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胃气的含义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4.39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概念和形成基础1. 中医学说的定义:中医学,全称为中国传统医学,是一种起源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成的医学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诊断疾病,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旨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和维持健康状态。
2. 中医学说的形成基础:(1)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和属性组成,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 五行学说:将宇宙间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用以解释和指导医学实践。
-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儒学:注重伦理道德,强调人文关怀,对中医伦理观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自然科学基础:- 天文学:观察天象,了解季节变化,对中医时间医学有指导作用。
- 地理学:研究地域差异,对中医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有影响。
- 气象学: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医病因学和预防医学有重要作用。
- 生物学:对动植物的研究,为中药学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3)社会实践:- 长期的医疗实践:古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 古代文献的总结: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医学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健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 人体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生理和病理系统。
2. 辨证论治:- 辨证:通过四诊合参,收集病象,分析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机。
-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包括治则和治法。
3. 防治结合:- 未病先防:通过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脏六腑的生理一、五脏的生理(一)心: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包裹,卫护于外,它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的功能。
2、心主神明。
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中医认为这些机能都有心来主管;古人把心看作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主汗液。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
故有“汗血同源”、“汗为心液”之说。
4、心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血上通于舌,故心有病变,容易在舌体上反映出来。
(二)肝:肝位于肋部1、肝藏血,是指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量的分布起调节作用。
2、主疏泄。
疏泄,即舒展、通畅、条达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舒展、生发、条达柔和的生理功能;肝气的疏泄,直接关系到人体气的机枢的升降与调畅。
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情志方面:人的神志活动除心所主之外,与肝关系密切;(2)消化吸疏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3、主筋,其华在爪。
4、开窍于目。
(三)脾:脾位于中焦,1、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谷精微是指:消化饮食和吸疏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运化水湿主要是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2、主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
3、主肌肉、四肢。
脾脏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肌肉,以起营养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与否,关系到肌肉的壮实或衰萎。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气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无味。
脾的功能好坏,也可从口唇反映出来;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气不健,则口唇淡白或萎黄无光泽。
(四)肺: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
1、主气、司呼吸:肺所主的气包括:元气和充斥于全身的气。
