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汤显祖《牡丹亭》的“至情观”
- 格式:pdf
- 大小:218.98 KB
- 文档页数:2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与汤显祖的爱情观探讨第一部分:《牡丹亭》的艺术成就1.1 《牡丹亭》的背景介绍《牡丹亭》是中国元代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由汤显祖创作于元朝。
作品以唐代诗人元稹的《贞观政要》中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汤显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2 《牡丹亭》的创作特点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技巧和戏剧语言,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对爱情、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作品融合了戏曲、诗歌和戏剧元素,展现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舞台表现力。
1.3 《牡丹亭》的艺术价值《牡丹亭》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作品不仅在戏曲表演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还对中国文学、戏剧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汤显祖的爱情观探讨2.1 汤显祖的爱情观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表现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无常性,呈现出浓烈的人性关怀和悲剧色彩。
2.2 《牡丹亭》中的爱情表达《牡丹亭》通过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真挚感情。
汤显祖通过对爱情的诗意表达和戏剧化呈现,刻画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引发了对爱情本质的深入思考。
2.3 汤显祖的爱情观对当代的启示汤显祖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为当代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通过《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理解,思考爱情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对情感、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结语通过对《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和汤显祖的爱情观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汤显祖以他对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敏锐洞察和感悟,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示和精神营养。
《牡丹亭》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意义的经典之作。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汤显祖通过塑造杜丽娘的形象,写出了现实中女性的困境,也表达了自已的至情观。
杜丽娘出于富贵之家,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对父母无比孝顺,对老师十分尊敬。
她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但她有着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并为此苦闷忧郁。
在“游园”中杜丽娘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与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
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由唯唯诺诺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
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还表现在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
表现在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
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二度发展与升华,所谓“一灵咬住”,决不放松,“生生死死为情多”。
杜丽娘性格的第三度发展表现在她还阳后对历经劫难的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面对父亲的淫威和狠心,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把一部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得那般动人,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甚至
亲自主婚,敕赐团圆。
总之,杜丽娘作为“情”的代表和化身战胜了作为“天理”化身的封建礼教,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完全体现了作者“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
第7卷第1期Vol.10No.1吕梁学院学报Joornal of Liiliang University2020年2月Feb.2020-文学研究-论《牡丹亭》至情思想与明清知识女性李小娟(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咸阳717000)摘要:在《牡丹亭•题词》中,汤显祖明确提出至情思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其内涵是真情、深情、极情。
明清知识女性因受教育程度较高,故而更易被《牡丹亭》至情思想所感染。
与此同时,她们也对至情思想进行解读和评点,冯小青、俞二娘等人对《牡丹亭》的至情思想进行感性的解读;陈同、谈则、钱宜、程琼则从朴素唯物主义和禅理的角度,对至情思想进行理性思索。
关键词:《牡丹亭》;至情思想;明清知识女性中图分类号:1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85X(2020)01-0005-06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公元1755-1717)的杰作《牡丹亭》,历来论曲者常将它和《西厢记》相提并论。
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认为,“王实甫《西厢》,汤若士《还魂》,词曲之最工者也”。
事实上,《牡丹亭》的绝佳之处不仅在于艺术方面的成就,而且它巧妙地传达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广大女性渴求婚姻自主的愿望,暴露了封建制度对女性生活理想的摧残,这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曲品》中写道:“杜丽娘事,果奇。
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
”Z7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吕天成的聚焦点在“怀春慕色之情”的“情”字上。
显然,他抓住了《牡丹亭》至情思想的中心要点——“情”,这也为后世批评《牡丹亭》提供了可供借鉴之资。
一、《牡丹亭》的至情思想汤显祖的至情思想集中反映在《牡丹亭》。
