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全文
- 格式:docx
- 大小:18.36 KB
- 文档页数:6
核电站建设中的天然建筑材料(人工骨料)调查摘要:对核电站建设中的天然建筑材料(人工骨料)的调查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提出在核电站选址阶段应重点加强该方面的工作,对同类工程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核电站;天然建筑材料;人工骨料;调查1 引言随着石油、天然气和煤的成本不断攀升,一度受到冷落的核能发电,在国际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将逐步提高,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欧美不少国家正在调整能源政策,扩大核电比重,以解决未来的电力需求。
核电发展战略由“适当发展”向“积极发展”转变,这一政策的调整也给中国核电建设带来一个新的契机。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从现在的870万千瓦达到4000万千瓦。
4000万千瓦的容量意味着还需要新开工建设30台左右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核电建设将在这15年的时间里翻一番。
核电站选址工作也日益成为今后几年里的重中之重。
核电工程建设期间需用大量的砂、碎石,以已建核电站为参考,4台机组混凝土用碎石、砂量约350万m3,用量较大,加之采石场配套设施建设、搅拌站生产线建设费用较高,工程地区附近有无足够数量的材料资源,往往影响到核电建设工程造价的高低。
因此,天然建筑材料调查是核电站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尤其在核电站选址阶段,现已成为核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评价的内容之一。
2 天然建筑材料调查任务、对象与要求2.1天然建筑材料调查任务核电站的天然建筑材料调查任务主要是查明核电站附近区域是否有符合核电站建筑物混凝土用人工骨料的料源,并评价其适宜性和可行性。
调查过程可分为普查、初查、详查三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若调查的原岩料源性质稳定,储量满足工程需要,可视工程需要将初查、详查合并为一次性勘察进行,但在试验数量等方面要满足详查阶段要求。
天然建筑材料勘察的主要任务具体为:①在工程附近地区调查天然产地和分布范围;②测试各类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技术性质,评价材料的适用性;③估算产地的天然存储量;④查明产地的开采条件和运输条件;⑤评价材料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等。
第三代核电技术及发展屈伟平【摘要】@@ 我国第三代核电发展历史rn在CPR1000体系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中,共经历了中国核电工业制度变迁的三个阶段,如表1.1977年到1986年,是中国对核电行业深入探索的阶段.中国政府并没有因为先前苏南核电的失败放弃发展核电的信心,促成了中国与法国的第一次技术和商业合作,我国引入了法国的核电技术路线M310,并与法国核电公司充分合作,建立了在中国核电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的大亚湾核电站.【期刊名称】《电器工业》【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4页(P49-52)【作者】屈伟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我国第三代核电发展历史在CPR1000体系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中,共经历了中国核电工业制度变迁的三个阶段,如表1。
1977年到1986年,是中国对核电行业深入探索的阶段。
中国政府并没有因为先前苏南核电的失败放弃发展核电的信心,促成了中国与法国的第一次技术和商业合作,我国引入了法国的核电技术路线M310,并与法国核电公司充分合作,建成了在中国核电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大亚湾核电站。
1979年,中广核集团引进了法国核电技术路线M310型压水堆。
1987年开工的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与法国核电的首次接轨,由此也加深了中法两国的核电项目合作,使中国核电工作者有机会从近距离了解核电的管理、建设及运做等流程。
进入中国核电工业整体低迷的阶段以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仍然果断大胆地继续研究M310技术,从而使岭澳项目一举成为整个中国核电低迷阶段唯一的亮点,更开拓了关于整个CPR1000系列的前进方向,同时赢得了国际核电组织的认可,为集团在国际上的声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中广核集团以大亚湾核电站为参考建成了岭澳核电站一期。
该电站对M3l0技术路线进行了52项重要技术改进。
按照国际标准,实现了项目管理自主化、建筑安装施工自主化、调试和生产准备自主化,实现了部分设计自主化和部分设备制造国产化,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路线CPR1000。
核电技术发展背景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
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 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他认为纳粹在积极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
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小男孩(Little Boy)”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的核武器。
装有60 公斤的铀-235,当中只有约一公斤在爆炸中进行了核裂变,释放的能量约相等于一万三千公吨的 TNT烈性炸药。
约七万人直接死于“小男孩”的原爆,大约相同的人受伤。
随后再有大量的人死于核子尘埃放射引起的癌症。
怀孕的母亲亦因为放射而出现流产,部分初生婴儿畸形发育。
据统计,截止到1999年,死于小男孩原子弹的人数已上升至20万。
目前广岛市依然将相生桥附近的地区列为放射污染区。
“胖子”长约3.6米,直径1.5米,重约4.9吨,梯恩梯(TNT)当量为2.2万吨,爆高503米。
轰炸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10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城市60%的建筑物被毁。
“胖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使用的核武器,亦是至今为止最后一次使用的核武器。
我国核能发展及核燃料循环计算摘要:对我国能源现状、能源供应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严峻减排任务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力发展核电是我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中国现阶段核燃料循环战略的选择应该以保证能源独立性为出发点,围绕着尽可能多囤积铀资源的目标,综合考虑环境及安全因素,选取一次通过循环与部分后处理的战略。
针对我国提出的核能发展规划,并依据合理的假设,对核燃料循环进行了计算,研究了2010-2030年间,核电所需的铀资源,分离功,卸出的乏燃料以及乏燃料中Pu和MA的产生量。
1 大力发展核电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现阶段的能源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于国家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2009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75%。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SO2和CO2的排量都占世界第一位,煤炭的开采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同时煤炭资源分布不均,产地主要集中在西北,而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每年煤炭运输占铁路货运量的40%[1],造成了交通运输的紧张。
全球CO2的排放对气候产生了影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认同如果不进行C排放的限制,全球气候将极有可能巨变,因此减排是一个全球性的目标。
如果实现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一次能源消费会突增为54亿吨标准煤,大约是2007的2倍。
因此,为满足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的可持续发展,实现CO2的减排目标,建立低碳型社会,就必须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替代煤炭的资源。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除煤炭之外还有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我国是一个缺油国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国际油价起伏波动会对社会与经济造成影响,同时也严重威胁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的水资源丰富,水电的理论可开发资源达6.94亿KW,经济可开发资源4.02亿KW,居世界第一位[1]。
