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15
大一大学语文知识点归纳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本文将对大一大学语文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修辞与修辞手法修辞是指运用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在修辞方面,大学语文课程主要学习格律、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通过对这些修辞手法的学习和理解,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古代文学与文学常识大一大学语文课程中,还会涉及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如《诗经》、《楚辞》、《史记》等经典名著。
同时也会了解到一些文学常识,如文学史、文学流派等。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和文学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三、现代文学与鉴赏能力除了古代文学,大学语文课程还会涉及到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
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
在学习现代文学时,我们需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从中领悟作家的深意和思想内涵。
同时,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动态,可以触摸到当代社会的脉动和话题。
四、文言文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重中之重。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正式书面语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拓宽词汇量,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五、阅读和写作能力大学语文课程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专业文章,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大学语文还将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通过作文训练、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六、修辞修炼与语言规范大一大学语文课程也会重视学生对语言规范的修炼。
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练和规范,避免使用错误的语法和词汇。
大学语文重点知识点大一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在大一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献,也对提升语文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
1. 文言文的词汇文言文中有许多特定的词汇和短语,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和用法对于阅读理解至关重要。
比如,"惟"常用于表示转折,"亦"常用于表示同样,"尔"表示第二人称,"吾"表示第一人称等。
2.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文言文的基本句型有主谓结构、宾语补语结构、并列句等。
了解这些句型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等等。
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与写作除了文言文基础知识,大一语文学习还包括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现代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类文章和作品,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和扩大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文章结构与段落要素学习现代文阅读与写作需要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要素,包括引出背景、论证论点、总结等。
正确理解这些结构和要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信息传递。
2. 阅读技巧与方法在阅读现代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比如,学会提炼主题句、分清论点和论证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获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3. 作文的基本要素在大一语文学习中,我们也需要进行一定的作文训练。
作文的基本要素包括题目分析、材料搜集、论证立意、条理清晰等。
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除了基础知识和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大一语文学习还包括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的学习。
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对于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修辞手法的应用学习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效果。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大一专科一、汉字和词汇汉字是中文的基础,在大一语文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汉字,比如基本的笔画顺序和规范书写。
此外,了解常用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也是必要的。
二、语法和句子结构了解语法和句子结构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
在大一阶段,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并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句式和短语。
三、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阅读理解是大学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需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同时,我们还需要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修辞手法和文学常识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在大一专科中,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了解一些文学常识,如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发展等。
五、作文和写作规范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在大一专科中,我们需要学会合理组织文章结构,准确表达观点,并注意文章的规范性和连贯性。
六、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
在大一专科中,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七、修辞和修辞手法修辞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使用修辞手法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在大一专科中,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提高自己的修辞能力。
八、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在大一语文学习中,我们需要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九、修辞和格律修辞和格律是古代文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通过学习修辞和格律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在大一专科中,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常见的修辞和格律,如对仗、平仄等。
十、写作和写作技巧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共10篇)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一): 对于大学语文04729 大家是怎么复习的你重点要看每篇文章标题下面的那段关于作者介绍之类的,还有就是文章后面的解释,最后就是和课文配套的作业本了.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二):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资料,人教版的1、《在山的那边》: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2、《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3、《生命生命》:(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
