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继发性高血压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23.01 KB
- 文档页数:48
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余振球重视临床资料的收集要想对每一个高血压患者进行每一种继发性高血压的每项鉴别诊断措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也是不必要的。
因此,我们对高血压患者做鉴别诊断时,应该有一定的思路,也就是对具有不同临床特点的高血压患者,想到引起高血压的不同病因,再采取某些特殊的检查方法加以排除或证实,从而使高血压的病因诊断得以明确。
临床表现目前诊断技术发展迅速,为我们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永远不能忽视基本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常规化验,因为这是诊断的基础。
病史采集:在采集病史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高血压家族史,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往往无高血压家族史。
②高血压患病时间,特别注意到发生高血压前有无发热病史,开始时出现的症状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③高血压类型,是不是持续型或阵发型,最高最低血压及平时血压水平,有很多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
④夜尿增多及周期性麻痹史,反映低钾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可以有血钾降低。
⑤多汗、心悸及面色苍白史,这是内分泌性高血压常有的表现。
⑥尿痛、尿急及血尿史,贫血及浮肿史,这是泌尿系统高血压常有的表现。
⑦女性高血压一定要问清楚妊娠期间的血压情况,如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要了解分娩后血压情况:另外,还应问清避孕药服用史及第二性征发育史,包括月经来潮史等。
⑧男性要了解吸烟、饮酒史以及精神、工作、睡眠等生活方式的特点。
⑨高血压患者对不同类型降压药的反应,可以帮助分析诊断。
体格检查:每位高血压科患者在首次接受诊治时或病情变化时应详细接受系统的内科全面的查体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平卧位测四肢血压,同一肢体测量卧位、坐位和立位时的血压。
②详细检查周围血管搏动情况。
⑧观测体型、面色及四肢末梢温度、皮肤多汗及四肢血管情况。
④面部及双下肢浮肿情况。
⑤第二性征的发育情况,包括阴毛、乳房发育等。
⑥心率、心律及心脏杂音。
继发性高血压诊断思路继发性高血压是一种血压持续升高的病症,其病因通常可以找到明显的诱因。
相较于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更加复杂,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思路。
首先,要明确继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它是指在某些明确病因的作用下,血压持续升高,这些病因可以是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相较于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更加多样,因此治疗上也更加复杂。
在诊断继发性高血压时,医生通常会首先进行常规检测。
这包括血压测量、血液检测、尿液检测等,以了解患者的血压状况和身体状况。
如果常规检测发现异常,医生会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心脏超声等,以了解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此外,基因检测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
某些遗传疾病可能导致血压升高,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明确病因,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然而,基因检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仅能检测部分遗传疾病,且费用较高。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案会有所差异。
因此,准确地诊断病因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同样重要。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可以有效降低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
总之,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思路包括常规检测、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等。
通过这些手段,医生可以准确地诊断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同样重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
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思路与流程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思路与流程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慢性疾病,其中继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由特定病因引起的高血压。
了解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思路和流程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继发性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思路与流程,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
一、疾病背景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明确病因引起的高血压,这些病因包括肾脏疾病、内分泌异常、心血管病变等。
继发性高血压诊疗常规继发性高血压是人群高血压中具有特定病因的一组类别,常表现为中重度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突出,不针对病因治疗临床预后不良。
主要病因包择肾上腺性、肾实质性、肾血管性、大血管疾病、与内分泌疾病和激素相关的各种疾病、睡眠呼吸暂停。
继发性高血压临床诊断路径高血压人群临床筛查实验室检查原发性高血压疑似继发性高血压临床诊断继发性高血压影像/功能定位诊断不同类型继发性高血针对性降压治疗肾上腺性高血压病理诊断针对性降压治疗【临床特征】1、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特征:30岁以前或50岁以后突发中重度高血压;DBP>120mmHg占90%,>MOmmHg占50%,DBP>200mmHg占75%;部分病例脐周或背部可闻及血管杂音;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有胁腹部外伤史或背外伤后出现高血压;单侧小肾;用转换酶抑制剂后出现肌酎升高或利尿剂出现严重低钾血症。
