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与汤沈之争
- 格式:ppt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75
人们提到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时,每每与元杂剧最杰出的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相提并论。
在“临川四梦”中思想与艺术都居第二位的《邯郸记》传奇,本事虽出自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但在汤显祖以前,已有多种以“黄粱美梦”为题材的剧本问世。
《牡丹亭》、《邯郸记》等剧作的成功之处,无疑在于汤显祖掌握了他所处时代的新的思想武器,因而显示了与前代不相同的新的精神面貌。
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成就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之后晚明清初的戏曲创作中出现了一股竞写梦境的热潮,形成了号称“玉茗堂派”的一大创作流派,并相继产生了“南洪北孔”等清代戏曲大家。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无疑是元明清戏曲史上承前启后的杰作,值得后人珍视。
明后期戏剧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步汤显祖后尘的剧作家及其创作,还包括梅鼎祚、屠隆、汪廷讷等诸多戏剧家的创作。
汤显祖以情为主的浪漫主义戏剧美学,决定了他对戏剧的情感意蕴与格律声韵之关系的特殊理解,这也就牵涉到以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一场论争,戏剧史上称之为“汤沈之争”。
“汤沈之争”的焦点起源于对汤显祖《牡丹亭》一剧的评价。
汤显祖特别强调戏曲作品的神情意趣,而不太注重唱腔音律,他的《牡丹亭》在舞台演唱上确有与音律不谐调的地方。
吴江派之沈璟、吕玉绳、臧懋循、冯梦龙等人遂对其加以修改而使之便于演出,引起汤显祖和拥护他戏曲创作主张的王思任、孟称舜、茅元仪等人的不满,发生了一场激烈争论。
随着“汤沈之争”的不断深入,吴江派的重要成员吕天成、王骥德对两位戏曲大师的长处和弱点,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汤词沈律“合之双美”的正确主张。
可以认为,汤显祖思想的真正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应是清初的洪升以及孔尚任。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曾深刻的影响了《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多次提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
他用《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唤醒林黛玉的青春觉醒,作为宝黛爱情的催化剂,鼓舞了他们追求婚姻自由的勇气;他又用《邯郸记》中的“仙缘”(即“合仙”)预示了“四大家庭”之一的贾府必将由盛转衰,子孙没落,“富贵一场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程芸内容提要:“汤沈之争”曾是晚明戏曲研究一个焦点问题,迄今歧见纷纭。
本文对若干材料作了详细考辨,指出其间所存在的诸多“矛盾”与“疑问”,以期能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汤显祖沈璟《牡丹亭》改本晚明曲学名家王骥德和吕天成分别提供了两段有关汤显祖、沈璟关系的文字,其行文从逻辑、语意到用词都相当接近以至显示出雷同,“汤沈之争”一说之所以广为流布并形成晚明清初戏曲研究中的一种“叙事范型”,既与学人对这些材料可信度的普遍认同有关,也受制于20世纪下半叶国内政治/文化的一般情势。
参看拙文《有无之际——“汤沈之争”与晚明戏曲主潮刍议》,《戏剧》2001年第4期;《20世纪上半叶汤显祖、沈璟研究述评》,《戏曲研究》第58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但倘若细究《曲律》、《曲品》成书过程,我们不应排除这两则材料有转相引述的可能——细节的差异尚在其次,它们与汤显祖《答孙俟居》、《答凌初成》、《与宜伶罗章二》等书函的凿枘之处更无法漠视,这些足以使后人在理解汤、沈真实关系时歧见纷出。
一、相关记载的矛盾及其疑问先看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本文所引《曲品》以吴书荫《曲品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为据。
的记载: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
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豪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功,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
吴江尝谓:“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
”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吕吏部玉绳以致临川。
临川不怿,复书吏部曰:“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其志趣不同如此。
郁蓝生谓临川近狂,而吴江近狷,信然哉!(《曲律·杂论下》)吾友方诸生曰:“松陵具词法而让词致,临川妙词情而越词检。
”善乎,可为定品矣。
乃光禄尝曰:“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曲中之巧。
”奉常闻而非之曰:“彼乌知曲意哉!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带过曲:【参考答案】是元散曲的形式之一,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一般由同一宫调的两个或三个小令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内容。
带过曲在曲牌之间用“带过”二字连接,也可只用“带”或只用“过”。
2.汤沈之争:【参考答案】沈璟论曲的主张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合律,便易于束缚作者的才情。
他曾因汤显祖的《牡丹亭》不合昆腔音律而将其改为《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不满,导致了著名的“汤沈之争”。
3.新派诗:【参考答案】(1)为黄遵宪所提倡。
(2)反拟古,遵独创。
(3)取材新,表现方法上,利用古代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
4.姚门四弟子:【参考答案】“姚门四弟子”指管同、方东树、姚莹和梅曾亮。
其中就古文而言,梅曾亮成就最高。
二、简答题1.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参考答案】(1))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于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
(2)辛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驰骋疆场杀敌立功,是稼轩一生的向往。
