厚度都较小,当它们的厚度都低于电阻率测

井仪器的纵向分辨率时,所测量的视电阻率值就不能反映地层的真实情况,往往测量的

电阻率大大低于储层的真实电阻率。

油水层矿化度不同

产生的低阻油气层

在储层岩性、物性相似的条件下,若油气层不动水矿化度大于水层矿化度时,油气层与

水层的电阻率差异就会减小,并且随着矿化度差异的增大,电阻率差异会越来越小,导

致出现低对比度的低阻油气层。

油水分异作用引起

的低阻油气层

油水分异作用实际上就是油水在复杂的多孔介质中进行低速渗流,这种分异的过程比较

复杂,受到多种力的作用。油水作用作用弱,油水分离不充分,产生的含水油层、油水

同层含油饱和度相对于油层都低,使得储层电阻率小,并可能因此而产生低阻油气层。

复合成因

复合成因的的低阻

油气藏以上几种典型的情况可能在某一具体油藏中同时遇到数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其中有油气层内因的作用,也有外因的作用,这样形成的低阻油气层被认为复合成因的低阻油气层。

表2 地质因素对低阻油层形成的影响(赵军龙等)序号类型作用机理

1 地质构造作用构造作用对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演化,盆地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和生、储、盖组合,盆地中油气圈闭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其主要从构造活动、构造样式和构造幅度三个方面对低阻油气层产生影响

2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带作用从沉积学的角度考察已经发现的低阻油气藏,可发现它们最为突出的岩性特征是以细、粉砂岩为主,普遍含泥(使储层的微孔隙发育、油气层束缚水饱和度高)。这些条件为形成低阻油气层提供条件

3 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对孔隙的保存、发育和破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压实、胶结和溶蚀对孔隙的改造起重要的作用。而微孔隙是形成低阻油气层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成岩作用对低阻油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低阻油层的定性识别方法研究

2.1交会图法识别低阻油层[4]

交会图法是测井解释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油水层定性识别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测井原始或计算信息两两组合而形成交会图,依据交会图中不同类型数据点的分布规律评价油气水层的方法。对于低阻油层的识别就成为了如何将低阻油气层的主控成因与识别参数联系起来,通过能够反映低阻主控成因的识别参数的两两组合放大低阻油层与水层之间的微弱差异,到达准确识别低阻油气层的目的。

通过对常规测井的有效融合(多信息的综合计算或者单一信息的处理),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综合参数,主要有R wa(R t)、R wa(SP)、ΔGR、ΔSP、ΔФ等,对这些参数进行有效的组合可以得到许多对低阻油气层非常敏感的参数,如R wa(R t)/ΔSP、R wa(R t)/R wa(SP)等。这些参数中,ΔGR主要反映储层岩性变化,体现岩石粒度的粗细;ΔSP主要反映储层内地层水质的变化;R wa(R t)和R wa(SP)体现了两种来源的视地层水电阻率,它们的高低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储层中流体性质的变化,是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敏感参数;R wa(R t)/ΔSP是对由测量电阻率计算的视地层水电阻率进行水性的归一化校正;R wa(R t)/R wa(SP)是两种视地层水电阻率的比值,如果储层内的流体为水,则该比值接近于1,如果储层内的流体为烃类流体,则含油饱和度越高则R wa(R t)越大,对于咸水泥浆的低阻油气层电阻率而言计算的R wa(SP)是低值,于是低阻油气层R wa(R t)/R wa(SP)是高值。

ΔGR=(GR-GR min)/(GR max-GR min)

ΔSP=(SP-SP sh)/(SP w-SP sh)

R wa(R t)=R t*?m

R wa(SP)=R mft/10-SSP/K

式中:GR-目的层段自然伽马测量值,API;

GR min-目的层所在沉积旋回内“纯砂岩”的自然伽马测量值,API;

GR max-目的层所在沉积旋回内“纯泥岩”的自然伽马测量值,API;

SP-目的层自然电位测量值,mV;

SP sh-目的层所在沉积旋回内纯泥岩自然电位测量值,mV;

SP w-目的层所在沉积旋回内标准水层自然电位测量值,mV;

R t-地层电阻率(取值为深电阻率测量值),Ω·m

?-储层孔隙度(采用声波或者中子密度交会计算),f;

R wa(R t)-通过电阻率和孔隙度计算的视地层水电阻率,Ω·m;

R wa(SP)-由自然电位计算的视地层水电阻率,Ω·m;

R mfT-地层温度下的泥浆滤液电阻率,Ω·m;

SSP-目的层段自然电位幅度值,mV;

K-系数,计算过程中需要校正的地层温度条件下。

目前主要衍生三种交会图版:

R wa(R t)—Δ?交会图版用于油层与气层的定性区分,其中:

Δ?=(?D+?N)/2-?S

式中:?S、?D、?N—分别是由理论模型计算的声波、密度、中子储层孔隙度,%;

R wa(R t)—ΔGR交会图版用于将低阻油气层与水层区分开适用于淡水泥浆钻井条件下、水性基本一致的低阻油气层识别。其中:

