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244.92 KB
- 文档页数:3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机电工程学院丁勇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
各种观点十分活跃。
"新儒学 "、"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
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
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一)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
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三大文化,其具有四大特点,其思想影响深远。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篇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优秀文化。
它是上下五千年不断传承丰富发展的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与历史文明的文化。
这种文化贯穿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并仍将对现在和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走向更高文明的基础与源泉。
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革命文化,发展中国当代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是指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包括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
它的主要体现形式:一是革命理论,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等;二是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三是革命文艺。
中国当代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包括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在内的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谐;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奉献;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创新。
和谐、奉献、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株大树”。
“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观点有: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五行生克,阴阳和合。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经典著作,代表作是《周易》等书。
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对改变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催生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系列重要思想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首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使中国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大量的思想家的努力下,近代中国的思想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而是以科学和实用性为主导的新思想,从而推动中国思想的发展和改变。
例如,新文化运动的开启,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热潮,从而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
其次,中国的思想解放也使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例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改变了中国政治上的观念和价值观,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改革。
此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走向市场经济的改革。
此外,中国的思想解放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大量的改革开放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意识和睦邻友好精神深入人心,让中国社会更加公正和和谐。
此外,在社会政治上,已经出现了先进的新思想,如“以人民为中心”、“形成改革开放的共同精神”等,使中国社会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和活力。
总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改变了中国的思想观念,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 1 -。
2016年5月第3期总第105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 H EJ O U R N A LO FH A R B I NC O MM I T T E ES C H O O LO FT H EC C PM a y.2016N o .3S e r i a l .105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状暍影响及对其价值引导李一鸣1,2(1.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口571100;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571158) 摘要:当代中国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呈现出总体趋势多样化、具体形态多变化、理论话语系统化和传播方式多媒体化等特点,并具有增进思想交流与争鸣、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助推意识形态多元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几个方面的作用。
多种社会思潮并存,长期以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必要的批判分析,牢牢把握理论话语权,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D 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6)03-0015-04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李一鸣(1981-),男,湖南会同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1996年,由宋强、张藏藏等几名年轻作者合撰的《中国可以说不》一时洛阳纸贵,据说累计发行300余万册;2007年以来在重庆风生水起又于2012年戛然而止的“唱红打黑”运动;2011年易中天、袁伟时与秋风(姚中秋)就儒家和宪政问题的争论引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诸如此类的事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它们或在当时短期内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继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或者是至今仍然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而探究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正是或风起云涌、或暗流潜行的社会思想潮流,兴起和推动这些事件的产生和发展。
换句话说,这些不时涌现出来的事件,只不过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所浮现出来的一角,它们所根植的是现当代以来中国社会多样化的思潮。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
说它是稳定的,是因为它有相对的不变性,能够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延续持续。
比如过春节、祭祖。
我们说它是传统文化,就意味这个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相对的不变性,否则它就不是传统的。
历史上存有而今天不存有的文化现象就称不上是传统文化。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古延续至今的文化,而不但仅过去的文化。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不同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思想、习俗、道德、政治、宗教和哲学等观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些思想观点和生活方式,汇合成一个民族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以汉族为主体而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
从地域上说,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等等;从流派上说,在先秦有儒、道、墨、名、阴阳、法六家的不同,汉魏以后,又出现儒、道、佛三教的鼎立。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而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
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
不能只看到精华而看不到糟粕,或者只看到糟粕而看不到精华。
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是精华是主,糟粕是次,精华是根本,糟粕是枝叶。
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中形成的文化,如果糟粕多于精华,或消极同于积极,那么,我们的民族还算是伟大的民族吗?在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民族文化很糟而民族却很伟大的怪事。
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主流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它才孕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向上的国民品格。
故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屈,受尽曲折而后强。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虽然是为人类所创造的,但它反过来却有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理念,对于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也贯穿其中。
中国式的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崇尚。
首先,中国式的现代化注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中国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优先位置,追求的是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简单的追求高速增长。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其次,中国式的现代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强调了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
第三,中国式的现代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将人与自然视为共生共荣的关系,注重人、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中国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之一。
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密不可分,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与自然生态的统一性。
最后,中国式的现代化注重生态文明教育。
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推进。
中国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中小学教育,使青少年能够从小培养环保意识,树立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爱护之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中国式的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此种现代化建设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现代化道路,也宣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教育管理 >>250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和谐社会思想于 芳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摘要:中国人现在的思维方式是从周朝建立起来的,从那时起,“敬天保民”“天人合一”的民本观念取代了鬼神,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和”也从此走进了中国人的心底,成为中国人的处事原则,“和谐”则成为中国人评价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的美学法则。
关键词:十大关系;和谐社会;矛盾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人民在军事上、经济上、国际关系上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处于被隔绝被孤立的状态。
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如何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首要历史使命。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不过1万多字。
直到1976年才正式公开的《论十大关系》,被公认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
“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后五条主要讨论政治关系。
“十大关系”实际上就是十大矛盾,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解决这些矛盾,蕴含着对“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的深刻思考。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里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问题。
重工业是国家的骨骼,没有重工业国家就直不起腰来。
新中国领导人对重工业的定位十分清楚——“国之重器”。
毛泽东把重工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同时也看到了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在谈到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时一直强调要以他们为戒。
他十分明确地指出农业和轻工业在增加国家财富积累方面起着重工业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认为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平衡发展才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国家经济结构的长远之道。
近30年来的一些热点冲突如马岛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清楚地表明了一点,没有重工业的国家就没有战斗力。
但国家建设中长期片面强化重工业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前苏联就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即使骨骼再结实,皮包骨也是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