他浓墨重彩描写情色,又不拘泥于情色,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在《牡丹亭•题词》,汤显祖将至情思想表达得清楚明了:“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对比分析汤显祖的至情观与曹雪芹的爱情观在明清,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出现了两部里程碑式的情爱作品一一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与清朝曹雪芹《红楼梦》,这两部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作品的璀璨之作,两部作品对于爱情的描写打破了传统束缚,影响非凡,意义重大。
《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由生到死,死而又生的超越生死的爱情,《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悲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爱情去鞭挞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表现对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但由于两部作品的作者汤显祖和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两部作品体现的爱情观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
汤显祖一生写了四部戏剧作品,《牡丹亭》是他最为得意的一部。
此剧演述杜丽娘与柳梦梅这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对“情”的描写,讴歌人本性中所具有的真实感情,展示现实社会人的真实感情与维护社会伦理纲常的“理”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汤显祖受到了李贽的‘童心说’的启发,将其发展为‘情’的概念和价值观。
《牡丹亭》的创作主题就是由‘情’出发,汤显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①《牡丹亭》的主题是对人性中“情“的肯定和对这种生死之恋的一往情深。
汤显祖有意把“情”与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对立起来,通过杜丽娘对爱情超越生死的不顾一切的斗争,最终“情”战胜了。
可见,他把“情”放在了多高的位置。
《牡丹亭》中的“情”包含了肯定人欲否定天理、张扬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一面。
作品的主题通过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不顾生死最终圆满的结局来表现。
《牡丹亭》中最终爱情和婚姻得到完满结合,这是“情”的力量让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不得不妥协,是人欲占胜天理,个性冲破束缚。
汤显祖对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的批评是猛烈的,对宋明理学扼杀人性天伦的残酷可谓是痛心疾首。
浅析杜丽娘与汤显祖的“至情”观【摘要】《牡丹亭》自问世之日起,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其影响至今仍延绵不绝。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汤显祖把他自己的“至情”观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杜丽娘身上,借杜丽娘写出了对青春、对生命、对爱情的热切追求,甚至可以为爱而死,亦可以为爱而生的勇敢与无畏。
杜丽娘做出了那个时代所有女性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因而这一形象也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关键词】杜丽娘;至情;人性;追求汤显祖在1598年完成了《牡丹亭》的写作,这部剧作一出来就轰动了当时的文坛。
《牡丹亭》在当时不仅风行一时,而且引得不少名流如臧懋循、冯梦龙、沈璟等人,都为它做过改编。
不仅使当时的戏曲名家对其青睐有加,《牡丹亭》在普通的读者群中更是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最为著名的当属冯小青‘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的绝命诗”。
[1]时至今日,《牡丹亭》依然是昆曲舞台上最经典的曲目之一,人们对它的喜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
作为传统戏曲的《牡丹亭》,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一个最光辉可爱的人物形象——杜丽娘。
杜丽娘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她的“至情”,正如她自己在剧中所说的“前日为柳郎而死,今日为柳郎而生”,生生死死都只关乎一个“情”字。
杜丽娘正是汤显祖“至情”观的结晶。
汤显祖在《牡丹亭》开头的《作者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2]杜丽娘就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这样一位“情之至”者。
杜丽娘是太守杜宝家的小姐,她被父母以养成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的目的教养着。
老师陈最良给她上的第一课是《诗经》首篇《关雎》。
正值二八年华的杜丽娘,全身活跃着的都是青春的气息、爱情的涌动,却要被封建教条禁锢着,“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
汤显祖的《牡丹亭》犹如包罗万象、深藏若虚的七宝楼台,从不同的方面我们会看到它所显示的不同的文化意义。
通过“至情论”,我们看《牡丹亭》文化意义。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记》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就是“至情”论,“至情”论是贯穿汤显祖整个艺术世界的灵魂,是其创作思想的总内核. 首先作者写“情”是为了格“理”,这个“理”就是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教条,作者把情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客观上就构成了对程朱理学正统地位的冲决和颠覆力量,这是牡丹亭最主要的文化意义。
杜丽娘是作品表现主题的主要艺术形象,她因情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亡,又因情而生,这生生死死皆为一个“情”字,“情”在这里已成为一种超越生死至高无上的神秘力量,杜丽娘正是在“情”字的牵引下,性格发生了几个递度的变化,由最初的只知“刺绣宜添线”发展到为情而死后与阎罗王据理力争,再由为情复生后为捍卫团圆之果在金銮殿直面老父的再三弹压,慷慨陈词,感动得皇上“敕赐团圆”。
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作为封建官僚、封建家长的代表,一直扮演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卫道士的角色。
政治上,他清正廉洁,为封建统治尽心尽责;在家中,他不惜牺牲女儿的宝贵青春,要她恪守闺门礼教,以图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
为维护官场清誉,当他得知女儿复活后他狠心地声言“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
汤显祖写出这个人物,是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社会里,理学教条对人良知的腐化和人格的扭曲,已到了使人执古冷酷到淡漠了亲情的地步,由此从反面构成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意义。