对于泥质砂岩低阻油层,含油饱和度越高,R wa(R t)越大;岩性变细和泥质含量增加,R wa(R t)越低;水层岩性较粗,泥质成分较低,电阻率成分往往不低,R wa(R t)较高;这类交会

图版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较好的效果是由于将低阻成因的岩性因素作为一项指标参与油气层的识别。

R wa(R t)/R wa(SP)—ΔGR交会图版通常用来表征咸水泥浆钻井条件下的低阻油气层识别,其中:

R wa(SP)表征地层水的信息,造成油气层低阻的咸水泥浆侵入成因和油水层矿化度差异成因。

2.2对泥浆侵入较深低阻油层测井评价[5]

对于泥浆侵入较深的储层,我们可以采用时间推移测井、径向电阻率测井、阵列感应测井等方法实现。它们适用于矿化度较小的地层,特别对高压地层内油层的识别有较好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淡水泥浆打井时,在水层段表现为高侵特征,在油层段表现为低侵特征。在高矿化度泥浆侵入较深的储层时,可测得电阻率明显下降,最终可测的地层真电阻率,从而识别低阻油层。

2.3测井新技术识别低阻油气层

(1)MDT快速、直观识别低阻油气层[1]

MDT是斯伦贝谢公司的一项非电阻率测井技术,能够采集丰富的地层及油藏信息,是快速判别储层流体性质、获取油藏特征参数、减少试油工作量、避免油层污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够直接、快捷、准确地提供储层及油藏特征,为勘探和开发快速认识和评价油气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MDT在低阻油藏识别评价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高精度的压力资料,提供较为准确的储层流体密度,依据流体密度判断储层流体性质;二是利用光谱分析模块,通过色谱分析的方法识别油水层。

是利用MDT压力资料识别低阻油气层实例。由图中可看出,B、C两层通过常规测井曲线很难判别出来。利用Ml)T测井在A、B、C三层储层中分别获得了多点的测量压力,用压力资料计算三层的流体密度分别为0.249g/cm3、0.61g/cm3、1.08g/cm3,三层的流体与理论上的气、油、水的密度非常接近,由此可以确定三层的流体性质,即A层顶部为油气层、底部为油层,B层位油层,C层位水层。

图1.MDT压力梯度识别油气层、低阻油层实例(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2009)

(2)核磁共振测井识别低阻油层[3]

核磁共振测井利用原子核自身磁性及其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的弛豫现象来描述储层岩石物理特性和孔隙流体特性,具有测量精度高、信息量丰富、资料解释直观等特点。核磁共振测井通过对反映岩石物理性质和孔隙流体流动特性T2谱的测量,获取与岩性基本无关的地层有效孔隙度、可动和不可动流体体积,并估算渗透率;同时可通过特殊测量方式,如差谱、移谱的测量进行储层烃检测。和常规测井技术相比,核磁共振是目前最能够客观反映储层不动水体积的测井项目,可以独立来解决束缚水成因的低阻油层的识别问题。

核磁共振测井能消除岩石骨架的影响,观测信号只来自孔隙中的流体,可以区分孔隙中各种水的状态,以及赋存水的孔隙空间的孔径尺寸,并且孔隙中不同流体具有不同的核磁性质,因此通过差谱法和移谱法可以有效的识别油、气、水三相流体,并对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进行定量解释。

3.低阻油层饱和度定量评价技术

含油饱和度是评价储层含油性的重要指标,是测井定量评价必不可少的参数之一。阿尔奇公式是油气层含油饱和度最基本的定量计算模型,但针对泥质成分较重的低阻油气层,阿尔奇公式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多年来,国内外测井学术界发表了很多泥质砂岩储层含油饱和度模型,每一种都体现了不同的泥质砂岩储层特点,或者是体现了对泥质导电的不同认识。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采用经典的阿尔奇变换公式计算含水饱和度;二是泥质砂岩电阻率模型,如Hossin模型、Simandoux模型、印度尼西亚模型等;三是采用泥质砂岩双电层电阻率模型,如W-S、双水和S-B模型等[4]。在这些模型中,以Waxman和Smits于1968年和1974年提出的W?S饱和度模型和Clavier等人于1977年提出的双水模型最为经典。

由于低阻油层成因的多样性,每一种饱和度模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适用于一种或者几种成因低阻油气层饱和度的计算,而不是适用于所有低阻油气层饱和度的计算。我们简要计算以下两种饱和度计算方法。

3.1变参数阿尔奇公式

众所周知,Archie公式是油气层含油饱和度最基本的定量计算模型,是Shell公司著名的岩石物理学家Archie在前人及其本人完成的大量实验研究成果之上建立的。

它由下列两个公式组成:

F=R o/R w=a?-m

I=R t/R o=bS w-n

推得:S w=((abR w)/(R t?m))1/n S o=1-S w

式中:F、I—地层因素、电阻率指数;

R o—完全含水岩石电阻率,Ω·m;

R t—含油、水两相流体岩石电阻率,Ω·m;

R w—地层水电阻率,Ω·m;

?—岩石孔隙度,f;