但是由于受到工业布局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西藏、云南地区的部分水利资源无法开发,因而实际可开发资源为240-260GW,不可能完全解决煤电的替代问题。
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1)序言 (1)一、新材料领域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 (2)(一)领域发展现状 (2)(二)领域人才挑战 (4)(三)急需人才的主要方面 (6)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基本原则 (10)(三)发展目标 (11)三、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13)(一)发展重点 (13)(二)主要任务 (15)四、政策措施 (20)(一)统筹推进“人才、团队、项目、基地”一体化建设 (21)(二)进一步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培养新材料领军人才的作用 (22)(三)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 (22)(四)进一步加强领域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23)(五)引导和鼓励新材料人才向企业集聚 (24)(六)引导新材料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 (24)五、组织实施 (25)(一)加强新材料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 (25)(二)建立中央与地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联动机制 (25)(三)建立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 (26)(四)加强人才基础性工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6)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序言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材料是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石,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它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力支撑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一代材料,一代技术,一代装备”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材料先行”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新材料指通过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的应用,使传统材料性能有明显提升或产生新功能,或是设计开发出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
核能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中国属于最早一批发展核能的国家,早在1954年6月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反应堆已经投入运行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历经4年时间进原子弹的研制之后,顺利的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提出要建立核电站,但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核电站的建设并没有得到落实。
1985年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始建工,并于1991年首次发电,成为中国开始发展核电的标志。
这是我国在继美、英、法、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的全球第七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1]。
2007年,《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出台,这标志着我国核电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规划提出我国核电发展目标,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装机量3000万 kw,核电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从现在的不到2%提高到5%。
计划未来20年新建30座核电站。
这个规模是相当巨大的。
截至2014年5月我国运行机组20台,总装机容量1807万千瓦;在建机组28台,装机容量3062万 kW[2] 。
.随着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核电技术发展的政策规划,,核能的运用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人均资源日益紧张,核能是当前成本最低且最低碳的能源形式,。
然而,随着核能危机(指在利用核反应堆的核裂变所释放的热能进行发电的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核辐射、核泄漏等危害其扩散性较强而危害极大”[3])的频频爆发,特别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的爆发,引发了人类关于核能发展的重新思考和核能风险的再考量。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核能的运用对环境来说既有利端又有弊端。
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核能的优点:(1).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 3).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没有其他的用途。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在新能源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蔡九菊说:“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目前,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
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估算,到2020年在风电领域的从业人员就将会有几十万,其中包括几万名专业人员。
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在未来10年内,国家每年平均要开工建设5-8台以上的核电机组,预计每年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有数千人,而全国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总量不超过500人。
对于快速发展的太阳能产业而言,人才供应同样面临严重不足。
因此,亟待加大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目前,发达国家关于新能源人才的培养和核心技术的开发已远远走在我国前面。
许多著名大学都设置了新能源相关专业,这对于培养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推动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近几年国内仅有十几所高校增设了核能相关专业,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开设了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
华北电力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近十所高校开设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山东建筑大学、南昌大学等几所高校开设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材料等专业。
国内尚没有高校开设生物质能相关专业。
大多数高校是在原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与新能源有关的选修课程,作为对新能源领域知识的一种补充,或进行了专业名称的更改。
我国能源利用状况与发展摘要:能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生存所不可或缺的。
本文主要阐述我国能源的利用状况和存在问题,以及其发展战略,,同时也介绍了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能源、存在问题、发展趋势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能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分类方法也是多样的。
按其形态、特性或转换和利用的层次进行分类。
世界能源委员会推介分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核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和地热能。
