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685.65 KB
- 文档页数:7
《物流管理专业思政课》线上教学优秀案例/专业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高职院校的使命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情操和职业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思政课可以将思政寓于专业教学中,让思政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学让学生更了解专业,更懂专业,更爱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以物流管理专业思政课为例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景以与专业或课程内容有关的国家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发生的事件、新闻等等创设教学情景。
以庚子春全球疫情为背景。
二、提前规划1.专业思政课教学主题:后疫情时代,新商科,新思考,新风向---疫情之下一场特殊的专业教育课---物流能做什么、物流做了什么。
2.进行教学设计。
三、布置课题教师课前发布主题给学生,学生围绕主题观察、调研、思考,设计课题,制作PPT.四、利用条件疫情期间,学生们不能回校上课,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无线上课,正好可以将不同年段同一专业的学生以及其它专业愿意上课的同学集中到网络课堂进行学习、交流。
五、课堂教学、互动1.主讲教师点题主讲教师首先点题:冬春之交,冠毒突现,毒性烈、传播快、无药救。
武汉急,全国紧,世界惊。
物流能做什么?物流做了什么?2. 各年级学生代表发言、互动物流管理专业三个年段4个班的四位同学代表:17级林江泽、19级徐槿颐、18级陆万燕、17级苏婵娟,就疫情期间自己的所看、所闻、所思、所行在课堂上进行了演讲分享。
同学们从抗疫物资的急需、火神山医院建设、居民日常所需对物流的需求等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心得。
课堂进行了交流。
3.教师讲授教师在小结同学们的发言之后,讲述无人机、AI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六、课堂总结老师进行了总结:物流事关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
物流运作的效率和质量,深刻影响着经济运行,社会运转及个人生活。
如何物畅其流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
当城市要静止或即将静止时,物流是城市的脉搏,最能体会城市的鲜活。
2021年45期总第589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局,本文围绕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将理念融入、课堂融合、方法融通,资源融汇这“四融”实践于课堂教学,在介绍英语语言和商务文化的同时宣扬中国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形成符合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课程思政要素要与商务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进一步挖掘商务英语课程的思政内涵,从职业素质、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方面塑造学生爱国主义的世界观。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商务英语【作者简介】曹惠超(1988.01-),女,汉族,浙江嘉善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项目“《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程”(项目编号:JGSF2020026)。
一、《商务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的特点及优势1.跨文化认知的培育:课程内容包含中外风土人情、职场情景礼仪等不同的涉外知识点,这些场景非常贴近实际职场,引导学生掌握工作经验,传递了跨文化重要信息理念。
《商务英语》课堂是提升学生国际素养的绝佳载体,教师通过引导分析语言教学素材,结合线上线下平台设定高效的语言和商务技能训练任务,极大地拓宽学生的全球化视野。
其次,商务英语教材中的优秀故事人物和教学材料中所蕴含的各种道德规范都能够持续影响我们学生,语言课堂富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
因此,通过剖析英语语言所传达的文化,解析东西方文化共性和特性,利用英语弘扬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新时代的理念等手段,本课程能够直接帮助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对引导其形成正能量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2.“三全育人”的提升: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三全育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根据国家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效地调动高校各方面的力量,自上而下建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效果。
第1篇摘要:本文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背景,通过对当前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践探索。
旨在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言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求。
因此,对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1. 教学内容陈旧: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依靠期末考试,缺乏对学生日常学习、实践能力的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三、思政课教学改革措施1. 优化教学内容: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实践活动、学生自评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四、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1. 创新教学模式:以“互联网+”为背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究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特别是在5G通信技术的商用背景下,作为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新媒体技术也出现在教学过程中。
同时课程思政作为向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通过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需求了,这时就需要新媒体技术的大力加持。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课程思政1新媒体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于“新媒体”这个名词的定义始终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传播形态的一种,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或无线通信网向使用用户传播信息和服务。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体其实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的媒介平台,并不是“媒体”。
互联网实验室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现有的科学技术所有的工具为渠道(如数字广播、互联网等),以终端使用工具如电脑、手机等媒体,能够实现信息在个体间的相互传播。
总之,新媒体是一种与传统媒体相比更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方式。
2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2.1教师的作用被边缘化或者弱化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首要渠道,由老师备课时进行内容的选择,课中给学生讲解。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可以说教师执教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以及新媒体语境下,老师的传授已经不是学生求知的惟一渠道,学生借助新媒体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师也越来越重视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