S w、S o—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f;

m、n—孔隙度指数(胶结指数)、饱和度指数;

a、b—岩性系数。

其中:

m为胶结指数,与岩石胶结情况和孔隙结构有关;n为饱和度指数,与油气水在孔隙中的分布状况有关。

虽然Archie公式是以纯砂岩骨架模型为基础的饱和度模型,但是岩电数据的分析表明,阿尔奇公式中m、n参数都与岩石孔隙结构、黏土含量以及饱和度溶液(电阻率)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对于不同的泥质砂岩储层,可以通过m、n参数的变化来应用阿尔奇公式计算储层饱和度。

据此,某油田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可以建立岩石m、n值多参数的经验计算模型:

m=1.704-0.094*R w+0.38*lg(K/?)0.5-0.032*V cl

n=2.11-0.148*R w-0.304*lg(K/?)0.5-0.039*V cl

式中:R w—地层水电阻率,Ω·m;

K—储层岩石渗透率,mD;

?—储层岩石孔隙度,%;

V cl—储层黏土矿物含量,%;

但是,针对泥质砂岩很重的低阻油层,阿尔奇公式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3.2 W-S饱和度评价模型

Waxman-Smits模型(简称W-S模型)是Shell公司荷兰研究中心的一批岩石物理学家在大量的泥质砂岩岩石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近20年的研究提出并完善的一个泥质砂岩电导率模型。众所周知,储层岩石电阻率与含油饱和度及孔隙度的关系,对于纯砂岩可由阿尔奇公式很好的进行描述,但是储层中黏土矿物的存在使得这种关系的存在比较复杂。然而,在众多的泥质砂岩饱和度评价模型中,W-S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了泥质砂岩储层岩石电阻率与含油饱和度及孔隙度之间的关系。

泥质砂岩完全含水电导率C o的一般方程:

C o=(1/F*)(C e+C w)

式中:

F*泥质砂岩地层电阻率因数,类似纯砂岩地层;

F*=a/?m*

式中:a—常数;

m*—类似于纯砂岩的胶结指数,由实验确定;

当储层岩石含油,含水饱和度S w<1时,Waxman和Smits推论,黏土阳离子的有效浓度与S w和Q v有关,并且将其定义为:

Q v’=Q v/S w

则含油泥质砂岩电导率Ct的一般方程为:

C t=(S w n*/F*)(C w+B ws(Q v/S w))=?m*S w n*(C w+B ws(Q v/S w))

得到电阻率增大系数I与含水饱和度S w的关系:

I=C o/C t=S w-n*((C w+B ws Q v)/(C w+B ws Q v/S w))=I*((1+R w B ws Q v)/(1+R w B ws Q v/S w))

式中:n*—泥质砂岩的饱和度指数。

于是联立,可以得出W-S模型的常用表达式:

S w-n*=(R t(1+B ws R w Q v/S w))/(a?-m*R w)

式中:Rt、Rw—地层电阻率、地层水电阻率,Ω·m。

W-S模型一般表达式中,参数Bws、m*、n*和a可通过对岩心实验数据的分析确定;Qv则通过对实际测井资料的处理得到;Rw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求取,也可以通过对实际测井资料的处理来获得。

4.结论与建议

低阻油气层的识别方法与油田的地质情况有关,没有固定绝对有效的方法,低阻油层识别的关键掌握尽可能多的储层信息。测井方法是识别低阻油层的主要方法,在具体应用时,

应该结合钻录井、岩心等信息,才能更高效的识别低阻油气层。

参考文献:

1.赵军龙, 李甘, 朱广社,等.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方法综述[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26(4):1334-134

2.

2.潘和平,马火林,蔡柏林,牛一熊,等地球物理测井与井中物探[M]. 科学出版社, 2009.

3.申本科, 王贺林, 宋相辉,等.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测井系列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 24(4):1437-1445.

4.程相志. 低阻油气层识别评价技术及分布规律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 2008.

5.白利, 范翔宇, 夏宏泉,等. 低阻油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国外测井技术, 2010(4):10-13.