按形成,可分为从自然界直接取得且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一次能源或初级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经过自然的或人工的加工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二次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酒精、煤气、热水氢能等。
按能否再生,可分为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须经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无法在短期内再生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等。
按对环境影响程度,可分为清洁型能源,如风能;污染型能源,如煤炭。
按利用情况,可分为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常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裂变能等;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
新能源大部分是天然和可再生的,是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
我国能源的利用现状我国能源结构特征总体上看,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从总量看,我国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局世界第1位、第2位、第12位和第24位。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石油占2.4%,天然气占1.2%)。
从人均可采储量看,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2.据专家分析,我国石油天气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相对不足,煤炭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最重要的资源。
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前言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为推动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建设节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分为“十一五”和2020年,重点规划了到2010年节能的目标和发展重点,并提出2020年的目标。
规划分五个部分:我国能源利用现状,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节能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节能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
节能专项规划是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中长期节能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节能项目建设的依据。
(说明:规划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对2000年、2002年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及GDP能耗等相关数字的初步调整数。
)目录一、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二、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三、节能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四、节能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五、保障措施一、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一)能源消费特点2002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5.14亿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加5.27亿吨标准煤,增长53%,年均增长3.6%。
其中,煤炭占66.3%,石油占23.5%,天然气占2.6%,水电、核电占7.6%。
我国能源消费呈以下主要特点:1.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002年,煤炭消费量14.2亿吨,比1990年增长34%,年均增长2.5%。
近70%的原煤没有经过洗选直接燃烧,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80%,二氧化硫排放形成的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2.优质能源比重上升,石油安全不容忽视。
2002年,石油、天然气、水电等优质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3.7%,比1990年提高9.9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16.6%提高到23.5%,提高6.9个百分点。
“九五”以来交通运输用油呈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营运运输用油,年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核电信息周刊特刊NUCLEAR POWER INFORMATION WEEKLY - SPECIAL ISSUE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研究所特刊2011-08-10AP1000设备重大突破关注三代技术国产化进程2011-08-10核电信息周刊 - 特刊NuclearPowerInformationWeeklyAP1000设备重大突破关注三代技术国产化进程近日,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全球首台AP1000核电机组——三门1号关键设备钢制安全壳(containment vessel,CV)全部预制成功。
AP1000设备国产化又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三代核电技术国产化进程的再次关注。
特刊编辑组围绕该消息,从钢制安全壳着手,进而扩展到整个三代技术国产化进程,推出本期特刊。
本期特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AP1000钢制安全壳的相关情况;第二部分全文引用中国设备网刊载的一篇探讨三代核电技术国产化进程的文章,供参阅。
1. AP1000钢制安全壳预制成功新闻链接:2011年7月21日16时55分,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首台机组、全球第一座AP1000反应堆-浙江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钢制安全壳(CV)顶封头最后两张瓣片在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国核设备)装车,发往施工现场。
以此为标志,全球首台AP1000钢制安全壳主体预制工作顺利完成,国核设备公司全面掌握了三代核电钢制安全壳的整体制造工艺,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研究和发展取得关键突破。
(来源: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2011-07-22)一、钢制安全壳概况钢制安全壳是AP1000核电站的第三道安全屏障,包容着反应堆、蒸汽发生器等主系统设备,属AP1000核电站非能动安全技术的典型应用。
在事故工况下CV能有效防止放射物质外泄,是AP1000核电站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如图1所示)核电信息周刊 - 特刊NuclearPowerInformationWeekly··图1 钢制安全壳示意图钢制安全壳(CV)由底封头、4环筒体和顶封头6大部件组成,为圆柱形容器,整个安全壳由260块弧形钢板组焊而成。
I.Current Situation of Nuclear EnergyDevelopment and Nuclear EmergencyPreparedness ⼀、核能发展与核应急基本形势 It was in the mid-1950s that China embarked on itsnuclear industry. Over the past more than sixdecades China has made constant endeavors in thepeaceful use of nuclear energy by promoting the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nuclear technologies tosuch areas as industry, agriculture, medicine, theenvironment and energy. In particular, since the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ies in late 1978 China’s nuclear energy sectorhas seen particularly rapid development.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创建核⼯业。
60多年来,中国致⼒于和平利⽤核能事业,发展推动核技术在⼯业、农业、医学、环境、能源等领域⼴泛应⽤。