2、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临床特征:常有慢性肾脏病史,发病年龄较轻高血压、水肿、尿检异常,肾功能不全则可产生相关症状,多伴贫血,血肌好水平升高等,诊断并不困难。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征:中重度高血压常规治疗效果欠佳;高血压合并低血钾,尤其是在使用榨利尿剂或睡嗪类类利尿剂后;高血压患者伴有肌肉无力、嗜睡、周身不适、肌肉痉挛、多尿、心律不齐等低血钾症状;安体舒通治疗有效。
过去的诊断标准:高血压、低血钾、高醛固酮、低肾素,发病率只占高血压人群的1%,现在认识到大部奋原醛病人无低血钾,过去的诊断标准大大低估了本病的发病率。
MOSSo报道:原醛伴有低血钾的病人只占16%,近几年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醛占高血压人群5%~25%。
4、嗜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心血管系统(1)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型:血压骤升200-300/130-180mmHg伴剧烈头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胸痛、心律失常、焦虑、恐惧感、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至急性左心衰或脑血管意外发作终止时面色潮红、全身发热、流涎、瞳孔缩小持续性高血压型:常伴阵发性血压升高;(2)低血压、休克;(3)心胜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左心肥厚、心胜扩大、心力衰竭代谢紊乱、高浓度儿茶酚胺。
高血压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定义高血压是指静息时血压升高,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情况。
根据病因和合并症的不同,可以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家族史询问和评估: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高血压疾病,以及相关的基因和环境因素。
2.详细病史采集:a) 发病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多在中年以后发病,早年发病需考虑继发性高血压。
b) 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心悸等。
c) 体检结果:包括心率、体重、尿常规、心肺、腹部、下肢水肿等方面的观察。
d) 合并症及并发症:如心脏病、肾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
3.血压测量:a) 静息血压测量:在安静环境下、坐位或卧位,使用标准的血压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b) 动态血压测量:进行24小时的动态血压监测,以评估白天和夜间的血压波动情况。
4.实验室检查:a) 一般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等。
b) 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谱、肾功能、电解质、血尿酸等。
c) 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等。
d) 脑血管相关检查:如脑CT、脑MRI等。
5.诊断标准:a) 静息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b) 动态血压监测:白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和/或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
三、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确定高血压的原因:继发性高血压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需要通过详细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原因。
2.实验室检查:a) 肾功能检查:包括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率等。
b) 甲状腺功能检查:如TSH、T3、T4等。
c) 肾上腺功能检查:如24小时尿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特殊检查:a) 腹部超声检查:用于评估肾动脉狭窄等肾脏相关疾病。
b) 胸部X线检查:用于评估心包积液等心脏相关疾病。
c) 眼底检查:可观察到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的变化。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下:1.血压测量记录表2.动态血压监测报告3.生化检查结果单4.心电图结果单5.脑CT/MRI结果单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指静息时血压升高,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情况。
高血压鉴别诊断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通常有以下鉴别要点:一、原发性高血压1、肾血管性高血压1)发病年龄较轻,早期多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或突然出现持续性高血压,大多数患者有夜间发作性呼吸困难、周期性下肢水肿、腹部有可触及的腹部肿块等。
2)尿常规检查多有轻度蛋白尿,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血尿和管型尿。
3)超声检查可显示肾脏血管狭窄或闭塞,显示受累肾脏萎缩,皮质变薄等。
4)肾动脉造影检查多显示肾脏动脉狭窄或闭塞。
5)多数患者对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有效。
根据上述临床特点,结合超声、肾动脉造影等检查可作出诊断。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长期高血压、进展迅速、常表现为持续性,多数无心、脑、肾损害征象。
2)肌无力及周期性瘫痪(钠重吸收过多致钠储留引起低钾血症所致)。
3)尿常规检查示低钾、低氯性碱中毒,尿比重低,尿钠浓度高,尿醛固酮浓度增高。
4)长期低血钾可引起肌无力、周期性瘫痪、烦渴、夜尿增多等临床症状。
醛固酮瘤患者血浆和尿醛固酮水平增高,对螺内酯(醛固酮竞争性抑制剂)治疗有戏剧性效果,可作出初步诊断。
测定血浆醛固酮水平不受体位的影响,清晨及下午的醛固酮水平具有很好的重复性,测定24小时尿醛固酮水平可反映24小时醛固酮的总体水平。
在单侧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中,醛固酮水平增高仅限于肿瘤侧,因此测定24小时尿醛固酮总体水平仅能反映单侧肿瘤的情况。
而血浆醛固酮水平则能反映双侧肾上腺皮质功能。
由于醛固酮的分泌存在昼夜节律性变化,因此应分别测定白天及晚上的醛固酮水平。
如果血浆醛固酮水平测定正常而尿醛固酮水平明显增高,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较为可靠。
如果两者均增高则应考虑为双侧肾上腺皮质腺瘤的可能性较大。
在排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应注意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也可见血浆和尿醛固酮水平增高。
但是上述疾病一般均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且测定24小时尿醛固酮总体水平往往不超过正常上限的两倍。
在给予螺内酯治疗时上述疾病不会有戏剧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