(3)辛弃疾词的题材十分广泛,穷达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词中有充分的表现。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亦有缠绵之情。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参考答案】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3)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3.《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内涵及特征。
【参考答案】(1)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压抑自由人性的环境中,深受礼教的束缚,为情而死,是她性格的一次升华。
汤沈之争摘要:在中国封建时代昏暗的夜空中,汤显祖以情反理的世界观及由此构建的至情世界,宛如一盏明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同时以沈璟为代表的格律派的理论也是可圈可点的。
但这样的两派却由于其理论的不同,展开了一场论争,文学史上称为——汤沈之争。
文中分别介绍了两派的主要成员,作品和理论,并对这场论争的起因及本质原因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临川派;至情理论;吴江派;汤沈之争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情”与“理”,是永远存在的一对矛盾体。
从古至今,这对矛盾体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
而戏曲史上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汤沈之争,在我看来,也有这样的意味在其中。
一、临川派以其代表人物汤显祖至情世界为例。
在今看来,为情而死似乎也并不陌生,可为情复生,即使是在生物科技高度发展,基因数据硕果累累的二十一世纪,也是无法做到的。
那么汤显祖所构建的至情世界,何以能在明代就熠熠闪光,并成为一朵奇葩,为后人所瞻仰?(一)社会背景1、经济基础朱元璋接手满目疮痍的明代后,采取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整顿,随之而来的手工业和城市商业渐渐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也应运而生。
当时市民阶层广泛,人数多,人员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艺人、一般文人士子等。
文人士子从之前的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转变为留恋城市与商人甚至妓女等交游,这就直接促进了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体的形成。
2、上层建筑在明代的思想文化领域处于正统地位的是程朱理学。
它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建立了一个完整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基本观点之一是”存天理,灭人欲”。
它在民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对女性的高度防范与严厉禁锢使广大妇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知人论世1、生平经历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出生在一个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习文的家风:高祖,曾祖,藏书,好文;祖父汤懋昭,精黄老学说,善诗文,为“词坛名将”;父亲汤尚贤是个儒士,为当时著名老庄学者,在临川城创建“汤氏家塾”。
10汤沈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家。
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
后⼈称之为“汤沈之争”。
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各⾃拥有⼀批忠实粉丝,所以戏曲史上⼜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巨⼈,对戏曲格律与⽂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
两⼈持论相对,发⽣过碰撞⽂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其中参与讨论。
明神宗时期,戏曲史上出现两个重要⼈物——汤显祖和沈璟。
汤显祖以“⾄情”为其戏曲创作之本,讲究浪漫风格,明神宗时期,戏曲史上出现两个重要⼈物⽂辞上偏于绮丽,称“⽂采派”;⽽沈璟则好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调,强调本⾊,尤其苛求曲辞的格律,遂称为“本⾊派”或“格律派”。
在当时和后世的诸多戏曲理论著作中,⽂⼈们不约⽽同地把汤沈⼆⼈并提⽽论,如同中国⽂学史上屈宋、李杜、元⽩等两两齐名的⼈物⼀样,出现了说汤必⾔沈,说沈必论汤的现象。
基于汤⽒⽂采为先、沈⽒格律第⼀这两种创作理论上的差别,汤沈之间产⽣了争论,这⼀话题被⼈们定义为“汤沈之争”。
《牡丹亭》的⾳律问题直接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
由于忽视对该剧⾳律的探讨,导致⼈们对这场争论⾄今尚⽆合理的解释。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韵、格律、宫调等⽅⾯,既有合理的运⽤规则,也有随意的破坏成例。
“汤沈之争”暴露了明清戏曲家对戏曲⾳律认识的不⾜。
从万历年间开始,汤显祖与沈璟等⼈曾在创作主张上有过长时间的争论和辩难。
汤显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不⼯”的主张。
汤显祖还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要有⽂采。
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我为中⼼的神情合⾄论,特别重视个⼈的感情作⽤,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临川四梦”(即“⽟茗堂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
再看《牡丹亭》【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大家呈现与《牡丹亭》有关的故事。
其一是《牡丹亭》最初的创作历程及其作者汤显祖的故事;其二是由《牡丹亭》而引发的“汤沈之争”,论争的焦点是《牡丹亭》的音律问题;其三是青春版《牡丹亭》掀起的“牡丹热”、“白旋风”。
【关键词】扛鼎之作、“汤沈之争”、音律、中国昆曲、青春版、白先勇绪论《牡丹亭》的诞生可谓是“应运而生”,它倾注作者汤显祖太多太多地心血,遂成为汤显祖的扛鼎之作。
然而,正是这部宏伟之作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致使人们对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合理的解释。
古人看重的是《牡丹亭》的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腐朽思想,宣传了人的一些正常欲求。
而在当今社会,没有了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趋势下,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文化需求,正所谓“牡丹情缘”不会停。
青春版《牡丹亭》,人们赋予它新的内涵。
一、汤显祖及其《牡丹亭》(一)《牡丹亭》的问世是必然的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
出生在江西临川的一个祖上四代都有文名的书香之家。
聪颖的天资和良好的家庭教养,使他二十多岁便饮誉文坛了。
但他秉性刚正,因不受宰辅张居正的笼络,在科场上屡受打击。
