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顺耳”利于行
- 格式:pdf
- 大小:232.72 KB
- 文档页数:3
反驳良药苦口的诗句(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诗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反驳观点:良药并不一定苦口,忠言也不一定逆耳。
3.论证: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有时候良药并不苦口,忠言也可以顺耳。
4.总结:提倡大家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正文在我国古代的诗句中,有许多都是富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旨在强调有时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一些看似令人不悦的事物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认为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甚至有时候可能会误导人们。
因此,我在这里要反驳一下这句诗句。
首先,良药并不一定苦口。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药物在保持药效的同时,也兼顾了口感。
例如,现在的很多儿童药物,为了减少孩子的恐惧感,都会设计成糖果味或者果味,让孩子更愿意接受。
再比如,中药中的某些药材,如红枣、甘草等,其味道甘甜,不仅可以作为药材,也可以作为食材。
这些例子都表明,良药并不一定苦口。
其次,忠言也不一定逆耳。
如果我们把“忠言逆耳”理解为真诚的建议可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那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例如,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你的某个行为可能会引起误解,你应该感谢他的提醒,而不是觉得他多管闲事。
再比如,如果你的同事对你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你应该虚心接受,而不是觉得他在贬低你。
这样的心态转变,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也让我们更容易进步。
总的来说,我并不是要否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道理,而是希望大家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才能够不被淘汰。
表达忠言逆耳的句子
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真话难听,良药苦口。
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4.逆耳之言是良友,顺耳之言是损友。
5.批评的话虽然刺耳,但却是最有益的忠告。
6.最忠实的朋友莫过于一本好书,最逆耳的忠告莫过于一句真话。
7.听取逆耳之言,才能避免犯错。
8.忠言逆耳利于行,谗言顺耳毁前程。
9.刺耳的批评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10.批评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的不足。
11.逆耳的真话胜过动听的谎言。
12.忠言逆耳,只有智者才能听得进去。
13.真话虽然难听,但它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14.批评的声音虽然不悦耳,但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15.刺耳的真话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16.最逆耳的忠告往往是最有价值的。
17.接受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18.批评是一种爱,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完美。
19.刺耳的批评是一种珍贵的财富。
20.忠言逆耳,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接受。
让“良药爽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内容摘要:对于当今学生而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格言”实在有改造、升华的必要。
即面对犯错的学生,在规劝批评时,为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出自内心地抛弃自身不良行为,将原格言中的“苦”字变为“爽”字“甜”字,“逆”字变为“顺”字,以收“治病救人”之良效,岂不更好?本人就集中彰显优点,肯定进步,培养自尊心,实现“好孩子”的角色迁移;运用保护性批评,给学生留有余地,促使学生主动向善;创造成功的机会,促成良性循环——为“忠言”穿上尊重的外衣,让“良药”隐身于肯定、关爱、引导、帮助之后,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把教育工作更快更好地做到学生的心坎里。
关键词:尊重角色迁移主动向善良性循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是一句规劝世人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耳熟能详的格言。
然而,对于当今学生而言,这一“格言”实在有改造、升华的必要。
即面对犯错的学生,在规劝批评时,为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出自内心地抛弃自身不良行为,将原格言中的“苦”字变为“爽”字“甜”字,“逆”字变为“顺”字,以收“治病救人”之良效,岂不更好?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自主、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是“良药”,因其味苦,学生通常难以下咽;虽是“忠言”,因其逆耳,学生往往难于接受。
一味用“苦口”、“逆耳”的方式来规劝人、批评人、教化人,其效用必将大成问题。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良药”不一定非要“苦口”,“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
良药爽口(甜口)、忠言顺耳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体现。
随着“体验教育”、“自我教育”在各地迅速开展,“还学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在教育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许多老师纷纷从教育的前台走到了后台,保证了学生“体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主体。
与传统教育相比,新的教育模式对老师的“主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良药苦口,意味着良药虽然有苦味,但是对病人有益;忠言逆耳,意味着忠实的建议虽然可能不被欢迎,但是对行动有益。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有时候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是它们都有助于治疗病症和行动。
这句贤文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1、良药苦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为良药多数苦味的,但却于治病;而教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3、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强调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这二者说出的从治病到治身,从治身到治国的道理是非常正确的,并且通过前后语言上的对比和哲理上的互补把主题表达得一清二楚。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语见《孔子家语》。