中国石油低阻油层岩石物理研究与测井识别评价技术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渤海湾盆地已进入高成熟精 细勘探阶段,在各富油凹陷中,复杂断裂带、构造—岩性油藏与岩性油藏等已成为主要勘探目标[1]。近十年来,仅中国石油仍持续在该盆地平均每年获得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08t左右。实践表明,渤海湾盆地尤其是中浅层存在为数众多的低阻油层(即油层测井电阻率与相邻水层的比值小于2,甚至与水层相近,也可称为低对比度油层,当然也包括那些电阻率值低于地区经验性标准的油层),这类油层以往大多被遗漏。从1998年开始,中国石油组织渤海湾四家油田对低阻油层进行研究与攻关,据对七个研究目标区块的统计,它 们约占油层总数的30%~50%。据1998—2002年勘探部门不完全统计,在40个区块中,通过老井复查就找 到了数千万吨低阻油层储量[2~4]。2000年以来,新疆、吐哈油田的浅层(白垩系)与长庆油田也陆续发现低阻油层,特别是新疆陆9井区总的储量规模已达亿吨以上。近年来,渤海湾滩海的勘探也进一步表明了低阻油层解释的重要。可见,低阻油层已成为中浅层隐蔽油藏的重要勘探领域,同时它也成为老井复查的主要目标。 多年的研究表明,蒙脱石等粘土附加导电与电化学束缚水、盐水钻井液侵入或淡水钻井液深侵入、复杂孔隙结构包括岩性变细与极薄互层等因素皆可使油层测井电阻率降低,甚至成倍下降[2,3],但是,这些因素并不一定是影响测井识别油层的主要难题。而对于那些圈闭幅度低(小于30m)、油水密度差小(小于0.2g/cm3)的油藏,由于其驱替力较小,含油饱和度较低(一般约为45%~60%[4]),如果再加上上述因素的影响以及采 用不当的电测井方法(如淡水钻井液用双侧向测井,盐水钻井液用感应测井),就可能形成识别更困难的低阻 油层。 上述低幅度油藏的油、水层电测井对比度与十余年前勘探的中—较大型油藏比较明显减小, 再采用常规测井与解释方法识别与评价这种低对比度油层已经 十分困难。 为此,中国石油提出了“大力应用先进适用的测井新技术, 强化油公司多学科一体化相结合的测井油气层精细评价方法” 工作思路,即:针对具体勘探中国石油低阻油层岩石物理研究与 测井识别评价技术进展 李国欣1 欧阳健2 周灿灿2 刘国强1 (1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北京100011;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 要:自1998年至今,中国石油组织以渤海湾地区为代表的中浅层低阻油层的岩石物理研究与解释技术攻关,已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总结了较成熟的技术:低阻油层分布的油藏地质条件;粘土附加导电性质-粘土的电化学束缚水岩石物理实验与研究;盐水钻井液与淡水钻井液侵入不同饱和度油层的双侧向、双感应等电测井的数值分析与时间推移测井研究;相应的低阻油层的识别与评价解释方法等,并在渤海湾与西部皆获得较大的地质成果。 关键词:低幅度圈闭;低阻油层;粘土附加导电与电化学束缚水;钻井液侵入;电测井响应;测井识别油层;测井评价油层 中图分类号:P631.8 文献标识码:A 第一作者简介: 李国欣,男,高级工程师,1995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勘探系测井专业,2005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矿产普查 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工程技术与监督处副处长。 收稿日期:2005-11-18;修改日期:2006-03-27 勘探技术 E X P L O R A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No.2 200643

《河南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河南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年级专业层次:09秋中原油田石油工程(采油)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导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论文完成时间:年月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发给学员1.设计(论文)题目:河南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2.学生完成设计(论文)期限:年月日3.设计(论文)课题要求: 4.实验(上机、调研)部分要求内容:

5.文献查阅要求: 6.发出日期:年月日 7.学员完成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注: 1、任务书应附于完成的设计(论文)中,并与设计(论文)一并提交答辩委员会; 2、除任务书外,学生应从指导教师处领取整个设计(论文)期间的工作进度日程安排 表(包括各阶段的工作量及完成日期); 3、任务书须由指导教师填写。

摘要 注气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一种非常有效方法方法。本文针对低渗油藏开发特点,通过调研,总结分析了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分析了混相驱的应用条件、注气提高采收率的使用条件以及影响注气效果的因素,总结了注气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分析了注气对原油物性的影响,并总结分析注气提高采收率效果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注气;低渗透;提高采收率;机理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河南油田杨坡区块地质概况 (4) 第三章杨坡地区储层特征分析 (7) 3.1 岩石学特征 (7) 3.1.1 岩性组成特征 (7) 3.1.2 岩石结构特征 (9) 3.1.3 粒度特征 (9) 3.2 物性特征 (10) 3.3 渗流特征 (11) 3.4 孔隙结构特征 (12) 第四章“四性”关系研究 (14) 4.1 岩性与物性特征 (14) 4.2 岩性与电性特征 (14) 4.3 物性特征 (15) 4.4 电性与含油性特征 (17) 第五章低电阻率油层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5.1 低电阻率油层的类型 (18) 5.1.1 高束缚水含量引起的低电阻率油层 (18) 5.1.2 粘土附加导电作用形成的低电阻率油层 (20) 5.1.3 泥浆侵入造成的低电阻率油层 (20) 5.1.4 地层水层矿化度不同造成的低电阻率油层 (21) 5.1.5 砂泥岩薄互层导致的低电阻率油层 (21) 5.2 成因机理 (22) 5. 2.1 泥浆侵入对电阻率的影响 (22) 5.2.2 低幅度构造对电阻率的影响 (22) 5.2.3 产层高束缚水含量对电阻率的影响 (22) 5.2.4 地层水矿化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24) 5.2.5 油层层薄,油层内泥质夹层的存在对电阻率的影响 (24)

