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下册第10单元教案(3)课题1第三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4
第3课时 常见的碱课前自学准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展示要点提示: 如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课外拓展:做干燥剂的物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吸收水分,二是不与被干燥的物质发生反应。
常见的干燥剂有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碱石灰等。
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 和NaOH ,不能干燥CO 2、SO 2、HCl 等气体,可用来干燥H 2、CO 、O 2等气体。
进行新课【归纳总结】NaOH的性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解,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2.化学性质:有强烈的腐蚀性。
3.用途:广泛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在生活中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含有NaOH。
【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55实验10-6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
【展示交流】各组展示实验现象及分析知识点2碱的化学性质【活动与探究3】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56“探究”,作好记录,并归纳出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展示交流】2.(1)Ca(OH)2+CO2=CaCO3↓+H2O(2)2NaOH+CO2=Na2CO3+H2O【归纳总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1.使指示剂变色。
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提出问题】为什么酸、碱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活动与探究4】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57实验10-7,并作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各组实验现象规律总结:由于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所以通常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钙溶液检验二氧化碳。
特别提醒:(1)整个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2)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它们的固体不导电。
(3)不是所有溶液都导电,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不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只有分子,没有离子存在。
进行新课1.蒸馏水,乙醇不导电。
2.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导电。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一、实验引入、认定目标:演示: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清水变“牛奶”:向清水中吹气。
学生展示:观察到的现象。
1.熟鸡蛋会掉下去;2.清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二、实验探究、指导点拨:演示实验: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思考: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怎样保存NaOH固体?3.它能做干燥剂吗?小结:1.NaOH是白色固体; 2.表面吸水,潮解(发生了物理变化); 3. 能。
演示实验: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
小组展示: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实验引导:Ca(OH)2的性质及用途演示实验10-7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小组展示:实验现象及反应方程式。
阅读:课本P55页,了解氢氧化钠的性质、用途小组展示:氢氧化钠的性质、用途1、氢氧化钠溶解放热2、消毒、建筑材料等3、具腐蚀性,注意安全材料引入: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
思考:墙壁粉刷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分组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学生谈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有哪些收获?交流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我市是如何治理土壤盐碱情况的?可以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或小组课【例2】用水稀释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溶液pH与加水质量的关系符合下图中【例3】联系生活在一条鱼虾绝迹的小河边,有四座工厂:甲.乙.丙.丁。
他们排放。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教案范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
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
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
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
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1.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相关实验.3.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4.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5.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6.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1.学习探究酸(碱)的性质的大致顺序、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的性质,根据酸(碱)的性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2.通过酸(碱)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类推、归纳和小结的能力.3.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1.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探究酸、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2.通过了解中和反应及溶液酸碱度的实际意义,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使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从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作为酸和碱的性质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并没有涉及酸和碱分别与盐的反应,而是留在第十一单元.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酸、碱的性质属于《新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许多酸和碱的性质,已在前面学习的各单元内容中有较为广泛的渗透,因此酸和碱学习内容所涉及的课程标准的目标范畴较广,涵盖了全部的五个“一级主题”.这些涵盖的相关主题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本单元内容过程中,以应用为主,这对于巩固并发展对已学知识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发展,是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是对氧气、氢气、水、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溶液等内容的选择性的归纳总结与提升,为学习盐类物质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内容奠定直接基础,更为高中学习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焰色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必须突破仅抓知识点教学的局限性,重视思维能力、科学探究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单元内容对应于《新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的部分内容:(四)【重点】1.酸、碱的化学性质.2.中和反应.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难点】1.根据实验归纳酸、碱的化学性质.2.书写有关酸、碱的化学式及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学中运用学生熟悉的事件或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实验观察进行归纳和比较,归纳出酸、碱分别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运用好实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的腐蚀性及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调查与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尽量选用学生自带的生活用品,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组织系统教学内容的展开.在学习活动中,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面、参与时段、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及参与活动中形成的有效学习方法等.需要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来体现出学习效率提升的具体措施及成果.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感性认识出发,向着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方向组织教学资源.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活动去认识酸、碱的性质,发现其中学生需要引导的环节,并设置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便在学生活动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形成对酸、碱知识较为系统的认识.需要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组织教学资源,包括问题提出、教师的讲解,都必须从学生角度引出能让学生有兴趣进行学习及发展的情境和氛围,通过学生体验、交流、讨论,形成酸、碱的规律性知识,以及知道如何认识这些规。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紫色石蕊、酚酞这两种酸碱指示剂;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3.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及用指示剂检验酸、碱溶液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实践上升到思维,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指示剂变色的原理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醋、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点滴板、滴管、各小组准备的花和果实。
