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人为何越来越不守妇道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3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作者:钟加林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第13期《祝福》女性形象的社会时代性体现在文学创作中,鲁迅一方面十分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另一方面,他也时时刻刻将其作品当作一把利剑,直击当时社会的心脏。
体现了时代对婚姻及贞操观的认识。
在中国旧社会,对妇女的“节烈”是要求非常严格的。
当妇女在她的丈夫死亡之后,他们便不能改嫁,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不守妇道,这就是节。
烈有两种,一是不管是已嫁还是未嫁,只要是所许配的丈夫死了,妻子也要殉情。
另外一种烈指的是当面临污辱或受到污辱之后,要么自尽要么死亡,没有其他的选择。
正如鲁迅在《坟我之节烈观》所说,在中国封建社会,女人一旦失去了丈夫便面临“节”的选择,寡妇必须宣扬“以贞励天下”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才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祝福》里的祥林嫂,由于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也敢与追求新生活,所以,她选择了在失去丈夫丈夫之后苟活在这个世界上,她的这种行为是被当时人所不耻的,其二,她还在失去第一个丈夫之后改嫁了他人,更加加重了她失节的罪恶。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人为祥林嫂的勇敢而鼓掌,这也就注定了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人们都视她为不祥之物,甚至到最后祭祀的活动都不让她去参与准备,这对于以佣人身份来谋生的祥林嫂说是一大打击,最终,这位勇于失节的女性也难也摆脱悲剧的命运,在新年中默默死去。
表达了时代对金钱的理解。
在小说里,金钱二字虽然没有明显的出现在文字当中,但是,我们可以看出金钱二字的隐形存在。
首先,祥林嫂一次次回到鲁镇做工,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金钱,虽然她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是,为了生活下去,她必须自己去赚取生活赖以生活的金钱,当最后,她发觉自己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再也赚不来金钱的时候,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下,祥林嫂崩溃了,最后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去世了。
另外一个人物形象,卫老婆子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强烈的金钱观。
小说中,卫老婆子是一个在金钱利益驱使下显得毫无人情味的人,她为了获得金钱,将祥林嫂送到鲁老爷家打杂,最后间接的成为了促使祥林嫂死亡的人物之一。
这个束缚古代妇女几千年的东西,被称贞节枷锁,却为何无人反抗?自古以来,贞节对一个女子的重要性,往往超越了生命本身。
在古代,女子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自己的贞节,即便在那样的年代里,女子的地位并不高,但是“贞节”二字,却贯穿一个女子的一生。
几千年的历史,贞节枷锁就这样束缚了妇女上千年。
这些残忍的枷锁,如今看来都让人心有余悸。
在封建等级严苛的社会里,一旦发现女子出轨,对整个家族来说就是奇耻大辱。
这样的妇女是会被浸猪笼的。
反之,对于恪守妇道,贤良淑德又勤俭持家的女子,地方上就会给予表彰,最高荣誉就是立“贞节牌坊”,可是最荒唐的是,由于当时传统观念对贞节的大力提倡,拥有贞洁牌坊是一件至高无上的荣耀。
咸丰年间,有一位叫做兰姑的17岁姑娘嫁给了一个员外家,她的丈夫是一位体弱多病的药罐子,年纪轻轻就病殃殃像个老头子。
兰姑嫁过来不久,丈夫病亡,他们之间还有一个额小儿子,不幸的是,小儿子在七岁那年也染上伤寒而死,兰姑整日以泪洗面,郁郁不得终,最后在孤独无依地离开了人间。
生前无人问津,不允许她做出越轨之事,死后却大加赞扬,敲锣打鼓立牌坊,真是可笑至极。
其实,除了古代的中国对妇女的贞节非常看重外,其他国家对此也同样非常注重,不仅如此,他们还制造出奇怪又残忍的东西,那就是贞节枷锁,目的就是对那些不守妇道的女人以严酷的惩罚。
我国妇女的贞节之风自秦朝开始盛行,直到明清时期,这种风气一时之间达到顶峰,当时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思想在社会上就像一阵飓风,刮到每一位妇女的心中,令人们不寒而栗。
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指导下,女子必须极力守节,孀妇绝不能再嫁。
于是,宋元时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实,这不仅是对女性精神上的桎梏,各类毫无人性的枷锁,更是对女性身体上的剥削。
对于当时早年丧夫的寡妇来说,残忍至极,身负沉重的贞节枷锁,痛苦到了极点,严重压抑着每一位妇女的生活。
到了后来,随着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这种束缚女性上千年的贞洁枷锁,也一并随着文明的进步渐渐消失。
文化艺术 |介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三仙姑的人物艺术形象□孙悦/文
