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的环境教育教学专题论文2篇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奖的环境教育教学专题论文2篇

加强地理环保教育,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东莞市玉兰中学曾树彬

近二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我国经济保持了了高速、稳步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我幽的环境状况同益恶化,如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面向未来,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从青少年一代抓起是提高令民环保素质的根本。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一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鼙“关于环境”的知以。联合国教科义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常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牛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三)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凶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

与教训。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丌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转变地理教育方式,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熏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对问题的争论,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八年级《地理》下册“长江沿江地带”一节时,设计好“要不要建沿江: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沦。长江沿江地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承东肩西的纽带作用和向南北的辐射作用,有些学生认为长江运力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不稳定,长江上不同河段运力也不同;且水运速度慢,应积极建设沿江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长江是条黄会水道,运力巨大,且建设沿江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要耗费大量资金,破坏生态环境,占用一定的土地,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建设沿江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

(二)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地理下册“面向海洋的丌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一节时,结合东莞市近些年来,凶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等原因,“三废”排放量栩应增加,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日趋加重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东莞市要打造‘山水东莞’‘生态绿城’?为此市政府和全体市民应采取哪些行动?”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数量统计,得出打造‘山水东莞’、‘生态绿城’是东莞市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表现;我订了应大力建设污水处理厂,尽快完成虎门镇沙角电厂群的脱硫工程等。也有些学生认为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市政府着手建立4个自然保护区和16个森林公园,这必然要耗费大量资金,且占用不少土地,而本市的土地资源目前已十分紧缺,市政府的该项措施不太合理。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超,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熏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这一节,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湖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水资源”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茶山镇自来水,‘考察,参观原水的处理设备,及自来水的生产流程,并昕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自来水的生产有了清晰的了解,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去年初二年级的同学到珠海春游,我就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珠海市为何会获得世界人居奖,珠海旅游业的现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等。

4.结合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环保热点问题激发中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如前年下半年开始,我市大力开展“四清理”活动,我们发动学生讨沦“为什么要进行“四清理”?引导学生结合我市违章建筑众多,土地成本不断上升,水污染日益严重等现象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