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心态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作者:袁建勤田鸽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在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民众呈现出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社会心理预期明显增强,群际关系呈现交互与冲突等精神特质。
反映出社会情绪化波动,民众利益需求获得感不强,社会共享价值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心态。
为此提出了完善社会情绪的疏导机制、优化民生问题及培养民众的共享价值观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问题心态;分析思考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8)02-0063-0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社会转型就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置和来自社会各方面形态的变迁。
当下,在全面建成小康时期,我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民众社会心态的变化,尤其是问题心态的呈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民众个人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必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发展目标实现。
因此,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分析民众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有效措施,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精神特质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表现出普遍的心理特点和心境状态。
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趋向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
当前民众呈现出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如下:(一)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中国社会变化瞬息万变,这一世态给民众带来太多的未知。
然而,也正是这些未知因素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定势。
尤其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
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你是弱势群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
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有人说,心理危机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
调整这种心态,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变革中的“阵痛”、转型中的“落差”,以主动的自我调节,培育理性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追寻普遍弥散在各个阶层的“弱势心态”的心理根源。
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
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天花板”……对于这样的“非竞争型弱势化”,有学者这样比喻,好比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和“弱势”,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那些自认无法对其加以控制的事件,使得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被成倍放大。
“弱势心态”之下,有人破罐子破摔,由暴跳而至暴戾,导致伤害儿童等极端性事件;有人堤内损失堤外补,吃了三聚氰胺的亏就要在天价医疗上找补回来,“上不去”的痛苦就要在“贪起来”的疯狂中舒缓;有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凡中变得平庸,在失望中陷入绝望。
当前社会八种极端不良心态【浮躁】浮躁即轻浮急躁、心浮气躁、飘浮躁动。
这种浮躁心理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感情泡沫,以致娱乐化、“娱乐至死”成为时尚,到处充满廉价的笑声。
人们不愿意深入思考到底为什么发笑,值得不值得发笑。
放弃了价值判断、放弃了思考本身甚至放弃了基本的感情冲动,这种笑到底有多少价值颇值得怀疑。
一些电影、电视栏目,以媚俗为能事,追求感觉层次的沟通,热衷于搞那些“笑的绑架”节目,一些电视台让人觉得它不是政府的教育机构,而是被市场买断了的笑的批发部。
【喧嚣】声音大而杂乱称“喧”,说话大而无当称“嚣”。
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是浮躁心态的行为表现。
如果说浮躁心态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变得干瘪,缺乏思想内涵的话,那么喧嚣倾向则使之更加疯狂。
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说:“有两条法则并立同行而不可调和,一条是物的法则,一条是人的法则。
前一种法则建立舰队和城镇,但是它野蛮疯跑,并且对人极不友好。
”喧嚣倾向就是物的法则大行其道的倾向,是对人极不友好的野蛮之道。
【忽悠】忽悠在古文献中为形容词,用“忽忽悠悠”或“忽悠然”、“忽悠悠”来表现一种事物状态或人物心情。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忽悠”为方言,意指“晃动”。
在当前中国文化娱乐生活中,“忽悠”似乎变成了动词,指用云山雾罩、貌似有理的话把人侃晕、从而达到使人受骗上当目的的一种骗术。
可悲的是,忽悠心态已从娱乐舞台转向现实生活,毒化了社会风气和心理文化氛围。
【炒作】炒作原本是中医的一种制药方法,在今日的娱乐舞台上,它变成了“宣传”、“包装”和“推销”行为的总和。
炒作是“忽悠”的高级发展,虽然炒作中包含着忽悠,但是炒作比忽悠带有更强烈的行为意向性和行为导向性。
“炒作”和“忽悠”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忽悠”的对象是别人,而“炒作”的对象则是自己。
“炒作”源于寂寞,人的三种需要——包容、情感、控制得不到满足就寂寞,寂寞的人最容易炒作。
炒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社会的注意。
有人以自毁形象的方式炒作,就是为了抗议社会的忽略,即使引起社会否定性的注意也在所不辞。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S M 311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周小春(中共平阳县委党校,浙江 平阳 325400)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
“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匡正失范行为,缓解、化解不良心态,从根本上着力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生蔓延的现实土壤。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心态;失衡成因;疏导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311-5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
