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试卷】(浙江专版)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 文言文(2 师说)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39.22 KB
- 文档页数:8
专题2:文言文(5六国论)李仕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与秦相较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餍满足(2)倘如果2.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又一次。
(5)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6)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答案(1)祖辈与父辈。
专题2:文言文(8鸿门宴)李仕才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良乃入,具.告沛公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要.项伯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令将军与臣有郤.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因击沛公于坐.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拔剑切而啗.之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拒拒守纳接纳(2)俱全部(3)俱全部(4)邀邀请(5)背背叛(6)早早早地(7)隙嫌隙(8)座座位(9)啖吃2.古今异义(1)范增说.项羽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山东省。
专题2:文言文(3始得西山宴游记)李仕才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同“________”,____________(2)梦亦同趣.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戮刑辱(2)趋往,赴2.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3)游于是..乎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答案 (1)随意,任意。
(2)这样以后。
(3)从此。
3.一词多义(1)望⎩⎪⎨⎪⎧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先达德隆望.尊:(2)穷⎩⎪⎨⎪⎧入深林,穷.回溪: 而不知其所穷.: 日暮途穷.: 穷.则独善其身: 宜将剩勇追穷.寇:(3)是⎩⎪⎨⎪⎧居是.州,恒惴栗: 觉今是.而昨非: 惟命是.从: 不知木兰是.女郎:(4)而⎩⎪⎨⎪⎧卧而.梦: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5)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始指异之.: 不知日之.入:答案 (1)向远处看/声望,名望 (2)走到尽头/尽头/阻塞不通/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走投无路的 (3)这,这个/正确,对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表判断,与今“是”同 (4)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5)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西山/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词类活用(1)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箕.踞而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望西山,始指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做梦(2)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3)名词作状语,像簸箕那样(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坐法华西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岁,元和四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定语后置句(2)省略句(3)判断句6.翻译句子(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语用、古诗文加餐练21.下列各句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国必需更加留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一切劳动、学问、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bènɡ)发,让进展成果更多更公正慧及全体人民。
B.书中的世界精彩纷呈,你可随沈从文走进边城去感受湘西那淳朴的风气,还可与鲁迅并肩作战,去唤醒那一个个急待糊涂的灵魂……枕着书香,心灵就可抛弃烦嚣.(xiāo),受到鼓舞震撼。
C.他决绝地掉转头,俯瞰.(kān)前方,余晖中影影绰绰现出了绿洲的轮廓,在如此苍凉寥阔的风景中上路,他心中涌起一股唯我独尊的气概。
D.滚滚红尘,名缰利锁缠绕。
老师,尤其是身负重担的班主任的生活更为困难,在工作之余,老师要准时调适身心,将自我本性回归到清静无染之中,不行被世俗桎梏.(ɡù)。
解析:选D A项,“慧及”应为“惠及”;B项,“急待”应为“亟待”;C项,“瞰”应读“kàn”,“寥阔”应为“寥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奇特的炸裂。
我从来不放鞭炮和礼花,由于在一串爆响之后,只剩一地碎纸屑和垃圾,无丝毫诗意可言。
我经常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缄默..的大豆和绿豆,听它们被阳光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幸福的炸裂!奇特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
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恭维..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当他的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间全部收购,种植..起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荒芜永恒——这时,我才明白。
父亲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始终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缄默B.恭维C.广袤D.种植解析:选B 恭维:出于讨好对方的目的而去赞扬颂扬。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02句式表达效果(含答案)语言文字应用专题02:句式表达效果(解析版)考点解析:高考语言表达题,是高考语文试题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历来是广阔备考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高考命题一直坚持着“迈小步,不停步,稳步前进"的命题思路。
纵观2023年的各套试题,可以看出高考语言表达题的如下命题趋势:1、题型稳中有变,知识涵盖面广。
2、考察侧重思维,内容与时俱进。
3、涉及语言应用及操作,赏评才能考察日益加强。
“赏评题”首次在2023年湖南卷亮相后,2023年现身湖南、安徽等地高考卷,2023年全部试卷中涉及赏评性质的试题多达17题,充分说明了该题型的强大生命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题型是湖南卷中的“文章赏析”,2023年高考安徽卷(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以下材料。
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奉献的某一点进展评价)、湖北卷第21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
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做简要概括。
要求对形象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
每句不超过25字)的人物评价。
必备知识:高考卷中虽然只有考到「对偶」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但我们做模拟题发现也有其他修辞手法的出现。
通过我收集的模拟题发现,只有考到这以下6种修辞手法,分别是:比喻,拟人,排比,对偶,比兴,设问。
下面我将给你总结答题要点/模板。
答题要点观察题干,可以发现其实有两个设问,1是构成,2是表达效果,所以必须分为两个方面作答(最好在答案前写清楚)「特殊」比兴:首先要了解比兴是什么:借助其他事物为开端,从而引出自己要表达,赞颂的内容。
其中“比”是比喻,“兴"是寄托,所以答构成时要分成“比”和“兴"两个方面作答。
表达效果里的套话也是十分重要的,不会概括的同学只要背诵起来无脑往里怼就行,下面也会给大家总结套话。
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二)(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本大题11小题,共26分(1~10题每题2分,11题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
四山绝了飞鸟。
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
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
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
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
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
马四蹄打战,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