这些本来是寻常小事,作者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
4、《紫藤萝瀑布》: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5、《童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出神 (6)驱(赶、驱逐)之别院 2.(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见“注释”)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题目是编者加的。
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3)[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4)[项]颈,脖颈。
(5)[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6)[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7)[徐]慢慢地。
(8)[唳]鸟鸣。
P20(1)[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大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大学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库二《婴宁》一、填空1、《婴宁》选自《聊斋志异》,它的作者是清代的__蒲松龄_。
2、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婴宁》一文中,通过狐仙婴宁与王子服两人的爱情故事,刻画出了一个天真浪漫、生动可爱的女妖形象。
3、著名作家郭沫若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来概括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
《断魂枪》一、填空1、《断魂枪》的作者是_老舍_,原名_舒庆春_。
2、试再写出老舍的两部代表作_骆驼祥子_、_四世同堂_。
3、老舍在《断魂枪》中,主要刻画了以下几个人物的心态:沙子龙、_王三胜_、_孙老者_。
4、老舍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北京味,语言简洁传神,富有表现力,北京市人民政府曾授予他_人民艺术家_称号。
5、《断魂枪》中,作者通过人物_欲扬先抑_、_传统_的白描,来刻画人物性格,达到了传神的艺术境界。
《饮酒》一、选择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的诗人是( 3 )①屈原②曹操③陶渊明④李白二、填空1、陶渊明名潜,字_元亮_。
2、陶渊明是中国最早大量创作_田园诗_的诗人。
3、陶渊明的诗最大的特点是_质朴自然,冲和平淡_,也有部分作品呈现出“愤世嫉俗_”的特点。
4、《饮酒》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_悠然自得_的心态。
5、“_心远_”为全篇纲领。
6、《饮酒》体现_忘事_、_忘我_、_忘言_三层心态。
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_陶渊明虽然生活在污浊的人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_。
8、“心远”的意思是_心志高远不受尘埃的干扰_。
9、本诗前四句中的中心句是_心远地自偏_。
10、_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两句寄情于景。
三、翻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专科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专科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专科大学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
掌握良好的语文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为其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专科大学语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点。
一、词语运用词语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考试经常涉及的内容。
在词语运用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
例如:“生动”和“活泼”都表示形象、有生气的意思,但前者更偏重于描绘事物的细节,后者则更强调事物的动态。
2. 词义的引申和比喻。
有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下会产生新的词义,需要通过阅读和积累拓宽自己的词汇量。
同时,比喻的运用也可以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3. 词语的词性和搭配。
了解一个词语的常见词性和搭配,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运用词语,避免用词不当的错误。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熟练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 比喻。
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相互类比,以便更好地描绘事物的特征和意境。
如“他像一只骄傲的孔雀,展现自己的美丽。
”通过将人与孔雀相比较,使得人的美丽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 拟人。
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性化的特征,以便更好地描绘事物的表情、动作和情感。
如“小草躲在地里,它害怕过马路的车辆。
”通过赋予小草害怕的情感,使得描写更具有感染力。
3. 借代。
通过用特定的词语替代与之相关的事物,以便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表达和感受。
如“故乡的美景,一直在我的心头飘荡。
”通过“故乡的美景”这个词语,使得读者可以想象出美丽的画面。
三、修辞的运用修辞不仅仅用于文学作品的写作,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的语言表达中。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修辞用法:1. 夸张。
通过夸大的手法将事物描述得更大、更强烈。
如“我好饿啊,肚子都要坏掉了!”通过夸张的表达强调饥饿的程度。
2. 设问。
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兰州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入学考试复习资料(大学语文)一、单项选择题(下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准确的,请选择出来填在题中的括号里)1、( B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A.《史记》B.《诗经》C.《国语》D.《论语》2、《诗经》又叫做( B )A.《诗歌》B.《诗三百》C.《论语》D.《语言》3、“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指下列( C )艺术手法A.比B.兴C.赋D.铺陈4、“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指下列( B )艺术手法A.比B.兴C.赋D.铺陈5、《诗经》中带有诸侯国地方色彩的部分是( A )A.风B.雅C.比D. 颂6、《诗经》中的“国风”共有( C )篇A.150篇B.105篇C.160篇D.610篇7、《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 A )传统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象征主义D.表现主义8、《诗经》是我国( B )的高峰A.六言诗B.四言诗C.五言诗D.七言诗9、楚辞最鲜明的特点是( B )A. 独特的国别文化色彩B. 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C. 独特的政治文化色彩D. 独特的时代文化色彩10、《楚辞》是西汉时期的学者( A )所编A.刘向B.屈原C.宋玉D.司马迁11、屈原的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抒情诗歌是( A )A.《离骚》B.《九歌》C.《九章》D.《渔父》12、屈原的一篇在楚国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加工的一组抒情诗歌是( B )A.《离骚》B.《九歌》C.《九章》D.《渔父》13、屈原的一篇全诗向天地自然、古往今来提出了 170 多个问题诗歌是( D )A.《离骚》B.《九歌》C.《九章》D.《天问》14、宋玉的代表作是( D )A.《离骚》B.《九歌》C.《九章》D.《九辩》15、《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 D )A.“经骚”B.“诗骚”C.“诗楚”D.