普兰德·拉巴尔在17世纪说过:“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者”[1]男性不可避免会站在男性立场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爱憎情感,很少从女性的视角去审视女性存在以及女性行为的合理性。女性主义源自西方,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之后传入欧美,直到20世纪初,才经由日本传到中国。《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出版后,不到一个月就再版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新时代下我们看到的《小二黑结婚》是不同的。女性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重读《小二黑结婚》这一作品时,我们会对三仙姑有新的看法。三仙姑才四十几岁,她的爱打扮在今天看来并不为过。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引入“他者”“社会性别”等观点对三仙姑的传统变态母亲形象进行新的解读。1 男权叙事下的“他者”在赵树理的笔下,三仙姑被塑造成了一个几乎是变态的母亲形象。赵树理的男权思想制约着他对三仙姑的认识,忽视了三仙姑的情感体验。在他的塑造下,我们发现三仙姑变成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喜剧式的丑角和失语的“他者”。1.1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从小说的人物分析入手,我们发现赵树理在处理二诸葛和三仙姑时的态度大有不同。赵树理开篇用“他原来叫刘修德”来介绍二诸葛,用“后庄于福的老婆”来介绍三仙姑。二诸葛有名有姓,三仙姑无名无姓。三仙姑作为“于福老婆”的身份比她本身更重要,她是作为丈夫于福的附庸而存在。在对待小芹与三仙姑时,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赵树理的男权思想。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阁楼上的疯女人》将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分为
两类,“天使”和“妖妇”。赵树理笔下的小芹是一个善良而又美丽的姑娘,对爱情纯洁,从不与周围的青年们乱来往。三仙姑则与小芹不一样,她对青年们抱有幻想,通过涂脂抹粉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小芹的美好与三仙姑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赵树理眼中的“天使”和“妖妇”。三仙姑不可避免成为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1.2 喜剧式的丑角
试析《奔跑的火光》中农村女性的悲剧性摘要:方方的《奔跑的火光》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村女性生活状况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农村女性的人生悲剧。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英芝的悲剧故事,反映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贫困地区的农村妇女的悲剧性。
其中造成悲剧的原因是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思想观念的落后,没有文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害了自己;周围传统道德观念的压制和打击;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就是所处的生存环境农村贫困愚昧闭塞的恶劣环境,陈规陋习迫使她固执,反抗的结果是遭到强烈而冷酷的抑制。
这一切决定了英芝的悲剧是必然的。
英芝的悲剧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广大农村地区妇女的生存状况和她们的精神解放。
关键词:《奔跑的火光》农村妇女悲剧性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方方,她的作品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现实生活的描写,关注小说人物的命运,专著于那看似肮脏、病态、丑陋的人性的捕捉与表现,以此阐释人的当下生存状态。
而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则通过一个农村女青年英芝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在新经济新观念冲击下一部分农村女青年的现实生存状态。
《奔跑的火光》中塑造的人物都是一群忙于世俗生活的凡夫俗子,没有那么崇高的社会政治思想。
例如,小说主人公英芝就是家境稍好一些的农村高中毕业生,后嫁为人妇,她的丈夫贵清更是一个不足为道的身上有着不少缺点的农村青年。
作品细腻而具体地展示了英芝如何由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绝望,以致在她感到生不如死,且无法摆脱丈夫对她的纠缠,在丈夫用对她娘家进行毁灭性报复来威胁她的情况下,她烧死了丈夫,因此被判处死刑。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无可挽回的悲剧结局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结合作品试分析英芝这一农村女性的悲剧性。
一、自身的性格弱点决定了其悲剧性人类社会中,人物的性格缺陷往往是构成他们悲剧的重要原因。
个体的性格与生存环境的冲突往往使人性发生扭曲,他们或者走向自我堕落,或者在抗争中毁灭。
英芝的悲剧性与其自身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杀夫》造成女性悲剧因素论文摘要: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林市的杀夫不是突发奇想的,而是由于童年的遭遇、饥饿、教育和尊严等诸种因素日积月累而来的。
