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方言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群体中使用的属于该地区或该群体特有的语言形式。
方言与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系统。
首先,方言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一个地区的方言系统通常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与该地域的环境、历史、社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中国的各个省份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方言差异,这反映了中国的地理辽阔、民族众多以及历史渊源复杂等特点。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工具,更是地方习俗、民间传统等的载体。
其次,方言传承和保护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方言正在逐渐被标准语言所替代。
这种趋势一方面对方言文化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很多方言使用者感到自身文化身份的丧失。
因此,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方言保护和研究工作,推动方言教育和方言文化的传承。
这对于维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方言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方言的存在使一个地区有了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交际方式,从而形成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认同感。
方言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形式,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往往能够更好地表达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在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方言也常常作为表现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出现。
比如,在中国的民歌、戏曲以及一些地方剧种中,方言被广泛用于演唱和对白,使作品更加地道和贴近地域文化。
最后,方言的存在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包括地域的民俗风情、历史事件、习俗传统等等。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浅谈用文化教学去激活语言教学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
而语言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一种重要的原则: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
文化是语言的灵魂,是人们共享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是世界上数以亿计的语言中区分各自的特点的基础。
因此,文化成为促进语言教学的最佳教学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用文化来激活语言教学。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实际运用文化的能力教师是语言教学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他们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文化,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们会面临一些挑战,如选择适合的文化素材、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
因此,学校应该提供培训课程来帮助教师掌握如何运用文化来激活语言教学。
二、在语言课程中加入文化元素加入文化元素是很重要的。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美食、节日等,从而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取语言知识。
例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如莎士比亚、音乐、电影等领域,并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语言。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语言的动机。
三、采用文化交流的方式采用文化交流的方式是将文化和语言融为一体的最好方式之一。
学生可以去到不同的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同时,学生也能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特色。
另外,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本地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四、通过文化课程来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文化课程。
例如,在学习法语时可以学习法国的历史、文化、绘画及音乐等。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国家,并从中获取更多语言知识。
从长远来看,学习文化也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之,通过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可以激活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四川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也是中国汉语方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四川方言也不例外。
从文化角度讲,方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以四川方言为例,我们来分析四川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在四川方言中,方言形成的过程中反映出一种历史特异性,它是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的一种语文,它反映出汉族迁徙历史及其特殊文化思想。
据记载,四川方言常常会改变一些与汉语不太相同的语言结构,以及一些有趣的文化、社会、及经济规律,使四川方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
其次,语言也促进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四川,方言被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四川的历史文化,也激发了四川的文化精神,丰富了四川的文化内涵,使四川的独特文化能够得以传承下去。
此外,四川方言也参与到汉语语言体系中,它自身是汉语语言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政治上,四川方言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政府会注重文化和语言的保护,以促进跨文化和跨民族的交流,发挥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本文认为,四川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同时也发挥着文化传播和保护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方言对汉语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近十年来,学术界和教学界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种关系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被强调。
为了突出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开展以文化为内容的英语教学活动,由此可以深入挖掘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语言是表达文化的一种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它的学习不仅是语言能力的获得,更是文化背景的传承。
语言的学习必须以文化素养为重要课题,结合语言学习,教师应该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社会文化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发现有趣的文化事实,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熏陶。
其次,文化也是语言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英语是一种文化语言,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除了要懂得母语文化外,还必须懂得语言所承载的英语文化,有效地掌握用英语表达文化知识。
将文化知识融入英语教学,可以拓展学生对文化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英语句子,联想到相应的文化背景。
此外,实施文化教学也有助于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语言的知识,提高英语的读、写、说能力,与传统的单纯的语言学习相比,文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维创新,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兴趣爱好。
一旦学生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持续学习的强烈欲望,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最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体现在学习方法方面,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英语来发现不同文化的异同,用不同的方法获取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对学生来说,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就要学会思考,探究,理解他们所学到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努力去传承和发现文化信息,让自己不受文化的限制,学会去欣赏,欣赏不同文化带来的丰富多样性。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学中英语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从长远看,形成良好的文化认知能力,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
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
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人进行交流,然而仅仅靠掌握语言纯正的发音,大量的词汇和准确无误的语法知识,而不对其文化和习俗做深入的了解就往往会令人啼笑皆非,产生许多误解。
因而语言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尤其在英语语言的初级阶段,让语言和文化既讲形式更重内容。