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心态呈单一性、稳定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利益格局正发生革命性调整,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也发生转型、重组,呈现复杂多元的形态。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仇富恨官、焦虑浮躁、群体性怨恨等不良的社会心态,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
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一个重大新课题。
一、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新特点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打破了利益分配的旧机制。
焦虑郁闷易怒,弱势心态诱发怨恨情绪“屌丝”一词折射出了当代青年人的一种或许被放大了的、普遍性的“自我弱势想象”,而这种“弱势”心态会诱发各种抱怨和怨恨。
近年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抱怨、怨恨和仇视。
失利者抱怨权益受到侵害,既得利益者抱怨权益得不到保障,无直接利益冲突或非直接利益冲突频发,“羡慕、嫉妒、恨”成为流行语,“仇富、仇官”成为群体情绪,“焦虑郁闷易怒”成为公众性格特质,“动辄开骂”成为大众习惯。
各个群体或阶层似乎都处于相互抱怨之中,怨恨成了一种弥散性的社会心态。
怨恨的形成有诸多原因,或源于个体的需要及其满足的有限性,或源于个体的过度欲望及其被遏止,或源于个体的自我中心主义,或源于客观环境的不公正等。
在社会学意义上,由于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身份、地位与其自身的“主观定位”不相符(这种“不相符”可能源于个体的自我中心主义,也可能源于社会环境的不公正),在这种社会性生存价值的比较中,个体会产生一种社会生存无力感,怨恨心态便在这种“社会生存无力感”中形成。
尼采说:“怨恨发自一些人,他们不能通过采取行动作出直接反应,而只能以一种想象中的报复得到补偿。
”当前,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贫富差距拉大、利益格局相对固化、个人上升空间被挤压、社会救助乏力等现象,导致各种社会排斥现象的发生,使许多人产生一种压抑、郁闷的情绪,产生不公平感、受伤害感、被剥夺感等心理,进而形成一种“怨”的情绪状态。
如果不能有效化解这种不公平感、受伤害感和被剥夺感等,积“怨”难平,人们的“怨”的情绪状态便会转向“恨”的心理状态,形成一种“怨恨”心态。
这种心态的长期积聚很可能会使一个人最终“残酷”地去报复他人和社会。
2013年6月7日发生的厦门公交车纵火案致47人死亡、34人受伤,纵火案嫌犯陈水总,被警方称为“因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而泄愤”的人。
国内多家媒体通过采访报道拼凑了陈水总的人生碎片,其关键词包括:贫困、孤僻、沉默、古怪、爱找碴、不被重视、人际关系紧张(他曾一天拨打9次110投诉邻居)等,以及被广泛提及的直接诱因:陈水总因外出打工,低保被取消,年龄被派出所弄错,过了60岁仍办不了社保医保,长达数月的上访无济于事。
弱势群体与弱势心理摘要: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日益提高,关于弱势群体的界定仍是莫衷一是,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存在隶属关系;信息不对称;经济力量的差距;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不良的制度影响;其他因素。
做好弱势群体的工作应坚持关心、支持、自助、增权的原则,并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镇扶贫的监测体系。
弱势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日益减少,但是弱势心态却在蔓延,其本质说来就是一种心态的失衡,有着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引起对此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弱势群体;弱势心态;心态失衡自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了“弱势群体”概念以来,弱势群体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2003年召开的“两会”上,有关弱势群体的范围基本上划定在失地农民、农村贫困户、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贫民四大范畴中。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称自己是弱势群体。
在“你是弱势群体吗?”调查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
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一、关于弱势群体的基本观点(一)弱势群体的含义及特征关于弱势群体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指出,界定“弱势群体”主要有三个标准:按经济学标准,弱势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就业不稳定,容易失业;工作条件恶劣;缺乏社会保障,等等。
按社会学标准,则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融合度等特征,比如一些职业虽然收入高,但缺乏社会尊重或者“难登大雅之堂”,从业者觉得被社会边缘化;再比如很多大城市的“城中村”,居民和外界缺乏沟通,语言、文化等也不相容,心理上有孤绝感。
按照政治标准,则涉及个人的权利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受到社会的歧视等等。
一般的都认为,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第四课人生当自强名师解惑1.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自强的含义呢?友情提示第一,运用榜样法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可以古今中外自强不息而终成大业的名人、伟人的事迹为榜样,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将古今中外名人、伟人关于自强的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时时激励和鞭策自己。
学习榜样,坚持下去,就能使我们的自强精神得到培养。
第二,运用行为实践法学习。
对于自强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我们不仅要在道理上弄懂它,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去落实、去锻炼、去增强。
只有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去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才能真正培养我们自强的品格,才能真正做到自强的人生。
第三,善于总结和自我评价。
学习结束后,我们要认真地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看看自己都懂得了哪些道理,培养了哪些能力,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哪些提高,还有什么遗憾和希望等。
释疑:自强是积极向上,永不懈怠,依靠自己的努力奋发图强的一种精神。
自强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就是自尊、自信和自胜。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
一个能够尊重自己人格的人,就一定会在事业中兢兢业业、切实负责、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个自尊的人,就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道德的要求,不做不道德的事。
