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热力环流导学提纲无答案新人教
- 格式:doc
- 大小:164.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2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学习目标】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难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基础感知】阅读课本P36~P38图文,掌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____________差异。
2.气压分布(1)北半球⎩⎪⎨⎪⎧7月: 被大陆上的 切断,使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1月: 被大陆上的 切断,使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2)南半球:呈____状分布。
3.影响中国的气压:冬季____________高压对我国影响显著;夏季西太平洋________高压对我国影响很大。
4.东亚季风(1)成因:____________差异。
(2)风向:冬季盛行________风;夏季盛行________风。
(3)性质:冬季风________;夏季风________。
【深入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北半球因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差异对气压分布的影响显著(而南半球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在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热低压强盛,切断了 带,使其成块状保留在海洋上; 冬季陆地气温 海洋,陆上形成冷高压,切断了 带,也使其成块状保留在海洋上。
图示如下: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与差异:季风类型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夏季冬季夏季冬季风向风风风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源地副热带太平洋西伯利亚、蒙古赤道附近的印度洋西伯利亚、蒙古性质温暖湿润寒冷干燥温暖湿润低温干燥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局部地区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迁移运用】1.下图所示季节,上海和孟买的盛行风向分别为A.东南季风、西北季风 B.东南季风、西南季风C.东北季风、东南季风 D.西北季风、东北季风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2~4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太阳(短板)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
3、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少部分,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地面增温。
(2)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部分,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气增温。
(3)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中大部分向下,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应用: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二、热力环流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高气压、低气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2)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等压面上凸是高气压,下凹是低气压。
3、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环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向:风的来向。
高压→ 低压。
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夹角。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2、风速:等压线密集,风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由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
)2、单圈环流:由于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形成。
3、三圈环流:由于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形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课时)学习要求:1. 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 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4. 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学习内容: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特点:,地位:。
2、受热过程的几个环节:①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3、受热过程主要表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作用。
4、最后结果:是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5、意义:影响了,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况6、相关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温室效应:二、热力环流1、概念:。
2、根本原因:。
3、过程:4、案例:海陆风:白天风从 吹向 ;黑夜风从 吹向 。
城市热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 影响的几个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概念:水平面上 的存在,产生促使大气由 区流向 区的力; 是形成风的 原因 方向: 于等压线,并指向 (2)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方向始终 于风向;只改变 ,不改变 。
(3)摩擦力:对风有 作用,可 风速;方向与风的方向 。
2.风的类型: (1)高空风:受力状况:受 力和 力影响 风向:风向与等压线 (2)近地面风:受力状况:受 力、 力和 力影响 风向:风向与等压线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2课时)学习要求:1.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 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掌握全球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3. 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4. 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内容:等压面A B C A B C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指:2、单圈环流:3、三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表是 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之间的 和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班级: 姓名: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和根本能量来源是。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量来源是。
3、影响:大气的热力状况,温度分布规律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1)热力环流是由地面 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2)注意点:①在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 ;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 方向上的气压高低状况。
③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海陆风冷 热 冷 冷 热 冷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典型例题】【2013•贵阳第二次质检】图中左图显示的是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右图为大气主要受热过程模式。
读图完成(1)~(3)题。
(1)“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A.山峰多冰川B.昼夜温差大C.草原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2)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A.②强、④弱 B.①弱、③强C.①强、②弱 D.③弱、④弱(3)青藏高原多数地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主要限制条件是A.日照条件差B.热量条件差C.干旱多风沙 D.地形起伏大(2010·江苏高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热力环流【学习目标】
热力环流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基础感知】
结合课本P29~P30图文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形成原因:。
2.形成过程(在下方空白处根据提示参考课本图2.3绘出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
Step 1:地面间冷热不均 Step 2:空气上升或下沉
Step 3: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 Step 4:大气水平运动
3.完成课本P30活动题
【深入学习】
1.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2.等压面图的判读和应用
(1)判读技巧
结合下图说明判读等压面图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 A>P C,P B>P 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 C>P D,P B>P 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等压线图的应用
①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 B>P A>P C>P D。
②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b.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
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特别提醒:
(1)高压和低压是对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而言的。
(2)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3)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并非由气压差异引起。
(4)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总是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迁移运用】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提示:高空等压面特征与近地面相反。
水平运动的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
二、探究未知
请写出你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