老师在上课时给学生们呈现各种课件或者录像,使学生根据需要,有选择的学习知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事业的需要了,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高职高数课程思政融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摘要]通过探析《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高等数学”理科类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分析“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在线下课堂言传身教、在线下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精神等的培养、线上课程思政教学系统的完善及运用等五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实现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旨在为更好地实现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数;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工科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研究”(2018JG006)[作者简介]卢春(1973—),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数学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数学建模和高职数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09-0143-04[收稿日期]2020-12-28一、前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学科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入挖掘恰到好处的切入点,正向引导,立德树人,使课程思政“如盐入味”。
《纲要》中指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根据《纲要》的要求,具体到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是本文研究解决的问题。
首先分析高职“高等数学”进行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原有的“大学数学”院级精品在线金课,即“高等数学+专业学习”模块在线课程,自然地融进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五个维度研究实现课程思政融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第36卷 第6期2020年12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ResearchVol.36 No.6Dec.2020 收稿日期:2020-04-2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四进四信”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慕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研究”(SJGSY201701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在线开放课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BC1317177)作者简介:王林平(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云涌(197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现状与改进方向的思考王林平1, 高云涌2(1.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对促进思政课资源共享、推动新技术手段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一些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存在教学视频内容刻板、风格雷同、形式单一等问题。
在线教学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在时空上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分离,在线开放课程应通过周密的教学设计尽量克服这种分离对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统计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状况和意见建议,根据主客观条件选择适当的在线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小规模专属在线课程在思政课在线教学中的价值,把讲授知识与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建设能够满足思政课实际教学需要、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思政课在线课程。
关键词: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在线教学DOI:10.15938/j.cnki.iper.2020.06.017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6-0080-04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推动了在线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
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建设教学改革探索郭长帅1 胡勇1 陈家深2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珠海市 5190002.珠海市龙神有限公司 广东省珠海市 519000摘 要: 汽车车身接合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金课”建设对汽车车身接合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课”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汽车车身接合技术课程的教学育人效果,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文章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发掘课程中所蕴藏的思政元素,探讨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将“金课”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做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为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金课 课程思政 车身接合技术 教学改革汽车车身接合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根据学院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省一类品牌建设专业培养目标,在修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在知识水平上应了解汽车车身常见的材料、结构及损伤形式;熟悉汽车车身修复安全防护、6S管理和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熟悉汽车车身接合技术的方法、流程、工艺和技能;掌握汽车结构件更换的方法、流程、工艺和技能;掌握汽车车身接合质量的判断方法、流程和缺陷的处理方法。
在能力水平上具备汽车检测、评估与维修能力;能通过胶粘铆接、焊接等方法对损伤的车身的进行修复;能正确选择事故车修理工艺流程,工具设备的选择使用与维护保养;能够从事汽车钣金与喷漆、事故车查勘定损二手车评估与交易等工作;具备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具备爱岗敬业、团结互助、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职业道德素养;具备对事故车的机械、电气、车身等损伤进行评估的能力。
1 课程内容汽车车身接合技术课程内容以事故车结构件更换为背景,基于事故车结构件更换的过程将课程内容设计4个项目: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机械接合方法,化学接合方法、热接合方法(焊接),结合生产实际和X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标准,又基于建构主义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基于课程思政的《管理信息系统》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设计摘要:课程思政和线上线下融合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两大趋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具有智云大平网时代特色的管理类课程,将思政元素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设计,可以在实现课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同时,有效体现知识拓展、技能改善和素质提升的课程综合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设计管理信息系统1.绪论课程思政是遵循“立德树人”精神,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下,全国高校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成果显著增加,研究内容从理论层面逐步落实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将成为持续的研究热点。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平台因其具有的便捷性而被大家逐步接受,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线上平台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线上平台突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更丰富的知识,有效弥补了线下教学的局限性。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方式在后疫情时代逐渐取代了线上或线下单一的教学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教学方式。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如何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的特点,合理分配思政教学的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最大程度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思政要素《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既可以作为通识课程,也可作为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层次涵盖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内容包含信息化战略、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应用和信息建设与管理四个部分的内容。