这句贤文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初中议论文: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古话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朋友的一些指正和批评,我们不能感到愤怒和抵触,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接受并反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的观点。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弥补不足。
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这时,朋友的忠告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给予我们中肯的建议。
如果我们能够虚心接纳,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正。
有一次,我的朋友告诉我,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经常不注意听众的感受,显得不够细心和体贴。
我是一个很容易冲动的人,听到这个建议时,一开始我觉得很不舒服,但在我冷静下来之后,我意识到这确实是我的一个问题。
从此,我就努力改变自己,注意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通过这次的改正,我发现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顺利了。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以使我们见贤思齐。
朋友的忠告常常来自于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他们希望我们变得更好,所以才会给出建议。
当我们听到朋友的忠告时,不应该抱怨或抵触,而应该感激他们的关心。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人物几乎都拥有着一群忠实而真诚的朋友。
这些朋友会给他们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支持,让他们能够不断进步和成长。
正是因为这种宝贵的友情,这些人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接受朋友的忠告时,可以通过他们的力量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走向成功。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以使我们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当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时,我们就会变得自负和盲目。
与此相反,当我们能够虚心地接受他人的忠告时,我们就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可以不断的完善自己,增长知识和技能。
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并及时进行改正。
这样,我们就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
忠言逆耳利于行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与人为善,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摘要】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其实在班主任工作中,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学生犯错了,班主任在批评时要讲艺术,使学生易于接受。
本文通过三个具体生动的教育案例,论述了班主任在学生犯错时采取的批评艺术。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更多资料http://www.mm8.pub/【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学生犯错批评艺术案例【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59-02小学生天真活泼,天性好动,自制力差,所以免不了要犯错误。
教育不可能没有批评和惩罚。
批评不但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教师应让批评变得美而富有教育魅力,换言之就是“忠言顺耳利于行”。
下面请看三则案例。
一、以“请教”取代批评一天活动课,天阴沉沉的,下着大雨,因为教室的灯管坏了,所以我让学生到阅览室看书。
我也跟着学生静静地阅读。
突然,“啪”的一声,整个阅览室的安静被打破了。
我循声望去,只见林建(化名)和魏朝(化名)两名学生你推我,我推你,两人都面红耳赤。
我走近一看,林建的书也掉在了地上。
林建投诉道:“老师,魏朝抢我的书。
”魏朝马上回应:“他打我。
”“他先抢我书。
”“他先打我的。
”“我是轻打。
”“他骗人。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都不甘示弱,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个角落,好像正等待着观看一场“好戏”。
我捡起书本,对他俩说:“老师刚才遇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老师吗?”他俩一时不知所措,疑惑地看着我说:“可以。
”“那就到老师讲台来吧。
”接着,我把刚才看书时遇到的两个字“蹇”“戥”指给他们看,问:“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两人都摇摇头。
“老师也不十分确定它们的读音,意思也记得模糊不清了,你们能帮老师查一查吗?”“老师,就这么简单呀,我保证很快帮你找到。
忠言逆耳利于行作文【5篇】忠言逆耳利于行作文篇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人生便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历史上每一位功成名就的人,其身后都有一群贤士为其出谋划策。
每当我们听到令我们不舒服的话时,不要生气,因为只有忠言才逆耳,只有忠言才能增进一个人的能力。
秦朝末年,项羽刘邦二人起兵抗秦,弹指之间,咸阳沦陷,项羽手握四十万重兵,身边更有范增为其出谋划策;而刘邦仅有十万人,实力两相对比之下相差悬殊,可在鸿门宴中项羽却自持实力强大,未听从范增之意诛杀刘邦,从此楚汉争霸四年,项王兵败垓下,项羽也未听他人之见渡过乌江,也便只好留下一段“不肯过江东”的传奇。
可是他若听了范增的话杀了刘邦,也许国号便为楚;如果他回到了江东,那历史上也会少几分定数。
项羽一生戎马,却只因未听忠言而淹没在历史的风沙中,让人好不叹息。
有人说,刘备一生中最大的成功便是将诸葛亮纳入麾下,他最大的优点便是善言纳谏。
刘备本一介匹夫,机缘巧合下与关、张二人结为兄弟,前后多少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可是刘备很谦虚,听从徐庶之言三顾茅庐,从此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就了一番大业。
从计取荆州一路西进,拿下了成都和汉中,这其中诸葛亮功不可没,刘备也看到了复兴汉室的希望。
从跟随何进平反黄巾,到魏蜀吴的三国鼎立,刘备在发挥自身才智的同时,也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因此,他能在有生之年建立与魏吴两国分庭抗礼的蜀国,而也是因为当年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前后几十年誓死追随刘备。
刘备虽终心愿未了,但他却因善言纳谏在其麾下聚集了一群誓死追随的人。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能进忠言,固而能在历史上留下“贞观之治”的记载,他自己也同样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的警句。
再比如中国一代伟大领袖毛泽东,他的成功背后少不了周恩来、朱德、_忠言逆耳利于行作文篇2在小时候,父母总给我们下了无数的规矩提了无数的要求。
我们作为孩子在本该童真和快乐的年纪里当然是万般抵制的,但当我们一点一点长大并自己处理更多的人和事时不由得会想到,曾经那些逆耳甚至厌恶的话,好像是在帮助我们前进。