肺有司呼吸的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的清气,吐出体内浊气,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第七章脾胃学说第一节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及其源流脾胃学说是中医学中起源较早、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
它奠基于《内经》、《难经》,两千余年来通过历代各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验证并不断总结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系统理论并能正确指导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学说。
该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李杲的代表作《脾胃论》等的问世为标志。
一.脾胃学说之理论基础(一)脾胃的解剖形态《内经》缺乏脾胃解剖形态的记载,在《难经》中有部分描述。
《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胃重二斤二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1]。
(二)脾胃的生理《内经》、《难经》中有关脾胃生理方面的论述,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1.脾胃化生气血及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五脏、四肢、百骸之功能首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脾胃……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难经·三十难》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指出脾胃的主要功能一是腐熟水谷,二是运化水谷;将水谷精微分别输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充养周身。
其次,《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其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其,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中医气的生理观)简议由王爱仁制作,北京中医林整理。
中医气的生理观是中医气论医理、病理的基础,为了认识这一问题,认识它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我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来思考,其一是,气的生理观的基本内容;其二,气的生理观的科学性一、气的生理观的基本内容气的聚散,化生宇宙万物,人也是由气而生成的。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不过,能产生出人的气,就不是一般普通的气,而是气中之精华,即由精气变化而生。
“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灵枢·天年》)。
是父母两者的精气相合而成。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篇》)这与现代生理学,男女交媾,精子与卵子结合而孕育新的生命是相同的道理。
人的生成,讲的是先天之气,即禀受于父母之肾气,此气在人出生后仍留在肾脏之中,这就是《内经》所言的“肾藏精”的道理。
人体除有先天之气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后天之气,即中医理论中所言的水谷精气,即脾胃机能造化之气。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这就说明,水谷精气是后天生命赖以存活的根本。
其实后天之气,除水谷精气外,还有一项须臾不可缺少的呼吸之气。
肺的呼吸功能是中西医所共识的。
中医还认为,肺主之气不仅是来自于呼吸之气,而且还要主全身之气,所以就有“诸气者,皆属于肺”的说法(《素问·五脏生成论》)。
在现代中医理论中,又有肺主一身之气的说法。
这个所谓的一身之气,它包括有三个方面,一是先天的元气,即禀受之于父母的肾精肾气;二是后天来自于脾胃的水谷精微物质所化生之气;三是主要由肺呼入的自然清气。
这三种气都得要肺来加以调节权衡治理,肺就有这样大的本事,正因为如此,所以肺在中医的生理系统功能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它仅次于君主地位的心,是帝王的宰相,是“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一样,是生命生成和发展的根本,须臾不可离,所以明代大医理论家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治疗中的使用作者:蔡杭里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7年第16期【摘要】目的研究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通过病案举例方法,选择1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患者禁食10 d,再次予以饮食后出现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及水谷不进现象,患者难以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为患者进行大承气汤化裁,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3 