《杀夫》以犀利而尖锐的笔触,反映了代表封建男权意识的屠。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女性自身弱点的描述,给广大女性以启示: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自由和一定的社会地位,必须要寻求经济上的独立,慢慢摆脱对男性的依赖,重造自身的真正价值,不再让悲剧重演!《杀夫》这部小说是一部血淋淋的女性悲剧史,林市、林市的母亲、阿罔官、和彩……身为女性的她们,处处散发着悲惨的气息。
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封建伦理道德的原因传统的男权社会一直掌控着中国的旧时代。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无时无刻不处于被压迫和歧视的地位。
她们将男人看成是“天”,男人却视她们为私有财产,是他们发泄欲望和传宗接代的工具。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小说中的女性成了男权制度的牺牲品。
小说一开始,林市的母亲就因为无子将来会改嫁为由被赶出家门,致使母女二人流落街头,后来,又因为饥饿,为了两个白饭团,被流浪官兵诱奸。
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阿母嘴里正啃着一个白饭团,手上还抓着一团。
已狠狠的塞满白饭的嘴巴,随着阿母唧唧哼哼的出声,嚼过的白颜色米粒混着口水,滴淌满半边面颊,还顺势流到脖子及衣襟。
”这段描写不堪中带着些许心酸,林母只是饿了,为了吃饱却付出了如此的代价,不得不替生活在旧时代的女性感到悲哀。
当然,在“威严”的族权、夫权的压迫下,如此不守妇道的女人只有沉江溺水而死。
阿罔官的儿媳妇和彩和“来春阁”的金花在小说中多少也有涉及。
和彩是以彪悍泼辣的形象出场的,在和阿罔官的吵架中一个乡野村妇出现在大家眼前。
这时候的和彩虽粗野却是有生气的。
后来因丈夫的一顿打骂和出于对“吊死鬼”的恐惧,竟对阿罔官事事顺从起来。
金花,是“来春阁”的一名娼妓。
丈夫死后,也是因为没有生出儿子被赶出家门,后来夫家婆婆将大伯的孩子过继给她,将她接回,顺便从她手中拿些钱。
刍议女性视角下《围城》的现实意义钱钟书先生于1947年发表的《围城》,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坛都为之一颤的经典之作。
在作品当中,钱钟书先生充分诠释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氛围、男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多个方面的社会内容,引人深省。
另一方面,《围城》一文可以说是对社会和人性的剖析,同时也是我国女性主义意识淡漠的重要体现。
本文就将从女性视角的角度,重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针对《围城》这一作品,探索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标签:钱钟书围城现代文学女性主义所谓的女性主义,实际上也可以称作女权主义,旨在倡导女性意识的觉醒,提高女性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提倡男女平并打击和压制男权主义的霸道横行,实质是对于社会当中一切歧视女性的不公平行为提出抗争和异议。
《围城》由钱钟书创作于1947年,在当时对整个文坛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这部作品当中对于女性意识和女性地位的表现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很淋漓尽致的境界,同时也是一部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围城》探究1.《围城》中的丑女视角在《围城》这部作品当中,不难看出作者钱钟书对于女性意识的一种压抑体现的淋漓尽致。
综合考虑其背景便会透露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现状。
作品诞生于1947年,恰逢新中国成立前期,女性的尊严、地位以及情感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正视。
以小说当中的人物方鸿渐为代表,男性地位的不可撼动也体现无疑。
当时,男性无论做出多么荒唐的事情,甚至任何不符合道德要求和标准的事情,在作者的笔下似乎也是完全正确的,不可撼动的,即便他们并没有成功的社会地位,但是只因为是男性,就具具备了当时女性完全不具备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待遇。
在这部小说当中,女性的角色就相当于一个“丑女”的角色,无论是做任何的反抗,都被归结为耍泼、无赖、不守妇道,这对于女性的身份和地位来说,都是最大程度的侮辱和泯灭。
在小说中,方鸿渐与许多的女性产生了情感的纠葛,不仅没有得到道德的谴责,反而成为一种在平常不过的现象,这也充分的体现出女性地位在那个时代的低下和卑微,“丑女”的视角也就顺理成章的体现出来。
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作者:高英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每一个女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圆满的婚礼和一套美丽的婚服。
从古至今,婚礼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先秦到明清,从民国到当代,婚礼服受婚俗文化的影响,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婚礼服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其总体上表现出从保守到开放、从统一到个性、从束缚到自由的变化特征。
关键词:婚礼服;女性;历史;地位作者简介:高英培(1989-),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女子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品牌管理。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2从古至今,婚礼是女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承载着古今女性对幸福的向往和期盼。