五、教学过程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2.知道浓硫酸的特性。
3.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和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稀释的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及稀释浓硫酸实验,培养善于观察、总结、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强腐蚀性。
三、教学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纸小、木棍、布、玻璃棒、导管、双孔橡皮塞、锥形瓶、试管、浓硫酸、浓盐酸。
五、教学过程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第3课时常见的碱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并了解其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酸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辨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教具准备】白色点滴板、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氢氧化钠”内容,回答: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51.为什么氢氧化钠俗名叫“火碱,烧碱,苛性钠”?2.不慎将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如何处理?【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P实验10-5完成实验,并作好记录。
55【展示交流】各组展示实验现象及分析【归纳总结】Na0H的性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解,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2.化学性质:有强烈的腐蚀性。
3.用途:广泛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在生活中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含有Na0H。
【活动与探究2】实验10-6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55【展示交流】各组展示实验现象及分析【活动与探究3】“探究”,作好记录,并归纳出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56【展示交流】2.(1)Ca(0H)2 +C02=CaC03↓+H2(2)2Na0H +C02 =Na2C03+H2【归纳总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1.使指示剂变色。
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提出问题】为什么酸、碱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活动与探究4】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57实验10-7,并作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各组实验现象1.蒸馏水,乙醇不导电。
2.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导电。
【归纳总结】盐酸能导电是因为HC1溶于水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H+和C1-,硫酸能导电是因为H2SO4在水中电离出自由移动H+和S042-,Na0H溶液能导电是因为Na0H在水中电离出自由移动的Na+和0H-。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探究,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烧杯、软塑料瓶、橡皮塞、分液漏斗、烧杯、NaOH、Ca(OH)2固体及溶液,稀硫酸、稀盐酸、二氧化碳气体
五、教学过程。
最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教案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案时间年月日总课时教案引入新课实验引导NaOH的性质及用途实验引导Ca(OH)2的性质及用途演示: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清水变“牛奶”:吹入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问题: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怎样保存NaOH固体?3.它能做干燥剂吗?演示实验10-8: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
问题: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材料引入: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
问题: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物质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109: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问题:1.实验现象及反应。
2.Ca(OH)2的用途是什么?3.使用它有哪些注意事项?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学生疑问:1.熟鸡蛋为什么会掉下去呢?2.“牛奶”能喝吗?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1.NaOH是白色固体。
2.表面吸水、溶解。
3.试管外壁发热。
我从书本上找到了答案:1.潮解。
2.密封。
3.能。
粉刷久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涉及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CaCO3。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与此相关呢?我想知道!1、放热2、消毒、建筑材料等3、具腐蚀性,注意安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分组实验:1.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2.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密封观察。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1.上述三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熟鸡蛋掉下去的原因。
第3课时常见的碱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种常见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重点
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难点
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仪器:试管、表面皿、蒸发皿、点滴板、滴管、烧杯、镊子;投影仪;药品:鸡爪、NaOH溶液(20%);NaOH固体、生石灰、蒸馏水。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大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和应用,通过实验了解了硫酸的腐蚀性,并掌握了关于硫酸的实验操作规范。
二、导入新课
1.介绍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这首诗中包含了哪些化学反应?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碱,本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性质。
三、推进新课
[板书]几种常见的碱及其性质
【活动与探究1】
用镊子夹取3小块氢氧化钠进行实验(切勿用手拿)。
现象叫做潮解。
2.氢氧化钠用途:可用作气体的干燥剂。
[提问]氢氧化钠除了有上述性质外,还有什么重要的性质?
[总结]1.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2.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俗名叫做苛性钠、火碱、烧碱。
使用时要十分小心。
3.若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介绍](投影展示)
氢氧化钠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
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师:检验二氧化碳时用到的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氢氧化钙也是一种重要的碱,下面我们简单了解它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2】
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生石灰,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现象]生石灰接触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
师:1.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CaO+H2O===Ca(OH)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这些热量可以将鸡蛋煮熟。
2.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对皮肤、衣服等也有腐蚀作用,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总结并板书]1.碱有腐蚀性,使用时应十分小心。
2.可作为干燥剂的有:浓硫酸、氢氧化钠。
[多媒体出示]
[设问]
【活动与探究3】
(1)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
(2)
Ca(OH)2+CO2===CaCO3↓+H2O。
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
将氢氧化钙、粘土和沙子混合,用来作建筑材料,就是利用氢氧化钙的这一性质。
②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还会发生下列反应:2NaOH+CO2===Na2CO3+H2O。
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师:上面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三氧化硫与碱的反应与上面的两个反应类似,试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试归纳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交流与讨论)
[讨论结果]这两个反应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特点是都由金属元素与原子团组成。
原子团:CO2→CO3原子团、SO2→SO3原子团、SO3→
SO4原子团(氧原子数增加1个)。
所以,2NaOH+SO3===Na2SO4+H2O。
[总结板书]3.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几种碱的性质,体会到了碱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
氢氧化钠的主要特征有:易潮解,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氢氧化钙的腐蚀性比氢氧化钠弱,主要特征有:微溶于水。
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与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
第3课时常见的碱的性质
几种常见的碱及其性质
1.碱有腐蚀性,使用时应十分小心。
2.可作为干燥剂的有:浓硫酸、氢氧化钠。
3.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Ca(OH)2+CO2===CaCO3↓+H2O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3===Na2SO4+H2O
本节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趣味实验将问题印入学生的大脑,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多种材料将
化学知识层层深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感悟方法。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