那么,英语应怎样才能搞好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呢?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并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
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众多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
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得意趣横生。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
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例如:要学生们知道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是不礼貌的。
交流浅谈语言接触与文化同化宗雨辰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所有成功的文化都带有综合的特点,只有不断与外界保持吸收、交流的状态,文化才能持久更新,而不致走向自我封闭。
”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在《创造性破坏》中如此叙述,伴随着语言接触现象出现的还有经济、政治与教育的变化,这些都与文化息息相关。
文化同化是指不同文化特质的个体、群体经长时期的接触,其中一方单方面地朝另一方接近融为同质文化的一种文化调整方式。
[1]古往今来有很多大规模的语言接触现象,但是语言接触之后文化的存留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北魏时期文化汉化过程是逐步加深的,在道武帝、明元帝时期,统治者运用暴力手段挺进中原,迫于时势不可避免地任用汉人参与政事,但又不可避免存在些许顾虑。
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一种文化往往会以非常激烈的方式对新理念作出积极回应[2]。
这种回应也许会是积极的响应,也可能是极端的反对,正如太武帝时期,拓跋鲜卑族与汉族交流逐渐频繁,崔浩企图按照汉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去“明辨姓族”[3],却由此惹恼鲜卑氏族的利益而被诛杀。
直到孝文帝时期,统治者定姓族的四大望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优待并任用南士,这已经是主动吸收汉文化的举措。
由此可见,鲜卑族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中原,在文化上却被强大的汉族文化同化,这是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的典型例子。
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这种现象在国外同样存在,比如冯骥才在《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中描述的麦当劳的大写“M”商标,这是通行于世界的饮食快餐文化标志,但是当它进驻在萨尔茨堡的粮食街上之时,它完全遵从了本土文化,商标不仅缩小了许多倍,还被禁锢在当地极富古典气息的铁艺框架里。
萨尔茨堡民风淳朴,他们深爱着自己的文化,所以即便是大量的游客、商业涌入,他们仍不会在利欲熏心的商品世界里无法自拔,他们保持了本心,仍然悠然自得并引以为傲。
这就是优势文化的强势之处,弱势文化在与优势文化触碰交流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被同化。
浅谈民族地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重要性作者:林岗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91-01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在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生活中,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举例阐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内在区别和在人类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最终提倡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应当保护其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1.言与文化间的关系1.1是文化的一部分。
像其他的文化现象一样,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文化和语言都会随着生产社会的发展而改变。
但正因为出现不同的文化,才需要更多不同的语言来完善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我们可以说,语言拥有文化的所有属性,所以语言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众多文化现象之一。
人类语言不仅是一个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1.2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虽然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其他文化现象通常不能被独立的存在于语言之外。
毕竟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可以得以保留、扩展和传播。
1.3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维,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
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集体创造的社会成员,但只有通过使用语言这一良好的沟通工具,才可以使社会成员达成沟通并实现相互理解。
不同的文化应该通过语言相互学习。
由于文化必须使用语言作为工具来开发,所以,语言是文化的发展的基础。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语言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交流的基本工具,通过它人们可以建立生活上和心理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能够促进人际关系,同时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语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平台。
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人类拥有了语言的权利和能力,人们通过使用语言就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具有概念和意义的世界。
人们通过观察客观世界,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其周围的物质世界,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识来表现其精神世界。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进行交流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浅谈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习任何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而且还要知道和熟识使用该语种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更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
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是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深入认识,只局限于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的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
同时,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
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的并不多,尽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等等。
但笔者认为仍然不够。
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
而适合初中学生年龄认识的谚语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 out of mind.”“Least said ,sooner mended”“Penny wise ,pound foolish.”等。
浅谈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传递文化的媒介。
而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显著。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把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功能赋予了文化传递。
通过英语的使用,人们可以传递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使别国人了解自己的文化。
例如,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英国文化相关,如"tea"、"queen"、"shakespeare"等,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是英国文化的代表。
通过学习英语,初中生能够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其次,语言反映了文化的特点。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特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而语言正是这些特色文化的反映。
例如,英语中存在许多与习俗和价值观念相关的表达方式,如"merry christmas"、"good luck"、"thank you"等,这些表达方式展示了西方文化中的圣诞节、好运和感激之情。
通过学习英语,初中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和习俗,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语言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文化。
英语国家的人们通常会使用英语思考、表达和交流,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比如,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和交际方式非常重要,人们注重言辞的尊重与友善,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强调的礼仪和文雅。
通过学习英语,初中生可以培养出与他人友好交往的良好品质,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文化也塑造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英语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它们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而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浅谈对语言文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语言文化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探究语言如何传递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语言。