不管是古代的媒妁之言,还是现代的自由恋爱,身着婚服走进婚姻,依然是每个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婚礼作为一种仪式,使婚礼服成为这种仪式的最重要的标识之一,也成为我国服饰文化的一部分。
婚礼服自出现以来,伴随着婚俗文化的演变,而且不同的民族也会有不同的婚俗文化,本文中探讨的女性婚礼服仅为汉族的婚礼服。
一、中国古代女性婚礼服溯源中国是礼仪之邦,婚礼是人生的一次大典。
礼服的挑选也是非常考究和重要的,先秦时期,女性的婚礼服是黑色丝衣,也就是以黑色为主色调的丝质礼服,总体上简单质朴,之所以用深色,是认为女性为阴的缘故,与奢华相去甚远。
秦汉时期,婚礼开始向着奢华演变,婚礼服也朝着华贵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礼服以袍服为主,另外加罩衣。
在颜色上则根据新娘地位尊卑决定,地位越高,用料和颜色越多,面部开始有障面之物。
隋唐时期,女性婚礼服更加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也加入了热烈喜庆的原素,礼服的颜色均为青色,隐喻女子“德贵专一”,但是总体上雍容华美。
宋代时期,服饰上提倡简练、质朴、自然,反对豪华,以大袖和霞帔为主,也就是大袖衫,袖的宽度能够占衣长的一半。
中国女权抗争中的自梳女风俗考作者:方芸虹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处于“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地位,女性价值在于照顾公婆、生儿育女,女性角色是贤妻(媳)良母。
近代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以“自梳”仪式抗拒正统婚姻,在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与妥协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自梳主流文化抗争妥协从出生的诞生礼到死亡的葬礼,人在一生中的几个重要环节上都会经过具有一定仪式的人生仪礼,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
女性生命历程的重要关口,也都有相应仪式象征性地引领她们渡过生命的关节点。
其中,婚礼是女性人生仪礼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婚姻仪礼女性实现了人生中最重大的社会角色转变。
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出现了一类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行易辫而髻,以示自己终生独身不嫁,这种仪式被称为“自梳”或“梳起”,通过这种仪式的不婚女性被称为“自梳女”。
本文是以梳起、梳起之后、年老死亡三个时间阶段为线索分析自梳女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社会的抗争与妥协,以及在争取女性权利中的不成熟与贡献,客观地看待自梳女这种特殊的社会风俗。
一、自梳女的兴起及发展概况(一)、自梳与不落夫家“自梳”与“不落夫家”曾盛行于粤中的顺德、番禺、中山、南海等县,是封建制度下的特殊风俗。
“不落家”是指女子婚后仍居住在娘家,不住夫家,等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过夫妻生活。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古党洞(废党州)夷人索妇,必令媒人引,女家自送相见后,复即放女归家,任其野合,胎后方还,前生之子例非己有。
”明代《赤雅》载壮族婚俗:“娶日,其女即还其母家,与邻女作处,间与其夫野合,有身乃潜告其夫,作栏以待生子,始称为妇也。
”有关珠三角的“不落夫家”的记载有:《屈翁山年谱》载:“翁山(屈大均)因前妻仙岭乡刘氏不落家,而以王华姜为继室。
”翁山娶刘氏,在康熙元年。
乾隆《顺德县志》云:“旧习女子未嫁与邻姊妹处,谓之金兰。
试析XXX的悲剧成因引言XXX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中篇小说《金锁记》被誉为她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扭曲和心理变态为主题,讲述了女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
XXX的性格扭曲、人性泯灭、金钱占有欲望强烈,最终导致她戴上“黄金的枷锁”,耗尽自己的生命。
本文将从个人原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探讨XXX悲剧的成因。
一、性格决定命运造成XXX悲剧的个人原因所有的悲剧都是性格悲剧。
”XXX扮演的是一个受压迫者和压迫者双重角色。
她的性格由天真活泼逐渐扭曲,成为琐碎、自卑、阴损、乖戾的人物。
她的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造成她悲剧的根源在于她的性格。
XXX原本是麻油店里长大的女孩,性格要强、泼辣、张扬、开朗,能周旋于众多男子之间。
她对生活和爱情充满憧憬和希望,初恋也是纯洁的。
但她的兄嫂为了攀高枝,将她嫁给了上海富室XXX家,从此她的命运开始扭曲。
二、社会因素影响XXX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受到封建礼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当时的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妇女的地位低下,受到严格的束缚和限制。
XXX在XXX家生活中,受到家庭成员的排挤和压迫,无法获得真正的尊重和爱情。
她的丈夫XXX对她冷漠无情,只关心自己的事业和儿子的前途。
XXX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结语XXX的悲剧是个人性格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她的性格扭曲和社会环境的压迫导致了她的人生走向悲剧。