一个自尊的人,就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积极努力,能够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自己的节操,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一个自尊的人,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自己的道德人格来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自信,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是相信自己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取得成功。
自信绝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不顾客观情况去做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
自信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它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是对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的信心。
自信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困难和失败的环境下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希望。
41当前我国青年群体社会心态问题及有效调适策略郭燕妮(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社会心态是人们对现实社会及自身所持有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反映出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市场利益原则的泛化、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青年群体社会心态普遍存在着困惑迷茫、浮躁焦虑、冷漠麻木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必须通过核心价值观念的弘扬、社会情绪疏导机制的建立、公平正义社会环境的营造等途径,及时调整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使其可以全面致力于社会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社会心态;青年群体;调适策略序言社会心态反应了处于某一特定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心理状态,是社会价值观、社会情绪与社会共识的体现,这种心理状态的影响力广泛而且持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利益格局经历着较大的转变。
在此背景下,社会各个阶级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内一些影响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事件,如突发性群体事件、司法不公现象、劳资矛盾事件等,给青年群体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我国青年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本身承受着社会发展的压力,面对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及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又极为无奈与愤慨,因此其社会心态常常表现出困惑迷茫、焦虑浮躁、冷漠无情等负面情绪。
由于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政府、社会及青年群体自身都应高度重视,主动关注和疏导,及时发现消极心态的诱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调适策略,引导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社会心态目前,学界关于社会心态的定义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认为社会心态等同于社会心理;二是认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有一定的联系,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三是认为社会心态具有哲学意义,它是连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桥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宜音站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社会心态进行了界定,即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
拿什么拯救你“弱势心态”
所谓“弱势心态”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弱势群体身上了,而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挂在口中,那么“弱势心态”产生后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呢,又该怎么战胜这一消极心态呢。
我个人认为这一心态是人们在社会中缺乏安全感的体现是,因为需求得不到完全的满足而激发的挫败感。
产生这一心态后,消极心态者很容易陷入更糟糕的恶性循环,他们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这些异常的心理、悲观的心态往往导致磨难痛苦的人生,往往影响对环境的正确看法,更加可能产生“弱势心态”,而这一心态会使人更加自卑和挫败,勇气缺失,大大阻碍了人们克服困难,悦纳生活的脚步,最终使自己被囿于迷失自我的监牢,止步不前。
“弱势心态”就仿佛一直看不见的手,用抑郁、不安和焦躁困住人的心,成为一块横亘在前方的巨石。
不过产生这样的心态并不可怕,只要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最终总能克服内心的桎梏,一往无前的。
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视自我
我们在做事之前都应该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高估也不低估,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尽可能作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是,逞强是莽撞者的愚蠢行为,己所能及才是做事的正确步骤。
否则一旦失败,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对自己的失望和埋怨,这样容易加深“弱势心态”。
二、不言放弃
所谓“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当我们面临一些困难时,不能轻言放弃,不选择尝试就永远不能进步。
坚定地迎难而上,勇敢追求更高一层的挑战,这样一来,小小的成功果实都能让人品尝到甜蜜,无形中也增强了自信心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挖掘自我长处,充实勇气。
三、适当宣泄
当人们有烦恼和伤心事时,消极心态就会乘虚而入纠缠着你不放,这个时候就需要适当宣泄,合理解压了。
比如酣畅淋漓跑一场马拉松,在没人的山巅放声歌唱,倒在朋友怀里放肆大哭,都是不错的解压方式,把委屈、不爽和愤怒都释放出来,否则憋在心里久了就容易形成积怨,驱使你做出一生后悔的傻事。
四、修身养性
很多有“弱势心态”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心太过空虚,在没有工作没有学习任务的空闲时间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无所事事,仿佛被世界遗忘,那么不妨放下手机走出家门,感受大自然的无声馈赠,把身心交给白云绿树,听着舒缓的音乐;或者去看一场画展,用心感受艺术家笔下的美好世界,充实自己的人生。
五、保持微笑
无论生活带给你多少压力,曾经如何伤害过你,我们总是要继续活下去的不是么,就算微笑只是一种“安慰剂效应”,也总好过绝望地挨过一年又一年的日日夜夜吧,有什么是是笑一笑不能过去的呢,前方还有太多的岁月没有度过,太多的事情没有经历,是喜是忧,只有参与过才有资格评述。
“弱势心态”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们就此放弃抵抗,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