低阻油层的识别方法

1、Fisher图解法:原理:将多维数据点(例如有多条测井曲线的采样点)投影到一条直线上,然后按照方差分析的思想选出最佳投影方向,使得投影后样品总体(总数据体)包含的各种类型能尽可能分开。 3、阵列感应测井 阵列深感应与深侧向电阻率的差别可以很好地指示流体性质。水层的深感应电阻率明显低于深侧向电阻率,且阵列感应负差异特征明显。气层表现为深感应与深侧向数值基本相等,而且阵列感应可能表现为正差异特征。 4、阵列声波测井 阵列声波得到的纵波、声波速度比值(或横波、纵波时差比值)可以很好地指示天然气层。在天然气层,纵波速度会降低,而横波速度基本不受影响。在含水或含油纯砂岩层段,横波、纵波时差比值是一个常数;当储层含泥质时,该比值随泥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5、核磁共振测井 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气层主要是利用天然气的极化时间及扩散系数与水的明显差别,采取不同的极化时间(等待时间TW)或回波间隔.用差谱方法或移谱方法识别气层。理论上,差谱法可以将水信号完全抵消掉,而气的信号则保留在差谱中,由此就可以识别天然气,但实际上由于受噪声的影响.这种差谱定性识别方法是不可靠的,在应用中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时间域分析方法(TDA),实现对双等待时间测井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完成对轻烃的识别与定量评价。 7、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建立适合于本区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大港板桥低阻油层的定量解释方法研究、低孔低渗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的建立、低阻储层参数的测井解释、冷家油田低阻储层测井二次解释模型研究) 8、利用测井相识别低阻油气层 通过完善双孔隙度模型,提出了低阻油层的定量识别方法。(低阻油气层评价方法) 9、灰色相关分析聚类法,BP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 (低阻油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11、可动水分析法 根据束缚水与可动水饱和度的相对关系识别低阻油层。 提出了基于核磁共振测井得到束缚水饱和度检验方法。(高束缚水饱和度低阻油层测井解释技术)。 12、根据低电阻率曲线的形态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方法综述

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及测井评价方法综述 李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随着油气田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寻找油气田难度日益增加,低阻油层目前已成为我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最具潜力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主要从低阻油层的特征、成因分析入手,开展了低阻油层测井识别方法定性和定量方面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常规的低阻油气层识别方法,并且对低阻油层饱和度的定量计算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该类储层的研究以及勘探和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低阻油层,成因机理,识别方法,饱和度定量评价模型 0 引言 随着油田勘探和开发的不断深入,泥质砂岩储层中勘探开发目标已经由原来简单的高幅度构造油气藏逐渐转向低孔低渗、低电阻率、复杂岩性和复杂储集空间等复杂油气藏,而低阻油气藏是其中最具潜力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所谓的低阻油层可以认为是油气层的电阻率低于邻近水层或者泥岩层的电阻率,或者虽然高于两者,但是油气层的电阻率比通常所说的油气层的电阻率的范围要低,属于低阻油层[2]。由于低电阻率油层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测井响应关系也很复杂,故测井识别方法较常规油层来说,存在很大的区别。低电阻率储层在常规测井资料上表现为其电阻率值低,或与水层差别不大,造成应用测井曲线区分油水层困难。目前,国内外关于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和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和测井评价技术进行系统化、综合化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1] 做好低阻油层评价工作的基础就是正确认识其形成机理。国内外关于低阻油层形成机理成果丰富,这里对其进行归纳和梳理,见表1。 除了表1中所列的常见低阻成因以外,原油性质(密度、粘度及流动性等)、油水系统、含有饱和度和测井仪器(电极距大小)等也会使油层电阻率降低,产生低阻油层。 另外,低阻油层的形成不仅有其微观的岩石物理机理,岩石物理成因揭示了低阻油气层的本质,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是低阻油气层岩石物理成因的基础。因此研究岩石物理成因与地质背景之间的关系,将会有助于低阻油气层的识别评价与预测。地质因素主要通过地质构造作用、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带作用和成岩作用对低阻油层的形成产生影响,见表2。 由于低阻油层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因此开展低阻油层评价时,应从上述一般机理出发,结合研究区实际开展低阻具体成因机理和测井评价技术的针对性研究。