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和对人性的扭曲,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XXX的人生悲剧从嫁入XXX家开始。
她的丈夫是个病入膏肓的残废,门户的错配使她的婚姻成为了买卖。
尽管她明白这一点,但她没有竭力反对,也没有给自己重新定位,变得彷徨和迷惘。
在XXX家,她遭到了底下人和XXX家人的冷眼相待,甚至老太太都不把她当人看。
她的出生地位低下,连丫环都瞧不起她,在背后指指点点、冷嘲热讽。
XXX的性格琐碎,常常伤害到别人,而且从不考虑后果。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意识姓名:段君立学号:051500181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刘春学校名称:东北隅小学日期:2007年10月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蓟县分校 2005级浅谈《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意识段君立内容摘要:中国旧的传统观念将女性束缚于家庭这个小的范围内,因而女性的自身解放势必要从家庭革命开始。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五四”新时代的产儿,她喊出了要“自由和幸福”的解放宣言,走出了使她窒息的“小家”。
这是女性自我迷失几千年后的一种突破。
她有主见,反传统,在社会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中国四十年代女性意识的崛起是曾树生带给我们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曾树生女性意识一《寒夜》写成于1946年底,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巅峰之作。
作品通过善良的小知识分子汪文宣、曾树生夫妻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揭露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曾树生是小说中的一位女性人物形象,她生活在40年代的旧中国,受过高等教育,是五四思潮影响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代表.但她却没局限在所处年代还残留的封建保守思想里.她希望获得婚姻自由和爱情自由,经过努力,她终于如愿以偿,建立了家庭。
她一切都是幸福的(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幸福的),她爱这这个家------爱先生、爱孩子。
然而,最终她却选择了逃离这个家庭。
因为她在离开“大家”建立“小家”之后并没有达到那光明的彼岸,面对她的是对儿媳妇充满仇恨的婆婆,懦弱多病的丈夫。
永无止境的争吵叹息;昏暗凄凉的灯光;无处不在的寒气……她始终不甘心现状,不满足现有的家庭生活,表现出了对“家”的又一次反叛,虽然她百般的不舍。
在描写“树生”心理的时候作者这样写到:树生心想,“她(婆母)都受得了,她似乎就能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为什么我总是感到不满足?为什么就不能牺牲自己?”“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的过完我这辈子?”“这种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吗?”树生找到的答案是“没有!无论精神上,物质上,我都没有得到一点满足!”“这是(家庭)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她应该飞,必须飞!她要先救出自己。
120美学2021/02出版于1929年的小说《二月》是柔石的代表作,以往对这篇小说的研究多围绕着小说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软弱与无奈等方面展开,鲜少对“文嫂之死”做出注解。
以往的研究认为,文嫂自杀是由于她无法承受丧子之痛。
但经过重读这篇小说发现,丧子之痛只是她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强烈的羞耻感才是酿成她悲惨结局的重要因素。
文嫂是柔石在《二月》中塑造的一个寡母形象,丈夫在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征惠州战役中阵亡,传言中他的死状血肉模糊,极为惨烈,而且“行李衣服都没有了,恤金一时也领不到”[1]12。
于是,她只得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回到芙蓉镇。
“以后,可怜他们母子三人,不知怎样过活!家里一块田地也没有……两年来,他也没有寄回家一个钱。
”[1]13这些传言被男主人公萧涧秋听到,他便诚心诚意地向文嫂施以援手,并帮助文嫂的女儿采莲上学读书。
萧涧秋作为新来到芙蓉镇的有知识的青年,被镇上出众的陶岚所欣赏,陶岚同样怀着一腔热忱愿意帮助文嫂,而此时针对萧涧秋和文嫂的流言蜚语却四处涌起,本来以为生活不再绝望的文嫂被流言所裹挟而感到羞愧难当,加之丧子之痛和对恩人的愧疚,她最终选择了自杀。
指引她走向死亡的羞耻感来自三个方面。
一、因萧涧秋而起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说:“事实上在‘我为我感到羞耻’这一表述的结构中,羞耻假设了一个对别人而言的对象——我……羞耻是对以下三个纬度的统一体会:我在他人面前对我感到羞耻。
”[2]在这里,萨特认为当有他者在场时,我处在他者的目光中,当别人观察我关注我的时候,我会为我感到羞耻,也就是说他者的存在是耻感生发的条件之一。
按照这样一种羞耻情绪产生的结构解释,人是在他人面前才感到自我羞耻:当我经历了一件事,事件中不只有我,还有人在某处凝视着我,这会令我开始感到羞耻。
指引文嫂走向死亡的正是这种一开始不存在的、在他者凝视下产生的羞耻之情。