“风骚”16、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可以向往追求却永远达不到追求目标的一种意境是( C )A.爱慕情境B.敬慕情境C.企慕情境D.思慕情境17、( B )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送别诗歌A.《鲁风·燕燕》B. 《邶风·燕燕》C.《王风·燕燕》D. 《郴风·燕燕》18、“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于( B )A.《王风·燕燕》B.《王风·黍离》C.《卫风·黍离》D.《陈风·月出》19、《诗经·卫风·伯兮》是一首( B )A.怨妇诗B.思妇诗C.征战诗D.爱情诗20、下列作品属于征战诗的是( A )A.《小雅·采薇》B.《王风·黍离》C.《大雅·采薇》D.《陈风·月出》2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于( C )A.《王风·燕燕》B.《王风·黍离》C.《小雅·采薇》D.《陈风·月出》22、从内容上来看,《离骚》是一篇( B )之作A.写景B.忧愤C.抒情D.送别23、( C )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A.《诗经》B.《楚辞》C.《论语》D.《国语》24、《楚辞》奠定了中国文学的( B )传统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象征主义D.表现主义25、《湘夫人》是( B )中的代表作A.《离骚》B.《九歌》C.《九章》D.《九辩》26、( A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的人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27、在文学上提出“兴观群怨”思想的人是( C )A.荀子B.孟子C.孔子D.韩非子28、世人称( B )为“亚圣”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29、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 B )A.《侍坐》B.《季氏将伐颛臾章》C.《许行》D.《阳货欲见孔子章》30 《论语·阳货欲见孔子章》中“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热爱自然B.珍惜友情C.珍惜时间D.珍惜金钱3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于( B )A.《论语·阳货》B.《论语·微子》C.《论语·季氏》D.《孟子·滕文公下》3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于( B )A.《孟子·告子下》B.《孟子·公孙丑下》C.《孟子·尽心下》D.《孟子·滕文公下》33、在文中刻画了一个“大丈夫”形象的作品( A )A.《孟子·滕文公下》B.《孟子·公孙丑下》C.《论语·季氏》D.《论语·阳货》34、下列( C )说明了“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则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5、《史记》的作者是( B )A.司马昭B.司马迁C.司马懿D.司马光3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品是( B )A.《论语》B.《史记》C.《离骚》D.《汉书》37、《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A )A.纪传体通史B. 纪传体断代史C.记言体通史D. 记言体断代史38、鲁迅称( C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论语》B.《离骚》C.《史记》D.《汉书》39、《汉书》的作者是( C )A.班超B.司马迁C.班固D.司马光40、《汉书》是中国第一部( B )A.纪传体通史B. 纪传体断代史C.记言体通史D. 记言体断代史41、诗仙指( A )A.李白B.杜甫C.杜牧D.李商隐42、诗圣指( B )A.李白B.杜甫C.杜牧D.李商隐43、杜甫的诗风是( B )A.飘逸洒脱B.沉郁顿挫C.豪放飘逸D.沉重顿挫44、李白的诗风是( C )A.飘逸洒脱B.沉郁顿挫C.豪放飘逸D.沉重顿挫45、《蜀相》是一首( C )A.山水诗B.田园诗C.怀古诗D.边塞诗46、诗人( B )被称为“七绝圣手”A.李白B.王昌龄C.王维D.杜甫47、《杜陵叟》是一首( C )A.七律B.五律C.新乐府诗D.古题乐府诗48、王维是( B )时期的诗人A.初唐B.盛唐C.中唐D.晚唐49、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派是( B )A.通俗诗派B.奇险诗派C.山水田园诗派D.边塞诗派50、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派是( A )A.通俗诗派B.奇险诗派C.山水田园诗派D.边塞诗派51、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派是( C )A.通俗诗派B.奇险诗派C.山水田园诗派D.边塞诗派52、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诗派是( D )A.通俗诗派B.奇险诗派C.山水田园诗派D.边塞诗派53、苏东坡评下列( C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学语文大一徐中玉知识点一、现代汉语的基本形式与演变1.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起源于古代的象形文字,经过演变逐渐发展为现代汉字的形式。
汉字的结构和构造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2. 语言的语法结构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主要包括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等几个层次。
其中,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符合一定的词序和语法规则。
3. 声韵学与音韵学声韵学是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涉及到声音的产生、发音器官的工作原理和声音的分类等内容。
音韵学则是研究音韵体系和音位的学科。
二、修辞方法与技巧1. 比喻与隐喻比喻与隐喻都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方法。
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进行表达,隐喻则是通过暗示、象征等方式将一个事物的意义扩展到其他领域。
2. 排比与对偶排比是指在一句或多句中通过列举相同或类似的成分来达到强调和升华的效果,对偶则是通过对称、互文的方式表达事物的对比与平衡。
3. 夸张与略缩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大以达到表达的目的,略缩则是一种通过省略一些细节和信息来简洁地表达。
三、文学作品与鉴赏1. 诗歌鉴赏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体,它以抒情、描写、讽刺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鉴赏诗歌需要对其意境、修辞手法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2. 散文鉴赏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以散发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鉴赏散文需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后的内涵,同时注意文字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小说鉴赏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作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展现社会生活与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鉴赏小说需要理解其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等方面。
四、历代文学名家与作品1. 古代文学名家古代文学名家包括杜甫、白居易、李白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古代文学的巅峰成就,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独特的思想表达。
2. 近现代文学名家近现代文学名家包括鲁迅、郁达夫、丰子恺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思想性。
大一大学语文必考知识点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大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中文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大学语文必考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一、语法知识语法是语言的基础知识,掌握好语法规则对于语言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
大一语文课程中常考的语法知识点主要包括:1. 词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
要掌握每个词类的基本特征、用法和搭配规则。
2. 词形变化:词的屈折、变音和转化,如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3. 句法:句子的基本成分和语序、句子的四种基本句式、主谓一致、主语和宾语、状语等。