特别是改⾰开放以来,中国核能事业得到更⼤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nuclearenergy sector. Nuclear power is a clean, efficient and quality modern energy source. Chinahas consistently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placing equal emphasis on development andsafety, and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developing nuclear power in a safe and efficient mannerby adopting the most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ost stringent standards. In March 1985construction started on the Qinshan Nuclear Power Station,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mainlandof China. As of the end of October 2015,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27 nuclear generating unitshad been in operation, with a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of 25.50 GWe, and another 25 nucleargenerating units with a total installed capacity of 27.51 GWe had been under construction.China has already developed its large-sized advanced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PWR) andHigh Temperature Gas-cooled Reactor (HTGR) technologies with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property rights. Constructionof the HPR1000 technology pilot project has already commenced.The China Experimental Fast Reactor (CEFR) has achieved full power operation over 72 hours,signifying that China has already mastered the core technology associated with fast reactors. 发展核电是中国核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 年)》全文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 年)》。
这标志着中国核电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以下为该《规划》全文——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 ~2020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O七年十月前言核能已成为人类使用的重要能源,核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核电不造成对大气的污染排放,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地球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的形势下,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我国能源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于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电发展专题规划是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规划在总结国内核电建设和世界核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我国发展核电的意义和相关条件,提出了核电发展的指导思想、方法和目标。
在核电自主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核电建设项目布局与进度安排、厂址资源开发与储备、核电安全运行与技术服务体系、配套核燃料循环及核能技术研发项目及落实规划所需要的保障政策与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各地区各部门应按照规划合理安排核电建设,促进核电工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一、核电发展的现状(一)核电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地位自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第一座商业核电站投产以来,核电发展已历经50 年。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05 年10 月发表的数据,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有442 台,其中:压水堆占60%,沸水堆占21%,重水堆占9%,石墨堆等其它堆型占10%。
这些核电机组已累计运行超过1 万堆?年。
全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为3.69 亿千瓦,分布在31 个国家和地区;核电年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
核电发电量超过20%的国家和地区共16 个,其中包括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
各国核电装机容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经济、工业和科技的综合实力和水平。
核电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核电发展取得的成绩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发展核电的决定,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自1983 年确定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以来,目前在压水堆核电站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为实现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核电建设和运营取得良好业绩。
自1991 年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并网发电以来,我国有6 座核电站共11 台机组906.8 万千瓦先后投入商业运行,8 台机组790 万千瓦在建(岭澳二期、秦山二期扩建、红沿河一期)。
截至目前,我国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业绩良好,运行水平不断提高,运行特征主要参数好于世界均值;核电机组放射性废物产生量逐年下降,放射性气体和液体废物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许可限值。
秦山一期核电站已安全运行14 年,最近一个燃料循环周期还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400 天的新记录。
大亚湾核电站近年的运行水平与核能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运行业绩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投运和在建核电项目情况见表1。
2、我国已具备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基础条件。
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已具备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基础条件。
在工程设计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30、60 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自主设计的能力;部分掌握了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能力。
在设备制造方面,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即具有了一定的研制能力。
目前,可以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 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成套设备,按价格计算国产化率超过80%;基本具备成套生产60 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机组的能力,经过努力,自主化份额可超过70%;基本具备国内加工、制造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大部分核岛设备和常规岛主设备的条件。
在核燃料循环方面,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供应保障体系,为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可以满足目前已投运核电站的燃料需求。
在核能技术研发方面,实验快中子增殖堆和高温气冷实验堆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可喜进展。