碎屑岩低阻油层成因及识别方法

第16卷第5期断块油气田 FAULT—BLOCK0IL&GASFIELD2009年9月 文章编号:1005—8907(2009)05—037—03 碎屑岩低阻油层成因及识别方法 白薷李继红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低阻油层由于其复杂的电性特征,致使利用常规测井信息解释难度较大。从低阻油层定义着手,总结了低阻油层沉积相带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地质和测井2个方面介绍了低阻油层的形成机理及测井识别方法,进而分析了可动水分析、核磁共振、自然电位差3种测井识别方法,并将它们应用于不同地区低阻油层的测井解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低阻油层;常规测井信息;相带分布;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P618.130.1文献标识码:A Originsandidentificationmethodsoflowresistivityreservoirinclasticrock BaiRuLiJihong (DepartmentofGeology,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Thecomplexelectricalcharacteristicsoflowresistivityreservoirmakethewelllogginginterpretationdifficultbyconventionalwelllogginginformation.Thispaper8nmsupthedistributionrulesofsedimentaryfaciesbeltinlowresistivityreservoirfromthedefinitionoflowresistivityreservoir.Thenthepaperintroducestheformingmechanismsandidentifyingmethodsoflowresistivityreservoirseparatelyfromtherespectsofgeologyandlogging.Threeloggingidentifyingmethodsofmovablewateranalysis,nuclearmagneticresonanceandself-potentialdifferencearediscussed.Thesemethodshavebeenappliedtothelogginginterpretationoflowresistivityreservoirindifferentareasandgoodresultshavebeenacquired. Keywords:lowresistivityreservoir,conventionalwelllogginginformation,distributionoffaciesbelLformingmechanism. 目前,国内外对低阻油层的研究以碎屑岩居多.如美国墨西哥湾地区、加拿大东部近海,我国的大港[1]、曲堤[2]、新疆塔北等油田[31均出现了此类油层,成为国内各大油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关于低阻油层,主要以电阻率指数和含油饱和度的大小来定义。一种观点认为,低阻油层是指含油饱和度小于或接近50%、电阻率指数小于或等于3的油层州;另一种观点认为。低阻油层是指电阻率接近邻近水层、或与上下围岩电阻率相似的油层[51;刁刚田等㈣认为,国内大多数油田的油层电阻率在3—1000Q?m.把电阻率小于3Q?m的油层视为低阻油层;而王宣龙等Ⅲ则认为,电阻率小于4Q?m的油层为低阻油层。 1低阻油层的相带分布 从沉积学角度看,水动力条件是低阻油层发育的决定因素[81。纵向上分布在正韵律层的顶部和反韵律层的底部位置,岩性较细,具备形成低阻油层的微观地质条件:横向上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表现为:不同的岩性在不同的沉积相带中分布(见表1)。 表1低阻油层相带分布特征 沉积相带储层特征低阻成因示例 收稿日期:2008—07—14:改回日期:2009—07—03。 作者简介:白薷,女,1984年生,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沉积学方面的研究。E-mail:bairu882@163.com。 万方数据

低电阻油层评价

低电阻率储层特征测井响应分析 在读电测曲线时,我们常常根据电阻率的高低来判断油水层,甚至产生了一些定量化的模式,但是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就在我们一味地追求高电阻率是油层的时候,许多低阻油层与我们擦肩而过了,随着剩余油越来越少,怎样寻找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油层可能比用昂贵的成本开发次经济油藏更现实一些。 “最近我这有口井,补开一个低阻层后产量由3吨升至20多吨,使我对低阻油层有了重新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啊。”这是一位果友说的。那么什么因素导致了油层的低阻性质呢?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有以下因素可导致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 1)高-极高地层水矿化度刘福利等《艾丹油田油层低阻机理及解释方法研究》一文对此类油藏做出了研究总结。这类地层往往是泥质含量较小的砂岩~粉砂岩地层,其特点是由于高矿化度地层水导致地层电阻率相当低,有时比周围泥岩的电阻率还要低,但电阻率指数仍很大,一般大于4。这类低电阻率层仍可采用Archie公式计算含油饱含度,但对油层含油饱和度的下限要做细致分析。 2)围岩影响围岩的影响可引起低电阻率表现的油层,这种类型的低阻油层测井响应特征主要是受上下围岩的影响,当油层较薄,油层的厚度小于测井仪器的纵向分辨率时,电法测井响应值就会受周围围岩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低电阻率。 3)高粘土含量谢然红等《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解释方法》提出在泥质砂岩地层,泥质的附加导电性表现十分突出,成为引起电阻率下降的主导因素,其降低的幅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减小而增加。当泥质含量足够多且构成产状连续分布时,可转化为微孔隙发育类的低电阻率油气层。其电阻率下降的数值取决于粘土的含量和阳离子交换能力。低电阻率油层中,粘土多以蒙脱石和伊利石或伊蒙混型粘土为主。粘土分布常常呈薄膜状,充填状和桥塞的形式构成产状的连续分布,造成微孔隙发育。 4)高束缚水含量曾文冲在《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类型、成因及评价方法》中提出,高束缚水含量油气层主要是由于岩石细粒成分(粉砂)增多和(或)粘土矿物的充填富集,导致地层中微孔隙十分发育,微孔隙和渗流孔隙并存。显然微孔隙发育的地层,束缚水含量明显增大,再加上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其地层电阻率值可能极低,造成油水层解释困难。另外非均质性形成复杂的孔隙系统,由于微孔隙与大孔隙分布不均成为双组孔隙系统。复杂的孔隙系统由于钻井液侵入、高束缚水而引起测井电阻率低,而大孔隙部分可能有高的含油饱和度。 5)粘土附加导电性在电场的作用下,粘土颗粒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岩石中溶液的其他水合离子交换位置,引起导电的现象称为粘土矿物的阳离子交换。由粘土矿物的阳离子交换产生的导电性称为粘土矿物的附加导电性,粘土附加导电性是造成低阻油层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曾文冲《油气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在高地层水矿化度的情况下,即使阳离子交换能力为中上的粘土对地层电阻率的影响也十分有限,此时的附加导电性可忽略不计;在淡地层水背景下,当砂岩富含泥质时,由于地层水淡,泥质附加导电性上升,成为造成油气层低阻的主要因素,其电阻率降低的幅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减小而增加。当泥质含量足够多且构成产状连续分布时,该类低电阻率油气层转化形成复合成因的低阻油气层。其电阻率下降的数值取决于粘土含量、分布形式和阳离子交换能力(孙建孟等《低阻油气层评价技术》)。6)岩石的润湿性从岩石的润湿性来看,低电阻率油气层普遍具有亲水性或偏亲水性混和润湿的特点,这一特点通常与储集层中所含粘土矿物伊利石和蒙脱石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有关。肖亮在《国外测井技术》一文中说,当岩石骨架为强润湿性时,就会吸附大量的水分子,