要掌握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之间的关系。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用于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表达力的技巧和手段。
在大一的语文考试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常常是得分的重点。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如“他是一个太阳,照耀着我们的生活。
”2. 排比:用同样的句式重复出现,以加强修辞效果和表达力。
如“我愿意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为你捧一束最鲜艳的花”。
3. 倒装:改变句子的语序,使句子更加突出。
如“天空中飞翔的是一群大雁”。
三、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是指对于文学作品、作者和文学理论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大一语文考试中,对于文学常识的考察比较多,主要包括:1. 文学作品:要掌握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作者、题材、结构和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2. 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品,以及一些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其理论。
3. 文学鉴赏:要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对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
四、写作技巧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训练,而写作技巧的掌握对于写好文章至关重要。
大学语文常识(超详细版)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
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
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重点篇章:《采薇》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着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着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5.《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蒹葭》 一 、选择 1、《诗经》中用于祭祀宗庙的乐歌,称为( 2 ) ①风 ②颂 ③大雅 ④小雅 2、在《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1 ) ①风 ②颂 ③大雅 ④小雅
3、《诗经·秦风·蒹葭》中“兴”的句子是(1 )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④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填空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 ”。 2、《诗经》约遍成于 春秋 中叶,相传由 孔子 删定。 3、《诗经》在句式上以 四言 为主,多用 赋比兴 手法。 4、《诗经》按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中多为民歌的是 风 ; 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的是 雅 ;多用于宗庙祭祀的是 颂 。 5、“蒹葭”意指 芦苇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溯洄”的含义是 逆流而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中“右”的含义是 迂回曲折 。 三、名词解释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名诗或诗三百。 赋比兴:诗经表现手法。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即比喻。 兴, 即起兴、发端。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风雅颂:诗经分成的三部分。风多为地方民歌。雅多为王朝正歌,为贵族和士大夫所作。颂多为宗庙乐歌,用于宗庙祭司。 四、翻译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2、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3、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湘夫人》
一、选择 1、在楚辞中,原为战国时楚地的民间祭歌,后经屈原加工而成的是( 3 ) ①《离骚》 ②《九章》 ③《九歌》 ④《天问》 2、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是( 2 ) ①《孔雀东南飞》②《离骚》③《长恨歌》④《行路难》 二、填空 1、 屈原 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和《 楚辞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战国后期产生的一种新诗体是 楚辞 。 4、《湘夫人》选自屈原根据楚国民间巫歌改写的组诗《九歌 》,典型地反映了楚辞的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 风格特色。 5、《湘夫人》的抒情主人公是 湘君 ,其首句“帝子降兮北渚”种“帝子”指的是 湘夫人 。 6、楚辞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句式以六言 七言 为主,句中多用语气词“ 兮 ”字。 7、《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三、名词解释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由西汉刘向整理编纂,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它和《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四、翻译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2、糜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论语》选读
一、选择 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1 ) ①《论语》 ②《孟子》 ③《庄子》 ④《战国策》 二、填空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_,《论语》是一部___语录__体散文集。 2、《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 儒家 经典,是一部__语录___体散文集。 3、宋代,《论语》、《孟子》以及《 中庸 》、《大学》被合称为《四书》。 三、翻译 1、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起居生活恭谨庄重,做事认真,与人交往忠心真诚,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
《齐桓晋文之事》 一、选择 1、孟子的思想核心是(2 ) ① 仁与礼 ②民本和王道 ③顺应自然 ④严刑峻法 2、先秦散文中,最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论辩手法的是(2 ) ①《论语》 ②《孟子》 ③《庄子》 ④《战国策》 二、填空 1、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把孔子“仁”的理念发展为仁政 思想,提倡 王道 ,主张
性善论 。 2、《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它与《论语》及《大学》、《中庸》被合称为“四书”。 3、《齐桓晋文之事》在文体上属于以 对话 形式展开的议论文。 4、《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向 齐宣王 提出了一系列实行“仁政”的措施,其中之一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句话中“庠序”一词的意思是 古代的学校 。 5、《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 王道 理论,是其 民本 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开头,孟子巧妙地把 霸道 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 保民为王,莫之能御 的观点。 三、名词解释 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缘木求鱼:比喻方向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四、翻译 1、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2、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3、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业?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