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素_蛋白酶体通路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34.53 KB
- 文档页数: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00754)。
3通讯作者,E 2mail:jihuihao@yahoo .com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的研究进展赵天锁,任 贺,郝继辉3(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300060) 关键词:泛素—蛋白酶体通路;蛋白质降解;蛋白质酶体抑制剂;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266X (2009)3220113202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PP )是蛋白质的选择性降解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机制,研究发现该通路介导的细胞蛋白降解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缜密的调控过程,是细胞调控的重要机制,通过降解细胞各通路的抑制因子和(或)激活因子发挥着上调或下调作用。
1 U PP 的组成及其调控过程泛素是一个广泛分布在真核细胞中的小分子球状蛋白质,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其C 2末端Gly 与靶蛋白的Lys 侧链相连,而后其他泛素分子以Gly 连接到先前结合的泛素分子的Lys 侧链上而形成多泛素化链[1]。
蛋白酶体是一种具有多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酶复合体,蛋白酶体沉降系数为26S,故又称26S 蛋白酶体。
它可分为一个具有调节功能的调节颗粒19S 和一个具有蛋白酶体催化活性的核心颗粒20S 。
活性的调节因子主要有两种:19S 调节复合体和11S调节复合体。
调节复合体位于20S 的两端或一端,不同的调节复合体与20S 蛋白酶体结合后功能不同,20S 219S 主要参与降解泛素化蛋白[2]。
UPP 可识别、标记,进而降解那些已经被泛素化的蛋白质。
整个降解过程需要三个步骤:①底物识别:能进行泛素化的底物可带有特殊的降解信号;②泛素与底物的共价连接:这是一个多步骤过程,需要ATP 提供能量,可将多个泛素连接到底物上,常形成多聚泛素链;③降解靶蛋白,同时释放出游离的泛素,从而完成泛素循环[3]。
UPP 降解许多蛋白,这些蛋白包括明确的降解信号或称“降解决定子”。
“降解决定子”是通过泛素系统降解蛋白的基本因素,一旦多聚泛素化链接到蛋白上,蛋白必将运送到蛋白酶体,被展开然后降解,这些步骤依赖于“降解决定子”或蛋白水解底物的特性[4]。
网络出版时间:2021-5-2810:1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6.R.20210527.1457.006.html靶向E3泛素连接酶的药物研究进展商廿颍1,赵春阳2,彭 英1(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050;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22)收稿日期:2021-01-27,修回日期:2021-03-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2073835,81872855)作者简介:商廿颍(1999-),女,博士生,研究方向:神经药理学,Email:shangnianying@imm.ac.cn;赵春阳(1988-),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神经药理学,Tel:010-85243163,E mail:zhaocypumc@163.com;彭 英(1970-),女,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神经药理学,通讯作者,E mail:ypeng@imm.ac.cndoi:10.3969/j.issn.1001-1978.2021.06.0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1)06-0749-07中国图书分类号:R 05;R341 31;R574;R742 5;R745 7;R977 3;R977 6摘要: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真核细胞蛋白质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DNA的修复等生理活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E3泛素连接酶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底物识别的特异性。
E3泛素连接酶的失调会引起癌症、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
本文对靶向E3泛素连接酶的药物在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糖尿病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炎症性肠炎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目前能够开发成为药物的靶向E3泛素连接酶的小分子抑制剂或激动剂数量不多,我国在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很多天然产物都具有靶向E3泛素连接酶的活性,值得进一步开发应用。
蛋白质泛素化研究进展——探索蛋白修饰的秘密泛素是一种含76个氨基酸的多肽,存在于除细菌外的许多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具有标记待降解蛋白质的功能。
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在蛋白酶体中被降解。
由泛素控制的蛋白质降解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不仅能够清除错误的蛋白质,还对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细胞生长、免疫功能等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Irwin Rose就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被授予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正是因为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在生物体中如此重要,因而对它的开创性研究也就具有了特殊意义。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实验室中,科学家不断发现和研究与这一降解过程相关的细胞新功能。