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可以选择匹配的思政要素实现教学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政要素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即从战略维度了解中国网络强国战略,从技术维度掌握中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从应用角度了解智慧中国建设的重要成果,从管理的角度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现实问题[2]。
- 70 -作者简介:李阜蒙,男,安徽利辛人,铜陵学院,在读本科生。
●●调查及研究报告“度”与“力”: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铜陵学院为例李阜蒙(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摘 要:易班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基于易班对铜陵学院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进行问卷调查,针对易班知晓度不广、使用度不高、用户黏度不强、参与度不够的问题,提出强化思想引领,提高影响力;注重内容建设,增强吸引力;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创新力;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服务力的优化策略,以期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易班;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问题;策略一、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网络普及率为61.2%,其中学生群体最多,占26.0%。
新时代大学生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都在网上。
要想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承担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建设的整体成效,那么在创新中就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注重创新。
易班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育人平台应运而生,开辟了网络思政教育新空间。
2007年,易班诞生于上海,其出发点是加强网络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易班已成为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思想引领于一体的大学生综合性网络互动社区。
截至2019年11月,易班已经覆盖了全国32个省区市的1294所高校,拥有1372万多实名注册用户。
二、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问题调查当前,许多高校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去研发、推广易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易班的使用情况没有想象中乐观。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21, 11(1), 17-21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aehttps:///10.12677/ae.2021.111004课程思政与在线教学的碰撞:机遇与挑战并存焦佳佳,李玉涟,刘昱昊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0年12月2日;录用日期:2020年12月24日;发布日期:2020年12月31日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课程观,作为高校开展三全育人的关键举措,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新冠疫情下在线教学有效保障了学生隔离在家也能正常学习,使得在线课堂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新阵地。
课程思政是必然需求,在线教学是大势所趋,二者的碰撞使得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分析在线教学模式下开展课程思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完善高校教学体系提供探讨性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在线教学,碰撞,机遇与挑战Collis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Curriculum and Online Teaching: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iajia Jiao, Yulian Li, Yuhao Liu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Received: Dec. 2nd, 2020; accepted: Dec. 24th, 2020; published: Dec. 31st, 2020Abstract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s a completely new concept and critical measure for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ree-wide educ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value of the times. Covid-19 pandemic makes online teaching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way to guarantee student to study even at home.Therefor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nd online teaching encounters in the new era,焦佳佳等which also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high education quality. From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preparation,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to guide or inspire the future teaching system optimization.Keywords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Online Teaching, Collis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rra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1]。
“一课双线三阶四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①覃如琼,田海涛(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这些文件中指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建设的核心内容,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专业课程教育是高等院校课程教育的重要模块,是塑造学生价值观、职业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而此阶段正是学生从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换的重要过渡期,利用好专业课程这个“主战场”,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专业课程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1],构建专业课程职业核心素养的思政内容体系,形成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全程融入的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获取技能的同时升华内在精神,是当前高校教师要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该课程“一课双线三阶四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并列举了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及课程的应用效果、特色,以期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提供借鉴。