萧涧秋初与文嫂母子结识,告诉她自己无家无室,收入没有别的用处,可以拿出一半帮助文嫂一家,文嫂的反应是“先生,你是菩萨吗?”[1]38她对于这份在求告无门之中突如其来的帮助,因着孩子的原因,也诚心诚意地接受了。
“女德班”洗脑术:趁你病,要你命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49期辽宁抚顺有一个“女德班”,教授《女诫》《弟子规》以及家务技能,并称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
“女德班”雷语连连:“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最底层”……老师还让学员徒手刷粪坑,边擦边说:我的心比它脏。
宣称“男人比女人高一等”今年6月,一位名叫丁璇的“女德”讲师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原因是她在公益讲座上发表了“女性衣着暴露:是上克父母,中克丈夫,下克子孙的破败相,世人不得不防”“女子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等观点,不少网友直言抨击。
就在“丁璇大师”消停了一阵子后,近日,“女德”话题又在公众视野里“还魂”了。
这回的“女德班”坐标在辽宁抚顺。
据了解,“女德班”学员有的是被家人送去改造的,有的是被公司送去培训的。
一名被公司送去抚顺市传统文化学校培训的网友王珊珊(化名)称,2015年4月,她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实习,被告知要参加“女子古典德学七天封闭式培训班”。
她以为是学习汉文化,焚香品茶、论诗谈琴等等,没想到去到一处偏僻的地方,楼房大铁门被粗铁链锁上。
7天封闭培训,她被要求吃素,不能讲话,因为“祸从口出”,交流要用纸条,而且这些纸条要收集起来焚烧,因为文字是高贵的,要崇敬,不能与其他垃圾一起处理。
据王珊珊回忆,当时参加的学员有学生、白领、中学教师和女企业家,她们有过离婚、堕胎等不幸经历,学校的老师把这些归于自身罪孽,比如不够孝、不够德、不够贞,只有信老祖宗才能得到救赎。
甚至有老师说“男人比女人高一等,男人比女人多修炼五百年,女人最重要的任务是传宗接代,而青少年崇拜偶像会‘吸脑髓’,得了癌症信老祖宗就会好”。
杨嘉欣(化名)的妈妈参加了抚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的封闭班。
据杨嘉欣介绍,“那个班告诉女人在家就要做家务。
我妈学完后跟我说,女人就该在家伺候老公,不应该出去上班,女人搞事业是不守妇道”。
在父亲眼里,母亲变贤惠了。
但杨嘉欣听着妈妈的话感觉不对劲,认为这种学习班就是给人洗脑的。
原文地址:秦始皇治下de男女平等作者:程步中国社会男女历来不平等。
重男轻女。
男人三妻四妾,女人要从一而终。
男人包二奶婚外恋那叫风流,女人让人强奸了这叫性命事小失节事大,应该跳井自杀。
秦始皇治下的男女也不平等,可是却与几千年封建礼教相反,女人有特权。
比如秦始皇三十七年刻于会稽山的碑石上,就有这样一段话颇令人惊讶:“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这段话的意思是:丈夫在外淫乱,杀了没有罪过,男子须守规程。
妻子弃夫逃嫁,孩子没了母亲,则只是教育感化。
秦始皇对男子婚外情惩处严厉,“杀之无罪”,这是法的严厉;而对女子婚外情,对不守妇道抛弃子女的母亲,则几乎没有惩罚,“咸化廉清”,要教育母子双方,化解怨恨,回到廉清的道德规矩上来。
强调要教育感化,这却是儒的宽柔。
想不到吧?还有让人想不到的。
秦始皇治下,婴儿没有母亲的,或母亲在外打工,婴儿可领一份薪水。
《秦律》规定,没有母亲的婴幼儿,每月发粮食半石。
虽然有母亲,但母亲在官府从事零散的杂役,婴幼儿无人照料而跟随母亲的,每月发粮食半石。
(文物出版社《睡虎地秦墓竹简》49页:婴儿之毋母者各半石;虽有母而与其母冗居公者,亦禀之,禾月半石。
)女人做自己擅长的工作,与男人同酬。
秦始皇的时代体力活居多,比如搬运、筑城等。
这时候女人的薪水低于男人,合理。
但是如果所从事的工作非体力而是女人擅长针织等工作时,则与从事体力的男人统筹。
(文物出版社《睡虎地秦墓竹简》74页:“隶妾及女子用箴为缗绣他物,女子一人当男子一人。
)秦始皇就是秦始皇,开天辟地!有些学者毫无根据地说秦始皇怨母仇女,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纯属胡扯。
浅析唐代女性参政作者:姜祝文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3期摘要中国女性在封建社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尤其在王权问题上更是严重,但是少数杰出的妇女却并没有窒息于闺阁之中,尤其是唐朝的妇女参政、干政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的特点鲜明,而且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这值得我们认真探究。
关键词妇女参政唐朝原因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古代的性别意识里,“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是天经地义的规范,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格上鲜有独立的机会。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女人绝对不能染指权柄。
因为,第一,王权更迭必须在父系血统中延续,实行家长专制的统治。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女子参政其实是对父系王权的侵削,不管涉入的程度如何,结果都会引起不稳定的因素,一是权力外移,出现外戚干政;二是悖礼仪,心理上不能为正统的大夫所接受。
就像唐朝的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日渐强盛的趋势若日昭昭,但武则天的这些卓著政绩却一直很难在后世的史学家们那里留下优良的口碑。
如鱼玄机的“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是她对自己不为男儿之身的遗憾与无奈的抒怀。