现在,研究人员已发现泛素具有多种非蛋白水解功能,包括参与囊泡转运通路、调控组蛋白修饰以及参与病毒的出芽过程等。
鉴于蛋白质降解异常与许多疾病,例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病变以及免疫功能紊乱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基因的功能是通过蛋白质的表达实现的,因此,泛素在蛋白质降解中的作用机制如能被阐明将对解释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遗传信息的调控表达有重要意义。
《生命奥秘》本月专题将介绍泛素系统的来源、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以“泛素-蛋白酶”为靶位的抗癌疗法,希望能给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带来崭新的思路。
一、泛素样蛋白的来源及功能1. 泛素样蛋白及其相关蛋白结构域2. 泛素样蛋白连接后的结果3. 泛素样蛋白修饰途径的起源4. 前景展望二、泛素化途径与人体免疫系统调节1. 泛素修饰途径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2. 泛素蛋白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3. 泛素化修饰途径在获得性免疫机制中的作用4. 泛素修饰系统在自身免疫机制中的作用5. 研究展望三、针对泛素修饰系统的肿瘤治疗方案1. 泛素连接系统是致癌信号通路的重要治疗靶标2. 针对泛素连接酶的治疗方法3. E3连接酶与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4. 针对抗凋亡蛋白5. 去泛素化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6. 针对肿瘤细胞的蛋白酶体7. 非降解途径的泛素化修饰作用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8. 干扰泛素蛋白识别过程9. SUMO修饰过程与癌症的关系10. 未来还将面临的挑战四、扩展阅读一种新型抗癌药物——NEDD8活化酶抑制剂五、其它1. 内体ESCRT装置能分选泛素化修饰的膜蛋白2. 内质网的泛素化机制3. DNA修复过程中的泛素以及SUMO修饰机制下一期预告:生物信息学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癌症是一种由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提示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蛋白质降解途径,广泛参与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稳态与代谢平衡。
在这一途径中,泛素蛋白酶体通过将泛素蛋白连接在靶蛋白上,然后将其降解成短的多肽片段,从而实现对细胞内蛋白质的调控。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细胞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以及适应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发现和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通过对大肠杆菌中存在的一种叫做ubiH的蛋白进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这种蛋白可以被一个叫做特异的蛋白质分解酶降解,进而引发了对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兴趣和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细胞凋亡、免疫应答、细胞周期调控等。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主要机制包括泛素化、蛋白降解和泛素蛋白酶体的功能调控。
在细胞内,泛素是一种小分子蛋白,在其结构域上具有七个连环环。
泛素连接到靶蛋白上的过程被称为泛素化,这是通过泛素激活酶、泛素结合酶和泛素连接酶协同完成的。
一旦靶蛋白被泛素化,其会被送往泛素蛋白酶体中进行降解。
泛素蛋白酶体内含有多种蛋白酶,其中最重要的是蛋白酶体蛋白酶,其对泛素化的靶蛋白进行降解。
此外,泛素蛋白酶体的功能也受到一系列调控蛋白的影响,例如ubiquilin,它在泛素化过程的识别和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异常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会导致神经元的蛋白质积累和突触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神经退行性变化。
另外,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异常也常常被观察到,从而导致细胞内重要调控蛋白的累积,进而促进肿瘤的发展。
因此,对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提供重要的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研究中,有一些关键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部分泛素特异性蛋白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作者:杨静张丽璇张晨钰安康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4年第01期【摘要】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USPs)家族是去泛素化酶家族中成员最多的一种,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脏、肝脏、脑、胰腺等组织中,且在不同物种间有表达差异性。