一、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与课程改革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是给排水工程技术、建筑消防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培养建筑设备类专业核心专业技能的课程,共75课时,5个学分,开设于大一第二学期。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导言1. 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新模式,正在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探索。
2.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1.1.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1.2. 特点:灵活性强,适应性广,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2.1. 提升教学效率:利用线上资源,拓宽教学渠道,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多元化的资源支持。
2.2. 拓展思政教育领域:线上线下结合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使课程思政建设更具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探索与实践3.1. 教学内容设计:从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中挖掘互动性强的线上素材,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
3.2. 学习方式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线上评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加强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结语本文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和具体实践,希望对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培养服务。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促进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们积极探索和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培养服务。
线上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李宁2020年的春节,原本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被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打乱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严重的影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夺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除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居家防疫,不给国家添乱,不为社会添堵,不为他人添烦”外,认真贯彻教育部和常州大学“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方针,做好线上教学工作,不耽误学生的学习。
从接到阿里云大数据学院通知起,就积极投入到紧张的线上教学工作之中。
从线上教学平台的选择,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到教学视频的录制,以及最后的教学工作的实施,这期间已经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三周时间了。
下面我将从线上教学平台的选择、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的线上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线下教学和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反思等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心得。
一、线上教学平台的选择常州大学教务处为我们提供了超星学习通、雨课堂和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等教学平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后选择了超星学习通作为本学期的网上教学平台。
超星学习通是由超星网推出的一款在大数据环境下应用,满足教师实现所教课程资源云共享和学生在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学习并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评价等功能的移动端App,同时还提供了几乎和移动端系统功能相同的PC端应用平台,适用于不同硬件平台的教学活动。
教师和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利用移动端和PC端进行线上教学活动,选择超星学习通的主要依据是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其主要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海量资源,可通过首页找资料一键查找,包括各类电子书,期刊,论文,报纸,专题,视频等等。
(2)数据同步,学习通与PC端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数据同步,包括建课数据,学习数据,课堂互动数据等等。
(3)社交功能,通过单位账号方式实名登录,可进行同校间,校际间网络社交,加入各类兴趣小组等。
图1 超星平台的移动端和PC端用户界面另外,为了防止超星学习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故障,选择常州大学网络课堂(也上传了教学资料)和QQ群作为应急预案平台,如果超星学习通平台中断,可以用备选的常州大学网络课堂和QQ群继续上课。
二、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线上教学跟课堂实地上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无法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需要把课准备的特别充分,而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我想应该从下面几点做起:(1)研究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高等院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必须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在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下,在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核心主干课,其特点是理论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前导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离散数学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后续课程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等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待处理问题中的对象的特征及各对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其内容涉及了数学、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三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表、栈和队列、数组、树和二叉树、图、查找和排序等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
同时,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又是一门相对难度较高,学生兴趣匮乏的专业课,要想在这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必须是坚持学科专业的性质不变、本位不变,挖掘本学科的伦理、价值、科学精神等,融入为民情怀、报国理念、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国工匠精神等理念。
以前我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程教学,主要是以课程内容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学习算法思想、分析算法效率和通过编程学习应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等,而这些算法大多是国外计算机科学家所发现的,这不可避免的挫伤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有意渗透WPS软件、华为手机操作系统、阿里巴巴平台和百度搜索引擎等一些国内实例,让学生正视现实,产生危机感和使命感,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由于信息类学生是理科生,本身接受的思政教育较文科生就少,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