在核安全法规及核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结合国内核电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法规体系;制订了核设施监管和放射性物质排放等管理条例,建立了中央、地方、企业的三级核电厂内、外应急体系。
二、发展核电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一次能源的多元化,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保证。
实践证明,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可靠的能源。
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率较低,分布也不均匀,为保证我国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核能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替代能源。
发展核电可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二)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长期以来,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
大量发展燃煤电厂给煤炭生产、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量燃煤发电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全国的大气状况不容乐观。
2004 年,燃煤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约1200 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3.2%。
2005 年,我国发电用煤已达10.75 亿吨,如果保持现在的煤电比例,2010 年、2020 年电煤需求将分别突破17 亿吨和20 亿吨。
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核电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
与火电相比,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不但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总量,而且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也是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三)有利于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科技进步核电工业属于高技术产业,其中核电设备设计与制造的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产业关联度很高,涉及上下游几十个行业。
加快核电自主化建设,有利于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工艺、材料和加工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核电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贯彻“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电力发展基本方针,统一核电发展技术路线,注重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国内统一组织消化吸收,并再创新,实现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自主化。
形成批量化建设中国品牌先进核电站的综合能力,提高核电所占比重,实现核电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迎头赶上世界核电先进水平。
在核电发展战略方面,坚持发展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目前按照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反应堆—受控核聚变堆“三步走”的步骤开展工作。
积极跟踪世界核电技术发展趋势,自主研究开发高温气冷堆、固有安全压水堆和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根据各项技术研发的进展情况,及时启动试验或示范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积极探索聚变反应堆技术。
坚持安全第一的核电发展原则,在核电建设、运营、核电设备制造准入,堆型、厂址选择,管理模式等工作中,贯彻核安全一票否决制。
(二)发展目标根据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优化电源结构的需要,统筹考虑我国技术力量、建设周期、设备制造与自主化、核燃料供应等条件,到2020 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 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2800 亿千瓦时。
在目前在建和运行核电容量1696.8 万千瓦的基础上,新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2300 万千瓦。
同时,考虑核电的后续发展,2020 年末在建核电容量应保持1800 万千瓦左右。
核电建设项目进度设想见表2。
在核电自主化方面,实现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全面建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形成比较完整的自主化核电工业体系。
在运行业绩及核安全方面,确保已投运核电站安全可靠运行,主要运行指标达到世界核电运行组织(WANO先)进水平。
2020 年以前新开工核电站的主要设计指标接近或达到美国核电用户要求文件(URD)或欧洲核电用户要求文件(EUR)的同等要求。
在工程建设方面,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施招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
在经济性方面,在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降低运行成本,实现核电上网电价与同地区的脱硫燃煤电厂相比具有竞争力。
在核电法规和技术标准方面,在核安全、核设施管理、核应急、放射性废物管理,以及工程设计、制造、建设、运营等方面,建立起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核电法规和标准体系。
四、规划的重点内容与实施(一)核电发展技术路线通过国际招标选择合作伙伴,引进新一代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工程的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国内统一组织消化吸收,并再创新,实现自主化,迎头赶上世界压水堆核电站先进水平。
“十一五”期间通过两个核电自主化依托工程的建设,全面掌握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培育国产化能力,力争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批量化建设中国品牌核电站的能力。
与此同时,为使核电建设不停步,在三代核电技术完全消化吸收掌握之前,以现有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为基础,通过设计改进和研发,仍将自主建设适当规模的压水堆核电站。
(二)核电设计自主化“十五”末及“十一五”初期,充分利用秦山二期和岭澳一期已有技术,并加以改进,建设秦山二期扩建和岭澳二期等核电工程,使国内企业具备自主设计第二代改进型60 万千瓦和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能力。
“十一五”期间,通过对外合作,引进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建设浙江三门一期和山东海阳一期核电工程,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改进,提高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工程设计工作可以先从中外联合设计起步,逐步过渡到由国内企业自主完成设计,形成中国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品牌和批量化建设的设计能力。
为尽快提高核电比重,广东台山采取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建设三代核电机组。
采用消化吸收的二代改进型技术,开工建设辽宁红沿河等核电站。
(三)核电设备制造自主化核电主设备制造以国内三大设备制造厂家为骨干,同时发挥其它相关企业的专业优势,逐步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共同建立起较完整的核电设备制造体系。
“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不低于每年200 万千瓦的核电成套设备生产能力,2010 年以后形成每年400 万千瓦的生产能力。
有关核电关键设备生产的技术引进工作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自主化依托项目的建设,统一组织对外招标,协调好国内各方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消化吸收工作。
对于我国目前尚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要按照以我为主、引进技术、实现国产化的原则开展工作。
对于已引进的技术,加快消化吸收进程,尽快转化为设备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