目前的研究表明,虽然USPs特异性选择水解的泛素链的机制还不清楚,但USPs在机体生命过程中有极大作用,USPs在调控肿瘤发生及转移、免疫调节、炎症反应、能量代谢、病毒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部分USPs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期望能够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泛素特异性蛋白酶肿瘤治疗靶点[Abstract] The family of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 (USPs) is the most abundant member of the deubiquitinating enzyme family, different and is mainly present in skeletal muscle, heart,liver, brain, pancreas and other tissues, with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mong different species. Curr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USPs has a great role in organismal life processes, although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USPs specifically selects ubiquitin chains for hydrolysis is not clear. USPs have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s in the regulation of tumorigenesis and metastasis, immune regulation, inflammatory response, energy metabolism and viral infection.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reserch progress on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partial USPs in recent years, expecting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lated diseases.[Key words] 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 Tumors Therapeutic target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s)家族是最大的一类去泛素化酶,包含56个成员,该家族中的部分成员已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关系[1]。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及研究进展【摘要】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介导的蛋白降解是机体调节细胞内蛋白水平与功能的一个重要机制。
负责执行这个调控过程的组成成分包括泛素及其启动酶系统和蛋白酶体系统。
泛素启动酶系统负责活化泛素, 并将其结合到待降解的蛋白上, 形成靶蛋白多聚泛素链, 即泛素化。
蛋白酶体系统可以识别已泛素化的蛋白并将其降解。
此外, 细胞内还有另一类解离泛素链分子的去泛素化蛋白酶形成反向调节。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涉及许多细胞的生理过程, 其调节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泛素化去泛素化类泛素化一.泛素及其启动酶系统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是一个新近受到关注的调节蛋白质降解与功能的重要系统。
其主要作用于细胞内一些半衰期短的调节蛋白和一些结构异常、错构或受损伤的蛋白。
其过程是以共价键形式联结多个泛素( ubiquitin)分子, 形成靶蛋白多聚泛素链即泛素化后, 再输送到26S 蛋白酶体上被消化降解。
这一途径在很多细胞生命过程中起调节作用, 包括细胞周期循环、信号转导、核酸密码翻译、DNA 损伤修复、异常蛋白代谢、抗原递呈及细胞受体功能等, 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对该系统的调节及其意义的研究已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泛素是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球形热稳定蛋白,其结构在真核细胞中高度保守。
在不同生物体间组成泛素的氨基酸序列差别很小, 如酵母和人的泛素仅有3个氨基酸序列的差别。
泛素能以自由的形式存在, 也能和其他蛋白形成复合物。
泛素是通过一系列泛素启动酶的作用而与靶蛋白连接的。
泛素启动酶包括E1 泛素激活酶、E2 泛素结合酶、E3 泛素连接酶。
首先, 在ATP参与下, 游离的泛素被E1激活, 即E1的半胱氨酸残基与泛素的C末端甘氨酸残基形成高能硫酯键。
然后,活化的泛素被转移到E2的活性半胱氨酸残基上, 形成高能硫酯键。
接着, E2再将泛素传递给相应的E3。
蛋白分子拆解机制的研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分子。
它们不仅构成生物体内的各种组织和器官,还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代谢和调控功能。
然而,任何生物体内的蛋白质都有其寿命,它们必须被及时分解以释放出构成它们的小分子,同时避免产生无用或有害的堆积产物。
在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个是通过泛素依赖性通路,即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另一个是通过泛素非依赖性通路,即自噬途径。
这两个途径各有特点,但都是带有高度选择性的,并且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发挥作用。
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蛋白质首先在其分子表面依附泛素,引导泛素连接酶的作用,使得泛素链加入到蛋白质泛素化的位置上。
随后,蛋白质与酶体膜融合,使得泛素化的蛋白质进入酶体内部,被酶体核心酶水解为小分子,再通过转运水解产物回到细胞代谢循环中。
而在自噬途径中,蛋白质则通过自噬体路径被降解。
其过程中,蛋白质通过ATG基因介导的膜源性体系形成自噬体,进入到溶酶体,在其中被水解酶分解为小分子。
此外,不同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自噬途径常常在细胞外环境恶劣和内源性损伤应激状态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还是自噬途径,都是高度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
其组成的蛋白质和荷体蛋白分子自身的结构和性质会影响到这些反应的速度、效率和特异性。
因此,对于蛋白质亚细胞分布以及结构和丰富性的了解对于揭示蛋白质分解的分子机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最近,许多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和自噬途径的分子机理研究。
他们通过构建蛋白质的自动泛素化反应体系和自噬体修饰体系模型,来揭示蛋白质分解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
例如,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研究人员以蛋白酶体折叠酶Usp14为例,揭示了其与去除蒂基酸修饰的泛素结构的结合机制,从而提供了与泛素链去除和分解相关的分子细节。