问了同行者( )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1.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颠B.滇C.巅D.端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zhuóniè B.zháo nǜeC.zháo niè D.zhuónǜe答案:A3.下列填入文中“(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答案:C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自古以来,总是有人因为两三句话红了脸、动了手,________之争,最后伤害的往往是双方,甚至于更多的人。
②22日傍晚,江苏南京城再度迎来绚丽晚霞,放眼望去,透彻的天空呈现的五彩________,令人舒心。
③天津河西区居民朱秀芳坚定着勇往直前的信念,用28年的坚强,________患有脑瘫的儿子,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
A.意气斑斓养育B.义气斑驳抚育C.意气斑驳抚育D.义气斑斓养育解析:意气: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用在①处合适。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斑斓:灿烂多彩。
“五彩斑斓”搭配合适。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养育:抚养和教育。
抚育:照料、教育儿童,使健康地成长;照管动植物,使很好地生长。
③处说的是朱秀芳照顾患脑瘫的儿子,用“养育”更合适。
2022-2024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真题汇总训练(2022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
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参考答案及解析】C“魏歃盟于秦”意思是魏国将与秦国结盟,应断在“秦”之后;“所以”,用来…的办法,固定词组,表因果,不能断开。
高考命题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综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但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2)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一般要求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对实词的理解在文言翻译中也有考查。
一、掌握五类常考的文言实词(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以“引”为例:意义例句本义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引申义牵、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伸着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④/②⑥/③⑤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②/③⑤/④⑥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是“穷”的多种义项。
③⑤寻求到尽头/动词;②⑥穷尽/动词;①④处境困难/形容词。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3分)大树将军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1 专题2:文言文(2师说) 李仕才
1.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师焉,或不.焉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授 传授,教授 (2)否 表否定 (3)逗 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此就。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6)今之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7)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义:初级正规的教育学校。 答案 (1)求学的人。(2)用来……的。(3)两个词,从,跟从;而,并且。(4)不一定。(5)秦汉的散文。(6)一般人。(7)小的方面学习。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 则耻师.焉:
(2)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师道.也: 道.相似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4)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3
(6)之 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句读之.不知: 士大夫之.族: 古之.圣人: 师道之.不复: 吾从而师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7)于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答案 (1)名词,老师/名词,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动词,学习/动词,从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 (2)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3)名词,儒家之道/名词,道理/名词,道德,学问/名词,道理/名词,风尚 (4)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 (5)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指古之圣人/人称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6)代词,指代人/代词,这/宾语前置标志/代词,这/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他/代词,翻译为“这些” (7)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4.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未见其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则耻.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答案 (1)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名词用作动词,不及 (3)形容词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4)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5)形容词用作名词,明智的地方 (6)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形容词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势盛位高的人 (8)意动用法,以……为耻 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拘于时,学于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 (3)判断句 (4)被动句 6.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是很奇怪的啊! (4)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5)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明智的地方。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文中泛指文字的诵读。 (2)“士大夫...之族”——“士大夫”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士人”一般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 5
(3)“巫医..乐师”——古时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4)“好古文..”——文中“古文”指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魏晋以后的骈体文盛行于世,其文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反对骈体浮华,倡导古文。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一、语言基础及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shú) 苌.弘(chánɡ) 经传.(zhuàn) 针砭.时弊(biǎn) B.近谀.(yú) 句读.(dòu) 谄.媚(chǎn) 不拘.于时(jū) C.郯.子(dàn) 严谨.(jǐn) 或不.焉(fǒu) 惑.之不解(huò) D.老聃.(dān) 贻.之(yí) 师襄.(xiānɡ) 以资切磋.(chuō) 答案 B 解析 A项“砭”读biān。C项“郯”读tán。D项“磋”读cu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其贤.不及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 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
C. 传道.受业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 D. 传.道受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答案 B 解析 B项副词,更加。A项名词,才能;形容词,高明,贤能。C项名词,道理;名词,风尚。D项动词,传授;名词,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3.下列各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其.贤不及孔子 D.其.可怪也欤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副词,A、B、C三项均为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