初中议论文: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来提供一些建议或指导。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能够接受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当这些建议并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或观念时。
逆耳的忠告有时候却是最有益的。
忠言逆耳利于行,就是告诉我们,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忠告,但是只有接受了这些建议,才能够真正受益,才能够进行人生的成长和进步。
忠言逆耳利于行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有盲点。
即使是最聪明和最有才能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当别人给出一些建议的时候,我们可能并不一定能够理解或接受。
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听取并思考这些建议,也许会发现自己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会增加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从而避免走弯路。
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积极接受别人的建议,将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生活中,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会常常左右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在某些时候,一些不好的情绪可能会让我们拒绝听取别人的建议,而有时候,正是那些与自己情感相反的忠言,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有的时候,我们因为太过情绪化,而对某个问题产生盲目的态度,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这时,如果我们能够沉着冷静地去思考,或者听取一些逆耳的忠告,也许会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初中生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接受逆耳忠言,从而避免在情绪的支配下做出错误的决策。
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而有些时候,我们并不一定有能力或智慧去应对这些挑战。
这时,别人的忠告或许会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支撑。
例如学习上的问题、人际关系上的矛盾、情感上的困扰等等,在这个时候,听取别人的忠告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和帮助。
并且,别人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与自己有所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而我们也会因此受益匪浅。
初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学会正视问题、接受关于自己成长问题的忠告,从而更加明智地应对困难和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忠言有用一句话顺耳好话一箩筐“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源自古代谚语“忠言逆耳利于病,毒药苦口利于行”。
所谓“毒药”,是指真正能治病的剧烈的药。
后来孔X改为“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把“毒药”改为“药酒”。
再后来人们又把“药酒”改成了“良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我想,这是因为人们心理上更能接受良药。
从改这句箴言似的谚语就可反应出人在语言上的心理需求,即柔比刚好,明明知道你是想以柔克刚,也愿意。
人心就像黄土,绵绵细雨可以渗透,若是暴雨,尽管也能触到深处,可后果却是让黄土变成愤怒的泥石流,宁愿与尔同归于尽。
古代无论是法家还是儒家,都偏重于理性,而轻慢于人性。
所以难免在教义上出现偏激。
比如司XX的“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就是说,虚言误人,直言利人,忠言救人,甜言害人。
古人把甜言一概当作坏言。
“忠言逆耳”固然好,但有人能接受,也有人不能接受。
当年刘X进入咸阳秦宫,贪图享乐,樊X进谏,劝他出宫,他不听。
这是因为,虽是忠言,却话不耐听。
还是张X一番好言相劝,细说了退出秦宫的道理,刘X才还军霸上。
“忠言逆耳”固然好,但顺耳的忠言更好。
逆耳的忠言有时太直,像匕首一样直刺人心;逆耳的忠言有时太恶,让人怀疑忠言者的好意。
既然是忠言,为何不柔一些、缓一些、优雅一些、中听一些?古人不是也有这方面的教诲吗?荀X在《荣辱篇》里说过:“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所谓暖布帛之善言,就是指柔和的温暖人心的忠言。
所谓伤人如矛戟之言,或许也是忠言,但它所起到的作用正好相反。
荀况还有一些处世哲学也是值得借鉴的:“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就是说,不观察对方的脸色就谈论,叫做瞎眼。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楫。
”就是说,君子衡量自己像用木工用墨线来取直线一样,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就象船工用船桨接引人登船一样耐心引导。
忠言相劝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提醒对方改正错误观念或做法,避免失误或损害,获得最佳效果吗?既然出发点是好的,就要力求实现。
孔子举例“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是为了说明什么?文化传统《孔子家语》微学习059孔子举例“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是为了说明什么?【小编导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贤文出自《孔子家语》。
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孔子引用客观的事实旨在教导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然孔子立言有其语境,我们不仅要关注语录本身,更应关注语录提出的情境和他引用这句话想说明的问题,这就是读《孔子家语》的好处了,干巴巴的语录在这里有它存在的土壤和环境。
孔子从这一浅显易懂的事实引出,直言劝谏在君臣、父子、兄弟、友朋之间的重要性,指出他们之间应互补而和,大则家国安顺,小则交友长久。
【家语原文】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汤武以谔谔(è)而昌,桀纣以唯唯(wěi)而亡。
君无争(zhèng,同“诤”)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
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
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白话通解】孔子说:“良药吃起来苦但对疾病有利,忠言听起来不顺耳却对行事有好处。
商汤、周武王因为能听取直言进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和商纣王因为喜欢听唯唯诺诺的恭顺之词而国破身亡。
因此,如果国君没有敢于直言劝谏的臣子,父亲没有直言劝谏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劝谏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劝谏的朋友,那么,不犯错误的人还从来没有过呢。
所以说:君主有了过失,臣下可以补救;父亲有了过失,儿子可以补救;兄长有了过失,弟弟可以补救;自己有了过失,朋友可以补救。
如此,则国家没有危亡的兆头,家庭没有犯上作乱的恶行,父子兄弟之间不会失和,朋友之间的交往也不会断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