可是并非所有的女性都在闺阁中专心女红 ,醉心于春花秋月,少数妇女用无畏的参政行动演绎了中国妇女为自己的正常权力而奋斗的艰辛历程,这在唐朝时体现得尤其明显,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 特点鲜明其实,妇女参政、干政现象是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而唐朝时妇女参政和干政现象有着自己的个性。
1.1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个阶段,中国妇女参政现象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其他几个朝代相比较而言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首先体现在人数上。
由于社会风气总体上是开放自由的,因而女子参政、干政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唐初有高祖女平阳公主,听说父亲起兵晋阳,于关中散尽家产响应,自领一军,号“娘子军”,继而有太宗长孙皇后,后来又有武则天、上官婉儿、太平公主、中宗韦后等相继登上政治舞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细数中国史上的出轨皇后有哪些?给天子带绿帽
子
导语:历史上的出轨皇后有哪些?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男人三妻四妾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一旦不守妇道,便会引来世人唾骂,即便如此
历史上的出轨皇后有哪些?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男人三妻四妾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一旦不守妇道,便会引来世人唾骂,即便如此,也有女性经不住“出轨”的诱惑,甚至还有皇后给天子戴“绿帽子”。
皇上后宫三千佳丽,难免雨露不均,让妃子们受了冷落,不甘寂寞的后妃们便开始红杏出墙,甚至还有皇后“出轨”事件发生,历史上敢给皇帝戴“绿帽”的皇后至少有北魏孝文帝皇后冯润、西晋惠帝皇后贾南凤、北齐成武帝皇后胡氏、唐中宗皇后韦氏等。
汉惠帝张皇后:舅舅与甥女间的婚姻
汉惠帝的皇后是吕后的外孙女,名张嫣,字淑君。
她的婚姻是宫廷权力争斗的产物,从她九岁嫁给了舅舅的那天起,她就开始了高贵而凄苦的生活。
惠帝自从“人彘”事件以后,内心痛苦无比,舅甥之间的婚姻关系更让他别扭,他整日与宫女和男宠私混饮酒,不愿亵渎他的小外甥女儿。
婚后三年,便抑郁而终。
十二岁的张嫣就当上了有名无实的皇太后,在吕后的专权下,她没有任何权力,只是孤独地活着。
吕姓之祸平息后,文帝即位,封薄姬为皇太后,张嫣失去了皇太后之位,更加凄苦。
公元前163年,她默默地死去,年仅三十六岁。
她没有葬礼,没有墓志碑文,连封号也没有,只是被习惯性地成为孝惠
生活常识分享。
重男轻女这一观念在中国历史中曾长期存在,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要完全说重男轻女已经不存在,可能还过于乐观。在一些地方和群体中,这种观念仍然有残余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重男轻女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了显著的削弱,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普及,为男女平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男女平等,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使得女性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其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性别观念。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她们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个性,不再依附于男性。同时,教育也使得男性开始认识到女性的价值和能力,从而更加尊重和接纳女性。
此外,社会舆论的引导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媒体和社交平台积极传播性别平等观念,通过报道优秀女性的事迹、宣传男女平等的重要性等方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同时,一些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也积极投身到性别平等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中,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了力量。 最后,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为男女平等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地位逐渐提升,她们可以在更多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这种变化使得男女在经济地位上更加平等,也为性别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要完全消除重男轻女观念还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以及推动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和谐共处的社会目标。
中国女人为何越来越不守妇道
最近30年来,中国女性在性方面出现了急剧的变化,已经可以称为是一场革命了。但是,
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最近30年呢?仅仅是因为生活更好了,或者仅仅是因为女性的观念转变
了吗?