d后,患者腹胀消失,大便通畅,胃气得保,能够顺利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结论中医胃气理论能够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在重症治疗中有良好的使用效果,为中西医结合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胃气理论;重症治疗;使用DOI:10.14163/ki.11-5547/r.2017.16.103中医胃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一直是我国医学家重视的对象,经过后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被广泛应用到疾病诊治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并且为众多医学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重症治疗中,胃气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及体会,选择1例重症患者,阐述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治疗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通过病案举例方法,选择1例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男, 40岁。
1. 2 方法1. 2. 1 胃气保护临床方法胃气保护有三种方法:①健脾养胃。
护胃和养胃是中医中常见的养生疗法,可以使用攻伐之剂中加入味甘品,以此护胃;也可以使用茱萸汤或者良附丸进行温脾调养。
传统通胃、滋阴养胃及清胃方法也能够实现健脾养胃的目的。
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药物,病理也各不相同,虽然这些方法治疗效果缓慢,但是安全稳定;②食疗护胃。
食疗能够缓解患者胃部不适,扶风祛邪,饮食结构主要包括十枣汤、白虎汤中粳米、三物白散等;③急下存津。
此方法适用于热性病,患者津液日夜损耗严重,需要泻药通便,泄去实热,之后进行保存津液疗法。
人体中以通则为补,如果实热不通,可以使用大承气汤荡涤胃肠积热[1]。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7作者:孔令源,E -m a i l :2941810958@q q.c o m 李东垣 胃气升发 论浅析孔令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ʌ摘要ɔ 金元医家李东垣为补土派之先驱,对脾胃的生理功能㊁病理变化及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其提出的 胃气主升 胃气平而上行也 等观点被学者们归纳为 胃气升发 论㊂后世医家常认为 脾为后天之本 脾升胃降 胃主通降 ,并以此解释李东垣脾胃学说,然而有些结论非李东垣本意㊂该文借助‘黄帝内经“及李东垣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深入探讨李东垣所言之胃气㊁胃气升发的生理特性,胃气升发在脾胃功能中的意义,胃气下溜对脾胃病理变化的影响,以及风药在治疗脾胃之气下溜的应用㊂ʌ关键词ɔ 胃气升发;李东垣;‘脾胃论“;升清降浊;胃气下溜中图分类号:R 256.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708 中医认为,胃为六腑之一,主降, 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 ;脾主升,与胃相表里㊂脾胃一升一降,中焦枢转正常,则精气得以布散,糟粕得以传导㊂然而,李东垣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出 胃气平而上行也 胃者行清气而上 (生理特点)㊁ 胃虚不能上行 (病理变化)㊁ 升发胃气 (治法原则)㊁ 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 (组方用药法)等观点,似与现代中医理论阐释的李东垣脾胃学说有所出入㊂李东垣师承张元素,其脾胃理论多源于‘黄帝内经“,其论及胃之功能时并未否认胃主通降㊁传导糟粕的功能,但更重视胃气之升浮,常引‘素问㊃经脉别论“之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等胃气升发之论㊂故本文借助‘黄帝内经“及李东垣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深入探讨李东垣的 胃气升发 论㊂1 李东垣论胃气李东垣所论述的胃气不仅限于胃腑之气,凡由胃腑之气或水谷清气所化生的升生之气,皆可称为胃气㊂‘灵枢㊃海论“载: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㊂ 李东垣认为,胃主受纳,其胃腑之气腐熟水谷,得水谷清气并与之相合,升发向上,化生诸气,能滋养脏腑经络㊁四肢百骸㊂胃气不得升浮,则无以供养全身,即‘素问㊃经脉别论“所谓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㊂‘内外伤辨惑论“载: 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㊁荣气㊁卫气㊁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㊂ 元气由先天精气化生,依赖于后天精气充养,具有激发脏腑㊁护卫机体的功能,行于全身㊂李东垣认为,三焦通行元气, 乃下焦元气生发之根蒂 ㊂胃腑之气与水谷清气相合,并携上行,从胃中出,再经脾㊁肺布散至下焦生发之处,能滋养㊁化生元气,故‘脾胃论“云: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㊂ 荣气为水谷精气中富于营养作用的气化生,能 泌其津液 化而为血 ,充养脏腑㊁四肢㊂卫气为水谷精气之 悍气 ,行于四肢分肉㊁皮肤之间,维护周身,循环不休㊂元气㊁荣气㊁卫气皆源于胃中水谷清气,由胃气携谷气上行而能化生,故为 胃气之异名 ㊂‘脾胃论“云: 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㊂ 水谷入胃,经过消化后所生成的水谷清气与胃腑之气一并上行,先通过阳气运行之通道而滋养诸脏腑经络㊁形体官窍,即 阳气走空窍 ,故 升发诸阳上升之气 根于胃气㊂李东垣遵循‘素问㊃平人气象论“中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之论,认为清气㊁荣气㊁卫气㊁春升之气皆由水谷清气化生,而本于胃气㊂总之,李东垣认为, 人以胃气为本 ,取其化生本源之意㊂2 胃气升发论‘素问㊃六微旨大论“言: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㊂人体脏腑经络之气有升降出入之运动规律,其中胃气升和胃气降相辅相成,共同维持胃正常的生理功能,故胃气降以传导糟粕,胃气升以布散水谷精微,滋养周身㊂李东垣所谓 