在语言文化学中,有一些基础概念,如语言,文化,语言交际和语言变异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它是符号系统,通过声音或符号表达思想和观念。
语言是人类的共有财产,它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普遍性表现在语言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几乎所有文化都有自己的语言。
而多样性则体现在不同地区和社群的语言有所差异,有时差异小到只是语音、词汇层面的变化,有时差异大到完全是不同的语言。
文化是指一个社群共有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的总和。
它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
文化以传统方式传递给后代,并通过社会互动、共享体验等方式塑造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前者指的是物质产品和技术,后者则包括习俗、价值观等。
在语言文化学中,语言交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个体或社会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语言交际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多个层面,同时也包括非语言的因素,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
语言交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语言交际,个体可以参与社会活动,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
总之,语言文化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通过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如何传递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语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一个用于人类交际、具有任意性的语音符号系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包括信仰的模式、风俗、目标、机构、技术与及打上人类社区生活烙印的语言。
语言与文化本质上彼此依赖,在整个历史中一起演变,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可以在文明的兴起。
书写和人类交际的发展中得到证实,甚至可以记过某些特殊的例子来论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相互依赖关系
Abstract: a language is used in human communication, have a facultative speech sign system. Culture is a national of the whole way of life, including the mode, customs and beliefs, organization, technology and target and a human community life the language of the br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essence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evolution together, they mutual dependence in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can be. Wri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confirmed, can even give a demerit some specific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mutually dependent relationship
从一个词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学到一个新词,除了它在字典中的意义之外,同样的词在不同人之中可能激起不同的联想,以dragon 一词为例,龙在汉民族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字眼,他曾是帝王的代用词,象征着极高的权威,也用来比喻俊杰之士,如诸葛亮被称为卧龙,龙是权威、才华、吉祥的象征。
但是在法语中的dragon受希腊神话的影响,却是背生双翅,喷吐火焰,吞食生灵的凶残怪物。
因此,由于文化经验的差异,所以dragon一词引起不同的意义,这个例子证实了,语言的使用带有浓浓的文化色彩。
并且,语言不仅用来表达表征相似世界知识的事实、思想或事件,还反映人们的观念、信仰和世界观等。
这也表示不同的民族文化是由先前的语言所留下的色彩。
不同地方对事物的认定,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造就了不同地方对同个词而有不同的解释。
这证明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赖。
以地方方言来体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以潮汕话为例,孥仔-小孩,鞋拖-拖鞋,日斗-中午。
前面是潮汕话,后面是普通话,并且以广州话既是粤语来比较做嘢-干活,搵食-谋生。
在这两个例子中都是属于广东省,但是由于地方区域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不同,所以语言也就有所不同。
从例子中看可以看出在一个孩子习得其母语的同时,他也习得该语言所特有的文化,即使他到另外的城市生活,从他使用的语言的方式,可以区分出他不是当地人,而是一个新来者。
从中可以看出语言体现文化的本身。
既是通过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就可以识别出他们的身份,在这个意义上,语言象征了文化现实。
历史所留下的痕迹来表达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不只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而存在,它还能通过书写形式来记录整个历史演变所产生的文化,既是语言尤其是印刷形成的语言形式在使人们社会化和文化永久化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例如,我国从古至今都崇尚勤劳,朴素。
所以当外国人形容中国人的时候,都善于用勤劳,朴素来形容,也认为中国是文明大国。
由此可见,文化在通过语言所记载和流传下来的历史身份所构成,这些一起就构成了其社会身份,所以就能永远被人们记住。
甚至,一个国家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也都能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例如,美国有所代表性的事件,好莱坞电影,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这些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都能被人们所记得,这些文化事件也被人们认为这是美国先进文化。
用书写的形式的语言记录着历史事件,然后一代流传到一代,让人们永远记得历史所拥有的事件。
这证明了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所必有的工具。
语言还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思维
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不同,而表达语言也不同,因此文化就明显不同,例如,中国人都善于去问别人的一下私人问题,类似年龄,家庭问题。
而在西方人这些问题都是很禁忌的,因为对于西方人来说,比较私人的问题不应跟才见面两三次的人谈论的,而在中国,即使你是第一次与对方见面,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了与对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一点。
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因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表达语言的不同而造就的。
甚至,中国人喜欢谈论问题从大到小,从高到低,从虚到实。
就比如中国人都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再到个人利益。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都是以个人为先的,什么都以民主来概括的。
所以在不同民族生活时都要了解该民族的文化思维,因此做到在表达语言时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
这就表示了语言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思维与表达方式。
语言促进文化发展
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为了发展和满足不同时代的文化环境,就要经过语言来发展,因为通过语言来表达时代文化的所需。
试想一下,如果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你将怎样跟他人表达你所想什么的东西,所以人们就不断地想出很多促进当代文化的语言,人们都认为一个人在一种现象极其偶然机会里说了一个符合当时情况的一个词语或是一段话的时,而当这个语言当多人在同种情况下都会说的时候就成为人们某种认识的标记。
随着这个标记的增多,人们的眼界便会越来越开阔,相互之间的交际便越来越自如。
人们就把认知事物的标记归为语言。
例如:在最近几年,在全国都不断出现一些专业性很强术语,如“绿色食物”“环保意识”和谐社会等等,因为有这些语言的出现,让人们更加倡导这些思想,并让更多的人对环保意识更加注重,以此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
所以如果没有语言的人们将不会倡导这些思想,更谈不上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语言的不断更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总是相互辅助,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所以在语言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影响语言的发展。
因为科技的发达的作用下,人们由不同与外界人交流到现在全球通的情况,语言也随着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和背景的不同而造就了不同语言,由于全球通的情况,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都在借鉴他们之间的语言,所以就有了大量新造词和外来词来反映新事物的出现,并且,也由新造词和外来词来表达旧词汇,使汉语的词典更加准确和明了。
所以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语言。
因此文化影响了语言的发展。
无论是由一个单词或是一个国家所留下的文化遗产都是经过语言表现出来的,甚至,语言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角色扮演,每个国家的特定特征都是语言刻画出来的,所以即使我们没有出去过也能从印刷形式的语言来了解不同国家人民的形象和风俗习惯。
总之,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赖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前提,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差异也就造就了语言受到文化的制约。
参考文献
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2003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2004
彭增安跨文化语言的传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