低渗透油层的伤害与防治-最新文档

低渗透油层的伤害与防治 面我们首先分析下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对低渗透性油 田到底有哪些潜在损害。这些潜在损害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呢?研究发现对低渗透性油田的损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油层本身具有一些的因素如岩石表面特性、敏感物矿物等等导致油层渗透率降低,致使油层遭到损害。另一类是外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如油田勘探开发中的钻井、射孔、酸化等等,导致对低渗透性油田的损害。 面我们具体分析下对低渗透性油田造成损害的这些因素。 1 油层本身具有一些潜在的损害因素 1)低渗透性油田储层渗透能力低,油层薄井点平均空气 渗透率和平均有效孔隙度都比较低,由于油层物性差,油井自然产能低或根本无自然产能,必须压裂改造才能出油。这样就会对油层产生一定的损害。 2)粘土矿物质点微小、比表面积大,是低渗透砂岩储层 的重要胶结物,其存在和发育对低渗透性油田储层性质(特别是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较大影响。同时,粘土矿物通常会在颗粒或孔隙表面生成,在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易与入侵流体发生比较强烈而快速的物理化学反应,发生膨胀、运移、水化、溶解等反应,使储层容易呈现水敏、酸敏、速敏等特性,对油藏开发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 外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低渗透性油田的损害 2.1射孔过程对低渗透油层的损害 在射孔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对低渗透油层的损害是相当大的!如射孔过程中,井内液柱压力过大或者说液体性能比较差,通过射孔孔眼进入到油层的深层部位就会对油层产生巨大的损害。还有就是射孔?的碎小物体很容易堵塞射孔的孔眼,造成工作无法继续进行。 2.2压裂过程对低渗透油层的损害 压裂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对油层的损害,这种损害一方

圈闭及油气藏分析

1、下图为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上覆有良好盖层,在图中标出圈闭溢出点的位置,勾绘出最大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确定圈闭类型。 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 A B D C E F 溢出点a 溢出点b 溢出点c 溢出点f 溢出点d 溢出点e

2、下图为某油田H层油层顶面构造图,H油层为一巨厚砂岩层,在图中找出各圈闭的溢出点,圈出最大闭合范围,分别求出各圈闭的闭合高度;1号至7号油井底水距油层顶面高度分别为100米,40米,50米,450米,200米,300米,50米,确定油藏数目及油藏类型,圈出各油藏含油边界,求出各油藏最大含油高度;分析NE、NW两组断裂开启与封闭的性质并简述其理由。

1 A B D C E 溢出点d 溢出点a 溢出点b 溢出点e 溢出点c 溢出点f 1号油气藏含油边界 2号油气藏含油边界

1、根据以上两表格分析,图中共有2个油气藏(1号与2号)。 分析如下:由表格3可得,1、2号油井的油水界面海拔高度相等,均为-850m,拥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故1、2号油井所在的圈闭A形成的油气藏为同一油气藏,属于断块油气藏,最大含油高度为300m;油井3、4、5、6、7的油水界面海拔高度相等,均为-950m,拥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它们构成的4个圈闭B、C、D、E、均属于同一油气藏,属于断块油气藏,最大含油高度为100m; 2、分析NE、与NW两组断裂开启与封闭的性质 根据以上分析,断层圈闭B、C、D、E、均属于同一油气藏,故NE此组断裂处于开启状态,油气能在它们之间运移。断层圈闭A的NW此组断裂处于封闭状态,因为断层圈闭A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单独成藏,故与相邻的油气藏不具有连通性。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读书报告 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各种特征空间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及其预测。 从其发展过程及所能解决的问题,油藏描述可分为对油气田的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两个阶段。静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动态描述则是静态描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1 静态描述 静态描述主要包括:对油田地质构造、储集层几何形态的研究,岩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分布与油气地质储量计算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任务:综合运用测井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地质资料等研究和确定油田地质构造(包括对断层情况的分析研究)及储集层几何形态;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研究油田及盆地的沉积相;准确的计算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并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编制等厚度图、等空隙度图、等渗透率图、等含有饱和度图等;计算油气地质储量;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预测地层压力等。 1.2 动态描述 动态描述主要是研究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产液剖面和注入剖面,进一步修正与完善对油气藏的静态描述,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研究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油气藏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估计油气压力、相对渗透率、油气饱和度,确定生产井的产液剖面、注入井的吸水剖面、监视油气边界的移动,对油气田进行动态描述;进行单井或整个油藏的动态模拟,为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依据。 1油藏描述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油藏描述综合了近代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最新成果,从而大大地提高和丰富了这一技术揭示油藏原貌的能力。同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油藏评价模式:以三维地震、高分辨率地震做为建立油藏估计宏观结构的主要手段,以现代测井技术为主体组成关键井评价系列,做为评价油藏内幕结构的主要的主要手段,进一步高清资源分布,建立储量。这样就能保证在钻探少量探井和关键井的情况下,不仅发现油藏,而且迅速地搞清油藏的特征、规模、和大小,从而减小勘探的风险性,提高早期发现、早期预测和早期评价的能力和精度。 1.1技术要点 强调地震和测井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取心和测试工作的针对性;强