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实12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7指胃气升浮能转运水谷精微,亦可激活脾运化功能㊂据‘脾胃论㊃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 阳气在于地下,乃能生化万物 脾受胃禀,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 的记载可知,胃为阳土,主动而不息,脾为阴土,主静而不动㊂胃气升发向上,动而不息,上升至脾,可激发脾行运化功能,脾气协助胃气布散水谷清气以充养脏腑经络㊁四肢官窍㊂故李东垣的 胃气升发 论,实质上是对胃气 升浮向上 的生理特性和升发布散水谷清气㊁激活脾之运化的生理功能的概括,胃气升则能滋脏腑,充养九窍,化生营卫二气㊂3水谷运化,胃主脾从后世常以五脏为脏腑的核心,认为 脾为后天之本 ,而李东垣以胃为主宰,而 脾为死阴 主静不主动 ,居于胃之上,得胃气则 能熏蒸腐熟五谷 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脏 ,即脾不能独自完成运化,需得胃气升发,方能消化水谷,布散精微㊂李东垣认为,胃气升发不仅包括布散津液,也能转运水谷精微㊂水谷先进入胃脘,被消化为精微物质,胃气将其上输至脾,脾气布散水谷精微,又将其输送至肺㊂在此过程中,胃气是脾发挥转运㊁布散功能的源泉,脾受胃气升发方可化脾气以消化水谷㊁布散精微,正如‘脾胃论㊃脾胃胜衰论“言: 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荣养气血者也㊂ 脾需要依靠胃气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充养四肢,营养并化生气血,故胃气是水谷运化的原动力,脾禀受胃气才能行使运化㊁腐熟水谷的能力㊂由此可知,脾布散水谷精微,充养四肢㊁熏蒸腐熟水谷㊁荣养气血之功能,受胃气激发才能正常行使;胃气升发而后入脾,促使脾阳化脾气,使其运化水谷,故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由脾胃共同承担,尤以胃为主㊂4升清降浊,以胃为核心李东垣认为,胃不仅能 传化物而不藏 ,消化水谷,通降浊气,也包含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将水谷精微和清气转运至全身,即 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 ㊂‘内外伤辨惑论“曰: 脾胃气虚,不能升浮㊂ 李东垣常将脾与胃合称,认为脾胃共主升浮,脾能协助胃消化饮食物和转运水谷精微,其气宜升;在运化水谷㊁传导糟粕的过程中,胃居于核心地位,脾㊁肺协助胃完成升清降浊的生理活动[1-2]㊂‘脾胃论“载: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㊂ 李东垣认为,胃能受纳水谷,饮食进入胃中被化为精微清气和糟粕浊气,胃气升浮,携精气上行至脾,激活脾运化之功能,脾胃之气再将精气运至肺中,肺气宣发, 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肺气肃降,输送津液于脏腑,润肠道,助胃通降浊气,传导糟粕㊂总之,升举水谷精气和传导糟粕浊气,离不开胃气的升发,胃气升则能激发脾气,荣养肺气,促进肺气宣降和布散精微上输于诸窍,外至于皮毛,下运津液于膀胱,润泽肠道,助胃气传导糟粕浊气于肠道,并促进肠道浊气排出㊂5脾胃气伤,胃气下溜,百病由生李东垣认为,脾胃气盛则食欲旺盛㊁形体健壮,即 脾胃俱旺,能食而肥 ;脾胃气虚则食欲不振㊁形体消瘦,即 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㊂脾胃中任一者受病,则二者俱病,正如‘脾胃论“言: 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㊂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㊂ 李东垣认为,胃气的有无对人体的生命起决定作用,胃气的强弱决定人体功能能否正常行使㊂胃气存,则能供养化生诸气,滋养五脏六腑,充养形体官窍;胃气弱,不能升发,则内伤百病始生;胃气败绝,则诸气无以复生,致脏腑衰败,经络断绝,即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黄帝内经“)㊂‘脾胃论“云: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㊂ 又言: 胃气既病则下溜㊂ 内伤发病关键在于胃气虚弱,而元气由胃气㊁脾气与水谷清气滋养,胃气虚而不能升浮,反而下溜,无以激发脾气,水谷精微亦不能布散至下焦元气化生处,元气不得充养,人体正气不足,抗邪能力降低,故 百病始生 [3]㊂中医认为,脾虚气陷证是因脾气虚弱,无力升发清气,故而出现纳呆食少㊁泄泻㊁肢体倦怠诸症的,但按李东垣本意,此类症状出现皆因胃气下溜所致㊂胃气本喜升浮,能升举精气,又主通降,传导糟粕㊂若胃气不升,其气下溜则入肠道,水谷精微与糟粕一并被排出,故患者有肛门重坠之感,泄泻难禁㊂胃气下溜入肠与‘黄帝内经“中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之论相合㊂胃气下溜,亦不能滋养肺气,肺气失于肃降,不能将津液贮藏于膀胱中,故小便浑浊如米泔,不能将津液输送至五脏,五脏升举不能,亦生病证,即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 ㊂脾胃气虚, 荣气下流,而乘肾肝 ,可见痿厥;胃气升发不利, 心肺无有禀受 ,皮肤失去荣气㊁卫气的保22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7护, 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 ,机体易受风寒之邪侵袭㊂脾胃气虚,胃气下溜,非独见虚证㊂元气失养,荣卫失充,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以抵抗外界邪气,可因虚致实,或虚实共现㊂李东垣继承‘黄帝内经“中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之论,将人体分为上㊁中㊁下三焦,分别对应心肺㊁脾胃㊁肝肾,并认为天之邪气分风㊁寒㊁暑㊁燥㊁火,自上焦及皮肤侵袭人体,而地之湿气则 从足始 ,自下焦侵害,饮食寒热不匀,则中焦脾胃之气受损㊂中焦脾胃之气充足,胃气得以升浮,则三焦俱安,天地之邪不能侵犯人体㊂若饮食不节,过寒过热,损伤脾胃之气,胃气虚而不能升浮,元气受病,在内不能制约冲脉之阴火,阴火逆伤而犯心肺,对外不能护卫肌表,天地之邪气易分从上焦㊁下焦侵袭[4]㊂李东垣认为, 