其次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感情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般的有情人.明代是妇女受理学教条束缚最严重的时代,皇帝皇后亲自编写《女鉴》、《内则》、《女训》来教化妇女,同时广立贞节牌坊。
在《牡丹亭》中我们看到,一个少女青春的觉醒,是由景及人后的青春感伤:想想自己如花似月的容颜竟如这韶光一般无人欣赏。
从故事模式看《牡丹亭》对“至情”的实践《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作的一部传统戏曲,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瑰宝。
故事讲述了贞女杜丽娘因为爱情而流落花间,并在牡丹亭中与梦中情人相会,最终得到重生的故事。
本文从故事模式的角度来分析《牡丹亭》对“至情”的实践。
首先,在《牡丹亭》中,爱情是至情的代表。
杜丽娘是个有着强烈感性的女子,因为违抗家规而在花间游荡,并在这过程中与梦中情人相遇、相爱。
这种爱情不仅是强烈的个体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人性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关注、关爱和情感依存的深刻体验。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压抑中,“情”本身就是一种被社会禁锢的东西,基于这样的情况,在故事创作中将爱情作为至情一方面是对当时社会禁锢人性的一种批判,另一方面是为了描绘出人们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不失其爱之纯粹与深刻的生命体现。
可以说,《牡丹亭》中爱情是至情的载体,它代表着人类最深刻的情感,是对“至情”的一种探究和表达。
其次,《牡丹亭》中所表现的“至情”,不仅仅是关于爱情的纯粹感性情感,也包含了对人性、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探究。
杜丽娘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也是至情的一部分。
《牡丹亭》以感性情感为故事核心,但在其它方面也对人性、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杜丽娘开始流落花间,是因为她从花间的池塘中取了水滋润家园中的花木。
池塘周围的花木由于得到了杜丽娘的润泽,茁壮成长,但是却惹来了主人的怒斥。
主人的恶语让杜丽娘痛苦难忍,以至于她开始了漫长的流浪之路。
这种情节虽然是针对自然、社会问题的,却是对所谓见不得人的“至情”本质成分一种探寻和表达。
最后,故事的结局也是对于“至情”的一种深刻表达。
在牡丹亭的结局中,杜丽娘虽然因为伤心而离开尘世,但是她却在梦中与她的梦中情人相遇,他们得到了相互的承诺,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这种结局可以说是对于恋爱这一至情之一的另一种表达,强调了恋爱最深层的精神内涵——“有情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们在追求至情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艰难新挑战,让人们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了至情的本质和深层次的因素。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摘要; 汤显祖一生仕途不顺,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致力于追求至情思想,在他家喻户晓的名著《牡丹亭》中他把“至情”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别开生面的爱情呈现,戏剧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都深深体现着作者的爱情至情的思想。
一首挑战千年的爱情传奇,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性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关键词:汤显祖; 至情; 爱情呈现; 执着追求; 个性解放;前言《牡丹亭》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这也是他最得意的一部作品,这时他的“至情”的思想和艺术都已达到成熟的境界。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老套爱情模式,而在戏剧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呈现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爱情观,具有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
剧中女主角杜丽娘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执着追求至情爱情的行动,深深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汤显祖用他满怀情感的笔触,为我们那些致力追求爱情的人构筑了一个至情的情感世界。
.-一、《牡丹亭》独特的创作思想(1)汤显祖的至情追求汤显祖生活在那个时代,读书人是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标,读书即是为了达官显贵,也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读书同时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汤显祖一生追求,希望能在朝廷有自己的所作所为,然而朝廷的黑暗,让他的理想一次次落空。
在仕途遇挫之后,一直生活在“有情则不得不忘情,忘情而又不能纵情”的情与理的矛盾之中,他痛感现实社会中“理”禁锢和扼杀了人性人情,从而声明了情与理得以统一和同源,情既是理,理在情中。
是情中存理,还是以情反理,这是他一生都在探索的主题。
因而对情的探索是他毕生追求。
由于汤显祖对情的极力推崇,文坛上一直流传着他和老师张位(1539-1621)有关“性”和“情”的一段对话。
《牡丹亭》“至情”主题与人文情怀内容摘要:汤显祖《牡丹亭》“至情”主题不仅贯穿作品始终,而且构成了汤显祖创作中人文情怀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高扬的“至情”理念与人文情怀的融合,无疑是对充满桎梏的封建时代的反抗,是灵魂与情感压抑下的青年男女呼唤美好爱情的呐喊,其影响与意义是非常深刻而深远的。
关键词:《牡丹亭》至情人文情怀主题言情主题是我国古代戏曲作家偏爱的主题之一,但在戏曲作品中将“情”写到极致并动人心弦的首推汤显祖所著《牡丹亭》,“世间只有情难诉”的至情宗旨贯穿《牡丹亭》始终,这缠绵爱情不仅牵动无数文人才子的衷肠情思,更深深打动着后世观众,《牡丹亭》也成为古代戏曲言情作品中的佳作典范。
那么,汤显祖在其《牡丹亭》中如何以他的生花妙笔大言其情呢?这一“至情”主题蕴含着何等感人力量?这部闪烁着人性主义光辉的作品究竟怎样表达作者人文情怀的呢?本文尝试从《牡丹亭》“至情”主题的核心内蕴入手,在深入研析其人文精神的过程中,结合作品分析,进一步探讨人文情怀关照下的《牡丹亭》“至情至性”爱情观的演进,以期为古代传奇的主题精神研究提供一点浅见。
一.《牡丹亭》“至情”主题的核心内蕴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志士曾认真研析何谓“情”,或感叹情之伟大,或探讨情之复杂,但却从未得出标准而明确的答案,文学作品中常可见深情感天动地的描述,但纠缠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情”字也愈加变得朴素迷离,难寻端倪。
尽管汤显祖明知“情”字难言,但仍在其作品《牡丹亭》中竭心尽力,以传奇笔法言说着历经悲欢离合生死考验的男女爱情,最终成就一部明清戏曲史中的不朽佳作。
《牡丹亭》中,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
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
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
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