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之后,他三十四岁时,才考中了进士,三十五岁正式步入仕途,被授以南京太常寺博士的闲官。
当时明王朝极端腐败,皇帝昏庸糜烂,官吏贪污腐化,宦官特务横行,人民苦不堪言。
万历十九年,在南京做礼部主事的汤显祖,在百官沉寂、噤若寒蝉之时,借“星变之儆”的机会,向神宗皇帝上奏了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抨击了首辅申时行等的不义及吏科都给事中杨文举等的贪赃枉法,为此被贬到广东徐闻县做典史。
一年后,被升调为浙江遂昌知县,在任五年间。
尽力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但也看清了明王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腐败与黑暗,内心对政治已深感绝望,于是在48岁那年主动辞职回乡。
"玉茗堂四梦”之《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作者汤显祖应用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大胆冲破束缚、追求幸福的少女形象,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在汤显祖的笔下,爱情可以使人从生到死,也可以让人从死到生,具备战胜世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在著名的“沈汤之争”中,沈璟指出,汤显祖的剧本用词多有不合格律之处,应即行纠正。
汤显祖则坚持己见,认为《牡丹亭》一字不可易,否则便失了其原本的意趣。
这一问题,直到钮少雅的出现才得以妥善解决。
钮氏通过集曲对《牡丹亭》作了格正与改订,从而兼顾了文辞的格律与汤氏的才情。
人们今天听到的词韵便是在此基础上而来的,《牡丹亭》也在一遍遍打磨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牡丹亭》之所以具备大雅之美的原因,在于它反映出了能够超越生死的至情。
正如《牡丹亭》剧本的作者汤显祖所题之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超越生死之自然状态的文学化设定,使得该剧极富浪漫色彩,具备极强的感染力,易于唤起人们心目中对于爱情的向往与执著。
《牡丹亭》一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几百年来,巜牡丹亭》这出戏感染了无数的后人。
《牡丹厅》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年方16,容貌秀丽。
他在游园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少年书生柳梦梅,两人在梦中成了一对恋人。
醒来以后,杜丽丽娘非常思念柳梦梅,结果得了一场大病,不幸去世了。
杜宝也带着全家人搬走了。
三年后,柳梦梅在京城赶考的路上经过埋葬杜丽娘的花园,捡到了杜丽娘的自画小像,不由得爱上了她。
杜丽娘的鬼魂受到感动,出来与柳梦梅相会。
最后,柳梦梅挖开坟墓,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终于结为夫妻。
构思严谨和描写传神。
无论是杜丽娘生前追求爱情,还是死后跟柳梦梅同居,都不曾出现杜父母出面阻挠,似乎一帆风顺,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牡丹亭经典唱词汤显祖《牡丹亭》经典唱词【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1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画廊金粉半零星。
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2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声】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蓦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
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
春去如何遣,恁般天气,好困人也~【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3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则索要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
迁延,这衷怀哪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山桃红】怎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4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画眉序】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
督春工珍护芳菲,免被那晓风吹颤,使佳人才子少系念,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
论文关健词:《取丹亭》情理冲突融合论文摘要:汤显祖是我国16世纪伟大的戏剧家。
其人生经历了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思想矛盾。
他在推崇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幻想构建一个符合自已理想的伦理典范,这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表现为人物于情,理之中的变化。
通过分析《牡丹亭》人物由“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变为融合为一的原因,以求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戏剧杰作。
汤显祖一生创作了许多戏剧作品,其中,尤以《临川四梦》著名,而《牡丹亭》更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即《还魂记》,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争取个性解放的精神。
要想通过《牡丹亭》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须先从汤显祖的人生阅历及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意识说起。
一、汤显祖的人生阅历和所处时代思想氛围汤显祖出身于书香门第,聪慧好学,从小就希望通过读圣贤书,参加科举人仕来光宗耀祖。
青年时期他已崭露头角,21岁中举,曾随泰州学派大师罗汝芳学习心性之学,探索人生意义与道德真理,奠定了自我的道德规范,以致影响了他后来的出人进退及做人处事的方式。
他先后四次赴京会试均未中进士,这与他刚直清高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当时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企图罗致一批青年才俊,纳人“自己人”的小圈子,以便巩固日后的统治地位汤显祖就在其罗致之列,但他拒绝了邀请,由此名落孙山。
这段经历对汤显祖打击很大,但同时也给他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难免要付出沉重代价。
直到1582年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中了进士。
政治的翻云覆雨,官场的拉帮结派,斗争的倾轧陷害,人情的冷暖炎凉,给汤显祖极大的刺激与教训,使他作出了坚守一生的选择:为了保存自我人格的纯净,“不如掩门自贞”。
他“掩门自贞”的方式,就是任无关紧要的闲职,闭门读书,同时从事诗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