此外,研究人员也利用对解剖结构的了解,基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分子筛选技术,对新型的TAB-15分子进行了鉴定,其可作为泛素酶的细胞稳定性调节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00754)。
3通讯作者,E 2mail:jihuihao@yahoo .com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的研究进展赵天锁,任 贺,郝继辉3(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300060) 关键词:泛素—蛋白酶体通路;蛋白质降解;蛋白质酶体抑制剂;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266X (2009)3220113202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PP )是蛋白质的选择性降解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机制,研究发现该通路介导的细胞蛋白降解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缜密的调控过程,是细胞调控的重要机制,通过降解细胞各通路的抑制因子和(或)激活因子发挥着上调或下调作用。
1 U PP 的组成及其调控过程泛素是一个广泛分布在真核细胞中的小分子球状蛋白质,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其C 2末端Gly 与靶蛋白的Lys 侧链相连,而后其他泛素分子以Gly 连接到先前结合的泛素分子的Lys 侧链上而形成多泛素化链[1]。
蛋白酶体是一种具有多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酶复合体,蛋白酶体沉降系数为26S,故又称26S 蛋白酶体。
它可分为一个具有调节功能的调节颗粒19S 和一个具有蛋白酶体催化活性的核心颗粒20S 。
活性的调节因子主要有两种:19S 调节复合体和11S调节复合体。
调节复合体位于20S 的两端或一端,不同的调节复合体与20S 蛋白酶体结合后功能不同,20S 219S 主要参与降解泛素化蛋白[2]。
UPP 可识别、标记,进而降解那些已经被泛素化的蛋白质。
整个降解过程需要三个步骤:①底物识别:能进行泛素化的底物可带有特殊的降解信号;②泛素与底物的共价连接:这是一个多步骤过程,需要ATP 提供能量,可将多个泛素连接到底物上,常形成多聚泛素链;③降解靶蛋白,同时释放出游离的泛素,从而完成泛素循环[3]。
UPP 降解许多蛋白,这些蛋白包括明确的降解信号或称“降解决定子”。
“降解决定子”是通过泛素系统降解蛋白的基本因素,一旦多聚泛素化链接到蛋白上,蛋白必将运送到蛋白酶体,被展开然后降解,这些步骤依赖于“降解决定子”或蛋白水解底物的特性[4]。
泛素化是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之一,信号转导调节免疫反应和许多生物反应过程。
与磷酸化相似,泛素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维持平衡。
2 U PP 的生理及病理功能2.1 抗原提呈 抗原分子泛素化后被26S 蛋白酶体降解成多肽,然后由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Ⅰ类分子提呈至细胞表面。
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阻滞提呈至MHC Ⅰ类分子细胞表面多肽的产生。
MHC Ⅰ类分子对于细胞内抗原衍生的多肽非常重要。
2.2 调节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因子首先被泛素化,然后由26S 蛋白酶体降解,导致周期因子依赖的激酶失活,从而使细胞有丝分裂期中止。
细胞周期因子—周期因子依赖的激酶复合体可由它们特定的抑制因子使其失活。
这些抑制因子也是由UPP 途径降解。
2.3 NF 2κB 代谢 NF 2κB 是一多亚基组成的转录因子,抑制因子I κB 磷酸化后被26S 蛋白酶体降解导致NF 2κB 以活性方式存在。
I κB 的降解需泛素和26S 蛋白酶体。
2.4 肿瘤发生的调控 在肿瘤细胞中,p53失活一方面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另一方面与UPP 对其异常的降解有关。
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 V )引起的宫颈癌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这是由于16或18型HP V 编码的癌蛋白E6促进含有HECT 结构域的泛素蛋白连接酶E62AP 与p53结合,促进p53通过UPP 被降解[5]。
另一癌蛋白MD M2也具有促进p53快速降解的作用,但其在肿瘤的发生中不占主导地位[6]。
丝/苏氨酸激酶z w3或糖原合成酶3(GSK3)活化可促进β2catenin 经UPP 降解[7]。
若胞内β2catenin 大量沉积,然后其结合并活化T 细胞转录因子等,导致靶基因持续性激活,从而导致恶变。
2.5 遗传性疾病 囊性纤维化(CF )是一种常见的多系统紊乱的遗传性疾病。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FT R,一种氯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导致CFTR 不能正常到达细胞表面,而在内质网中沉积,并被UPP 降解[8]。
2.6 与DNA 损伤有关 DNA 破坏激活信号级联反应通过AT M 2ATR 蛋白激酶调节,双链断裂位置的调节蛋白和与染色质相连蛋白,这些蛋白的AT M 依赖的的磷酸化促进了核小体的泛素化过程,因此可以抽出这些损害部位修复复合物的招募信号[9]。
3 蛋白酶体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由于蛋白酶体活性状态对细胞执行不同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蛋白酶体将成为影响细胞功能的重要药物靶标,而其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抗肿瘤的先导药物[10]。
蛋白酶体的抑制剂可分为天然化合物和合成化合物两类。
3.1 天然化合物 ①3,42二氯异香豆素(DC I )是丝氨酸蛋白酶的不可逆抑制剂。
目前发现,DC I 也能抑制20S CP 几311 山东医药2009年第49卷第32期 种肽酶,如ChT L活性。
②乳胞素是链霉菌属的天然代谢物,是一种选择性的20S CP抑制剂,具有抑制细胞周期和诱导神经母细胞分化的功能。
③Aclacinomycin是一种Aklavi2 none化学结构,抑制蛋白酶体的ChT L活性,对组织蛋白酶B无抑制效应,能激活胰岛素,但对cal pain作用范围较小[13]。
④Epone mycin能以共价键方式结合到20S CP的β5、β5i和β1i亚单位,选择性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进而抑制ChT L活性。
⑤PR239是一种富含精氨酸/脯氨酸的多肽,能可逆性与蛋白酶体的α7亚单位结合[9]。