因此,老师应该深挖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的历史人物故事、案例和理念,打造融合思政教育理念的专业课教学模式,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最后,在实验环节也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在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程教学中融入必要的思政教育,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编程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根据课程特色精心准备,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线上教学首先需要录制多媒体视频课程,而多媒体视频课程的录制不但需要良好的多媒体处理技术,而且需要以精美的多媒体ppt为基础,线上教学制作ppt时就需要考虑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
①融入图像、音乐和标题等课程思政素材可以充分利用课件的背景、图片以及标题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例如在某些课件的播放过程中需要涉及相关的背景音乐,而背景音乐的制作就可以从一些我国传统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当中寻找素材,通过对素材的加工将思政教育的知识渗透到其中。
再例如一些课件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相关的图像素材,而这些素材也可以选择相关思政元素的内容,教师在播放课件的同时再通过适当的引入与解说就可以在无形当中把相关的思政元素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浸入到学生的心田当中,这种无形的教学穿插反而往往能起到较好的知识吸收效果。
图2 课程门户②挖掘经典算法人物故事的课程思政素材数据结构每个算法的创建者往往都有很经典的故事,在线上教学资料库建设过程中讲述到数据结构各种算法时,介绍国内外一些计算机科学家的经典故事,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倡导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为民情怀、报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大国工匠精神等。
例如数据结构的创始人唐纳德·克努思,通过讲述其历史性经典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的写作过程,以及他在算法分析和程序设计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献身计算机科学事业。
再例如首次提出并成功应用了单链表作为基本数据结构的计算机科学家艾伦•纽厄尔,他是一位敏于思考和发现问题,又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科学家,引导学生虚怀若谷、钻研进取和勇挑重担、甘于奉献的精神。
又例如可以讲述首位华人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放弃美国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的爱国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激励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等。
图3 ppt中计算机科学家的经典故事三、融入课程思政的线上教学过程(1)通过案例分析展开课程思政教育线上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为了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通常会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案例中往往会涉及其他一些背景,这时可乘势开展思政教育,例如讲解政治素养、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规章意识、团队精神和身心素质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例如最小生成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城市之间修建高速公路或铺设管道的案例,而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就势引申出高铁修建、进藏公路建设、西气东输铺设等内容,进而可以针对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大国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图的遍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入搜索引擎案例,搜索引擎的工作机制就是采用爬虫技术,从指定URL开始顺着网页上的超链接,采用深度优先遍历或广度优先遍历算法对整个Internet 进行遍历,将网页信息抓取到本地数据库。
然后使用索引器对数据库中的重要信息单元,如标题,关键字及摘要等或者全文进行索引,以供查询导航。
最后,检索器将用户通过浏览器提交的查询请求与索引数据库中的信息以某种检索技术进行匹配,再将检索结果按某种排序方法返回给用户。
图4 案例分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2)在相关知识点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思政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上,如何在专业理论知识中发掘出思政知识的闪光点,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相关知识点中。
通过总结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程中的知识点,挖掘课程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算法、原理、方法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师在讲授这些算法、原理、方法时如果巧妙地设计课程,就可以把其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提炼出来,并将课程思政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队列”知识点中融合入课程思政元素。
“队列”是线性结构的一种,是“操作受限”的线性表,是只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的线性表。
其主要操作特点是“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即先入队的元素先删除,后入队的元素后删除。
“队列”结构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共场所的排队等待服务及操作系统中的作业排队。
通过常见的排队例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排队使公共场所有了秩序,使各项服务、工作能有序、高效地运行,从而引申出课堂要遵守课堂秩序才能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企业员工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行人、车辆只有遵守交通法规才能保证交通有序、安全地运行,社会有了各种规章制度,人们生活才能安定有序地进行,国家有了各种法律法规,人们的生活才有了安全保障。
图5 知识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在“树与二叉树”知识点中融合入课程思政元素。
根据树形结构的特点引申出家族、家谱的概念,为学生讲解家谱的发展历程,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辩证的传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家,家庭成员要团结友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庭的幸福才能组成国家的幸福,另一方面,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我们才能心无旁骛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因此爱家、爱家族、爱家乡、爱祖国是统一的,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
把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树形结构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容易理解问题,更能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例如,在“图”知识点中融合入课程思政元素。
图G是由两个集合顶点集V(G)和边集E(G)组成的,记作G=(V( G),E( G)),简称G=(V,E)。
V是顶点的有穷非空集合,E是两个顶点之间的关系,即边的有穷集合。
图的应用之一是人工智能,借此向学生讲授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知识,同时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
大部分人认为人工智能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常见的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微信中的语音识别、文字识别,智能手机解锁与支付中的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网络购物中的机器人客服、快递分拣机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