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

1、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2、城镇化含义: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过程和现象。(城镇化三种模式:初期发展、过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

3、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将城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第一产业比重大。加速阶段——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增强,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或以上;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相对稳定,第一产业比重小。

4、各个时期的代表:夏代,陶制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也师商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汉代国都长安;三国时期的曹魏邺城;建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长安城;宋代开封城;元代都城大都;古希腊的希波丹姆;古罗马营寨城;

5、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建造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以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后面是市。每朝和每市各百步见方。

6、《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成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7、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是古罗马建筑辉煌的历史总结。

8、规划史上三位奠基人:霍华德、赖特、柯布西耶。

9、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外围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产业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是一个公园,沿公园是公共建筑物,它们的外面是公园,公园外是商店,再外是住宅。

10、田园城市的意义:规划界把田园城市理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它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11、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制定了《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12、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后,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是对《雅典宪章》的补充与修改,还提出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城市规划史上的四个里程碑:《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华沙宣言》、《北京宪章》。)

13、各国和地区的城市规划法及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

14、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15、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6、和谐城市思想中的三个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17、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18、城市环境的组成:城市环境由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等组成,城市自然环境是构成城市环境的基础。19、城市环境效应:指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果,包括:城市环境的污染效应、城市环境的生物效应、城市环境的地学效应、城市环境的资源效应、城市环境的美学效应。

20、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三类。

21、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把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称为基础产业;把以区内市场为中心而进行生产的地方性产业,称为非基础产业。

22、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衡量标准:能否为全社会提供公用的产品和服务。

23、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24、户籍人口: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25、流动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分法)的人口。

26、暂住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27、常住人口: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28、城市规划工作作用:控制、引导;控制严格实施“三区五线”开发原则;三区即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五线即道路为红线,河湖为蓝线,绿地为绿线,历史保护区为紫线,重要交通及市政设施用地为黄线;五线均为用地边界线。

29、城市规划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方面: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

30、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31、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5年。

32、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33、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

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城市用地=以建设用地+区内待开发用地+非建设用地。

34、规划用地面积:是指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

35、建筑基底面积:是指建筑物接触地面的自然层建筑外墙或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

36、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地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建筑密度=基地面积总和/总用地面积)

37、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可建设用地面积)

38、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城市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城市总面积)

39、绿化率:是指绿化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绿化率=绿化垂直投影面积/用地面积)

40、居住用地: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

41、居住用地布置形式:a、集中布置(集中紧凑布置各种设施,节省建设投资,简化交通组织,适用于城市规模不大的城市)b、分散布置(较好的结合地形,少占农田,便于工业与居住采取组团布置,但受到地形等条件限制)c、轴向布置(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将产业用地与相配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

42、居住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43、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a、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工人上下班方便,工业区排出的有害物质离居住区远,否则近些,减少防护带宽度,节省建设费用)b/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工业区与居住区相应呈带状发展,互不干扰,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关系较好)c、混合布置(结合a与b)

44、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如全年有两个盛行风向,应避免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两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工业及居住区一般可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45、评价城市建设的工程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将之分为三类:

a、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的用地。

b、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c、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46、城市腹地:是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因素制约。

47、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48、城市的职能一般包括社会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

49、从本质上说,城市总体规划就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工作是以空间部署为核心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过程。

50、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总规是对区规的修订与补充,区规为总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5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重点是保护耕地。

5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