3.2 合成化合物 ①醛基肽类蛋白酶体抑制剂,其中包括MLN2519、MG2132、CEP21612、C VT2634等。
目前认为,MG2132作为蛋白酶体ChT L活性的可逆性抑制剂,同样也能抑制组织蛋白酶和cal pains作用[11]。
②硼酸肽(二肽硼酸衍生物)是重要的蛋白酶体抑制剂。
在体外细胞和动物体内实验均表明有较强的蛋白酶体抑制活性,还具有高度的酶选择性。
③其他,如R it onavir(H I V21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比较弱和低分子量抑制剂。
二肽硼酸盐(Bortez o m ib)因抑制作用可逆,选择性高,副作用少成为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
该药已于2003年5月和2004年4月分别在美国和欧洲获准上市,用于治疗两个疗程以上的耐药骨髓瘤患者[12]。
4 展望UPP在细胞内普遍存在,从细胞膜、细胞质到细胞核以及内质网腔等处的蛋白质都受到泛素化酶和蛋白酶体的监控,甚至mRNA的稳定性也可通过蛋白酶体的蛋白降解过程来调节。
异常的泛素/蛋白酶体生物学行为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泛素在这些途径中作用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机体相关的生理机制和疾病的认识,也将有助于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的发现。
UPP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精细的蛋白降解途径之一,对这个途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机体各种与之相关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认识。
由于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疾病中的关键蛋白的代谢与UPP有关,这导致了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即通过调节此途径对疾病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UPP途径是调节细胞内蛋白水平与功能的重要机制,涉及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和许多疾病及肿瘤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很多令人鼓舞的成果和进展,已有部分成果开始应用到临床疾病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上。
但另一方面,仍有大量的问题和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Ciechanover A,O rian A,Schwartz AL.Ubiquitin2mediated p r oteol2ysis:bi ol ogical regulati on via destructi on[J].B i oessays,2000,22(5):4422451.[2]Strickland E,Hakala K,Thomas PJ,et al.Recogniti on of m isf old2ing p r oteins by P A700,the regulat ory subcomp lex of the26S p r o2 teas ome[J].J B i ol Che m,2000,275(8):556525572.[3]王高鸿,黄久常.蛋白质的选择性降解[J].生命科学,1999,11(1):24226.[4]Ravid T,Hochstrasser M.D iversity of degradati on signals in theubiquitin2p r oteas ome syste m[J].Nat Rev Mol Cell B i ol,2008,9(9)6792690.[5]Ste wart D,Ghosh A,Matlashewski G.I nvolve ment of nuclear exportin human pap ill omavirus type18E62mediated ubiquitinati on and degradati on of p53[J].J V ir ol,2005,79(14):877328783.[6]TraidejM,Chen L,Yu D,et al.The r oles of E62AP and MDM2inp53regulati on in human pap ill omavirus2positive cervical cancer cells [J].Antisense Nucleic Acid D rug Dev,2000,10(1):17227. [7]Bonvini P,Hwang SG,El2Ga mil M,et al.Nuclear beta2catenin dis2plays GSK23beta2and APC2independent pr oteas o me sensitivity in mela2 no ma cells[J].Bi ochi m Bi ophys Acta,2000,1495(3):3082318.[8]Skach WR.Defects in p r ocessing and trafficking of the cystic fibr osistrans me 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 or[J].Kidney I nt,2000,57(3):8252831.[9]Ada m s J.The p r oteas ome:a suitable antineop lastic target[J].NatRev Cancer,2004,4(5):3492360.[10]Sakata N,D ixon JL.Ubiquitin2p r oteas ome2dependent degradati onof apoli pop r otein B100in vitr o[J].B i ochi m B i ophys Acta,1999,1437(1):71279.[11]Bennett EJ,Har per J W.DNA da mage:ubiquitin marks the s pot[J].Nat Struct Mol B i ol,2008,15(1):20222.[12]Kane RC,B r oss PF,Farrell AT,et al.Velcade:U.S.F DA ap2p r oval f or the treat m ent of multi p le myel oma p r ogressing on p ri or therapy[J].Oncol ogist,2003,8(6):5082513.(收稿日期:2009203217)・医学前沿・HB s Ag被清除后仍有可能发生肝癌 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一小部分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 s Ag)被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