油藏评价技术规范

油气藏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气藏评价的涵义、任务、程序、内容、方法及应提交的成果。 本标准适用于大庆探区的油气藏评价及其成果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492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 SY/T 5367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 5615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 SY/T 5842砂岩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开发地质油藏工程部分 SY/T 5970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总体方案设计技术要求 SY/T 6021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规范 SY/T 6041石油天然气勘探效益评价方法 SY/T 6098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 6109石油天然气储量报告图表格式 SY/T 6510稠油油田注蒸汽开发方案设计技术要求 SY/T 6583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编制细则 DZ/T 0217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Q/SY 179石油天然气控制储量计算方法 Q/SY DQ XX盆地评价技术规范

Q/SY DQ XX区带评价技术规范 Q/SY DQ XX圈闭评价技术规范 3 油气藏评价涵义 油气藏评价是从圈闭预探获工业油气流开始,直到探明整个油气田的全过程。它以现代油气藏地质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地震、井筒、试油、试采、分析化验和试验区开发动态等资料,对油气藏的构造、储层岩性、物性、微观特征,以及油气水分布等三维空间形态进行精细描述,查明油气藏类型、驱动类型、产能,完成油气探明(或控制)储量计算,论证油气藏开发的可行性,进行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4 油气藏评价任务 4.1 描述油气藏特征,揭示油气藏内部结构和油气分布状况,建立油气藏静态地质模型。 4.2 准确落实油气储量计算参数,计算油气探明(或控制)储量。 4.3 研究合理的开发层系和井网、开发技术界限,预测开发指标,编制油气田初步开发方案。 5 油气藏评价程序 5.1 按SY/T 6021规定执行,优选油气藏评价区块,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部署必要的三维地震、评价井(开发首钻井)。 5.2 建立油气藏静态地质模型,落实油气藏参数。 5.3 对油气藏进行经济评价。对具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藏,计算油气藏探明(或控制)储量,编制油气田 开发方案;对于暂不具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藏,进行油气藏评价总结。 5.4 油气藏评价阶段应始终按照本标准所规定的评价内容与方法执行。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化,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油气藏评价应滚动地进行,直到探明整个油气田。 6 油气藏评价所需资料

油藏评价

何为油藏评价?尚尔杰教授定义:在石油预探提交的控制储量基础之上,用必要的工艺技术 手段,将其转化为可经济有效开发动用储量的过程。也就是将资源(储量)转变为产量的过 程。 油藏评价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而建立的一个管理体系是油气勘探开发4个工作阶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8O年代初期,我国的石油行业已经出现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提法,90年代在东部地区率先开展的滚动勘探开发工作是对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的探索。199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制定了“石油天然气滚动勘探开发条例”之后,滚动勘探开发每年提交9000×10%左右的可动用探明储量,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增储建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2年,股份公司明确提出要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将原油的勘探开发业务划分为预探、评价、产能建设和油田生产4个工作阶段,第一次将油藏评价与预探和产能建设并列,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作阶段划分出来,实现了投资单列和项目管理。 所以,油藏评价是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一个与预探和产能建设紧密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崭新的管理体系;是勘探开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模式的重要承载者;是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目标的重要环节。 可以理解为将石油控制储量,经体现开发性质的油藏评价之后,上升到可供开发的探明储量。也可以理解为,油藏评价就是进一步将储量探明,为编制开发方案准备一切条件。油藏评价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进一步落实储量,把石油控制储量上升到探明储量,达到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动用的程度。其目标动用程度要达到90%以上。落实储量必须符合新的储量规范,其核心是井控程度,比如岩性油藏井控程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1口井。落实储量必须是被井 证实的可采储量,而可采储量与当时的油价挂钩,达到经济可采储量的条件。二是开发要先期介入。只有一体化才能真正做到。先期介入主要做如下工作:认识油藏评估产能选择主体 技术,包括开发方式、井网、井距、井型、工艺流程、能量补充、技术政策、开发试验等。 而上述这些工作都要建立在基础资料和数据之上。三是编制开发方案,是油藏评价的根本目的。油藏评价的过程就是开发方案编制的过程,油藏评价的结束意味着开发方案的结束,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