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滋养心肺 ,加之 冲脉之火逆而上 ,故心肺皆虚而受病㊂心主荣血,神居血脉,肺主卫气,卫气又为 元气七神 之别名,护卫周身,若心肺虚,荣卫失守,则神无所依,肺气绝则皮毛先绝,皮肤间无阳以滋养,又内伤饮食者,易恶风寒,属元气不足之证,非独 外伤风寒表实之证 ,此时若 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 ㊂李东垣认为, 风从上受之 风邪感则筋骨疼痛 ,风邪自上焦侵入人体,走窜不定,行至下焦而损肝肾,因肝主筋㊁肾主骨,肝肾亏损,筋骨亦伤;其还指出, 湿从下受之 ,湿邪重浊黏滞,自下焦而向上侵犯,其与风邪相合,可致筋骨沉痛不得除,即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金匮要略“)㊂总之,中焦脾胃气虚,胃气下溜,元气不充,可致三焦俱病,虚实之证尽见㊂6 风药升阳,升发胃气张元素首创风药理论,推崇‘黄帝内经“中的 气味厚薄 论,将辛温气轻㊁味薄发散的中药归为 风升生 类药,常用于治疗中风㊁风热等病证㊂李东垣在继承张元素理论的基础上,将风药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疗,认为 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 ,取风药升浮发散之性,以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即升发胃气以治疗脾胃气虚㊁胃气下溜㊂一者,风药味薄能通;二者,风者疏木,木能疏土,可枢转脾胃气机㊂李东垣认为,脾胃两者相互依存,同主升浮,共同运化水谷精微㊂若胃气不足, 脾气下溜 ,治用甘温之剂以补中益气,佐风药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即 引甘多辛少之药,使升发脾胃之气㊂李东垣所立补中益气汤,常被现代医家用以治疗脾虚气陷证,然按李东垣本意,其对应的病机在于 脾胃气虚,不能升浮 ㊂方以黄芪固表气,补中气;人参㊁炙甘草㊁白术补脾胃之气;升麻㊁柴胡味苦,性平,前者能引清气上升,后者引少阳之气,恢复胃气之升浮;陈皮理气健脾胃;当归 温中补诸不足 (‘本草述钩元“)㊂诸药合用,可补益脾胃,补元气㊁肺气,恢复脾胃之气升浮[5-6]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及诸风药有升举胃气之功,如口咽干者,加葛根 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脾胃不足之证,加升麻㊁柴胡 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㊂7 小结李东垣 胃气升发 论并未与 胃主通降 冲突㊂狭义的胃气为胃腑之气,广义的胃气包括胃腑之气㊁水谷精微之气及其所化生诸气,包括元气㊁荣气㊁卫气等皆可称为胃气㊂李东垣所言胃气升发,意在强调胃气升举并激活脾气,升举水谷精微之气,与现代医学中的 脾主升清 理论有所区别㊂李东垣认为,在生理功能上,脾胃主运输水谷精微,且以胃为主,脾协助胃布散精微清气,单就胃腑而言,胃气升发能升举精微清气,胃气通降能传导糟粕浊气,胃气升降功能并不矛盾;在病理变化上,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关键在于胃气下溜,元气无以充养,三焦不能抵御邪气,故易感邪而发病,生虚实错杂之证㊂在治疗方面,李东垣善用风药以升发胃气,常在甘温健脾益气之剂中佐以风药,用以升浮胃气,引诸药之气上升㊂参考文献[1]张继伟,吴宏赟.刍议胃气的升发特性[J ].环球中医药,2019,12(9):1413-1415.[2]许芸,王芙蓉.李东垣 阳升阴降 与朱丹溪 阴升阳降 之比较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2,31(6):10-13.[3]宋文鑫,张雪亮.李东垣 胃气喜升浮 论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3):340-342,401.[4]许勇镇,阮诗玮,丘余良.李东垣 胃气升发 论析疑[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7):898-900.[5]王晓梅,桑希生,丁宁,等.补中益气汤本旨求真[J ].中医杂志,2020,61(8):730-732,736.[6]孔令源,吴越,李昕泽,等.燕赵医家李东垣‘脾胃论“治疗发热无名方组方配伍及现代临床应用探析[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22,37(5):52-55.(收稿日期:2023-01-04)[编辑:周荣荣]32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7期。
“胃气”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
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处“胃气”是指脉象的特征。据统计,《内经》中,“胃
气”之名共出现23次,其内涵不尽相同,后世医家对“胃气”亦多有论述,而且强调“胃气”
在人体的重要性。“胃气”一词,在中医学内涵不一,易于混淆。辨清其内涵,对于正确理解
中医学基本理论、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皆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前人所论,在中医学中“胃气”
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胃气是指胃的功能。如同肝气、心气、脾气是指肝、心、脾的功能一样,胃气即指胃
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中的“胃气”即指此义。胃的
收纳、腐熟功能是胃气的表现。胃气强,则胃的收纳腐熟作用强;胃气弱,则胃的收纳腐熟
功能弱。故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食而不饥。”
2.胃气指胃的气机。《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
呕苦,故曰呕泄。”“胃气逆”即指胃的气机逆上。在生理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并将腐熟
后的食糜下传小肠,因此胃的气机以下降为顺,即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说:“纳食主