中国女性发生变化的五个基础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首先都必须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客观基础),也就是说,如
果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这个社会现象就根本不可能出现。对于女性的变化而言,必须具备
以下5项必要条件,它才可能发生。
第一、工业化生产,使得女性走上社会。
大量的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丈夫的附属品,单独地参加工作、参与社会,投
入到广泛的社会交往之中。也就是说,一旦家庭妇女变成独立女工,那种“大门不出,二门
不迈”的生活方式也就不攻自破。女性就有可能认识和交往家庭以外的各种男人。夫妻“二
人世界”对女性的束缚,也就逐渐瓦解。试想,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哪个丈夫还可能24小
时地“看牢”一个有工作的老婆呢?
第二、中国的商业服务业和整个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1980年以来,中国的商业服务业和整个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大量的女性,开始脱离艰
苦肮脏的直接体力劳动,成为服务员和白领,从小饭馆里端盘子的,直到空姐和模特,其实
都是服务业。在职业生活中,女性从事社会交往的机会空前增加,面对男人更加自信,逐渐
学会了与男人打交道的各种技巧,更获得了争取男女平等的能力。君不见,被女人给耍了、
抛了、快逼疯了的男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第三、是现代的工资制度。
女性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来领工资,不再仅仅是别人的女儿或者老婆或者母亲,打
破了“男人养家糊口”的神话。这样,女性也可以独立地支配自己的独立收入,那么,她们
从事更广泛的社会交往,就具备了经济基础。否则,女性怎么可能把结婚叫做“嫁鸡养鸡、
嫁狗养狗”呢?
第四、就是城市化。
大量农村女性全到城市打拼,逐渐融进城市生活。这批年轻女性,往往可以比城里人还
自由。因为她们没有老街坊老邻居,长辈也都不在身边,农村中那些保守的性文化就可以抛
在脑后。结果,她们更加没包袱,性关系可以更加自由。例如在许多打工仔和打工妹之间,
流行“不婚同居”或者“临时夫妻”,就颠覆了传统的性道德。
当然也有另一种现象,就是当二奶和做小姐,大多是农村女孩。她们没办法跟城市人竞
争,一辈子做不了白领,这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第五、就是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从1981年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给妇女带来极大的变化。过去,我母亲那一代,
至少生过6个孩子,又要养小孩,她还能干什么?怎么可能还有性趣?现在只有一个孩子
了,“单独二胎”政策推行后,也最多只会有两个孩子,这就给妇女提供了一个性开放的机
会与可能性。
首先,避孕和人工流产非常普及,因此,女性如果发生任何一种婚前和婚外的性关系,
生出私生子女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就难以被人发现了,实际上就更加安全了。更主要的
是,妇女们从怀孕、分娩到哺育,就只有那么一次。过去的妇女,主要是因为怕怀孕,所以
才不愿意过性生活。现在生完就“封肚”,因此她们对于性的态度,才可能从消极转变成积
极。
孩子少了,妇女就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别的方面上去,当然包括性。性生活
不再是仅仅为了生儿育女了,跟家庭、社会基本脱离关系了。那么,性究竟是为了什么?只
能是快乐,尤其是女性自己的快乐。
正是因此,年轻女性对性的意识愈来愈高。她们更敢承认、敢表达自己的性欲望,敢于
出格,敢于创造出自己的新的生活道路。
总而言之,现在网上很多人都在骂:女人都不守妇道了、性开放了、乱套了。我估计大
概是男人这么说的更多。可是,这其实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
说,现在还有谁,能迫使女性去恪守“女子无性便是德”的传统呢?除非把上述的五大基础
全都消灭,回到古代去,那么女人们才可能再次“规规矩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