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致恶心呕吐、腹胀脘
闷等症,即所谓“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胃气是指脾胃的消化功能。胃气的内涵甚为广泛,有时将大肠小肠的功能归为胃气,
如《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伤寒论》亦云:“阳明病,谵语,有潮热,
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第215条)。饮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是在脾胃及
小肠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而胃气有时可概指胃的受纳腐熟、小肠的泌别清浊以及脾
的运化水谷的功能。《脾胃论》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其中“胃气”即指脾胃的消化功能而
言。胃气强,即指脾胃的运化功能强,气血生化有源;胃气弱,即脾胃的消化功能弱,气血
生化乏源。故《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自有生之后,无非后天之为用,而形色动定,
一无胃气之不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亦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
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也。”
正因为胃气在人体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有“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论》),“胃为
脏腑之本”(《类经》),以及“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4.胃气即水谷精气。《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
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此处“胃气”是指水谷精微。
又《灵枢。口问》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入肺。”此处胃气亦指水谷之气,故马莳注曰:
“人之谷气入于胃,胃得谷气而化之,遂成精微之气,以上注于肺,而行之五脏六腑。”胃气
强(即水谷精微充盛),则五脏得养,功能强盛;胃气弱,即水谷精微亏虚,则脏腑失养,功
能减弱。即所谓“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5.胃气是指脉象的特征,即脉象中从容和缓之象。《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脉弱以滑,
是有胃气”及《灵枢。终始》“谷气来也徐而和”中的脉象即是有胃气之脉,对此张志聪注曰:
“胃气者,中土柔和之气也。”张介宾亦云:“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雍容和缓之状者,
便是胃气之脉。”脉搏中胃气的强弱与存亡,对于测知正气的强弱,推断疾病的进退具有重要
的意义:脉来从容和缓、不快不慢为有胃气,表示正气强,病虽重而易治;若脉无和缓之象,
或脉见“但弦”、“但毛”、“但石”之象,皆说明胃气已失,真脏脉外现,提示病情较重,预
后不良,生命即告终结。即如《景岳全书》所说“无论浮、沉、迟、数,皆宜兼见缓滑,方
是脉中之胃气。若见但弦、但钩、但毛、但石或弦搏之极,而全无和气,或微渺之极,而全
无神气。总之,真脏之见,是谓五脉之胃败也。”故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景岳全书。
脾胃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6.胃气是指人体全身之气,包括元气、营气、卫气、谷气、清气等。李东垣在〈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古之至人„„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
谓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之别称也。”其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亦云:“胃
气者,谷气也,营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此处所说“胃气”,
其内涵已扩大至人体正气范畴,故此张介宾说:“胃气者,正气也。”
综上各家所述,“胃气”内涵不一,应用亦较混乱,但是,不难看出,其不同内涵之间存
在者一定的联系,且皆以胃的功能为基础。因此,我们认为,“胃气”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两
点:一是狭义胃气,即指胃的功能;二是广义胃气,即指脾胃运化而形成的水谷精气。水谷
精气的化生,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因而胃气的存亡、强弱,可推测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
而“保养胃气”即是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苦寒败胃及峻猛泻下之药食,以保护脾胃,固正防
邪,进而达到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故《景岳全书》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
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是可知土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
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而凡脾胃受
伤之处,所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